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听着可怕,实则度假

栏目:人物资讯  时间:2023-07-13
手机版

  在清宫剧当中,常常有这样的桥段,大臣们犯了罪,皇上一怒之下将罪臣发配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永世不得入关。

  此时罪臣们一般都大喊臣冤枉,然后宁死也不去宁古塔。可是这宁古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为什么这些罪臣们宁愿在启程之前咬舌自尽也不愿意去?

  

  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属于奴属清朝五大刑罚之一的流刑。说白了,就是流放。一般都会选择在远离京城的战乱多发的边疆,或者是天气极度恶劣的地方,这对于那些养尊处优的大臣们来说,就意味着永远的折磨直到死亡。

  流刑源于大唐盛世,当时的规定流行有三种,根据罪行的轻重分为,流放2000里,流放2500里和流放3000里。

  像广东、福建、四川、海南等地,都是历朝历代的皇帝们流放犯人的上佳之选。但是到了清朝,这些地方已经不再荒凉了,甚至还有一些小繁华。显然这已经不再适合犯人服刑了,所以这宁古塔就成了清朝的流放圣地。

  宁古塔位于今天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古城村,可奇怪的是这里并没有塔,就如同鱼香肉丝里没有鱼那样。

  之所以叫宁古塔,是因为当时的国语是满语,在满语当中宁古为数字六的意思,而这个塔是个的意思。所以宁古塔一词,用满语来解释的话,就是六个的意思。

  那为什么会叫六个?据说这与清太祖努尔哈赤有关,相传努尔哈赤的曾祖父生了有六个儿子,这六个儿子,都曾在这里居住过,因此这里也被称为六个贝勒。时间长了,人们对称呼进行了简化,就六个,六个的叫着。也就出现了我们今天知道的宁古塔这个说法。

  

  当时黑龙江牡丹江不同于中原,常年的冰雪覆盖,是生存环境非常恶劣的苦寒之地。但同样这里又是边陲重镇,自然不能弃之不管。而且稍有松懈,这些番邦小国们就开始各种骚扰。

  所以这大清朝,不仅安排了大量的官兵,还派出了令人闻风丧胆的披甲人驻守在这里。什么是披甲人?

  这群人可不是好惹的,他们实际上是改朝换代之后战败的明朝俘虏。在清朝统治后,被编入了满军。可想而知他们的地位,不会很高。所以清王朝就把驻守边疆的重任强加到了他们身上,为了稳定军心,还会把一些重犯发配到这里,给披甲人当奴隶。

  咱们暂且不说,这大东北的天寒地冻。单说给人当奴隶这件事儿,就有够可怕的了。但事实上,并不像我们看到的那么表面。很多被贬的犯人,在这里反倒是。像受刑,更像是度假。

  顺治14年,清朝的科举考试,发生了考生连同考官舞弊的行为。皇上勃然大怒,下旨将受贿的考官抄家斩立决,涉嫌的考生也被夺取功名,斩首示众。

  这里面,就有一个倒霉蛋叫吴兆骞,本来这案子跟他一毛关系都没有,但皇帝下令这一届学子要重新再考。对吴兆骞来说,重考并不是什么难事。但在重考的时候,每位考生的身边,都站着两名拿刀的侍卫,进行监督。这对于一个读书人来说,实在是太大的侮辱了,难以接受。吴兆骞愤愤不平,于是他将笔就这么一妙,索性交了白卷。

  你说那皇帝也不是白给的,看到这张白卷龙颜大怒,你这不是戏耍朕吗?于是就下令治了吴兆骞的罪,流放宁古塔与披甲人为奴,史称丁酉顺天乡试案。

  好在这个吴兆骞家里也是世代为官,家底还算抗揍。买通了押送的官差,让他在路上也没受什么大罪。吴兆骞怀着忐忑的心情,来到这宁古塔,本以为就要遭受着漫无天日的罪了。可没想到的是,每天早上起来点个名就没事了。

  一开始他很紧张,生怕这是个阴谋,毕竟身为阶下囚。谁都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个先来,但时间久了他就发现这真的没事儿,该干嘛干嘛。

  心情好的时候,还能跟同样被流放到这里的朋友喝酒聚会,吟诗作对。为此他还特意在日记里写道,朝夕相对欢若一家。这正是从早到晚都在一起,愉快的跟一家人一样。

  可这毕竟是边境,当时的沙俄和清王朝,在东北地区经常发生冲突。宁古塔作为边陲重镇,自然也不能太平了,吴兆骞自然也就被拉去当了炮灰。

  好在他的家里有钱,把他安排在了宁古塔将军的身边,一来二去两个人成了铁哥们了。将军觉得这里好不容易来了一个读书人,让他去前线打仗岂不是太浪费了吗?

  于是就请吴兆骞在家里当了家庭教师,后来将军还为他开了一个读书草堂。周围村里的孩子,都到他这儿来读书,据说其中还有人种了举人。

  渐渐的这个吴兆骞名声大噪起来,成为了当地官员们的座上宾,生活也过得十分惬意。这生活质量是不愁了,但是这精神得满足。这吴兆骞在被流放之前,老家有个媳妇。这一来二去离家多年,吴兆骞甚是想念。也许是没看上当地的这些姑娘,他把媳妇居然从老家接到了宁古塔一起来生活。第二年,还生了个大胖小子。

  当然吴兆骞也不是一点担心都没有,他最担心的就是皇上大赦天下,因为他不想离开宁古塔。

  可是家人们并不知道,又是说好话,又是送银子的,死活要把他救出来。就这样在宁古塔生活了23年的吴兆骞终于被放了出来,但是一听说家人在背后使了不少银子,很不开心。

  但木已成舟,回家之后只能写写诗来怀念在宁古塔的日子。三年后郁郁而终,临终前还想着能吃上一口宁古塔的蘑菇就好了。

  你或许觉得吴兆骞的命好,又是个有钱人,所以才会在这个贫瘠之地过得这么畅快。其实不是,有个叫张缙彦的人,他是明朝的兵部尚书。归顺大清后,犯了事儿,被流放到了宁古塔。

  

  顺治18年张缙彦带着十个歌妓和大量的书籍一同去了宁古塔,听听这哪是流放。到了宁古塔之后,这个张缙彦和流放在宁古塔的文人组成了七子诗会。

  当地的农业水平落后,张缙彦就在当地开始教人怎么种地,告诉他们,今年这块地种完好好的保养一下,明年还能继续种。就这样在他的指导下,收成一年比依年高。于是宁古塔人就把他尊为五谷神供奉了起来,还为他盖庙烧香。这不光是种地,有个手艺在宁古塔就不愁吃饭。

  雍正六年,发生了震惊朝野的吕留良案,吕留良的后代被发配到了宁古塔,吕留良有个孙子是医术高手,一手针灸扎的是出神入化。

  到了宁古塔成了稀缺人才,不仅犯人喜欢他,就连当地的这些当官的,也时常请他到家里去瞧病,还把他封为宁古塔的医官。这可就说不过去了,这可是朝廷钦犯,怎么可能在体制内还能当官?这不胡闹吗?

  消息传回了朝廷,雍正很生气,就下旨撤了他的职,要求对他严办。接到圣旨后,宁古塔的将军也只能照办,但只是走走形式,工资照样给,活照样干,该享有的福利一样都没差。

  反正1400多公里,山高皇帝远。你还能为了这事儿来派兵杀我不成?这雍正知道后也是没辙,默许了这种行为。而且不光是这孙子的事,其他人享福的事儿,朝廷也知道。但是都象征性的管一管就拉倒了,只要你不造反,就谢天谢地了。

  可是我们话又说回来,这明古塔到底有什么恐怖的地方,为什么要很多人都害怕去?

  这里面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当时的消息太过闭塞,很多人只知道凝古塔是天寒地冻,并不知道那里的人文生活如此惬意。当然来到这里也都是一些罪犯,他们很少有人能够离开这里。

  再一点,流放的犯人要面对最大的考验,其实并不是宁古塔这个地方,而是流放的过程。宁古塔距离京城的1400多公里,而流放的犯人,只能带着枷锁用双脚赶路。清朝的律法规定,流放的犯人每日要走50里路。像北京到宁古塔这样的距离,要求必须在两个月之内到达。大家想一想,连续两个月,每天要走25公里,那时候的鞋,也没那么舒服。这两个月犯人遭的罪,可想而知。

  

  并且途中到处都是无人区,野兽出没那也是家常便饭,有些没有钱的犯人,路上还会被特殊照顾。不过当时不管流放到哪里,路上都会碰到这些问题,并不是宁古塔特有的。要说这宁古塔特有的,可能也只有天寒地冻的。流放的犯人大多都是衣衫单薄,很多又都是南方人,有的甚至是文弱书生,又或者是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年官员。

  天寒地冻的宁古塔也让大批的犯人还没有等到看到北国风光就已经归天了,久而久之这宁古塔就成了一个闻之可怕,实之度假的一处流放胜地

  举报/反馈

上一篇:看哭10亿成年人!年度暖心广告:人生再难,等你吃饭
下一篇:减脂卡路里 | 各种运动30分钟消耗热量多少?真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