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6课-1《芣苢/诗经·周南》微课视频+知识点

栏目:游戏资讯  时间:2023-06-10
手机版

  点击上面“蓝字”关注我们!

  微课视频

  电子教材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知识点

  知识点导学

  译文:

  采呀采呀采芣苢,大家一起采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芣苢已经有了哎。

  采呀采呀采芣苢,轻轻把它摘下来。采呀采呀采芣苢,轻轻把它捋下来。

  采呀采呀采芣苢,轻轻把它兜起来。采呀采呀采芣苢,轻轻把它掖进怀。

   

  注释

  采采:采而又采。芣苢(fúyǐ ):植物名,即车前草,其叶和种子都可以入药,有明显的利尿作用,并且其穗状花序结籽特别多,可能与当时的多子信仰有关。薄言:发语词,无义。这里主要起补充音节的作用。有:取得。掇(duō):拾取,伸长了手去采。捋(luō):顺着茎滑动成把地采取。袺(jié):一手提着衣襟兜着。襭(xié):把衣襟扎在衣带上,再把东西往衣里面塞裹。

  释义:

  《兔罝》体现了周文王仁之刚强,《芣苢》则体现了周文王仁之柔化。《左传》:“吴公子札来聘……请观于周乐。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周南》中劳动的场面较多,《关雎》、《葛覃》、《卷耳》、《樛木》、《芣苢》等都有劳动场景。其中《卷耳》最能体现出寘彼周行、勤而无怨的精神,《芣苢》则反映民众能勤而无怨的原因。观《芣苢》,会感受到诗的一种气象,那是民众在在一起欢快劳动场景,是种祥和喜悦的气象。乐,顺也。悦于勤,是国家大顺之象。本诗如何体现出悦的呢?其三段诗句代表了悦的三个主要元素和三个阶段。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

  芣(fú)苢(yǐ ),暂不能断定为何种植物,一说为车前草。从诗中描述看,其植株有一定高度,便于用衣布或围裙之类摘采,如为车前草,适于用篮筐采摘;从大家一起采摘的场面看,应是大面积农作物;从先摘后捋、用衣布兜住、又掖起来的采摘过程看,或是有籽粒的农作物。薄言,语气词,轻柔之意。薄言一词,立刻把人带入轻快劳动的画面,让人感到劳动是轻松愉悦的。这是种伟大的品德,能把仁德的行为方式和节奏,无形中影响民众的思维方向和运动节奏,将其带入和顺之道。一个人暴跳如雷或怨气冲天时,往往是思维方向、方法、节奏不适当而导致一时行不通。一旦转变思想,行为方式也会发生转变,或许就能行的通顺。一个单位中会有多少种个人行为方式?一个国家中又会有多少种行为方式?如何转变众人行为方式?靠强制统一吗?是靠德行啊!《中庸》:“诗云:‘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子曰:‘声色之于以化民,末也。’”一个人德行越高厚,心地越宽仁良善,对人越有和善之气。越是心气不定,气量越小,往往待人以声色。反之,能调和声色,也提高了德行。自我观察一下,对子女有无大声以色,对家人有无大声以色,对同事有无大声以色,对下属有无大声以色。孔子说的对,如果以声色齐家、管理单位、治国确实属于最低层次。如果你有明德,能认知事物道理,事事做到明,就能给他人明道,他人能够得到美善,何须大声以色呢?反观是自己心性未定,未能明澈,没有用正确的方法对待他人。文王希望民众勤劳,大声以色了吗?他是以柔风细雨般和悦带民众走向明道。这个明道是快乐人生。有之,或许发现了芣苢,或许发现芣苢到了可采时节,告诉人们已经可以采摘了。从有之来看,诗中的薄言采之和有之都是号召阶段,属于悦的第一阶段。乐是生命体系的运行状态,它的感觉是情绪流动通畅,所以有情志产生阶段,有实际运行阶段,有达到情志的完成阶段。人们追求获得结果是为了让生命体系更完善,行的通,行的更好,所以会感到快乐。从追求到收获的劳作过程也可以收获快乐,因为让自己接近了目标、收获了能力、收获了成长。如果追求眼前一时快乐,让生命偏离正道,让自己与自然脱节,将影响之后的运行通畅,反而没有幸福人生。若要快乐,首先要有追求。有之就是情志产生的第一阶段。然而这一阶段并不简单,有些人没有明确的人生方向和目标,有些人有一点小目标,活着活着就把自己丢了,到头来只会抱怨生活不幸福。那么如何给自己目标?首先要认知自己,一个看不到自己心的人,见到别人忙啥自己也忙啥?只会让自己越来越着急,越急越看不到自己,越急越乱,越急人生的发展越慢。从当下开始,停下来等等自己的心,再出发。有了根,心在事上,心通于一,反而更敏捷,再快也不乱,因为心在道上啊!对于明心见性的修行非一朝一夕之事,平时要养成树立目标,制定合理规划的习惯。制定目标要有收获期望值,而不能蒙昧的空想,更不能为贪欲所牵引,眼里只盯着结局,或幻想结局的安排。树立目标不能过大,要具有可行性,一些人教育子女往往希望大,收获少,就是没有切合实际,让孩子摘不到桃子,没有收获感,难以走向快乐学习之道。

  文王的薄言有之,以轻柔方式告诉了人们收获的目标,告诉人们有实可行,让人们怀着轻松喜悦走向劳动的大地。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

  掇,从诗的语境看是对有数量之物的摘取。捋 (luō),对枝上的叶或果实捋下来,也可能是对豆类从壳中捋出来。掇和捋这两个动作是采芣苢实操过程,体现了人们的劳作过程。劳动是生存之本,劳作亦有其道。一个人只空想目标、幻想结局,不可能有收获,一个人不明于劳动方法,也难有收获。凡事都有其道,尊道而行方能成功。如果一个人听到采芣苢就跑出去,怎么采呢?用什么工具?什么样的方法最合理,是胡子眉毛一把抓呢,还是遵物性按阶段劳作呢?小到采芣苢,大到治国,做任何事情有没认知物性,掌握方法呢?为什么有些人事业成功,有些人难以立业呢?要么蒙昧于寻找做事方法,要么贪于结果而不重视劳作过程。哪件事不经过合理操作能成功呢?稀里糊涂向前走的人,认真的找找做事的方法吧,从眼前开始规划自己,寻找当前事情的合理方案。方法合理,走的就会顺畅,如此才能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以快乐的状态参加劳动,会收获更多快乐,更能提高效率。在理念上转变思想,以快乐的心态对待劳动,体会劳动的收获感,容易进入快乐劳动的模式。金一南先生讲别人说他刻苦学习工作,相反,他在享受学习工作的快乐,这会让他收获更多知识和能力。每个人在学习劳动过程中,都会经历初期的锻炼,这个锻炼过程是成长的最佳时期,要珍惜。一旦熟练自会顺畅通达。当然,作为管理者要把握好度,不能让学习者、劳动者感到过度的压力痛苦,要学习文王那样营造欢快又励精的勤劳状态。孔子提出使民以时,也是主张不过度用民力,让民众在最佳状态劳动创造、幸福生活。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

  袺(jié)古人认为用衣贮之而执其袵,或许这是摘芣苢后贮放方法,但未必用衣来贮放,如同现代人采棉花,用布裙或布兜,西周时期已有编筐,不大可能用衣服从事采摘劳动。襭,古人认为用衣贮之而扱其袵于带间也,同样,如用布裙,腰间有个绳带就能起到掖的作用,没必要用衣服采摘。从该字的结构和意义,我个人认为襭应读掖。本段诗是快乐的完成阶段,是实质上的获得之乐。这个获得又是有终之得,从开始告诉人们芣苢有之订立目标到劳作实现所得,不存在任何敷衍了事,整个过程慎始慎終。袺之,让民众用布兜起来慎重的呵护成果,代表了对成果的敬慎。国君赢得百姓信任,也是一种民心获得,如果任意妄为,很快会失去它。文王有得而不为己有,敬爱不倦,实为大有。襭之,让民众以严谨的方式占有成果,收获成果。襭之体现了慎终如始的精神,只有严敬的对待结果,才是有终的结果。文王以诚待民,让每人都有完善的结果,有真正的收获,在有得之乐中完成自己生命,所以有国家的大顺。整篇诗呈现出喜悦之象,然却没出现一个乐字,没有强调快乐做事,却在快乐中有得,真乃润物细无声。同样,礼制产生于道理,诗中也体现了礼的规则、秩序和严敬,也会无形化入人心,这才是自然之道啊!《中庸》:“诗曰‘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其此之谓与。

  课文赏析“芣苢”即车前草,这是当时人们采车前时所唱的歌谣。《诗经》中的民间歌谣,有很多用重章叠句的形式,但像《芣苢》这篇重叠得如此厉害却也是绝无仅有的。先以第一章为例:“采采”二字,以《诗经》各篇的情况而论,可以解释为“采而又采”,亦可解释为“各种各样”。有人觉得用前一种解释重复过甚,故取第二种。然而说车前草是“各种各样”的,也不合道理,应该还是“采而又采”。到了第二句,“薄言”是无意义的语助词,“采之”在意义上与前句无大变化。第三句重复第一句,第四句又重复第二句,只改动一个字。所以整个第一章,其实只说了两句话:采芣苢,采到了。这还罢了,第二章、第三章竟仍是第一章的重复,只改动每章第二、四句中的动词。也就是说,全诗三章十二句,只有六个动词——采、有、掇、捋、袺、襭——是不断变化的,其余全是重叠,这确实是很特别的。但这种看起来很单调的重叠,却又有它特殊的效果。在不断重叠中,产生了简单明快、往复回环的音乐感。同时,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又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过程。诗中完全没有写采芣苢的人,令人读起来却能够明白地感受到她们欢快的心情——情绪就在诗歌的音乐节奏中传达出来。清人方玉润在《诗经原始》中说:“读者试平心静气涵咏此诗,恍听田家妇女,三三五五,于平原旷野、风和日丽中,群歌互答,余音袅袅,若远若近,忽断忽续,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旷。”这话虽说想像的成分多了些,体会还是很准确的。这种至为简单的文辞复沓的歌谣,确是合适于许多人在一起唱;一个人单独地唱,会觉得味道不对。袁枚曾经嘲笑地说:“三百篇如‘采采芣苢,薄言采之’之类,均非后人所当效法。今人附会圣经,极力赞叹。章斋戏仿云:‘点点蜡烛,薄言点之。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闻者绝倒。”(《随园诗话》)说《诗经》不宜盲目效仿,当然不错,但他所取的例子,实为不伦不类。一群人在野外采芣苢,兴高采烈,采而又采,是自然的事情,诗歌可以把这欢快表达出来。而一个人在那里把蜡烛芯剪了又剪,还唱着“剪剪蜡烛,薄言剪之”,除了精神病,也没有别的解释了。这完全是文人制造出来的滑稽,并非《芣苢》不值得赞叹或绝对不可以效仿。关于当时人们采芣苢的用处的问题,毛传说此草“宜怀任(妊)”即可以疗治不孕;又一种说法,是认为此草可以疗治麻风一类的恶疾。这两种说法在中医学上都没有根据。现 在中医以此草入药,是认为它有清热明目和止咳的功能,草籽据说可治高血压。这还罢了,也可以勉强地说,《诗经》时代的人是相信车前草是可以治疗不孕或麻风的。但即便如此,这诗仍然有不可理解之处:不孕或者家里人生了麻风,都是极苦恼的事情,不可能有一大群人为此而兴高采烈地一边采车前一边唱着歌的道理。拿方玉润所推想的情景来看这样的解释,尤其觉得不对劲。所以应该给《芣苢》以另一种更合理的解释。清代学者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所说的一句话:“野人亦煮啖之。”此“野人”是指乡野的穷人。可见到了清代,还有穷人以此为食物的。在朝鲜族(包括中国境内和朝鲜半岛上的),以车前草为食物是普遍的习俗。春天采了它的嫩叶,用开水烫过,煮成汤,味极鲜美。朝鲜族是受汉族古代习俗影响极大的民族,朝语至今保存了很多古汉语的读音。可以推想,中国古代民间也曾普遍以车前草为食物,只是到了后来,这种习俗渐渐衰退,只在郝懿行所说的“野人”中偶一见之,但在朝鲜族中,却仍旧很普遍。以此释《芣苢》诗,就觉得容易理解了。按明代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云:“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谚云:三月戴荠花,桃李羞繁华。”荠菜花实在说不上好看,只因荠菜是江南人所喜爱的野菜,对于穷苦人更是天之恩惠,故人们连它的花儿也生了偏爱。车前草较荠菜更为平常易得,想必很多年前,它更受老百姓的喜爱。如方玉润之说,想必每到春天,就有成群的妇女,在那平原旷野之上,风和日丽之中,欢欢喜喜地采着它的嫩叶,一边唱着那“采采芣苢”的歌儿。那真是令人心旷神怡的情景。生活虽是艰难的事情,却总有许多快乐在这艰难之中。图文讲解

  点击图片,查看大图

  ▼▼▼▼

  

  

  

  

  

  

  

  

  

  

  

  

  

  

  

  

  

  

  

  

  

  同步习题

  2.6.1《芣苢》 一、基础测试1.给下列词语注音并解释意思采采:    芣苡(    ):    有:    掇(   ):    捋(   )    袺(   )    襭(  ):【答案】采采:采而又采。芣苡(fú yǐ):植物名,即车前子,种子和全草入药。       有:取也。       掇(duō):拾取。       捋(luō):以手掌握物而脱取。       袺(jié):用衣襟兜东西。       襭(xié):翻转衣襟插于腰带以兜东西。2.翻译下列诗句的意思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答案】车前子儿鲜艳动人,一颗一颗拾起来。车前子儿采呀采,一把一把捋下来。3.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3分) (  )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答案】C【解析】  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4.对下面一段话中画线部分进行改写。要求:①以“儒家学者”为开头。②不改变句子的原意,但语序可变动。(5分)《诗经》从一开始,尽管还没有赋予它以儒家经典的意义,人们还习惯地称它为“诗三百”,但它的本来面目就逐步被儒家学者掩盖、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被拿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答案】儒家学者拿《诗经》去附会剥削阶级所需要的道德伦理观念,逐步掩盖了《诗经》的本来面目,对它断章取义、歪曲篡改。【解析】 以“儒家学者”为开头,即以“儒家学者”为主语重新调整画线部分的语序,改写时务必注意语言表述的连贯。5.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古代的学校没有如现代学校般严格的学制,亦没有__①__。在科举制度没有形成的隋唐以前,官学一般只是定期举行考试,__②__,不中者亦可留校继续学习,下次再考。隋唐以后,官学虽然开始对学生的年龄和学习年限作出了一定限制,使少部分监生可以在学满一定年限后直接候补为官,然而对大部分读书人来说,科举考试才是他们进入官场的必经之途。因此,__③__,他们才算是真正“毕业”。【答案】 ①固定的“毕业”期限 ②考中者授予官职 ③直到科举取中之时二、提高阅读能力(一)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采 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6.对这首诗中词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点明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柳丝轻柔,随风摇曳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用在句末,没有实在意义。【答案】B【解析】 “霏霏”是形容雪下得很大。7.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C.这首诗写的是戍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戍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及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D.“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答案】A 【解析】 这首诗没有运用起兴的手法。起兴是中国诗歌中一种传统的表现手法,宋代朱熹认为:“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通俗地讲,“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的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直接叙述,而非对他物的描绘。(三)阅读下面诗歌,回答各题。卷 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①。嗟我怀人,置彼周行②。陟彼崔嵬,我马虺阝贵③。我姑酌彼金罍④,维以不永怀。陟彼高冈,我马玄黄⑤。我姑酌彼兕觥,维以不永伤。陟彼砠矣,我马瘏矣。我仆痡矣,云何吁矣。【注】 ①采采:不断地采;另一说,采采,茂盛貌。卷耳:即苓耳。形如鼠耳,叶青白色,白花细茎,蔓生。可食,但滑而少味。盈:满。顷筐:浅筐。②彼:指顷筐。周行:大路。行,道路。③虺阝贵(huī tuí):马疲劳生病。④金罍:青铜酒器,比酒樽大,是青铜时代贵族所用的器物。⑤玄黄:生病。8.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陟彼崔嵬”一句是说采卷耳的人因思念远方人儿走上高高的山岗。B.“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是说文中的“我”以斟满酒杯来消除对远方人的思念。C.诗人用了“虺阝贵”“玄黄”“瘏矣”等词语,把旅途中马的疲劳的神情刻画了出来。D.诗人用“崔嵬”“高冈”“砠”等词语,表现了旅途的艰难和自己采卷耳的辛苦。【答案】D【解析】 D项中没有指明表现了谁在旅途中的艰难,同时,表现了“自己采卷耳的辛苦”也是错误的,诗中没有反映出采卷耳有多么艰辛。9.对这首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卷耳》四章,第一章是以思念征夫的妇女的口吻来写的;后三章则是以思家念归的男子的口吻来写的。B.第三章是对第二章的重复,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并不常见。C.首章女子的独白呼唤着远行的男子,“不盈顷筐”的卷耳被弃在“周行”而去寻找他。D.诗歌开头运用了比兴的表现手法,将自己比喻成丢弃在路边的卷耳被丈夫抛弃。【答案】A【解析】 B项后半句是错误的,“带有变化的重复”在《诗经》中是经常出现的,如《采薇》;C项,诗中并没有看出要将采卷耳的筐放在路边去找思念的人,所以是错误的;D项诗中开头只是运用了起兴的表现手法,并未有比的表现手法,更没有将自己比喻成卷耳的意思。10.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意在表明一位采卷耳的女子被其丈夫抛弃后的心理变化。B.该诗多处运用反复,强烈地表达了情感,反映了女子的心理变化过程。C.《卷耳》为中国诗歌长河中蔚为壮观的“怀人诗”开了一个好头,其深远影响光泽后世。D.诗的最后是以一种自问自答体收场,以“吁”一字对全诗进行总结,点明“愁”的主题,堪称诗眼。【答案】 A 【解析】 该诗并没有表现女子被丈夫抛弃的内容。11.对于“我马”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诗中“我马”是想象的,并非实际存在,作者想以此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B.作者通过“我马……”的反复,意在刻画怀人思归的惆怅。C.古人外出皆以马为主要交通工具,作者借此以说明远行的人所受的漂泊之苦。D.为寻找心上人,女子骑马远行,以马的疲劳和生病来说明女子寻找心上人的辛苦。【答案】B【解析】 A项中说通过“我马”来说明采卷耳人的辛苦是错误的,“我马”应是思家念归男子的马;C项说“漂泊之苦”是错误的,诗中没有表达出漂泊的意思;D项说女子骑马远行是错误的,并未说明她要骑马远行,这些都是作者想象的。我就知道你“在看”

  

上一篇:第六代导演
下一篇:支持同性恋婚姻合法的人们是否支持多元婚姻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