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山西电影院爆炸案,是否因感情不顺引起的模仿作案?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4-27
手机版

  #历史开讲#

  一、电影院发生特大爆炸案

  1981年7月22日晚上7点半,山西阳泉俱乐部前人头攒动。凉爽的夜风吹拂着这座北方小城,劳累了一天的人们走出家门,有的在公园散步,有的就来到俱乐部的电影院看电影。大家手里拿着冰棍,口袋里装着零食,你推我搡地朝电影院走去,准备好好享受一段休闲时光。

  当天电影院放映的是《梅花巾》,讲述了老华侨一家经历苦难分离,最终团聚的故事。

  电影开场20分钟,观众刚刚进入状态,和剧中人感同身受的时候,突然一声巨大的爆炸声响,随即整个电影院陷入了一片混乱。

  当时的电影院都是大厅,一个厅可以容纳好几百人同时观影。爆炸刚好发生在8点钟的黄金档,电影院几乎座无虚席。事后盘点下来,总共32人被炸身亡,127人受伤,其中44人重伤。

  这起爆炸案,距离1980年10月29日的北京火车站爆炸案仅仅过去9个多月,伤亡人数比北京站还案多好几倍,而当时制造北京火车站爆炸案的凶手也是山西知青,让人不得不怀疑,凶手是不是想模仿北京火车站爆炸案,制造社会恐慌。

  

  80年代电影院

  二、现场勘察

  警方立即封锁现场,成立专案组,全力破案。

  通过现场勘察,警方发现炸点在电影院的25排2号座。炸弹是在座位上面爆炸的,现场没有发现闹钟或其它遥控定时的装置,说明犯罪分子是手动式触发。那么,这极有可能是一场自杀式爆炸案,凶手就在被炸死的32人之中,极有可能就是25排2号座的人,此人已被炸的四分五裂面目全非。

  炸药是铵锑炸药,爆炸前被放在钢板做成的四方盒子里。爆炸之初,炸药的威力将金属钢板炸开,钢板四散,深深嵌入了电影院的地板、座椅之中。

  就在爆炸点附近的地板里,一块变形的钢板之中卷着一块血肉,这块血肉属于人体大腿的缝匠肌。说明罪犯是将炸药放在自己腿上,然后引爆的。

  在对尸体检查的时候,发现坐在25排2号座的尸体,大腿上刚好缺了一块缝匠肌,经检验,二者的血型刚好吻合。

  那时候没有DNA检测技术,但是从血型和形状上分析,错不了。那么25排2号座上的人,就是引发爆炸的犯罪分子。

  

  三、调查

  可是怎样确认这个人的身份呢?那时候没有监控,也没有买票实名制,要想查出一张电影票是被谁买走了是很困难的。但是警察没有气馁,他们一边针对25排2号座上的尸体进行更为细致的检查,另一方面展开详细的走访排查。

  好在这个电影院是矿务局的电影院,很多来看电影的都是矿务局的职工,或者附近的居民,互相认识的人很多。警察开始所有的幸存者展开详细的询问。

  他们把电影的座位图画在纸上,通过挨个询问幸存者所坐的位置,让他们回忆自己旁边的人、认识的人,试图找出25排2号座上坐着的是什么人。

  皇天不负有心人。矿上的一位管理员终于想起来,25排2号是他买了。但是他并没有坐在那里,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原来当天下午下班后,他和一群同事约好一起去看电影,有个热心的小伙子就去帮几个人一起买了电影票,他拿到手的刚好就是25排2号的票。正当他们一群人一起走去看电影的时候,路上遇到了他老婆。

  老婆问他干嘛去,他说看电影,老婆也要去。他说我们同事一起看电影你跟着算怎么回事。老婆不听,非要去,没办法,他只能让同事先走,自己和老婆再去买张票。

  老婆还是不同意,说想和他坐一块,让他把这张退了,他们再去买两张挨着的。没办法,他来到售票窗口,可售票员说不能退。正在这时,老婆看到旁边有个小青年,手里拿着四张电影票。老婆灵机一动就去找小青年问,能不能买他手里的两张票,小青年同意了。于是他们把手里的一张票交给了小青年,小青年给了他们两张挨着的电影票,也没有要他们的钱。

  两人千恩万谢的进了电影院,哪知……这位管理员一边说,一边紧紧握住自己老婆的手。因为他的同事当天坐在25排2号旁边,非死即伤,他们夫妻俩因为离爆炸点比较远,只受了一点轻伤。

  警方让管理员的老婆仔细回忆男青年的相貌特征。管理员老婆说男青年有一个很显著的特点,就是有一头黄发,身上穿着黄军装,背着个绿色的挎包。

  庆幸的是,25排4号座的人虽然被炸成重伤,但是经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她回忆说,坐在她旁边的2号座的的确是个黄头发、挎着绿色挎包的小青年。小青年进来后把挎包放在了座位上,就出去了,那个挎包装的鼓鼓囊囊,她顺手摸了一下,冰凉硬邦邦的,上面还有电池和电线,当时她虽然有点奇怪,但也没多想。后来小青年回来,就一直坐在她的旁边。

  在问到27排6号和8号座的时候,坐的是一对夫妇,夫妇说25排2号坐着的是他们的同学高海平。警方立即精神大震,问他们可以确定吗。那对夫妻说当然可以确定,电影开场前他们还和高海平聊了几句,高海平说他等自己的女友看电影……

  

  四、锁定

  有了目标,警方立即赶往高海平的家里。高海平是家中独子,爆炸案发生后,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直没有回家,家人也在到处找他。

  警方拿来25排2号尸体的部分衣物让高母辨认,高母一下子就认出了正是自己儿子的衣服。特别是尸体身上穿着的一条裤衩,是由两种花布拼成的,非常特别。做这件裤衩的裁缝作证说,高母拿来一块花布要做两件裤衩,布有点不够,她就给添了一块。

  再核对血型,也是一致的。

  警方又在高海平的家里进行搜查,找到了一张曾经包装过铵梯炸药的纸,至此,高海平基本上可以确定就是这起爆炸案的凶手。

  高海平为什么要制造这样一起爆炸案呢?开始人们百思不得其解,因为高家正是普普通通的工人家庭,他本人的生活、工作也都还顺利,就算是生活不顺想要自杀,为何要选择如此惨烈的方式?

  后来在高海平的抽屉里发现了一封遗书。遗书上详细诉说了自己被女友分手后的痛苦。他自己用尽各种方法,始终换不回女友的心,于是决定借和女友看没电影的机会,和女友同归于尽。当天晚上女孩并没有去,但高海平死意已决,还是按下了爆炸的按钮。

  他在遗书里写道:“不管你来不来,我都会死,永别了……”

  女孩得知爆炸案的凶手是高海平后,也惊呆了,她说和高海平相处的时候,高海平总是要死要活,还曾经当着她的面自残,她非常害怕高海平才提出来分手。

  当高海平邀请他看电影的时候,曾经威胁她一定要去,不去的话他就会自杀。女孩想了想,终究没敢去,她想电影院里人那么多,就算高海平自杀,也会有人救下他,哪知道他一个人自杀,还带走了32条无辜的性命。

  

  五、最后

  80年代初,文革刚刚结束,社会上还有不少犯罪分子到处活动。那时候没有禁枪,炸药、子弹等很容易就能弄到手。我记得小时候家里就有几支猎枪,父亲经常扛着去树林里打鸟,后来没过两年,就被村里收缴了。那时候还有点不理解,明明是自己家的东西,为什么被收走?后来才知道禁枪是正确的,中国人口那么多,如果不禁枪,出点事就是大事。

  再回到这个案子,和北京爆炸案一样,同样发生在80年代初这样一个敏感的年代,直接原因都是感情不顺,犯罪分子都选择了在人流密集的场所制造爆炸案,无非是想制造轰动,其心理不能不说其阴暗。但是他们之所以这样做,不能不说和当时的社会环境有关系。

  那时候,广大青年刚刚经历文化大革命,亲眼见过或者参加过打砸抢,他们没法上学,因为学校被砸了,老师被批斗了。他们在政治斗争中度过了自己的青春期,突然文革结束了,恢复高考了,可是他们却不知道去学什么、怎么学。过去的时光已经过去,再也无法回来了。极度的空虚和迷茫中,难免有人就走上了极端。

  感情的失意和爱人的离去,的确让人很痛苦,但是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还有家人和朋友。感情也不能勉强,强迫来的爱情不是真的爱情。真正的爱情是带给人欢乐、幸福,而不是毁灭。

  举报/反馈

上一篇:读懂《道德经》才明白:男人变强大必须经历这三种境界
下一篇:原创《楚门的世界》你不知道的事,你是否有楚门后遗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