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能把宅男爽文拍成9.1分神作果然只有他能做到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4-23
手机版

  原标题:能把宅男爽文拍成9.1分神作果然只有他能做到

  《头号玩家》

  1905电影网专稿上映四天,票房4.5亿,豆瓣评分飙到9.1。

  《头号玩家》彻底火了!

  这部影片改编自宅男恩斯特·克莱恩的同名小说,游戏电影梗多达上百个。

  《头号玩家》英文、中文原著小说封面

  《头号玩家》确实是畅销书,还被翻译成了20种语言没错。但它在迎合了一部分人情怀的同时,也被一些读者认为是“宅男爽文”。

  小电君当时就被它不断抛梗的叙事方式搞得想摔书。

  遥想当年《侏罗纪公园》上映之时,排队买票的观众挤满了几条街,还有人看好几遍。

  他们都想再次沉浸在那样的一个场景中:

  在约翰·威廉姆斯的配乐中,翼龙飞过天空,身形庞大的霸王龙悠然越过草原。人和几亿年前的远古生物第一次仅相隔一个屏幕,心中必然涌动着敬畏。

  而二十多年后的我们,则有幸隔着一个屏幕,看着一个一半绚烂一半荒芜的未来,激动之情,不亚于当年的那帮人。

  《E.T外星人》剧照

  今天小电君想和你们聊聊另外两部经典之作——《侏罗纪公园》和《少数派报告》,它们和《头号玩家》一样改编自著名科幻小说。

  作为好莱坞最伟大的商业片导演之一,斯皮尔伯格是这么做的……

  《侏罗纪公园》

  来,试一试斯皮尔伯格牌糖衣?

  它创造了一次票房奇迹。

  电影上映后一举拿下了9亿美元票房,成为当时史上最卖座电影。还在当时掀起了一阵疯狂的恐龙热,并启发了一大堆以恐龙和怪兽为主角的电影,如日本的《哥斯拉》。

  这样一本小说拍成电影,必定要大改特改。巧的是,它遇上的就是斯皮尔伯格——好莱坞最会给各种类型的硬货加上糖衣,让其能满足大部分观众好奇心和安全感的导演。

  斯皮尔伯格怎么做?

  他第一步要做的,就是让街边卖茶叶蛋的老奶奶都能理解书中原本专业、晦涩的文字。

  比如,电影中有一个经典的“恐龙DNA复原动画”。书里说的特别复杂,但是在电影中用类似flash的方式展现了。

  DNA复原术动画讲解版

  其次,他要用最先进的技术手段把自己从小就痴迷的恐龙复活,再安利给哪怕对它们从来都不感兴趣的观众。

  他最喜欢的是三角龙。小时候在博物馆看三角龙时,他很同情它,曾幻想它究竟遭遇了什么才会灭绝。所以他在拍电影的时候就特意设置了一只生病的三角龙。

  他找来当时最先进的工业光魔工作室打造电脑特效的恐龙,剩下一小部分就出巨资做模型。其中机械霸王龙道具重达12000磅(约5.4吨),启动起来真的能把人压个粉身碎骨。

  设计师还从各种动物身上取材恐龙的运动模式。比如《侏罗纪公园》中首个出场的腕龙是影史上第一只完全由电脑特效制作的生物,它两腿离地、仰天咆哮的动作,就取自大象。

  腕龙取自大象

  最后一层糖衣,也是最厚的一层,是在小说的主题和叙述方式上。

  不少影迷都知道,《侏罗纪公园》全部系列加起来,也只是选了小说十分之一的内容来改编。

  就像下面这一段原著里的片段,如果搬上了大银幕,估计会让好多家长阻止自己的小孩走进电影院。

  “伊莲娜打开了房门。婴儿正躺在柳条编的摇篮中,包了一块浅色的毯子,只有小脸露在外面。摇篮的边上蹲着叁条深黑色的蜥蜴,宛如叁个奇形怪状的雕像。当它们看到伊莲娜时,仰起头来好奇地望着她,然而却不逃离。在手电筒的灯光中,伊莲娜看到鲜血从他们的嘴边淌下。有一只蜥蜴一边轻轻叫着,一边低下头去,迅速地甩了一下,从婴儿的脸上撕下一块肉来。伊莲娜尖叫着冲上前去,那些蜥蜴飞进黑暗中。然而早在她走到摇篮前面时,她就已经看到婴儿的脸变成什麽模样了。她知道孩子准是死去了。”

  这样一来,整部电影显得不再尖锐,反而对当时的美国观众起到了心理抚慰的作用。

  《少数派报告》

  如果说《侏罗纪公园》,斯皮尔伯格是在用糖浆包裹住一个阴暗的内核;那么对于《少数派报告》,他所做的则是拿起一把小刀,把原本神秘莫测的形状雕刻出一个棱角分明的形状。

  《少数派报告》上映之后,收入3.5亿美元,是其成本的三倍。在2016年《好莱坞报道者》评选出的汤姆·克鲁斯主演电影最佳榜单,第一名就是《少数派报告》。

  菲利普·迪克

  《少数派报告》是他的一个短篇小说,特别短,而且主题十分晦涩。估计斯皮尔伯格拿到手的时候也很头大。

  那么,怎么改?

  一、先加个50%篇幅的谋杀案吧!

  斯皮尔伯格曾说过:“这电影能成,50%靠人物,50%靠不断涌现的神秘谋杀案。”

  《少数派报告》小说中只有两场谋杀,而电影中一共出现了五场。

  小说里的主角虽然也是队长,但却是个50多岁,天天担心自己的年轻属下会把自己的位子给抢了的老头。而电影中的队长汤姆.克鲁斯英俊健壮,毛发浓密,还有着嗑药等不良嗜好。

  为了丰富情节,除了谋杀之外,斯皮尔伯格还加入了不少动作元素。

  比如,打斗

  绑架(先知)

  小说中的主角在情节上只有一个核心矛盾,就是找到出路,并没有前史。但在电影里,导演则给主角加入了一个非常要命的前史创伤——他五岁的儿子在一个游泳池边上被人拐走了,从此失踪。

  这样的设计一方面为了加入关键情节;另一方面也引发观众对曾受过创伤的主角的同情,更好地融入这个本来太过阴冷的剧情。

  汤姆汉克斯看着儿子的全息投影

  二、精心打造一个未来世界

  菲利普·迪克的科幻小说除了脑洞大之外,也以以各种技术不严谨著称,这也许可归因于他虽然兴趣广泛,但从未系统地研究过科技。

  比如《银翼杀手》中,就有人嘲笑他在一个人工智能都跟人一样的科技发达时代,还在用着老旧的电视机……

  斯皮尔伯格式科幻片,除了情节上的复杂程度,也一定会有跟当下最尖端技术挂钩的技术。他对于制造“未来”极度狂热,为此不惜花大力气。

  从《E.T.外星人》开始,他的方式就是不光凭借想象力,还找来专家抠细节。

  在这部电影开拍的三年签,他就找了包括建筑师、小说家、电脑工程师、生物科学家、MIT院长等不同领域的15个专家,在一间旅店里整整头脑风暴了三天。

  他想让这些人给他一些建议,如何才能拍出一个既令人信服,又跟一般科幻片不太一样的未来世界?三天中,他们居然搞出了一份80页的规划,从建筑到科技一应俱全。

  他们在1999年想出来的一些发明,竟然在当今的世界都一一成真。

  比如3D屏幕,比如虹膜识别认证。

  相比于菲利普·迪克小说中的悲观,斯皮尔伯格可算是个乐观主义者。他对于那些可能到来的新技术总是充满了热情。他在谈及这部电影时曾说到:“我希望片中所有小技术都成真。我们会有毫无污染的交通工具,会有自动更新的报纸。”

  三、与观众共情,而不是把他们吓跑

  而在电影中,这个故事的内核被好莱坞主流价值观取代,变成了人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丧失希望,应同命运搏斗的求生故事。

  小说中一些让人细思极恐的细节,也被改成了更好接受的设定。

  把智障改成了女神

  这些改动无疑都是减少了迪克小说中挥之不去的悲观底色和对自我的拷问,以斯皮尔伯格所擅长的“人性总会找到出路”价值观所取代。如果说读原著小说如同目睹人类命运被吊在半空,上下不得,那么斯皮尔伯格则最终让每个观看的人都能双脚着地,心满意足。

  多年过去,当年被《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斯式大片惊掉下巴的孩子都长成了中年人,没变的好像只是斯皮尔伯格。

  在去年的纪录片《斯皮尔伯格》中,小李这样评价年轻时的斯皮尔伯格:

  那个亚利桑那沙漠中的小孩,不停地看电视看电影,有一天溜进电影公司,在那里发现了自己的命运。这本身就是个动人的好莱坞故事。

  而丹尼尔·戴·刘易斯又这样说老去后的他:

  我们都有段保质期,而在我们不知道的情况下它偷偷流失掉了。但对于斯皮尔伯格来说可能不是这样。他会一直热爱他的工作,直到死去。

  至少从《头号玩家》看来,他们都说对了。

  责任编辑:

上一篇:3-1!先后淘汰阿鲁纳和皮切福德,如何看待马龙澳门赛上前两轮的发挥
下一篇:原创拍《心理罪之城市之光》邓超遭受三大委屈,你可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