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教学论文样例十一篇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例1

  借助学校网站、教师博客、《雨竹》校刊等平台开辟名家名画作品赏析栏目。比如齐白石的《虾》系列赏析、徐悲鸿的《奔马图》赏析、凡•高的《向日葵》系列等,让学生从小接触经典的艺术作品,引导他们认识名家美术作品的多元性,学会宽容和尊重大师的作品,与大师直接对话,并且撰写欣赏心得,以帮助他们在童年时代就获得较高的艺术发展起点。

  2.加大宣传力度

  在学校宣传窗、海报栏、美术教室等场所定期举办学生优秀美术作品展以及学生个人画展,张贴学生创作的能够体现儿童天性、天真朴拙的优秀美术作品,如书法、国画、剪纸、青花、线描等一系列作品,这一举措能拉近孩子的心理距离,更易被孩子们接受。今后笔者还准备将一些优秀的国内外名家名作引入学校公共空间,为本校学生努力打造更完整的艺术欣赏氛围。

  3.相关活动配合

  因本校的校园文化理念是“诗意雅韵”,每年借助校园艺术节这一契机,定期开展全校性的诗配画比赛,由学生自选一首喜欢的古诗,以硬笔书法的形式书写之后,配上与诗歌意境相符合的画面,以此表达学生的审美感受。这一举措具有一定的跨学科色彩,实现了抽象的文字思维与美术的形象思维之间的联系与互换。除定期开展诗配画比赛,近年来围绕学校民乐特色,开展“乐之绘”美术比赛,也是全校学生共同参与的一项大型活动,学生的绘画能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4.丰富学校图书馆美术藏书

  笔者学校有个南京市级的示范图书馆,有两万册的藏书,其中就包括一定数量的美术类读物,给爱好美术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扩大美术阅读视野的好机会。

  5.家校联手

  另外,利用家校平台,号召家长在家中给孩子创设一定的艺术氛围,使孩子耳濡目染,快速提升其审美品位。

  二、凸显主体,鼓励学生“美”的学习

  1.合理利用美术学习单

  在过去的美术欣赏教学中,笔者曾有过这样的体验,就是过分重视了教师的分析与讲评,而忽视了学生对于美术作品的自主理解。或者就是简单问问学生,你觉得这幅画怎么样?那么,学生大多数情况下回答的可能就是“我觉得很好、很漂亮”这样很空洞的一些评论。一些经典的美术作品所蕴藏的内涵和意境,可能不是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所能完全洞悉的,而教师所秉承的又可能是成人化的视角,这就造成了教与学的断裂。因此,笔者开展了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尝试,根据上课内容,设计了相关问题,编制成美术学习单,学生回家后,在家长帮助下上网检索相关资料,或者去查找搜集相关的实物,再结合自己的审美感受填写相关问题,由此获得对于欣赏主题的感性认识和初步的理性判断。

  2.“我当小老师”

  “我当小老师”即学生评画环节,具体的做法是,展示欣赏对象后,要求学生根据先前阅读的资料,大致描述自己的欣赏感受,然后由教师引导学生走上讲台,拿起教棒担当小老师,从相对专业的角度进行稍具深度的分析,如色彩、线条、情绪、内容等。这一方法还能够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欣赏水平,形成热烈活泼的课堂环境。

  3.同伴互助

  在笔者的课堂里,对全班学生进行“七彩虹”的分组,每一组代表彩虹上的一种色彩。人员的组合上也是由绘画能手领衔,搭配能力层次高低不同的学生,互帮互助,尤其在进行集体画创作或是手工制作时,学生们长期的合作训练,能让每一个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任务,深知自己是彩虹桥上不可或缺的颜色,从而得到乐趣和归属感,身心同时得到愉悦,得到美的熏陶。

  三、拓宽视野,挖掘“美”的社会资源

  美术教学不应该只在教室里开展,教师无论是有意识地组织开展教学,还是鼓励学生通过课外时间请家长协助共同开展,课外美术活动都是美术教学重要的补充和延伸,是非常必要的。

  1.积极挖掘本土资源

  合理借助利用本土优质文化资源,实地观察欣赏,感受艺术和生活的联系,激发保护与创新精神。如栖霞寺石窟文化、南朝石刻、燕子矶公园、城南老建筑群等,并将这些素材穿插在校本教材中,成为书本知识的有益补充,增添教材的本土性、地方性。对于本土的文化资源,如果光让学生从网络或书籍上查找图片,还是会显得有些距离感,所以让孩子们去实地游览和观察,现场震撼力很强。笔者曾带着学生组成“我身边的南朝石刻”寻访小组,去寻访栖霞区内的南朝石刻,让孩子们现场感受经历了1500多年风雨的南朝萧秀、萧恢墓石刻,孩子们显得十分好奇和激动。他们想象中的石刻应该是非常华美的,但是现场很朴素,甚至显得有点残缺破败,虽然带给他们些许失望,但是他们很快就被石辟邪、石碑的雄壮所打动,仔细研究上面的花纹,并且在本子上临摹下来石兽、石碑的样子,回校后还写了寻访日记,身临其境的体验大大强化了他们的审美感受,欣赏能力也得到了较好的锻炼。

  2.参观博物馆、美术馆

  南京作为六朝古都,具有多个丰富底蕴的博物馆、美术馆、展览馆、名人旧居等,这些场馆中的美术教学资源,有的可以直接拿来用,有的可以通过教学让学生简洁地体验与感受,还有的可以与美术知识融合,形成新的综合知识,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感官认知,也在与艺术品近距离的接触中感悟了美的力量,从而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

  3.感受四季变化

  在美术学习中,能够逐步建立或者基本具备艺术感觉的儿童,不仅仅是研究眼睛看到、耳朵听到、身心感受到季节的变化,而且是领悟到了季节变化带来的不同感受。更重要的是,四季更替的变化能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具备一种与众不同的眼光和思维。假如小学生能够在看似平常的景致里捕捉到细小的事情,而且这些现象让人能够注意到它,它带来的刺激就会长驱直入地进入小学生的意识。笔者曾经带领学生在校园里同一处地点“曲荷滴翠”处观察景色,四季的变化使得景物在造型、色彩上产生变化,孩子们通过观察写生,在这种记录中再现了真实,又艺术化地升华了真实。创造四季美景的经历让学生们提升了敏锐的感知美的能力,也培养了其表现美的技巧。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例2

  一、拓宽教学内容,促进发散思维。

  如《熊猫》一课,首先是让学生观看熊猫的图片或让学生讲述一些有关熊猫的故事等,在学生了解了有关熊猫的结构后讨论一下用墨的处理。再让学生分析熊猫的生活习性,或者讲述熊猫有关的动画片等,最后把自己所想表现的形象以及周围环境作进步的练习,并且完成一幅作品,这样学生有一个自由发挥的余地,给予创作的空间。

  二、改变形式,提高学生的兴趣。

  传统的教学中是以教师传授技法为主,重视画面的构图,每位学生在已有的框式下进行临摹,学生最终只能成为画匠。学生间的联系较少,缺少互相比较共同进步的机会。我在课堂教学中如《猴子》一课,是让学生观看猴子在现实生活中的录像,在分析猴子的结构特点以后再对用墨做了相应的要求,通过示范,学生对猴子的画法了解了,再让学生进行分析自己如何来完成一幅有趣的作品,通过练习,最后要求全班同学在一张长卷上共同完成一幅画。这时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发挥,同学间的协助精神得到培养。通过共同作画学生能够相互取长补短。绘画水平得到提高,同时学生的绘画兴趣也越来越高。

  三、多渠道,培养创新意识。

  教育家陶行知先进言:“世界上人人是创造之人,时时是创造之时,处处是创造之地。”康德言:“人是借助令人惊异的能力——想象力创造文化的生物。”培养创新意识,首先需要以下几个条件:①创设一种宽松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充分开展创造认知活动,产生乐于创造要求。②民主、亲密、平等与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进行创造教学、培养儿童创造性的前提。③在创造教学的内容安排上,必须具备准确的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指导理论和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充分活动。

  1、我在课堂教学中是这样安排的,如:学生之间或师生间共同讨论如何完成一幅画,例《公鸡》一课,在表现了公鸡以后,背景的处理可让学生各抒已见,进行讨论,教师尊重学生的选择,这样学生能够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品。

  2、采用国画中的各种表现方法,如:①揉纸法,作画前先将纸揉成一团,然后轻轻展开,使皱纸平整后才能作画,也可有部分利用揉皱,用这种方法画出来有一种肌理效果,例画树干等。②没骨法、填色法、点染法、晕色法、平涂法、擦染法、洒落法、拓印法、加剂法等等,这样使学生能利用各种表现手法来对心中的事物进行描绘,使之能获得得成功感,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

  四、内容形式多,学生热情高。

  传统的国画教学内容不外乎山水、人物、花鸟以传统的单墨进行着,小学的国画教学内容的选择应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贴近他们的生活。如描绘“我的家长”、“窗前”、“校园”等,这些对他们来说是非常熟悉的,所以绘画起来非常有劲,这对学生的创造思维也得到培养,同时学生在进行绘画时经常考虑到如何用笔、用墨和用色,这对学生绘画综合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

  五、工具材料的更新,使学生产生新奇。

  受到传统国画的影响,学生头脑中绘画国画的材料是毛笔、墨汁、国画颜料。而我在教学中允许学生用水粉颜料,并且能用水粉画的方法作画,还可以用油画棒等材料来作画,这样学生在材料的应用上是多种多样的,学生乐意利用其它各种材料来进行绘画,效果也十分理想、兴趣很高。

  美术教育家勒温费尔特说过:“儿童只要被给予充足的时间、帮助,获得与创造性材料接触的机会,而不被强迫接受成人的模式和规范,那么每个儿童都能成为艺术创造的能手”。在教学形式上我是这样做的。

  (一)游戏引入,激发兴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当学生刚进入课堂,教师进行教学时,由于学生对水墨画十分地生疏。若以传统的模式进行教学,机械地临摹老师的范画,学生易产生厌烦,从而讨论画画,使他们失去一次良好的学习机会。我是这样进行教学的,先让学生听一则有趣的故事,即:“吴大帝孙权,让曹不兴画屏风,曹误落笔为素,因就作蝇,既进,权以生蝇,举手弹之。”来调动兴趣,然后在纸上示范点上一点墨,让学生想可以画些什么?(如蝌蚪、甲虫等)再进行合理的示范,随即让学生来尝试。这样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学生也乐意用水墨画的形式来进行绘画,从学生的作业中可看到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也让学生体会到水墨画的优越所在。

  (二)用“玩”来训练绘画的技法

  玩是每一个儿童的天性,他们生性好动,敢于去画,教师应抓住他们这一特点,巧妙地进行利用,使他们在玩的过程中掌握技能。如:画“瓶花”利用破墨的方式进行教学,先用浓墨(或色)画各种不同的线描的画,然后用淡墨或水(色),点在画的中间,利用水的张力,以及宣纸的特征,使画产生了漂亮的肌理效果,由于水份的多少或时间的长短产生了不同的艺术效果。学生对这种效果,表现得非常兴奋,而且胆子也大,在这个玩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水份的多少对画面产生的效果的作用。再如,利用写字的游戏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锻炼中,侧、逆、顿锋的应用以及色彩知识的掌握。即,让学生用平时写字的方法在宣纸上用墨写上字,可以把字拆开、叠加、拼合等方法进行书写,写时也可用各种运笔方法,然后在不同的空间填上颜色。通过训练学生对各种用笔、色彩间的关系、疏密关系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学生的主动性很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挥的余地。这也是我们中、小学生校的美术教育的要求,不是惯常的“抓两头,带中间”的所谓“正态分布”式的教育,而是让每个受教育的学生都能获得“最近发展区”的发展或“跳一跳,吃苹果”的润泽和成长的完善化教育。

  (三)故事的导入,提高学生的知识

  中国画发展的历史悠久,名人辈出,名人轶事也多,这对提高学生的知识面,领略国画艺术的优秀有着很大的作用,如:“吴带当风,曹衣出水”、“吴道了一日之间绘成嘉陵江300余里的壁画,而李思训几月足不出户”的故事、“黄家富贵、徐熙野逸”、“马一角,夏半边”、八大山人的“墨点无多泪点多、泪眼中的旧江山”、“哭之、笑之”、齐白石的“不倒翁”等故事,让学生感受中国画艺术的博大精深,以及各种不同的表现方法和笔墨的巧妙之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生对画画的影响,让他们感受到学国画的乐趣。

  (四)利用范例,提高学生的表现力。

  地质学家李四光说:“观察是取得知识的重要步骤。”观察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他们往往看得少,对事物极其生疏,如在画“老虎头”这一课,老师对老虎的各个结构分析清楚,然后让学生感受分析不同情况下老虎的各种神态,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时学生表现出来的老虎各不相同,发火的老虎用红色。也有用各咱颜色,如在画老虎头四周的毛时,有的学生用干笔来画,体现出了笔的质感,这说明他们是用自己的感受来进行创作。每个学生有着自己的理解,他们能够用笔墨来体现自己内心的感受,利用各种不同的范例的比较,让学生选择自己较满意的作品,从而传授些构图等知识,让学生较容易地接受绘画的基本知识。

  (五)在内容选择上,力求多样化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让学生来临习梅、兰、竹、菊等花卉、山水、鱼虫等,一节课是临习为主,而学生自己主观意念受到限制,只能根据老师的要求做着机械的练习,严重损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我在课堂教学上采用多元化的内容供学生选择,这样既体现了教学以学生为主,也为学生的自由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如画“脸谱”,我让学生先看几十种不同的京剧脸谱和其他不同形式的脸谱,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进行绘画,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创作出来的作品吼十分新颖。再如画“猴子”,先讲清猴子的结构,老师进行示范,强调用笔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进行模仿各种猴子的动作表演,再讲述有关猴子的有趣的事情,如母子情等,可观看录像让学生对猴子有更深的了解,再让学生进行创作,这样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一个愉快的环境中学习到了知识,也表现了自己的长处,使得每个学生都看到了自己的进步。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例3

   

  在从事美术教学工作二十几年中,谈谈我国美术教育和教学30年的发展变化。

  七十年代,我读小学的县城,大部分学校没有专职美术教师,基本由各科老师代上,教师往往是在小黑板上画几个简笔画到教室让学生临摹;八十年代初我上的县城中学对美术课也不太被重视,但终于有了一个比较专业的美术老师,于是,每周上一节美术课,成了我当年在繁重学习中期待的事。不过,班主任老师认为我们应该学习所谓的主科,好在我父母理解,我就一直“不务正业”到现在。初中毕业,就考进了中等美术专业学校,开始了正式的专业美术学习。

  八十年代,不同地方的经济发展基础不同,教学条件差别很大,国内各地美术教学处于不一样的发展状态,记得在我以前工作过的中师,学校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在中小学都没上过美术课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当年我给普通师范学生上课,第一节课是教学生怎么选购铅笔、画纸、橡皮等常识论文提纲怎么写。后来,国家提出素质教育,中小学普遍都开设了美术课,中师也开办了美术专业班,为提高美术教师水平,各地主办各种教师培训班和讲课比赛;少年宫、私人画室也给学生提供了学习美术的地方。到了九十年代末,小学、中学美术对教学方法、学生心理方面研究系统深入,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美术教学体系,但目前高校专科、本科教学与中小学教学却有些脱节,相比较,当年中等师范学校对学生素质的培养模式更适合中小学教学需要。现在高校毕业生专业性增强了却忽视了全面的素质提高,特别是专业美院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系统掌握及教学方法的学习研究更少,以至于有的毕业生在教学中抓不到重点难点。

  九十年代,我上的大学每周有四天专业课,同学们还利用周末自己画画,对美术有浓厚的兴趣和钻研精神,加上当时的大环境,学习条件比以前好了很多,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风格流派的作品,观念上也有了新的突破。相比现在高校有的学生每周两天的专业课,还有学生逃课,觉得不可理解。看到现在美术高考的繁荣景象,使人并不乐观,在升学机率上升的同时,艺术生源的质量却在下降,部分学生并不是因为喜欢美术,而为了考上大学而选择美术,因基础不扎实的,也不太喜欢美术,以至于进了高校后就没有动力,不愿学习,专业基础知识薄弱,以致到了毕业找工作都困难,于是有的学生不得不改行。加上多元复杂的环境给学生带来影响,使学生考虑的很现实,只考虑为找工作需要,选择自己不喜欢的专业;或认为学设计都用电脑了,学理论和绘画没用,缺乏对美的认识,这其间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同时高校教育也存在不同程度的问题:有的专业美院过分强调专业性小学美术教学论文,学生知识结构单一;而有的综合类大学的公共课程开设太多,专业课不足,课程结构欠佳,忽视了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普遍重视技法不重视理论,更不重视美术教育教学理论,高校教学与中小学美术教育实践脱节。

  2004年,在我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有机会进行更细的专业学习研究,图书馆国内外的研究资料也比较多,一些名画的原作可以在各种展览上和博物馆看到,加上网络的发展,有了更好的机会学习。但我感觉即使在师范类大学的美术学方向研究生的培养重点是注重专业性,教学侧重于培养专业绘画工作者和研究型人才,忽略作为教师素质的培养,而现实却是大部分研究生最终进入高校担任教学工作,以至于有的研究生对高校教育教学不适应。我毕业后进入高校工作,感觉到在部分学校,教师也因职称、科研等压力,大量时间投入学外语,考计算机,发文章,参加画展等,而忽略了对美术教育及教学方法的研究,以至于职称和专业水平高却不善教学论文提纲怎么写。要改变这一现状,调整教师评优、评职称的导向,鼓励教师进行教学研究;构建美术教学理论课程链,把高校教育(特别是师范类大学)和中小学教育挂钩,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教学实践能力;在教学中注意联系学生实际生活环境,在专业教学中利用乡土教材和民间美术资源,从传统美术中挖掘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的兴趣、情感、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学习效率;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将专业技能,理论知识和教学实践相结合。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例4

  二、美术欣赏互动教学的方法

  1.巧妙设问,激发学生提问

  在美术欣赏教学中巧妙的设问可以直接影响欣赏教学质量,巧妙的设问可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有质量的设问可以启发学生的思维,走进学生内心的深处,可以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去,让学生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性。如何针对教学的内容,美术教学才能提出有质量额问题呢?首先要尽量选择学生曾经经历过的,使其每一个学生都可以有说话的空间。比如《留住春天》一课,我们可以将两种设问作出比较:一是在秋游的时候,我们曾经去过什么地方?二是你们通过照片上的线索可以看出同学在做什么活动啊?你觉得这幅画好看吗?两个问题中,第一个相对于要巧妙一些,因为让学生经过大脑的思考回忆才能表达自己的看法,而且在回答的问题中多种多样,对展现学生的个人感受是有意义的。第二个问题是很传统的问题,答案都基本一致,只凭观察都能回答。

  其次,提问要有创新,好奇之心人人都有。在欣赏教学中,美术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培养目的,设计有吸引力、新颖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就会激发学习积极性,调动课堂的气氛。在《什么是美术作品》的教学中,美术教师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留意生活用品、瓷器、彩陶等,然后设计问题:如何让生活用品变成美术作品?

  在欣赏教学中,师生互动也很重要,教师除了设计问题,还应该激发学生提问。新课程要求要培养学生提问的意识,是否能让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然后主动提出问题以及探讨问题已经是课堂质量评价的标准。在学习过程中,如果哦能让学生自己提问,才证明学生真挚的掌握了知识,学生才会有所进步。所以,在欣赏教学当中,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师生平等交流,鼓励学生发文,教师也应该通过学生的问题来开展教学,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开创情境,加深体验

  在欣赏教学中,情景教学和情感教育的结合能推进互动教学。在欣赏优秀的美术作品时,教师要收集作品的相关资料加以整合,融入不同学科的知识,把欣赏作品当作整个文化体系上的爆发点。目的是:使其学生可以认知这个点,更进一步让学生融入这个文化氛围,为达到教学目标,教师开创文化情景,可以使学生大范围的了解美术与整个社会、历史、生活以及人的情感都息息相关。例如欣赏《春》时,可以将教室创设成有春天气息的氛围,在加上《春天圆舞曲》的融入,学生朗读春天的文学作品。通过这样的文化情境,学生在众多感官中,体会和探讨对春天的感受,使其每一个学生都有独特的感受。

  3.演讲故事,加强交流

  美术是灵感瞬间爆发的艺术,一般是通过生活中有戏剧性和代表性的瞬间来作为创作对象,特别是在叙事性素材中的美术作品,只能用他最精彩的片段。根绝美术作品的特征,在欣赏教学中可以以演讲的方式,使其学生可以充分了解、认知、体验、探讨作品的内容和背景故事,加强学生掌握作品的深层次意境。如在欣赏《狼牙山五壮士》这幅作品时可以通过演讲的方式来加强批次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了语言表达的能力。

  4.积极动手,增强合作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例5

  我们认为,我国未来的小学美术教育中,“表现”的因素将逐渐受到重视。这不仅是说绘画教学中对“表现主义”作品、流派、技能与方法的介绍将占有一定比重,学生的“表现”能力将得到培养,而且是说教师教学中的一些基本着眼点、观念和方法将发生明显的变化。

  所谓“表现”,我们指的是运用各种艺术形式要素表达个人内心意愿、情感、感受和思想过程的手段或方法。作为一种心理机制,“表现”或许是与生俱来的,而作为一种符号方式,虽然同样是一种艺术手段,将内心“无形的”冲动、体验、情绪甚至态度、评价转换成一种外在的、可见的形象、象征或符号,要比“写实地”描绘已是外在的、有形的事物或对象的表面特征更困难,也更重要(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们认为音乐更多是“表现的”)。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并不像某些极端的艺术流派的宣言者那样,希望以某种观念与技法取代以往的全部艺术实践与技法,对于写实的画风与技法我们同样重视,我们并不主张人们在二者间进行非此即彼的抉择,但我们相信,“表现”作为日常的、甚至更一般的表达方式具有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带来的更多意义。

  这种预期有什么根据呢?我们对这个问题的思考有如下几个层面:首先,21世纪的中国社会无疑将进入现代化的阶段,而现代化有其特有的属性和形态;其次,现代化的中国将对其基础教育提出相应的要求;然后才是逐渐增加“表现”因素的小学美术教育对整个基础教育的重要意义。我们将依次讨论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二

  现代化曾是中国人长期的理想和奋斗方向。关于现代化人们也有不少相同、相似或不同的看法与希望。我们希望指出的是,从目前我国实行的“可持续性发展”的战略及到20__年的发展规划中,已经可以清晰地感觉到现代化观念的合理转变。在当初“四个现代化”的提法中人们着眼于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物质生产手段的巨大发展。在不少人认识中以为现代化社会就等同于理想社会,这样的看法显然不切合实际。关于现代化,下述几点认识也许是重要的。

  其一,实际上现代化不过是一个历史范畴,恐怕是人类社会各个民族总要经过的特定历史阶段。这时,科学技术的确有着长足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人们将更切身地经历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的过程,经历整个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在这时,不仅企业的规模、设备在扩大、更新,它的整个管理、营销、分配模式必须作现代化的转换。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方式、消费观念也随之变化。在现代化过程中,社会的民主化、法制化过程也势在必行。

  现代化将不仅给人们带来福祉,同时会给现代人带来问题甚至灾难。无论在哪个国家或民族,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都不是在理想的条件下实现的,甚至不是在自觉的基础上按部就班地实现的。因而一旦社会经济迅速启动并以较高速度持续发展而新的秩序又难以一下子建立时,就会面临各种复杂问题,在社会生产规模迅速扩大时,自然资源和环境可能同时受到极大破坏;在社会总财富增加的同时,分配上的差异也在加大。甚至可以说,当一个社会的财富迅速增加时,社会环境和社会关系并不一定迅速改善。

  第二,现代社会一方面使个人得到了空前的解放。以种种方式割断了与血缘社会或地缘社会的关系,由于工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应用,青年的就业同样也更少能靠各种社会关系轻易获得,企业要求的是具有更高专业技能和更高学历的“白领”和“蓝领”员工。在这个意义上说,现代社会是尊重个人的才能,而非他的身世。

  另一方面,现代化社会又是在日益强化的竞争条件下实现的,不仅许多局面最终要靠个人独自去面对,去控制,而且势必使个人的压力感增强,对每个个人来说,他不仅面对更多的幸运和机遇,也面对更多的风险和挑战,这都要求他有更强的承受能力和特殊才能,而这些并不是一下子就可以具备的。

  第三,19世纪以来,尤其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后,西方社会出现了种种“后现代”的理论。“后现代”呼声所表达的其实就是对工业化、城市化和市场化以后的西方现代社会的抨击、批评、控诉以及校正的意向;是对人(这里指个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再一次“非人化”的抗议;是对人类理想和普遍价值的顽强追求。这些理论或意见对于我们这个发展中(或后发型)国家的现代化过程也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第四,国内理论界已有人注意到,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之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过程之处,就在于她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重视精神文明的建设,只有实现了这一点,中国的现代化才是有自己“特色”的和创造性的,并且也才是行得通的。尽管中国社会尚处于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中,但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与联系从没有像今天这样紧密过。中国在这种交往和联系中不仅能实现自己的社会目标,而且能与世界人民共同创造一种更和谐的未来。

  现代化概念的上述几方面含义或许是我们在思考与之相适应的21世纪中国基础教育及其美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趋势的问题时所不应忽视的。

  三

  现代教育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它确实在为现代社会培养大批的、高质量的建设人才,在知识灌输和技能训练方面显示出强大的功能;也正是在西方的现代化进程中,各种教育哲学、教育学和 心理学理论及教改方案才涌现出来,从而大大改变了传统学校的面貌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但是反过来说,现代教育的特长是在分门别类的职业培训,却在相当程度上忽视了对人的完整性及人文精神的涵养。因而当人们对“现代化”有了一种新的反省以后,不也应相应地要求教育作出适当调整,甚至要求教育为救治或预防现代社会的弊病而作出安排吗?

  现代学校教育的高效性不仅是教育科学与教学技巧带来的,也是现代社会的需求,即市场的需求、竞争的动机刺激出来的,因而它可能带有短期行为的特征,这样,它培养出来的人有可能是片面发展的。仅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为什么社会刚刚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教育中片面瞄准考试、追求升学、单纯重视“主科”成绩的倾向就十分严重,且难以纠正呢?其原因或许除了人们(教育工作者和家长们)对于现代化缺少全面的理解和历史的认识,还有一个原因在于传统中国对教育的设计更多是以社会为本位的,更多强调为社会培养建设人才;“成才”的价值取向一直超过对“成人”的重视。显然,我们遇到这样一种境遇:由于传统社会的定位,因而现代社会及其教育依然不会自动地注重育“人”。

  事实也是如此,在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以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给人带来了自由,却没有给这些解放了的“自然人”以足够的教养,在那些标榜“文明”的社会及其对外关系中竟出现了比“原始社会”更野蛮的现象。现在,西方一些“后现代”的思想家想做也正在做所谓挽救西方文明的工作,这些工作的一部分也将在教育领域展开。而对于我们这样一个要把现代化和后现代的工作合二而一的民族及其教育事业,就需要在“育人”的问题上更加重视,充分前瞻,有新举措,而不是跟着西方及其教育的老路走。

  具体到学校教育上,我们认为最主要的是要强调其目标是培养完整、健全的人格。关于人格,哲学家、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有种种定义和看法,其间也有极大的差异。我们这里说的人格有这样几层意思:①它是相对独立于社会和他人的一个“位”或“格”,它有自身比较明确的界限和不同侧面。在社会现实及发展中,这个“位”可以表现为经济地位、社会地位等,也可以表现为个人的尊严、行为模式和伦理态度。②相对于人的躯体它是人的内在的诸方面之和,相对人的外在行为与种种表现,它是其内在比较稳定的动机及常模。③人格自身是一个由各种心理—文化要素组成的、不断发育、变化着的结构,其核心是人的生命和创造的需求与驱力。人格的发育和变化既取决于他的活动、他与社会、他人的互动,也取决于个人对其人格的自我意识水平。④相对于他人,它表现为不同的个性差异。这主要是其结构要素在组合关系和发育程度上的差异造成的。

  人格当然是有具体内容的,而这种内容在历史或不同人的人生中总是要变化、发展的,每个人对人格自我的塑造也是其终生的使命,因此我们强调在中小学校中的人格培育指的只是对儿童、青少年完整、健全人格结构发育和初步塑造的意识、关怀与安排。我们希望孩子们在成人、进入社会的时候,已经具备了基本的人格结构,他们不仅有现代社会需要的技能和知识,有对社会、历史、文明一定的认识,也有对自我及其未来发展方向的比较清醒的认识和对社会现实及其他人的比较健康的态度。这样他们才能更好地在社会中发挥其创造性;建设性地面对种种社会现实与人际交往;不仅在成功时能戒骄戒躁,而且在逆境中也坚韧不拔。这样,社会的发展、进步才可能是与人的发展同时完成的,而不是以相当一部分人为代价的。

  当前的教育已经注意到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甚至希望利用传统道德思想的精华来养育新一代的情操、心灵,但应该意识到的是,今天的道德教育一定要是建立在完整人格培养的基础上才会是真正现代化的;也才可能会是有中国特色的。无论什么样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都必须由一个有理性有理想的、有选择和判断能力的、有生命活力和同情心的主体去遵循,这样的人才会是“自律的”,这些规范本身也才是“道德的”。换句话说,真正的“全面发展”不仅是个知识结构完整的问题,不仅是知识结构中有没有道德内容的问题,而只能是完整人格培养的问题。用许多教育工作者的话说,就是要使孩子先成人,然后才是成才,这是我们今天的教育必须明确的最主要问题,也是今后一段时间教育改革的方向。

  四

  如果上述各点能够成立,那么在小学美术教育中强调“表现”内容的教学和“表现”技能的培养就具有明显的意义。作为艺术教育和审美能力的培养,美术课一般说将培养学生一种与科学的或逻辑的思维所不同的直觉思维(指对情境或事物结局的综合推断)能力,培养学生对形式以及形式、内容间适度关系的敏锐感受力和判断力。但注重“写实”的美术与注重“表现”的美术还是有些差别。

  起码,它将充实人们对艺术创造力的理解。在注重“写实”的艺术教育中,创造性往往仅被理解为对客观形象的记忆和想象,至多是组合;而在强调“表现”的艺术教育中,创造更多的是指生活中尚没有的、不可见的形象的首次出现(通过音乐作品欣赏人们会较易理解这一点),它为生活增添新的内容。这也扩充和完善了知识的结构,改善了人们的“知识”观念。

  更重要的分别是在学生人格培养方面。现行教育在强调“双基”(或“三基”)教育的同时总是把小学生当成“一张白纸”,把“知识”当成是纯客观的规律等;而相应的美术教育也只是强调对外在的、“美的事物”的观察和描绘(西方文艺复兴以来、贯穿整个近现代绘画的透视观念等也就暗含其中),强调“写生”;即使逐渐增加了“绘画形式要素”的内容,也是强调它服务于外在事物描绘的功能。

  应该说,“客观的”科学知识系统的逻辑思维的训练对于学生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同理,客观描绘外部事物的能力(“写实”)对于学生、甚至是将来专门从事自然科学或技术科学的学生来说也是必要的。但问题是在进行这种内容上相对客观的教学过程中,不应将学生的情感与冲动压抑掉。目前一些学校对课堂纪律的优先强调、对“学习习惯”的过分强调事实上压制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现在有的学校已经在强调“寓教于乐”(强调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趣味性),而另外的学校甚至强调“乐学、会学”(强调学生的学习动机、进而学习方法培养),更有趣的是,小学音乐教育近年的改革正是与维持课堂纪律的方法问题结合在一起的,这里的道理是什么呢?我们认为,这里最重要的问题是要调动起他们与生俱来的生命与创造的冲动,将其转化为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在全部学龄前时期获得的经验、形成的交往与表达模式;尊重他们幼小、但已经形成的基本人格和人生态度。只有这样,他们的学习才会是高效而有乐趣的,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的关系才从根本上说是融洽和建设性的。我们不要像在工业开发时期对环境所报的先开发后治理的态度那样,希望先通过“学习习惯”的培养和纪律约束,抑制住孩子的原创力而在相当一段时间的系统知识学习中培养起一种“纯智力”的兴趣。这样做所付出的代价将是高昂的。

  相对说,注重“表现”的美术教育有完全不同的教育原则。它相信、爱护和扶持孩子们天生的生命冲动和创造冲动,努力理解并启发他们大胆表达自己在学龄前时期获得的各种经验及其个性差异,尊重孩子们基本的感觉和表达的愿望。在教学过程中,它引导学生将内心世界的感受变成可见的,从而强化了他们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观照,并通过美的教育对这些幼小的心灵给以指导;它也引导学生理解他人(的创作及情感表达方式),通过鉴赏和艺术批评,建立起宽容的良好人 际交往模式,学习到坚持己见、说服他人、容忍不同意见和进行妥协的种种技巧。我们相信这种教学将使孩子在未来的建设和社会生活中,不仅有更高的创造性和进取精神,也更容易正视现实、面对竞争、承受逆境,有良好的适应感和判断力,也多一些正常渲泄的手段和幽默感。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例6

  一、材料和工具

  画投影片的画笔是日本进口的(12色的)油性彩色笔,笔的两头分别可画出极细和较粗的线条,色彩明 朗,粘性强,水不溶解,经久不退色,用酒精和松节油可洗掉,是绘制投影片最理想的彩色笔。

  画投影片的透明胶片,有成卷出售,用时根据需要剪裁。投影片画面规格是18×15cm,外加宽1c m做边框。画好胶片后,用白色硬片纸制一个双层外框,横边框4.5cm,竖边框宽2.5cm,把胶片嵌 在纸框中间,涂上白乳胶粘牢压实,以方便操作和保护画面。

  二、投影片的绘制过程

  由于油性彩色粘性强和快干的特性,不易在胶片上修改,因此首先应在画纸上起稿,确定后再转稿到胶片 上,用黑色或深色勾轮廓线,然后在画面背后大胆放手着色,色彩稍微画出线外,也不会破坏轮廓线,这种勾 线填色方法,普遍运用画投影片,画面艳丽,效果良好,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

  三、各类课业绘制投影片方法举例

  1.《郊游去》记忆画抽拉片

  片底胶片画一部公共汽车,坐满少先队员,车窗外飘扬着红旗。收录机播放着《这是祖国给的》欢乐歌曲 。这时移动抽拉片,银幕上出现蓝天、白云、绿树、鲜花……汽车像在前进。学生在构思,红艳艳的英雄树, 横跨珠江的海印大桥,川流不息的大小汽车,郁郁葱葱的白云山……学生彩笔在飞舞,从不同角度画出广州的 美景,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

  2.《上学去》添画组合片

  根据学生回忆上学路上所见到的各种景物,用胶片分别画成单幅,诸如楼房、小汽车、鲜花、小鸟等,每 种景物用一张胶片绘出。上课时,供学生边回忆上学路上所看到的景物,边在投影器上添加,摆成上学路上的 画面。学生边摆边讨论,从中认识到画面的均衡,景物的大小前后关系,摆放的合理性。用十多张胶片各绘制 一种景物,组合起来供一个课例使用,这种投影片的设计,能更好体现电化教学优越性,学生看到这种逐渐添 加投影片,感到生动有趣,而不会像看挂图一样,产生厌烦情绪。在摆画的过程中,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使 他们有一种参与意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教师就能深入浅出地对学生渗入美术基础知识和思想品德的教育 。

  3.三原色调色原理教学器旋转片

  用三张直径15cm的圆形透明胶片,把一二张胶片平均分成4份,分别涂上红、黄、蓝三种颜色,留下 1/4透明部分,第三张透明部分同前两张大小相同,剩下3/4涂上不透明色彩,平时透明部分重叠,圆片 中间用一颗按钮固定。

  使用时只要在投影器上转动色片,能认识红黄蓝各种原色,继续转动上下调色片,当两种原色重叠时,就 能在银幕上清楚看到图片边缘的红色和蓝色、蓝色和黄色等原色,在扇形部分出现间色之间的变化,例如红+ 黄=橙;黄+蓝=绿;蓝+红=紫。

  这个原理也可把三间色调成三复色,制作方法相同。

  这种调色器简单,操作方便,解决了以往用颜色直接调配看不到原色的不足。

  4.古诗欣赏与绘画风景片

  古诗《小池》——“泉眼无声借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引导学生 欣赏这首古诗时,我使用“情景教学”手段,画了一组活动投影片,画面上阳光灿烂,垂柳轻拂水面,池中荷 叶挺立,充满生机。然后用抽拉片移动几只蜻蜓飞来,一群小鱼游过。此时又播放一首轻音乐曲《小河淌水》 。音美、形美、意美,把学生的思维引到了学校门口的小水池,使他们的听觉、视觉、感觉一齐活动,受到了 美的薰陶,激发了他们创作欲望,画出了一幅学校门口熟悉的“美丽的小水池”风景画。

  5.《大家来植树》创作画的构思片

  这个课题往年学生交来的作业是千人一面,没有新意,大家以教材范画临过来,名曰创作实为临摹。我改 变程序式的教法,选择了“构图与立意”的重点,创作三幅简单的胶片构图让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和创作 。

  图片(1),一座学校,当空悬着一轮红太阳。

  图片(2),一片荒山旷野,一条小路通向天边。

  图片(3),一棵大树浓萌盖地,寂然独立。

  学生围绕三幅构图,经过思考讨论,各自构思理想画面,交来的作业有三种类型;情景交融、场景壮观、 理想蓝图。构思新颖、寓意深远,与往年相比,有了明显的差异,较少找到临摹痕迹。

  6.人物表情复合片

  小学生掌握人物表情喜怒哀乐的画法比较困难,我画了几张人物表情变化复合投影片,进行直观教学。

  第一张利用重叠片,出示一幅头像,让学生观察其表情与特征,然后喜、怒、哀、乐四幅同时出现,让学 生欣赏、分析,比较其不同表情、特点与特征。面部表情,以眼部和口部的变化最明显。同时要求背诵口诀: 画人笑眉开眼弯嘴上翘;画人愁嘴向下弯眉头皱;画人怒瞪眼咬牙眉上竖。

  第二张利用分解复合片(简笔画),在一张片子上画出头部轮廓,再分别在四张片子上画上不同的五官表 情,只需移动五官表情片,出现了表情各异的头像。要求边看边默记五官变化特征,然后再默画出来。

  7.五官位置复合片

  人物画教学五官位置。在制片中,先映出一个正面人物头像,然后将五官全部拉走,留一个脸形,讲“三 停”,将复合片三停线合上,再拉动“眉”、“鼻”片,分别放在三等分的1/3,2/3线上,就映出了“ 发际线至眉线=眉线至鼻底线=鼻底线至颏底线,”这样给学生清楚地讲明什么叫三停,并掌握眉与鼻的位置 。

  然后将复合片“五眼”线合上,拉动“两眼”片讲解什么叫“五眼”。再拉动“嘴”片,放在鼻底至颌底 1/3处,拉动“两耳”片,放在眉线与鼻底线之间。这样,学生对正面头像五官位置就弄清楚了。人的颜面 五官位置有严格的规律性,在绘制“五官”的大小比例与在使用投影片时都必须准确,才能达到教学目的。

  8.运动人物(速写)活动拼板人体片

  小学人体画教学历来最难,学生也最怕画人物画。为了上好这堂课,要求学生制作一个纸板活动人体,人 体每个关节用按钮钉牢。

  (1)开始用投影片映出走路、跑步、坐地的姿态,让学生分析各部关节转动,并用纸板活动人体拼出三 种姿态。

  (2)要求学生凭经验记忆拼出一个足球运动员踢足球姿势,并拿到投影器前放映,全班同学观看评价, 总结出一个动态优美且有力量的运动员必须符合下列三要点:肢体变化要协调,身体角度要恰当,器械位置要 合理。

  经过一系列纸板活动 人体“操练”,在激昂的“运动员进行曲”音乐声中,要求学生用记号笔画出一个运 动员,做到先拼后画。在15分钟内人均画出3个运动员,个个动态栩栩如生,全班没有一个雷同。

  9.构图基本知识——变化与均衡活动片

  片(1)映出4张学生平时作业构图通病——太小、太散、太满、太偏。让学生当小医生,指出毛病,提 出治方,让学生初步认识构图的重要性。

  片(2)画出码头轮船既高大又多。第一张只画出轮船的多;第二张只画出轮船的高大。通过比较让学生 理解构图要根据绘画目的和需要而画。

  片(3)映出三个排列一致的苹果,学生看后说:“构图呆板没变化”。指名三个同学在投影器前,用事 前制好的苹果排出有变化的构图,达到变化有大小、前后、掩露、聚散等效果。

  片(4)映出两个同样苹果,讲解说:“这两个苹果中间的中心,两边‘重量’相等,叫做均衡”。“这 个构图只均衡没变化,显得呆板”,学生提出问题,接着又由他们在投影前排出一幅幅有变化又均衡的构图。 学生经过看、摆、评的锻炼,较快掌握“变化与均衡”的构图基本法则。

  四、绘制投影片的一些特技方法

  1.白色图形和文字的绘制。用白乳胶涂在胶片上,加入透明颜色,制成透明底版,待干后用圆珠笔(没 色的)刻出图形和文字。

  2.木刻效果的绘制。用广告颜色直接在胶片上写画,可以收到黑白木刻效果。若在画画的胶片上贴上彩 色玻璃纸或彩色明胶片,可以得到套色版画效果。

  3.素描效果绘制。用硬一点的(HB)铅笔在用橡胶擦毛的透明胶片上作画,然后涂上一层透明胶水, 可以得到很好素描的效果,也可以着一点色,则成为铅笔淡彩教学投影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例7

  一、环节设计用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1.结合学习实际,敢于创造性地设计环节。把学生学习放在教学的中心,真正做到把课堂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实际,结合“设计应用”课型特点,敢于创造性的设计课堂环节,注重师生互动,敢于放手,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居室色彩的搭配一课》中,采用“尝试解决问题(师生互动实践)——发现问题——自主探索方法(小组合作探究)——学生解决问题(通过作业)——评价反馈”的课堂模式。导入部分设计为师生互动活动,让同学为特定人群设计居室色彩,教师采用Photo-shop软件直接操作,根据学生的想法为设计图填色,过程中同学们热情高涨,兴趣浓厚,很快便发现了问题,居室色彩的搭配不能毫无规律、随意搭配,同学们探索新知的欲望被充分的激发出来。在自主探究环节同学们小组合作,通过图片对比分析,经过教师适时、有效地引导,总结探索成果:居室色彩设计考虑的因素、色彩之间的搭配规律等新知,这样学生探索出来而非教师讲授的知识,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能力。2.丰富新颖、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内容。设计可以说与生活息息相关,贴近学生自身生活的内容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容易理解接受的同时,因为学生的生活经验相结合,也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另外,教学中用到的资源(设计图片、视频资料、现代产品)尽可能是新颖、时代感强且富有创意的图例,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更易激发学生的灵感。3.合理有效地应用现代教学手段。现代教学手段在设计应用课型中的应用体现在电子白板的交互利用方面,电子白板交互使用带来丰富的共享资源,同时,强大的设计软件的普及使用,更是为直观地向学生演示、展示现代设计工艺的最好途径,同时,新颖、现代的学习方式和内容更是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现代产品设计一课中,教师可以利用设计软件,直接为同学们演示现代产品的着色,激发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二、教学注重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美术课程标准将美术课程内容按学习活动方式分为四个学习领域: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和综合探索。在对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的说明中,“了解‘物以致用’的设计思想,并运用设计和工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进行有目的的创意、设计和制作活动,发展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是“设计应用”学习领域学生应达到的重要目标之一。我们不妨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各种学习理论,各取所长,结合自己的教学,创造性的设计实践性教学,使“设计应用”和“综合探索”学习领域成为同学们“做中学”天地,这样不仅能够让同学们对知识有更深的理解的认识,同时也对各领域知识之间的联系的认识也会更深刻。

  三、注重有效引导,提高课堂效率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例8

  提要:在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之时,我们应该很清醒地认识到,课堂教学是实现课程改革的重要实践活动。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可小觑,笔者拟在本文中对新课程改革下,如何利用多媒体进行教与学方式变革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正文:当前,我国基础教育新的课程体系已进入了全面实验阶段。新课程体系在课程的目标、功能、内容、结构、实施、评价与管理等方面都有了重大改革。这一系列的改革,最终都要靠教师在教学改革的实践活动中去实现、去完善。课堂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活动,因此,我认为,课堂教学是课程改革的重头戏。而多媒体在辅助、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改变教学模式方面,有着重要的地位,值得探讨。

  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调节学生的视觉、听觉,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功能,实现了多种感官的有机结合,从而使知识能打破空间时间的限制,多层次、多角度、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人们认识事物最先都是通过直观体验,多媒体正好顺应了这个认识规律。

  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把多种教学方法,如直观教学、启发式教学、视听强化教学等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启发学生创造思维,吸引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学生多方面能力的教学目的。

  在教学方式上,多媒体辅助教学具有灵活多样的特点,改变了以前老师只能用简单的“授——受”的教学方式。在运用多媒体计算机的同时,加上教师的精讲与启发,再结合学生的质疑、问难和讨论,使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和仔细观察,从而得出正确结论,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体现了学生为主体。

  创设情境,激发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新的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的学习方式。根据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自主学习概括地说,就是“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的学习。按我的理解,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能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己制定学习进度,参与设计评价指标,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自发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在解决问题中学习;自动投入到学习任务当中(这种投入包括情感投入),在学习过程中对认知活动能够进行自我监控,作出相应的调适,并能获得良好的高品质的学习效果和情感上的满足体验。

  多媒体能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情境,激发学生投入到自主积极的学习当中去。尤其是对于美术教学来说,正确充分地利用多媒体能最大限度地促进教与学方式的改变。

  生动形象,激发兴趣

  当学生对学习的对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好奇,认识到学习任务的意义时,他会积极主动地进入学习活动。传统的教学手段和设施由于其局限性,往往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会影响教学的效果。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则在教学中大展身手,使教学具体、生动、形象,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媒体信息,特别是图像、动画、影像、声音使教材更为生动形象;使得凝固在教材中的静态美升华为动态美,即将教材中蕴含的意境美、音乐美、艺术美、充分表现出来,同时刺激学生的生理感观,激发学生的各种积极心理因素,调动审美主体的心理功能活动,从而产生强烈的美感效应,因而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学生爱学、乐学。如:《建筑艺术欣赏》一课,欣赏各地古今建筑并了解其特点是必要的一环,但书上图片不多,又没有与教材配套的挂图,欣赏实景更是不可能,这时候多媒体就是最好的辅助工具。我将各处搜来的图片扫描进电脑,并精心分类。上课时,学生在优美的音乐的伴随下,一边欣赏,一边赞叹,很快产生了愉悦的学习氛围。然后,我点出用电脑制作的对比图,清楚的展示了生动别致的江南建筑美,大气古朴的北方建筑美,增强了学生的审美意识。再在个别的细节上,比如故宫汉白玉的石阶上的浮雕、天井上的图案等进行放大和特写,学生再也不是坐着听和看了,他们忍不住站起来想看的更清楚,迫不及待地举手想要跟老师问清楚,小声地和同学讨论起来。。这种学习是高效的、自主的。

  打破局限,激活创造思维

  有的家长跟我反映,说孩子以前的画特别“有意思”,天马行空,想象奇特,可是入了学(或幼儿园)以后,反而越来越胆小,一下笔就是小鸟、房子、太阳,造型都一样。其实这是因为孩子在这个时期的模仿性很强,加上老师示范的影响,他们会产生惰性和惯性。实际上在他的记忆中,他对这些东西的认识并不仅限于此。为了解放他们的思维,在《海底世界》中我设计了这么一个课件:将搜集的海底的录像带剪辑加工,通过控制操作面版,给学生展现出神奇真实的海底世界。有时呈现全景,有时将贝壳定格,有时将有特征的鱼放大,有时又反复播放鱼群游动,还让潜水员、潜艇等来了局部特写,让学生不断地观察讨论。学生心中固有的形象立刻被崭新的视觉概念所替代。画出了色彩斑斓的海底世界,有的学生还画出了海底的龙宫,自己则开着漂亮的潜水艇去探险。在讨论和创作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非常兴奋和积极的状态,争着和老师、同学讨论。有个学生刚想出一个情节,特得意,但在跟同桌讨论之后,马上又推翻了,重又进行新的补充和翻新。在上述的状态下的学习就是一种高品质的自主学习了。如果没有多媒体的加入,很难想象会有这么好的效果。

  3、改变授受局面,增强学生参与性

  一般来讲,学生能够亲身体验参与的活动,才会发展为自主学习。如在《有趣的面部表情》一课中,学生一看书上的漫画人物,都说太难,不会画。如果这时候要他们去创作,那就是一种机械学习和被动学习,学生的热情、灵感都处于沉寂状态。我先用设计了一个贴五官的游戏,把眼睛嘴巴简化成弧形的小段,让学生自己上台来操纵鼠标,变化它们的方向角度就能拼出各种表情。拼出一种表情,我就点出相应的漫画人物,都是他们最喜爱的形象比如柯南、樱桃小丸子,配出笑声哭声等。学生都跃跃欲试,在作画的时候还互相做表情观察,效果很好。通过学生自主参与,他们对学习活动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并积极的参与进去,又能得到及时的反馈,享受成功的喜悦,这样的学习必定能事半功倍。

  4、降低教学难度,增强自信

  多媒体恰如其分的声、形结合,常常能把学生带入美的氛围,多媒体在教学上大大强化了美术教学的视听效果,减少了教学的难度,让学生在美的熏陶下产生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激发出创造力。,而且能接省教学时间,实现精讲多练,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如《剪对称纹样》一课,应向学生说清设计时要避免的几个错误,我点击鼠标,出示一种错误的设计法,让学生讨论错在哪,如果这样剪,会怎样。并依次出示用此种设计法剪出来的错误图样,学生看了以后,很快掌握了方法。还有一些常见的方法比如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多媒体的应用使原来较难讲清的问题变得简单,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激发学生的信心,还能激发学生主动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效果自然好。

  二,明确主体,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1、促使教师改变观念。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客体的观念根深蒂固。新课程的改

  革要求老师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帮助者、引导者、促进者,成为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决策者。引入CAI之后,教师更多的处于协助者和合作者的地位,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帮助学生行使主人的权力,与学生一起去面对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学生“学”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确认。

  在实际的教学中,电脑能取代老师的许多工作,比如在欣赏建筑、雕塑作品时,没有实物就只能靠老师口述;上制作扎染时老师只能演示一两种方法或其中的一两步操作,既费时费力,还不能介绍的全面具体。这些问题现在都可以通过多媒体来解决,这样老师可以用更多的时间精力来考虑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好的学习环境,如何进行激发、引导、启迪、组织、交往、评价的环节,而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学习的余地空间更大,从单纯被动接受知识的“客体”变为自觉主动学习探究的“主体”,变机械学习、他主学习变为意义学习、自主学习。老师不得不改变以前的教学观念和模式,来应对新课程新设施下的教学。

  促使师生关系民主和谐

  长久以来,老师都是高高在上的,在学生面前,老师永远都是

  管理者、领导者、指挥者,学生是被管的对象,在这种气氛下师生关系紧张,学生置疑都不敢,哪里还能提创造呢。而在运用多媒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更象一个组织者,引领者和主持人。老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来引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组织课堂,帮助营造一个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当学生处于轻松愉快的状态时,视觉、味觉、嗅觉、听觉、触觉就更灵敏,记忆力会大大增强,联想也会更加丰富,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学习潜力可以得到更大发挥。

  三、改变教学模式,实现因材施教

  1、改变传授模式

  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将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

  使得以讲授为主的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小组媒体教学法、微型教学法)、个别化教学和网络教学(交互式网络教学、远程教育)并举的局面。比如可以让学生在各自的电脑上进行一题多解,独立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同一课的作业设计不同难度的题目让学生自由选择等。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对不同的学生进行不同难度和不同量的训练,而且可以让学生自我控制练习进度,做到每类同学都达到各自的教学目标。利用计算机因材施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得到发挥,让各类学生都能“吃的饱”、“吃的好”。

  改变作业模式

     美术课的作业形式似乎没有什么可置疑的,那就是在纸上画——水彩笔、铅笔、颜料、毛笔墨汁,以及做——剪纸、泥塑、扎染等等。然而学生的智商和对科学技术的灵敏度都在提高,多媒体的出现给他们提供了更广阔的天地。比如我曾看过一节多媒体与美术结合的课,五年级的《绘画日记》。学生从素材库或网上搜集了各种图片甚至声音、配乐,插入自己用软件编辑的“日记”中,用FLASH、PHOTOSHOP绘图,这样一本有声有色的“日记”令人不禁感叹学生的创造力和多媒体的神奇。多媒体可以让学生自由选择适合自己的作业形式,不会因为画不好而丧失信心,失去持续发展的动力。可见,充分利用多媒体能优化课堂教学,使学生得到最充分的教育。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例9

  (1)渗透原则,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主动积极地去探索美术知识,渗透性教学给美术环境教育提供了很多方便,很符合现代教育的标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有效地学习小学美术知识。

  (2)地域性原则,环境教学给小学美术教学的帮助很多,而且环境对学生的创作影响很深远,小学美术教学的环境因素对学生的学习很重要,可是教育的环境是一个不定向因素,它会因为地域的不同而对学生有不一样的影响,学生也会对美术有不一样的感悟。所以,教师在教授学生的过程中,应多帮助学生去了解更多的环境,感悟更多的美术知识,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有效性。

  (3)创造和审美原则,小学美术环境教学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能力,这两个能力相互协作,密不可分,因为在教师授课时,引导学生观赏美术作品,并对美术作品进行品评,相信学生在不断地鉴赏过程中审美能力会不断提升,对美术作品的创作也会有不同以往的感悟,丰富了学生的内在修养,提高美术创造能力。

  (4)主体主导的原则,在小学美术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借助教学环境,把学生作为教学对象,让其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让学生自如地在课堂里发挥,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主动追求更多的知识,提高课堂气氛。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例10

  如今音乐和美术作为艺术表现的两大主要模块,我国教育改革中也渐渐加强了对这两门课程的重视。美术主要是由点、线、面、造型和色彩组成,从生活实际出发,运用丰富的联想,对艺术进行再创造的形式。色彩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已经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甚至延伸到我们的精神世界中,比如我们运用简单、明亮的色彩装点城市,使其更具现代化气息,我们运用运用复古色装点教堂等欧式建筑,比如蓝色的海,蓝色的天空和绿色的草原给我们一种舒适的心情,比如用冷色系装点快餐店有利于提高营业额,在对美术和心理学的结合研究中,人们学会重视色彩,也逐渐学会运用色彩。

  二、小学美术色彩教育教学研究

  (1)视觉与色彩

  人们获取信息主要靠视觉,而实际生活中我们获得的信息都充满了色彩,这些色彩也赋予了极强的情感色彩。即使世界上各个国家的语言不同,但是人们对美术色彩的感知都是一样的,比如说红色,它是我国国旗的主要色彩,它赋予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热情奔放,当人们消极时,能有效激发人们的进取心,给人莫大的勇气。比如说黄色,它是我国古代皇朝中用色的主要基调,象征着高贵,黄色是太阳和向日葵的颜色,它属于暖色,是明度最高的颜色,我们经常用一抹亮黄,光芒四照等词语来形容黄色,它本身明朗而引人注目。比如说绿色,绿色是植物的颜色,象征着大自然,因此绿色给我们一种平静、祥和的心理感觉,它象征了新生和生命,经科学研究表明绿色也是对我们眼睛最有益的色彩了,近年来世界上更加强调保护自然的重要性,提倡和谐,久在城市中操劳的我们也越来越想要回到大自然中得以休憩。

  (2)色彩与知觉

  视觉是我们通过眼睛在光的作用下感知到了物体,而色觉是我们对于色彩的感知能力。是在光的作用下,我们的眼睛能检测到物体的形状和颜色,将物体的这一系列特征映入脑海中进行检验,大脑感知到的色彩便是色彩知觉。大脑能有效保存我们对于色彩的记忆,比如看到蓝色我们的第一反应是广阔,这是大海给我们留下的印象,想到绿色便心情舒畅这便是自然给我们留下的感官印象,这些色彩在我们的脑海中留下印记使我们对色彩拥有了感情和知觉。

  三、小学美术教育中对色彩的教学研究方法

  (1)小学国画的色彩教学

  中国画作为我国一项优秀的传统文化,近来被引进到小学美术课堂中,它作为我国的国画,带有强烈的民族性,在小学课程中宣讲中国画的历史演变过程和绘画方式,不仅能使孩子提高绘画潜能,又能培养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从小便能感受到我国国画的艺术魅力。中国画不像西洋画中色彩艳丽,相反它色彩十分的少,通常以墨色为主,通过下笔的轻重,勾画的整体线条,再加以渲染,最后缀以简单的朱色画龙点睛,只求神像,不求形像。我国传统文化绵延五千年,国画的历史也发展悠久,若按传统方式中单是给孩子教授知识,加上小学生的自制力不高,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就造成上课效果差,这就要求老师改革上课方式,以故事的形式将某段绘画历史,让孩子在美术课堂以动手为主,教授基本的调墨方法和绘画方法后便让孩子自行动手画,让他们大胆的实践,充分发挥他们的动手能力,可以从临摹最简单的竹子等静物开始,在绘制过程中,教师走入孩子中间及时改正他们的错误,鼓励他们发展自己的个性。

  (2)小学水彩的色彩教学

  水彩因拥有鲜明、艳丽的色彩作为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重要课程,顾名思义,水彩是由颜料和水勾兑而成,不但具备水的清澈、透明和灵动,而且具有五彩斑斓的色彩,它能通过色彩强烈的给人视觉冲击,传达强烈的情感。水彩画由于是水和颜料的勾兑,勾兑比例不同或颜料之间调和的比例不同都会导致颜色不同,比如单是一个蓝色就可分上百种,比如一副远景画,远处海天相连,主色调都是蓝色,这就要求孩子对其辨认,提高他们的色彩感,并培养他们能自行调出不同颜色的能力,而孩子天生对色彩比较敏锐,这就要求加强小学课程中水彩画的教学,提高他们的水彩感和对色彩的认知能力,培养他们的美术素养和艺术情操。

  四、小学美术教育中色彩教学的发展趋势

  如今随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城市化,跳房子、过家家、玩泥巴等传统儿童游戏也一去不复返,不管是青少年还是儿童都变成了受网络游戏和手机极大影响的一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是时代进步的象征,但与此同时孩子的交际能力、基本能力的培养都会受到莫大的影响,再加上如今大部分父母都忙于工作,与孩子缺乏沟通,导致孩子的精神世界匮乏。小学课堂中也受到了中考和高考的压力,单纯的注重分数只会让孩子从小产生压力和等级观念,忽视了孩子的素质培养和个性的发展。不管是家长还是小学课堂中,都要将“色彩”的观念灌输到生活中,家长需要言传身教,从自身做起,注重孩子的思维培养,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东西,授予孩子基本的道德理念,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课堂中,教师不仅仅需要教授孩子基本的课堂知识,还要优化班级氛围,给孩子造就和谐的成长环境。

  小学美术教学论文例11

      小学美术课由于其丰富的教学内容,多样的教学形式,灵活的教学方法,特独的个性化教学而受到学生的喜爱。近年来大部分小学美术教师为了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作了大量的研究和探索,也对人类发展的本质进行了很大钻研,把人的培养放到教学的第一位,让儿童在美术教学中能够更多好地发展他们的个性,同时在锻炼他们的创造能力上下了很大的功夫。要上好一节美术课,都会去做一个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不光是必要的,也是必需的。而用现在的教学要求来衡量一节课的优劣,教师在备课时更注重教材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注重选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和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给他们提供更多的直观形象的审美对象,帮助儿童更快捷地掌握学习方法,让他们寻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备课的方法和形式也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中走了出来。它更注意改变备课本身的方式,注意从改革课堂教学的目的出发改变备课的方式。备多媒体课就是结合现代教育技术而进行备课改革的一种。

        所谓备多媒体课,就是教师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设备,以传统的备课形式为基点,充分考虑教学内容的特点,将课堂教学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包括文字、声音、图片、动画等)根据一定的教学过程设计、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合理有序地整合在多媒体计算机中,以便于利用以计算机为主要设备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一种备课方法。

        我们很清楚,多媒体备课并不是在备课时将多种媒体简单地相加在一起,而是要通过多种媒体的优化组合,集成利用,充分运用多媒体的优势把各种教学内容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小学美术课中运用多媒体备课,与传统的备课相比较,有其自身较明显的特点:

     (一)、多媒体备课的内容大大拓展,而且更注重多种形式教学资料的集成化。

      多年来,“口耳相传”,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美术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们在备课中较注重向学生说些什么,让学生思考些什么,回答些什么,做些什么练习等内容,也就是说,我们的备课内容是以语言文字为主。这种方式决定了不少教师的备课是通过手写为主完成,所我们也备课为“写教案”,教师们的教学目标制定、教材分析、教学过程设计等大多以文字的形式反映出来,教学检查中我们也较注重文字教案。而备多媒体辅助美术教学的课从内容到方式都超越了传统意义上备课的范围,它要求教师在备课之前先有基本的教学分析及教学设计,同时根据教学的要求收集各种有助于教学的资料,这些材料包括文字材料、图片材料、实物材料、音像材料等;在备课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设计的需要把备课前收集到的各种资料进行整理,通过不同的手段把不同的材料“整合”起来,使之能更好地用于教学,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

     (二)、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需要多种媒体的配合协调使用。

      我们所准备的教学材料既要符合教学内容的需要,又要符合课堂教学形式的需要,同时还要保证在教学过程中使教师较方便地协同使用,所以在备课的过程中,要对多种形式的教学材料进行合理地“整合”,使之符合教学的各种需要,这种整合的手段就需要用到多种现代化媒体。比如,巨大的实物无法进入课堂,我们可以通过照片扫描(或直接用数码相机)成图片、录像等形式来转换,微小的实物可以通过视频展示台或摄像机进行放大展示,用计算机处理可以使各种图片变得更美观和符合需要,通过剪辑可以把不同时段的内容编辑在同一段录像内等,从这中我们可能看到,现在更多地把多种教学媒体资料整合在计算机中,制作成“课件”再用于教学。

     (三)、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更适合儿童的美术兴趣。

        小学美术课中需要运用大量直观的形象进行辅助教学,而由于教学设施尤其是教学资料的严重缺乏,使美术课曾不得不象上语文数学那样以教师讲、学生听,也就是以语言文字为主来进行备课和教学。这种现象曾较大地阻碍了小学美术课的教学改革,因为美术课仅仅以文字表述是大大不够的,它要求教师“写好教案”的同时,更多地关注在教学过程中设计有些什么样的教学环节,这些教学环节能给学生提供哪些审美对象,如何更好地进行启发和引导等。多媒体备课正好满足了这一需要,小学美术课由于其审美性的特点,要求给学生提供大量的各种欣赏与审美资料,教师的演示过程又要让学生看得清楚明了,有些风景与现场环境还要求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直观感受,学生的作品能较全面地展示在每个学生的面前,这些要求是传统的备课方法几乎无法完成的,而多媒体备课能较好地完成这一项项特殊任务。这些量大、涉及面广的教学材料能通过计算机技术很好地集成在一起,通过多种视、听为主的设备让学生体验线条、色彩、形体、音乐等外在形式的美,也能让学生从中体验情感、体验创造,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辅助教学的目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依靠媒体,只有在适当的时候用好媒体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多媒体辅助小学美术教学的备课形式

        备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在媒体的运用上是对传统美术备课进行改革的一种尝试,寻求合适的备课方式是提高备课效率,保证备课质量的重要条件,也是上好课的必备条件。在美术课的备课中,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备课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探索和尝试性实践。下面试从不同的角度把小学美备课作一个简单归类。

       (一)、从教案服务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纯粹的“备课”(亦可称之为“教案”),这是和传统的方法相似的一种方法,备课做的是“幕后文章”,这种备课方式更多地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的教学设计只体现在教案之中,不直接运用在课堂教学中。这是一种比较传统的备课方法,它有助于教师很好地钻研教材,进行教材分析,设计教学过程,包括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设计等,这种备课的方法主要是为教师组织教学活动而服务的,换句话说,它更多地为教师服务。另一类是把教师的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甚至把教师的部分或全部教案直接展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使教案更多地成为学生的“学案”。这种备课的方法既强调为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服务,更强调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服务。这两种方式虽然备课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而且可能教学效果也会不一样,但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当然,从考虑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来看,教师在备多媒体辅助教学的课中多备学生的“学案”,可能会更多更好地促进自己的教学。

      (二)、 根据小学美术课教材的特点,又可以把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备课分成以下几种形式:

      1、以文字资料为主要内容的备课。

      这种备课的形式较多地继承了传统的备课方法,它要求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较多地研究分析教材,钻研教材内在的关系,再根据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多媒体备课中,以文字为主的备课主要体现为通过计算机处理文字进行备课。小学美术课以需要文字为备课主要内容的教材很多,比如各册教材中都有许多教学内容直接相关的美术知识与背景知识,这就需要用大量的文字来进行说明。

      在进行以文字为主要内容的多媒体备课时,可以根据需要和教师的备课习惯,在计算机备课中建立一些相关的“超文本链接”,这是一种超越传统文字备课的计算机技术,它有助于教师在备课时准备更多的相关教学资料而又不使备课的篇幅过于冗长,可以帮助教师在备课完成后的一段时间里,尤其是在教学前查阅较多的相关资料,也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还可以给教师提供“非线性”的教学习惯和思维模式,使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流程不固定在“一条线(固定的思维模式)”上。比如在有的画家介绍中需要对画家的生平进行比较详细地介绍,我们可以在备课中安排一些画家的生平小故事,以超文本链接的方式来展现。

      另外,在美术课教学过程的设计上,还可以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进行分解目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的分析式备课。也可以用列表备课的形式展示,比如教学过程的设计中我们可以围绕一个分解目标,横向地用下列表格来展示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需要达成的目标—— 教师活动安排(时间)——学生活动安排(时间)——学生可能产生的结果与问题——使用教具(学具)及方式说明教学总目标的分解目标——教师具体的教学行为与占用时间——学生活动与占用时间——学生学习的结果与问题——分析媒体与方法。

上一篇:这是一批2020年最重要的国产片
下一篇:EAC 艺术云对话 || (上集)苍鑫:现在看《为无名山增高一米》还是激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