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奇技淫巧之流变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6-17
手机版

  原标题:观点 | 奇技淫巧之流变

  ▋观点

  贬抑奇技淫巧这种理念的肯定性表达应该是怎样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伦理原则又是什么?也许该是《墨子》所说的“利人”,《潜夫论》所说的“致用”。

  

  原文:奇技淫巧之流变

  作者 | 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 闻 涛

  图片 |网络

  在现有的历史书写中,商纣为取悦妲己,曾制炮烙之刑,“膏铜柱,下加之炭,令有罪者行焉,辄堕炭中,妲己笑”。其恶行被古文《尚书》记录了下来:“郊社不修,宗庙不享,作奇技淫巧以悦妇人。”

  一个词汇出现时往往有所专指,但在流传中就可能演变成另一种意思。用于批评商纣行为的“奇技淫巧”,在后世竟然成为中国古代手工业最重要的伦理禁令。

  在《礼记》中,“奇技”和“淫巧”是分开使用的。《礼记·王制》曰:“作淫声、异服、奇技、奇器以疑众,杀。”手工业者制作“奇技、奇器”是大逆不道的,会被杀头。关于“奇技、奇器”指什么,汉人郑玄举出的例子是“公输般请以机窆”,即鲁班制造的机巧器械;明人胡广举出的例子是“偃师舞木”,即人工制成的能歌善舞的假人。

  《礼记·月令》不止一次强调:“毋或作为淫巧,以荡上心!”甚至要求监工每天拿这句话对手工业者耳提面命,可见其禁忌程度。 联系先秦时期各种典籍可以推定,这里的“淫巧”很可能主要指“刻镂”和“文采”。所谓刻镂,是指在器物上雕刻华美的修饰图案;所谓文采,是指编织精致华丽的衣饰。

  

  唐人孔颖达对“奇技淫巧”作出的解释是: “奇技,谓奇异技能。淫巧,谓过度工巧。”没错,“机窆”“舞木”正是典型的奇异技能,而“刻镂文采”就是古代最为常见的过度工巧。孔颖达的解释既精准又具概括力,基本为古人所共许。“奇技淫巧”就是以这种含义流行于漫长的历史时期的。

  在古代手工业的相关记述中,奇技淫巧算是一个高频词汇。比如唐文宗在《南郊赦文》中说:“纂组文采,贵货劳人,奇技淫巧,荡心丧志,将欲导其俭朴,必在抑其华饰,率化天下,先自朕躬。”再如唐昭宗在《车驾还京师德音》中说:“绮缯组绣,雕镂珠玑,颇害女工,实妨农事。奇技淫巧,往哲所讥,况遇艰难,尤宜俭素。”又如北宋名臣高锡在《劝农论》中说:“务奇伎淫巧,浮薄浇诡,业专于是者,货易于是者,不苦于体,不疲于神,皆坐而获利焉。”

  例子很多,不可尽举。 而几乎任何例子都在明确表达对奇技淫巧的贬抑态度。更重要的是,不止《尚书》《礼记》如是说,皇帝和朝臣在事关天下治理的政论文章中也对此反复强调,由此既能看出古人对此的一致性态度,又能体现这件事的重要程度。

  当然,与其说“奇技淫巧”是一个词汇,不如说它是一种理念。汉语的表达方式异常丰富,对一件事儿可以有很多种描述方式。 奇技淫巧有许多近义表达,比如奇巧之器、过制之巧等,如果联系到刻镂文采,就还有雕文刻镂、锦绣纂组、雕镂珠玑、纹绣宫锦等。这些概念共同营造出一种话语氛围,就是对手工业中奇异技能和过度工巧进行贬抑。

  贬抑奇技淫巧作为伦理禁令,是面向整个古代手工业的。因为它既不是只针对手工业的某个方面,比如质量、传承,又不是只针对手工业的具体分支,比如冶金、纺织。它笼罩在整个手工业之上,要求历朝历代的手工业整体都遵守这个原则。

  需要承认,在生产水平相对低下、人们温饱尚不能完全满足的社会条件下,对奇技淫巧进行贬抑是有正当性的。 一旦奇技淫巧之风在社会上蔓延开来,就可能滋奢致贫。所谓滋奢,就是滋长统治阶层的骄奢淫逸;所谓致贫,就是导致普通百姓的生活走向贫穷。因为在中国古代的社会结构中,奇技淫巧的享用者只能是权贵阶层,而这同时势必会挤压底层百姓的日用所需。

  贬抑奇技淫巧作为伦理禁令,终归是一种否定性表达,只说手工业不该怎样,却未点明应当如何。贬抑奇技淫巧这种理念的肯定性表达应该是怎样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伦理原则又是什么?也许该是《墨子》所说的“利人”,《潜夫论》所说的“致用”。

  文章为社会科学报“思想工坊”融媒体原创出品,原载于社会科学报第1857期第6版,未经允许禁止转载,文中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本期责编:宋献琪

  拓展阅读

  调研 | 龙港案例:一种共同富裕的基层模式

  诠释 | 马克思与工艺学:把握历史唯物主义哲学话语

  责任编辑:

上一篇:网暴从不无差别攻击,它热衷于女性
下一篇:原创王宝强遭遇宋喆和马蓉的背叛后,冯青的出现,他的人生步入了正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