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么是“喜丧”?有啥标准?按照传统,多少岁才算得上是喜丧?
什么是“喜丧”?有啥标准?按照传统,多少岁才算得上是喜丧?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于丧礼的理解和执行一直保持着某种程度的悲伤与庄重。《礼记》中就明确指出,不论是贵族还是平民,丧礼都是生命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按照这部经典的规定,无论是为了国家的君主,还是父母、亲人的丧礼,都应举行充满哀痛与严肃的仪式。
对于君主的丧礼,臣民在丧期内禁止饮酒作乐,显示对已故君主的尊重与思念。同样,当父母去世时,子女们也要按照礼节,表现出深深的悲痛与惋惜。然而,即使在这个充满悲伤的环境中,也有一种非常特别的丧礼,它被称为"喜丧”。
历史上,道家的庄子是首位举行喜丧的人。在庄子的妻子去世之后,他的友人惠子前来悼念。当惠子步入庄子的家门,他眼前的景象让他大吃一惊:庄子正坐在地板上,双腿张开,且正在敲鼓和打盆,还唱着歌曲。
对于庄子这样的行为,惠子感到无法接受。他痛斥庄子说:“你的妻子与你共度了一生,为你生儿育女,现在她离世了,你不仅没有流泪痛苦,反而这样欢乐,这是什么道理?”
然而,庄子对于这种传统的悲伤之情,却表现出了不同的理解。他平静地回答:“生命的开始和结束,就像万物随季节的变化一样自然,我的妻子从无形之中诞生,现在又回归到无形之中,在宇宙的怀抱里找到了安宁。这是最基本的自然规律,我又何需为此落泪呢?”
庄子一生对于生与死的态度总是非常淡定。他认为,生死是遵循自然法则的必然循环,无论生还是死,都不应当过于激动。他不流泪,并不代表他不爱他的妻子,而是因为他遵循着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开阔的视野。
庄子不像大多数人那样,用个人的情感来看待生与死的问题,他更愿意站在整个宇宙的视角来理解这个问题,所以他在面对生死时,可以做到胸怀坦荡,随和自在。
关于“喜丧”的详细记载,最早是出现在一本名为《清稗类钞》的杂记书中。在书中,作者为“喜丧”设定了明确的标准。书中提到,只有福寿圆满的人去世,才能被称为“喜丧”。有的人也把它称为“全福,全寿和全终”。不论是哪一种表述,标准都是一样的。
首先,逝者去世时,必须拥有丰满的后代,家族里人丁鼎盛。古代人非常看重后代的传承,不管是在哪里,都流传着生儿育女的祝福。
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的限制,新生儿的死亡率很高,所以家族能够繁衍生息,无疑是一件值得炫耀的事情。如果一个家族能够做到四世同堂或五世同堂,子孙们围绕在老人身边,那么这个家族必然会成为邻里的羡慕之对象。
另外一点则是,逝者必须寿命长久,理想的年龄应该超过八十岁。在古代,由于医疗条件的缺乏,一旦生病,人们通常只能任其自然。甚至一场看似不起眼的感冒,都有可能夺走人的生命。加上古代的生产能力相对落后,一旦发生天灾人祸,无论是贵族还是普通百姓,都可能难以自保。因此,能够活到高寿的人,无疑是幸运且被人羡慕的。
最后一个条件就是逝者在去世时必须是安详离世,也就是生命在没有留下任何遗憾的情况下,平静而满足地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在逝世之时,没有被疾病痛苦地折磨,而是安详地辞世。安详离世不仅是一种体面的死亡,也是每个人都会期望和向往的离世方式。
因此,只有那些在世时子孙满堂,活到高寿,并且安详离世的人,他们的葬礼才能被称作是“喜丧”。办理喜丧的含义是,逝者已经圆满地完成了人生的旅程,不再需要过多的悲痛和凄凉。因此,喜丧与一般的葬礼形式大相径庭。
在喜丧的丧礼中,不再需要悲伤和沉闷的色彩,而是用丰富多彩的装饰来营造气氛,亲属们不必披麻带孝,痛哭流涕,也不必吹奏悲凉的丧乐。相反,他们会敲锣打鼓,充满热闹和欢乐,欢送逝者的最后一程。
喜丧的文化不仅在中国有所体现。在墨西哥,每年的11月1日和2日,人们都会庆祝被称为“亡灵节”的节日。在这两天里,墨西哥人会通过举办一系列的狂欢活动来纪念过世的亲人。
亡灵节的这两天各自承载着特殊的意义,11月1日,被称为幼灵节,专门纪念那些幼年就离世的生命。11月2日则被称为成灵节,用于悼念那些成年后去世的人。亡灵节源自古玛雅人和阿兹特克人的传统,至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
阿兹特克人深信,死亡并非生命的终结,只是生命另一种形态的开始。他们坚信,每年逝世的人们的灵魂会重新回到家中,家人在这个时候应该全心全意的款待他们,期待在未来的一年里,这些亡灵能守护在世的人们平安快乐。
庆祝亡灵节的时候,墨西哥人会在家中或者墓地,根据已故之人的喜好布置祭坛,祭坛上会摆上供品,例如食物、亲友的照片、逝者生前的物品等等。祭坛不仅是人们表达对逝者思念的一种方式,同时也是一个标记,指引亡灵们回家的路。
亡灵节当天,墨西哥城里的庆祝仪式最为盛大。城市中的每个角落都会设置祭坛,摆满了各种鲜花。其中以金黄色的万寿菊最为显眼,配以其他的花卉,形成了一道五彩斑斓的风景线。
除此之外,人们还会在街头摆放各种骷髅雕塑。参与庆祝的市民和政府工作人员会载歌载舞,热闹的气氛就像一场大型的庆祝晚会。这便如墨西哥人常说的一句谚语:生者狂欢,死者在棺。
生命的离去无法阻挡,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对待生命。每个洞察生死的人,都应当在生时修养品行,追求养生之道,面对死亡时,也能坦然接受,不让恐惧蔽覆心灵。
活着是对死亡的躲避,也是对死亡的追逐。每个理解了生死的人,在活着时也会有足够的信念和勇气来面对人生在世时的一切烦忧。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举报/反馈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