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潮|行走的文庙(续)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4-19
手机版

  在武义,记得与横街镶嵌的上街部分段落修复开放时,掀起本土市民和外地游客欣喜惊艳的文化寻根游。在中国古建和乡土语境生长传承的人,见到如马步蹲在地面的老房子,就有亲切的归宿感,如同走进爷爷奶奶和曾祖外祖扎根乡土的庭院巷弄,一块块青石板引领一枚枚鹅卵石,走进古镇古村深处。人游走在青苔绿草包裹的青石板上,仿佛有匹马嘚嘚走过,依稀听见巷弄庭院里有伙伴在猜谜语吟唱童谣、抽打旋转不停的骆驼、追逐摇摇晃晃的铁圈……喔喔啼鸣的雄鸡飞上马头墙和屋脊背,倾听河流和山峦那边推送过来的尤物和传奇。而有故事的某人或自己站在屋檐下阶沿石等待心仪的人和雨停,滴水可以穿石,什么惊喜和意外都可以发生。

  现在古城非遗店铺和风物掌故丰富多彩的横街已经修复。这里住过民国木匠108岁的老寿星应朝盈,他日不离口精肉、黄酒和土烟,阳寿居然超过武义养生代言大唐道士叶法善。横街曲里拐弯拐到何宅巷口,就有外婆抚养孤儿叶一苇从刻字匠成为纂刻大师的故居,这外婆溺爱外甥一苇没药医,不但把孙女许配给一苇,还为外甥与亲生子打官司争家产,这亲亲外婆兼乳母是造就外甥成长的魔术师。横街如丝瓜藤蔓延,顺藤摸瓜可走进许多有故事传说的小巷,文保单位陈家厅王家厅就在其中,从下街生姜巷拆迁的千家驹故居也在这里落户。我问古城保护建设管委会负责人,与千家驹故居同条巷迁移的汤公馆(汤恩伯公馆)迁哪儿了,他们带我到上街上栈房斜对面已打好墙脚框架的地基,说这片靠近文庙地带有许多好房子和文保单位,与汤公馆连片修复。在县城旧城改造中迁移了不少有历史文化价值的老屋,都有序落实文庙古城保护修复区域,在文庙龙抬头领舞下像一枚枚钉子夯实历史街区,接地气的古建升腾乡愁浓厚的人间烟火。

  文庙孔园。

  2023年1月,县邑各界盼望已久的武义文庙原址修复启用,是呈现古城历史底蕴和传承人文导航的大事件。文庙规制格局重建严格按县志记载和全国经典孔庙借鉴运行,恢宏大气构筑精美的文庙揭开红盖头,其武义古城精神核心和文化高地的磁场效应立即彰显,整个古城建筑仿佛自动组团归队围拢在文庙周围,进出人群如一粒粒黄豆鱼贯转动磨盘的轴心。可以说,文庙没浑然一体矗立,整个古城建筑零乱散碎,一有核心构筑领袖导航,古城肌理脉络和街衢巷弄立马通畅淋漓血肉鲜活。在文庙挖掘修复过程,在大成殿门庭院两米深地下挖出宋代铺垫典雅地砖、在一米五深地下挖出元代精致地砖,在接近地表土层还挖掘出明清零碎残留遗存,说明武义古城文庙从宋代起历次修复传承一直在原址进行。各级考古专家论证,挖掘出的宋元地砖是孔庙拜坛路径遗存,经专家倡议呼吁,现在还原生态保存完好,考虑在合适地址还原展示。

  凝视宋元拜坛地砖古朴图案,宋元明清古邑文庙穿越时空一一在眼前展现,想象自己假如活在古代能成为文庙学宫里的一位书生,那是多么美好的事情。文庙在孔子病故不久的鲁哀公年代便倡导修建,目前留存修复文庙大凡三类:孔子后裔修建的家庙,帝王官宦朝拜的国庙,各类学子向往尊崇的学庙。武义文庙属于学庙,这也是中华大地和华夏子孙推广修建最广泛的文庙类型。武义古城保护建设管委会负责人告知,武义古城全貌在2023年底有望基本修复,但古城人文底蕴挖掘工作任重道远,梳理挖掘每栋老房子、古构件、小巷弄的前世今生人文故事就很有意义。古城完成修复建设和人文挖掘后,如何开发人文旅游和服务当下“奋进武义”新课题,又是充满挑战和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文庙是人文灯塔,充分盘活传承必将辉映武川大地;文庙是人文水塔,它必将浇灌县邑枯竭干渴的灵魂,让每个人从中吸取人文营养和力量。当然,我们不能狭隘理解文庙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导向,儒家至圣孔子思想知识体系就广博庞杂,倡导儒释道合一;亚圣孟子推崇人性善,季圣荀子认定人性恶,儒家名家代表历代各有侧重专攻争论不休。几千年过去了,文庙应该承载一切优秀精华的文化,剔除思想腐朽落后时代的东西,倡导向上向善推动历史前进、人类命运共同体、人与自然和谐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了文庙,文化高地和灯塔与古城的每幢房子每条街巷肯定文脉血脉连体相通。它们之间同呼吸共命运整体抱团发展,容易让人想起“瓜瓞绵绵”这个词语,其出处是《诗经·大雅·绵》:“绵绵瓜瓞,民之初生,自土沮漆。”比喻子孙繁盛,如结果累累的瓜藤蔓延,传世久远。文庙是文化培根铸魂的“根”和“魂”,根固定,魂可以凝聚也可以飘游,文庙的鲜活弘扬传承离不开独立行走的“文庙”,这独立行走可以是群体也可以是个案。

  只走读文庙学宫里的教室书桌是不够的。文庙以西不远的书台山就是一张独立的书桌和一片独立的天地,在这张天造地设的书桌上,至少有唐朝宰相舒元舆、南宋名臣徐邦宪和书虫进士张淏三位书生,如独立行走的“文庙”完成学业成就事业。婺州兰溪人氏舒元舆,为避喧嚣混杂潜伏书台山读史诵经,寒山荒野苦读通晓经天纬地学问,于元和八年(813)中进士,仕途一路奋进得唐文宗信任,累迁刑部侍郎、同平章事,终成宰相。大和九年(835),为铲除宦官专权,舒元舆联合李训、郑注发动“甘露之变”,事败遇害。唐宣宗大中八年(854),舒得平反,加号“乘仙公”,遗骨移葬于兰溪白露山惠安寺之侧,著有《舒元舆集》。徐邦宪祖父看中吕祖谦明招山讲学机遇,叫徐邦宪父亲徐钜迁居武义,徐钜邦宪父子先后中进士,从曾祖到曾孙徐谓礼皆成武义“学徐”代表人物。徐邦宪是吕祖谦嫡传弟子和婺学门人,他中会试省元和殿试榜眼,成南宋朝廷有作为的栋梁名臣,晚年告老静居书台山总结梳理著作,留下丰厚文献和精神遗产。书台山就是徐邦宪对自己的书斋命名。徐谓礼未中进士留下南宋徐谓礼文书成为武义县博物馆镇馆之宝。从开封侨居武义的张淏,与徐邦宪是上街邻居,同样钟情书台山静心读书,著书辨疑解难的《云谷杂记》收入《四库全书》,该书获鲁迅评点注读;又编撰《武成志》,这是武义有记载的最早县志,听说日本图书馆有馆藏。张淏进士做过仓库保管员和奉议郎,仕途不顺,著述独一无二,与徐邦宪交好留下不少诗文。

  明招讲院。

  武义古代诗人留诗最多的巩丰题写明招山《蜡屐亭》:“千古高风挽不回,故山花落又花开。莫欺亭畔苍苍藓,曾印高人屐齿来。”当代篆刻诗人叶一苇为明招讲院撰写对联:莫嫌此处袈裟地,曾是宋时文化山。明招山历经东晋、五代、南宋数代道释儒宗师启蒙耕耘,终成武义知名度和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山。《文庙和明招山》是武义文化底蕴和人文故事意义深远的挖掘梳理课题。晚唐长安堰从母亲河熟溪引水流淌老县城巷弄庭院,主渠西寺溪山环水绕在白溪口注入吸纳小白溪永康江的武义江,文庙勾连壶山、白阳山、明招山、八素山、讲堂山、水帘亭和全县所有人文胜迹和血脉蕴藏。1958年武义合并宣平县后,文庙翻山越岭沟通了牛头山、宣平溪、冲真观、延福寺……文庙磁场效应连接交融境内所有文脉血脉,串织所有独立行走“文庙”的生动人文故事,坐落古城的文庙才有支撑意义,武义文庙的内涵和外延才会融入泱泱的中华大地。以文庙为坐标,以明招山为切入点,钱江瓯江交合,仙霞括苍镶嵌,讲好一代代一个个独立行走的人文故事,提炼亮点精华,加入当下海纳百川的时代合唱,篆刻武义元素的文庙古城和人文圣山明招山,才会有鲜明辨识度和影响力的独特辉映照耀。

  “转载请注明出处”

  举报/反馈

上一篇:原创文革中文艺界许多艺人受到了冲击,最悲情的莫过于严凤英和孙维世
下一篇:原创王心凌闺蜜怒轰姚元浩:“私照泄露连句对不起都没有?”王心凌为什么总是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