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大学面临的困境和出路?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在一众高校都在朝着一流大学奋进的时候,重大这几年却遭遇许多困境。在每年40亿左右的经费和直辖市的唯一985大学的并不寒碜的条件下,重大的许多指标如:三大奖,ESI,杰青,长江,院士等都并不符合投入与产出。这两天出来的自然科学基金也排在下游,万人计划顶尖青年人才更是被剃了光头! 还有许多其他难题,那么症结在何处,出路又在哪里呢?

  我在重大生活了整整四年!也去过不少大学。平心而论,我压根没觉得重大渣!重大美,重大富,重大本科生也不错!重大工科合格的毕业生竞争力还是很强的。 其实最大的问题就是研究生生源质量差点,真的!

  ––––––––––––分割线

  我不知道为什么你们总会说哪个哪个大学的同学,他们学校学风多好,而你反过来看重大是多渣。。。。为什么!都是985,同样的平台,同样的机会,总是觉得自己不如别人,哪来的自卑。大学本来就是自我修炼的过程,图书馆,自习室,全天开放,你想自习,甚至上晚自习,自己去啊。你同样可以过什么哈工大,上交复旦一样的生活。是你自己不愿去而已。你怪学校风气不好,,,大学本来就应该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性。 假如有一天重大规定要上晚自习了,你又要开始说了。。。。大学搞得跟高中一样。。吧啦吧啦。。。。 重大的无为而治,才是管理学的最高境界。这种自由宽泛的环境,才能造就人格健全,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的人才。

  。

  V2.0 重庆大学面临的困境和出路之前立的Flag

  美男子从不失信于人,老实人向来说到做到!

  这次的写法和结构同上次略有不同,结构上分为四大部分:一是重大前期取得成绩,这部分有些小节我就直接选取采用了学校宣传的文稿了,因为这些资料学校有关部门整理得已经很好了,宣传效果也不错,当然重大取得的进步很多我只是选择了最主要的一些来说;二是有待进步的不满足,从这里开始以及后面的两部分都是我写的了;三是学校层面的改革建议,四是对个人之建议。

  上一版的总字数是7万多,但是这次总字数会突破20万。不要在意这些细节

  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上一版本中有很多其实都是情绪性的内容,虽然指出了什么东西不对,但是也没有讲出来那个对的东西到底应该是什么,同时讲得宏观又不够宏观,真作为解决方案来说并不够系统,深度也不够。

  因此这一版本很针对性地给出了很多事情的明确定义,并且在给出解决方案的时候也更加系统有深度,相较上一版有着质的提升,当然这最主要是我自己变强了很多。另一个显著的变化是,这次不敢用颜文字了(没有灵魂了!没有灵魂了!!没有灵魂了!!!),怕被知乎小管家再找茬删稿。当然由于写的字数太多,因此全文中间会不时出现一些好听的歌来让大家放松一下(想象此处有一个可爱又微笑的颜文字表情,虽然你们无法看到它,但其实它充满了灵魂)。

  老实人当然唱老实情歌咯。老实情歌 + 靠近(Live)_庾澄庆&董姿彦_单曲在线试听_酷我音乐

  因此请各位……耐心按顺序看完……下面开始言归正传。

  一、重大前期取得的成绩

  1.1 重要科研成果的进步

  这几年里重庆大学在重要的科研成果上确实是取得了一些令人赞叹的成绩,这些我们要予以肯定。

  从重要奖项上来说,有周绪红院士牵头的“高层钢-混凝土混合结构的理论、技术与工程应用”项目获2020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实现了重大历史上0的突破;2018年王时龙教授主持的“复杂修形齿轮精密数控加工关键技术与装备”和杨庆山教授主持的“大型屋盖及围护体系抗风防灾理论、关键技术和工程应用” 均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021年重大也有李百战教授主持的项目中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以及刘庆教授担任首席科学家的技术发明二等奖。此外2021年重大喜获16项重庆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创历史最高纪录。这些都是重大的重要科研成果的体现。

  从重大装置的建设来说,重庆大学首次提出并实施了“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这一大科学设施的建设,也是重大为重庆市争取到的首个大科学装置,并且已经被列入了十四五国家重点培育项目,批复预研资金3.5亿元、土地150亩。

  从国家重大科研任务的牵头来说,十二五期间重大牵头的国家千万级以上的重大项目只有6项,而十三五期间重大牵头的同等级项目达到了26项。

  联合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中科院成都光电所等单位共同研制嫦娥四号生物实验荷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牵头研制的生物科普试验载荷在月球上生长出第一片绿叶,实现人类首次月面生物生长培育实验,这也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

  除此之外,重大的基础学科建设也取得了突破,以重大为第一单位和通讯单位首次在science和nature上发表了文章,这对重大这种工科见长的学校来说也是首次。

  此外重庆大学通过本轮双一流的一流学科评估,原先的三个自定的一流学科专业全部通过考评,转成为正式的一流学科专业,并且还在基础之上新设立了一流学科专业。并且加上重大这几年在科研上的成长,重大稳住本轮双一流A类高校也没什么问题。

  1.2 科研成果数量的进步

  十三五来,学校新增国家和省部级科研平台23个,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2400余项(其中牵头千万级以上重大项目40余项),荣获国家奖和省部级科技奖励一等奖60余项。

  此外,就基金数目来说,十三五期间重大共获得了1200多项自然科学基金,每年获取金额平均增长15%。2020年重庆大学获批自科基金数目262项(不含医学),较2019年增长13.9%,其中优青4项,总经费为1.42亿;并且2021年也稳定在了260项(不含医学),其中3杰青3优青。

  就高水平论文数目来说,2015年重大全校全年发表的高水平论文一年大约是2400篇,而2020全校全年超过了6000篇。

  就专利授权来说,2020年全校授权专利将近1000项,是十二五末的一倍多,这也是一个不错的突破。

  并且部分学科在各项排名指标上也有了进步,工程学和材料学先后进入ESI世界前千分之一学科,12个学科进入ESI世界前百分之一;土木等6个学科进入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前50。「yihuik苡慧 - 致你」4k无损音质 超级动听_哔哩哔哩_bilibili

  猜你启封的表情,只敢写下开篇的致你

  1.3 经费的增长

  就可利用的科研经费而言,2015年重庆大学科研经费总量是全年8.6个亿,而2020全校全年已经超过了22个亿,增长超过2.5倍;十三五期间横向课题的经费获取是25亿,这些经费如果好好利用起来也会为重大提供很好的科研资助,后面我会专门介绍这点。

  同时重庆大学自身的经费也在增长,2018年重大预算为50.36亿,2019年重大预算为51.8亿元,2020年重大预算达58.92亿,2021年重大的收入预算也达到了约67.21亿元。

  1.4 教育理念的提升

  一个重头工作就是发布本科教育2029行动计划,主要包括“两步走”发展目标、“新三观”理念引领、五大行动举措、六维度量化指标等。

  “两步走”发展目标:到2020年,初步形成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总体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到2029年重庆大学成立100周年时,形成中国特色重大风格的一流本科教育体系,本科教育总体水平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

  “新三观”理念引领: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教育价值观、科学的人才观和人才质量观、先进的教学观和教学发展观,用教育教学新理念引领教育教学改革走向纵深。

  五大行动举措:优化专业结构,深化科教融合;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机制,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创新教学学术理念;加强优质课程资源建设,融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营造一流教学生态,健全一流本科教育支撑体系。

  “5C”核心能力培养:Creativity(创新能力),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能力),Communication(交流能力), Collaboration(合作能力), Continuous learning ability(可持续学习能力)。请注意,这是重大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系统提出本科生培养的思路和方案。

  五大通识教育模块:科学精神与探索创新、哲学审视与思辨求真、文化传承与沟通交流、社会认知与合作担当、自然生命与自我塑造。

  六个维度的量化目标:专业、师资、课程、探究式教学、国际化、深造率。

  多元培养模式: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多元化、多维度、个性化的人才培养体系。这里一是实施2+2等多种人才培养模式,推进本科生导师制度。这里从我了解的情况来看,实施效果还是不错的。我知道一个小学弟今年去了重大跟UIUC的3+2项目,最后可以拿到UIUC的硕士学位,并且他现在在那边得到了一个年轻AP的RA support,也有机会留下来读博士,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示范,要知道UIUC的工科研究水平那可是实打实的世界第一梯队。同时本科生导师也有在推进,不过貌似目前的执行主力是师资博后和AP。二是深化校企联合培养,通过“订单式培养”、“卓越工程师计划”等形式,强化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三是突破专业壁垒,探索跨界培养方式。实施跨学科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展联合毕业设计(论文),促进学科的交叉融合。在建筑学部启动多专业联合的“大部制联合毕业设计(论文)”。四是拓展国际联合培养途径,与辛辛那提大学合作建立联合学院,首届毕业生总体深造率超过85%。五是构建“教育-竞赛-培训-孵化”本研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形成了将价值塑造、能力提升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本研协同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而且拥有“国家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国家级众创空间”,是“百城千校”计划首批试点院校之一。【2020中国好声音】傅欣瑶《追光者》_哔哩哔哩_bilibili

  我可以跟在你身后,像影子追着光梦游

  1.5 思想引导的转变

  除此之外,重大在三全育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综合教育改革上也取得了进步。

  一是强化政治引领,一体化构建育人体系。主要措施是加强党委领导下的全员协同,同时横向打造教室、实验室、图书馆、宿舍、食堂、场馆六大育人阵地和虎溪示范区,也梳理凝练教学、科研、实验技术、管理、服务、研究生导师、辅导员七类岗位育人职责并推动育人职责纳入职称评聘、绩效分配体系,着力将育人责任压实到学校各岗位。这样等于明确并强化了行政人员的职责,让大家可以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并引导学生们的思想、生活以及学业。

  二是深化课程改革,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具体措施有加强思政课程建设,同时扩充人文艺术选修课,将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科学精神、职业素养等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这点不仅体现在课程设计上,重大的官方公众号这几年也开始更多地介绍那些为国为民的共和国榜样,内容是有别于公众号以往的那种虎溪小清新的萌新生活气息的,这点我认为做得很棒。

  三是涵养人文精神,构建文化网络同心圆。成功创建第二届“全国文明校园”,以及我们建设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川剧)传承基地,先后受邀赴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演出。同时重大也有创作演出《重庆家书》等多部原创作品,打造校园历史文化景观。建设网络育人矩阵,打造“渝小薇”、“前锋”、UMD研究生网络文化工作室等,培育100余名学生网络文化宣传员和120余名学生网络评论员。陆续推出“榜样的力量”“爱国奋斗重大人”等系列品牌网络栏目和活动,总阅读量达1900万人次。疫情期间,“学习战疫”打卡、五四青春巡礼等线上活动累计参与1.6万人次。

  四是拓展劳动教育,搭建实践育人大舞台。重大获评了“全国创新创业典型经验高校”,并且试点开展10门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课程,1门课程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一流社会实践课程。此外重大还有打造以“科技文化节”为龙头,以训练营、大讲堂、培训班、分享会、沙龙为品牌的活动体系。在公益活动方面,重大打造“西部计划志愿者”“研究生支教团”“学雷锋”“公益劳动周”等品牌项目,与企业、社区共建志愿服务基地,3000余名师生志愿者参与智博会、国际技能大赛等重要赛会服务。开展社会实践熔炉行动,开展“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三下乡”“返家乡”等品牌活动。

  五是依托学生社区,探索协同育人新阵地。创新宿舍育人机制,建设各类工作站、党团学生活动室122个,组织开展各类活动1000余场次,开展一线辅导与服务,组织楼层长、寝室长、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等学生组织参与日常事务。并打造了“时政讲坛”“学习加油站”“内修外塑”“美学之道”“国际圆桌派”等品牌活动。以梅、竹、松、兰园宿舍群为基础,建设各具特色的文化园区,这点做得也很不错,现在宿舍楼的文化氛围要比我09年入学时候好很多。

  1.6 学科布局的优化

  这几年学校加强了前沿学科中心的布局,先后成立了多孔材料科学中心、量子材料器件科学中心、电化学能源科学中心等既属于世界学科前沿同时又符合国家需求的科学中心。

  同时也进行了交叉学科的布局,如智慧城市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碳中和技术研究院、智慧肿瘤学研究院,未来还有重庆大学乡村振兴研究院、重庆大学智慧能源研究院等。

  此外还有新专业的建立。重大新开了一些符合行业发展需求的前沿交叉专业,比方说管科学院今年新开的智能建造专业,计算机学院现在着重发展AI有关的方向,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成立,这些都是顺应时代潮流的。

  基础学科也在这段时间得到了很好的发展和优化。除了上面说的有了CNS正刊以及超瞬态大科学装置外,基础学科的学科布局也有了明确的主攻点,比方说生命科学有关的专业现在一个重点方向是医疗器材有关的研发、物理有关专业则做大做强了高能物理方向。我是认同这种发展思路的,毕竟重大是以工科见长,基础学科的整体水平在全国来说本来就不属于高原水平,与其是各个方向都有,不如重点主攻一两个方向,在这一两个方向做到全国的高原水平。

  社会科学发展得也不错。比如重庆大学2018年度和2021年度都分别获得了两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这对理工科见长的重大来说也是很不容易的。

  此外重大今年也有五个项目入选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其中甚至还有土木学院陈朝晖老师的关于建筑结构科技史课程的项目,这些入选项目是很符合重大“强化工科、夯实理科、振兴文科、繁荣社科、拓展医科、提升信科”的发展思路的,也有利于重大优化学科布局。

  在我读书那会儿,重大社会科学水平其实整体在全国属于羸弱的程度(经管除外,当年经管也不错的),那时候这些人文社科学院有些一年都没社科基金。不过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重大的人文社科专业其实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重大社科基金项目的立项就是对人文社科专业发展的很好佐证。

  还有一个重头戏就是我们终于有了心心念的医学院,并且还一下子来了好几家三甲医院,现在重庆大学医学院已经有了附属肿瘤医院、附属三峡医院、附属中心医院、附属两江医院和附属井双医院这五家医院,极大地扩充了我们医学院的实力,并且这五家医院可以很好带动我们基础学科的发展,不仅可以与我们的生物学院、药学院产生直接联动合作,还可以与我们的化工学院(如废弃物处理)、物理学院(如医疗设备研发)、通信学院(如医疗设备研发)、土木学院(如医院建筑设备与环境分析)、建筑学院(如医院设计)、管科学院(如神经工程管理)、公管学院(如心理学研究)等多个学院合作。

  1.7 社会责任的承担

  除了上述的这些成绩之外,重大也一直在努力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

  比如顺应国家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大战略去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并且开展“碳储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为全国先驱,这不仅是对重大政策的呼应,亦是社会责任承担的表现。

  还有重庆大学配合重庆市政府,将承办的2022年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这也是一项全国著名的赛事,重大能接下也是很好的承担社会责任的体现。

  此外重大还首次获批了国家野外观测台站的建设任务,电气学院承担的雪峰山能源装备安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进入了国家科技部公布的择优建设名单,这是我校获批的第一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我校电气工程学科建设的一个新的里程牌,是重大用自己的科研承担社会责任的一个很好体现。

  教材的建设上也很好,今年教育部公布的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获奖名单中,重庆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因为在教材建设工作中的突出业绩与成效,获评“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设立全面覆盖教材建设各领域的专门奖励项目,也是全国教材建设领域的最高奖。该奖由国家教材委员会主办、教育部承办,每四年评选一次,是检阅、展示教材建设服务党和国家人才培养成果,推动构建中国特色、世界水平教材体系的一项重大制度。本届“全国教材建设先进集体奖”共设99个,土木工程学院是3个获此荣誉的土木工程院系之一。这是对重大土木人守正创新的工作肯定,也是对土木工程学院教师长期以来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的赞许。

  不仅如此,重大师生们也在用自己的信念和精神去勇敢承担社会责任。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学校附属肿瘤医院、附属中心医院积极发挥专业特长,共派出5批次74名医疗队员支援湖北,诊疗患者超千余人次。并且在抗疫斗争中,重大的学子们也表现得十分出色,诸多重大学子有的都主动担任了抗疫志愿者,有的作为基层干部积极在疫情期间为人民服务,有的作为生产人员投入了抗疫斗争的一些关键生产,比方说我一个本科同学就主动投身到了火神山的建设中去,这些都是值得我们骄傲和学习的榜样。

  还有一个值得重点突出大书特书的,是重大综合协调学校的资源和人脉,从教育、文化、科技、产业、医疗等领域对绿春县开展全面帮扶。自2013年绿春县成为重庆大学的定点帮扶对象以来,重庆大学每年都派出研究生支教团去帮扶当地的教育,每个支教团一去就是一年;同时每年都派出博士生服务团,充分调动重大的智力资源为绿春的脱贫攻坚出谋划策,同研究生支教团一起形成“志智双扶”;在老师以及学院层面,重大也在努力通过自己的研究去对绿春进行科技扶贫,比如提质增效试验茶园;同时重大发动自身以及校友企业对绿春进行产业链开发以及消费,形成产业脱贫的投资-生产-消费的良性循环;此外还对绿春县捐赠教学楼和资助文体项目,比如复兴楼、前锋楼教学楼、弘深梦想实验室等;并且重大还对绿春县1116名在职干部免费提供网络学历教育、接收绿春县65名中小学教师到重庆进修学习,直接提高绿春当地的治理水平和师资水平。在重大的全面帮扶下,2020年5月,绿春县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这就是一项激动人心的成就。重大不仅要帮助一个绿春,今后还要帮助千千万万个绿春,要让全天下不再有贫苦的人!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q4y177EB?spm_id_from=333.999.0.0

  疯啊疯,疯到月亮中

  1.8 校地合作的努力

  近些年,重庆大学一方面加大加强了与重庆市政府的合作,切实以自己的科研水平带动地方经济和城市的发展;另一方面重大也将自己投身到包含重庆在内的更大区域的建设发展里,比如说三峡库区以及成渝经济圈。

  加强与重庆市的校地合作,一个重要的标志就是重庆大学的超瞬态物质科学实验装置与科学中心落户重庆西部科学城,可以极大地促进重庆市的科研水平;同时重大积极助力科学城创新资源的引进,让重大合作的大型企业落户重庆科学城;并且重大还大力支持了智博会,今年重大在智博会上展示了100多项成果,而且成果种类齐全、质量也都不错。这些都是重庆大学与重庆市政府层面的合作,也切实促进了重庆市的发展与建设。

  除了跟重庆市市一级层面的合作外,重大也有跟重庆市的区县一级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重大同沙区政府合作建立了环重庆大学创新生态圈,设立重庆大学设计创意产业园,有力促进了沙区的产业升级和转型;也同璧山区合作建立了重庆大学璧山先进技术研究院以及璧山空间太阳能电站实验基地,为璧山科技产业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贡献;此外还在武隆县建立了微波输能与空天太阳能实验基地项目,让武隆不止是旅游景区,也有了高大上的科技气息。

  在加强区域合作、促进区域发展的层面,重大建立了三峡库区消落带治理研究中心,不仅服务于重庆市,也服务于整个三峡库区;同时深度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一个标志性的事件就是由重庆大学和四川大学牵头发起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校联盟,教师可互聘互用、跨校授课,并且加大了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这也是加强区域合作的重大事件;除此之外还有加强教材与重大地理位置特色的融合,比方说土木学院在有关土力学的教材编写上,就充分考虑了山地城镇建设有关的内容,在有关教材里新增了山地特色的内容,不仅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也充分融入了国家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里。

  1.9 学科大类与教学交叉的改革推进

  这点是从今年(2021年)开始正式实施的,对新生实行大类招生,然后大二再分专业。具体招生方案我就不再复述了,这种网上都很容易查得到。除此之外,重大也跟李泽湘教授一起合作,建立了重庆大学明月科创实验班,实行学科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和学生团队,并且重点培养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实操能力,这是很好的事情。

  其实我是很赞同本科生大学部的,一是因为刚入学的学生往往并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喜欢什么,就往往容易选择一个自己不喜欢也不适合的专业,结果就是浪费了几年时间去学一些偏离自己人生目标或者爱好的内容,这才叫虚度青春。实际上像MIT这种顶级学校,都是进去不分具体专业,大二才进行专业分流,这样更容易让学生们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当然也许以后也会出现更有意思的情景,也就是进学校时候不区分专业,最后根据他修的课程和做的事来决定给他发什么专业的学位,这种肯定更符合人的兴趣的特点。

  二是因为,大类招生是很容易促进学科交叉的,也符合现代科技发展以及产业发展对学科融合的高度需求,是更容易解放生产力的方向,比方说两个关系好的同学,一个分到了土木或者管科的智能建造,另一个分到了航空航天工程,那么他俩就可以就月球基地和火星基地的建设进行深刻探讨交流顺便把他们的老师再带上,我熟悉的几个CMU土木系的老师就接了很多NASA的项目,重点关注就是我说的月球基地和火星基地的建设研发,不仅整个项目各个PI的学科背景很交叉,项目中不同PI的各自团队中各自学科背景也很交叉。因此从本科就培养这种交叉学科的意识是一件很好的事,学生们和老师们都能看到一个学院以外的事物以及研究方向,也能学到其他学科的有关知识。

  三是因为,一个学科大类里很多课程其实重复的,因此共同培养是有助于老师们集中力量把课程合并简化,再做精做优,最终是会提高教学质量的。

  【银临】金陵谣【国风堂·城市风光诗系列】_哔哩哔哩_bilibili

  古今一梦 情有独钟

  1.10 学术责任的承担

  学校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14个,国家“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10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2个,省部共建创新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个,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基地6个,其他省部级及各类研究基地180余个。这些重要的科研中心的成立与建设,是重庆大学努力用自己的学术能力去承担国家科技兴国重大责任的重要标志。

  同时重庆大学主编的《镁合金学报》首次入选国家首批领军期刊建设项目,成为全国22种领军期刊之一,这也是重庆大学承担自己的学术责任,带领学术界响应实现中央提出的《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重点任务的有力体现。

  此外重大还将会将学科发展重点关注到国家发展的重大需求上,如纳米材料和芯片技术发展,不仅在学校层面进行改革和学科发展支持,而且校领导们也在不停争取外部资源。这里提一个人,日本工程院院士王序进教授,半导体领域的国际顶级专家,重大机械学院的博士,后来去了日本工作发展,才回国没多久,张宗益校长为了发展重大在芯片领域的研究以及重庆市产业的升级发展,跟他谈过很多次,希望他可以回重大,当然给的支持力度肯定也很大,虽然最后由于一些历史原因外加深圳大学和深圳市给的配套支持更好,他没有入职重大,但是从这个过程中也能反应出我们的努力和争取。

  1.11 青年教师的支持

  这几年,重大对校内青年教师的成长也给与了很大的支持。

  一是之前专门成立了针对校内优秀年轻学者的资助计划,分为AB档次,并给与相应档次的科研经费支持,让他们可以做出更优质的研究,而且持续了几年,我认识的好几个优秀的青年学者都上了,从我跟他们的交流情况来看,效果还是很好的。

  二是现在学校也根据学院的发展战略和需求,配合学院一起灵活招聘。比如计算机学院,不仅是冯磊,我听说计算机学院还有其他进去的也是给了带编制的副教授。其实网上可能有争议,毕竟他们的成果如果去了东部或者北京强校大概率跑不掉要从助理教授开始慢慢过tenure的,甚至国内方向和学校双重top的大学都很可能进不去(别人的标准不是数篇篇,跟我们的标准并不一样)……但是对于计算机这个行业来说,大厂的工资给的很高,东部强校又特别能吸引人,不仅是科研平台,这些东部强校给的工资也高,而重大之前在AI方向其实是属于弱势地位的,如果再不给编制不给待遇不给破格正高副高,那么这个方向就特别难发展起来。因此我不仅理解计算机学院的这种做法,也非常支持学校这种灵活的招聘政策,这也是一种对青年教师的支持。

  1.12 科技成果转化的进步

  重庆大学入选2020年度国家知识产权示范高校,同时也成为少数拥有“国家知识产权试点示范高校”、“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三个国家级技术转移与知识产权平台的高校之一。这是科技转化的平台搭建的成果。

  同时十三五期间重大转化了近500项专利,直接获取的转利收益达到1.7个亿,规模达到十二五的两倍多。并且就高校科技成果合同额(含技术转让、技术开发、技术咨询等等)来说,重大2017年合同额为3.45亿元,位列全国36位;但是2019年重大合同额为6.02亿,位列全国23位。这些都是科技成果转化价值的体现,反应了重大在科技成果转化上的进步。

  【1080P修复版】F.I.R飞儿乐团 - 月牙湾 MV_哔哩哔哩_bilibili

  是谁的心啊,孤单地留下~

  1.13 对外交流的扩充

  在学术与学生的国际交流上,目前重大与32个国家和地区的186个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稳定而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与国(境)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共建成联合培养和双学位项目135个。

  不仅如此,重大还积极加入国际化的大学联盟,现在重大是“一带一路高校联盟”、“中俄‘两河流域’高校联盟”、“中俄工科大学联盟”、“中波大学联盟”等国际联盟组织成员高校,不仅扩大了国际化交流,也是在投身于中国学术的国际化进程中。

  在对外文化交流上,重大目前设有泰国勿洞孔子学院、意大利比萨孔子学院、澳大利亚乐卓博大学孔子学院,这也是重大代表中国去对外进行文化交流的重要阵地。

  在国际学生的培养上,重大目前是作为教育部指定的接收中国政府奖学金生的院校和教育部首批“来华留学示范基地”,接收了来自五大洲148个国家的留学生,这也是影响力的一种。

  不仅在学校层面上,我们也有越来越多的老师出现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并且拿到了国际大会的奖项,比如说2017年动力学院的博士生获得第15届IWA世界厌氧大会杰出海报奖、2019年化工学院的博士生就在第三届亚洲分子光谱研讨会上拿了最佳口头报告奖和最佳海报奖,等等等等,数不胜数。

  此外还有全英文著作的出版,比方说土木学院刘汉龙教授、仉文刚教授团队出版的全英文著作《Design of Deep Braced Excavation and Earth Retaining System Under Complex Built Environment》,在科学出版社和Springer出版社联合出版,并且还获得了国家科学技术学术著作出版基金资助出版。这也是重大扩大国际交流的重要交流和体现。

  在学院层面上,国际化的道路也在不停扩充。比方说土木有专门去NUS的交换生名额,管科有专门去PolyU的交换生名额,其他学院也会有,这些都是拓展见识的好方式;同时也有针对学院内学生的游学访问团,比方说管科学院的“A Journey to A Better Me”暑期夏令营;此外也有很多老师得到了学院学校的允许和支持去国外顶级学校访问交流,光是我在慕尼黑都接待过几波重大的访问团了,这些都是重大学院层面推进国际化交流的反映。

  在教学层面上,重大的国际化程度也有了很好的进步。比方说土木学院就开了全英文的课程,还不是一两节课的小打小闹,而是一门课都是全英文授课,而且还同时开了好几门全英文课。当然除了土木之外,其他学院也有开设类似的全英文授课。这是一个好现象,非常有助于我们的学生在教学和科研上更加国际化。

  在人才引进上,重大目前也经常主动出击,去美国欧洲亚洲的世界名校开招聘宣讲会,大力宣传自己的学校和人才政策,也确实为重大吸引了不少优秀的世界名校的博士博后AP等。

  而且随着重大国际化的推进,想要把重大学子推到世界顶级学校读博士也会越来越容易。比方说上文提到的学弟就是因为重大国际化的推动而有机会去UIUC读博士,当然这种例子还有很多,包括重大出国的毕业生也会给重大在校生很多帮助,比方说我自己就内推了2个CMU的PhD、一个NUS的PhD和2个PolyU的PhD,他们的导师都是我熟悉已久的好友;还有我一个土木的学姐现在在UCL当lecture,她也有帮助土木一个学妹拿到了UCL某大教授的PhD offer,这也是重大国际化的良性循环。而我相信这些被我们推出去读PhD的重大学弟学妹也会像我们一样继续反哺重大的优秀毕业生,给他们机会和帮助。

  1.14 行政机构的配套改革

  为了更好推进学校的教育改革,重大也对原来的行政机构进行了配套改革。这些配套改革措施是很好的,它有利于我们实现我们设立的改革目标。

  比如,教学层面,重新调整划分原来的学工部、教务处、招生办、就业中心、心理辅导中心等多部门的职能和部署,在这些部门的基础之上成立本科生院,统一负责本科生的各类事物,包括教学、学生活动、就业指导等等多个方面。本科生院的成立有助于对本科生们进行高效统一的培养,方便执行顶层设计,同时避免了原先的各部门之间相互推诿、工作重复等不利因素,也适合于目前大类招生培养的情况。

  又如,在科研层面,重大整合原先的科技处、研究院、国家实验室等部门平台,成了重庆大学科学技术发展研究院,对全校的基金项目、横向课题等进行统一管理,不仅符合重大的顶层设计规划,也可以很好地促进重大的科技成果转化。

  同时院系层面也有调整,比方说配合重庆市的大数据发展战略,在原有软件学院的基础之上,扩充调整成立新的大数据与软件学院,并且加大对大数据领域的研究教学等各方面的投入力度,这也是通过行政机构的配套改革来实现学校的战略目标。

  不仅如此,在校友会层面也有调整,目前重庆市包括成渝经济圈在重点发展数字经济来进行产业升级转型,而之前重大的重庆市校友会成立了数字智能分会并且组织了一些活动,效果不错,于是重大校领导们结合重庆市的发展战略,果断把这个重庆校友会的下级组织变成了全国性的组织,跟各省校友会机构平级,并且鼓励他们直接跟各地校友会对接,然后引入优质的校友企业、校友资源和校友人才来促进环重庆大学经济圈的发展以及成渝经济圈的产业升级和转型。这个数字智能分会已经开始跟加拿大校友会组织了一些活动,并且现在和德国校友会进行对接。这也是行政机构的配套改革措施,都促进了我们战略目标的实现。

  1.15 重大校友的团结

  这点我体会还是挺深的,各地校友会都有组织很多活动来尽可能团结校友,当然除此之外校友会还做了很多让人感动的事情,其中有四点我觉得做得很棒、给我印象很深。

  一是校友老师的捐款变多了,比方说今年周校长夫妇捐赠100万成立了“周绪红院士奖励基金”,并且通过校友会的发动,最后注资数额还翻了个倍;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院的校友捐款,每个学院都是数百万额度的起步,聚沙成塔,最后都是有助于重大的发展的。

  二是校友导师制度的建立,这点最早是深圳校友会那边在做,给刚来的优秀校友配导师,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或者是职业发展或者是创业指导,这些都是很好的制度。

  三是各地校友们返回重大进行报告的机会和次数变多了,这样各地的校友可以及时将行业内的咨询传递给重大的在校生们,这样也是有助于在校生们的成长的。

  四是对突发灾害地区学生们的捐款,比方说这次的河南暴雨灾害,校友会就积极发动全国各地的校友们捐款,帮助受灾的河南重大学子们,这也是校友团结互助的很好体现。

  1.16 民主之风的坚持

  重大在民主上一直做得都很好,学校一直开了很多平台和机会来跟广大师生们进行沟通交流,听取大家的意见。比方说校长座谈会、学代会等等,这些都会给学生们提出意见的机会,并且校领导们也会认真听取。包括我几年前写的那个帖子,其实后来很多提议学校都有采纳,也有很多老师和领导给我反馈,这让我很感动,也能深深体会老师们和领导们为了重大发展所付出努力和所拥有的决心。愿民主湖之水永澈!西原健一郎-Say You Love Me_哔哩哔哩_bilibili

  You know that it could be nice

  二、有待进步的不满足

  2.1 前言——为什么要有这些不满足

  从第一部分可以看出,重大比起过去的自己还是有很大进步的,这几年成果从绝对值上来说也很多,那为什么还要有不满足呢?做人总不能太挑剔和刻薄吧?

  这个理由也很好回答,那是因为重大是自己的母校,母校就是那种自己嘴上每天骂个千万遍但是内心还是希望它可以变得越来越好的那种地方,不仅要比过去的重大好,更要在世界上也算好才行。

  重大目前虽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面临的困境和挑战也是巨大的。一是重大目前的进步是在全国大学整体飞速进步的大背景下实现的,重大相对于国内其他双一流A类大学还是处于落后和下风的位置;二是即便重大已经取得了这些进步,但以重大的目前水平而言,不管在教学水平、研究水平、管理体制还是人员理念上,都与那些已经深刻改变过世界的世界顶尖大学存在着巨大的鸿沟,我们依旧任重而道远。这两点上的差距都非常值得我们去正视,需要我们思考更多做得更多才能弥补,决不能因为我们过去取得了一些成绩就自足自满。

  下面我一一来说这些让人不满足的地方,在后两部分我再提解决方案。

  2.2 科研成果的不顶尖

  什么才算顶尖的科研成果?发了顶刊就是代表了顶尖科研成果吗?ESI高被引文章多就是代表了顶尖科研成果吗?答案是否定的,因为把眼光放到人类的历史长河中去看,顶刊文章上的绝大部分文章,其最终结局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在什么都不改变的情况下被历史所淘汰,包括CNS这种基础学科的顶刊也不会例外。至于ESI高被引,对于一个学科内偏基础学科的方向、蹭热点话题和技术、大团队以及编辑来说,这点也并不是什么难事,引用是可以通过人为手段去操控出来的。

  真正的顶尖科研成果,不是看发在了什么期刊上,也不是看有多少引用,而是要看它对现实世界的改变程度,越能改变人们认知、越能对人类社会产生深远而重大影响的成果,就越顶尖。

  到现在,重大有老师的科研成果获得了诺贝尔奖?重大有老师的科研成果建立了一个新的学科?重大有几个老师的科研成果改写了教科书里的内容?重大有几个老师的科研成果在行业内得到了大规模推广应用(周校长的那个国一算一个)?重大有几个老师的科研成果打破了西方对我们的科技卡脖子?重大有几个老师的科研成果主导或引领了国家乃至世界的发展方向?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重大目前顶尖的科研成果是非常非常非常少的,这也是为什么第一部分我说的是科研成果数量的进步以及重要科研成果的进步,而不说顶尖科研成果的进步。

  2.3 横向对比弱

  这个估计大家都知道,重大虽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但是目前重大在国内相比于其他双一流A类学校,仍然处于落后和下风的位置。

  且不说上一次学科评估的结果不好看,光是经费上,重大都处于双一流A中相对末尾的位置。2021年重大预算经费67.21亿元,位于全国第31位,一个理工科见长的学校经费,连人文社科出众的人大(78.06亿,24位)都比不过,要知道理工科可是普遍很烧钱的;而且我们的经费也不如双非的深圳大学(75.33亿,26位),与第一名清华(317.28亿)更是相差近5倍。而再拉开到过去几年来看,就会发现全国各大高校的经费是普遍上涨的,也就是重大的经费相对其他学校一直都没有足够的优势。

  2021年重大国自然立项260项,我根据2019年的公开排行榜单重新核对了当年排在重大前的学校在2021年的立项数,像清华这种没有公开的,但是立项数肯定排在重大前的,就算在重大前;有的没公开的但是又有所商议的,我们就乐观点假定他今年立项数不如重大,比方说东南和北理。这样一圈核对下去,重大今年这个数据还是排在全国30名开外,跟2019年情况差不多。再进一步调查就可以发现,这几年全国各大高校的立项数都增长了,其根本原因是国家层面上对国自然的经费投入大了、立项也多了。

  至于三大奖,五年来重大主持的三大奖只有5项,一个科技进步一等奖、三个科技进步二等奖、一个技术发明二等奖。而武大今年一个学校都有4个主持的奖,算上参与的一共6个奖,而且连续三年获得了国一;北理工更是2020年拿到了5个奖,重大几年数据加一起才顶得上北理工一年。如果放到过去二十年的时间来算各校三大奖总数就更不能看了,2000-2019年重大三大奖总数17个,位列全国第31,就算其他学校后面都不再获奖,到今年重大也就排在第29。

  从人才引进经费上来算,大家都知道重大一年一个亿人才引进经费都只用了一半,也就是说不仅钱不多,而且连人都吸引不来。而武大在2018年开始每年都有5个亿以上的人才经费,而且他们的人才引进经费一直都是不够用的,虽说武大对青年人才养蛊的做法很令人不齿,但是养蛊是把人收进来以后才来的做法,总的来说武大他们在把人才招进学校这项工作上还是做得不错的。

  从实验室建设的角度来说,重大三个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分列倒数第一第二第四,两个不合格被要求整改,其中机械传动国家重点实验室已经连续两次被要求整改了。

  从大学排名上来说,重大虽然比过去进步了很快,但是在各大大学排行榜上,重大还是处于全国30开外的位置。也就是说,这是中国大学整体在进步,而重大在各大排行榜的标准之下,相对于全国的位置并没有发生多少变化。

  【笑红尘】 武侠音乐的巅峰作品_哔哩哔哩_bilibili

  红尘多可笑,痴情最无聊,目空一切也好~

  2.4 战略定位模糊

  战略定位,指从对社会输出的角度来说,一个学校把自己定位成一个什么类型的学校,并根据这个定位来设置相应的课程体系、组织构架、管理制度、学生引导等等等等。

  比方说斯坦福MIT包括我们学校,定位都是创业型大学,也就是说他们希望自己的科研成果可以被转换为科技公司,于是他们设置了一些列课程和制度去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课程好理解,制度方面就比如学校做天使投资人或者帮助学生老师将其成果注册成专利并在初创公司占股这种,斯坦福就通过这种方式持有了谷歌180万份股票,并在2005年通过出售谷歌股票获利3.36亿美元。当然大学类型还有很多,比方说人大就会重点培养政治家和金融巨子。不过这里要注意一点,任何一个学校都会出很多人找教职当学者,但是由于职位数目的限制,各个学校里成为学者的学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是普遍不高的,因此尽管这些顶尖学校都很注重研究,但很少(或者没有?)会有学校把自己定位成专门培养学者。

  其实这次双一流评选的建立,是在学德国的精英大学计划,不仅有精英大学,也有精英学科(群),对应到国内就是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评选。此外还包含了一点,那就是“面向未来方案”,对应到国内,不仅是未来五年的双一流发展规划,更多的重点是放在了学校的战略定位上。比方说我们学校定位就是创业型大学,而且三轮精英大学评选都是在说这个,说明我们学校就把这个作为了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而柏林高校联盟则是定位在“跨界走向综合研究环境”,也就是重点是在交叉学科的发展和建设,这就跟我们学校差别很大。

  从目前重大的情况来看,我觉得重大对自己大学类型的战略还是很模糊。特别对于重大这种资源相对紧张的学校来说,我的建议是明确一个战略定位,然后重点从一两个点铺开去建设。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建议而已,实际实施起来肯定会有很多地方都存在难度,比方说战略的延续性,毕竟重大的校领导们高升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2.5 教学上的不满足

  从教学上来说,目前我个人认为不满足的地方有四点。

  一是在专业课教材的编写逻辑上。我了解了一下,重大目前的专业课教材目前来看,普遍还是处于技术应用的介绍,就是学生看了这本教材以后出去以后马上就可以对着这本书上的内容去进行工程实践,比方说看了结构力学,就知道怎么去进行结构分析。这种专业课教材编写逻辑,好的地方在于容易对着书进行实践,但是不好的地方有两个,首先是学生不知道这个方法的产生原因以及过程,也就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最后就变成只会刷题考试或者直接应用,但是很做到真正理解它,举个例子,电气学院的同步电机和异步电机这部分,我问了我认识的很多电气学霸以及学渣,得到的答案都是一样,不管当时考90分还是挂了,基本都没弄明白这玩意儿到底是啥,但是工作一段时间后结合工程实践很快就懂了,这就说明我们当时的教材编写是有问题的,至少学生都不得不刷题却没有真正弄懂它的原理;其次就是这种做法会让教材内容长期不更新,所以学生不知道还会有哪些新的方法或者不同的方法,以及这些不同的方法产生的原因和原理,也就是无法进行知识更新和迭代,最后就认为处理实践问题就永远只有这一种方法,但是这种教材里介绍的方法可能本来就已经落后甚至被淘汰了。

  二是专业课程内容设置的不合理。现在重大本科阶段的专业课程内容设置,就是这个大专业内有100个细分领域,然后就把这100个细分领域的最入门的课程都给你上一遍,但是每个细分领域的入门课程学习的内容量都不少,因此总结起来就是三个特点“广、浅、多”。广,就是学的范围广、什么都学,比如说土木工程这个专业,混凝土、抗风、钢结构、抗震等等,什么都要学但是没有一个重点突破的方向,但其实这些学的专业课程有不少都对应不同细分领域,且这些课程彼此之间到细分领域层面未必都有交集,甚至当你走上某一个工作岗位或者读某个具体方向硕博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多本科专业课程考100分跟不学这门课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区别的,因为压根用不到,甚至以后这辈子你都用不到这门专业课程,而且这门专业课也不会有助于你拓宽对行业的认知,那既然如此当初学它的意义又在哪里。浅,就是学得浅,是指目前我们学的每一门课,其课程内容的深度在对应的细分领域内都属于皮毛的程度,以至于你真正进入一个细分领域的时候,这门课考60分跟考100分没有本质区别,在这个细分领域内你的知识水平都属于菜鸡一列,都是需要再补充大量的额外知识才能在这个细分领域立足,而这些需要补充的额外知识反而在学校里没学过,以至于大家有时候会无从下手。多,指学生在每门课里要学的内容从绝对值上来说都不少,但是如果不选择或者不从事这个细分领域,那么这门课就压根不需要学那么多内容,比方说对于土木学院毕业以后想搞施工或者搞BIM的同学来说,即使他们目前学到的结构力学书本的知识在以后做结构研究时候只能算皮毛的程度,他们也不需要学那么多结构力学的知识,因为他们以后用到结构力学的机会非常少;然而现实是,他们不得不同时花费很多精力去学习施工和结构力学这两门内容很多的课程,要是每门课内容都学得多,那结果就是学生们的时间和精力被迫平均分到不同的细分领域的入门程度内容的学习上,而且每门课的实际压力都不小,最后就导致没有一个明确的突破点和切入点。

  三是在于教学细分领域设置与分流上仍然不合理,尤其是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要自由些,再加上导师的沟通因此选课往往会更有针对性些。这点其实跟第二点课程内容设置不合理是相辅相成的,只不过第二点是从课程内容的角度去说,而这点是从体系构架的角度去说。现在重大进行了本科大类招生,在大二时候会分流到具体专业,但是实际上,这些具体专业的设置和分流并不均衡。其中有些具体专业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领域,包含了很多方向,比方说土木学院下面的土木工程专业,这个专业涉及的具体方向实在是太多了,比方说钢结构、抗震、抗风、防灾、混凝土、钢混结构等等,我本科那时候就是这个专业的,学的东西又多又杂,现在这种分流情况来说估计还是一样,进去以后接着去学又多又杂的东西,但是真到读研以后或者工作以后(比方说去结构设计院)就会发现,其实一般切入点只有一个,其他细分领域的知识并不需要学那么多或者那么深,比方说做了钢结构有关的内容,在混凝土部分就不需要学现在混凝土这么深,反而应该在钢结构这部分加强学习。而对于另一些专业来说,比方说公管学院的行政管理,他们目前分流的课程体系安排简直是……太闲了……以至于他们大三开始就没几门课了,但实际上随着行政管理知识学习的深入,行政管理能深入的细分领域也有很多,要是真抓到一个细分领域去学深,要上的课程也是非常多的,绝不可能像现在这么悠闲。这两点都说明了我们教学细分领域设置与分流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因此不管是像土木工程这种目前课程任务很重的专业,还是像行政管理这种目前课程任务很悠闲的专业,其实还是可以再进行更深层次的细分领域分流,因为他们本身都是一个包含很多细分领域的大专业,涉及的具体细分领域有很多,而每一个方向其实都有很多独特的内容要学。此外我们还要根据细分领域的实际情况来重新设置课程内容。而细分领域的设置,不仅要有重点突破做深的地方,也要做好其他有交集的细分领域的知识和内容的衔接。

  四是由于学院隔阂所导致的课程交叉不足。目前来说,重大的课程体系在大一是以大类为基础进行教学,大一进来学的都是基础课程,比方说高数和英语什么的,然后大二再进行分流到具体专业学习这个专业的专业课,但是却无法学习到其他学院的交叉内容,这样会导致学生知识体系单一、以后发展受限制。举个例子,比方说我大二分到了土木的智能建造,那么我后面几年的重点就是重点学习怎么用AI机器人CV对单体建筑或者单体基础设施做结构健康监测,至于管科学院那些工程管理有关的课程我就不会再上。可是如果像东南大学吴刚副校长那样做基础设施监测运维平台,就会发现,他们不仅要做结构单体监测,还要对一整个大区域进行统一数据分析和管理,也就是说既需要懂结构健康监测的力学知识并以此为主线,又需要工程管理、经济学和统计学的知识,也就是说,他们需要的是一个专业复合型人才,不管在重大还是东南,都需要至少2个不同专业的背景才能处理好这项工作,而这项工作又会是以后国内重点需要的领域,那么问题来了,我们目前这种课程体系真的能支撑起这个学科知识交叉的需求吗?我想答案是不言而喻的,撑不起,之所以支撑不起,是因为我们在不同学院间的选课还是有很深隔阂的,不仅是在资源共享上,也在对于所需要知识的理解上。实际上,以后越来越多的工作内容都会是像我举的这个基础设施运维的例子一样,某个学科的知识作为主线,但是必须要跟其他学科进行交叉,比方说科技专利官司的审理,就需要工科+法学的学科背景,其中法学为主线;又或者政府利用大数据进行决策,就需要政治学/行政管理+计算机科学的学科背景,其中政治学/行政管理为主线。因此我们需要打破目前这种学院间隔阂所导致的课程交叉不足,这样才能培养出复合型人才。

  2.6 交叉学科发展的不足

  交叉学科是很重要的,它可以很好地解决各自领域的学科问题,并且极大促进生产力。但是重大目前在交叉学科的发展还有明显的不足,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交叉学科推动得还是晚了,国内和国际上相比都是。比方说我在2015年那个知乎回答就写了包括BIM在内的交叉学科很重要,但是重大直到今年才正式开了智能建造的专业。而清华,这里划重点,清华是1987年时候就选派了他们最优秀的学生远赴美国日本去学习建设信息化的方向,因为清华的院领导认为建设信息化有关的技术和理念会是以后变革土木工程行业的力量。并且他们在招收这个方向的老师时候,会很注重年龄梯队,所以清华那边现在在全国的建设信息化领域就很有主导权,也很有国际知名度。类似的还有同济和华科,他们虽然比清华晚,但是也是差不多早了重大近20年发展有关方向,而且华科还有个院士,因此他们在国内这个领域也有很强的话语权。而同国际顶尖相比,我们的差距更大。不仅是智能建造这个方向,其他学科的其他方向也会出现类似的情况,在国内和国际上相比之下都会有推动晚了的情况。

  二是目前重大的制度从整体上来说并不鼓励交叉学科的发展。我举个例子,在于绩效的认定上,如果交叉学科要发展,那么很多时候是某个学科为主,另一个学科为辅助,可是在认定绩效的时候还是按各个学院的一作或者通讯来算,最后大概率就变成了剥削学生,让每个学院的老师分别拿通讯和一作,可是这样就会导致2个学院中必定有一个学院的学生拿不到学生一作。而这还算好的情况,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大部分情况是对提供交叉方法的那个学科不友好的,这反而会打击另一个学科来进行交叉学科的积极性。因此我们要重新设计一套评价制度去推动交叉学科的发展,让两边的努力都不能白费。

  三是跨学院修课的不够友好。我举个例子,交叉学科的研究需要学生去修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但是目前来说,我们在研究生阶段会放开点,但是在本科时候选课的友好程度或者灵活程度还欠缺了一些。而另一方面,就像我上文说的,修交叉学科方法的那个同学,他们往往并不需要像本系学生那样修这门课修那么深,重点应该是知道原理和化用。因此,对于跨学科的同学来说,他们其实需要的是深度稍微浅一点的原理课程,重点是结合本学科领域内的知识来化用交叉的那个学科的方法,因此这其实是需要交叉学科的老师重新设计课程,并且重大也要建立起相应的评价体系去鼓励老师们开交叉学科的课程。

  四是对交叉学科的理解还存在一定误解。这个不仅是重大的问题,也是国内普遍存在的问题,即人们认为交叉学科是单纯地把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直接应用到自己的学科领域内,对所使用的的其他学科领域的方法毫无修改,只是把对应的数据换成自己的学科领域的而已,同时认为创新之处在于是否用了其他学科领域的某个酷炫技术方法而已。这种理解是错误的,交叉学科的目的是用另一个学科的方法来解决本领域的学科问题,核心是在本学科领域,在solution上是需要将本领域的领域本体跟其他学科方法的知识进行结合从而产生一种更适用于解决本领域学科问题的创新性概念和方法。这种对交叉学科的误解其实也是对于学术研究理解本身的误解。

  2.7 杰出校友的相对不突出

  相对其他双一流A类高校来说,重大在杰出校友这点上体现的困境主要有两个,一是杰出校友整体上来说不够拔尖,二是杰出校友的可持续性弱,请注意这些都是相对于相对其他双一流A高校来说的。

  相对不拔尖,这点好理解。我举个例子,现在我们定义校友在所属行业里的贡献和地位综合起来排进前5%才算杰出校友的话,那么重大的杰出校友绝大多数集中在第5%-第4%之间,而像清北这种顶级学校,从第一名到第5%都有很多。大家感兴趣可以自己去比较下各个双一流A在政商学三大领域的杰出校友名录,大概就能明白我说的意思是什么了。

  至于杰出校友的相对可持续性弱,这个也好理解。现在重大对外宣传的杰出校友名单,跟十几年前我刚上大学那会儿(我老了55555555……)几乎没有什么变化,当年宣传的是哪些人到现在基本还是那些人。比如说商界领域(学界还是相对可以的,经常有重大校友评上院士的,今年就上了4个校友当选院士,只是重大自己的老师评院士有点慢而已……),最受世人瞩目的飞跃可能反而是商界的任正非老学长厚积薄发成为标杆性的世界顶尖人物,比我当年进校的时候要出名很多倍,可在上一个十年的互联网时代重大却没有涌现出像南开张一鸣和浙大黄峥这种顶尖企业家。也就是说重大这十几年里极少有新的杰出校友产生,这说明我们杰出校友培养和产生的速率是相对较慢的。

  同时这种可持续性弱不仅体现在过去,也会影响到未来。我举个例子,估计我那几年入校的同学们都会听到一句话,就是重庆市处级及以上干部70%以上都是重大校友。这其实跟西政出了很多大法官一样,都是历史原因造成的。那时候大家学历普遍低,重大一直作为重点大学,因此很能吸引本地政府官员就近上学提高学历。可是未来呢?现在各地都是大规模收选调生,清北人社的博士进入地方政府的都不知道有多少,这些学校不仅布局早,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输送硕士博士进入各地政府以及各大部委,包括但不限于重庆市政府。这时候他们还有多少需要来重大深造提高学历呢?那以后重庆还会像以前一样70%以上的处级干部及以上的官员都是重大校友吗?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7A411W71T?p=8

  and strangers again

  2.8 学生引导的偏差

  在学生的引导上,其实我相信重大的老师们和领导们肯定是都希望学生们都能变得更好更优秀、成为改变中国影响世界的天之骄子。但是很可惜,目前重大对学生的引导,从实践结果上来说,是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的。

  大家难道到现在都没发现吗?我们现在在重大学生中宣传的优秀的标准,都是“个人”层面的优秀。这个“个人”层面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我们宣传的优秀的评判标准都是跟学生自己直接产生联系的事物,比方说GPA、学生干部title、奖项、文章数目、引用数目等等,这些都是直接与学生“个人”所直接产生联系的事物,也就是说,我们一直在告诉学生们,优秀的定义就是做好跟学生自己直接产生联系的事物;二是我们宣传对优秀的标准都是注重表面的数字评估,比方说认为GPA高的就一定比GPA低的好,认为发了很多文章就一定是学术水平高,当了学生干部就是有能力的,拿了荣誉奖项就是厉害的,也就是告诉学生在这些优秀的评判标准上做到数目上表面上的好就是真的好。

  然而目前这种让学生把注意力放到“与自己个人直接联系的事物”的培养模式,会极大限制学生的视野,有着极大的弊端。

  一是目前的这些标准,在重大目前的培养体系下,本身就是有着很大的缺陷的。比如说GPA,上面也说了,重大目前的课程体系还是存在很大问题的,主要表现就是“广、浅、杂”,这种情况下GPA越高不一定代表ta优秀,可能恰恰代表ta的时间精力都被分散了以至于ta在每个方向都不精通,这样走到社会以后其实很难再脱颖而出。学术也是一样,评价一个学者学术水平的标准有且只有一个,那就是看ta的工作可以改变什么,如果发了很多文章、有很高的IF、有很多的引用却什么都不能改变,那么这种文章发了也没有存在的意义,用这种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而重大目前的学术成果到底改变了多少事物,我在上文也说了。至于学生干部,并不是有一个title就一定代表着把事情做好了,因为很多学生干部做的事都只是在重复组织以往的活动,但是在组织的使命和班子的培养上往往都很欠缺,最后就变成这些学生干部始终变成了“执行者”而不是“领导者”。奖项也是一样,很多本科以及硕士阶段的学术类比赛,其一等奖的水平和创新程度,往往比不过该行业内的国际顶尖会议中的一篇会议论文的水平;应用类比赛会简化甚至忽略实践中的很多关联活动,以至于这种应用类比赛跟行业实践仍有着不小的差距;兴趣爱好类比赛也是一样,这种校园兴趣类比赛的获奖者水平跟行业内专业水准的差距是相当大的,作为陶冶情操的娱乐放松活动是很好的,但是不能因此而觉得自己优秀。最后就是荣誉,别忘了重大目前很多荣誉都是根据上述这几项来评定,如果这些标准本身就有问题,那么根据这些标准所评出来的荣誉又如何能确保是真正的优秀?实际上按重大这些标准来数数目贴标签,认为这些标准下的标签越多数目越多就是越优秀的话,最后往往就是鼯鼠之技、多而不精,看上去很优秀什么都能做,但其实没个方面在行业内都不顶尖不重要。或者换个简单的好理解的说法,重大是世界上最顶尖的大学?重大出了很多世界顶尖的校友?重大对国家和社会的引领能力很强?如果远远不是,那为什么要觉得重大目前的评价标准是正确的?

  二是目前这种引导模式,会导致学生们只能看到跟自己直接联系的事物,而无法看到这些“与自己个人直接联系的事物”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这样下去就会很容易被环境所局限,看人待物也会只能看到人或者事物的“与自己个人直接联系的事物”,并且把注意力和精力都放到“这些与我个人直接联系的事物可以为我带来什么好处”,而看不到自己做的或者别人做的一样东西到底可以改变什么,也就是忽略了“我把这些与我个人直接联系的事物做到了什么程度,但是这些程度会对社会和世界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比方说,按重大目前的标准,你发了一篇顶刊或者是ESI高被引文章,在重大里就属于厉害,但是这篇顶刊或者ESI高被引文章无法改变任何事物,因为它很可能是因为跟编辑social或者蹭热点/偏基础学科方向再加上大团队互引自引而得到的,但是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结构存在着重大的纰漏以至于这篇文章与现实情况严重脱节,从而完全无法改变现实,这种文章我已经见过很多次了,发再多都是毫无意义的。而这篇顶刊文章或者ESI高被引文章,就是与“个人”直接联系的事物,但是它却对社会现实不产生实际影响和改变,而重大目前的引导则会加剧学生们只看到与自己“个人”直接联系的事物,而不会去思考这些与“个人”直接联系的事物到底会对更大的社会和世界产生怎样的联系和影响,也不会想到自己要去改变什么,不知道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做什么事情才是真正能改变这个世界的。

  第三个局限则是让学生们思考问题的角度都是“个人”,让他们思考问题往往也局限在“个人”层面,也就是做事情都是为了自己“个人”能获利,并且认为他人做事情也都是为了他自己“个人”能获利,比方说这件事对我个人有什么好处、别人做某件事一定是因为这件事对ta个人有什么好处等等,就会缺少“行业和组织的意识”,只能看到自己眼前的一亩三分地,不仅会忽视自己在所处行业内的实际地位,也无法从整个行业和组织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最后不仅是缺少情怀、无法引领这个国家和行业往前走,更多情况下是大趋势大环境发生明显变化以后才不得不被别人引领的方向给被动地拖着走,这样是无法培养出引领国家和社会的人物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国家都已经在推动学术改革了,要求学术破五唯,并且大力推动学术体制的改革来促进产业升级,这么明显的大趋势,重大的师生们还有不少在讨论着怎么多发顶刊多搞引用和ESI,因为这些事情是在重大目前的评价体系下可以为他们带来好处,他们压根就没有考虑过国家和行业需要什么,也看不到国家和行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在哪里,也不会去思考国家需要的学术研究和评价体系到底该是什么样,更不会去思考如何让自己能做出符合国家发展趋势和需要的从0到1的研究成果,这就是眼界和格局的狭隘。而引领社会的人,往往考虑问题的角度是“组织”,这个“组织”的最低标准是“一国的一个行业”,也可以再大点到一个国家甚至全人类,他们考虑的是“组织”面临的问题在哪里,需要的又是什么,并且根据“组织”发展的需要和趋势来决定自己的行动,这整个思考和行动的过程是不会有“自己个人”或者“某一人个人”层面的利益考量,也不会夹杂“个人”层面的情绪在里面。

  四是我们宣传的优秀,往往都有一个默认的前提,那就是“学一行就要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并且以学生在目前专业的学习情况和表现来作为评价优秀的标准,但是却完全没有引导学生去思考ta的人生目标是什么、引导ta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引导ta找到自己真正热爱的事物、引导ta学习跟自己人生目标匹配的专业,这种情况下选出来的“优秀”往往并不是优秀,而是迷茫。我每年都会碰到不少重大大三大四的尖子生或者符合重大标准的优秀顶尖高年级本科生,但是一聊下来,他们普遍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不知道自己的人生目标在哪里,也不知道该怎么去思考和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所以就想着做好重大给定的标准,但是上面也说了,重大目前的标准本身就是有严重缺陷的,因此目前这种引导其实是不利于学生们去找到并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真正适合评价学生优秀程度的,目前所学习专业上的表现往往并不是关键的,更多是要看ta对于自己人生目标的实现程度。

  五是强行拉平和忽略专业之间、行业内部和能力上的实际差别,这会导致重大的学生们习惯去简化整个大环境,然后默认很多有着共同标签的人对于社会来说都是贡献或者水平相等的,这是与现实脱节的。首先各个专业之间的差别本身就是巨大的,我举个例子,如果你的人生目标是赚钱的话,那么这时候你按照重大的标准做到了重大某注定不赚钱学院第一然后也不转行的话,那么在你的人生目标也就是赚钱这件事上是几乎100%不如计算机和金融专业的倒数第一名的,即使别个计算机专业有35岁中年失业,他们开始工作后的黄金10年内赚的钱也很可能比一些注定赚不了钱的专业一辈子赚的钱都要多,专业之间的普遍差距不是通过个人的努力能抹平的,但是在校园里宣扬的优秀和标准往往会强行把各专业之间的发展差距给拉平,认为只要达到了同样的标准那么各个学院同等级的人都是同样的优秀的,但其实专业之间的差距就会让他们的前途完全不对等。其次是重大目前的培养模式会强行忽略自己在所处行业内的相对地位,重大自己的博士,不管发了多少文章和ESI,他们在不靠关系找教职的时候,几乎100%去不了985(早几年还行,毕竟那时候全国都是师资博后流行,海外收人也不多,现在基本不可能了,这些985收人都是卡世界大学排名或者学科评估A甚至A+,甚至连重大都不要自己的博士,必须要出去做几年博后才有可能回来),但是清华北大的博士却普遍能去各大985,即使它在清北的同专业博士里不算突出的,这点对于重大各个学院来说都是成立的,这种情况下即使你是重大本学院学术水平第一的博士又如何?你在所处行业内的相对地位依旧不高,而且这个不高很大情况下是由于你的学术水平实际并不强造成的(水文章不代表有学术水平,后面会详细解释什么才应该是学术研究),这才是残酷的现实。最后就是能力上的差别,这里以学生干部举例,比方同样是学生干部,有的学生干部只是在重复执行以往的活动,但是却没有思考“组织”的使命到底是什么,也不懂根据“组织”的使命来重新设置活动,这样的学生干部跟那些根据“组织”使命来设计组织任务并且贯彻到底的学生干部在各方面的能力上都会有巨大的差别,但是由于是学校里的学生组织,做到学生干部的下限可能都差不多,因此他们的title很可能是一样的,但是这只能说明他们都达到了一个本来就不太高的下限,而不代表他们的能力、思维和格局是相等的,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其他方面,可是重大目前的引导模式就一直在把同等级的title给强行对等起来,认为有同等级的title的人在有关方面的能力上就是有着相同水平的,但其实他们在能力上的水平是不相等的。

  大家可以仔细想想,重大建校这么多年,不知道培养出了多少学生,可是为什么我们大部分的校友在社会上和行业内都是默默无闻的?为什么我们培养出的引领社会、开辟时代的杰出校友那么少?难道他们当年在校园内不是各种荣誉奖项拿到手软的风云人物?不是有着高GPA的学霸?不是发了很多文章的学术大牛?不是拿了很多荣誉的学生干部?这种现实上的差距,恰恰说明我们对学生的引导并不能让我们的学生又快又好地达到社会上的顶尖水平。蓝心羽(你的叽叽)&黄诗扶 - 千寻【動態歌詞/Lyrics Video】_哔哩哔哩_bilibili

  夜空的星辰是你呀,路过的风是你,草木是你,山川是你,温柔月色是你

  2.9 作为发起人的力度不够

  这方面,虽然重大参加和承担了很多国内的重要会议、活动、赛事等等,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是这其中重大大部分时候都是参与别人发起和组织的活动,而不是自己作为领导人去发起和组织一个即将崛起的方向的大型活动,也就是作为发起人的力度不够。

  这里我举几个我切身体会的例子。国内做建设信息化的主要会议和组织,一个是清华发起和建立的,一个是华科发起和建立的,并且他们做了很多工作去努力推动这个领域的发展,最终也成为了国内这个方向里最核心的两个组织和会议,解决了国内这个领域在教学和研究上从无到有的问题,但是这整个过程基本没有重大什么事儿(神经工程管理还算发起人,不过更多时候我们没有来得及作为发起人),等到重大后面再来做的时候基本等于follow别人的工作了。还有一个是全国基础设施大会,发起人是东南大学,也是做得轰轰烈烈,重大虽然也有一些大咖参与第一届组委会,而且这些大咖放到东南去也是大佬级别的人物,但是不管怎么说重大毕竟不是发起人,总觉得有点心痒痒。类似的情况还存在于其他学科和学院,因此重大在这方面还是需要再多努力积累的。

  除此之外,重大作为国内学术改革的发起人力度也是不够的(教育改革目前来说还不错,第一部分也说了很多例子),目前国内学术评价的风气都已经明显发生转变了,可是这种转变的过程,重大不仅没有主动出击、敢为天下先地去引导国内学术改革的方向,也没有在国内新的学术评价风气转变后及时调整自己的政策,这点来说,我是很不满足的。具体我在后面一个小节会有详细的阐述。

  2.10 对地方、行业与国家的引领不够

  这点也好理解,先说对地方的引领吧。目前重大都是在配合重庆市政府的战略并努力获取重庆市政府的支持,也就是重庆市政府的产业规划是核心,重庆市政府的支持对重大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然重大的表现也不错,利用学校的资源帮重庆市政府争取到了很多大型企业的入驻,重庆市政府也在努力打造环重庆大学经济圈。就跟本地政府的合作来说,重大目前做的还算不错的,但是呢,有斯坦福跟硅谷相辅相成的珠玉在前,再来看重大目前的学科发展方向和跟重庆市政府联动合作的状态,其实还是被重庆市政府给引领得多,而不是我们引领重庆市政府得多,所以就会觉得我们要做的能做的很有很多,后面还会有更深层次的讨论。

  在行业内也很好理解,重大有很多的老师教授,但是我们在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和预判和引领上是不太够的。就好比我上文说的那个建设信息化的例子,我在2015年第一版的回答就说了这个方向很重要,因为当时住建部就已经在重点推三个大方向了(绿色建筑、BIM为代表的信息化、装配式),而且还提了很多年,但是重大一直到2021年才成立了智能建造这个专业,而清华是1987年就开始布局,华科同济也比我们早了近20年,别人不仅仅是做得早,而且他们还很早就培养出了一批学生和老师在这个方向上并形成力量。如果这玩意儿很容易被判断出来是一个未来趋势,那我们为什么不提早二十或者三十年布局呢?当然布局晚了并不是最主要的,学术实力的不够才是最致命的,拿不出干货别人也不会认可你,最后就是始终进不了一个领域的核心决策层,提出的技术也好、政策也好、理论也好,最后都很难被同行和部委所认可,结果就是,决定整个领域发展方向的、引领整个领域何去何从的极少极少有重大的老师和成果,这点也同样适用于重大的其他学科和方向。

  目前重大的老师和成果,在这三个方面的引领都是令人不满足的,各位也可以自己去看看,看看你们身边的重大老师和科研成果们,又有多少人多少成果做到了引领地区、行业和国家发展呢?之所以重大大部分老师做不到这点,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目前重大整体上的研究成果还是追求数目、追求引用、水文章的follow型工作,而不是解决实际问题、从0到1的原创型工作,即使重大的老师们接了很多国家自科和国家社科基金也无法改变他们当中绝大部分人的成果实际上并不work的客观事实。当然这里也还是要强调一下,这不仅是重大的问题,更是整个中国学术界的问题。

  2.11 研究生培养上的不足

  在研究生的培养上,重大目前也存在很多问题,这里重点说两个。

  首先就是学术基本功培养不扎实,虽然研究方法论是重大硕博的必修课,但是从实践结果来看,这门课开得结果显然是不成功的。当然这不仅是重大的问题,也是国内研究生培养的通病。国内的硕博(清华整体上来说可以除外,别人还是实打实不错的),在做研究的时候普遍会出现一个特别明显的现象,即一环扣一环的乞题谬误。乞题,也叫做观点窃取,即把你需要论证的结论当成默认前提和理由来使用。一个学术研究课题,在提出solution之前,有三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必须要进行内容和逻辑衔接上的论证,论证的过程和结果直接决定了你的研究是否与现实脱节、是否真的有创新,一是problem statement,也就是你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到底是什么,定义不清楚的话后面直接不用看了;二是问题的成因,对应问题发生的规律机制(mechanism)和根源因素(origin),这部分论证如果不能说清楚到底是什么,不能跟problem statement衔接起来,那么也可以不用再看下去了;第三部分就是research gap的定义,如果research gap的定义不能跟上面2个部分衔接起来,那么后面的也可以不用看了。这里我就简单提提,在下一部分会有更加详细的解释说明。而国内的学者和博士,会普遍出现严重的乞题现象,在problem statement就开始随便写两句话,但是根本讲不清楚research problem到底是什么,也无法论证这个research problem是真实出在的,但是他们会觉得自己随便写了两句就代表自己这部分过关了,然后就把这个错误的、并不存在、还需要进行论证的research problem当做是默认前提,并依据这个错误的默认前提和理由来进行下一步的推论,然后再下一步的推论中继续乞题,不进行对下一步推论的论证、随便写写就把这个乞题了的下一步推论当做另一个默认前提,再这么循环往复,一直到研究课题结束时的prototype validation,于是就成了一环扣一环的乞题谬误。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国内大部分学者接受的都不是从0到1、探索本源的学术训练,而是水文章的训练,即他们在学习怎么做研究乃至自己做研究的过程中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围绕单篇文章怎么被书写出来而进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这单篇文章能得以发表,而不是去探索本源(这也是为什么研究的英文叫做research,这个Re Search的内容就是本源,也就是一个真实存在的事物到底应该是什么),所以他们只能知道一篇论文的大致框架,但是却并不知道怎么去论证和联系研究中的各个逻辑节点,也不知道怎么去顺利推动自己的研究课题、不知道怎么培养学生。这种方式做出来的研究质量就很差,效率也很低,不仅与现实严重脱节,也完全不能回答世界的本源、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然后就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系还不够完善。人发展的大方向主要就三个,从政从商从学,而由于教职市场的有限和学生的个人选择差异,最终任何一个学校毕业的博士最后能成为老师的人数和比例都不太高,大部分人是从商和从政的。因此我们的研究生培养体系不能就完全让学生仅仅关注在学术能力这一个能力上,而应该去建立更完善的培养体系,好让他们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当然这一切的基础有三个,加强对于学生人生目标和职业发展规划的引导、加强学术能力的培养以及配套的学术评价体系的改革,详细下文讨论。实际上,综合能力的培养体系问题在本科生和硕士生阶段更明显,本硕直接去从商从学的人更多,在本硕阶段也要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我之所以把这点放到研究生培养的不足来说,是因为我想借机给重大的同学们讲两个观点。一是按现在国内这个社会情况,如果想搞学术那就必须要读博,即使不想走学术路线,研究生也是一定要读的,但是不一定非要本科毕业就接着读研,而是以本科毕业5年后算,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职业需要来决定读什么方向的研究生,理由也好说,能切实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思维,能提高自己学历这个敲门砖和门槛给自己更多选择的权利,也可以通过跨学校读研来扩充自己的机会和资源,等等等等。二是不管是本科还是硕博,大家都一定要注重能力上的成长和培养,而不是只看表面上的标签,能把事情做成什么样、能改变什么远远比看上去标签多不多更重要也更务实,而研究生阶段的系统学术训练,其实是有助于大家成长的,即使目前重大以及国内的研究生(硕博)培养体系有不少问题、同欧美顶级大学仍然存在不小差距,但是从普遍意义和概率上来说,这个学术训练的过程对思维的提升还是比只读个本科要好得多。【官方MV】Mojito - 周杰伦_哔哩哔哩_bilibili

  所以胖伦的新专辑就是“莫急!拖!”

  2.12 青年人才引进政策和人才考核评价体系的滞后

  目前重大的人才引进政策,弘深卓越学者岗、弘深杰出学者岗、弘深优秀学者岗以及弘深青年学者A岗,我认为并没有什么问题,因为这种人才岗位都是基于明确的国家级帽子,而这些帽子的评选标准怎么样已经不是任何一所学校自己能决定了的了。但是在弘深青年学者B岗、弘深青年教师以及准聘教授/副教授这涉及青年人才引进的三个部分,重大的青年人才引进政策是明显落后于此刻的国家要求以及即将到来的趋势的。同时,这三部分的引进人才也都需要进行考核评价(tenure-track),而目前重大对于这三部分引进的人才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是明显落后于此刻的国家要求以及即将到来的趋势的。

  目前重大在这三部分的收人标准和考核标准,总结起来就是“数篇篇”,也就是看重ESI数目、看重发文章总数、看重三大奖的参与排名、看重申请到基金数目,并且认为这些指标数目越多越好,就越容易被引进进来或者通过考核评价。说实话我非常非常能理解为什么重大会有现在这个青年人才引进政策和考核评价体系,大家都知道上一轮学科评估和双一流学科评估,重大的表现都不太令人满意,双一流学科是三个自定,第四次学科评估是3个A-14个B+(虽然从排名上来说来说跟以前相比基本没什么变化,但是没有A确实不够好看,详情可以参见我之前的另一篇讲重大第四次学科评估的知乎回答),换谁做校领导都会有巨大的压力,都会优先把这两个决定学校命运的评估搞上去。

  之前双一流大学和学科的评选标准主要是四个:(1)一流大学是在政策延续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原有985、211还是要支持的),辅以Times、US News、QS和ARWU等几个世界主流高校排行榜的中国高校排名为标准,再适当考虑对特殊地区和行业的照顾。(2)一流学科(非自定)则首先综合考虑ESI学科排名(或QS学科排行榜)中的中国高校在全球的表现、2012年教育部学科评估参评学科数量和国家发展规划决定一流学科入选数量;然后以2012年学科评估排名为主,确定哪些高校的学科能入选;辅以在QS学科排名(少量有ESI)中表现优异的个别高校学科也能入选(或按照QS的称呼设置学科名);最后,五年内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及以上、技术发明一等奖或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以上所依托的高校学科拥有一票上位的特权。重大就是当时这几个标准上数据不太好,结果弄出了3个自定一流学科。

  而在上一轮学科评估中,有四个极其重要同时也是重大之前没做好的评价指标分别是:(1)A1师资质量-S1师资队伍质量,25个代表骨干教师要有10名青年教师,要看他们的学术水平和获奖情况。(2)C1科研成果-S12学术论文质量,完全看ESI高被引、期刊IF、文章数和总引用数。(3)C2科研获奖-S15科研获奖,就是看各种国家级省部级以及著名的奖项。以及(4)C3-S16科研项目(含人均情况),主要就是看各种基金数目。重大这几个指标在当时也是不太好,因此导致学科评估时候出现了很多高原学科缺没有顶尖学科,学科评估结果在双一流A类大学里也不太好看。

  因此综合起来,在青年人才的引进和考评这块,重大就不得不去对青年人才抓ESI引用、抓IF、抓citation、抓基金数目、抓获奖数目、抓文章数目,同时努力提高重大学校以及各专业在各大排名上的位次,因为在这些都是上一轮学科评估和上一轮双一流评估中极其重要的指标,它们直接影响并决定了这重大在两个评估里的结果,所以才说,我非常非常理解为什么校领导们要采取目前的这种标准。

  但是我也还是不得不说句,很可惜,这些重大现在还在抓的、上一轮学科评估和双一流评估中的重要指标,它们本身就是极其不合理的,什么ESI高被引、文章数目、IF数目、citation数目、基金数目、获奖数目、大学排名等等表面化的指标,本身就与学术成果的质量毫无关系,实际上学术成果的质量等级只与一样东西有关,具体是什么我在第三版块会详细解释。当然上一轮两个评估中某部委会采用看重这些指标我也毫不意外,毕竟在某部委层面有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你们懂的。

  但是现在风气和标准都已经发生变化了,某部委自己也发生了一些广为人知的变动,你们也懂的。而新的环境和风气则发生了很明显的“破五唯”的变化,不仅在双一流评估上开始讲究代表作、讲究原创性工作;在海外优青的申报也是在重点强调申报人所取得研究成果的创新性、科学价值及本人贡献等,而申请人填写的科研成果已经全部变成了代表性科研成果(问了一圈,大部分填的最后也都是不超过5篇),不再提文数目、IF、ESI和引用数;此外在国自然的基金申报书上也不再填写(不只是不要求,而是直接不让你写了)发文章数目、IF、引用和ESI,而是只写5篇以内的代表作;2020年11月3日教育部公布了《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文件上明确说了要“破五唯”,重点看代表作,要突出标志性、原创性的贡献,不再看SCI、ESI和citation。此外再说一点,知乎给我发了很多条消息,要求我修改淡化有关“五唯”数据的内容,不然不给我发表,这更是说明了国家目

上一篇:李代桃僵!详解汽车碰撞试验用假人
下一篇:关于未成年人性教育的一些想法,做父母的尤其不能回避这个话题,小孩子一旦受到伤害,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