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是实验的还是经验的?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6-17
手机版

  

  「高山科学经典」是高山公益项目之一。邀请百余位科学家和社会贤达,每周六晚八点,为公众线上直播导读100本科学经典书籍,一周一期,一期一会。

  用心做有温度的公益,让科学精神惠及民族。

  “实验方法是科学方法,它要求精神与思想自由,它不只是撼动了神学与哲学的压迫,而且也不承认科学界的个人权威。这决不是骄傲与狂妄。相反地,实验者否认个人的权威正是一种谦虚的行为,因为他也怀疑他自己的知识,他把个性的权威置于实验与自然规律的权威之外。”

  ——引自《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保健和治病”这个问题是医学起源时就已提出的,在很长的时间里,医生们对于生理、病理和治疗的认识都是建立在长期的、大量的日常生活观察及临床实践经验的归纳总结之上。

  而在1628年,英国生理学家哈维出版《心血运动论》,通过实验证实了血液循环理论,将实验引入医学,开创了现代生理学。自有了实验方法以后,“言之成理”的医学思辨中的很多分歧,基本都由实验解决了。

  克洛德·贝尔纳(Claude Bernard)是法国生理学家,定义“内环境”的第一人,也是首倡用双盲实验确保科学观察的客观性的人之一。哈佛大学科学史家 I·伯纳德·科恩称他是“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所著的《实验医学研究导论》是生理学史上里程碑式的著作,至今仍享有崇高的声誉。

  书中借助大量的科学实例,讨论了观察与实验、实验的推理等各种与科学有关的哲学问题,详细论述了16~19世纪以来逐渐建立的实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鼓励建设实验方法,是法国科学哲学思潮中有巨大影响的著作。

  什么是实验科学?其核心精神和方法论是什么?

  观察的科学和实验的科学有什么不同?二者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实验方法如何适用于生物研究?实验方法在研究生命现象方面的应用是怎样的?

  实验医学遇到的哲学阻碍是什么?

  本周六晚八点,“高山科学经典”直播间邀请到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教授王月丹,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丛亚丽,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陈琦,一起导读《实验医学研究导论》。

  

  

  现任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副主任兼病原与免疫综合实验室主任,中国优生科学协会妇儿免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生物学通报》副主编。

  1996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获得医学学士学位;1999年和2002年先后在苏州医学院和苏州大学获得免疫学硕士和内科学(血液病方向)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法国Montpeillier大学附属St-Eloi医院血液科细胞治疗中心、法国国家医学与健康研究所(INSERM, U475)及香港科技大学生物系进修学习。2002年进入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学系担任教师,从事教学科研工作,主要方向为T细胞抗原表位、感染与免疫功能调节的研究。

  曾经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和北京市科技新星计划。2017年获得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称号。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级科研课题12项,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编《医学免疫学》和《健康免疫学》等教材8部,获得发明专利授权2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中华医学科技奖二等奖各一次,曾获得亚洲医学教育学会(AMEA)第四届学术大会最佳发言奖等国际医学教育教学奖。

  

  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从事医学伦理学教学工作,同时也进行医师职业精神,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以及公共卫生伦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已发表中英文论文百余篇。

  现任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医学伦理与法律系主任、中华医学会医学伦理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美医师职业精神研究中心副主任等职务。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院长助理,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会理事、医学史专委会秘书长,中华医学会医史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社会史学会医疗社会史专委会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近现代医学史、医学人文、医学教育等。

  科学著作浩如烟海,加上门槛较高,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因此需要权威的书目推荐,引领科学阅读。

  2021年,高山书院甄选100部科学著作,成立了“高山科学经典”公益项目。

  邀请数百位大科学家和社会贤达,每周六晚八点开展公益导读,让科学精神通过书籍,跨越地域、阶层、年龄、民族的界限,传播到每个角落、每个人心中。

  如果想观看公益直播,或对高山科学经典公益项目、书籍感兴趣,欢迎联系“高山科学经典”百家号。

  科学著作浩如烟海,加上门槛较高,容易让人望而生畏,因此需要权威的书目推荐,引领科学阅读。

  2021年,高山书院甄选100部科学著作,成立了“高山科学经典”公益项目。

  邀请数百位大科学家和社会贤达,每周六晚八点开展公益导读,让科学精神通过书籍,跨越地域、阶层、年龄、民族的界限,传播到每个角落、每个人心中。

  人类与癌症的斗争史,是一部科学的英雄史诗

  人类的出现是偶然的吗?

  为爱科学的人找到组织

  吴国盛:为什么我们选了这100本书

  

  热爱科学的人都在这里!

  举报/反馈

上一篇:没有人是孤岛,没有人该被迫做一只无脚鸟
下一篇:人到中年的女人,喜欢做这三件事准是“好色之徒”,娶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