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简述新闻失实的定义、原因、现象、及应对措施 新闻失实的定义

  要弄清楚什么是新闻失实,首先必须理解新闻的定义。关于新闻的定义,至今主要有四种提法。一种是以胡乔木为代表的“事实说”,即认为新闻是一种新的重要的事实;一种是以甘惜分为代表的“手段说”,即认为新闻是以报道或者评述最新发生的重要事实以影响舆论的特殊手段;一种是以宁树潘为代表的“信息说”,即认为新闻就是向公众传播新近事实的讯息;一种是以陆定一为代表的“报道说”,即认为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而何为“失实”呢?所谓失实就是跟事实不符,脱离和违背了客观事实而未能反映事实真相。如果说新闻是一件事实,事实是客观存在的,客观存在是不会出现失实情况的。如果说新闻是一种手段,手段是人们以主观意识能动作用于客观实在的方法,它的发出主体是意识,而不是事实,因此也不存在失实的说法。如果说新闻是一种信息,信息本身是一种客观存在的事物,具有自己的独立性。哪怕是虚构的小说,所传达的信息本身就是一种事实,一种事实是不会因为另一种事实而失去存在的合理性。当然,新闻也是一种信息,但是新闻不是一般的信息,新闻信息必须依靠客观事实才能具有价值,新闻信息必须经过媒介传播才能成为新闻。,所以新闻必须是经过报道的新闻信息。

  因此,所谓新闻失实,就是指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与客观新闻信息不完全相符,未能准确反映客观新闻事实真相的现象。

  这个概念明显的有三层含义。首先是新闻媒体或工作者对新闻信息的报道不符合客观新闻信息本身。新闻工作者在了解了新闻事实的情况下,在新闻报道的时候不是把所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按照它本来的面目制作成新闻,而是扭曲新闻信息,造成新闻失实。其次就是新闻工作者由于知识、阅历等各方面的限制,了解到的新闻信息没能准确反映新闻事实,也就形成了新闻失实。再次,就是由于新闻工作者既没有正确了解掌握反映新闻事实的信息,又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扭曲了解到新闻信息,这样报道出来的新闻必定失实。

  这个概念将“新闻失实”现象与“假新闻”现象区分开来。假新闻人们看来,似乎是一个矛盾性的概念,因为既然是“假新闻”,就不能归属于“新闻”的范畴,当作新闻的一个类别。但是假新闻并不是在新闻的前提下的分类,假新闻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他的对立面“真新闻”。假新闻是没有任何客观事实根源的“新闻”,即假新闻依据的“新闻事实”是想象、臆造、捏造的产物,是通过想象思维虚构的“事实”。在其?纯粹?的形式中,假新闻完全不包括一点事实。因此,假新闻的根本特性是新闻事实源的虚假性。相对假新闻而言,失实新闻在性质上还属于新闻范畴,它是对一定新闻事实“残缺”、“偏离”、“片面”反映报道而成的新闻。正像“次品”相对“正品”那样,失实新闻是不同程度的“劣质”新闻,但不是“假”新闻。因而,简要地说,失实新闻,是指具有新闻事实根据,但却没有全面、正确、恰当报道新闻事实而形成的新闻。

  新闻失实的原因

  在现实社会中,新闻传播媒介都是由人组成的传播机构控制,都具有主观性。主观意识在理论上是可以完全真实的反映客观的,但是由于各种原因,主观意识并不都能准确反映客观存在,因此出现新闻失实。从新闻失实的定义不难看出,新闻失实的原因有主观方面的,也有客观方面的。

  主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也称为故意性新闻失实,是指媒体或者新闻报道者实现明知道报道内容不符合客观事实,具有虚假成分,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有意使新闻报道失实。然而,在主观原因方面,新闻失实原因的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客观性性故意失实和主观性故意失实。

  所谓客观性故意性失实,就是指由于某种客观原因,需要新闻报道失实,以期维护社会稳定,经济发展。这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体制性新闻失实。所谓体制性新闻失实是指因某种价值观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时而造成的新闻失实。新闻传播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政治环境中进行,其真实性必定受到政治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尤其在中国现行的政治体制下,传播机构作为政府的喉舌,必须要为政治服务。当客观事实与政治相冲突时,新闻媒介或工作者必须对事实进行再加工,从而导致新闻失实。最为代表的就是我国在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几乎所有的媒介都成为政治工具,假话、大话、空话、套话充斥着新闻媒介,造成新闻严重事实。

  2、经济性新闻失实。所谓经济性新闻失实就是指由于金钱等经济利益对新闻报道发生强烈作用造成的新闻失实。自从新闻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以后,新闻单位必须自负盈亏。为了追求市场卖点,获得较高利润,新闻媒介不惜将新闻失实报道,以迎合受众。随着我国报业不断走向市场化,片面追求轰动效益和市场卖点的媒介增多,新闻失实现象更加值得重视。

  所谓主观性故意失实,就是指新闻报道者完全出于个人原因,故意造成新闻失实,以期获得个人利益。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动机不纯造成新闻失实。这类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者出于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故意造成新闻失实的现象。譬如新闻工作者迫于压力或者诱惑写“昧心稿”;譬如新闻工作者为了赚钱或获得轰动效益,对新闻事件肆意夸大,添油加醋等等。

  2、工作作风和职业道德问题造成的新闻失实。这类新闻失实是指新闻工作者工作态度不端正,作风懒散,进而导致新闻失实。譬如新闻工作者采访不深入,对于数据记录不清,不全面了解新闻事实,就敷衍写成新闻报道。

  客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也称为非故意性失实,指新闻报道者并无故意造成失实报道的原因,而由于种种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或影响,未能按照客观事实的本来面目入市作出报道所导致的新闻失实。在客观原因方面,新闻失实的非故意性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可以分为客观性非故意失实和主观性非故意失实。

  所谓客观性非故意性失实,就是在特定时代,是任何人都无法避免的新闻失实情况,这类新闻失实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造成的。由于社会发展水平的限制,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局限性,不能完全真实的反映事实本身。因为新闻报道强调多层次的真实性,即现象的真实,初级本质的真实和二级本质的真实。一个新出现的事物或者现象,按照认识规律,人们只有对他进行表面现象的报道,不可能揭示出他的本质,所以达不到本质真实。

  所谓主观性非故意性新闻失实,就是由于新闻报道者本身的局限性造成的。对于一个新闻事实,新闻报道者由于思维方法的片面性,知识结构的局限性等客观原因,不能全面了解新闻失事实,掌握准确的新闻信息,把握新闻事实的本质,从而造成新闻失实。但这并不是完全无法改变,新闻报道者可以通过努力学习,缩小自身的局限性,使得新闻报道更加准确。

  新闻失实的表现

  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新闻失实现象主要表现为显性失实和隐性失实两种。

  所谓新闻显性失实就是指显而易见的新闻失实现象。这类现象在新闻报道中所见不多,明显的新闻失实现象会严重影响媒介的社会信誉度,损害媒介的形象。在大跃进时期,“一个萝卜千斤重,两头毛驴拉不动”的显性新闻失实,在今天的一些媒介上是很少能看见的,而在一些市场化的地摊小报上,倒是有一些故意哗众取宠的失实之作。

  所谓新闻隐性失实,就是指传媒刊播新闻信息时出现的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失实。这种失实或隐伏得比较深 是深层次的失实,或出现在隐微处,因而不易识别,故具有一定的危害性。一些主要表现如:

  1、主次混淆,以偏盖全。新闻报道中,常常把局部真实和整体真实、眼前真实和长远真实混为一谈。例如:强调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有些报道便找一两个例子,轰轰烈烈地报道某个地方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发展中取得了多么辉煌的成绩,尽管那个地方污染严重,耕地被滥占滥用。

  2、偏听偏信,猎奇传讹。这是新闻的隐性失实中最常见的现象,特别是在成绩报道、经验报道中,更容易出现整体或局部失实。采访的过程,就是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就是一个从表象入手挖掘本质的过程,所以记者要深入采访,抓住事物本质,不能只看只看事物表象。例如:湖北省鄂州市梁子湖是全国十大名湖之一,湖中有一个梁子岛,有2500名居民。当地政府为了提高知名度,编造了梁子岛80岁以上老人43位、百岁老人10位,百岁老人在全岛居民比例位居全国之首,是“中国第一长寿岛”的谎言,并邀请记者前去采访报道。而记者也只是听了当地官员的一面之辞,并没有做深入细致采访,就公开进行了报道。其实,这个岛上根本就没有百岁老人。现在,谎言被揭穿了,媒体的形象也受到严重影响,在读者心目中大打折扣。

  3、添枝加叶,人为拔高。实事求是评价一个人、一件事,是社会对记者的基本要求,也是新闻报道的基础。但在对一些经验做法、先进人物等报道中,却常常是抓住只言片语,任意添枝加叶,将事实人为拔高。有的记者在写这方面的报道时,有一个思维定势:不把先进人物写成完美无缺,就不足以展现其先进事迹。于是,经过记者的妙笔生花,一个个不食人间烟火的典型,就出现在报纸上。

  4、报道失衡。一般来讲,新闻报道有三个视角:一是政府视角,二是专家视角,三是百姓视角。所谓报道失衡,就是指长期以来,媒体的报道都是站在政府、行业的立场上,而不是站在百姓的立场上,对百姓的一些正当要求无端指责。同时,对于一些与群众相关的政策法规,不能进行人性化解释,不能从群众角度解释。这是造成群众对报纸不信任的重要原因,也是媒体的报道不能很好地体现“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源之一。

  5、偷梁换柱,移花接木。在一篇新闻稿件中,时间、地点、人物、数字乃至引用的群众语言等新闻基本要素,必须完全真实,因为这是构成这篇消息可信度的根本。但现在的情况却是有些记者出于种种目的,不是实事求是写这些新闻要素,而是根据自己的需要随意杜撰。

  新闻失实的预防措施

  新闻稿件与一般稿件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是对最近发生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是对事实的客观、真实的陈述,因而,新闻稿的内容有不同于一般文章的特别要求,那就是必须忠实于事实原貌,准确地表现事情的来龙去脉,否则就会造成新闻失实。

  对新闻作品中所陈述的新闻事实可采取分析法、核对法和调查法来进行把关。

  所谓的分析法就是通过对新闻稿件所陈述的事实及其叙述方法的逻辑分析,发现其中的破绽和疑点,从而判断新闻稿件中所叙述的事实哪些是不可靠的或者是值得怀疑的。

  核对法就是通过与权威性的材料或其它可靠性程度高的材料的对照来发现和纠正新闻稿件中事实方面的差错与不够准确的地方。

  调查法是通过直接的现场观察和了解来检验新闻稿件所陈述的事实的真实性与准确性。此外,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发扬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坚持唯物辩证法,保持冷静的头脑,防止片面性;推动新闻法制化进程,健全法规,依法治本,严格规章制度,堵塞失实漏洞;新闻工作者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纠正思想存在的以新闻谋私利的腐朽东西,弘扬职业道德,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及时纠正失误。

  浅析娱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措施 目前,娱乐新闻在逐渐受到人们青睐的同时,似乎完全忘却了新闻的基本属性和基本条件。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不真实的娱乐新闻。本文仅就娱乐新闻失真的表现形式、失真原因和整顿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娱乐新闻失真的表现形式

  1、隐私绯闻型 所谓隐私,就是把明星的个人非常隐秘的事情报道出来。绯闻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传闻。目前,隐私和绯闻很流行,许多报纸的娱乐版正渐渐成为隐私绯闻世界。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而流行的职业词汇。绯闻也就在这些人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壮大起来,凡是与明星的爱情有关的事莫不倾其篇幅,大肆渲染,称赞乐道之意溢于言表。目前,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

  2、琐屑无聊型 所谓琐屑无聊型,就是把明星的生活起居、小事小情、小事小非,莫不描写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地报道出来。类似这样的新闻在如今的报纸上屡见不鲜。它的功能除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外别无内涵,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

  3、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 所谓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就是对于道听途说娱乐圈的一点什么事情立马“敏感”,不加核实,添油加醋,以讹传讹,跟风炒作。比起以上两种类型的娱乐新闻。这种新闻更是把娱乐新闻失实的现象推向了顶峰。

  二、娱乐新闻失真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说。结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受众猎奇的心理需求是娱乐新闻产生的前提。二是部分影视制作公司和自由撰稿人是制造庸俗化娱乐新闻的罪魁祸首。三是媒体的兴风作浪是娱乐新闻产生虚假倾向的根本原因。四是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雷同、铺天盖地的“模仿秀”和影视剧的协作,对娱乐新闻的庸俗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五是一小部分编辑记者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假新闻的促销员,使报纸的“娱乐新闻”成了假新闻的批发市场和集散地。

  2、客观原因 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的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好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三、根治娱乐新闻的措施

  1、整顿有关的娱乐部门和单位 制定相应的发布娱乐消息的法规,以约束娱乐节目制作单位和部门。凡为了自身节目的炒作而制造失实消息者,一旦查实,除给以经济处罚外,还应给予相应行政或法律的制裁。有关政府部门在加强娱乐市场管理时,应该认真地把这方面的工作纳入其中,加强监督检查,既可以确保新闻发布的真实性,又有利于娱乐市场的健康发展。

  2、媒体应该自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媒体肩负着传播文化精神文明的神圣职责。因此。媒体应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和党对文艺工作的要求,坚持真实性的原则放在首位。对那些德艺双馨的从业人员应加以褒扬,而对那些争名逐利、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行为不检点、媚俗作秀的艺人应加以批评,对那些愚昧、迷信及其格调低下、有害身心健康的消极的、负面的内容和炒作行为加以制约。这样做既是娱乐新闻开阔视野,提高品德、彰显特色的必然要求。也是对“娱乐”灵魂的一种净化。

  3、媒体工作者应具有专业水平娱乐新闻要想在众多的新闻种类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进入新闻的主流。还需要娱乐新闻的编辑、记者提高自己的新闻鉴别力、文化品位和道德自律意识。编辑记者应明确与牢记新闻工作的宗旨和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树立精品意识。倡导文艺批评和文艺争鸣。提高鉴别力。对明显的采访时,应采取一种平视的眼光。实事求是,明星是怎么样,就怎么写,既不对明显顶礼膜拜,也不拼命贬损名人。

  4、娱乐新闻应该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约束 针对目前娱乐新闻报道的具体情况,国家应尽快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新闻工作者的行为,使一些不负责任的记者受到一定的惩罚,用法律的武器来打击虚假的行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点也是最难实施的。为此,国家和媒体应一起行动起来打击娱乐新闻的虚假报道。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闻行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同时要进一步做好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转贴于 中国论 浅析娱乐新闻失实的原因及措施 娱乐新闻 新闻失真 新闻工作者 隐私绯闻 真实性 娱乐市场 大众 编辑 虚假 编辑记者 标签: 娱乐新闻 新闻失真 新闻工作者 隐私绯闻 真实性 娱乐市场 大众 编辑 虚假 编辑记者(浏览 次 ID:627558)目前,娱乐新闻在逐渐受到人们青睐的同时,似乎完全忘却了新闻的基本属性和基本条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意识事实上并不缺乏明晰而正确的判断。出现了种类繁多的不真实的娱乐新闻。如果说受众需要的就是新闻,那么娱乐新闻无疑具有相当大的市场。本文仅就娱乐新闻失真的表现形式、失真原因和整顿措施三个方面进行探讨。2.会计信息尤其是子(分)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内控制度的基本要求 会计信息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信息,在微观管理、宏观调控及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发挥着巨大作用。

  一、娱乐新闻失真的表现形式

  1、隐私绯闻型 所谓隐私,就是把明星的个人非常隐秘的事情报道出来。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人们对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经济作用从觉醒到日益重视,各种破坏性的旅游开发使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陷入了“真实性”的困境之中。绯闻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传闻。新闻工作者不是这个社会的审判者、决策者,而应是观察者、传播者。目前,隐私和绯闻很流行,许多报纸的娱乐版正渐渐成为隐私绯闻世界。不过,她却是隐身于新闻工作者队伍中的小说家。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而流行的职业词汇。与社会文化紧密相连,娱乐新闻生存的土壤也是它生存的土壤,并且在这个土壤里扎根更深.娱乐新闻包含在新闻的娱乐化大潮中,并且是主力军.我们要认真看待新闻娱乐化,遵循新闻规律.关键词: 娱乐新闻 娱乐化 新闻规律乍一看这两个词组,似乎同出一辙,两者都是新闻,并且都有娱乐二字.但经仔细推敲,还是不难发现两者有不同之处.娱乐新闻主体在于新闻,有如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而新闻的娱乐化是当今中国的新闻传播业界的宠儿,它的定义和解释要比娱乐新闻复杂得多,所涉及的社会各方面以及成因都有其独特之处.l 娱乐新闻近些年,中国的娱乐新闻可以说十分发达,“娱记”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生动的职业词汇,众多的小报和追星族给娱乐新闻提供了肥沃的生存土壤。绯闻也就在这些人的大力支持下逐渐壮大起来,凡是与明星的爱情有关的事莫不倾其篇幅,大肆渲染,称赞乐道之意溢于言表。之后,更是连续有UT斯达康、中航油、前程无忧网站、新浪等数家公司在美遭遇 “提供虚假信息”和“隐瞒重大事实”的集体诉讼。目前,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第10版)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财产至少应具有〈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中的一项标准以及真实性标准”,“要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

  2、琐屑无聊型 所谓琐屑无聊型,就是把明星的生活起居、小事小情、小事小非,莫不描写得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地报道出来。从学术角度来看,从新闻到社会新闻再到娱乐新闻是有一种逻辑关系的.社会新闻与西方的软新闻有相通之处,现如今,我们看到的社会新闻即那些政治性较弱,人情味较浓,趣味性较强的新闻,大部分成为奇闻轶事的代名词,突出的是事件的反常性.如果说今天的社会新闻还符合传统的新闻定义的话,今天的娱乐新闻已经很难用新闻定义来衡量了。类似这样的新闻在如今的报纸上屡见不鲜。娱乐新闻俨然已经成为了一个大的新闻品种.那么娱乐新闻的定义究竟是什么呢?。它的功能除了满足读者的好奇心外别无内涵,而且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什么样的都有。对我国的法律、法规有足够的了解,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是新闻工作者业务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

  3、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 所谓捕风捉影和胡编乱造型,就是对于道听途说娱乐圈的一点什么事情立马“敏感”,不加核实,添油加醋,以讹传讹,跟风炒作。遍翻新闻理论著作,娱乐新闻和娱乐记者并没有单独定义的内容,娱乐记者只是因为报道对象与娱乐界有关得此称谓,他们的权利和义务与其他新闻记者没有两样。比起以上两种类型的娱乐新闻。除了在新闻工作者是否“可以为自己的版面或节目联系赞助”、是否“可以接受被采访单位或个人的招待用餐”、是否“可以为自己的单位联系广告业务”等问题上,由于某种现实的“合理性”而存在着职业道德标准的模糊性之外,绝大多数新闻工作者在一系列有关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的大是大非问题上的认识是明晰而正确的。这种新闻更是把娱乐新闻失实的现象推向了顶峰。一些编辑每天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娱乐新闻,常常陷于两难的境地,刊登呢?。

  二、娱乐新闻失真的原因分析

  1、主观原因 从主观方面来说。新闻工作者具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将会使舆论监督如虎添翼。结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一是受众猎奇的心理需求是娱乐新闻产生的前提。内容提要娱乐新闻是根据现代人的某种需要而生产出来供一部分人消费的信息产品。二是部分影视制作公司和自由撰稿人是制造庸俗化娱乐新闻的罪魁祸首。娱乐新闻的主要报道对象是公众人物。三是媒体的兴风作浪是娱乐新闻产生虚假倾向的根本原因。新闻工作者有责任明确自己在从事舆论监督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四是广播电视综艺节目的雷同、铺天盖地的“模仿秀”和影视剧的协作,对娱乐新闻的庸俗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种缺乏独立性的审计无法保证公司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公正性。五是一小部分编辑记者有意或无意地充当了假新闻的促销员,使报纸的“娱乐新闻”成了假新闻的批发市场和集散地。因此,在舆论监督中,新闻工作者要充分认识自己的地位和作用,必须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2、客观原因 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1.4 缺乏真实性和严肃性 一些造假公司、变脸公司、补丁公司把进行会计信息披露当成了增股配股等圈钱的手段,为了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根本不去考虑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虚盈实亏、虚增资产、虚列项目等事件屡见不鲜。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那么,娱乐新闻是否例外于新闻职业规范?。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保证会计信息尤其是子(分)公司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其基本要求。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1997年上半年中国人民大学舆论研究所和全国记协国内部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的大型抽样调查。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与娱乐新闻相似的是,它在内容上也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将名人趣事、日常事件及带煽情性、刺激性的犯罪新闻、暴力事件、灾害事件、体育新闻、花边新闻等软性内容作为新闻的重点,但不像娱乐新闻那样仅仅关注娱乐界的琐碎和明星逸闻,它竭力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加强贴近性,衍变为一味片面追求趣味性和吸引力,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娱乐新闻这个概念倒是非常容易与国外沟通,因为这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新闻的娱乐化在内容上偏重于软新闻, 减少严肃新闻的比例,从严肃的政治、经济变动中挖掘其娱乐价值.在表现形式上,强调故事性、情节性,适度加入人情味因素,强化事件的戏剧悬念或煽情、刺激的方面,走新闻故事化、新闻文学化道路。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的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好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而娱乐新闻大行其道与我国的各种文化,社会因素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国正处于一个转型时期.人们首先看到的是物质领域的飞速发展,市场经济进程的加速,刺激了人们长期被压抑的物质享受欲望和消费冲动,这样的情境容易使人失去理性,人们要求每件事情都能尽可能使自己满意,所以也要求精神生活方面尽可能的快乐,而娱乐新闻就很好地满足了人们的这一需求.从文化角度看,在社会转型期间,大众文化也风靡于世,将市民大众作为主要消费者,以大众媒介为主要传播手段.人们有一定闲暇和经济条件去满足文化需求,他们更多地关注细腻的生活,市井杂谈,关注离奇事件和琐碎新闻,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极好地放松自己的心态,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l 新闻的娱乐化什么叫新闻的娱乐化?。缓解身上的重负和压力,于是娱乐新闻便有了它广阔的市场。” 运用到具体的新闻事件报道中,就要求编辑全方位的报道各方,尤其是对立方的观点和意见,公正分配版面份额,客观陈述事态的发展。

  三、根治娱乐新闻的措施

  1、整顿有关的娱乐部门和单位 制定相应的发布娱乐消息的法规,以约束娱乐节目制作单位和部门。这只是我们生活中比较真实的一面,而另一面则是报纸,杂志,电视,网络为我们带来的大量的娱乐新闻。凡为了自身节目的炒作而制造失实消息者,一旦查实,除给以经济处罚外,还应给予相应行政或法律的制裁。其中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是中国证券市场的痼疾之一,广大投资者对此深恶痛绝。有关政府部门在加强娱乐市场管理时,应该认真地把这方面的工作纳入其中,加强监督检查,既可以确保新闻发布的真实性,又有利于娱乐市场的健康发展。《中国经营报》引用在安达信做了多年审计的友联时骏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梁文昭的话:“目前,国内企业的内控程序多流于流程,监管不力,将很可能无法预防年报中存在的重大虚假陈述。

  2、媒体应该自律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样的新闻,无论是记者还是编辑,都失去了一颗“客观的心”,我们都没有采用,只是在发生了窦唯烧汽车事件之后,作为新闻链接出现,让读者明白事情的前因后果,窦唯烧汽车的新闻,也并不单单报道窦唯如何言行粗鲁,如何打砸报社,如何点燃汽车,而是从窦唯的角度、网友的反映、媒体的反映等多角度编辑反映这一则新闻事实,让读者能够更加客观地评价窦唯的行为。媒体肩负着传播文化精神文明的神圣职责。

  三、新闻工作者应不断学习法律知识,培养良好的法律意识,并且自觉地、充分地运用到舆论监督中去。因此。娱乐新闻作为新闻的一种样式,迎合了受众在不断满足物质需要之后的娱乐消遣需求,也符合我国文化娱乐事业的发展走向。媒体应把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今天,中国的新闻媒介和新闻工作者也已感受到法制日益增多的作用和影响。遵守党的宣传纪律和党对文艺工作的要求,坚持真实性的原则放在首位。但是,假如用经典的新闻定义来看,娱乐新闻不只是要素不全,它甚至更像是制作出来的新闻.它描述的新闻常常是静态的,是关于某些人物的某种变化,比如某个明星的头发形状又变化了,某个名人又有什么言论了。对那些德艺双馨的从业人员应加以褒扬,而对那些争名逐利、狂妄自大、唯我独尊、行为不检点、媚俗作秀的艺人应加以批评,对那些愚昧、迷信及其格调低下、有害身心健康的消极的、负面的内容和炒作行为加以制约。我们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宪法应该逐条逐款地学习,搞清楚宪法的内容,是每个新闻工作者的职责。这样做既是娱乐新闻开阔视野,提高品德、彰显特色的必然要求。内容提要:欧丽亚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是20世纪最著名的新闻工作者、战地记者和小说家之一,享有极高的国际声誉。也是对“娱乐”灵魂的一种净化。她既是新闻工作者又是小说家。

  3、媒体工作者应具有专业水平娱乐新闻要想在众多的新闻种类中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我国目前虽然没有《新闻法》,但新闻工作者的行为同样受《宪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指导和约束。进入新闻的主流。可以发现,明星绯闻占据了娱乐新闻的主体地位。还需要娱乐新闻的编辑、记者提高自己的新闻鉴别力、文化品位和道德自律意识。编辑过程中尽可能地摒弃个人好恶和观点,保持中立的观察者的角度编辑新闻事实和对立双方的观点,甚至应当为新闻事件所涉及的双方(或多方)提供平等利用版面发表意见的机会。编辑记者应明确与牢记新闻工作的宗旨和新闻工作者应有的职业道德。关键词:法拉奇 采访 新闻 明星 欧里亚娜·法拉奇(Oriana Fallaci),1930年6月29日出生于意大利的 佛罗伦萨,被人们称为20世纪最优秀的女性之

  一、最优秀的新闻工作者之

  一、最优秀的小 说家之一。坚持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树立精品意识。新闻工作者广泛接触社会的各个阶层,需要不断涉猎那些与他采访或编辑内容有关的法律、法规。倡导文艺批评和文艺争鸣。报道编辑娱乐新闻,同样受到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的约束。提高鉴别力。

  一、规范的心 娱乐新闻的主要功能是为人们提供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和消遣,似乎与其他新闻有些不同。对明显的采访时,应采取一种平视的眼光。细细想来,面对娱乐圈的多彩世界,娱乐新闻记者要如何去报道呢?。实事求是,明星是怎么样,就怎么写,既不对明显顶礼膜拜,也不拼命贬损名人。所以,编辑不能因为自己是娱乐版的编辑,便可以在业务上放松对自己的要求,相反,更要用“心”去学习新闻职业道德和职业规范。

  4、娱乐新闻应该受到国家法律制度的约束 针对目前娱乐新闻报道的具体情况,国家应尽快制定出有效合理的法律法规来约束新闻工作者的行为,使一些不负责任的记者受到一定的惩罚,用法律的武器来打击虚假的行为是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点也是最难实施的。报道明星,何种情形下的事实可以报道,何种事实不宜报道,何种事实适于粗线条报道而不宜细致入微,如何把握评论的分寸,区分适度幽默和侮辱的界限,照片和图画如何既具有新闻价值,又要防止低俗或侵权,如何区分“满足公众正当合理信息要求”和“迎合低级趣味”,如何在娱乐新闻的报道中掌握好公众人物的隐私界限?? 在这样的情况下,实际工作中,我们只能用“心”去做娱乐新闻。为此,国家和媒体应一起行动起来打击娱乐新闻的虚假报道。

  一、舆论监督必须遵循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深入了解法律、法规,是新闻工作者进行舆论监督的前提。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新闻行业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建设。但这些规范和意见多为书面功夫,上市公司并没有把内控问题放在企业重头,财务报表的真实性依旧无法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要进一步做好规章制度的落实工作。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也是上市公司取信于股民的先决条件。

  会计信息失实的原因及改进措施

  【摘要】会计确认必须以实际经济活动为依据;会计计量、记录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经济业务;会计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掩饰。

  【关键词】会计信息;改进措施;经济活动;会计报告

  一、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概念

  会计确认必须以实际经济活动为依据;会计计量、记录的对象必须是真实的经济业务;会计报告必须如实反映情况,不得掩饰。会计信息失真有三大原因:

  1、目前,我国国有的治理结构不太完善。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是政府的附属物,企业的很多职能由政府操办,就连企业干部都是按照国家机关党政干部的管理模式进行管理的,国有企业实际上就是一个大生产车间而已,其经营目标也多具有行政色彩。国有企业改革,强调政企分开,就是强调企业应有的职能逐步建立和完善。部分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后,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公司形式,但这只是具有公司的形式,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没有建立起来的现象却很常见。董事会、经理会、监事会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应具有的作用。内部人为控制现象非常严重,公司所有者的权益并未得到很好的保障。公司管理层在没有有效监督的情况下,公司重大决策没有做到科学化、民主化,少数人说了算的现象很严重。为了实现管理层特定的目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往

  往就成了牺牲品。由于公司管理层的直接指使和授意,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就很严重了。

  2、会计制度的变化未跟得上经济的变化,而是用原有的会计方法核算新经济环境下的企业经济活动。首先,部分经济活动的内容无法在会计报表中核算和反映。因为这部分内容在传统的会计看来,不是会计应该反映的内容,但这些活动却影响企业的经营和收益情况,甚至还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其次,即使在会计报表中有所反映,这种反应也称不上真实,可靠。比如,根据历史成本原则,土地价值在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信息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着巨大的差距。这样的会计信息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

  3、外部监督不力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现象泛滥。在我国,会计工作的主管部门是财政部门。财政部负责制定会计制度及监督实施。根据《会计法》的规定,财政、审计、税务、人民银行、证券监管、等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职责,对有关单位的会计资料实施监督检查。按理说,我们的监管应该是有效的,能防止会计信息失真的泛滥。但是,实际上监督乏力、监管手段缺乏的现象依然存在。正因为财政、审计、税务等部门都有权监管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导致各个监管部门缺乏配合,各自进行监管,没有达到各家齐抓共管,形成有效的和相互补充的监管机制。例如受到监管比较多的上市公司来讲,我国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质量不高大家是有目共睹的。企业上市后,经营不善的,就采取各种手段,虚增上市公司的收入和利润,获得增资配股的资格,进一步套取广大投资者的资金。有的上市公司还配合庄家,违规炒作自己公司的股票。到了亏损得无法维持下去的时候,就进行债务、资产重组等手段,利用政策的优惠条件,整合资源。

  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必须运用法律、经济、文化等手段综合治理,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研究,完善会计制度;充分发挥审计作用;运用法律手段,加强监管。

  二、会计信息失实的原因

  任何事物都存在着正反两个方面,真实性也不例外。所以,为了全面透彻地理解真实性的含义,有必要用辩证的方法,从反面再对这一问题认识一下,这就是会计信息真实性的局限性。

  1、会计信息是历史信息。

  是对企业过去已经完成了的经济活动的反映,其真实性是对过去经济业务的真实反映,是过去的“真实性”。真实性和相关性是构成决策有用性这一反映会计信息总体特征的两个主要质量特征,但决策是与企业未来相关的。因此,真实的会计信息要对决策有用,必须输入预测模型,计算出预测的会计信息。如果输入的过程中,输入发生错误或预测模型

  本身有问题,都会使这一真实的会计信息对决策的作用降低,甚至导致决策失误。会计信息的历史性还表现在资产要素的确认与计量多数是建立在历史成本基础之上,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快速的社会发展,历史会计信息与企业现实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之间会出现较大差异。

  2、信息具有不确定性。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指在会计规定允许的范围内由于选用了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会计信息在反映同一经济事项时显现不同结果的特征。例如《企业会计准则》——存货的计价,现行制度规定的有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个别计价法、后进先出法等五种。企业选用不同的方法对存货计价,会导致收益产生差异。可见,产生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由于对同一经济业务采用不同的会计方法进行处理的结果,而这些方法都具有理论依据并且是会计准则所允许的。

  3、会计信息中有经验判断的因素。在会计核算中,相关规定总是力求做到准确性,但有些经济业务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因而需要根据经验判断做出估计,这就使会计报表提供的信息常常具有近似的性质。例如,坏账准备、固定资产预计使用年限和残值、无形资产和递延资产的摊销年限等八项准备的计提方法和标准,在一定程度上是出现偏差是不可避免的。

  4、贯彻会计核算的重要性原则和成本效益原则在一定

  程度上也会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可供企业选用的谨慎性原则,由于采用稳健的态度来确认、计量资产、负债、收入和费用,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如果运用不当,也会导致信息偏离实际的情况。

  三、如何提高会计信息真实性

  正如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包含有反映真实性、反映准确性和完整性一样,会计信息的失真也包括有不真实、不准确和不完整三个方面。我国企业会计信息在真实性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会计信息反映真实性受制度的局限性。会计制度本身的缺陷及其与国际惯例的差距,对于确保信息的真实性是不利的。企业制度对各项准备的计提只作了原则上的规定,对于准备的计提与否以及比例的确定都有公司自行根据情况确定,这在客观上为公司盈余管理提供了一定的空间,因为同一会计事项,会计人员可能有若干种可供选择的方法,作出不同的处理,使得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就不能完全保证。

  2、会计信息不准确。主要是由于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对会计制度所规定的核算程序、方法不熟悉,往往造成账账之间、账实之间以及账表之间数字不符,会计人员职业判断能力的差异给会计诚信缺失提供了推动力,尽管会计人员在会计核算中力求准确,为企业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但由于会计人员本身专业知识、经验不同,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职

  业判断水平存在差异,就出现同样一项会计政策,由于理解的不同而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

  3、会计信息不完整。包括反映不全面和揭示不充分两个方面。造成第一个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管理者的操纵引起的,如少计利润以达到偷漏所得税的目的等。第二个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完善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这对于规范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的运行极为不利。

  四、小结

  一是将会计诚信写入相关,显示出政府部门、法律部门、执行机构的坚定决心;二是利用培训等各种形式,会计人员及时吸收新的会计制度、准则,把握政策,以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三是积极利用会计信息所反映的经营业绩,对经营者进行评价,对经营不善造成国有资产重大损失的,应追究其法律责任;四是大力发展注册会计师队伍,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监督作用,加强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教育,加强行业自律,也是刻不容缓的大事,同时要从法律的责任方面,约束注册会计师的行为,以达到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目的。

  新闻失实与法律的正面交锋

  ——论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失实

  摘要:长久以来,大部分新闻失实一直被放在新闻职业道德的范畴内进行探讨,而新闻失实直接触犯法律最常见的表现是新闻侵害名誉权。本文着重对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失实进行分析,这类新闻失实被限定在更小的范围内,但在现实社会中却因为直接涉及法律而更为人关注。在我国,新闻媒体非故意性的疏忽酿成的新闻失实往往是新闻诽谤官司的主要原因,本文将对近期发生的“华阴李新功”事件进行分析,而故意性的恶意行为导致的新闻诽谤官司多存在于娱乐新闻。涉及新闻诽谤的新闻失实只是新闻失实中的一小部分,面对新闻失实,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养,应该是所有新闻人永恒的、一致的追求。

  关键词:新闻失实 法律 新闻诽谤 名誉权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这是对新闻真实性原则的一句经典阐述,但时至今日,虚假新闻一直是新闻职业道德失范的一个最主要的表现。而对于大部分新闻失实,我们国家并没有明确的法律惩处措施,比如说07年制造“纸馅包子” 虚假新闻的訾北佳,尽管被以损害商品声誉罪判刑一年,但是最终证实訾北佳完全凭空捏造新闻,不涉及损害商品声誉问题,所以并不构成犯罪,长久以来,绝大部分新闻失实都包括“纸馅包子”假新闻被放在新闻职业道德的范畴内进行探讨。而新闻因失实直接触犯法律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新闻侵害名誉权,即新闻诽谤。我国《民法通则》明确规定,“无论是出于有意还是无意,只要是散布虚假事实对

  ①他人的名誉造成损害即构成诽谤,只不过具体的量刑过程中会对诽谤的动机予以考虑。”新

  闻通过大众传播媒体到达广泛的受众,如果构成侵害名誉权,对新闻当事人会造成极大的伤害。

  一、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失实的认定

  新闻失实是指新闻报道偏离客观事实, 对事件作出了不准确的、歪曲的甚至是虚假的描述。应当注意的是,只有新闻报道的内容与事实严重不符的时候, 才可认定为新闻失实。“因为新闻媒体仅是舆论监督机构, 缺乏相应的公共权力,在某些情况下无法广泛深入地查清事实的真相, 因而在个别细节上出现与事实不相符的情况很难完全杜绝。”②单纯的新闻失实并不构成侵犯名誉权, 只有该失实内容经传播后导致了被报道者社会评价的降低, 名誉受损, 才构成侵犯名誉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中也规定,“文章反映内容基本真实, 没有侮辱他人人格内容的, 不应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另外,一些新闻报道中报道了一些事实,但又表示这些消息可能不准确,这些消息既称不上是内容真实,同时因为其表明消息可能不准确,又难以称为内容失实, 但由于该报道容易引起读者的猜测, 可能造成被报道人名誉的损害。我们认为,应当结合名誉损害的程度,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②李杰.论新闻报道侵犯名誉权中的“内容失实”与“评论不当”[J].法律适用.2006

  报道的对象等综合考虑对新闻内容是否属实进行评定,比如报道公众人物,对其名誉损害较轻,就不应视为侵害名誉权。

  二、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失实原因

  尽管造成侵害名誉权的新闻失实需要满足各种条件,但是因为新闻内容失实侵害名誉权的事件在我国还是时有发生,究其原因,无非两种,一是记者编辑非故意性的疏忽造成损害他人名誉,一是媒体出于某种目的或是媒体从业人员出于恶意造成损害他人名誉。首先,非故意性的疏忽导致的新闻失实侵害他人名誉权。这是国内绝大多数侵害名誉权官司的直接原因。我们对最近发生的“华阴李新功”事件做简单分析。2012年5月28日陕西广播电视台《都市快报》栏目报道称,陕西省华阴市委宣传部发布《关于华阴市委副书记李新功同志被误认为河南永城市涉嫌强奸少女案犯李新功的说明》,称近日部分媒体和网站配发的强奸疑犯“李新功”照片被“张冠李戴”,误配发了华阴市委副书记李新功的工作照。此后多家媒体进行了转发,截至目前,大部分网站已经将误发照片删除。

  从表面上看,涉及照片的新闻直接对华阴李新功的姓名权、肖像权造成了侵害,而实际上,由于永城李新功“强奸疑犯”的身份,新闻对华阴李新功名誉权的损害才是这个事件的关键所在。在这一事件中,媒体的无意过失具体表现为部分媒体仅凭网络搜索,就贸然使用未经核实的照片,而其他转发该新闻的媒体编辑更没有对新闻图片进行核实。“核实信息是新闻媒体的基本义务,且应保证至少有两个新闻源作为佐证”③,《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第四条明确规定,维护新闻真实性,“需要加强调查研究,报实情、讲真话,不得

  ④弄虚作假,不得为追求轰动效应而捏造歪曲事实。”媒体在这里并没有履行核实信息的义务。

  尽管华阴李新功至今并没有对相关新闻媒体提起诉讼,但这一事件背后隐藏的新闻失实问题是值得思考的。媒体有新闻报道的权利,但更需要履行新闻报道的义务,《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不应该仅仅作为一个条例,而应该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只有这样,新闻失实才能最大程度的得以避免。

  其次,故意性的行为导致的新闻失实侵害他人名誉权。这是新闻媒体以此作为吸引受众的手段或创作者出于某种恶意而造成的,是媒体从业人员新闻职业伦理道德素质欠缺的一种表现。这类新闻失实在娱乐新闻中较为常见。比如10年成都某报娱乐版报道王学圻与范冰冰同居的新闻,报道使王学圻置身于舆论漩涡,且导致社会公众对他的评价降低。王学圻将该报告上法庭,法院最终认定相关报道并没有标注转载来源,而且未经审查核实,应该不予发表,成都某报侵害了王学圻与范冰冰的名誉权。

  在这一事件中,成都某报在查无实据的前提下,转载猫扑论坛没有作者署名的帖子,该报并非不知这条消息没有新闻来源,只是是想通过这种手段达到报道独家新闻、爆炸性新闻,从而吸引受众的目的。如此这般,等待新闻媒体的必然是法律的惩处。对于这类新闻失实,解决之道只有加强媒体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修养。

  在这里,我还是要重申新闻真实性原则,“真实是新闻的生命”不应该仅仅成为一句口号,新闻侵害名誉权是新闻失实触犯法律最主要的一个表现,我们分析了这类新闻失实的原③张伯晋.从李新功照片张冠李戴看媒体的核实义务[N].检察日报.2012.5.30

  ④《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

  因,但这类新闻失实只是众多新闻失实的一小部分,从“纸馅包子”事件体现的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缺失到华阴李新功事件体现出的媒体核实义务履行不到位,新闻失实归根结底是新闻人的失职失责。因此,坚持新闻真实性原则,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素质,应该是所有新闻人永恒的、一致的追求。

  参考文献:

  蓝鸿文.《新闻伦理学简明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摘 要

  【内容提要】食品是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药品的物品,但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随着经济的全球化,食品卫生与安全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话题。近几年来,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食品安全的恶性事件不断发生,随着食品加工过程中化学品和新技术的广泛使用,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尽管现代科技己发展到了相当水平,但食源性疾病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仍然严重地危害着人民的健康,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最关注的卫生问题之一。因此,就食品安全问题本身的严峻性而言,重视并大力解决好这一问题依然迫在眉睫。

  【关键词】食品安全隐患

  现状

  食源性疾病

  监管状况

  建议

  Abstract 【 abstract 】 food refers to all for people to eat or drink of finished goods and raw materials, and the traditionally served as both food and medicament, but does not include items for medical purposes.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y, food hygiene and safety become much-talked-about hot topic.In recent years, some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world of food safety, vicious incidents happening with food processing process chemicals and the widespread use of new technologies, new food safety problems emerge.Although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s developed to quite level, but food-borne diseases whether in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not been controlled effectively, and still seriously endangering people's health, become world one of the most attention health problems.Therefore, it is food safety problems concerned, pay attention to the austerity of itself and strongly solved this problem still is imminent.【 keywords 】 food security hidden danger

  situation food-borne diseases regulatory status

  Suggestions

  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前言

  中国有句话: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中国还有句话:病从口入。食品的质量不安全,将会影响到人们的健康。食品的安全问题关系到全人类的生活、生存、延续,是人类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正是由于食品市场的巨大潜力,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近几年我国食品加工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使得各种新型食品层出不穷。每天只要我们打开电视,翻看报纸,都可以看到大量各式各样的食品广告。走上街头,不论是在商场、超市乃至街摊,食品都占据着市场的主要份额。而最近一个时期,随着各行各业透明度的进一步提高,食品的质量问题也频频被媒体所暴光,这直接导致了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最普遍关心的一大主题。如今食品安全已是我国消费者的“心头大患”,事关消费者乃至下一代的健康和安全,是目前对公共健康面临的最主要威胁之一。因此,重视食品安全已经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社会管理水平和国家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看到世界性的食品安全存在问题的同时,应明白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各级有关政府部门应高度重视这一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与时俱进,这在当前尤为重要和迫切。

  1、我国食品安全的现状

  长久以来,关于种种劣质食品的报道几乎成了我们隔三岔五就能在媒体上看到的一个主要话题。比如说关于劣质奶粉、劣质面粉、劣质大米、劣质豆制品、染白粉丝、注水肉、苏丹红还有现在正搞得沸沸扬扬的双汇“健美猪”事件等等,我们可以列出长长的一列名单。这些频频曝光的食品加工中的黑幕对消费者来说已不再陌生。各级监管部门针对于此的执法检查,也始终没有停止过,而且还会在每年的元旦、春节等重大节日前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在2007年还进行了全国食品安全隐患大排查。并相继制订了各种法和条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广东省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条例》等,可见我国对食品安全的整治力度有着铁的手腕。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些年来,各级监管部门的工作不可谓不努力,但劣质食品依然层出不穷,正如紧接着上演的含有“三聚氰成份的食品不断曝光,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健康,时时令我们提心吊胆胺”。当前我国食品安全领域存在五大问题:微生物造成的食源性疾病、种植养殖方面的农药残留和兽药残留、生产经营者守法意识淡薄、食品生产新技术应用所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环境对食品安全的影响。这些问题从而导致了我国食品生产行业的发展非常不均衡。

  在我国曾发生两起较大的食品安全事件,至今还让人心有余悸。一起是1988年初在上海发生的因市民食用受到污染的毛蚶而爆发的甲肝大流行事件,当时患者达31万例,造成不少人员死亡,上海市民出行(指到外地)受到限制,食品出口遭到退回,经

  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济损失惨重。另一起是1997年12月发生在香港的禽流感,该事件对我国禽肉的出口影响很大。近年来,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的食品安全方面的重大事件频频发生,其数量和危害程度呈日益上升的趋势。如2001年发生在浙江省的白砂糖中添加“吊白块”案件; 重庆市“毛发水”酱油案件;广东省劣质大米案件;江西省河豚鱼中毒案件;内蒙古死因不明羊肉案件; 天津市输液瓶灌装酱油案件;江西省病死猪肉加工食品案件;重庆市非法加工伪劣食品案件;因食用含有“瘦肉精”(即盐酸克伦特罗)的猪肉,致使杭州市60多人食物中毒和 广东省信谊县百余人食物中毒案件;再到到今天的孔雀石绿、苏丹红、大头婴儿、三聚氰胺案件、双汇“瘦肉猪”等等。此外,涉及到因假酒、农药残留、食品或饲料中添加违禁物质造成的食物中毒,导致人员死亡和大批人员集体住院的事件时有发生。据专家估计,我国每年食物中毒报告涉及的总人数为2~4万人,但这一数字尚不到实际发生数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我国每年食物中毒人数大约为20~40万人。从各种案例和数字来看,足以让我们触目惊心,这个定时炸弹就在我们身边,随时爆发。因此对食品安全的整治,提高食品安全系数,让我们食得安全,食得放心,这些工作刻不容缓。

  2、存在食品安全隐患的主要因素

  仔细回想这一连串的食品问题,发现并不是偶然巧合,而是目前特殊条件下多方社会经济道德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首先农产品种植和食品加工时操作的不当所造成,滥用农药、化肥,加工过程受污染等。再有我国目前正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期间,原有制度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这就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利用当前法律的盲点和漏洞,大肆造假,以谋取不法利润。当前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观念的淡漠也大大加重了食品安全的危险,此外,当前社会“金钱至上”“利润

  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化道系统癌变。流行病学实验已经证明,硝酸盐和亚硝酸盐与食品中固有的胺类化合物是致癌物亚硝胺的前体物质,亚硝胺的诱癌时间随人体摄入量增多而缩短。2.1.2、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

  为了预防和治疗家禽、畜和水产品患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磺胺类等化学药物,往往造成药物残留于动物组织中。兽药残留既包括原药,也包括药物在动物体内的代谢产物。在食品中由于药物本身的副反应或耐药性细菌种群的增长,将增加潜在健康安全问题。近年,在我国由于盐酸克伦特罗(“瘦肉精”)兴奋剂可以使禽、畜产生足够的瘦肉而被大量使用,从而使更多食用残留有“瘦肉精”食品的消费者引起中毒反应,严重者甚至死亡。

  2.1.3、重金属污染

  重金属污染对食品安全性的影响非常严重,它属于化学污染的范畴。据分析,重金属污染以镉污染较为严重,其次是汞、铅等。多数金属在体内有蓄积性,半衰期较长,能产生急性和慢性毒性反应,可能还会有致畸、致癌和致突变的潜在危害。目前,我国儿童铅污染较为严重。2.1.4、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超量使用可能对人体造成危害。经质量技术监督部门检测,曾有在面粉中超限量5倍添加增白剂“过氧化苯甲酰”;在腌 菜中超标量20多倍使用苯甲酸;在饮料中成倍超标使用的化学合成甜味剂等等。2.1.5、毒素污染

  毒素污染是目前极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毒素主要来源于自然界,如近年来我国频繁出现“毒大米”事件,即为黄曲霉毒素污染。2.1.6、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物

  在食品加工制造过程中,非法使用和添加超出食品法规允许适用范围的化学物质(其中绝大部分对人体身体有害)。如改善米粉、腐竹口感使用“吊白块”(一种化工原料,学名甲醛次硫酸氢钠)等等。2.1.7、食品制造使用劣质原料

  加工食品使用劣质原料给食品安全造成极大隐患。如:用病死畜禽加工熟肉制品;用“地沟油”加工 油炸食品等。2.1.8、假冒伪劣食品

  近年来假冒伪劣食品在一些地区,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肆意横行。如:用化学合成物质掺兑的酱油、食醋;用工业酒精制造假酒、甲醇假冒白酒等。2.1.9、病原微生物控制不当

  食品的原料和加工程度决定了它具备一定的微生物生长条件,食品加工制造过程和包装储运过程中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微生物的大量繁殖。我国发生的集体食物中毒大多由

  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微生物引起。在我国,易造成食物中毒的病原微生物主要有:致病性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沙门氏菌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每年都有发生,尤其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更容易发生。2.1.10、腐败变质的食物上市流通

  食品基本都以动植物生物组织作为主要成分。这些物质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化学和生物变化,产生各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比如变质的鲜奶、酸奶、鲜肉等。2.1.11、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危险

  生物技术产品的出现同样带来了安全性问题。如今,转基因食品早已摆上了人们的餐桌,转基因食品也具有潜在的危险:可能损害人类的免疫系统(标记基因);可能产生过敏综合症;可能对人类有毒性;对环境和生态系统有害;对人类和人体存在未知的危害。

  2.2、从食品安全监管状况和经营者素质方面去分析食品安全隐患存在的因素

  尽管政府一贯重视食品安全问题,也做出了许多努力,但由于食品安全受社会经济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等多种因素制约,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还存在着种种问题。其中食品生产加工领域问题最严重,食品加工企业绝大多数规模比较小,全国现有的750多万家小型食品加工作坊、摊点中80%上为10人以下的手工作坊,工艺落后,卫生条件极差,20%~30%没有达到行业标准,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现象比较严重,食品营养指标达不到要求等;再有食品流通秩序比较混乱,全国食品经营企业多达350余万家,大多为个体工商户,缺乏必要的食品储运设施,经营管理落后,一些食品批发市场缺乏有效的安全检测手段和质量控制措施;餐饮消费环节食品卫生条件较差,一些餐饮业经营者不具备经营资格,几乎所有的餐饮部门都不会对食品原料进行科学检查,缺乏对疾病预防的控制措施。2.2.1、市场信息的不对称、不完全

  不完全信息的存在导致败德行为的出现和市场混乱,造成市场失灵。在市场经济中,生产经营者追求利益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相互对立的两者之间只有在获得足够的有关食品特性的共同信息时,才能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然而,由于食品安全质量特性,食品市场买卖双方同样面临着对食品安全信息了解的不完全性,但相比之下,食品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比消费者对食品的农药残留、微生物污染等相关食品安全性的信息了解更多。在个人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拥有信息优势的食品生产经营者会自觉不自觉地利用自身的信息优势,提供虚假、遗漏、过时或误导的信息,甚至采取不道德的手段生产和将那些假冒伪劣产品销售给顾客。消费者在知情权和选择权等信息占有上总是处于劣势,对于所选食品的安全性难以做出正确判断,有可能导致市场

  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经济的“优胜劣汰”机制失灵,以致出现低质量的劣质食品驱逐高质量的优质食品的现象,最终导致食品市场秩序混乱。

  2.2.2、食品安全的外部性问题

  由于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利益而得到补偿,而非正规厂商没有因为产生外部危害而付出代价,其结果是如果仅仅依靠市场的价格机制,不法食品供应商的行为可以损害他方,而无须考虑招致损害的机会成本,同时还可以得到正规厂商带来的边际收益。正规厂商的情形则相反。价格机制的失灵也即市场的失灵,在这种情况下,导致伪劣产品的产生。

  2.2.3、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利益冲突

  消费者在与生产经营者的利益冲突中处于弱势,必然会有一些企业要不择手段地损害消费者利益。相比较之下,食品生产经营者为拥有强大经济力的组织体,单个分散的经济力薄弱的消费者难以与之抗衡,再加上法律知识缺乏,当其利益受到损害后,往往选择忍气吞声,或者大多数消费者心存“免费搭车”的念头,都想让别人先来提起诉讼,自己免费享受,最终结果是可能谁也不去反映食品安全问题,保护自身权益。2.2.4、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规制、职能

  造成食品市场秩序混乱的另一深层动因就是出现间断,也就是说政府规制、职能未够完善,执法强度还未够。监管机制缺乏协调性和连续性、食品安全的执行过程中缺乏规范化、执法处罚力度不够、整顿运动一过又恢复平静,社会监督和问题处理机制缺位以及有关引导食品工业发展特别是食品科技创新能力方面的产业政策欠缺等,食品市场秩序的管理出现间断状态,让不法商有空子钻,食品安全质量普遍偏低,无法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

  2.3、加强食品安全的几点建议

  2.3.1、加强“农田到餐桌”监管、加强食品检测检验研究是保障食品安全的

  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安全标准体系,科学确定食品标准制定原则和依据,增强标准的可操作性,逐步实现标准体系与国际惯例接轨;三是加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等各类认证的法律地位,理顺相互之间的关系,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认证认可体系,培育一批运作规范、社会信誉高、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食品认证机构;四是加强劣质产品召回制度,为查处和销毁不安全食品提供法律依据;五是加强食品安全应急机制。

  2.3.3、建立顺畅的食品安全信息网络

  建立良好的质量信号传递机制,有助于解决食品质量的市场失灵。我国食品生产者大多文化素质低,生产规模小,而食品产业链较长,致使信息标签管理等难发挥作用。政府要提供公共信息和教育培训,使公众拥有完全充分的信息来权衡利益风险进行选择。及时发布食品安全信息,定期公布质量抽检结果,发布疫情和有毒有害物污染警报,提醒公众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对具有良好声誉的企业进行宣传报道,并接受新闻媒体和公众监督。建立各类食品营养信息数据库,对消费者、生产者和食品系统从业人员进行食品安全方面的培训与教育。

  2.3.4、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来提高食品安全水平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除了法律和行政监管外,还要注重从经济和技术等层面上共同推进。经济手段提高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充分发挥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引导和带动作用,将分散经营的主体组织起来加强质量控制,实行标准化生产,实现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按照市场价格和市场需求调节农产品加工,靠加工企业对原料的需求和对原料的检验监督来带动分散生产的农户组成有一定规模的标准化的商品生产基地,使生产、加工、销售一脉相承,形成良性循环,从而保证食品加工的每一阶段都是安全的;提高质量认证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提高优质产品的知名度,使生产经营者强化诚信意识,规范生产经营行为,提升技术装备,改进工艺操作和检验手段,加强原料生产、制造加工、储运和流通过程的食品安全控制,从而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增强对食品安全事件的经济处罚力度,从而增加不法厂商的风险成本,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食品的生产。技术手段加强基础研究和食品安全管理前沿问题研究,探索研究食品中病原体、农药、兽药、化学污染物等有害物质的快速、高效检测技术和方法,确定有害物最大残留限量,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实验室条件和人员水平、标准物质的质量和参照标准水平;开展先进的食品安全控制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郑华英,龙一兵.食品安全与食源性疾病的控制[J]

  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02

  2、谢敏 于永达

  对中国食品安全问题的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07年

  食品安全隐患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致谢

  本论文是在老师和领导的悉心关怀下完成的,几年中在老师的关怀下成长,特别是马振兴老师的指导让我收益颇多。

  另外还要感谢河南省龙腾高科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培举的帮助和指导,以及张宪老师的关心和帮助,感谢河南质量工程职业学院和河南龙腾高科微生物试验室的各位领导和老师给我创造的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在学习中和生活中给与我的帮助和支持。感谢所有关心我和帮助过我的人!

上一篇:汽车防晒遮阳帘自动伸缩磁性车窗帘隐私车内用品隔离侧窗遮阳神器 升级版 磁力轨道
下一篇:高考前一天被强.奸,近期最佳伦理片拍出了残酷现实(阅读原文免费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