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背井离乡,农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隔代照护如何起作用?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6-17
手机版

  农村留守儿童隔代照护问题的解决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本研究基于关怀理论及多中心治理理论,力图从不同主体出发构建多中心社会支持体系。

  多元化主体共治留守儿童问题的社会保障体系,着眼留守儿童隔代照护现状,注重发挥各主体的伦理关怀。形成工作闭环,以真正消除留守儿童隔代照护存在的问题,解除外出务工父母的后顾之忧,提高国民的整体素质,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有效改善留守儿童隔代照护存在的问题,祖辈照护人应提高家庭自主治理的意识,完善家庭的照护功能,具体包括正确理解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完善留守儿童合理的饮食搭配,从以上三方面改善留守儿童的隔代照护家庭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及家庭生活的适切度。

  1. 正确理解留守儿童情感需求

  祖辈照护人应改变父母外出务工对孩子没有影响的错误观念。调查发现,大部分祖辈照护人认为孩子从小与父母分离,对父母没有依恋感情。

  

  生命全程依恋观和多重依恋观认为,儿童的依恋对象不仅包括祖辈照护者,还有其他的亲人与同伴等,尤其是外出务工的父母,与他人建立的依恋关系不仅会影响个体生命历程中的认知、情感及人际关系的质量,还会影响生活品质。

  因此,祖辈照护人除了关注孩子日常的衣食住行之外,更应关注与孩子的思想交流。祖辈照护人应注意观察孩子的日常行为表现,与孩子经常交流学校的日常生活、交友情况、困难困惑等问题,全面、及时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现状,并与父母、教师及时沟通交流,帮助自己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弥补孩子缺失的情感。

  

  2. 创造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并不是留守儿童凭借个人努力就能达到的,需要祖辈照护人与留守儿童共同努力,合力建构良好的学习环境。首先,祖辈照护人在物质条件上要满足儿童学习的需求。家庭中应具备儿童专门的、固定的学习桌椅与空间。

  其次,祖辈照护人应购置摆放儿童书籍的置物架,用来摆放儿童低年级的课本与课外书籍,促进儿童养成良好的合理收纳习惯,同时也为儿童创造了读书的氛围。加之儿童由于自身控制力较差,还需要祖辈照护人加强及时的督促,提示儿童在闲暇时间充分利用好自身的学习空间,培养其独立自主与卫生整洁的好习惯。

  

  最后,家庭良好学习氛围的培养还需要祖辈照护人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习惯,实现言传身教的教育效果。当儿童学习时,祖辈照护人尽量不要做影响儿童学习的事情,如看电视、玩手机等。

  同时,祖辈照护人要学会做一位合格的聆听者,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儿童向自己讲述学校学习的内容、发生的事情等,不仅无形中检测了儿童学习情况,而且也增进了彼此的感情。

  

  3. 完善留守儿童合理的饮食搭配

  儿童阶段是人一生身体成长发育的关键期,健康合理的饮食不仅促进机体正常发育,而且也是保证身体健康的必要条件。因此,祖辈照护人在留守儿童的照护方面,应革新传统的吃饱穿暖想法,更讲究儿童的饮食搭配及食品安全卫生。

  首先,儿童的日常饮食搭配应种类多样。除蔬菜和鸡蛋之外,适当增加肉类的食用频率。其次,水果和牛奶也是儿童身体健康发展所必须的食品。由于条件限制,部分祖辈照护家庭在不能保证家庭中水果品类齐全的前提下,至少保证家中有儿童喜欢吃的水果。

  同时,适当增加儿童喝牛奶的次数,保证儿童日常饮食中含有丰富的钙和蛋白质。最后,在关注儿童合理饮食搭配的基础上,祖辈照护人也应关注儿童的食品安全与卫生。注意控制儿童垃圾食品的食用情况,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1.增强自然关怀

  诺丁斯的自然关怀强调关怀源于爱与情感,如父母对儿童的关怀。但自然关怀的范围是有限的,需要在自然关怀的基础上实施伦理关怀,自然关怀是伦理关怀的生物基础,是内在动力。

  一个人只有得到充足的自然关怀,才能进一步实施伦理关怀,即关怀身边的人和物。由于父母未能在留守儿童身边,导致父母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缺少存在感,进一步造成父母与儿童之间亲情缺失。缺少应有的自然关怀,也影响留守儿童伦理关怀的发展。

  

  因此,父母应积极创造条件以加强与留守儿童日常的联系频率,同时主动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日常教育关怀中,以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及自然关怀。

  2.加强沟通交流

  有学者研究表明,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儿童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孩子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是其他任何形式的情感都难以替代的。

  

  由于父母的外出务工,导致父母缺失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缺少与儿童日常情感的维系。因此,父母应尽可能达到与留守儿童每天的联系,不论是以打电话的形式,还是视频通话的形式。

  如果条件及时间允许,父母最好选择视频通话的形式与留守儿童聊天。这样既满足了留守儿童日常见不到父母的思念之情,也大大提高了聊天的质量。同时,父母与孩子的聊天内容不应只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更应该关注孩子每天的生活经历,关注留守儿童生活和心理变化,做到准确、及时地把握留守儿童的情感变化情况,给予儿童正确合理的指导。

  

  3.积极参与留守儿童日常教育

  父母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与教育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虽然父母外出务工,不在留守儿童身边,对儿童的教育可能存在一定的不便因素,但父母也应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注重对儿童的管理与教育。因此,父母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留守儿童的家校合作中。

  父母应与祖辈照护人、教师经常沟通,如定期与学校教师以电话的形式交流儿童在学校的表现情况,并与祖辈照护人保持两到三天交流一次,具体交流儿童在家和在校的情况。

  一方面父母能及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日常表现情况,另一方面父母与照护人和教师一起合力商讨最佳的育儿方案。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活动中,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从未留守,从未停止。

  

  诺丁斯的关怀理论强调关怀是一种“关系”,在关怀关系中双方是平等、互惠的,关怀者对被关怀者需要做到理解、接纳、尊重和认同,充分发挥关怀者的伦理关怀。

  从留守儿童的生存视域来看,教师是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中接触较多的人,他们每天经历着不同的生活故事,形成了多种多样的交往关系。有研究表明,教师与留守儿童的每一次相遇都变成留守儿童精神发展的契机,对于增强留守儿童的精神生命力,成长为勇敢面对生活和迎接生活挑战的一个人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学校教师应该提高自身伦理关怀意识,为留守儿童提供合理的心灵关怀。教师只有与留守儿童建立彼此信任的基础时,当儿童遇到困难才愿意敞开心扉进行交流。面对不善于交流的留守儿童,教师可以通过写信或以作文的形式,让留守儿童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受隔代照护日常生活中外在因素的影响,大部分隔代照护留守儿童极易形成自卑、胆怯、懦弱等心理品质。这就需要教师在留守儿童的心灵关怀方面,应让留守儿童感受到相应的尊重、平等与认同,让儿童深切地感受到自己在校被得到关注与重视,提高儿童的自信心,培养儿童敢于表现自我的心理品质。

  

  在多元主体治理留守儿童问题的体系中,学校发挥着重要价值。学校一方面是链接家庭与留守儿童之间进行有效信息交流的桥梁;另一方面学校教育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解决隔代照护留守儿童家庭方面存在的问题。

  合理有效的管理模式是学校有序运转、更好发展的前提。农村学校以留守儿童人数居多,因此农村学校应建立一套人性化的留守儿童管理模式,具体包括建立留守儿童云档案、开设特色课程、增加文娱活动及构建合理的家校合作模式。

  

  另外互联网时代,大数据的合理利用可以快速、高效地反映出相关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发生的变化。为了更快速、有效地了解留守儿童的情况,学校应邀请专业人士,建立个性化的学校留守儿童电子档案系统,并安排专人负责学生信息的录入与更新工作。

  同时,为了更清晰地了解留守儿童日常身心变化情况,学校关于留守儿童档案的制作也应更全面、合理。另外,同辈群体成为儿童日常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生活、情感及社会化产生一定的影响。

  

  首先,在家校沟通的方式上,最常见的就是家访或校访。家访主要是教师到留守儿童的家里针对孩子的家庭生活情况、学校的表现情况等方面,与家长进行沟通与交流。

  校访主要是家长到学校了解儿童的情况,校访在一定程度强调家长的主动性。不论是家访还是校访,都可以使教师与家长更直观、有效地获得相应的信息。从农村学校的情况及隔代照护的家庭情况来看,仅仅依靠其中一种方式难以实现家庭与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

  

  因此,在家校合作的方式上,应将家访和校访相结合,充分发挥学校主体与家庭主体各自的主动性,不仅增加家庭与学校之间合作的频率,也缓解了教师和照护人的负担。

  其次,在家校合作的沟通时间上,学校与祖辈照护人沟通可以选择一个固定的时间,如每月的几号,使家庭与学校的合作成为一种习惯。需要强调的是,学校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时间,最好选择在春节假期期间,父母在家的时间。

  

  最后,关于家校合作的空间方面,学校除了与家长进行面对面交流之外,还应善于利用信息化的沟通方式,如微信、钉钉等客户端。为了方便沟通,需要学校提前建立留守儿童家长信息云档案,方便随时查找留守儿童的家长的联系方式,为家校沟通创造条件。

  教育学家苏霍姆斯基曾说,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缺一不可。家庭教育是根基,学校教育是核心,两者有机结合、相互配合才能形成教育合力。构建合理化的家校合作模式,应着眼于家校沟通的方式、时间和空间。

  举报/反馈

上一篇:原创70后:从叛逆少年到寂然潜行
下一篇:武汉校内被撞小学生母亲跳楼身亡,当地警方正调查与网暴关联,网传其父坠楼系谣言,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