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东一公司卖日本核辐射食品,被美国禁止的产品,为何会输入我国
近日,广东一家公司受到了市监局处罚,原因是不顾我们国家法律规定,依然从日本核泄漏地区进口食品在国内销售。
2011年,日本发生地震,导致东京电力福岛核电站发生了严重的核泄漏事故,放射性核素也严重泄露,污染了这些地区的食品。
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国际上鲜有发生如此重大的核污染事故,与日本有食品贸易往来的各国和地区也相继停止了对福岛及其周边五县生产加工食品的进口。
广东公司售卖的产自日本群核辐射区马县的" ORIHIRO 果冻
此事至今已经有十几年,广东这家公司为何敢无视法规铤而走险进口核污染食品?这背后又隐藏了哪些社会现实和问题?
2011年3月11日的下午,日本东北部发生了里氏9.0级大地震,这次地震规模之非常实属罕见,是日本有观测记录以来最大的地震。
日本处于环太平洋地震带的西太平洋地震带上,受北美板块、菲律宾板块和欧亚板块的运动以及相互作用,是一个经常发生地震的国家。
太平洋板块插入欧亚板块下方,不断扯动欧亚板块,这种拉扯引起了日本所在板块的压缩弯折,由于地壳和地幔顶部的温度较低,这种相对运动导致能量也不断积聚着。
终于在2011年3月11日,板块之间的巨大应力达到了临界点,从而引发了这次大地震。
地震发生时,具有破坏力的横波以3千米每秒的速度抵达了距离震源100千米的海滨城市仙台,并冲击了震源西南方150千米处离海岸只有几步之遥的福岛第一核电站。
福岛核电站是一座有着6个反应堆的老核电站,在接到日本警报系统所传递的讯息后,核电站反应堆后应急柴油发电机也自动关闭了,并立刻向堆芯泵入冷却剂。
所以福岛第一核电站扛住了当时地震的袭击,正当所有人都暗自窃喜时,日本人还没有意识到,更糟糕的事情就要到来了。
地震发生后,板块之间的运动将6千米深处的海水向上抬起,至上海水表面当海水回落,巨大的波浪扩散了整个海洋。
这次波浪,用爆炸的冲击波来形容似乎更为恰当,虽然只有一米高,但它的厚度却有100千米。
且波浪速度十分惊人,从震源向太平洋扩散,也冲到了日本海岸,从而引发了巨大的海啸。
海啸在地震发生20分钟后,最先袭击了日本东北的沿海地区。冲击海岸的海水大约有100亿吨,最多就好比100万个游泳池的水同时倒向了这里。
海啸上岸后,甚至丝毫没有减速,在毫无阻拦的情况下,一直到达内陆6~7公里的地方。
在“海啸大军”的攻势下,很多村庄都被完全摧毁,甚至没有一个幸存者。但险情最严重的还是已经停堆的福岛第一核电站。
福岛第一核电站在地震中幸免于难,但海啸中却没有逃过一劫。尽管这里有着5.6米高的防洪堤,但在地震中,防洪堤却下沉了半米多。
日本福岛核电站,在20世纪70~80年代建成和试运行,属于沸水型反应堆。
本来听到停堆这个词,人们认为已经没有危险了,但事实是,虽然反应堆已经关停了,但反应堆芯依然炽热。
本来在停堆的情况下,余热冷却系统所需要的电力需要从外部输入。但在强烈地震后,核电厂的外电网全部瘫痪,自身的应急柴油发电机也因为海啸的袭击而丧失。
由于没有得到足够的覆盖冷却,核燃料棒的上端很容易过热破裂。不幸的是,1~4号机组相继发生了爆炸,炸开了反应堆厂房。
一时间,大量的对人体有害的放射性物质,如碘-131、铯-137,因为发生氢气爆炸,使这些物质辐射量泄漏。
早在201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针对日本进口食品发布了进口警示。根据FDA透露,这次的进口警示经过修订,主要原因是日本食品的放射性核污染。
警示规定,部分日本产品如果不经过检验,禁止流向美国市场。同时还增加了被禁产品名单,包括奶,鱼,肉,蔬菜以及相关制品等。
这份名单增加了很多受日本政府限制的新产品名单,也删除了部分无需再警示的产品明细,得出了最新的日本进口警示名单,将其公之于众。
其实在2011年,核泄漏事件发生一周后,日本相关部门就对福岛周边县域进行了检测。
检测发现,福岛周边五县的奶制品、新鲜农产品、婴幼儿配方奶粉等产品中,存在高于人体可接受量5倍的放射性碘。
一直以来,中国市场上进口,来自日本的食品并不多,因为日本进口食品偏高的价格并没有在国内产生大量的需求。
但是在当年,福岛核事故发生后不久,震后仅仅半个月的3月底,一艘满载17,000多吨海盐的货轮,从日本到达了中国泰州港。
但是此时中国食盐供应充足,并没有短缺,也无需进口。而这一批海盐的价格却非常低,于是就引起了很多业内人士的关注。
紧接着,4月初,又有来自日本的六艘货轮分别抵达了青岛、大连等6个城市的港口,和几天前抵达泰州港的海盐不同,这六艘货轮载满了海产品。
可怕的就是,在这批海产品运出的前几天,日本政府就宣布在鱼类体内检测出了放射性物质超标。
同样的,这两批食品都是以低廉的价格,向中国倾销。第一批食盐仿佛是试探行为一般,发现我国政府并没有对此坚决,再继续进行出口。
这种行为也是发达国家经常采用的不道德手段,他们利用不同国家之间法律法规的信息差,利用发展中国家对进口食品标准的不同,从而假借国际贸易将污染源进行传播。
通过这种行为,他们把本国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这些食品在本国销售不出去,但可以利用发展中国家的标准,低价在发展中国家销售,从而向外转嫁污染治理的责任。
这种视他国民众健康和环境质量于不顾的做法,就是典型的自私自利行为。
对中国来说,如今核泄漏已经影响到各个方面。除了海洋污染和大气污染等环境污染,引起了重视。在食品方面,核污染地区出口的许多食品,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而这些食品一旦流入中国市场,再被中国民众采买和食用,我们的身体健康也就受到了巨大的损害。
而日本则利用各国环保标准不相同这一漏洞,利用发展中国家环保标准低、监管体系不完善的弱点,将本国无法销售和使用的产品出口到发展中国家,从而转嫁环境污染负担。
而日本将本国无法使用和销售的食品出口到中国,既减少了经济损失,又削减了为消除污染所必需的支出。
这种行为也引起了我国民众的愤慨,对日本政府这种不道德的行为进行强烈谴责。
那么,为何在美国被明令禁止进口的食品,我国企业却无视民众安全,依然选择铤而走险进口日本食品,并将这些日本核污染食品列在中国货架上堂而皇之地销售?
在2017年央视315晚会上曝光了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日本核污染地生产的食品已经悄然进入中国市场,很多跨境电商企业和线下超市均有销售,其中还涉及不少知名经销商。
例如,深圳市有棵树旗下的深圳海豚跨境科技有限公司。这是一家主营进口母婴产品的大型供应链平台,为国内众多电商提供货源。
但是在该公司的网络商城里就可以看到卡乐比麦片,这种麦片就来自日本核污染地区。
除了这家公司以外,国内还有相当数量的电商平台,像淘宝,京东,当当网等,都有来自日本核污染地区的商品在销售。
除了线上平台,在线下超市同样存在这种状况。
例如日本的无印良品超市,一些食品外包装上贴着的中文标签都显示该产品的产地来自日本,而揭开上面的中文标签就会发现,日本文字中所标注的产地其实是东京都,这也是日本遭受核污染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另外还有永旺超市,执法人员们在这里发现了一款白米饭,在外包装上用中文标签标注了原材料产地为北海道产。同样地,揭开中文标签就会发现产地是来自受到核污染的新潟县。
除了以上这些著名的商家外,还有大大小小上万家企业。当年各级监察部门纷纷介入,对这些商品进行稽查和清理。而一些经销商已对此作出了回应,并对相关产品进行下架处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企业在明知道我国对核污染食品采取禁止态度的情况下,仍然将日本核污染食品列上货架,侵犯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其中有三个层次的原因。
首先,是企业自身伦理道德意识的丧失,他们缺乏基本的社会责任感,也无视消费者的基本权益。
企业的目的是盈利,在为消费者提供良好产品和服务的基础上获得利润,这才是企业的生存方式。
但这些企业却只看到了盈利,只想钻空子和走捷径,为了眼前的利润而做出一系列短视行为,从而在市场中造成了恶劣影响。
“核污染食品”被列上货架,从管理层到基层员工,有些人或许知道和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但却没有人关心和调查这些问题,食品究竟从哪里来。
而有关部门的部分人同样也丧失了基本的伦理道德意识,一方面对这些不道德不负责的企业行为视而不见,甚至纵容。另一方面,核污染食品又是如何漂洋过海,“闯过层层关卡”走上中国货架呢?
第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不完善。就拿日前受到处罚的广东企业来说,这家企业销售核污染食品,却只接到了1万元的罚单。
对这些作出失德行为的企业处罚力度不够,1万元钱对这些企业来说只是毛毛雨,犯罪成本降低了,他们也就不会受到太多约束。
有时候甚至都找不到处罚可依据的法律法规,只好任他们逍遥法外。
另一方面,关于核辐射灾难对于食品的影响,尚且没有研究先例,核污染究竟如何影响食品影响的程度有多大?食品中所含多少放射性物质就算超标?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定论。
最后是监管系统有一定缺陷,很多产品一般只做检疫,不做检验,也不拆开检测,许多代购商家就是钻了这样的空子。
同时食品流通链条长,对其监管就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并匹配相应的科学技术,这就造成了较高的监督成本。
综合以上因素,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不仅导致监管部门缺乏积极性,也导致消费者维权困难,而企业不道德行为的成本也不高,也就造成了日本核辐射食品屡禁不止。
从日本核污染食品走上中国货架这一事件来进行分析,折射出了企业伦理和市场监管的问题。
人性都有弱点,需要靠伦理道德来约束,而监管制度的不完善,更要靠企业伦理来进行规范。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经济情况复杂,仅靠政府有关部门的监管是远远不够的。
这就要靠政府来加强引导,使企业产生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自觉性。法律是伦理的底线,监管是伦理的指引,而教育则是建立伦理文化的必要途径。
希望在此次进口日本核污染食品事件中,我们能得到一些启示。一方面不断完善法律法规体系,补足短板、补上漏洞,使各项行为都能够做到有法可依。
同时政府监管,也可以利用社会舆论这个强大的助力,利用各种传媒手段增加案例的曝光度,扩大传播范围,促使企业主动规范自身行为,也使消费者增强维权意识。
从而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氛围,消除无良企业失德行为赖以滋生的土壤。
举报/反馈
上一篇:Meta AI 负责人:当前的 ChatGPT 等人工智能还不如狗聪明
下一篇:靠出卖「肉体」完成学业,这电影改编自真实事件!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