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品读横峰】那年我们十八岁
原标题:【品读横峰】那年我们十八岁
1.
仿佛一夜间,我们长大了。
放下书包,走出学校,忽然发现自己是成年人了,我们不再是小屁孩。
十八岁那年,我们眼里的世界纯净而美好。村里几棵粗壮的老树还在,健硕的树枝伸展得很远,浓密的树叶笼起夏天的荫凉。树底下堆放着些石块,不知道多少年了,石头的棱角已被世世代代来来往往的人用屁股磨得浑圆。小溪在山脚下静静地流淌,溪水很清,清得可以看到水里任何细小的生物在游动。小鱼小虾很多,在石缝间和沙子上游来游去。深水区常有大鱼浮上来,我们就捡石头去砸。而我们自己是断断不敢下水去捉的,溪水里不只是有鱼、有虾、有螃蟹、有黄鳝,还有手指粗的蚂蝗,更可怕的是有毒蛇游来游去。溪岸上青草浓密,柔软得像毯子,赤脚走在上面,舒服。但茅草也不少,夹杂在嫩草之中,走一趟下来,脚踝便多了几道深深浅浅的伤口。这些割伤并不可怕,最怕的是被虫咬得红肿,又痛又痒。在找到草药之前,人们先用自己的口水涂抹,消毒。
小溪是缠着脉金山流淌的,最后汇入葛溪河。就像一个年轻的女子,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跟自己喜欢的人恋爱,缠缠绵绵几年之后,却跟另一个喜欢自己的男子结婚。这样的女子是极聪明的,她知道绕着大山走,永远只是兜兜转转、最后枯竭而亡的只能是自己。只有汇入河流,才能让自己获得永生,也只有河流才会对自己永远的包容。
十八岁,我们扔下了书包,就此长大。从此可以恋爱,可以去追求自己喜欢的人,也可以像风一样追求自由。
但父母亲扔给了我们一把砍柴刀。那个年代在农村,读书跳不出龙门,当兵没有后门,那只有乖乖地拿起砍柴刀,跟随父辈的脚印去走。世代面朝黄土背朝天,年轻的我们又怎么会甘心?
我们喜欢齐秦的歌,羡慕着“外面的世界”。我们爬上山顶,向远方眺望,向远方大声呼喊。这世界,我们来了。
山风呼呼吹来,旭日冉冉升起……
2
李娜十八岁那年 神州大地到处锣鼓喧天。她是披着大红花被学校敲锣打鼓送到县招待所,然后和十几个同龄青年一起被拖拉机送到红桥垦殖场的。李娜在欢送的人群里,看到了父亲眼里的泪花。
到达红桥场的第二天,李娜就在蒋队长的带领下出工了。周强和黄绍群跟她分在一个队,前往茶山锄草。每个人分了两畦地,几十个人闹哄哄地比赛着,有的人求速度,有的人求精细。一天下来,个个腰酸腿痛,手掌磨起了血泡,皮肤也晒成了红色,像火燎一样痛。晚上大家依然像打了鸡血似的聚在政治夜校学习,年轻人精力无限。
一群胸怀浪漫主义理想的青年,始终保持着高昂的斗志,尽管那时候的生活和生产环境都非常艰苦,但大家每天都有使不完的劲。尤其是夏季双抢,天还没亮就要被赶鸭子似地去田里割稻子,太阳出来之前每个人至少要割下两垄。男劳力赤膊上阵,打谷子很快,女队员常被撵得哇哇叫,手中的镰刀闪电般地飞舞。有些女队员从田埂这头割到那头,不用休息一下,速度很快。有些腰身不好的人,老是腰痛,又不好意思站起来,就把一只手撑在大腿上休息一下,然后加快速度追赶。每天都有人被镰刀割破手,于是大家就随身带一小块旧布,用来包扎伤口。农谚有“不栽八一禾”的说法,从七月中旬双抢开始,短短半个多月时间要完成收割早稻、耙田、插秧。晚稻要赶在八月一号前插完秧,否则收成就不好。南方夏天的太阳不是用一个热字就能形容的,那是毒辣。人和牲口一起在树荫下吐着舌头喘着粗气,超负荷耙田的水牛每隔两小时就要去池塘里泡一会儿,小娃娃光着腚子,几位老妇人摇着蒲扇,嘴里喊着风:“呵喂,凉快!呵喂,凉快!”这是赣东北人一种独特的喊风方式,似乎喊得多了,风自然就来了。只有鸣蝉在不知疲倦地鼓噪,嫌这个世界还不够乱,劳苦的人还不够累。村医疗站的赤脚医生忙个不停,每天都有几个中暑的人来打点滴,累生病的人不少。年轻力壮的在田间地头,年老体弱的在晒谷场,小孩子则去放牛,每个人都在各尽其责,赚工分赚口粮。到处红旗招展,彩旗飘飘,忙碌的人群往来不歇。
双抢期间李娜她们队有些人也病倒了,高强度的连续劳动,炎热的天气,再加上营养跟不上,身体单薄的人根本就吃不消。为了改善伙食,加强营养,周强等人就去打野食。周强是摸鱼捉泥鳅的高手,他晚上去溪流和田间放竹笼,早上收回,每天都有很大的收获,泥鳅和鲫鱼很多,有时候还会有甲鱼。有了这些荤食,队里食用油又不够用了,身为司务长的李娜比谁都急。李娜是一个心地善良的姑娘,热情、活泼,也很好强。她看到大家每天累得像狗,吃的又不好,营养跟不上,心里着急。眼看着周强弄来了鱼啊虾啊,这些荤菜烧油,食堂里的油本来就不够用。这下可好了,荤菜没油,腥味重,没人吃得下,怎么办?李娜想到了父亲,他是县粮食局分管粮油的一个领导。她请假回县城,打报告跟父亲要了10斤茶油。
我们坐在练家的“知青故里”,静静地听着李娜、周强和黄绍群讲那个年代的故事。我们一行七八个人是在横峰县文联组织下来采风的,练家的“知青故里”收集了很多关于知青的物件,李娜18岁时亲手抄的《红楼梦》也静静地躺在二楼陈列室的展橱里,许多带着那个年代印记的书籍和徽章,李娜都无偿捐献给了“知青故里”。陈列室里还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陈竺的手稿,他当年从上海下放到红桥垦殖场,在横峰留下了他的青葱岁月。
李娜坐我对面,她思路清晰,仿佛那些事就发生在昨天;她语速颇快,像讲述一件与己无关紧要的事情。大家都在低头记录,而我一直在观察着李娜的面部表情,盯着她的眼睛。我在想,这么多年过去了,她有没有从那个年代里走出来?
10斤茶油在那个年代可不是个小数字,这属于明显的“开后门”,那个时候很多平常百姓人家还挣扎在贫困线上,缺粮少油吃不饱是常事。李娜无疑是幸运的,她的这个团队无疑也是幸福的。当李娜把10斤茶油拿到手的时候,她内心的狂喜可想而知。她恨不得长出一双翅膀飞到队里,为大家烧一顿丰盛的晚餐,让每个人都吃个够。
李娜肩挑着茶油,虽然只有区区10斤,却有如千斤重担压在身上。尽管她内心不断提醒自己要小心,走路要平稳,别急。但脚下还是不由自主地加快速度,她要跟大家一起分享喜悦。她脑中不停地闪过大家吃饭吧唧吧唧的样子,一个个吃得津津有味,还在长个子的周强吃了一碗又一碗。她笑了。她笑起来很漂亮,像三月里的桃花。
但此刻我面前的李娜没有笑,我看到她眼里噙着泪水,面部表情不停地变化着,脸上的肌肉一抽一搐,她想极力平复内心的波澜起伏,泪水在她眼眶里越聚越多,差点流了出来。
我在想,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年轻人,会有如此坚定的信仰,这个信仰给了他们无穷的力量,让他们不畏艰险、不计个人得失,勇往直前。他们难道不曾害怕吗?不曾感受过不公吗?
周强说,可能是路途有点远,李娜累了,力气接不上。茶油没能挑到队里,在半路打翻了,一滴未剩。
李娜关了自己的禁闭。周强说。
我可以想象得到当时李娜懊恼的心情,估计拿碎瓷片割自己手腕的想法都有。怪不得李娜说到这里的时候,内心依然是崩溃的,无法正常的讲述。这么多年了,她仍然无法原谅自己的失误。多么耿直的姑娘,一辈子担负着内疚与自责。
“她把自己关了三天,饿了三天!”周强说。当晚,队里领导怕李娜想不开,亲自过来安慰她,还端来了面条和鸡蛋。李娜关在屋里不停地哭,谁也不肯见。领导没办法,安排人员守着她,怕她有意外。
整整饿了三天,李娜还是不肯吃饭。队领导只好去县城把她父亲请来。父亲见到李娜后,对她说:“傻孩子,天大的事情都算不得什么,你身体最要紧。虽然再给你们批10斤茶油很难,也超出了我的权限,但我可以打报告给局长。”李娜听父亲说还有可能弄来茶油,顿时转忧为喜,端起面条就吃了起来。那个时候,李娜她心里想着的全是她这个团体,想着的是别人。
周强说他到红桥场的时候还不到十八岁,还是一个瘦小的孩子,每天也要干很多农活。别看他年纪小,但做事手脚利索,他总是比别人先完成自己的任务,有时候还帮助女队员。
周强拍了拍胸脯,他说自己结实的身子就是天天劳动锻炼出来的,那时候不怕吃苦,也不知道什么叫累,每天领到分工,就想尽快地做完,浑身都是劲。他说最怕肚子吃不饱,正是长身体的时候,饭量大,饿起来腿脚发软,肚子里像猫抓一样难受。他说每年谷雨前,农作物青黄不接,没什么吃的东西,就用清水粥放盐巴和葱花烧汤浇饭。更要命的是茶叶采摘在即,需要大量柴火炒茶叶,他们要到几十里外的上坑源去砍柴,由于路远,经常中午饿肚子。砍柴本来就是一项极度消耗体力的劳动,饿着肚子挑一两百斤柴下山就更可想而知了。周强说,他们一砍就是一个多月,那段时间是最苦的。
黄绍群说别看男的那么辛苦,其实女的也不轻松。我们白天采摘茶叶,晚上也没得休息,要趁新鲜做出来。茶叶做得好坏全在自己的一掌之间,几乎每个人的手掌都烫起了水泡,有些人就用胶布把水泡包起来。师傅看到了就骂,又把大家的胶布撕掉。师傅说贴了胶布的手没有感觉,做不出来好茶叶。黄绍群说,那个时候被锅里的高温烤得汗流浃背不说,双手要不停地翻炒,酸痛得简直无法忍受,而且那种高强度的劳动不是一天两天就结束的,它是一个漫长的周期。更为可怕的是,这个周期反反复复,往往这些事情才做完,另一件恐怖的事情又开始了。
有人说,麻醉自己可以用酒精,还有一种方式就是让自己忙得停不下来。这些年轻人显然不是灵魂空虚的人,他们不需要通过这样的忙碌来充实自己。那会不会有一种可能,管理他们的人不想让他们有太多空闲时间思考自己的问题,他们年轻,有思想、有干劲、有能量,还有天不怕地不怕的冲动。他们是秩序的维护者,也是破坏者。管理者干脆就划出一块陌生的、广袤的天地让他们去改造,让他们慢慢懂得维护秩序的重要性。或许这是一种管理手段。
那年我们十八岁
访横峰“知青故里”有感
3
李娜说她二十二、三岁的时候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了。她常常在想,自己当时是不是太冲动了,选择到农村来是不是错了?她说在农村呆的时间越久,越感觉自己被人瞧不起了。她对未来感到很迷茫,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应该回城。她想起有个会计因为害怕下放到农村,居然上吊自杀了。她在想,那个会计应该不是怕吃苦,是怕到农村后再也回不了城吧?他怕自己学到的知识,最后只能像农民一样做一辈子的体力活,理想被湮灭,知识被埋没,身体被摧残,这是多么可怕。他可能对未来感到绝望了才自杀。那时候李娜就不停地分析、思考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它因何而起,将往哪儿去,自己的未来该怎么走。她在等待时机,寻找机会,她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不能继续这样麻木地生活。
周强的身世不一般,他外公是国民党中将佘念善,大外公佘念慈也是国民党中将,一门两将,算是门第显赫了。他母亲是官府千金小姐,享尽荣华富贵,却在最美好的年龄去了延安。周强说,外公解放后没有留在大陆,去了香港,他父亲因此受到很大的牵连,提不了干,母亲要忍受各种非议和审查。周强说他父母亲长期被各种冷暴力折磨着,但他们都很淡定,尤其是母亲,她淡定得好像这世界所有的纷纷扰扰都与她无关,她每天都看书,每天微笑面对生活,她这种包容一切的生活态度感染着她的孩子们。周强说,母亲教会了他懂得妥协,懂得进退。因为家庭成分问题,他年少时受了很多委屈,干的活比别人多,赚的工分却比别人少,不能参军,也不能入党,他只能拼命地干活才能赢得领导的赏识。他是在用一种近似摧残自己身体的方式保护自己,多干活,多干苦活,这就是那个年代的生存之法。直到2005年9月3日,全国隆重举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活动,授予佘念善子女,以志对抗日将军佘念善先生的表彰和缅怀。他母亲接过纪念章那刻,他们才觉得松了一口气,压在心里几十年的石头终于落了地,尽管这一切来得有点迟。周强说到这里的时候,声音有些哽咽,他强忍着泪水不流出来,眼睛红红的。那一刻,我的心好沉重。
黄绍群说,她们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不知道自己要画什么,那时候很单纯,什么都不会去想,领导吩咐的事情,努力去做好就是。白天干活累了,晚上有时候聚在一起打牌,冬天冷了,男男女女就一起钻进被窝里打,很纯洁的友谊。农闲的时候就一起唱歌、排戏、拉手风琴,有很多文体活动。她们还自己办学校,教知青子女学习,这就是练家小学的前身,后来学校招收附近农民的孩子入学,学校规模就变大了。黄绍群说,如果你不去想未来,做好当天的事情,你就会感到很充实。
经过几年在农村的锻炼,一大批有理想有抱负的青年在隐忍中变得强大了起来,他们开始思考人生,规划未来,对世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个渐渐觉醒的人群。他们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蛰伏在茫茫人海之中,等待时机一跃而起。事实证明,这批人后来真的成了社会的中流砥柱,国家的栋梁之才。
4
红桥练家知青故里的李海明是一位年轻的基层干部,按理说他对那个年代没什么代入感,但他却对知青文化有不一般的情怀。他说,我们每个人都有十八岁,十八岁是理想最丰满的年龄,把世界和未来想象的非常美好。当年那么多青年响应号召来到农村,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留在了红桥,留在了练家。作为一个基层领导干部,在他们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土地上,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让他们那个年代的印记留下来,让后人铭记,也让后人沉思。
李书记带我们走进二楼,陈列室里排放着许多那个年代的物件,有生活用品,有学习用具,还有生产农具,这些陈旧的东西看起来是那么陌生,离我们很遥远,又那么近。我们看到了一口四个角的打谷桶,四块木板上都有了裂缝,仿佛岁月老人额头上的皱纹,透着厚重的沧桑感,又像是历史留给这个社会的裂痕,难以弥补。李书记说这里面所有的物件都是知青们无偿捐赠的,他们的这种情怀让他非常感动。他说,全国知青千千万万,跟知青有关的景点也有千千万万,但仅仅造景是不长久的,一定要有文化的东西,如何融入人的因素,文化的因素,历史的因素,是他思考的东西。
其实这不仅仅是李书记思考的东西,也是我们大家都需要思考的。他思考的是如何把知青故里长久经营下去,吸引更多人关注练家。而我们要思考的是,我们来到这里,想要得到什么,如何避免悲剧的重演,而不只是来回味那段峥嵘岁月,感受一下情怀就走了。历史我们可以回忆,但不可以重演。
5
我的十八岁在哪里?我发现自己的十八岁在行走的路上。那时候打工潮风起云涌,刚走出校门的我,渴望走出山里。父母亲不让我出去打工,我没有钱坐火车,就沿着铁路线走,在检票不严的四等小站逃票进站,然后在大城市前面的一个四等小站下车,再从那个小站步行去城市。我就这样从上饶到了金华又到了杭州。行走不是很累,难受的是肚子饿。就像周强他们饿肚子跑几十里路去砍柴一样,但我比周强幸运,因为我是自由的,我可以去我任何想去的地方。而且我的思想也是自由的,我可以把世界想象成最美好的样子。
那时,我走累了,就在路边的亭子里睡一觉,或者躺在人家屋檐下。城市对我来说是一个非常美的诱惑,可以让自己实现许多美好的理想。正是这份憧憬的力量让我自己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坚强地走下去,不达目的不罢休。
我不停地往前走。沿途,我看到了很多风景,也让我记住了很多人和事。有些,它湮没在了岁月的尘埃之中,有些在行程中刻下了前进的车痕,而有些,它在我心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再也无法抹掉。
那一年,日本昭和天皇驾崩。皇太子明仁亲王即位,改元平成。
乔治·赫伯特·沃克·布什就任美国总统。
美国全球定位系统第一枚工作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并进入太空轨道。
世界首例肝、心、肾多器官移植手术成功。
英国谢菲尔德希斯堡球场举行的英格兰足总杯准决赛利物浦对诺定咸森林发生人群踩踏事件,96人死亡。
联合航空232号班机因引擎故障,在美国苏城紧急降落时坠毁,事件中有111人死亡,185人获救。
……
那一年,有太多的意外。有些人走着走着就不见了,有些人读着书从此杳无音信。有些人走得很辛苦,很疼痛,但没有人害怕,无数人继续往前走。相比我们这些活着的,我们是何等的幸运。就像李娜走进“知青故里”所说的那样,我们能挺过来真不容易。这个挺过来,就是还活着。
支撑我们挺过来的是我们的理想,以及能看到的希望。十八岁的青春是一团火焰,它可以燃烧整个世界。
作者简介
徐和生,男,网名“清风明月”,微信号:qfmy2124。江西省上饶市横峰县人。以文字舒缓生活压力,愿有一处小院,不谈悲喜,只闻花香。
编辑:马倩玲 李志聪
审核:宋林峰
责任编辑:
上一篇:王俊凯、文淇,主演平均年龄18岁的《天坑鹰猎》能成为爆款吗?
下一篇:王源21岁生日,王俊凯和千玺卡点送祝福,小凯照搬写给千玺的话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