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离婚综艺的观众,成了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再见爱人》所引发的社会舆论呈现出了更有深度的、更趋于心理学层面的探讨趋势,同时这种探讨是反思式的、而非单纯的“看热闹”。
作者:一刀
编辑:蓝二
版式:王威
![]()
《再见爱人》第二季播出未足三分之一,观众围绕三对嘉宾的讨论话题已经历了几番变化。
在最初两期的节目中,31岁的张婉婷与41岁的宋宁峰之间“声量”与“话量”的巨大反差,让很多人在第一时间感受到了二人之间“窒息”的相处氛围,以致于张婉婷一夜之间被“骂上热搜”;而从第三期开始,人们发现张婉婷也从一味发泄怒气,开始向自我发问与反省,观众们也冷静下来、探究“疯女人”这种状态背后的原因。
初登场时,63岁的艾威给人的印象便是有如大家长般的威严、不苟言笑,但观众仍能从各种细节中发现他与56岁的妻子Lisa(陈美玲)之间经历过生死考验的深沉的爱;而到了第四期的更新中,这位“最有仪式感”的丈夫为妻子准备了生日蛋糕和礼物,温馨的画面外,观众却越来越可以感受到两人之间无奈的离析。
苏诗丁、卢歌在第一期节目中便被观众认定为“配一脸”,他俩同为35岁的年纪,一同经历过令人羡慕的环游世界、互相陪伴的甜蜜时光,而他俩的分手也不由得让人意难平;但随着节目的推进,人们也开始重新审视玫瑰是否足以弥合现实的琐碎。
第一季以新颖的题材、对婚姻和情感不流于表面的剖析引爆全网热议,《再爱》在第二季中仍延续了话题性与泛大众的关注度,继续探索着“分手”综艺的可能性,实验性地考量着“温情”与“撕逼”情境之间的平衡;而从节目受众的角度可以看到,人们正在循序渐进地由“旁观”更多地转向“自省”——不仅对于节目嘉宾之间情感关系进行观察、讨论,也更主动地代入个人视角、思考自己在类似情境下的处事方式。
这也是目前我们所观察到的《再爱》第二季的进阶之处:引发观众对于自身亲密关系、情感问题的思考,于节目之外获得更多的思考空间。
观众,成为自己的“心理咨询师”
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是:本季《再爱》的话题仍是围绕着“要不要离婚分手”,但节目所引发的社会舆论一方面向着更多样、更广泛的人群受众扩散,一方面也呈现了更有深度的、更趋于心理学层面的探讨趋势,同时这种探讨是“反思”式的、而非单纯的“看热闹”。
从各个社交媒体的评论中,我们可以发现处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社会与家庭角色的人群,对于节目嘉宾的情感关系有着多维度的理解和讨论。
以部分读书平台受众为代表的观众群体,秉持智识与理性,看到了在婚姻关系中一个独立、强大个体的重要性;他们会主张在努力缓和夫妻二人的关系之前,要先回到自己的内心,即每个人需要先承认和完善个体的独立性,“要去和别人分享各自的世界,而不是企图在对方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他们从一些嘉宾在情感中不自觉地予取予求的状态中意识到:“能拥有长久亲密关系的前提,是有能力一个人在这个世上生活。”于是这些观众会去分析,总在质疑丈夫宋宁峰对自己不够关注的张婉婷,是否因寻求安全感而失去了部分自我;也会替Lisa担心,如果离开了丈夫,她能否继续好好地生活。
![]()
再如部分以母婴平台受众为代表的观众群体,以切身之痛为身为母亲的妻子们正名,共情嘉宾张婉婷“一点就着”的状态,实际是来源于一次次“拳头打在棉花上”般的、不能得到及时满足的情感诉求的积累;他们会认为,“男人沉默寡言、女人歇斯底里”的不健康家庭氛围,是由男女间因生理差异带来的不同情感和心理特点造成的。
围绕着节目内容的讨论广度在铺开,深度也在向着更专业的心理学层面发展,这体现了观众正在带着更理性、有智识的眼光去观看节目——“情绪价值”等专业用词随着《再爱》第一季的播出广泛出圈,而在第二季中,有更多来自观众自发的、专业心理学角度的解析不断出现,并获得更多的关注与认同。
比如宋宁峰面对张婉婷的指责,一次次选择沉默,或是非常不经意的叹气、回避,被观众透视为一种“吹狗哨式”交流:它原指训练宠物时外人接收不到、只有宠物能听见的声音,也在心理学上被代指为那些在公开场合发出,但只有亲密关系中的双方能够敏锐接收的信息;这正像是宋宁峰发出的那些在外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反应,却成了张婉婷眼中“他不在乎我”的、让自己屡屡崩溃以至于“小题大做”的信号。
![]()
再如在多对嘉宾之间出现的“我比对方付出更多”的关系失衡,被解析为心理学层面的“献身感”:一旦有一方站上道德制高点,就会不由自主地对对方发出“你为什么不听我的”的质疑。艾威对于Lisa的“控制”与埋怨正是如此——曾为妻子全身心付出的他,没办法接受妻子沉迷麻将的“不听话”行为;张婉婷承认自己扮演了一个“拯救者”的角色,认为这样就可以让丈夫此生都对她抱有感恩。
观众们对嘉宾的观察也不仅是“观察员”式的,许多观众会代入自己与爱人之间的相处模式、对原生家庭父母之间亲密关系,进行自主的回看和反思;看节目这件事,由此映射入自身的生活和成长中。比如一些观众会突然醍醐灌顶:自己与那个躲避沟通的卢歌十分相似,也会在生活中时而变身那个以爱之名为双方带来压力的张婉婷。一些观众的思考也会向更宽泛的人际关系领域拓展:无论是否身处亲密关系之中,“内耗”只是一种自我惩罚,对于别人的不满有时其实是出于对自己的不满意,接着再将这种情绪向外倾泻。
节目于是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模式:随着节目的进行,观众的思考与反思也与嘉宾的心路历程变化同步、深入地进行。
![]()
进阶式的舆论场
作为一档已有极高话题度的综艺,《再爱》能够让观众保持新鲜感并从“上头”到“走心”,依赖的是对节目广度和深度的拓展:挑选嘉宾时覆盖更多类型的人群,由表及里地引导人们对于亲密关系的思考,并将触角涉及与人性有关的、更具普遍意义的话题。
第二季中的第三对嘉宾——63岁的艾威、56岁的Lisa是一对步入老年的夫妻;本季的嘉宾年龄也由此横跨30-60岁,基本实现了全年龄段婚姻人群的覆盖。主创刘乐曾在采访中透露:创作团队从第一季起就想做老年婚姻,只可惜暂时未找到合适的嘉宾;她也坦言,自己的父母看起来恩爱,但在相处过程中也有很多让她“难以理解的部分”,她希望在第二季里提示大家,长辈的婚姻关系“需要被看见和关爱,这与年龄无关”。
老年夫妻嘉宾的加入,不仅将可能吸引到更多年龄段的观众,也将对于亲密关系的探讨放到了更长的时间维度。我们可以在节目中屡屡观望到另外两对较年轻的夫妻,会对艾威和Lisa之间相濡以沫多年、共同经历生死的经历感到唏嘘,苏诗丁会去抱住Lisa、心疼她的委屈;而画面外的观众,也得以从对处于不同年龄段、人生阶段、不同性格的三对嘉宾的观察中,完整地沉浸式体验一对夫妻从年少到年老所可能经历的酸甜苦辣。
![]()
除了更广泛的人群涉及面,节目正在引发观众“进阶式”的思考和讨论。早在第一季开播时,刘乐和导演涂涵就表示,希望观众在“吃瓜”之外也能够映射到自身。在制作第一季节目时,刘乐发现,“男性在面对婚姻问题大多数时候会粉饰太平,会表现出一种没什么大不了的态度,他们不愿意承认自己婚姻关系的失败,经常会把问题统归为女人在‘作’”;对于类似的现象,节目组给到的方式是将观察和判断的权利给到观众,不轻易定义“过错方”,而是尽量客观地均衡呈现当事人的所说所做,受众在思考中寻求自己的发现和答案。
我们还记得在第一季中,很多女性观众在节目中发现了很多“似曾相识”和“理所应当”,嘉宾佟晨洁“当女人不再那么需要男人的体力和经济支撑的时候,她们会更需要在婚姻中得到公平的对待”的发言,也是生活中女性意识普遍觉醒的写照。而在播的第二季中,这种客观性与平衡感得到了进一步的进阶:婚姻中的两个独立的个体是平等的,亲密关系应当建立在互相尊重、互相沟通与理解的前提之下。例如,嘉宾苏诗丁和卢歌相互陪伴了一段恋爱中的美好时光,但当苏诗丁渐渐找到了事业和人生的方向,卢歌却还在徘徊和迷惘时,两个人的生活轨迹就不知不觉地分了岔;最终俩人希望分开并不是因为谁的简单过错,而是平等的关系失了衡。
![]()
节目意图引发的反思也一直未止于婚姻中的亲密关系。比如,“孤独”是人类永恒的话题,进入一段亲密关系只是缓解“生而孤独”这个问题的其中一种解法;因此,不论是面对任何人际关系,所需要的态度与思路是有相似之处的,我们终究要解决的是自己和自己的关系问题。再如,人类对死亡的恐惧无可避免,当这种恐惧伴随着亲密关系,发生在如艾威和Lisa这样的老年夫妻之间时,我们能做些什么,才能不让我们的爱成为负担,才能消弭或缓解这种每个人终将面对的恐惧?
![]()
婚恋综艺30年,每个时代的“各司其职”
北京电视台于上世纪90年代初推出的婚恋综艺《今晚我们相识》,被认为是中国内地首部有影响力的“类真人秀”节目,距今已有30余年。曾有媒体总结:这些年间,观众们在婚恋综艺中经历了从“第一次在电视上见到别人处对象”到“看别人生孩子、养孩子”的过程;婚恋综艺所开辟的视野、观众的接受度都随时代的变迁,发生着悄然的改变。
“媒人”“联姻”式的婚恋综艺,代表了中国人在上个世纪观念的逐步开放,人们在其中看见了自己与节目嘉宾一致的、对美好家庭生活的向往;以核心家庭为单位的真人秀对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孩子成长环境和父母教育的关注,也是社会对于亲子关系、下一代培养更加重视的映射。
如果说此前的婚恋综艺是以聚焦生活的美好一面为主,最多也只是“喜忧参半”,那么2021年《再爱》第一季的推出,则从更大程度上打破了以往的婚恋类综艺气氛,拉出真实存在于当代婚姻家庭生活中的“房间里的大象”,坦诚地观察、讨论。
![]()
从时间的纵向尺度上看:能够与时代中真实的人取得真实情感联结的真人秀,必定是需要呼应时代的频率、直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而《再爱》能够引起的广泛话题度、给予观众进阶性的启示与反思入口,也无疑是因为切中了当下婚姻生活中那些具备共通性、也值得借社会舆论场被加以深入剖析和反思的痛点——这也为婚恋类综艺提示了一个自我提升与创新的关键:随时体察时代的温度,为那些“难言之隐”搭建有人文关怀、有积极主张态度的释放平台。
从当下婚恋类综艺多元化的横向尺度上看:《再爱》的出现,为婚恋类综艺领域补齐了一块拼图,与聚焦恋爱、生子等阶段的综艺共同呈现“各司其职”的状态;婚恋中不会只有甜蜜和温馨,能够从最初的浪漫携手白头,靠的是夫妻双方坦诚的沟通、对情感的经营;《再爱》这样的综艺,仿佛是在为人们在婚姻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做出“样本切片”,透过节目的显微镜,人们得以从日常跳脱、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和反思。
而与任何一档真人秀综艺在面临长期发展时所遇到的问题类似,《再爱》一定也需要为自己找寻一条可持续的路径。节目第一季结束时,有观众久久不能忘怀,持续地关注郭柯宇、章贺等三对嘉宾在节目之后的进展,也有观众开始为第二季请哪些嘉宾出谋划策、猜测节目动向,可见《再爱》已经成功培养了较好的与观众之间的黏性;而更换嘉宾和录制地点显然不足够解决观众对新一季节目“新面貌”的期待,尤其是当《再爱》已经在2021年收到了众多的赞誉、被寄予更高的期望时,节目氛围的走向、人性深度的挖掘,都成为此类综艺需要突破的关键点。
从目前播出近三分之一的节目内容来看,观众随着节目内容的不断深入,对于更深层次情感问题的探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在接下来本季的节目当中,以及在未来新一季的策划中,更具系统、专业性的亲密关系话题提炼会变得更有必要,专业人士对嘉宾亲密关系面对面的引导等方式也许也会更加值得尝试——这是一档综艺保持创新的必由之路,伴随着时代中每一个观众的不断成长。
![]()
参考资料:
《再见爱人2》:为什么离婚CP磕起来更上头?(三联生活周刊)
国内第一档离婚综艺不想撒狗血播报文章(界面文娱)
THE END
上一篇:从张继的《枫桥夜泊》到李煜的《虞美人》再到晏殊的《浣溪沙》…
下一篇:无限流生存游戏:《在生存游戏做锦鲤》你我本无缘,全靠我充钱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