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谁在支配十八岁以下的同性恋者
原标题:谁在支配十八岁以下的同性恋者
被称为国内付费新闻做得最好的财新网,把2019年的第一篇封面报道对准了同性恋群体。
▲《财新周刊》2019年第1期封面
这篇《变色的“淡蓝”》,用了堪比大学毕业论文的1万多字,给他们的付费用户科普并顺带diss了一下Blued这个同性社交软件。随后Blued宣布停止注册一周予以回应。
▲Blued软件界面首页
总结起来,这篇文章的主题大概有两个:第一,Blued坑害了一批无知的未成年少男;第二,Blued让包括未成年人在内的用户更容易得艾滋病。
一
未成年人与同性恋者
在知乎上,关键词“Blued”下面最受关注问题是,“男朋友背着我用Blued怎么办”。即使在同性恋圈内,Blued也是一个不便公开的社交平台。这样一个令人难以启齿的软件,确实蔓延到了未成年群体里。
过去的2018年里,被称为“中国同性恋研究之父”的张北川访谈了56个男同社区人士,在他的访谈对象里,最小的Blued用户只有14岁。
▲张北川教授
另一位男同社区运营人士胡伟(化名),在去酒吧进行艾滋病宣教干预时,见到最小的孩子只有12岁,他还在读小学六年级,被一群Blued上认识的大哥哥带着喝酒。
因为没有身份信息核实的程序,软件上的年龄可以随意更改,只允许成年人加入的规定形同虚设。许多未成年男生谎报年龄,“只要填到18岁以上就可以用,甚至还有学校的群,搜索校名就可以加入。”
▲软件界面(图片来源:东方IC)
未成人的乱象之外,更让Blued受到非议的就是艾滋病问题。根据《中国艾滋病性病》杂志的数据,2017年中国艾滋病性传播比例高达95%,其中同性性传播达到25.54%,这个数字比人口学上调查预估5%的同性恋人群比例要高出不少。
▲2017年中国艾滋病病毒传播途径(图片来源:财新网)
根据财新网的消息,2017年,男童(16岁以下)艾滋病呈阳性者90多人,这一数据在2013年还是30多人,介绍这一数据的专家说,这些男童大多与Blued上认识的人发生性关系后染上了艾滋病。
不得不承认,Blued为高危性行为提供了平台。一位对Blued进行了参与式观察的女性记者说,她一下午见到的男性隐蔽部位,比她前半辈子加起来的还要多。
▲Blued上的社交界面与防艾提醒
同性恋的隐匿性确实催生出了社会乱象,而且难以监控。但吊诡的是,同性恋仍处在社会禁忌的话语中,公开出柜绝不可以张口就来。
二
乱象与荒诞
面对乱象,财新网给出了两个奇怪的答案。
第一个是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不应该使用同性恋社交软件。他们把联合国的《儿童权利公约》搬了出来,“联合国指出应采取一切适当措施,保护儿童,令其不致受到任何形式的身心摧残、伤害或凌辱”。
笔者把这句话反复看了四五次,也没有找到“同性恋”的字眼。还是说财新网的记者认为和同性恋群体接触,是对儿童的“身心摧残”?
不向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传播色情、暴力的内容,是社会的共识。但是财新网把“同性恋”的概念加入进来,着实令人困惑。
财新网给出的第二个答案是,如果未成年人在软件上的受到伤害,那就先把软件一棒子打晕。乱象确实存在,但乱象的制造者不是软件,而是软件内外的人。
对于社交媒体的降罪,是一种社会矛盾的嫁祸。当社会乱象出现时,媒体平台作为最显而易见的形态,化身背锅侠,被全社会的口水唾弃。性教育的扭曲,法律的纰漏与少数人的身份认同等原因,却没有人愿意多费口舌。
▲Blued上的公益平台
对媒体的嫁祸,已经是我们惯常使用的手段。在电视普及的时候,看电视就意味着不求上进,这成为许多家庭对孩子设置的禁忌,看电视的时间有严格的限制,湖南卫视成为家长们攻击的对象。
互联网兴起之后,网瘾少年成为社会关注的未成年乱象。不少的未成年人被关进所谓戒网瘾的训练营,在里面遭受非人的待遇,甚至还有电击专家杨永信被央视宣传报道。
▲杨永信和他的学员
按照杨永信的标准,现在中国的8亿网民都应该去接受一下电击治疗,而实际的情况是,自从成年人也有了“网瘾”之后,“网瘾”的说法就神奇地消失了。
对媒体的泄愤成了我们解决问题最痛快的手段,于是就有了中国家庭十多年来从砸自己家电视、割自己家网线,到现在强迫软件退场,来挽救问题少年的荒诞画面。
不论媒体形态如何变化,乱象一直存在。这说明平台之外肯定有更深层次的原因亟待解决。但在快刀斩乱麻的时代里,媒体平台总是成为公众的靶心。
三
疯癫与禁忌
疾病与乱象不是社交媒体的原罪,相反在某种程度上,他们甚至是救赎者的角色。
上个世纪90年代的中国,同性恋者还被划分为精神病群体,当时一项针对同性恋者的调查表明,33%的同性恋者有过自杀(未遂)的行为,80%以上的同性恋者认为自己存在心理疾病。
▲1998年电影《美少年之恋》
福柯认为,疯癫是权力的独白,疯癫自身却是沉默的。简单来说,疯癫是对权力规定的逾越。在90年代的文明语境中,同性恋者被判定是疯癫的,自杀也印证着社会对同性恋者疯癫的期待。
疯癫不是一种疾病,而是一种会随着文明发展而改变的现象。在信息更为通达的今天,同性恋者有了自己社交的场域,他们摆脱了陈旧文明中疯癫的帽子。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国近80%的同性恋者选择了接受自己。这与社交媒体提供的交流场域功不可没。
▲中国同性恋调查报告相关数据
但可悲的是,同性恋还和色情、暴力一起,被有意无意地划入“十八禁”这个词汇域当中。弗洛伊德认为,每个人都在无意识中有一个“避免成为同性恋个体”的发展任务,这来源于社会禁忌,即规则的不允许。
这种社会规则让一些人成为人的同时,也让一些人成为病人。同性恋仍然是一种社会禁忌,对于未成年人来说,就是绝对不能触碰的雷区。
▲被下架的同性题材网剧《上瘾》
当未成年人和同性恋者,这两个备受社会禁忌框定的群体结合时,又陷入了完全失语和沉默的状态。从这种程度来说,18岁以下的同性恋者,对于占据话语权的长辈们来说,仍然是“疯癫的”。
即使切断了18岁以下同性恋者的全部社交途径,社会培养出的下一代也绝不可能全是异性恋,只有可能是异性恋者和“疯癫的”同性恋者。
▲古罗马刻画同性恋的酒杯(图源:郝看)
“尔时无有男女、尊卑、上下,亦无异名”,无分别心,已是古已有之的智慧,今天又怎么能把未成年与成年,异性恋与同性恋通过禁忌的方式区隔开来呢?当生育不再成为目的,偏见不再成为原则,或许才能真正消解掉未成年与同性恋者的乱象根源。
THE END
参考资料:
财新网.历史十个月的调研起底“淡蓝”未成年人缘何染艾滋
福柯.疯癫与文明
李宁,戴建英,高静儒.2012中国同性恋调查报告及对同性婚姻合法化的思考
杜课.同性恋问题之讨论
https://mp.weixin.qq.com/s/HaScvOZrqF6hC5JSj5kOlA
另有图片选自网络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