乔治奥维尔的1984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6-23
手机版

  注:这篇在我同名微信公众号中写于世界阅读日,2022年4月23日,只是一直未过审

  

  今天是世界阅读日,推荐一部我昨天刚读完的小说——《1984》。

  这是一篇反乌托邦小说,什么是反乌托邦呢?

  首先要介绍一下乌托邦的概念:

  乌托邦(Utopia)本意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延伸为还有理想,不可能完成的好事情,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空想社会主义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英国人)在他的名著《乌托邦》(全名是《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中虚构了一个航海家——拉斐尔·希斯拉德航行到一个奇乡异国“乌托邦”的旅行见闻。在那里,财产是公有的,人民是平等的,实行着按需分配的原则,大家穿统一的工作服,在公共餐厅就餐,官吏由公众选举产生。它认为,私有制是万恶之源,必须消灭它。

  嗯,以上抄自百度百科……简单来说呢,乌托邦就是提出的理想社会,是一种空想的社会主义。

  而今天我们介绍的这部《1984》则是反乌托邦小说。

  反乌托邦,看字面意思就明白,当然就是和乌托邦相反了。

  反乌托邦(英语:dystopia、Cacotopia、kakotopia 或 anti-utopia;中文又称反面乌托邦、敌托邦、恶托邦、绝望乡或废托邦)是乌托邦(utopia)的反义语,希腊语字面意思是“不好的地方”(not-good place),它是一种不得人心、令人恐惧的假想社群或社会,是与理想社会相反的,一种极端恶劣的社会最终形态。反乌托邦常常表征为反人类、极权政府、生态灾难或其他社会性的灾难性衰败。这种社会出现在许多艺术作品中,特别是设定在未来的故事。反乌托邦出现在许多虚构作品的亚流派中,常用于提醒人们注意现实世界中的有关环境、政治、经济、宗教、心理学、道德伦理、科学技术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被人忽略,有可能导致出现反乌托邦的状况。

  

  《1984》构造了一个极权世界,国家中“dang”就是权威,“Big brother”是“dang”的伟大领袖,“Big brother”无所不知无所不能。“Big brother”的预测永远是准的,“Big brother”的话永远是对的。

  而“Big brother”的统治方式,则是在思想上对人进行约束。比如煽动人们对邻国的战争热情,以仇恨来使群众凝聚起来。同时,有组织的进行“新话”的编写,“新话”是作者乔治奥维尔在书中创作的一个有意思的语言,是“Big brother”的统治工具之一。

  “新话”将人们使用的文字进行简化,对没必要的文字进行删减,来达到对思想的束缚,这是什么意思呢?

  比如,好和坏是一对反义词,既然这两个单词(英文)是相对的,那么可以把坏删去,“好”是好的意思,那么“不好”不就可以代表坏了嘛,而且在好之前加一个不来否定,立场更加坚决,意思更加明确。从此,人们想到坏这个意义,统一都会用“不好”来代替。

  那么,“Big brother”就可以把“自由”“平等”等字删除,我们不用这些文字,那么群众们首先会逐步忘记这些词汇,从而,从根本上消灭“自由”“平等”的概念。这样,“dang”的统治就会更加长久,永远不可推翻。

  “新话”,简直太可怕了。

  相比于书中,无处不在的电屏对人们无时无刻的监视,“新话”对思想上的控制更加狠毒,且管用!

  具体的情节,笔者就不介绍了。

  总的来说《1984》是乔治奥威尔写给世界的政治寓言。

  它让我们警惕绝对权力对人们的思想的绝对控制力。虽然此书写于1949年,但2022年读来依然令人心惊胆战。这种绝对集权的社会,太可怕了。书中的“dang”最恐怖的是对人的思想的抹灭。人没有了思想,就是纯粹的“dang”的工具,与动物无异。这本书与其说是小说,不如说是给世人的一种警示。

  希望大家抽空都可以看看《1984》,这是带有政治性的一本小说。作者在后记里也说,他自己写小说不带着政治观点,就感觉写的不爽,哈哈哈。

  这不是个恐怖小说,但是却真的让我读来背脊发凉,瑟瑟发抖……

  Big brother is watching you!

  #乌托邦#

  举报/反馈

上一篇:原创这三位对真人秀不感冒,两个关系特好、另一个“打脸”了连襟
下一篇:Serendipi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