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雨食椿:说说诗词里的香椿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2-11-22
手机版

  明日谷雨,这场雨来的准点,看着婆婆晚饭桌上的香椿拌豆腐,想起关于香椿的一些事!

  北方有句老话“雨前椿芽嫩无比,雨后椿芽生木体。”意思是谷雨前后是吃香椿的最佳季节,此后因椿芽变老而难以食用,谷雨食椿,又名“吃春”,寓意迎接新春到来。

  我国是世界上唯一以香椿入菜的国家。在古代,香椿是一种时令食材,“谷雨食椿”历史悠久。早在汉代,民间食椿就已遍布大江南北,香椿芽走上餐桌的时间,据历史考证最早始于唐代,在宋代被正式确认。

  北宋魏国公苏颂在其所著的《本草图经》中写道:“椿木实,而叶香,可啖”,这是有记录中最早食用香椿芽的记载。明朝戏曲家兼养生学家高濂在《遵生八笺》卷十二中还详细记录了香椿芽的吃法,如“香椿芽采头芽,汤焯,少加盐,晒干,可留年余。新者可入茶,最宜炒面筋,熝豆腐、素菜,无一不可。”

  苏武的《春菜》一诗中则写道:“岂如吾蜀富冬蔬,霜叶露芽寒更茁。”清朝康有为《咏香椿》说“食之竟月香齿颊。”袁枚也在《随园食单》中记载了香椿头拌豆腐的吃法,称其“到处有之,嗜者尤众。”

  香椿除了食用,还兼具食疗。明代李时珍则在《本草纲目》中记载:“香椿叶苦、温煮水洗疮疥风疽,嫩芽瀹食,消风去毒;白皮及根皮,苦、温、无毒。”古代民间甚至还流传着“常食椿巅(椿芽),百病不沾,万寿无边”的说法。中医也认为香椿味苦、性寒,不仅有清热解毒、健胃理气的功效,还能起到醒脾、开胃的作用,非常适合在暮春前后食用。

  香椿不仅是春季独有的美味,在古人眼里更是长寿的象征。庄子《逍遥游》:“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后来,人们便常常用带“椿”的词语来形容福寿绵延,如“椿寿”作为对长辈的祝寿,盼望长辈像椿树一样长生不老。

  在古代“椿庭”“萱堂”是对父母的代称。“椿庭”的“椿”,以椿有寿考之征,“庭”即趋庭的庭,出自于《论语季氏》中的“孔鲤趋庭”,据说孔子的儿子孔鲤因怕打扰父亲思考问题,便在路过庭院时快步走过,即“趋庭而过”。后人将“椿”与“庭”结合,世称父为“椿庭”。

  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诗:“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慈母依堂门,不见萱草花。”此后“椿庭”“萱堂”成了父母的代称,文人墨客尤其喜欢在诗词中用“椿萱”比喻父母。唐代牟融的《送徐浩》中有“知君此去情偏切,堂上椿萱雪满头。”北宋黄井的《古稀诗训》中有“书罢吟哦记此篇,我今归隐乐悠然。椿萱堂上难追慕,桂萼阶前竞秀妍。”

  还有“椿萱并茂”或“椿萱同茂”,即指父母健在,健康长寿。为父亲祝寿可以称作“椿寿”,为母亲祝寿则称“萱寿”。常用的寿联中如,椿萱并茂,庚婺同明。椿萱并茂,兰桂齐芳等等。

  是以,“谷雨食椿”不仅是一种美味记忆,“椿”的历史与文化,还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深刻的意义。

  举报/反馈

上一篇:科比生儿路上狂打铁!再来1个就凑齐首发了,4女儿出生科比兴奋
下一篇:浦江制梁场首孔箱梁成功架设,杭温铁路二期最长特大桥开启上部结构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