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饭圈粉丝这一群体,经过互联网时代的发展形成新型的情感寄托群体
全民参与的互联网时代下,饭圈与“养成类”选秀关系的密切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粉丝们不再只是受众,而是创始人。
粉丝的地位和话语权较传统选秀节目而言得到了增强。一方面饭圈的参与提升了节目的热度,另一方面节目进也推动了饭圈的养成。
01
所以,“养成类”节目的过程也是“饭圈”养成的过程,粉丝在节目播出期间逐渐聚集成圈、圈内准则不断成熟完善。
粉丝将个人的心理需求寄托于节目中的某一位练习生,依靠对同一个支持选手的相似情感来寻找对应群体。
虽然“饭圈”是以偶像为主体的情感共同体。但饭圈中的行为活动和粉丝心理机制的背后还是受到节目组、经纪公司、品牌方等资本逻辑的影响。
养成类综艺的每一位参与者都在争取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导致商业和资本的渗透性愈发强烈。
总的来说,“养成类”选秀节目中饭圈现象的产生在文化工业的生产系统中,真正起决定主导作用的不是饭圈,而是节目背后资本和商业逻辑。
文化工业中的资本就是一切的主导者,对商业利益的追逐逐渐取代了对原有节目和偶像风格、 特征的探索,导致养成类节目趋于同质化,偶像与粉丝开始“异化”成资本的附庸,饭圈生态也逐渐陷入“娱乐至死”的困境。
2020年冬天,女团“养成类”综艺《青春有你2》和《创造营3》在网络平台的开播,不仅令当时低迷的娱乐产业逐渐回暖,也使选秀市场再次被扩大。选秀类节目由来已久,2004 年湖南卫视推出的《超级女生》就曾以难以抵挡的热度席卷了全国。
之后的十几年我国选秀节目层出不穷,经历了曲折发展的几个阶段,期间虽然有沉寂、起伏,但从2018年开始,“养成类”选秀节目便以崭新的模式、高涨的势头出现在广大观众的视野之中。
02
令人惊喜的是,这一年,我国推出了在韩国“养成”模式基础上的选秀综艺节目新形式:“养成类”选秀节目,此类型的开篇之作便是爱奇艺旗下的《偶像练习生》。
节目开播后该平台迅速收获了过亿点击量,累计至2021年该节目已获2072万赞。爱奇艺、腾讯在第二年相继出品的《青春有你》和《创造营2019》依旧热度不减。
这类综艺与以往的选秀不同,称之为“养成类”选秀。最大的特征在于“养成”属性,选手与粉丝互相养成,呈双向关系。
粉丝参与偶像的成长,看着他们从青涩逐渐成长到成熟,用点赞投票的方式决定了他们出道与否,此类节目粉丝黏度和参加感极强。
同时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选秀节目也完成了从电视选秀到互联网造星的跨越式改造,最为明显的便是电视选秀初始时代利用手机短信来进行投票,但如今在网络遍及世界的环境中投票只需借助网络就可完成。
传播媒介和投票方式的升级改变了偶像和粉丝之间的关系,加强了粉丝对于节目的参与感。
但实际上,除了粉丝群体积累的饭圈力量外,节目中选手的经纪公司也是选秀节目的隐形参与者。
“养成类”选秀节目一般由四十余家公司参与,不少经纪公司在选秀节目开始前就已经进行了练习生的招募与培训,有娱乐公司甚至在十年前就开始了准备。
对于经纪公司来说,不管是偶像前期培养的千万资金投入,还是历时3年左右的培养周期,都不容小觑。
近一两年来发展时间短但却能精准把握粉丝市场脉搏的经纪公司都开始聚集偶像市场,选秀节目表面看似是一场饭圈竞争或选手间的比赛,实则是一场资本的博弈和对偶像市场的探寻。
03
从04年到18年,除了节目形式和制作平台的改变,观众和参加节目的选手也在变,但“养成类”选秀节目总是能够收获高流量高热度。
饭圈行为活动、节目的打磨包装、背后的资本市场才使该种节目模式一直保持着造梦幻象。
但粉丝为何总能深陷其中?饭圈内的现象又是如何一步步渗入节目进程的?饭圈的形成与节目又有何种关系?节目里那些不断迭代更新的“养成类”偶像对粉丝意味着什么?节目投资商和选手公司背后的资本是如何“操纵”受众的?
对此需要探究的就是在这份狂热的“造星”节目热潮背后,受节目背后资本引导下的饭圈现象以及被资本操控的饭圈“民主”行为。
并揭示出“养成类”选秀的本质:
情感投射和资本包装下的美好幻像,有限且易碎。
2005年《超级女声》成为国内选秀节目的开山之作后,不少研究学者便开始将目光投向选秀类综艺节目并将其作为经典案例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发掘出该类节目的内容运营和生产模式。
但相关文献研究的落脚点也只限于对电视选秀节目,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选秀综艺应运而生。
2018年在网络媒介快速发展的环境下,粉丝进入网络互动空间,开启了“偶像选秀”元年,不同于传统电视选秀节目的传受有限性,网络平台上的“养成类”选秀节目则突破了过去难以与粉丝进行交流的限制。
着重强调了饭圈对节目的参与互动,在节目内容的设置上也发挥了饭圈的作用,但这种类型的选秀综艺节目较为新颖,所以对这一大类选秀节目的宏观研究屈指可数。
研究者多从现象级网综的个例出发,如《创造 101》、《偶像练习生》,但并未系统地通过以点带面的方法对当下“养成类”选秀综艺有详细研究。
同样国内对于选秀类综艺节目中“饭圈文化”的研究大多侧重于笼统的粉丝文化概念,案例分析的主体也都放在了传统的电视选秀节目。
04
偶像“养成类”团体这种火爆且新型的“造星”方式在早年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度。于是之后的几年,开始出现了以“养成”为节目核心的选秀综艺。
安徽卫视在2015年播出中韩合作的节目《星动亚洲》是我国第一次开始接触“偶像养成”模式的选秀,之后几年国内选秀市场带着探索精神,陆续制作了《加油美少女》、《明日之子》等同类型节目,但上述几档节目并未引起观众的太多讨论。
直到2018年,爱奇艺推出的《偶像练习生》才真正打开了国内“养成类”选秀节目的市场并发掘了其背后巨大的经济市场。
依托于互联网平台,节目与市场的必然走向是对流量的追逐,并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取更多网友关注度,将收割的流量数据转化为实际的利益。
如此便导致商业和资本的渗透性更强了,饭圈的自我主导权并没有在此实现。
在这种发展趋势下,研究人员从饭圈力量的参与、偶像符号、资本博弈等方面提出此类节目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饭圈现象背后的心理机制和潜隐的危机,总结出这一类型综艺节目的的实质:
节目的制作策划、偶像的出道与否都掌握在少数的资本手中,饭圈对偶像的情感寄托则是资本的造梦行动:虚幻且易碎。
“粉丝”特指那些崇拜与追随偶像或事物的人。
无论是在粉丝群体占比最大的娱乐圈还是鲜少狂热追捧的文学圈,都存在不少粉丝甚至一人混迹多个圈子。可见,粉丝正以势不可挡的速度发展、扩散,在互联网环境下她们的一举一动都成为了网络聚焦点。
粉丝最常见的行为就是通过新媒体平台欣赏偶像的照片、视频作品,以及二次创作的同人图文等。
这些行为颠覆了过去只有媒体才能捧红明星的单向传播过程,形成了一种新的传播模式:
偶像与粉丝之间的隔阂被打破,可以进行有效的双向互动。追星实现了“真正”的消费民主自由。
05
在外界的固有印象中来看,粉丝往往是冲动、缺乏理性、判断力和价值观尚未成熟的群体,但近年来互联网技术带来的媒介变迁,使“粉丝”逐渐成为了一个中性词。
并开始展露出全新的面貌特征。随粉丝数量不断的增长,零星的个体发展成了志同道合的群体组织即“饭圈”。
粉丝个体在互联网影响下形成的团体和组织被称为“饭圈”。饭圈与粉丝相比,更加有组织性、规范性,粉丝个体通过互联网进行汇聚,用打榜、分享视频照片等方式聚集成社群并构建“饭圈”。
饭圈”最初是“养成类”选秀模式下的网络用语,是粉丝内部对这一群体的统称,而后随着微博、豆瓣等社交平台的传播,逐渐在网络上被广泛使用。
“饭圈”一词即喜欢同一偶像的粉丝集合圈,它是一个群体,一个由粉丝个体而形成的组织且具有同一个喜爱对象。
粉丝往往可以同时喜欢多个不同的偶像,但只要你进入一个特定的饭圈内,便只允许遵从群体目标:只追逐同一个偶像。
在这个集合圈里,为了维护内部稳定,会衍生出各种职能不同的组织:数据组、反黑组、应援组等。
个人需依照组织安排担任不同分工,发挥不同职能,以维护饭圈稳定性,由此形成功能完善、运行顺畅、话语完备的追星生态圈。
举报/反馈
上一篇:教育部传来新消息,“艺术特长生”将成过去式,升学“新风向”已经显现,家长急了:来
下一篇:原创《安家》跟《卖房子的女人》人物对照,王子健不够美型,楼山关显老气
最近更新人物资讯
- 青年节专题时文精选,1个专题+5篇模板+12篇范文+1个作文合集(角度+金句+精
- 最新质量管理体系基本要求(五篇)
- 赤坂丽颜值巅峰之作,禁忌之爱代表作品-高校教师成熟
- [王仲黎]人茶共生:布朗族茶文化话语中的生态伦理
- 北京文艺日历 06.12~06.18
- 有什么好看的少女漫画推荐?
- 为了孩子陪睡校长,请别拿这电影洗白
- 当贝市场tv版apk下载
- 茉
- BBC评出有史以来美国最伟大的100部电影
- 泰山岱庙古建筑之文化特色初探
- 阴阳五行学说范文
- 2022伦敦大学学院Bartlett建筑学院Part2毕业展
- 观看平凡英雄观后感1000字
-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二)古希腊艺术与神话
- 收藏 | 带你穿越500年,看一看这50位著名艺术家
- ab血型女人的性格
- 春节活动策划方案
- 为什么孕妇生产有危险时,部分丈夫和婆婆会选择保小孩?
- 《员工自发管理的儒家修为智慧》
- 菲律宾尺度片的全明星阵容,菲律宾女人质量这么高的吗?
- 文学课 | 韩少功:文学与记忆
- 《人性的污秽》中的伦理道德世界
- 宋惠莲背夫和西门庆幽会后自缢,看透情色表象下的死亡真相
- 秋波多少画(五代词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