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诗圣“蝉”诗6个中译版哪个好?村上春树说美国人根本看不懂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2-11-23
手机版

  

  “蝉声似静幽,但可穿岩石。”

  “寂静似幽冥,蝉声尖厉不稍停,钻透石中鸣。”

  “万籁闲寂,蝉鸣渗入岩石。”

  “多静寂,蝉声渗入岩石里。”

  “静寂,蝉声入岩石。”

  “静无声,沁入岩石中,蝉正鸣。”

  这些句子,翻译的都是日本“俳圣”(诗圣)松尾芭蕉的徘句《蝉》:“闲さや岩にしみ入蝉の声。”语感,文字,可能每个人喜欢的会不同。

  你喜欢哪种译法?

  

  译文就是这样,原作文章要好,译笔同样重要。关于这一点,很多人都是从王小波《我的师承》中真正感受到了翻译的力量,他说:

  小时候,有一次我哥哥给我念过查良铮先生译的《青铜骑士》:我爱你,彼得兴建的大城,我爱你严肃整齐的面容,涅瓦河的水流多么庄严,大理石铺在它的两岸……

  他还告诉我说,这是雍容华贵的英雄体诗,是最好的文字。相比之下,另一位先生译的《青铜骑士》就不够好:我爱你彼得的营造,我爱你庄严的外貌……

  现在我明白,后一位先生准是东北人,他的译诗带有二人转的调子,和查先生的译诗相比,高下立判。那一年我十五岁,就懂得了什么样的文字才能叫做好。

  翻译家查良铮,也是诗人穆旦,他是金庸(查良镛)的族兄,被誉为现代诗歌第一人,王小波把他和翻译《情人》的王道乾先生奉为自己的“文学师承”。

  

  清风蝉鸣,对中国人和日本人来说,有着相似的感受,是夏日风情,也是文学意象。但对美国人那就完全不同了,蝉只是一种吵人的虫子,他们也很难理解为啥会有“蝉鸣”这样的“风物诗”。

  村上春树文集《爱吃沙拉的狮子》中有一篇《沁入岩石中》就写到:“对美国人来说,蝉就是bug吗?假如考试时遇到将芭蕉先生的俳句‘静无声,沁入岩石中,蝉正鸣’中蕴含的情感用一百字加以说明的题目,只怕他们要焦头烂额了。”

  村上还讲了个挺好玩的事,“日本的电视剧,夏天的场景中总能听到蝉鸣,借以表现季节,但出口到海外,听说会把蝉鸣声消去。大概是怕从来不知道蝉为何物的人听了,会以为电视机出了故障。”

  确实,好莱坞的大片大家都看了那么多,还真没见哪部把蝉鸣当作夏日背景。

  

  “松尾芭蕉”本名松尾藤七郎,江户时代的俳句大师。1681年,其弟子给他在隐居的庭园种了株芭蕉树,他便开始叫“松尾芭蕉”了。

  松尾芭蕉是李白的超级铁杆粉丝,李白喜欢喝酒赋诗,松尾芭蕉也喝也赋;李白喜欢登山漫游,松尾芭蕉也登也游。

  就这样,松尾芭蕉觉得这样还不足以表达对诗仙如滔滔江水般连绵不绝的敬意,他的方法简单而直接,名字也要跟着学。

  李白,字“太白”;松尾芭蕉,就字“桃青”。

  “李白”、“桃青”不但字面对仗,雪白的李花,青青的桃子,也很应景。

  

  举报/反馈

上一篇:盘点日语中常见的歇后语(三)
下一篇:《produce 48》节目又出事?韩国键盘侠再度刷新了自己的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