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张春丽:滇戏的根永远不能被丢掉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2-11-22
手机版

  日前,在位于官渡区的牛街庄滇戏博物馆里,一支乐曲团正在排练曲目。从琵琶、二胡、长笛等传统乐器到萨克斯、大提琴、小号、双簧管等西洋乐器,可供演奏的乐器有十余种。乐曲团有40余名成员,平均年龄70岁。把这些退休文艺从业人员聚集起来,成立这支乐曲团的组织者,名叫张春丽,今年52岁。

  张春丽的父亲张勇12岁时,就登台跟着老一辈滇戏人演《跳灵光》。在滇戏大家庭的耳濡目染下,张春丽7岁时便身着戏服,跟随长辈们登台表演。建一座滇戏博物馆是张勇一直以来的心愿,于是张老爷子收集了从清末至今的500余张剧照、民国年间的16本剧本。2010年,张老爷子自掏腰包筹建了26年的牛街庄滇戏博物馆落成。为了让博物馆继续运营下去,近年来,张春丽逐步接手博物馆的管理运营。

  在此之前,张春丽做过家纺生意,唱戏是没有工资的副业;而立之年后,她逐渐理解父亲的坚持。在家里人的支持下,2015年,张春丽拜了滇剧艺术家王玉珍为师,并在来自省滇剧院退休文艺前辈的指导下,她逐渐具备了专业的演出水平。

  最艰难的时期,张春丽和乐曲团曾受朋友邀请,在过年时去村子里唱戏,她和演员们走街串巷、挨家挨户告知晚上在小学广场中心有免费的戏曲可以听。面对为数不多的观众,自己搭台、自己唱,昆明的冬天不落雪,但张春丽仍能听到心中雪花飘落的声音。后来她才得知,那场戏的8000元收入,是朋友的一种接济。

  近些年,政府更加重视文化产业发展,作为牛街庄滇戏非物质文化遗产市级传承人,张春丽每年能领到3000元经费,在场地、补贴方面同样给予了很多支持,一些重要演出也会邀请她和乐曲团出演。“以前没有资金补助我们要唱,现在有了补助,我们要唱得更好。”张春丽说。

  演一场大戏需要表演7场,每场人物造型、场景道具都不一样,动辄下来要不少开销。但为宣传滇戏,乐曲团都是公益表演,不收取门票。此外,成员排练时的餐饮、指导老师培训费等都要支出,光靠补贴不行,张春丽必须要找到更多的生存方式。

  这时,一家传统茶馆云线楼找到了她,想要用云线楼这一平台传承中华文化,这一合作让积极求变的双方找到了方向——传统曲艺和传统美食携手并进。茶馆搭起了戏剧剧台,张春丽组织了一批有专业水平的演员在台上表演滇剧、京剧、花灯等节目。吃着云南特色过桥米线,看云南特色滇戏、花灯,双方互相搭台,好戏连台,推出了“以乐佐餐”的经营模式。在合作初期,云线楼用米线票代替部分演出费用,张春丽把一张张米线票发给剧团的演员们,作为演出之外的小福利。

  一次在大观楼唱戏时,做短视频、直播的团队找到张春丽,问她要不要一起合作,这让她意识到短视频和直播能带来巨大的流量。她买了数套戏剧服,成为云南体验滇戏照的第一人,化一个全妆、穿一套戏服、学一组身段,张春丽在其中找到了新的经营模式。许多学生的毕业论文喜欢写滇戏,也到她这里体验。未来,张春丽想继续探索文创周边等文化变现方式,为了让自己的生活更精彩,也为了让滇戏能够“文艺复兴”,再度被人了解。

  张春丽十几岁时就在官渡区举办的大大小小的歌唱比赛中拿过奖,如今年逾半百,一身翠绿色的国风改良旗袍从惊蛰穿到霜降,因为年纪的原因,从前带妆一天都状态良好的皮肤也开始留下痕迹。滇戏《杨门女将》她唱了十几年,现在却也感到有些力不从心。但她说,自己会守着父亲的博物馆,“滇戏博物馆里的每张照片都有故事,而我们家的根在里面,永远不能被丢掉。”(昆明日报 记者董宇虹 实习生谢瑞瑞)

  【来源:昆明信息港】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

  举报/反馈

上一篇:小说:职场是个小江湖(63)——麻烦事此起彼伏
下一篇:日本跳高女神今野美穗奥运会一战成名,粉丝:期待退役后发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