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复旦拍电影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4-19
手机版

  原创 严静雯、姚舟怡等 复旦大学 收录于合集 #复旦好课 5个

  现在,你有机会进入另一种人生,你可以是运筹帷幄的片场导演,也能变身独具慧眼的美术指导、摄影指导,更可以亲自上阵,成为一名演员,在电影中饰演心仪的角色,你是否愿意试试看呢?

  在复旦,这些可能性,在“走进电影世界”这门通识教育核心课中,可以一一得到实现。

  『房间,内景,夜晚

  两座椅。小圆桌,桌上有吃食。

  雅堂进,香婵跟随。

  香婵出,带一铜壶水进,给洗手盆倒水,带壶出。

  雅堂洗手,毛巾擦手,坐。』

  4月2月上午,在北区艺术教育中心,空地上摆放着五块木板,同学们正小心翼翼地给木板涂上油漆。

  这学期,课程要翻拍侯孝贤导演的《最好的时光》中1911年“自由梦”的片段。这五块木板,在一周后,将还原成上述剧情中房间里古朴别致的窗格。

  先器识而后文艺

  “电影是什么”?

  电影是什么?

  这是“法国电影新浪潮之父”安德烈·巴赞的设问。“在当今,精神空间被消费主义过度挤压、大众践行娱乐至死的时代背景下,电影的内在因果关系日益简化固化。”因此,接过巴赞的问题,继续探讨并深刻认知“电影是什么”,对于学生的心灵家园尤其重要,授课教师、复旦大学艺术教育中心高级讲师许肖潇这样说。

  作为一门通识教育核心课程,课程力求让“连电影都没看过几部、连电影器材都没有见过、来自数理化文史哲等各专业、各年级本科生们‘知道’电影是什么”。

  品读经典作品,建立对于电影初步的导演思维;亲身实践,体验电影拍摄流程;带着体验和感悟,走向创作与自我表达。从这三个模块循序渐进,许肖潇带领学生走进电影世界。

  “当你看完胡金铨的《侠女》,你会恍惚,这阴阳、虚实、留白、余味,这不断的行走……原来这就是中国传统文人的韵味”。亲自实践前先尝试赏析经典,是初步进入电影世界的法门。在前几次课程中,许肖潇注重通过片段的分析向学生传授视听语言的基础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审美体系。

  正是这些课上提供的“审美体验”,逐渐酿就同学们“更敏锐的电影审美直觉”,并使他们在经年的岁月中与留在心中的电影作品相处,真正实现通过电影“立德树人”,“先器识而后文艺”。

  在自由创作中体认

  把电影拍摄的“解释权”交给学生

  允许学生提出并践行自己的想法,让学生放手去干、动手去做,正是“走进电影世界”的课程特色。

  课程翻拍设置了摄影灯光、导演演员、制片和美术四个组别,同学们可以按兴趣选择。许肖潇为每个组别建有工作文档,捋清工作思路后,同学们便能够着手上工。

  电影《最好的时光》中自由梦片段,讲述的是一个心怀家国的壮志青年与心仪女子在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间的纠葛。原片布景与打光十分考究,灯饰、门帘、盆栽、毛笔、书籍,古色古香的陈设和昏黄暗淡的色调,将徘徊在新与旧之间的时代呈现而出。

  虽然要翻拍的仅是十分钟的片段,但是两小时的原片2019级微电子学院本科生曾昱满已经看了两三遍。

  作为导演,他直言,翻拍的过程确有难度,“对于截取的片段,需要不断抠细节,要揣测人物为什么做某个动作、为什么说这句台词,二者背后蕴含着什么情感和动机。”

  “有一个场景是男主角要借剥橘子这个动作来反映人物矛盾的内心。演绎并没有确切的标准,所以演员反复去演这个桥段,揣摩怎样才能更好诠释人物的动作和心理,结果吃完了整整一盒橘子,真正做到了‘真听、真看、真感受’。”

  为了找到合适的木材还原场景中古朴的陈设,2019级物理学系本科生张言韬和课程助教在建材市场转了很久,“既要算所需的材料面积,又要算购买的花销,最大限度地利用预算,两相权衡,货比三家。”

  担任置景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采买,仅仅是置景工作的开始。

  例如,制作上有镂空雕花造型窗户的门板时,道具需要模仿剧中场景设计,“一是,要考虑窗户和实心部分的比例关系,另一个是,磨砂窗户和窗户上的木条花纹的位置关系要协调,并且尽量用平价的材料代替,所以计算用料的时候很细致,窗户上有几根横、竖的木条都要算清楚。”

  见证一个个道具从无到有、由图纸变为实体的诞生过程,令他感到非常奇妙。

  作为美术指导,2018级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本科生范翀认为,如果不能够深挖电影的背景,很难呈现出较为优质的翻拍内容。为了更精准地把握内容,根据电影的时代背景,他查阅相关资料,并多次去文科图书馆的阅览室深究细节,最终做出两份考据文件。

  正是在这种深度工业与艺术的介入过程,让学生从一张白纸迅速建立极致简化,也最正统的电影艺术观念。

  “学生会马上了解经典电影的艺术语言及其应用机制,继而在经典段落的翻拍实践中把分割殆尽的视听语言碎片拼回成一部整体的艺术作品,在分解又还原的体验过程中,感受到原作品的内在力量与外在形式的强力纽带。”

  从“模仿”出发,有所思考与探求,最终实现“在自由创作中体认”,正是许肖潇对学生的期许。

  “如果满分是100

  我会打10000分”

  探索“电影是什么”,还必须有“演电影”的真切体验。

  为了让更多的人体验演戏的过程,翻拍前同学们共分为四组来还原电影片段。2022级外国语言文学学院赵昂直言课程与他选课时的设想不一样,“我以为这门课是一个以电影赏析为主的理论类课程,等到真正上课时,我才发现课程其实非常注重实操。”

  像真正的剧组一样,去准备一场戏的拍摄,这既让赵昂觉得“有难度”,又极大激发了他参与的兴趣。

  深深感慨“表演真难”的还有来自2022级新闻学院本科生柳仪敏,作为一名来自马来西亚的留学生,她觉得把握一些颇有深意的中文台词很是吃力。

  直到正式拍摄前一天,她和来自澳洲的导演才理解台词中“当家”二字的含义,“我和导演都能说中文,但是这种历史剧里还有很多古文,我发现中华文化还有更深的历史底蕴等着我们去探索。”

  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演戏”是一段全新的旅程。作为女主角,2020级新闻学院本科生孙一诺认为,读懂剧本后,更难的是,读懂人物并演活人物。在表演全程没有台词,只能用肢体和表情来表达情感的第三幕时,她直言压力很大,为了演绎出与男主复杂、纠结的情绪转化,她排演时卡过很多次。

  柳仪敏所在的小组尝试了许多方法去呈现第三幕,却出现了小小意外。她不无遗憾地说:“真正拍摄时,我有情绪,但因为紧张眼泪掉不出来。”

  她特别强调,这份遗憾,不为成绩,而为了共同奋斗过无数个日夜的队友。“我觉得自己蛮对不起我的导演,所以我一下去跟导演说话,我的眼泪反而‘唰’地流了下来。”

  “当小组成员的力气都往一个地方使,我感到有一种内生的力量,这是我最大的收获”,2022级临床医学五年制本科生穆斯塔发·买明说。

  在许肖潇看来,学生更多地学习大师作品的案例、团队协作翻拍经典作品,就能切身体验与感知视听语言的妙用、每个职能的运作机制以及电影创作的技能,并潜移默化地培养艺术思维。

  “当然,更重要的是在这门课中学会深入内心、不迎合、不卑不亢地建构自己的电影认知体系,能独立体悟与解读他人作品;养成以艺术审美和诗意想象对待生活与时代、个人与他者,情感丰沛、热爱生活。”

  “如果满分是100分的话,我肯定会给老师10000分。”穆斯塔发·买明不假思索地说。

  组 稿

  校融媒体中心

  文 字

  严静雯、姚舟怡、赵天润

  视 频

  杨哲恒、尚奇、王玥、受访者提供

  摄 影

  陈蕊、受访者提供

  责 编

  赵天润、王玥

  编 辑

  刘怡然

  ▼更多复旦新闻,敬请留意复旦大学官方网站。

  原标题:《我在复旦拍电影》

  阅读原文

上一篇:近距离领略林肯冒险家,源自美系豪华主义的尊贵体验
下一篇:《青春之城》首播,8位实力派演员压轴,欲揽收视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