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电影中的女性符号和觉醒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CR Fashion Book》的创办人Carine Roitfeld,Caroline de Maigret拍摄

  但也就是在新浪潮,创作者们第一次尝试为女性构建一个位置,性感的法国女人们自发觉醒过来,建筑自己的视角。新浪潮中为数不多的女导演Agnès Vardazai,在自己的第二部长片《五至七时的奇奥》(Cléo de 5à 7)中就讲了这样一位女歌手Cléo,被作为女权主义的标杆。Cléo在片头就得到了占卜师不治之症的预言,悲伤的她唯有安慰自己:“只要美丽还在,我就还活着。”但也正是死亡阴影的笼罩,让她看清曾经赖以生活的男人们到头来并不可靠,而从对自身魅力的沉醉中走出,试图重新观察这个世界。她脱下了性感的透视蕾丝吊带与羽毛镶边的丝质睡袍,只穿着最朴素的黑裙子出门散心,在接受路人注目的同时,也坦然与他们对视。

  

  法国It girl Jeanne Damas的两面

  电影的最后还是闯入了一个男人,要说法国电影有让我完全忽略男性视角的时候,那一定是出现在侯麦(Eric Rohmer)的作品中。侯麦镜头下的女孩们同样聊着生活、爱情与自己的内心,但每个人都有鲜明的观点,那副针锋相对的模样让我感觉男人只是话题的陪衬品,和鲜花与衣服类似。自然状态永远是她们的最爱,衣服也处于质朴的未熨烫形状,但厉害之处在于颜色的运用非常大胆,我还记得《绿光》(Le rayon vert)中的女主角,穿着天蓝色短袖与牛仔裤、大红色的针织外套及橡皮粉的球鞋与背包。

  

  法国It girl Jeanne Damas的两面

  这和性感一样,在我心中同属于法国女人的众多形态之一。把两种极端放在一起,就像《我的小公主》(My Little Princess)里的Violette那样。过早得到情色摄影师母亲指导的Violette已学会搔首弄姿,穿着超短裤与紫色皮草在学校中显得格格不入,她那些衣着朴素但鲜明的同学身上倒有侯麦的影子。但这个外放与内敛的界限是严格的吗?在现代的法国女性中,比如人气超高的It girl Jeanne Damas,她冬天穿着皮草,夏天照样会穿很有自然气息的碎花裙与短袖,永远是收放自如的。对我来说,当代法国性感的极致是《CR Fashion Book》,她坦露、锋利且蔑视众人。但每个法国女人,似乎都能从中拿一些细节为己用,且拿捏得恰到好处。

  这就是最与众不同的地方。法国女人反抗男性视觉的方式大概是“任你去吧”,她们的性感与生俱来,从不会藏着捏着,非常自知。就连来自南法、淳朴阳光的Jacquemus,他为女孩们戴上扁平的宽檐草帽,让她们手持麦穗,也为其衬衫裁下了性感的深V衣领。我们能轻易模仿得来吗?她们的随性,正是在肆意挥洒自己的性感啊。

  谁拥有身体

  时至今日,再把女性捆绑在男性身上讨论未免有些过时,法国女人们更有一套做自我的法则。她们对性感漫不经心的态度也蔓延到了情欲上,还通过这种方式来进行自己的思辨。我们似乎从主观体验中被剥离开来,和女主角站在同一个客观视角来观赏她们的欲望。

  

  《白日美人》(Belle de Jour)

  法国导演特别热衷拉中产阶级女性入伙,《白日美人》(Belle de Jour)就是其中的超人气代表作。Catherine Deneuve扮演的Séverine,一位无可挑剔的中产阶级妻子,却因无法满足自己压抑的性幻想而走上卖身的道路。电影着重于她个人心理的刻画,我们倒也可以从种种角度为她的行为找出合理的解释。而到了《我略知她一二》(2 ou 3 choses queje sais d"elle),家庭妇女们竟很正常地在下午兼职做小姐,还不忘在其中絮絮叨叨地发表自己对哲学和艺术的见解。《让娜·迪尔曼》(Jeanne Dielman)的寡妇也在做同样的事,卖身被穿插进她琐碎的家务事中。奇妙的是,在她单调的每一天,这个过程被刻意弱化了。女导演吝惜地只给了客人按门铃、走廊灯熄灭、再付钱离开的镜头。在面对客人的时候,这位母亲既体贴,又挂着看起来毫无欲望的冷淡表情。

  

  《花容月貌》(Jeune & Jolie)

  上世纪七十年代,新女权主义者们公开提出堕胎合法化的要求,在1970年6月成立了“选择”协会,第一任主席便是Simone de Beauvoir。直到四年后,确认堕胎合法化的“韦伊法”才正式批准通过。诞生于那段时期的《我略知她一二》与《让娜·迪尔曼》,就拥有非常多的政治元素,这些女性的行为,可以说是在宣称拥有自己身体的主权,它们在实际的生育功能外还带有多元的可能性。但到了2013年,Fran?ois Ozon拍摄的《花容月貌》(Jeune & Jolie),没有压抑的社会环境,也没有对享乐的过度渴望,自己选择成为应召女郎的少女Isabelle否认了所有外界对她从业的解释。她将自己完全抽身出来,只是作为自己身体的所有者,持续探索它存在的意义。母亲提供给了女儿所有想要的生活,对她的行为百思不得其解,而Isabelle改变了法国人最爱用的“C"est la vie”,只对母亲解释说:“C'est ma vie.(这是我的生活)。”

  

  《慕德家一夜》(Ma nuit chez Maud)

  法国女性能用一股超离肉体感的冷淡来观察自己。《白日美人》中的

  Séverine,鲜少露出笑容的她透着克制的古典美,穿着剪裁合身的Yves Saint Laurent 套装与端庄的Roger Vivier方扣鞋。褪去衣物后的纯白内衣,比起性感看上去更脆弱且不堪一击。整部电影对情欲的表达也非常谨慎,大多是通过暗示来完成。而即使是被拿来与《女性瘾者》(Nymphomaniac)相比较的《罗曼史》(Romance),女主角Marie也复制了这种冰冷气质,全篇几乎都穿着上世纪90年代极简主义风格的浅色套装,从内搭到内衣是清一色的白。

  女性对身体的探索越来越私人化,但总是需要一剂男性药引来导向自我之路。但如果男性不再作为女性的反义词出现时,女性又如何界定自我?Beauvoir这样说:“女人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变成的。”每个人在形成女性气质的时候,对自己的迷茫都是共通的。

  

  《夏天的故事》(Conte d"été)

  拍下用卖春来寻找自我的少女Isabelle,Ozon还在《新女友》(Une nouvelle amie)带来了有异装癖的闺蜜丈夫David。与《丹麦女孩》(The Danish Girl)这样探讨性别性向的电影不同,《新女友》并没有把触角伸向社会伦理的层面,只是细腻地挖掘了女友之间的亲密互动。当David穿上女装,蕾丝吊带袜、红色指甲油与精心打理的假发,唤起了被我们看作理所当然的每一个瞬间:婚纱长裙的洁白拂过双腿,口红在双唇间亲密涂抹,蜜蜡脱毛后的疼痛和肌肤光滑无瑕。一层层剥开后,我们发现了一种新女性,绝对的定义并不存在,一切都在流动之中。

  自由、平等与博爱

  在强调独立自由氛围下成长的法国女性,心态总是能一次又一次的重生。不仅《花容月貌》这样真正年轻(Jeune)与漂亮(Jolie)的女孩子能成为主角,年纪更大的女性同样也在被聚焦,她们把对自我的思辨带入社会关系的各个角落中。Luce Irigary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的 “女人腔”理论就意在建立新的“女性系谱”,即一种新型的母女关系。家庭中的女性以主体身份互相联系而不再受到严厉男性“家长”的禁锢。是的,当我们想要从根本上探讨女性独立的基础时,总是不得不回归家庭。在此影响下,当代法国影坛涌现出一类女性电影,它们往往有同样的叙事逻辑:女主人公中年丧偶或离异,与叛逆的女儿或固执的母亲又有着弥深的代沟与隔阂,在经历了职业、家庭和社会的多重打击后,她们终能在中年危机的峭壁上找到通关的方法,获得家庭及自我的和解。

  

  最开始追捧条纹水手服的法国女作家Sidonie-Gabrielle Colette

  近年来风头正劲的Isabelle Huppert就是此类角色的专业户。下颌宽大而精致的瘦削面容配合凌厉简洁的穿衣风格,使她几乎成为法国中产阶级女强人的代言,这种形象在《她》(Elle)中达到了极致。这部戏以强暴开场,但Huppert饰演的游戏公司老板Michelle却并不像一个受害者:她完全以强者的姿态支配这一切。Michelle的父亲是一个杀人犯,这让她从小就脱离了父亲的掌控,并在舆论的重压下成长为无坚不摧的性格。《她》里面的关系虽然混乱,但不管是下属的伎俩、前夫的新恋情、儿子女友的逼迫……甚至是施暴者的心态,都逐渐进入到Michelle的掌控中,在她全然自立的内核中,唯一的判断标准就是自己。

  

  《科帕卡巴纳》(Copacabana)

  Huppert在同年另一部《将来的事》(L" avenir)中,同样经历了丈夫出轨、母亲去世和出版社纠纷等等麻烦戏码。与众不同的是,法式的哲学思考传统浸润了影片中的日常空气,作为一名哲学老师的她更有一种知识分子的自持,日常打扮也更多是混合了其他颜色的过渡色调,比如灰色、淡蓝或是砖红色。她躺在水边的红色丝巾上,穿着灰蓝色、颇有少女感的连体泳衣,实在是美极。Huppert在《科帕卡巴纳》(Copacabana)中更加自信轩昂,穿着姜黄色的裘皮大衣与紫罗兰丝袜横街走过。她给自己起名为Babu,两个简单随意的音节,是我行我素人生信条的写照。她在家穿印度纱丽做菜,头戴火焰一般的巴西狂欢节头饰在女儿的婚礼上闪亮登场。该片导演Marc Fitoussi在专访中做过这样的阐释:“法国在1968年曾经发生过一场学生运动,学生寄期望于通过运动来获得自由。我觉得Babu一定是这群学生中的一员,可能对政治没有过多的想法,但她一直想过上无拘无束的生活,追求自由。”法国的五月风暴和随之而来的第二次妇女解放运动,启蒙了一代独立女性的自由之风。她们总从充满限制的社会关系中抽离出来,专心过自己的生活。这并不意味着人际关系的消亡,而是保留适度的交往空间,保证每个人独立的生活选择。

  

  《将来的事》(L"avenir)

  法国国旗上的蓝白红三色分别象征着自由、平等与博爱,这也是《蓝白红三部曲》(Trois couleurs)的主题。以自由为主题的《蓝》(Bleu)让我彻底迷上了Juliette Binoche,她的Julie是悲伤的,是一家人车祸中唯一的幸存者,在卸下所有义务与旧秩序的同时,也绑上过往情感的枷锁。她寻找自由的方式是逃到游泳池中,布置了蓝色光源的泳池看起来蓝得发亮,泪水直接融入了流动的水波中。Julie和Huppert的形象完全不同,就像男孩一样。她穿着宽松的外套,没有任何装饰的黑色上衣与牛仔裤,以最简单的面貌回归自己的生活。

  

  《蓝白红三部曲之蓝》(Trois couleurs:Bleu)

  衣服就像性格一样融入我们的生活中。曾作为法国海军官方制服的条纹水手服,在19世纪末期开始得到法国作家Sidonie-Gabrielle Colette等女性的追捧,在那时还是女性解放的象征。非常热爱水手服的Jean-Paul Gaultier,在20世纪七十年代就安排男女同时展示秀场,T台上的男女模特都穿着一样的服装。法国女性,在我心中就是性感和男孩子气的完美融合。

  戈达尔在《男性,女性》的结尾玩了一场文字游戏,插入写有 “FéMININ(女性)”的字幕,再把中间抽空变成 “F____IN(完)”。而我们,又试图往这个空白中填入什么呢?

  编辑/本芮绮 撰文/本芮绮&祁灵怡

  部分图片来源/Madame Figaro

  设计/刘艳 社交媒体编辑/张策

上一篇:惊人的秘密:颜色政治背后的渗透与分化
下一篇:秋瓷炫老公什么星座(秋瓷炫血型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