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原创《天道》为何要删除五台山论道呢?丁元英说了哪些真话呢?
原标题:《天道》为何要删除五台山论道呢?丁元英说了哪些真话呢?
为什么《天道》会被删除「五台山论道」的部分呢?这部分内容到底道破了什么?如果没有看过未删减版,绝对无法透彻的理解本剧的核心。局长自从看完完整版之后,才对这部剧大彻大悟。
当时丁元英和韩楚风一起来到五台山,前去拜访智玄大师,他们通过三次敲门,才获得了与大师相见的资格。这段剧情十分高明,从表面来看,是大师对丁元英的考验,实际上是丁元英对大师的试探。当时丁元英首次以5万为敲门砖,去接洽大师,大师没有收钱,也拒绝了接待他们;第二次,丁元英加注到10万,依旧被大师拒绝;第三次,丁元英改变策略,给大师写了一封信,才得到大师的认可,被小和尚接待上山。
丁元英一开始用金钱是对大师的试探,如果大师收了那10万元善款,丁元英也没有必要上山面见大师了,因为那些钱,正好证明大师还未「得道开悟」,并非是真正的觉悟者,只是一个沉迷于外物的伪君子。
后来,大师不但一分钱没有收,反而回复「非也,非也」,说明智玄大师是一个真正的「觉悟者」,因此,丁元英才送上他提前写好的书信,当书信交给智玄大师时,大师就瞬间同意要见他一面。
那么丁元英那封信写了什么呢?其实只是一些挑衅佛门的话。从大师接待他们的第一句话,就能明显看出,丁元英的书信已经惹恼大师,而大师是一个境界贼高的人,他当然不会那么容易生气。
只是质问他们:什么是真经?修行不取真经又修的什么行呢?这句话,显然是针对丁元英那封信的问的。韩楚风当即读出那封信。
这首词显然是在砸人家的饭碗。佛学一般讲究的是轮回和天命,也就是一个人要想修得正果,必须生生世世去修炼自己的「觉性」,才能达到「自觉圆满」的境界。丁元英第一句话就否定了佛家的「轮回」观念,他认为每一个人的资质是一样的,都有自我「顿悟」的可能性,而非是「天命」注定的,也就是靠慧根才行。
同时他第二句话「修行勿取真经」,全盘否定全天下的修道者和佛门弟子,明显是在强词夺理,但是他的理论确实有一定的道理。他认为修行不再于修,而是在于「觉悟」,「修」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戒律,根本没办法取得真经,这句话也印证了他前面的观点,一个人想要遁入空门,不是「以律戒心」,而是「由心生律」,但凡一切以「戒律」束缚自我的修行,都是一种本末倒置的行为。
所以用他的话来说,所谓的真经,就是「寂空涅槃的究极法门」,这种法门,只能靠「悟」,不能靠「修」。如果一个人要以「修行」成佛,说明是一种求,也就是一种交易;而「悟」在「明性」,这是一种「在知」,修行是用行为控制本性,悟道是以本性驱动行为,所以,「悟」才是通往功德圆满的必经之路,而「修」是一种南辕北辙的做法。
虽说,有信无证者不落恶果,却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得涅槃。这句话已经表明丁元英的立场,他认为,那些只将菩萨和佛祖当信仰的人,虽然不会落下恶果,但是会受「贪嗔痴」束缚内心,永远也无法寂空涅槃。然后,大师又问:不为成佛,那什么是佛教呢?丁元英继续回答到:佛乃觉性,而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是人,人相可坏,觉性无生无灭,即觉即显,即障即尘蔽,无障不显,了障涅槃,觉行圆满之人,乃佛教人相之佛,圆满即止,即非无量。
从丁元英的回答,我们能看出,他认为,佛法从精深处讲,是得道天成的道法,道法如来不可思议。从浅层来说,佛教有「次第」之分,更像是一种引导人向善的教义,这也是一种狭义上的佛学,那些迷信教义的人,永远也不会修成正果,也不会得道成佛,但这些依旧可以令世间充满慈悲。丁元英虽然解释的理论都是对的,但他是用一种世俗的方式在回答问题,而非佛教的专业术语。因此,智玄大师也看出他并非一个佛门中人,而是以靠自悟达到的这样的境界,尽管如此,也已经难能可贵。
所以,大师最后说,丁元英已经踩到「得道」的门槛了,离得道只差一步,进则净土,退则凡尘。只是这一步,难如登天。丁元英却说,我与佛的缘分,站在这道门槛,就已经算缘尽,不进不出,与基督,我进不了窄门,与佛,我不可得道。他今天来这里,并不是为了谈佛论道的,只是为自己的「扶贫计划」,讨得一份安心。
因为他的王庙村扶贫计划,本质上,就是一种「杀富济贫」,将仁人志士建立的秩序颠覆,甚至摧毁,而又以社会的自然规律,重塑一套新秩序出来,不但会摧毁社会的阶层,同时也能打开穷人的观念。大师虽然不认可丁元英的方式,并说「得救之道,岂能是杀富济贫」。
但他又回答不出,「得救之道」到底是什么?同时他还认为丁元英的方式十分妙,虽然不是一种真正意义的扶贫,但是可以起到投石问路之效,至少会泛起一些涟漪,将贫富差异的社会问题,推到风口浪尖上,那时虽然会挨骂,但这已经时给社会的问题诊断了,一旦这些问题被人拿上台面,必然会有人想办去补救,这也算是一个折中的好办法。
当丁韩两人走出寺庙的边界时,他们将扶贫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天上掉馅饼的不劳而获,是为破格获取;第二层是,最不道德的道德,是为哲人文化;第三层,不打碎点东西,不足以缘起主题,是为英雄主义。
丁元英的「杀富济贫」,正是第三层,是以打破中国音响界秩序为基础,挑起贫富矛盾的对立,从而引发社会反思。
他这种扶贫,其本质是一种秩序革命,所以他一直无法心安,最后才去请教大师,他的做法是不是「得救之道」,大师已经知道他胜券在握,而且也知道这样做的结果是什么,所以既不认可,也不否定他的做法,只是给足了他心安。至此,丁元英也彻底认定自己的做法,并大胆去做。
责任编辑: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