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儿子放纵成瘾,父亲曝光12年挽救史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6-14
手机版

  

  为人父母的终极目标是什么?

  是无论如何,都要逼孩子成龙成凤,还是洞见了孩子的平凡和自己的无力后,放弃执念允许他成为一个拥有幸福力的普通人?

  这个问题的答案值得所有父母思考。

  作者 | 可乐妈

  “你是不是疯了?腊月二十八你还不回去过年。

  孩子都变成这个样子,我们还有什么意义?现在是一心一意跟网络游戏干到底!”

  2021年末,北京街头。

  一个皮肤黝黑的中年男人,身穿红色马甲,顶着绑着“林则徐转世”横幅的头盔,正对着镜头与网络游戏宣战。

  13年前,这个男人因工作需要,买了一台台式电脑。

  可没想到,当时正上初二的儿子,竟因此迷上了游戏,到后来,甚至发展到连学都不愿意上了。

  为了治疗儿子的“网瘾病”,男人努力了十几年。

  可结果,就像男人说的:

  “孩子的情况反而越来越差。”

  这个男人,就是郑立书。

  他和沉迷网游的儿子的故事,值得每一个因教育问题而迷茫痛苦的家长看看。

  

  在父亲郑立书的印象中,儿子郑钊的成绩一向不错。

  直到儿子上初一时,父亲买了一台电脑。

  最开始,儿子只在放假回家,写完了作业后,才会打开电脑玩一两个小时的游戏。

  可到了初二的那个寒假时,儿子玩游戏的时间已经越来越久:

  父母叫他吃饭,他嘴里说着“等一下”,眼睛还一动不动地盯着屏幕;

  叫他睡觉,他也喊着“等一下”,屁股却始终坐在电脑桌前。

  睡觉的时间也从晚上8点,慢慢拖到了11点......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一整个假期后,终于到了开学的日子。

  可儿子还是蓬头垢面地坐在电脑跟前,迟迟不肯出门。

  等了一个上午后,父亲不耐烦了。

  他将儿子拉上车,准备带他先去学校对面的理发店剪头发,再送他进学校。

  可儿子却倔强地说:

  “今天剪了头发,我就不上学!”

  父亲没在意,硬是把儿子按到了理发店的椅子上。

  事后,父亲回忆道:

  当剪刀靠近儿子的那一刹那,他明显感觉到儿子整个身子都塌下去了,不再反抗。

  理发完,儿子果然对上学这件事变得更加抗拒:

  他回到车上,死死抱住座位靠背,父亲和车上的邻居一人拉他,一人掰开他的手指才勉强把他拽下车。

  可他怎么都不肯进教室,最终,父亲只能将他又送回了家。

  回到家后,儿子不吃不喝,在客厅干坐了一整夜。

  再后来,儿子就成了家里的一只蜗牛:

  父母不在家时,他会时不时到客厅走一走,吃点东西;等父母一回家,他就立刻缩回自己的房间里,一言不发。

  这时候,父亲明显地感觉到自己和儿子之间出现了裂痕。

  但他不知道的是,往后的十余年里,这道裂痕还会越来越大,直到将两人彻底隔绝在不同的世界里。

  

  

  最开始,父亲的办法就是断电、停宽带。

  他想着,只要儿子在家里没法继续玩游戏了,自然就会回学校了。

  然而,儿子宁愿天天坐在客厅看电视,也没有回学校的意思。

  通过观察,父亲发现,儿子看电视的时候,似乎对台球节目很感兴趣。

  他便买了一张台球桌,还叫上儿子的朋友一起来家里打台球。

  那段时间,儿子渐渐走出了房间,脸上还难得有了笑容。

  可好景不长,没多久,儿子就又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出来了。

  父亲又找来儿子的同学、老师,想让他们劝儿子回学校,可都没有用。

  这时候,有人建议父亲找算命先生看一看,还有人说可以带儿子找个咨询师聊一聊,父亲决定都试一试。

  他一边烧香、盖新房,一边又借着旅游的名义带儿子去做了心理咨询。

  不知道究竟是哪一样起了作用,第二年春天,儿子突然答应返校,但要求换一所学校。

  当儿子进入环境相对宽松的一所公立中学后,父亲感觉自己那优秀上进的孩子又回来了,他也答应儿子,只要去学校学习,就允许儿子继续玩游戏。

  但平静的日子,终究没能持续太久。

  期末考试前,儿子再一次辍学了。

  这一次,父亲没收了儿子的手机,儿子以绝食抗议,却被父亲一脚从二楼踹到了一楼。

  在父亲心里,儿子一切的问题,都是因为网络游戏。

  为了将儿子从网瘾中彻底解救出来,他决定将儿子送入一所戒网瘾学校。

  没想到才一个多星期,就收到了儿子的来信。在信中,儿子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保证会逐步改正,还说“爸爸妈妈我爱你”。

  半年后,父亲将儿子接回了家,发现儿子果然“变好”了:

  主动说要念书,人也听话了很多。

  可给儿子找了新学校后,他却依旧频频旷课,还告诉父亲,自己当初写的信,都是按照戒网瘾学校的模板写的,并非出自真心。

  对他而言,戒网瘾学校就像“冷血无情的炼狱”,而自己“就像劳改犯一样”。

  儿子还说,“我所思念的家,终究只是我心中的那个‘家’罢了。”

  面对儿子,父亲郑立书就像一个溺水的人一样,试图抓住出现在他视野中每一根的稻草:硬碰硬、讲道理,甚至是“贿赂”。

  他一次次看到希望,又一次次失望。

  最终,一点点堕入绝望的深潭。

  

  

  因为第三次辍学,儿子又被父亲送入了那所被他称为“先是麻木肉体,再是麻木精神”的戒网瘾学校。

  之后,儿子又断断续续念了一所普通高中和两所文武学校。

  2016年,以高考300分的成绩,收到了武汉工程科技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然而,两年后,他还是因旷课、挂科太多选择休学回家。

  又过了两年,父亲无意间听闻,在距家百米处,有一个17岁的少年因为玩手机游戏和家长发生了争执,一气之下跳楼自杀。

  这件事,给父亲带来了极大的刺激。

  于是,他决定去外面骑行,向更多人宣传网络游戏的危害。

  从2021年8月到2022年4月,父亲骑行了大半个中国,以“林则徐转世”为标语,将游戏比作是精神鸦片,呼吁政府关闭网络游戏。

  回到家后,父亲将自己骑行过程中佩戴的头盔放在了一楼电视柜最显眼的位置上。

  可身在二楼的儿子,却依旧躺在床上打游戏,连房间门都不肯出。

  对此,父亲表示:

  “骑行前是绝望,现在也是绝望,但现在是绝望中寻找希望,还是要寻找希望。”

  另外,儿子虽然几乎不开口讲话,但还是会跟母亲联系。

  比如发信息让母亲验证微信、买手机,或是打电话跟她说自己被关在门外了。

  但一直以来,儿子都不会回复父亲的信息。

  正如父亲无奈地对记者说的:

  “我努力了十几年,孩子的情况反而越来越差。”

  相信为人父母者,看了这个父亲的故事后,心里都是五味杂陈: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宁愿自我封闭,永远活在网络的世界里,都不愿意看一眼近在咫尺、生养他们的父母呢?

  为什么作为父母,我们明明尽了最大的努力,做了所有堪称教科书的举动,但最终,却依旧打动不了孩子的心呢?

  这一切,到底是哪出了问题?

  

  

  在我看来,郑立书和许多父母一样,尽了最大的努力去爱自己的孩子,但却始终忽略了三个关于教育的真相:

  1. 一个家庭的不幸,往往是从家庭关系错位开始的。

  郑立书的故事中,有一个让人倍感心酸的细节:

  为了拯救深陷网瘾的儿子,郑立书无心做生意,从一个略有积蓄、早早给家里添置了电脑的小老板沦为了修脚工。

  无独有偶。

  在@北青深一度对郑立书的采访中,他也曾数次提到:

  自己在骑行“反游”的过程中,认识了一个江苏泰安的52岁妈妈。

  跟自己的情况类似:

  这位妈妈的一双儿女都沉迷游戏,为此,丈夫患上了焦虑症,三四年没工作,全家就靠着妈妈一个人支撑。

  其实,在生活中,我们经常能看到类似的情形:

  全家人万事以孩子为首。

  只要孩子有需求,父母也好,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也好,都是无条件地配合、牺牲。

  可结果,往往是孩子的地位越高,大人的地位就越低,教育孩子也就越困难。

  不仅如此,一个家庭,如果处处以孩子为中心,最终,孩子不仅不会感恩,反而会养成自私、冷漠的性格。

  养育孩子这件事,过程错了,结果就一定会错。

  所以,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万万不可将孩子的位置凌驾于所有家庭成员之上,甚至放弃自己的生活和事业。

  毕竟,父母是什么样的人,远比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2. 当孩子“无可救药”时,战术上放弃也是一种为人父母的智慧。

  看了郑立书的故事后,我不禁想起了之前在《钱江晚报》上看到的另一个关于沉迷游戏的孩子的故事。

  有一天,即将上高三的儿子许辉,突然告诉妈妈王丽:

  自己不想高考了,要去当职业电竞选手。

  不仅如此,儿子还开始找各种理由不去上学,每天捧着手机玩游戏,经常一玩就到凌晨两三点。

  父母道理也讲了,脾气也发了,可儿子还是铁了心要当职业选手。

  而这时候,妈妈恰巧在朋友圈看到了一则关于电竞特训营的招生海报。

  她心想,要么干脆“放任”儿子试一试:

  万一儿子真的是“那块料”,以后也能有个谋生的手段;如果儿子不行,自己至少也多了一个劝他回学校的理由。

  就这样,经历了一系列的挫败后,儿子终于意识到:

  自己和职业选手之间隔着怎样的距离。

  随后,他决定重返校园。

  妈妈欣慰地告诉记者:

  “儿子仍旧玩游戏,但现在,他能够按照约定在12点半以前睡觉,也没有再听见他玩游戏时说脏话。”

  更让妈妈惊喜的是,儿子的考试成绩一次比一次好了。

  面对一个“无可救药”的孩子,有一种得到叫放弃,有一种撤退叫胜利。

  真到了穷途末路的那一天,先抛弃升学的执念,给孩子“随心所欲”的几年时光,又如何呢?

  孩子醒悟了,全家人自然皆大欢喜。

  而失去的,不过是几年光景。

  毕竟,跟孩子漫长的一生比起来,那几年的探索又算得了什么呢?

  纵使没有醒悟,那又如何?

  不妨问问自己,为人父母的终极目标,究竟是什么?

  到那时你就会明白——

  3. 父母这辈子最大的成功,是有能力培养出一个拥有幸福感的孩子。

  年近不惑,才终于明白,人的追求大体可以分为两种:

  一种叫“世俗的成功”;而另一种,叫“内心的幸福”。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孩子能成龙成凤,千方百计要将孩子送入名校。

  可归根结底,能上名校的人是有限的,很多孩子就是没办法通过读书出人头地。

  这时候,我们不妨放弃对前者的执念,转而去追求别的目标。

  比如让孩子有修养、感恩心,以及获得幸福的能力......

  也许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的“学渣”孩子,其实也是来报恩的。

  

  

  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顾问、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朱永新教授在演讲中提到:

  “最根本的是要提升父母的教育素养,提倡‘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幸福比成功更重要’的教育理念。家长要把幸福还给孩子。”

  学业,从来都不是衡量一个孩子唯一的标准。

  真到了无力挽回的那一天,父母们要学会及时放弃,从逼着孩子上学和孩子百般抗拒学校的权力斗争中退出来。

  陪孩子在前进三步、后退五步的过程中,感受细水长流的力量和破茧成蝶的成长。

  如此,即便我们的孩子,没办法成为金字塔尖的那一小撮人。

  至少也能是个自信阳光、热爱生活、拥有幸福感的普通人,而不是只能在沉默和游戏中,度过自己的余生。

上一篇:北京延庆律师事务所:未成年人签订的合同有效吗
下一篇:看到张艺谋的女儿,终于知道倪妮为何能成为谋女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