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素养情况总结汇总十篇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1)

  教师评价模式不但影响到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学生的培养,评价教师不能“唯论文”“唯帽子”,要建立多元教师评价制度,全面衡量教师的专业知识、能力、业绩、态度和师德。教师评价应强调对教师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就是用动态的、发展的眼光,对教师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系统的、全程的、较长时间的、循环往复的评价。教师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式:校长评价(行政人员评价),同行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

  1.始终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我校通过教职工大会反复讨论制定了科学有效的《临泽一中教师考核办法》,作为对教师评价的重要依据,认真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把师德表现作为教师业绩考核、职称评聘、评优树模首要要求。

  由于高考竞争压力大,有些教师注重课堂教学,轻视德育工作,学校在考核中加大了德育考核的分值,引导教师注重德育工作,好多女教师积极主动承担班主任工作,担起了教书育人的责任。

  2.突出教育教学实绩。把认真履行教育教学职责作为评价教师的基本要求,引导教师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个学生。完善教师绩效考核办法,绩效工资分配、评优树模向班主任倾斜,向教学一线和教育教学效果突出的教师倾斜。这些措施的落实,激发了老师的干劲,使临泽一中的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迈入全市前列,赢得了家长和社会的广泛认可。

  二、不断完善学生评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高考是教育事业最重要的评价指挥棒,影响甚至决定着整个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克服“五唯”最重要的举措是建立和完善多元评价高考制度,不“唯分数”,建立综合的学生水平评价体系,录取学生以学生的综合水平为依据。

  1.完善德育评价。我国的教育目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的领先地位不容置疑。教育学生不仅要掌握知识,还要掌握学习的方法,更要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我们要明确“德育无小事,事事都育人”的深刻道理。我校通过每周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开设立德班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思想道德、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通过信息化等手段,探索学生、家长、教师以及社区等参与评价的有效方式,客观记录学生品行日常表现和突出表现,特别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情况,将其作为德育评价的重要内容。

  2.强化体育评价。学校开足开齐体育课,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学校每年请小屯卫生院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标准检测,每学年对学生进行体育达标测试,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

  3.改进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把学生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以及参与学校组织的艺术实践活动情况纳入学业要求,促进学生形成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学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临泽一中教学质量的提升,使学校的智育工作质量明显提高,相对而言美育、劳动教育成为短板。为了提高艺术教育和劳动教育质量,学校建立健全艺术教育机制,成立了由校长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任副组长的艺术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艺术教育工作。学校把艺术教育工作列入学校工作计划之中,制定和完善了《临泽一中美育工作年度计划》、《临泽一中艺术教学规范》、《临泽一中音体美教师单列考核办法》等制度,认真贯彻执行课程规定标准,在各学年开齐、开足、开好音体美课程。开课达到体育每周2节,音乐、美术每周各1节,做到教师到位,课时落实到位,任何时候都不得随意删、减、挤、占音体美课程。

  同时,根据《普通高中课程方案(2017年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将劳动课纳入学校课程管理,落实劳动教育课程。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学生每学期参加劳动教育课不少于20课时。根据我校实际采取集中授课的方式,每班每月集中上劳动课半天4课时,由教导处制订学期总课表,每天安排一个班级上劳动课。探索建立劳动清单制度,明确学生参加劳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让学生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

  美育和劳动教育课程的加强和落实,学生的美育和劳动教育评价更加规范,也促进了我校美育和劳动教育同德育、智育齐头并进共同发展,弥补了短板,增强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三、逐步探索、健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2)

  我们通过考察北京市理工科大学生①对于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式等5个方面的看法,以了解理工科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现状。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普遍认为自身应当接受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有58.4%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有必要开设有关科技道德、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环境伦理、技术伦理等方面的课程,但还有24.7%的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同时,结果表明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对于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呈负相关,即随着年级的增高对于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却逐渐减低,其中的原因值得探讨,目前可以明确的是年级越高越需要强化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另外,从为数不多的研究生调查问卷来看,他们对于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必要性的认识要高于本科生,这一方面与研究生要接触更多的科技道德问题等学业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当前针对研究生所开展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比较有效。从整体上来说,大学生对于科技道德素养教育之教育者即教师比较认可,尤其认可教师在课堂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在被问到哪些老师曾经提到或讲授过科技道德的时候,思想政治理论课老师、专业课老师、辅导员或班主任降序排列。思政课教师在其中占有绝对优势并不出我们所料,因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一直是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主阵地。我们对文理科专业课教师开展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状况作比较,出乎意料的是,理工科专业课教师提到或讲授过科技道德问题的比例要比文科专业教师低19.7%。而事实上,理工科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面对科技道德问题的机率肯定要大于文科教师,因而他们开展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应该比文科教师更大,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值得探究。大学生们还认为老师在课堂之外所开展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并不够。仅有43.9%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老师在日常生活和学习生活(课堂之外)中提醒过自己要坚守科技道德;分别有近26.6%和27%的学生认为老师没有提到过或者记不清是否讲过。

  我们把网络空间、自然环境、科学研究、生命健康以及社会生活等诸领域中的科技道德问题作为教育内容考察大学生的看法,并作对比分析。在上述几个领域学生们对于网络道德的关注度最高,而对于生命伦理的关注度最低,其余几项差别不大。分析原因,其一,网络技术和医疗技术与大学生实际生活的贴近程度分别是最近的和最远的,因而大学生对于它们的关注度也分别是最高和最低的;其二,当前的大学生群体对于生命意识的感知程度确实比较低,这从当前开设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就可见,当然,正值生命巅峰期的大学生群体生命健康意识的单薄也符合常理。统计数据还表明,文科学生较理工科学生,高年级学生较低年级学生更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科技道德,前一种情形很有可能是文理科学生不同专业的差异使然,后一种情形很可能与大三、大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或将要面临社会生活,也就面临着更多的科技道德问题有关系。调查结果表明,网络、书报、电视和课堂等4个方面依次是大学生了解和关注科技道德事件的主要途径,彼此之间的区分度大致在10%左右。网络在大学生关注和了解科技道德事件的过程中占主导地位,而课堂则是各种途径之中影响最弱的,说明网络在科技道德素养教育途径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而传统的课堂教学之途径则受到较大冲击,这也为我们制定的应对策略提出挑战。问卷数据还显示,从大一到大四的学生,在课堂中听到科技道德或科技伦理等相关词汇的频度逐步降低。究其原因,可能在于:其一,近四年北京市理工科高校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逐步被加强,据我们的文献考察以及访谈调研得到的结论也证明,近年来北京市一些高校已经和正在加强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方面的课程建设,成效正在显现;其二,在高年级大学生中以课程形式开设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确实有待加强。

  我们把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方式分为课堂上的纯理论分析、举实例、设置情境;课堂外的活动式教育,以及渗透于课堂内外的榜样教育加以考察。在各种课堂教育方式中学生们最易接受的是举实例让大家分析以及设置情境让大家体验等两种,而对于纯理论分析的讲授形式仅有18.4%的学生可以接受。最易被学生认同的课外教育方式是在科研活动中开展相关教育的“潜移默化”的形式,而为此专门开设的主题性活动,如有关科技道德的讲座和观摩等方式次之。这里我们对文理不同专业以及不同年级学生对于“课堂上纯理论分析”这一途径的看法进行比较,发现文科学生能够接受的比例要高于理工科学生;相反,理工科学生愿意接受举实例和情境设置等两种教育方式的比例则要高于文科学生,这说明学生的专业差异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几种课堂上的教育方式的选择。在大一到大四的各学生群体中,愿意接受纯理论分析的比例与年级高低呈负相关,即年级越高的大学生越不愿意接受课堂上纯理论分析式的讲授方式;相反,愿意接受设置体验情境和举实例等教育方式的比例则与年级高低呈正相关,即年级越高的大学生越愿意接受设置情境和举实例等讲授方式,上述情形都说明年级差异也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于课堂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方式的选择。我们对榜样示范的教育方式作单独考察。例如,在被问到是否愿意以身作则成为科技道德修养方面的表率时,学生们都显出较高的积极性,72.3%的学生作出肯定回答,但在问到是否愿意通过自己的表率行动或做法在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内改变整个社会的科技道德素养状况时,学生们则显得信心不足,只有62.5%的同学做出肯定回答,而认为不能或无足轻重的却占到了27.3%。与之相联系,学生们对以他人榜样示范的形式对于自己进行教育的方式认同度也不是很高。

  加强理工科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建议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北京市理工科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调查研究,为加强理工科高校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提供有针对性的对策,也就是在深入分析问卷数据和访谈调研结果的基础上,对相关的理论问题进行思考,对相关的实践环节给予关注,并得出结论性的意见。首先,要加强大学生对于自身群体接受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它是加强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改善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状况的重要内容。正如调查数据所显示的,绝大多数大学生都承认自身的科技道德素养有待提高,但是他们对于自身接受科技道德素养教育之紧迫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并不比其他群体要高。实际上,大学生群体与科技发展密切相关的特征以及他们科技道德素养有待提高的现状都说明了他们接受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同时,科技道德素养教育无论对于大学生自身综合素养的提升还是对于其日后从事未来的职业和事业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让大学生认识到如上形势是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重要任务。其次,要加强理工科教师对于自身开展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如调研结果所表明的,理工科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中面对科技道德问题的机率肯定要大于文科教师,因而他们开展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应该比文科教师更大,但实际情况恰恰相反,这其中理工科教师对于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必要性认识程度的高低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所以,也非常有必要提高他们的认识。

  确立兼具稳定性和开放性的教育内容体系首要强调的是教育内容的稳定性,它是教育内容丰富和发展的前提即教育内容开放性的前提。基于相对稳定的内容设计大致有两条思路:第一条思路即把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关系作为教育的基础内容;把科学与人文之间的融合作为教育的导向内容;把科技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作为教育的核心内容;把科技政策法律法规为作为教育的补充内容②。第二条思路即在网络空间、环境保护、高新技术、日常生活等不同领域中的科技道德素养作为不同主题的教育内容。其次,教育内容体系的开放性是指教育内容不能僵化不变,要开拓创新。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教育内容是教育内容稳定性的动力源。如将“基因伦理”、“太空伦理”、“生命伦理”等最近几年兴起的科技道德问题纳入教育内容之中就是当前社会形势发展的需要,更是科技道德素养教育内容体系创新的本质要求。

  如果说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内容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之内是相对不变的,但是大学生科技道德素养教育的方式却要根据具体的教育目标、过程、对象、情境的变化而变化,也就是说在具体的教育环节中要根据不同情形而采取不同方式。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并不反对开设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直接的科技道德素养教育,也不反对纯理论分析式的授课方式,他们反对的是死板、教条的教育形式,也反对没有课外教育形式作为有机补充的教育形式。调查问卷最后一道开放式问答,以及学生、教师在座谈调研之中提出的建议也在教育方式上给我们一些启示。其一,观看有关科技道德题材的影片,如《后天》《2012》等,通过预测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未来带来灾难以警醒人们爱护地球、挽救人类的影片,能达到理论教育很难达到震撼心灵的教育效果。其二,播放小视频,如袁隆平或钱学森等科学家先进事迹的视频,在榜样的激励之中实施教育。其三,发放宣传资料或制作有关科技道德的海报、小册子,乃至公益广告等等,在这种方式的创新上,环境保护、生命健康等科技道德主题的资源非常丰富。其四,模拟真实情景制作小作品或情景剧,如拍摄能够体现学生们科研或学习过程中心得体会的DV等。其五,举办科技道德方面的讲座或者参观相关主题展览。总之,师生们认为一定要设置课堂教学之外的教育形式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同时在课堂教学之中也一定要采取既适应大学生群体特点又体现时展要求的教育方式。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3)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staff is the core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ity.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status of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ity has been provoked from all walks of life. In this paper, questionnaires and interviews are carried out concerning the Status of English 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ity in Non-governmental Supported Colleges of Fujian Province. Meanwhile, the problems and reasons arising from the construction of English teaching staff in these colleges are analyzed; some measur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teachers’ professional morality; English Teachers in Non-governmental Supported Colleges; Social factors; the evaluation system of teachers’ morality

  德教育家第斯多惠指出:“教师本人是学校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活生生的榜样。”确实,良好的教师专业道德素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榜样导向作用,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如何,教师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教师专业道德素质概念界定

  教师专业道德素质是指教师从事教育职业劳动过程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道德行为规范和道德品质。师德师风与教师的思想觉悟、价值观念、人生追求、品德修养和工作态度等息息相关。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自身必须具备更高的道德境界,以高尚情操、丰富学识和人格力量影响教育学生。

  二、调研基本情况

  本文对福建省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的专业道德素质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以下为调研具体情况:

  1.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问卷调查活动先后经历了调查问卷的编制、发放、回收、总结四个阶段,前后历时1个月。本次活动问卷分中层干部问卷、一线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三种,共计发放730份,其中中层问卷30份、教师问卷100份、学生问卷600份;回收问卷706份,其中中层干部问卷25份、教师问卷92份、学生问卷589份;有效问卷1987份。其中中层干部问卷25份、教师问卷92份、学生问卷680份。从问卷回收情况和答卷的情况来看,广大师生积极配合了此次问卷调查工作。

  问卷中就师德现状、师德规范程度、对现有师德问题的看法和态度、对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和建议等方面展开调查。为确保调查信息真实,我们采取了无记名形式进行调查,所以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情况。

  2.访谈的基本情况。师德师风建设访谈以学校为单位,在师德师风建设主题活动月中自主选择召开时间,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组负责监督检查。各学校在会议后形成会议总结,报送师德师风建设活动组,活动组负责整理汇总。活动组共收集6个学校报送的材料,收集整理师德箴言51条,教师关于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建议15条。师德师风建设访谈是对师德师风问卷调查活动的有效补充。

  三、教师专业道德素质现状分析

  1.对师德师风建设现状的评价。从调查中看到,认为师德师风现状较好和一般的中层干部各占46%;77%的教师认为师德师风建设现状很好或是较好;51%的学生认为师德师风建设现状较好。调查显示,62%的教师是出于热爱教育事业的目的从事教育工作的,而且93%的教师喜欢自己从事的职业。

  具体来说,被调查者对教师 “热爱本职工作,工作严谨、认真负责”、“衣着整洁,语言规范健康”、“礼貌待人,作风正派,以身作则,注重身教”等方面表现出了较大的认同。但同时认为在“爱护关心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优良学风”等方面还存在较大的不足。调查结果表明,进行师德师风学习教育活动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全体教师从关爱学生入手,遵循教育规律与原则,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和能力;需要继续提倡和保持教师高尚的道德情操,提倡必要的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

  2.对师德师风建设的必要性的认识。不管在什么社会条件下,教师的角色,总是社会成员精神面貌的样板之一。教师的品行和精神内涵,代表着社会的文明程度。大多数教师认为必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在回答“您认为师德师风建设有无必要”问题时,有94%的被调查者认为进行师德师风建设“很有必要”或“较有必要”,仅有2%的被调查者认为师德师风建设“较没有必要”或“很没有必要”。绝大多数教师对师德师风建设的认同是进一步搞好师德师风建设的基础,但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了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的紧迫性和艰巨性。

  3.进一步提高师德师风的重点。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道德品质被认为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这一点可以从被调查者对“您认为教师最重要的素质是什么”的回答中体现出来,84%的被调查者认为教师的道德品质和工作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

  因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素质最重要的是道德品质和工作能力。当前师德师风的主要问题:33%的中层干部认为行为规范不严,师表意识淡薄是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25%的中层干部认为理论知识不深,实践能力不强是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21%的中层干部认为治学不严,学风不端是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58%的教师认为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学术功利化严重,其次诸如合作精神缺乏、创新精神不强,师德意识淡漠等也是师德师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55%的学生反映教师上课敷衍,散漫随意是学生最不满意的地方。

  4.对提高师德师风措施的认同。被调查者对于改进师德师风的措施,如“学院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加强教师师德师风学习”、“提供针对性培训”、“宣传表彰师德先进个人”、“加强教职工队伍的管理”,以及“抓好教学科研工作环境建设”等都较为赞同,但9.8%的被调查者认为“在年终考核等方面师德一票否决”不太重要或很不重要,6%的被调查者认为“引入教师上岗竞争机制”对提高师德师风不太重要或很不重要。

  四、调研反映出的问题及分析

  虽然师德状况总体较好,但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极少数教师存在工作敷衍、品行不端、效率低下、散漫随意等与教师身份不相符的现象。通过对调查结果的深入分析,可以得知影响师德师风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个人思想认识不够。极少数教师的基本道德素质较欠缺,没有作为一名光荣教师的神圣感、使命感,仅将教书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或转到其它职业的过渡或跳板,责任心不强,缺乏必然的爱岗敬业精神。调查显示,43%的教师对《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不了解或认为高不可攀。

  2.社会环境因素。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以及对外交往的愈加频繁,社会价值观念发生了急剧变化,给教师带来了无形的巨大冲击,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在教师队伍中有所蔓延。虽然近些年来,教师待遇有所提高,但相对于教师职业的的社会责任、历史责任、对社会的贡献以及工作难度来看,教师的经济待遇仍显不足。教师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社会风气等不利因素使其难以全心全意投入到教书育人的工作上来。

  3.师德师风的评价体系不完善。调研表明,广大教师十分重视评价考核的导向作用,量化和完善考评体系,应该是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50%的中层干部认为制定师德奖惩制度尤为重要。

  不少教师表示,要“确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评价机制”、“师德师风建设应引入学生评价因素”、“强化学生对老师的评价意见”、“建立公开公平的考核制度”。强调学生评价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功能和作用,是这次调研的重要建议之一。部分教师建议建立骨干教师、学生、管理人员相结合的考评体系,量化考核广大教师在师德师风方面的表现。

  五、加强和改进教师专业道德素质的主要措施

  通过调研工作得到的当前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师德师风状况的第一手资料,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职业素质提供了依据。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充分认识提高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教育关乎我们国家、民族的未来,因此教育的重要性是无论如何强调都不为过的。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首先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要认识到自己身上肩负的社会责任。民办高校教师作为培养高等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民办高校英语教师的社会认可度同公立高校相比相对不高,教师自身责任心显得不足。因此,加强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十分必要。

  2.加强教育引导,提高广大教师的道德自律水平。通过文化传统和基本规范的宣传教育,辅之以师德师风的典型宣传,挖掘在岗教师在师德师L方面的先进事迹、感人故事,注重用身边的人和事带动人,影响人,教育人,鼓舞人,不断增强广大教师的历史使命感、职业责任感,始终坚守社会正义,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修身正己、自我约束,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3.完善考评体系,加强学术水平和道德水平的双向考核。“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教书育人、学术研究也必须遵守科学研究的规矩。每年与年度考核同步,进行师德综合评定,并将师德评定结果归入教师业务档案,作为岗位聘任、技术职务晋升和奖惩的依据。更加注重在准备教案、课堂教学、批改作业、组织考试、指导论文、课题研究和日常教育等教书育人的实际环节与过程中,考察评价教师的教学态度、师风状况和师德表现。探索师德师风的量化考核指标体系,拓宽师德师风评价渠道,在做好专家评估工作的同时,更加注重参考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意见。

  4.努力营造形成良好师德师风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要在提高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待遇方面继续努力,扩大受益幅度,努力减少与其它职业、专业教师的差距,而且要为民办高校英语教师在教书育人、教学科研等方面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师生关系,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大局意识和责任心,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不仅教育学生也使教师自身得到发展。

  参考文献:

  [1]金瑾.关于新时期师德建设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2(01).

  [2]张庆秀,王岩.教师的教学素质如何与时代同步[J].教育探索. 2002(01).

  [3]夏宣玉,鄢娟.高等学校教师素质内容的探讨[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0(03).

  [4]辛自强,林崇德,俞国良.教师互动问卷中文版的初步修订及应用[J].心理科学.2000(04).

  [5]李悦辉.当代优秀中学教师职业素质要素的调查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王育民.职业与职业道德[J].社会学研究.1994(01).

  [7]韩进之,黄白.我国关于教师心理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 1992(04).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4)

  中图分类号:G65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独立学院的迅猛发展, 使之在高等教育领域中已占据重要地位。由于独立学院正处于树品牌、创特色的特殊时期, 教风建设已成为各项工作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正处在加快发展、推进改制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教风建设,塑造优良学风及校风,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本次问卷调查活动先后经历了调查问卷的编制、发放、回收、总结四个阶段,分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种。分别抽取学院四个系部的教师与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9158份,其中教师问卷159份、学生问卷8999份。至平台关闭,共回收问卷3065份,其中教师问卷125份、学生问卷7996份。教师问卷与学生问卷均就学院教书育人现状、师德现状、教风建设总体情况及学教风建设建议四个方面展开调查。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教师的教书育人方面

  教师和学生对我院教书育人现状基本满意。在学生问卷中,对我院教师教书育人情况非常满意的占21.7%;比较满意的占57.8%,详见下图1。

  图1 学生对我院教师教书育人情况满意程度图

  在教师问卷中,在从教过程中能够完全做到工作态度热情诚恳、认真负责,以提高教学质量为已任的老师占72.5%。

  (二)教师的师德方面

  教师和学生对我院教师师德现状基本满意。

  在教师问卷中,完全同意师德是当老师的一个先决条件的老师占91.3%;认为教师的个人作风问题经常会及会给学生带来影响的老师占89.9%。在学生问卷中,认为我院教师有高尚情操和奉献精神的状况较好及很好的学生占83.2% ;对我院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比较满意及很满意的学生占87.7%。

  (三)学院教风建设总体情况

  我院教风建设现状良好,在教师问卷中,认为教风状况优秀的有11.6%,认为良好的有71%,认为中等的有17.4%,无人认为教风建设状况差;在学生问卷中,认为教风状况优秀的有33.6%,认为良好的有60%。具体情况详见下图2。

  图2 学院教师、学生对学院教风建设状况的认识

  (四)对学院教风建设的建议

  本次主观题答卷95.7%的老师、80.9%学生提出了建议,其参与度都很高。

  三、问题成因分析

  对问卷调查中教师教学行为规范、教学方式方法、教学效果方面及师德等问题,学院曾三令五申并多次在各类报告(或通报)提出,虽然有所改进,但成效不够显著。有的教师在教学当中表现出彷徨、功利、应付和心有旁顾等师德失范的消极心态,有的教师的教学精力投入不足、学术修养不深,教风浮躁,治学不严,有的教师甚至把所从事的工作仅仅当做一种谋生的手段,为人师表的育人意识较为淡薄,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表现出不能将身心投入到本职工作中,无心钻研业务,上课没有激情,不负责任,教学方法单调,教学内容缺乏新意,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谈等,因此学生提出种种意见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出现上列问题更深层次的原因与学院教师队伍整体数量不足、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管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以及制度的执行和落实不够到位等因素有关。

  四、对策与建议

  针对目前教风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应进一步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主要有:

  (一)制定教风建设(含师资培养、师德及其他方面)相关制度,以文件形式,从学院的高度加强我院教风建设。

  (二)系统化设计有利于提高教师能力、水平和素养的激励机制;

  (三)责成师资队伍建设管理的主体部门拟就师德师风建设相关指导性文件,完善教师管理制度,统一部署实施;

  (四)加大高水平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比例,有针对性的加强老、中、青等各类型教师的培训,重视发挥高素养、高水平教师的“导师”作用;

  (五)教师风范评价与人事管理工作密切结合,切实提高教学质量监控结果在纠偏和整改中的效度,落实学院教学事故认定的约束机制。

  参考文献: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5)

  1.教师讲解示范

  电动机正反转主要应用于各种操作机构的上下、前后的往返移动,简单的可以使用继电器接触器控制,复杂的可以使用PLC来控制,核心问题就是正反转的切换及正反转的互锁保护。在学生掌握了单台电机点动、长动运行后引入可逆控制,主电路中使用两个接触器,同时还要注意调相,控制电路中注意互锁触点的使用。在教师进行示范的时候,重点是接线,两相之间要对调,让学生先分析控制电路中为什么需要互锁触点、如何实现互锁等。学生可分组讨论,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2.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习

  学生分成五组,每组四人,分组画出电气原理图和接线图,然后领取元器件进行接线,各组基本完成接线后,开始检测和调试。在中德合作班教学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对关键步骤进行指导,包括元件的布局是否合理,两个接触器的接线和开关的接线是否正确,互锁触点的使用等。遇到共性问题时,一定要在黑板上进行集中讲解,分析错误操作可能出现的后果,如何进行正确的接线,让学生真正理解线路中各环节的作用,同时掌握如何检测互锁触点。

  3.学生独立操作

  在这一步骤中,教师就不用进行指导了,让学生独立操作。组内学生可以展开讨论,分工合作,也可以尝试不同的方案。各组要写出调试步骤并进行叙述,教师只需在通电检测前进行关键点的查看,通电后如果有故障,让学生自己查找故障原因进行修改。

  4.教师分析总结

  在最后环节,教师重点分析可逆控制线路的特点,讲解如何进行线路检测,如何根据故障查找原因,并让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和总结,最后选出一位学生进行总结发言。

  二、做好教学辅助工作

  中德合作班的课程安排是很紧凑的,和普通班的教学有很大不同,并且学生毕业考试的压力也很大,所以学生的学习情况、心理变化、生活情况都显得尤为重要,我们应通过一系列的辅助工作来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对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1.学情分析

  教师每周都会进行总结,其中就包括学情分析。教师要分析课程的进展情况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如果在教学方法或者课程进度上有问题,就要及时讨论进行修改;特别是针对那些出现注意力不集中、上课玩手机、迟到早退等学习问题的学生,任课老师都要进行个别交流,帮助学生调整好学习状态。

  2.心理疏导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有很多想法,产生一些心理问题,例如毕业考试考不过怎么办?将来工作不理想怎么办?学习坚持不下来怎么办?教师应认真观察学生,如果发现学生有情感方面和个人交往障碍方面的困惑,就在课余时间找机会和学生谈心,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消除思想顾虑,增强应对压力和挫折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6)

  一、学科评价理念要突出核心素养培养

  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对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教师对教学评价的态度、形式与方法,能客观反映教师对教育的热情、学生的热爱,折射教师的职业修养与人格魅力,增进师生情感的内聚力与感召力。在受教育者的教育需要中,求真与求善的需要不可忽视,它也是人们追求教育的一种重要动机力量。在思想品德学科教学评价中蕴涵着丰富的情感因素,教学评价更容易在师生互动中进行。因此,教学评价的环境、形式与方法将直接影响学生认知与情感两类信息的沟通,影响着学生借助学校教育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素养与能力――即核心素养的形成。

  核心素养的培养,强调跨学科综合能力、知识、能力和态度的综合。因此,教师在进行评价研究过程中要发扬改革创新的教育理念,理清情感、态度、价值观与知识、能力和行为习惯之间的关系,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情况的综合测评,使评价由重知识考查真正向学生的人格发展、基础学力、关键能力等方面的考查转变,为学生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公民道德、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等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评价不仅是考查学生学习水平和教师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而且对教师和学生的情感发展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积极实施素质教育,积极开展适合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社会实践活动,锻炼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培养他们热爱生活、热爱人生、奉献社会的良好品格,为他们顺利就学深造、参与社会、终身发展创造条件。

  二、学科评价策略要紧扣核心素养培养

  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具体化、明确化与深化。教师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实践中不断思考与研究教学评价策略与方法,对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增进师生情感,实现知情互促并茂的学习效果,塑造学生的九大素养有着深刻意义。因此,要改变传统评价中“重知识评价轻德行评价”的做法,以情感教育理论为指导,对评价的策略与方法进行实践的探索与研究,努力创造教学水平进入更高的境界。

  如,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评价时,可以实施显性与隐性的评价策略与方法。所谓显性的方法,就是通过教师对教材的精心设计,创设师生情感互动的环境,有准备对不同学生实施不同的问题教学,特别是对学习困难学生适当降低对知识点的评价要求,并对他们的表现更应偏爱于热情的赞赏与鼓励,有意识培养求知欲望,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使教师的教育能满足学生认知与情感共同发展的需要,形成和谐合作的教学环境,在整个的过程中能使学生有直观的感受与体验。而隐性的评价方法,教师在实施教学过程中随时关爱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的评价表现在细微的面部表情、富有情感的动作,充满激励的眼神,这样引起师生情感交融的行为就是隐性的方法。通过对评价策略与方法的有效实施,既能促进学生学会科学知识,感悟人类科学知识,又能增进师生情感的互动与交流,实现关注学生适应当今与未来发展,适应社会、终身学习、成功生活、个人发展的关键素养的目的。

  三、学科评价过程要围绕核心素养培养

  根据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学的特点和优势,以及课程改革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将核心素养培养渗入课堂评价之中,并制定科学合理、简单可行、易于操作、的评价标准,对学生的学习坚持“寓情于教、过程调控、激励进取、阶段测评”的评价方式,突出形成性评价、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

  1.阶段评价多元素。

  阶段性评价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测验或实践、操作、座谈、调查、书面报告、作业、行为等形式,对促进学生良好的品德成长的自律、学习态度、学习兴趣、交往合作、意志等品质进全方位评价行。通过评价,了解学生现阶段的学习情况,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从中找出共性与个性问题。对于共性问题,从修改教学方案入手,找出能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便于他们理解的教学方法;对于个性问题,则通过个别辅导并帮助其改进学习方法来加以解决。当存在问题与文化基础、教学方法无关时,教师应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学习兴趣、个性特点方面存在的问题,贯彻“既教书,又育人”的施教方针,从思想、心理、情感等方面入手,并在教学中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使他们由被动状态转为主动状态,积极投入到学习中去。

  2.自我评价累积分制。

  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从预习、展示、书写、作业的及时度、小组合作表现、语言、纪律……等方面根据本学科特点展开,哪一方面表现好(如回答正确,及时完成预习任务等)自动累计1分,表现突出2分,有创新精神3分……预习有错、展示有错均不扣分,只有不遵守纪律才视其情节扣不同分值,课后自己在学科预习本的封二记分(划“正”、写数字、表格形式均可,并有得、扣分标注日期)。促进学生自我管理。

  3.小组评价合作制。

  学习小组可自制小组成长记录册:记载本组的口号、制定本组的共同认可能够遵守的纪律要求,组内成员的兴趣、爱好,工作分工,值得收藏的作品……一月可进行总结与反思,将各成员的月得分记录在小组成长记录册,同时累积本组成员的总得分情况,即小组成员捆绑积分,小组的团体“战斗力”昭然。

  4.过程评价多元化。

  结合思想品德学科的特点和学校的实际,采用过程评价和多元评价相结合的评价办法。通过“笔试评价”、“中学生思想品德评定”、“社会家庭评价”、“情境测验”、“成长档案袋”等多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考查和评价,将学生每学期的等级记入学生思想素质档案,客观地记录学生发展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形成过程。

  可见思想品德教学进行动态的全过程评价,既便于学生了解自我的学习、表现状态,做到自勉、自励,也便于学习小组成员间相互学习、相互督促;不仅有利于充分利用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教育的资源,优化课堂教学环境,促进认知与情感双赢发展,更能充分彰显初中思想品德学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优势。

  参考文献: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7)

  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五创”工作为抓手,鉴于今年新冠肺炎的突发情况,立足实际,坚持质量发展和教育安全齐头并进,提升学校内涵建设,整体推进我校教育教学质量。

  二、工作任务

  (一)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推动师德师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建立健全教育、宣传、考核、激励、惩处、督查相结合的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培养“四有”好教师为目标,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学习教育法律法规、学习《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2018年修订),增强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健全师德师风培育体系,创新师德教育内容和方法,增强师德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落实师德常态工作,开学后开展师德教育讲座,进行师德师风宣誓活动,全体教师对上学期师德师风情况进行自查、自纠的总结和汇报。常态化开展“育名师、树典型、强师能,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活动,选树典型,引导教师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和业务素质。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让每位教师有敬畏、守底线。

  (二)严格制度管理,加强教学督查,扎实抓好教学常规工作。

  鉴于今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特殊情况,我校本学期的教学工作,根据疫情情况将适时调整教学计划。

  搞好新生编班、转班和注册工作;按照上级部署,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指导系部进行疫情期间课程表编排,合理做好作息时间,避免聚集活动;根据教研规程,督促系部教研、年级教研和学科组教研落到实处,根据疫情情况合理组织安排考试,并对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掌握教学的实际情况等,组织学生的技能等级鉴定考核工作等教学常规工作。同时,要定期不定期对教学常规工作进行检查,对检查结果及时进行公示和通报,促进规范化、制度化教学。

  积极执行“2.5+0.5”培养模式,根据今年疫情的特殊情况,扎实做好顶岗学生的实习安排工作,同时做好就业跟踪和回访调研工作。

  (三)完成省级示范校创建验收以及重点专业和实训基地建设验收任务,稳步推进新批准的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和护理专业实训设备的配置工作。

  1.按照示范校建设要求,加强领导,责任到人,认真对照任务书验收标准和要求逐一核实,总结验收成果,高质量完成省级示范校验收任务。

  主要目标和任务有:

  (1)两个重点建设专业(会计和计算机专业): 一是完善产教融合机制。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健全完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会议纪要等相关资料。二是提升管理水平。制定专业教学、核心课程、实训管理标准,完成质量管理体系和评价方式实施任务书及完成情况报告。三是推进培养模式改革。会计专业要修订完善“校企合作、课岗对接、学训合一”人才培养模式与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基础会计》、《中小企业财务会计》、《会计电算化》和《会计分岗位实训》四门核心课程标准。计算机专业要进一步推行“项目引领、任务驱动、学做交替”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完成4门工学结合课程标准编制。四是加快专业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充实教学资源库资源,建成专业教学资源平台。五是提升师资队伍水平,认真落实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兼职教师、双师型教师培养计划。六是创新德育工作和核心素养培育,在日常行为和核心课程中注重对学生的理想信念和职业道德培育。七是结合扶贫攻坚服务,继续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和现场技术指导,提高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2)学生综合素养教育特色项目建设:一是完善《星级班主任评选办法》、《班级量化考核办法》和《学生自主管理制度》等,健全学生自主管理机制。二是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配备心理疏导必要设备,壮大心理健康工作团队,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形成全员参与的心理健康模式。三是进一步深化企业文化进校园活动,推进职业素养教育进课堂,通过形式多样的主题教育,培育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制作“校园名人榜”,展示获得各级技能竞赛成绩优秀的学生。

  (3)校园文化特色项目建设:一是进一步提升凝练学校办学思想,引导“三风”建设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主线;二是 结合校训、校风、办学理念,通过楼宇墙体,室外橱窗、路牌、宣传栏、板面,打造师生共同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校园文化;三是完成党群活动中心、校史馆、社团活动室、校园广播站的整体建设并投入使用。

  (4)在学校网站开设“省级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建设”专栏,将申报及佐证材料上网,供评审组查阅。项目建设启动后,将《项目建设任务书》《项目建设实施方案》在网上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并及时项目建设动态,展示项目建设成果。

  2.在完成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重点专业建设的验收上报和计算机应用与机电技术应用重点实训基地建设和做好自查工作报告以及工作绩效报告和审计报告的基础上,整理验收资料,落实验收上报工作。

  3. 稳步推进中餐烹饪与营养膳食专业重点实训基地的建设工作;完成护理专业实训设备的配置工作,为学生实训提供良好的硬件平台。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做好学校整体师资队伍的建设规划,对各专业的带头人、骨干教师以及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做好科学、具体的计划和部署,实现师资队伍建设绩效最大化。所有高级教师对青年教师进行结对传帮带,签订传帮带结对书,落实《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关于教师下企业实践制度,并作为评优、评模、晋级条件。

  在疫情防控与学校正常教育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支部党员的先锋作用,加快重点专业建设、加快推进现代学徒制试点改革,加快学生社团建设,让党员在各个岗位上勇挑重担,树立榜样,发挥带领作用。

  强化思政课教师、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师三支队伍建设。积极利用课堂进行爱国主义、职业道德、工匠精神和劳模精神渗透,关注学生人格、心理、道德及情商成长。

  (五)积极组织各级各类竞赛活动,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积极组织师生参加各级技能大赛、文明风采、省市教学能力竞赛等活动,以赛促教,以赛促学,赛练结合,不断提升师生能力和水平。

  (六)深化产教融合,全面推进现代学徒制,积极参与集团化办学,抓好“1+X”证书试点工作,推进我校技能等级鉴定站申请的相关软实力和硬件配套工作。

  加快推进职业教育改革,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深化产教融合,探索引进企业进校园模式。一、积极参与晋城市旅游集团和光机电集团活动。二、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深化校企合作,推进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三、保证中餐烹饪现代学徒制班正常开展。四、积极推进客户信息服务专业校企合作项目。

  针对“1+X”证书试点建设工作,组织相关专业教师积极参加“1+X”证书师资培训和考证工作,进一步改善教学条件,完善证书体系标准和培训内容建设。

  组织相关专业教师进行考评员考试和督导考核人员的考试工作,保障技能等级鉴定站软实力的增强,同时完成考试教室和实训场所的监控配套设施的完善,确保本学期完成技能等级鉴定的软、硬件的配套工作。

  (七)扎实开展体育美育“一校一品”学校创建活动,打造学校体育美育品牌

  深化体育美育改革,按照《晋城市中小学体育美育“一校一品”工作实施方案》要求,结合学校实际,抓好抓实体育、美育“一校一品”活动。要求体育、美育要与素质教育、与校园文化相结合。体育方面,要适应新时代青年学生特点和健身需求,利用学校有效资源,并加强与市武术协会合作,引进武术名人,力求在传统武术与健美操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富有时代气息和青春朝气、同时学生喜欢易学的“武术操”特色体育项目并逐步推广,打造学校体育品牌。美育方面,利用我校书法、音乐传统优势,结合学生特点,根据学生自愿、老师引导、结合专业的原则,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校社团活动,强化训练,打造品牌。

  (八)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课堂、入教材、入脑入心;积极开展语言文字工作,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和生态文明等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和道德情操。

  (1)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程、爱国主义教育、感恩教育、艺术、美育、劳动教育和生态文明教育以及国家重大决策和精神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达到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强化内涵,提升综合素养的目的,树立正确的三观和正确的意识形态。

  (2)严格并常态化开展“诵经典 练书法”活动。认真落实每周一、三、五早课前十分钟“练书法”,二、四早课前“诵经典”的良好习惯,并定期进行评比,培养学生的国学意识和坚持不懈的精神。

  (3)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培育理想信念为核心,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促进学生核心素养不断提升。

  (4)认真开展学生身体健康素质检测,扎实抓好“两操一课”,增强学生身体素质。

  (九)做好教育扶贫对口帮扶工作,坚决打赢教育脱贫攻坚战。

  按照市教育局教育扶贫相关要求,进一步做好对沁水县职业中学的教育对口帮扶工作,坚持问题导向和结果导向,深入调研,深化交流和合作,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和报送信息,不断提升帮扶实效。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8)

  要确立师德在学生文化教育中的地位,我们首先应该搞清师德中的文化内涵。师德是教师这个职业自身所包含的文化意义与人的品德文化构成的结合。由于教师这个职业教书育人的性质对于从事教育工作者的品行的规范和要求,教师便与从事一般职业的从业者在品德行为方面有了更高的职业标准,其文化意义也因此获得了职业化的集中和提升。所以,师德中的文化包含着两个层面:一是作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德行文化,这种文化是泛泛的适应于所有人,对所有人的品性都具有规范意义的文化,这种文化传承于中国文化传统中对于人的行为举止和思想修养的倡导和规定。如,对于传统礼法的遵循,对于爱心的倡导,对于乐善好施的推举以及对于人的品性中温柔敦厚的要求,同时还有对于伪善的批判,对于投机取巧行为的不耻,对于自私自利的嘲弄等等。这种道德文化的普遍意义不仅来自于历史,而且弘扬于现在,因为它集中代表了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的要求,它符合各种社会制度下普遍的道德准则,是道德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内容;二是作为教师职业的品德行为文化,这种文化在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的道德文化要求基础上,进一步把这种文化提升到一种具体的职业规范中,它着眼于教育工作者的特定职业,因此,其文化内涵也便有了更加深刻之处。由于教师是以教书育人为本职的,它有更为直接的对于德行文化进行传承的责任与义务,因此,在要求中比其他行业的职业道德也就更富有文化意义,一方面,这个职业要求从业者必须具备能够完全这个职业所必需的文化修养,单纯的知识积累是不够的,知识如果不能文化化,对于这个职业来说是不符合要求的。另一方面,有了知识还必须把这些知识提升为文化,而单纯地把知识提升为文化依然不能成为教育职业的合格从业者,最为关键的是要把这文化变成为自己的现实行为,成为德行文化的一部分,由单纯的说教式的“教书育人”扩展成为“教书育人”与教师德行规范下具体行为的现实影响互相统一。只有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师德的文化内涵才会真正地体现出来,师德文化的内涵是丰富的。师德文化的形成需要教师的充分积淀,对师德的判断也要进行对其具体工作效果的考查,积淀的状况和考查的结论一般表现为两种结果,一种是积极向上,反映教师职业客观要求的文化倾向,一种是消极被动,代表着落后势力的文化倾向,这两种倾向构成了师德文化中的总体内容,这两种内容无论于现实的教育工作有什么样影响,它们共同代表了师德中的文化内容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师德对学生道德观念

  形成的潜移默化影响

  师德具有明确的文化内涵,学校工作又是以培养学生道德情操为第一要义,开展学生文化教育是实现这一要义的重要途径,因此,与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相对应的师德,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就成为学生文化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师德与学生道德观念是相对应的,步入中学的学生其道德观念处于由逐渐形成到最终确定的关键时期,教师的德行举止往往成为他们直接的模仿对象,对其道德观念的确定产生深刻的影响,这是胜过一切言传的身教,它是学生文化教育中一种意义最为重大,方式最为曲折的文化教育形式,如果怠慢甚至漠视这种形式,一切文化建设的内容和形式都会消解其意义和价值。尤其在文化教育缺乏的状况下,师德对于学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一种隐性的文化形式,成为了文化教育的全部内容。我们现在对其进行总结对我们今后更好地开展学校文化教育是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的,师德对学生道德观念形成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是不以学校文化教育倡导者的意愿和目标为转移的,每位教师都会对其所面对的学生在道德观上产生影响,其影响的内容分为两个方面,那些具有高尚师德情操的教师对学生产生正面影响,那些师德情操欠缺的教师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就一般情况上看,教师在学识方面的能力是最能引发学生在师德方面效仿的因素,那些知识底蕴丰厚的教师也往往是德行文化修养高的教师,相反,那些知识底蕴差的教师也是往往是德行修养不足的教师。因此,学生倾向于对知识丰富的教师进行效仿的自然选择,往往对他们道德观念的形成产生进步的积极作用。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作为学校文化教育最重要目标的培养学生道德情操工作,要关注到每一部分教师和学生,甚至要关注到每一个教师和学生,因此,我们绝不可抓了一般而放弃个案,尤其对于教师来说,从整个教师队伍来看某些教师德行修养上的不足是个案,甚至是具体的一个人,但他却面对成批成批的学生,尤其是那种有知识,没有文化的,在师德上有欠缺教师,青年学生更善于和乐于以直观的方式进行判断和选择,很容易造成因仰慕其知识的丰富而效仿其不完善的品性,这就造成了一种极为严重的后果,成为与学生文化教育总体目标背道而驰的个案,尤其将这类有知识没文化的教师放到一些管理岗位危害就更为严重。由文化积淀形成的师德,其对于学生文化判断和积累并形成德行观念具有直接的重要意义。因此,要充分完成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塑造――这一校园文化的目标,强化教师德修养显得十分重要。

  强化师德是有效地进行

  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9)

      通过培训,帮助教师知道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体系和内容,深刻理解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特征、功能及基本要求,深入思考新时期我们应该提倡什么样的师德,从教师职业生成的角度正确认识教师专业发展的迫切性和现实意义,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增强发展的信心和动力,显著提升教师职业道德素养。

      二、培训对象

      我镇所有在职的小学教师(已参加市级及以上骨干培训的教师可以不再参加本地的集中理论培训,但须参加校本培训,并发挥引领作用)。

      三、培训内容

      1、《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2、《教师职业道德》

      3、《教师职业道德案例库》

      4、《教师心理素质教育》

      5、《师德启示录》

  四、培训形式

      采取集中培训和校本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集中培训时间为一天,由区教师进修学校负责实施。集中培训力求做到精心组织,全员参与,严格考勤,努力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结合学习资料帮助教师理清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加强学习指导,督促教师做好读书笔记,不断提高学习效率,要以教师的教育实践为基础,强调教师的自主学习,重视教师的实践反思,精心组织各具特色的校本培训活动,让教师在活动中感悟,从感悟到领悟,从领悟到行动上的追求,逐步形成新的教育观念和教育行为。

  五、培训安排

  1、准备阶段(XX年8月——XX年1月)。

  主要工作:

      1)调研摸底,并在此基础上,确定培训内容、培训形式,制定《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计划。

      2)制定《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考核表。

      3)根据《镇海区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全员培训的指导意见》和《镇海区《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计划》,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校本培训计划,并在XX年2月17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审核确认。

      4)推荐《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校本培训辅导员一名,并在XX年1月13日前报镇海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审核确认。

  2、实施阶段(XX年1月——XX年4月)。

  主要工作:   

  1)辅导员培训。XX年1月23日,《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校本培训辅导员赴奉化参加培训,听省教师培训中心专家辅导讲座。

  2)组织集中培训。

  时间:上午八点。

  地点:骆驼中心学校报告厅

  培训对象:九龙湖镇中心(包括完小)所有在职的小学教师

  主讲:师德培训讲师团成员

  要求:认真做好听课记录 

  组织者:教师进修学校

  3)组织校本培训。

  从XX年2‘月至4月,认真实施学校《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校本培训计划,至少精心组织6次校本培训活动,重点围绕《新时期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组织教师进行理论学习,联系自身实际进行交流研讨,挖掘典型案例进行深入研究,有针对性的选择主题开展师德讨论,并与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和教师政治学习活动相结合,重视师德校本培训的过程管理。每位教师至少要上交3次培训作业(作业内容自定),要把培训教师的出勤和作业情况及时记录在培训考核表上,并按要求上交培训考核表。

  3、考评阶段(XX年4月底——XX年5月)。

  主要工作:   

      1)书面考试。4月底组织闭卷统考,主要考查教师对课程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由省统一命题,区进修学校组织考试、阅卷。考试不合格(60分以下)的教师允许有补考机会,但补考前必须重修。考试作弊的教师本课程总评不合格,并记录在案。

      2)过程考核。主要通过对参训教师培训期间的学习态度、作业质量、出勤等情况的观察记录,给予培训过程恰当的综合性评价。在4月底,完成《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考核表并及时上交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

      3)学分登记。过程考核和书面考核合格后,由进修学校发给单科合格证书,并在继续教育登记手册中记入相应学分,《师德与教师职业》计36学分。如考核不合格,则不能登记继续教育学分。

      4)总结评价。XX年4月底建立《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档案(包括校本研修计划、考核表、培训总结、每位教师的学习笔记、3次作业等资料),同时将《师德与教师职业》课程培训总结及时上交区教师进修学校德育教研室。

  师德素养情况总结篇(10)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把德育放在首位,并把德育渗透到各学科教育中去,体育也不例外,体育作为学校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新教育理念下的中学体育教学是全面实施素质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并与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诸方面相结合,形成全面教育体系的教学。在学校教育中,体育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为此,根据教学实践,就在体育教学中如何渗透德育教育,谈几点看法。

  一、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意义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良好的道德和高尚的情操

  爱因斯坦曾明确指出:“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良好的道德、高尚的情操,是每个学生必备素质,也是人们对体育效果和学生评价的重要内容。在体育教学中,在学生的培养中注重道德品质教育,比单纯教给他们体育知识、技能,以及科学锻炼身体方法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助于学生正确处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以便负起社会责任,担起历史使命。中国传统道德强调: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体育教学中加强道德教育,发展学生的道德修养水平,他们必定会想到国家、社会、教师、父母的培养之恩,勤奋学习,自觉地进行自我身体锻炼,为今后的富国强民的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以体现“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3.有助于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的关系,弘扬集体主义精神

  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要使每个学生摆正在集体中的位置,正确处理竞争与协作、个人荣誉与集体荣誉之间的关系。在体育中加强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品德,才能使他们具有集体主义精神、高尚的风格情操和乐群合众的意识,以及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4.有助于培养一大批追求理想和真理的学生,净化体育道德气氛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切事业包括体育事业,总是要与物质利益挂钩,但不能因此而改变成追求世俗的荣誉、地位和财富的奴隶。不管时代的潮流和社会风尚怎样,人总是可以凭着自己的品质,超越时代和社会,走自己正确的路。在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就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化的政治信念,全心全意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学习,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二、体育教学中渗透德育的策略

  1.紧抓课堂常规,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不同时期的思想表现和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系列严格的要求与措施,并有步骤、有重点地把课堂常规的内容与讲文明、讲礼貌、讲道德、守纪律的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作为学生的行为准绳。如按指定地点准时集合上课,不得随意缺席或擅自离队;分组做练习时,必须按规定排好队等。这样就使学生明确了行为是非的界限,逐步形成遵守纪律、团结同学、热爱集体等良好思想。

  2.紧抓教材特点,有目的地进行德育渗透

  在体育中,很多教材具有鲜明的教育意义,如通过耐力、力量等身体素质的训练,可以锻炼刻苦耐劳、不畏艰辛的意志;各种跳跃练习可以培养学生奋勇高攀、超越自我的拼搏精神;各种集体配合的比赛可以提高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培养其集体主义精神。所以,只要教师能有意识地挖掘体育中的思想品德教育题材,并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就能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例如,在讲授跨越式跳高这一教材时,可将其赋上军事色彩:把跳高模拟成战场上跨越铁丝网;将复习内容中的掷垒球模拟成"榴弹"投准,使整节课贯穿鲜明的爱军、爱国教育意义,这既可培养学生如叔叔般英勇顽强、艰苦拼搏的精神,又可避免大纲内容的单调乏味,使学生身心得到协调发展。

  3.利用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实施德育渗透

  教师在实施课的组织和教法措施时,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其中,就能既利于提高课的教学质量,又能增强思想教育的效果,如进行课前的动员和课后的总结能提高学生学习目的性的认识,使其及时评定课内各方面情况;进行队列队形调动能训练学生一切行动听指挥的组织纪律性,整齐划一的操练动作更能陶冶学生美感;一些教材在教法上可采用游戏或竞赛形式进行,进而培养学生团结友爱、协作进取的精神;对某些教材在准备、放松活动或练习时要求学生相互保护、帮助,能促进学生之间热心帮助、互相关心的互助精神,也培养了他们的责任心。

  4.把思想品德教育渗透在体育课的全过程

  体育课是多因素、多层次、多变化的复杂教学过程,要想在有限的40分钟课堂内收到好的德育效果,就必须把思想品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协调发展。(1)队列操练和热身操:通过让学生在严格执行口令完成动作的过程中,体会到纪律的严明,培养他们一切行动听指挥的严密组织纪律性。(2)分组练习:通过以小组长或值日生轮流负责组织练习,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和形成自我锻炼的好习惯。(3)教学比赛:通过如"比比哪组完成动作好的人数多"或小组接力比赛等竞赛,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耀感和团结拼搏的竞争意识,并可由此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成绩。(4)课的小结:通过教师肯定学生成绩、表扬好人好事、提出本节课的不足和努力方向等,培养学生学习先进和自我评价的习惯。(5)收放器材:通过启发学生主动收放器材和讲述器材的保养方法等来对学生进行爱劳动和爱护公物的教育。

上一篇:李飞飞高徒盘点年度十大AI亮点:核聚变、ChatGPT、AlphaFold上榜
下一篇:中西方创世神话对待“大洪水”的不同态度,隐含了一个什么样的文化价值观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