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寻芳水绘园
自驾旅行往来大江南北,多次途经南通市地界,常因行程紧张的原因没有到访如皋的水绘园而感到遗憾。这个遗憾,我已经积存于心很久,它缘于我心中对在明末清初那场硝烟弥漫的战乱里登上历史舞台的一个明艳动人的女性群体“秦淮八艳”的关注,源于对商女本该隔江犹唱却凭栏看剑的南京秦淮河的一种情怀。以秦淮河为起点,这群艳丽的女性如星辰落于大海,用她们各自的人生轨迹和柔情演绎了为民族大义宁死不屈的精神内涵。在“秦淮八艳”中,最令我感慨的便是如皋水绘园里的董小宛。
正月初十,从上海返程再次途经南通,终于有机会到访水绘园。
水绘园位于如皋古城的东北隅,原是如皋冒氏家族的别业,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到清初冒襄时方才全面建成。该园因水系汇集此地而得名,因此园内建筑大多依水而建。
![]()
月池是水绘园最核心的区域,池的四周建有参差错落的亭台楼阁。月池的东岸孤峰突起,是冒襄请园林大师张南垣用山石堆砌而成的悬霤峰,“垒石数千块为峰峦,拔地擎空”。池的西岸为两层的镜阁,临水而建,以小石桥连通岸边。底层四面设圆洞门和美人靠,上层四面开圆窗,远看似月如镜,与水中的倒影浑然一体,是赏月的好去处。
遥想当年,镜阁必定是冒襄与董小宛经常光顾赏月的地方。董小宛最爱月,每诵及李贺“月漉漉,波烟玉”的诗句,辄低吟回环。夏夜纳凉后回到寝楼上,仍然推窗延月于枕簟间,倚窗而望。
从镜阁向南,沿着池边的小路有几株梅树含苞欲放。冒襄《影梅庵忆语》中说“余家及园亭,凡有隙地皆植梅。春来早夜出入,皆烂漫香雪中。”董小宛至爱梅,每年冬季来临之前,她都亲手将梅树修剪得当,来年梅花含蕊欲放之时,便剪来供养在窗前,疏影横斜,暗香浮动。
在水绘园的这段日子里,董小宛与冒襄两人享受着月下花前如诗般的生活。董小宛在《绿窗偶成》诗中写道:
病眼看花愁思深,幽窗独坐抚瑶琴。
黄鹂亦似知人意,柳外时时弄好音。
然而,在明末清初风云变幻的大背景下,两人的爱情自始便被战乱的阴影所笼罩,而且,相比于董小宛追求爱情过程中的坎坷经历,这段美好时光实在太短暂了。
时间回到崇祯十二年(1639年)。此时的大明王朝已处在风雨飘摇之中,大厦将倾。清军第四次偷袭入关后,攻克济南城,屠杀17万百姓,张献忠的农民起义军也在湖北大败明朝官军。在江南地区,以东林党后继为己任的复社与权奸宦官阶层也有着激烈的斗争。他们主张改良,关心民生疾苦,因此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虽然战争已经迫近,各方政治势力也在激烈角逐,但表面上以金陵南京为中心的江南地区街市依旧繁华,秦淮河畔笙歌依旧。就在这年初夏,来自扬州府如皋的冒襄到南京参加乡试,听好友方以智、侯方域说起,秦淮佳丽董小宛堪比西周时期钱塘江畔的董双成,冒襄遂登门拜访,却不料董小宛已离开南京。
在南京的名流宴集间,董小宛其实也常听人说起冒襄,知道他幼年便聪慧异常,十四岁刊刻诗集,当时的文苑巨擘董其昌将其比作初唐的王勃,欣然为他的诗集作序。成年后的冒襄加入了复社,希望挽救国家危亡,曾在秦淮河桃叶渡大会东林党遗孤,并写下过“奋飞愿学北溟鱼,雄心争逐中原鹿”的诗句,与复社的陈贞慧、方以智和侯方域并称金陵四公子。
继东林党之后发展起来的复社,在江南地区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他们中的青年士子不但有着饱满的政治热情,而且才华横溢,即使烟花柳巷里的女子也芳心暗许,并在政治上自觉站在他们一边。所谓慧福几生修得到,嫁得夫婿是东林,这种婚恋的取向也深深地影响了董小宛。因此,冒襄的名字早已刻在她的心里。
因为在乡试中名落孙山,冒襄心情很郁闷,便前往苏州闲游,当他偶然听说董小宛也在苏州,不胜欣喜,多次去半塘登门拜访,最终得以相见。董小宛对冒襄说,早就听说金陵四公子的大名,心中钦佩已久。这令冒襄肃然起敬,他没想到一个青楼女子不喜欢高官富绅,喜欢的居然是复社士子。此时的董小宛刚参加酒宴归来,微带醉意,却依然思路清晰,纵谈时局颇有见地。
因为怜惜伊人酒后神倦,不到半个时辰,冒襄便借故离去。他在《影梅庵忆语》中是这样记载的:“面晕浅春,缬眼流视,香姿玉色,神韵天然。懒慢不交一语。余惊爱之,惜其倦,遂别归。” 此前董小宛虽早已听说冒襄胸怀抱负且才华横溢,此次相见更为其姿仪天出、神清彻肤的外表所吸引。
此后的三年间,冒襄多次从如皋到苏州半塘寻访董小宛,因为董小宛常受客人之邀出游,冒襄几次都与她擦肩而过。在此期间,冒襄在好友的引荐下与秦淮名妓陈圆圆相识,两人一见倾心,但陈圆圆不久便被朝中权贵劫走了,此后更是陷入了多方势力的漩涡。冒襄经此打击,心情更加抑郁。
冒襄与董小宛的第二次见面是在崇祯十五年(1642年)。冒襄和朋友坐船经过苏州虎疁,见小桥边有一栋双成楼,好友说董小宛在此居住。冒襄不禁狂喜,停舟造访。此时的董小宛因为陈圆圆被劫走而受惊吓以及母亲的去世而重病在身,身体已虚弱不堪,但当她见到冒襄,犹如在山重水复的绝境中忽然看见柳暗花明,奇迹般地恢复了精神,当即在床边与冒襄摆酒对饮起来。此时的董小宛已经决意要跟定冒襄了,她觉得只有冒襄才能给她爱情和美满的生活。期间,冒襄见天色已晚几次起身告辞,都被董小宛极力挽留住,直到深夜方才离开。
第二天清晨,冒襄因为知道了父亲冒起宗将要调离襄阳抗击李自成起义军前线的消息而着急返回如皋家中报喜,前去跟董小宛告别,董小宛却早已备好行李,凭楼凝睇,执意要随船送冒襄回家,她对于爱的表达是这么大胆而热烈,出乎了冒襄的想象。
此时的冒襄显然还没有做好在生活里接纳董小宛的心理准备,但作为风流倜傥的世家公子,他其实也乐意名姬骏马之游。
船在运河行驶了二十多天,到达镇江时,冒襄携身着白色西洋薄纱的董小宛登上了江岸,同游金山,被山中游人称为神仙眷侣。此情此景,让董小宛真切地感受到了爱情的美好。在金山脚下,董小宛临江起誓:妾此身如江水东下,断不复返吴门(苏州)。她作为女子,在爱情面前已经放弃了那份本该有的矜持。
虽然,偕名姬同游让冒襄的心理得到了某种满足,但考虑到各种现实问题,冒襄仍然无法接受董小宛的爱情。经冒襄的多次劝说及相约同赴南京应试后,董小宛掩面痛哭着跟冒襄道别。
等冒襄回到家中,他的妻子苏元芳告诉他,董小宛已让她的父亲过江来了,董小宛返回苏州后,整天闭门不出,翘首等待着冒襄的南京偕行之约。
但最后,冒襄还是决定只身前往南京参加考试。这年八月,冒襄刚走出考场就看到了董小宛。因为没有等到跟冒襄约定同赴南京的消息,董小宛相思心切,便孤身带一老妇买舟自行来南京找冒襄,但途中遇到了劫匪,船坏了藏在芦苇中,董小宛在船上三天没吃东西。见到冒襄后,董小宛详细地描述了分别后自己素面朝天不愿出门的相思之苦,和江上遇到强盗时的惊恐万状。冒襄的同窗好友为他们摆设了宴席,董小宛的好姐妹李湘真和“秦淮八艳”中的顾横波也在场,席间一曲唱罢,满座皆泣。
考试结束后,在众人的鼓动下,冒襄开始为迎娶董小宛做准备。但董小宛为救治母亲欠下了很多债务,冒襄曾委托好友去苏州,意图解决董小宛的债务问题,却遇到了很大困难。就在这时,冒襄接到了父亲已经从湖北前线安全返回的消息,而且远处已经传来李自成起义军与明军作战的炮声,他没来得及跟董小宛打招呼,便急忙跟随父亲的船离开了南京。他们的船停靠在了仪征,在那里,冒襄焦急等待着考试放榜的消息。
听说冒襄已离开南京,董小宛坐船去追,在燕子矶险些遇难。关于这段经历,董小宛在诗中写道:
事急投君险遭凶,此生难期与君逢。
肠虽已断情未了,生不相从死相从。
红颜自古嗟薄命,青史谁人鉴曲衷。
拼得一命酬知己,追伍波臣做鬼雄。
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想象到当时董小宛的心情。在爱情的路上,她是那么被动,但又是那么执着。问人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冒襄的好友在仪征的梅花亭上为他们接风,在酒宴上,冒襄好友的姬妾都已喝得溃不成军,但董小宛却连饮数杯,神态自若,仿佛此前所有的坎坷经历都已随风飘散。
因为父亲着急回家,而冒襄又再次接到了考场失利的消息,在这样的心境下,他考虑到董小宛的债务和妓籍问题一时难以解决,便狠心再次跟董小宛诀别。
身世飘零的董小宛痛哭着返回苏州,每天都穿着在南京时穿的衣裳,天已经冷了,她说等不到冒襄来接她,她宁愿冻死。冒襄的好友刘大行看不下去了,指责冒襄素来风度侠义,却辜负了董小宛,在朋友们的帮助下,他筹集了银两去苏州跟追债者谈判,最终还是谈判失败。
此时的董小宛已是进退两难,举步维艰。幸亏同为“秦淮八艳”的姐妹柳如是听说了董小宛的困难处境,让其夫文坛领袖钱谦益出面协调关系,问题才最终得以解决。
钱谦益买船将董小宛送到了如皋,董小宛到达如皋时已是崇祯十五年(1642年)腊月,当时冒襄因事无法分身,他的妻子便代替他在影梅庵为董小宛安排了食宿。董小宛历尽波折,终于洗净铅华,开始了新的生活。名列秦淮八艳的她来到了小城如皋,就像张爱玲说的那样,她是为了心爱的人和一种向往的平静生活,“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在影梅庵住了四个月后,冒襄的妻子才把她领进了位于集贤里的冒家宅院,所有的家人都很喜欢她。冒襄把她安顿在了水绘园里的艳月楼,次年立为如夫人。
艳月楼的名字,似乎与董小宛对于月亮的喜爱不无关系,但经过历史的变迁,现在已难觅此楼遗迹。
月池的南岸是壹默斋,“默”有缄默、静观之味,反映了冒襄胸怀报国之心却最终归隐的心态。壹默斋的东南角便是寒碧堂。寒碧堂面池背林,背后的古松林冠盖浮云、虬干如雪,让人顿感寒意,因而取名“寒碧”。冒襄在《影梅庵忆语》里提及董小宛学画,“能做小丛寒树,笔墨楚楚”,想必寒碧堂后的松林是她经常写生的地方。
![]()
驻足寒碧堂前,洗钵池波光粼粼,早春的柳丝虽还未发芽,却也是摇曳多姿,一叶无人划桨的小舟在水面随风飘荡着。崇祯十六年(1643年),冒襄与董小宛曾荡舟于洗钵池上,此后,董小宛绣制了《两两鸳鸯绣水纹图》以示流连。
陈贞慧之子清初词人陈维崧后来曾寓居水绘园多年,他在《水绘庵记》里说,宋代文学家曾巩之弟曾肇曾洗钵于此。根据清初诗人施润章“水绘庵前一池水,花发芙蕖香十里”的诗句,洗钵池里曾盛开过大片的荷花。想当年,董小宛与冒襄也应该在这里欣赏过荷塘月色吧?
隔着洗钵池,与寒碧堂遥相呼应的是水明楼,为乾隆年间水绘园易主后如皋乡绅汪之珩所建,取杜甫“残夜水明楼”的诗句,水月楼前轩的厅堂正中悬挂着冒襄与董小宛的画像,意在缅怀故人。水明楼是一座楼阁庭院的组合,也是水绘园里唯一的生活区,因此,艳月楼原来的位置很可能就在这里。
![]()
冒襄数年来搜集整理唐诗,董小宛每天都帮助他稽查抄写,午夜衾枕间,犹拥数十家《唐书》而卧,艳月楼上散发着浓浓的书香气息。
董小宛喜欢喝酒,但当她看到冒襄不胜酒力,以后便很少喝酒了,每天晚上只是在冒宅陪苏元芳小饮两杯,然后回到水绘园陪着冒襄喝茶。花前月下,两人静静地对坐而饮,极尽陆羽的境界。冒襄在《影梅庵忆语》中说,他一生的清福都在与董小宛一起生活的这九年里占尽。
![]()
然而,相比于董小宛此后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为爱所做的艰辛付出,这段美好的爱情时光也是太短暂了。
甲申之变后,扬州府地界上已是盗匪四起,如皋的乡绅大户都逃难去了江南,冒襄的父母和妻子也暂避到了城外乡下,只有董小宛陪着冒襄在家里收拾东西。当冒家连夜从靖江南渡,冒襄的父亲冒起宗说需要很多碎银时,董小宛拿出了几个布袋,里面装有很多碎银,每块碎银上都用小字标注了重量,冒起宗不禁感慨董小宛做事的细致入微。浙江湖州也是盗匪群起,冒家虽然辗转跋涉到了朱姓好友家中暂避烽火,终究还是连夜出逃。冒襄两手扶着老母亲拉着妻子,根本顾不上董小宛,董小宛跟在他们身后,在小路上跌跌撞撞,好几次摔倒,然而董小宛却对冒襄说,遇到大难时,你首先要照顾好父母,其次是妻子和孩子。颠沛流离之时,你虽然无暇照顾到我,我死而无憾。不得不说,因为董小宛深明大义,她实际上已经成为与冒襄共患难的知己。
顺治二年(1645年) , 清兵南下,冒家参加了保卫扬州的抗清斗争,扬州被清军攻陷后,冒襄及其全家逃往浙江盐官,期间颠沛流离,饥寒劳瘁,但很快嘉兴和海盐的惹山也失陷了,冒家再次走上逃亡之路。这次逃难,形势更加险峻,冒襄想起前次逃难时无法顾及董小宛的情景,尤其不便明说的是,董小宛长相明艳动人,如果在逃难的路上遭遇兵匪,必定受尽凌辱,与其如此,不如先将她安顿好,决定将她托付给盐官的好友,“此后如复相见,当结平生欢,否则听子自裁,毋以我为念。” 想必此时冒襄也是心如刀割、万般不舍,但他已是无可奈何。
此时的董小宛嫁入冒家尚不足三年,她将被孤身一人留在陌生的地方,那种身世凋零之感可想而知,但她安慰冒襄说:我知道你的好意,也知道你的责任很重,我留在你身边只能拖累你。如果能化险为夷,我会全心全意地等你回来,如果你遭遇不测,大海就是我的葬身之处。此刻的董小宛极力掩饰着内心的不平静和痛苦。但冒襄的父母不忍心将董小宛独自留在盐官,因此董小宛最终还是跟着冒襄全家一起逃亡。
此后百日,冒家辗转于多地,深林僻路,饥寒风雨,无法具述,尤其在途中遇到清兵劫掠,冒家奴仆二十多人被杀或掠走,全家八口幸得脱险,然而受尽惊吓。战乱稍定,冒家回到盐官城,连一条过夜的被褥都找不到,深秋风冷,冒襄感染了风寒和痢疾,等病稍一好些,他便带着全家冒险渡江,返回如皋。
在冒襄染病从秋到春的五个多月时间里,董小宛仅卷一破席躺在他身边,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即使是冒襄排泄的污秽,她都眼观鼻闻,来判断病情的好坏。董小宛每天只吃一顿粗饭,除了跪在神前祷告,每天都守在冒襄身边,冒襄生病易怒,董小宛却从不生气,跪立在冒襄面前温慰曲说,以求得冒襄宽心。她对冒襄说,早年我见你慷慨多风义,不惧怕恶势力,在这逃难的路上更体会到你的丧家亡国之痛,我爱你之心早已超越了对你身体的爱,“异日幸生还,当与君敝展万有,逍遥物外,慎毋忘此际此语。”
在这艰难的日子里,董小宛的身体已经严重透支,星靥如蜡,弱骨如柴。冒襄的母亲和妻子都看不下去了,想代替董小宛照顾冒襄,都被她婉言拒绝了,她说:我想尽全力去照顾他,他如果好了我死了也值得,如果他遭遇不测,我只身留在这兵荒马乱的人世间,能依靠谁呢?
如果说此前的冒襄对于董小宛只是欣赏,或者说对她的爱只是接受而已,那病中的冒襄再铁石心肠也不能不被感动了。
冒襄全家回到如皋之时,已是清顺治三年(1646年)春天。大病初愈的冒襄亲眼见证了扬州被屠城后的凄惨景象,他挥笔写下了《后芜城赋》,写得慷慨悲壮,笔力雄奇。清兵平定全国后,降清的复社成员陈名夏曾从京师写信给冒襄,转达当权人物夸他是“天际朱霞,人中白鹤”,举荐他为官,被冒襄谢绝了。他的决心既来自于国破家亡的现实,也来自于与董小宛患难与共的逃难经历。两淮盐运使周亮工特别尊崇冒襄的学识,也向朝廷极力推荐,但冒襄扶病哀吁,坚辞不就,冒襄还特意将水绘园改名为“水绘庵”,以园言志,决心隐居不仕。毛泽东曾评价说,在明末四公子中,冒襄算是真正具有民族气节的。
![]()
清顺治四年(1647年)冒襄的表叔李之椿在如皋聚众起事,冒襄被诬告私通乱党,虽然官府并未找到他私通乱党的证据,但他却因此得了怪病,盛夏之时身体骤寒骤热,时常昏睡,滴水未进,医生们都认为他必死无疑,但董小宛不顾炎热和蚊虫叮咬,连续六十个昼夜,片刻不离地坐在药炉旁或者守在冒襄的枕前,硬是把他从死神那里拉了回来。
除了必要的社会交往,冒襄把大量精力投入到了诗词典籍的校订中。每当此时,董小宛都是站在冒襄身边为他递笔研墨,或者仔细抄录。董小宛也会吟诗作对,但大多数诗稿都没有保存下来。清顺治六年(1649年)新春的第二天,当董小宛读到“所嗟人异雁,不作一行归”的诗句时,不禁潸然泪下,挥笔写下一首八绝诗,哀声怨响,不堪卒读,冒襄挑灯一看觉得不祥,强行将诗稿焚烧了。谁也没想到,这首诗竟成为了董小宛的绝笔!
这年秋天,冒襄的背上生疮,在近百日的时间里,董小宛仍旧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她的身体本来就很弱,又加长年累月的劳累,她病倒了。
清顺治八年(1651年)新春的第二天,董小宛年轻的生命走到了尽头。董小宛临终前身上没有佩戴任何的金银首饰,唯独手里紧抓着一对金钗,那是她与冒襄爱情的象征。
董小宛去世后,冒襄将其葬于城南龙游河畔影梅庵旁,这里是董小宛初到如皋时居住的地方。董小宛去世后,冒襄陷入了深深的思念中,老年时的冒襄在诗中写道:至今望秦海,鬼妾不曾归。在他的梦中,梅香满园之时,小宛的魂魄却还在浙江盐官,至今未归。从梦中醒来的冒襄不禁老泪纵横。为了表达对董小宛的怀念和内疚之情,冒襄将回忆录取名为《影梅庵忆语》。
董小宛在水绘园里的美好时光虽然短暂,但相比于秦淮八艳中的其他姐妹,她作为红颜知己,陪伴冒襄栖隐于世,为真正所爱之人而憔悴也算是幸运的了。
2023年4月12日发表于《时代作家》微信公众号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