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万金”,或许离你并不遥远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4-27
手机版

  一字万金,或许离你并不遥远

  文 |?文景

  甲骨文之贵重,不仅因其为我国现存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是解读上古史料不可或缺的钥匙,也因其所具有的图画性,往往可以让我们窥见创造文字时的构想,以及借以表达意义的事物,从而为湮没不闻的历史细节提供线索,成为映射先民生活的一面镜子。

  为鼓励大家积极参与甲骨文研究,中国文字博物馆早在2016年就发布公告,破译未释读的甲骨文、并经专家委员会鉴定通过的研究成果,单字最高可奖励10万元。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员蒋玉斌老师,则于2018年凭借《释甲骨金文的“蠢”——兼论相关问题》一文,成为目前为止唯一拿到这笔奖金的人。

  

  商代晚期甲骨文

  那么,我等无法“穿越”,也难有仓颉入梦的“凡人”,要如何揭开甲骨文的神秘面纱呢?甲骨学权威许进雄先生的经典之作《中国古代社会:文字与人类学的透视》或许可作为我们探寻甲骨文奥秘的绝佳路引。在本书中,作者倾注了自身对于中国古文字及古代社会数十年研究之功,用421个古文字串联起衣食住行、劳动游乐、生老病死等近300个社会生活问题,百科全书式地呈现了中国古代文明原初阶段社会生活的全景图卷。

  

  许先生认为,在追溯一个字的演变过程时,我们有时也可以看出一些重要社会制度或工艺演进的迹象。

  

  比如“农”字,就可展现早期的耕作方式。甲骨文的“农”字由“林”及“辰”组成。“林”表示农业是在有很多树林的地方从事。“辰”即“蜃”字的初形,象有硬壳的软体动物形。河蚌是旧石器时代以来人们捕食的对象,并被制为装饰物。蚌壳的破裂处很锐利,其重量轻、质硬,又不需费太多的加工,是人们常利用的理想切割工具。

  蚌壳虽不堪用以砍伐树林,却是理想的除草及割穗工具。《淮南子·氾论》就有“古者剡耜而耕,摩蜃而耨”的言论。因此“农”字的原来创意是,在树木众多的地方,以蚌壳工具去从事除害苗及收割等农耕必需的工作。江西万年仙人洞在早期的阶段,就发现数量可观的蚌器了。较初期的农耕方式是,焚烧山林,清理耕地,并以树灰作为肥料。在那时候,人们尚无能力开辟草地,农地也没有一定的疆界。

  看起来,甲骨文“农”字的创意是基于甚为古老的农业技术。后来发展到在规划整齐的平地上操作,不再是无计划、无规整的烧山方式了。于是西周的金文就在商代的字形上加一个界画整齐的“田”,表示已普遍采用比较进步的耕作方式。

  

  金文“农”

  

  又如“次”字,我们今日所熟悉的一般是其“较差的”“第二”等含义,然究其字形,却会发现它竟与古人的饮食礼节相关。

  甲骨文“次”

  甲骨文的“次”字作一跪坐的人张口而有东西溅出口外之状。《论语·乡党》有“食不语”之句。《礼记·曲礼上》也提到毋放饭(打算入口的饭不要放回食器)、毋咤食(咀嚼时不要发出声响)、毋啮骨(不要啃骨头)、毋反鱼肉(吃过的鱼肉不要放回去)、毋投与狗骨(不要把骨头投给狗啃)、毋固获(不要专吃某样东西)、毋扬饭(不要挑起饭粒以散热气)、毋刺齿(进食时不要剔牙齿)、毋絮羹(不要自行调和羹的味道)等等很多饮食礼仪的守则。想来次字表现吃饭时说话,以致唾沫或饭屑喷出口外,不是可嘉许的行为,故才有次等的意义。

  

  

  于推究创字本源与字形流变之外,许进雄先生还结合神话传说、出土文物、文献典籍、中外民俗等各类材料,破除当代对于上古时期诸多礼俗、习惯、思想的误解。

  比如,历来以为,黄帝的取名就来自其顺应土德而崇尚黄色的阴阳五行学说。西周的人开始想象宇宙是由木、火、土、金、水等五种物质构成。发展到战国晚期时,邹衍把这些种种物质,配合东、南、中、西、北五个方向,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春、夏(孟夏、季夏)、秋、冬四季,认为这些元素很有系统地、依次序轮番主宰宇宙,从而影响人间政治的兴革。王者需要当运者才能成功,否则就会遭遇败亡。西周初《周易》的坤卦六五,有“黄裳元吉”之句。本来的意义应是配有佩璜的衣裳,却被误释为黄色的裳是大吉大利的象征。

  根据阴阳五行学说,黄与土、中央相配合。黄是最高贵的颜色,土是谷物生物最倚重的物质,中是临制四方最适宜的位置。黄帝既然是五帝中最伟大的,当然要坐镇中央,穿起黄色的衣裳了。因此以为古人有意以黄的颜色来命名此历史上的第一位帝王。但是五帝中,只有黄帝是以颜色命名的。在邹衍创演五德相胜学说之前,黄帝这个名字作为齐国的高祖,出现于公元前357年左右的铜器铭文。所以黄帝的命名原先不会是因他顺应土德之运势。再者,商周时代以前不见有尚黄的现象。自新石器以来,中国人就普遍喜爱光鲜的红色及黑色,并以之为尊贵者的装饰色。战国时代的人大概根据周代尚赤的事实,应用五行相生相胜的新理论,附会黄帝的名字,推演上古各个朝代所应崇尚的颜色,才得出黄帝取名是因得土德、尚黄的不正确结论。它与古代实际的情况不相合。

  

  战国时期带玉佩形的木俑

  起源于图绘的中国古文文字,是历史悠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笔一画中,隐含了先民言语的符号,也深深烙印于中国绵延数千年的文化脉络之中。甲骨文的破译固非一朝一夕之功,但《中国古代社会》一书,却无疑可为我们开启一扇大门,带我们领略中国古文字的隽永魅力,解码华夏文明源头的瑰丽信息。或许读过后你就会发现,这些“一字万金”的甲骨文似乎并不那么遥远。

  THE?END

  

  长按并识别二维码即可购买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亦可购买

  ▽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梁漱溟文化思想

  |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

  叶檀读者见面会

  |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生活的逻辑: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

  《两性》

  |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

  《东课楼经变》

  |

  《旧影新说明孝陵》

  |

  《光与真的旅途》

  |

  《悲伤的力量》

  |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

  《情感教育》

  |

  《百年孤独》

  |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

  《单向度的人》

  |

  《陪京首善》

  |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

  《诗经》

  |

  《霓虹灯外》

  |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

  《子夜》

  |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

  《骆驼祥子》

  |

  《朱雀》

  |

  《死水微澜》

  |

  《通往父亲之路》

  |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

  《乡土中国》

  |

  《白鹿原》

  |

  《冯至文存》

  |

  《在城望乡》

  |

  《海阔天空》

  |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

  《了不起的盖茨比》

  |

上一篇:《我的长沙夜生活》首映,陈可辛何炅李雪琴等分享长沙故事
下一篇:比“努力吧”更励志的20个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