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校园电影范文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青春校园电影篇1

  关键字:青春校园;电影类型;多元化发展,台湾电影

  一、中国青春电影在大陆的多元化发展

  大陆电影史上有这样一个划分,第一代导演到第六代导演,每代导演都有各自不同的辉煌,近二十年来,都是第五代和第六代导演引领风骚的时代。新世纪2000年的到来是大陆“青春电影”的一个新的阶段,呈现出了更加繁冗复杂的局面。主要集中表现在第六代导演的兴起,由地下转入到地上,这样可以调动更多的资源进行电影的创作。一批年轻的导演如贾樟柯、王小帅以及顾长卫、徐静蕾等在不同领域发展的导演的加入,给大陆的“青春电影”注入了新的活力。此外,因为网络的发展迅速,也加速推动了如《青春期》、《老男孩》这些青春系列的微电影的发展,这些因素同样也使得从2000年以来中国大陆的“青春电影”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青春电影在台湾迅的迅速发展

  台湾电影对于中国电影而言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分支,孙蔚川在《当代台湾电影》一书中说到, 1982――1986年的新电影运动,是台湾电影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一笔,当时台湾的一群年轻的电影导演为了挽救低迷的电影市场做出来很大的努力,他们向西方学习现代电影,在艺术上进行大胆的尝试。从这个时候开始台湾电影渐渐的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品格。

  进入21世纪以后,台湾电影还是延续这上个世纪90年代的低迷状态,时光追溯到2002年,随着电影《蓝色大门》的上映,许多人从此爱上了青春电影,这部电影的上映被称为台湾“青春电影”蓬勃发展的里程碑,而且也帮助台湾电影行业逐渐从九十年代的低估中恢复过来。随着2006年由陈正道导演的青春电影《盛夏光年》的成功上映,台湾电影行业出现重大转折,帮助台湾电影行业正式进入了“青春电影”时代,而在2008年底在全国上映的《海角七号》被称之为是台湾电影复苏的标志。近几年随着电影《我的少女时代》、《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艋胛》等这些青春电影上映以及上亿的票房,台湾电影的市场开始回暖,2015年《七月与安生》诞生两个金马奖影后,至此“青春电影”开始成为了台湾电影标志性的影片类型。

  三、青春电影的创作差异

  (一)叙述策略的不同

  近十年以来,青春类型的电影一跃变成我国最受欢迎的电影类型,始终占据电影行业的最高点。当代的青春电影所选择的题材往往都是从大家都喜爱的小说中取材的。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便是辛夷坞的小说,电影《致青春》将文学与影视相结合,大部分观众都是之前就已经读过小说,因此在还未上映之前,观众对它就有着超高的期盼。

  小说的文学画面与电影的紧密结合,就像柳鸣九说的:“传统的关于不同体裁形式中有不同的美学原则,艺术规律与技巧方法的条律已被打破,空间艺术的造型方法被引进了小说这种时间艺术部类,在现代小说中出现了绘画化与影视化的艺术现象。”

  (二)青春电影的成长背景与文化

  麦茨以前说过:“电影与生活的形似性,不是建立在影像与原物之间,而是建立在影像与早已建成的文化范本之间,观众对电影的感知本身便包含着文化的符码,过去被看作是‘自然的’真是的形似性,实际上是依附于文化常规的。”对现代人而言,了解一部电影最直接的手段就是将电影带入一个与之对应的年代,通过领略当时的历史和文化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了解它。

  从2000年以来,在青春电影方面,出现了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以及一部份新晋的年轻导演共同编导出了繁荣而又复杂的局面。第六代导演大多出生在6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他们年轻的时候却正好是国家经济复苏的改革开放时期。他们的成长伴随着祖国新旧体制以及新旧观念的转折,这些经历或多或少的对他们在未来创作的取向有一些影。 出生在80后的新生代导演也是特殊的一代,他们的成长见证了祖国从贫困落后发展到如今的经济大国。他们以青年的状态率先进入了信息时代的前沿,率先接触到新事物,因此他们的作品表达得更具有自己的个性。青春的气息、私人情感、都市文化以及流行的网络文化都是他们的表达重点,商业化的意图比较偏重,这种在商业上的成功使许多人都认为他们的作品缺少了艺术的味道和一些文化的担当,对他们产生了质疑。

  在过去的30年时间里,台湾中影公司与一部分的民办的电影企业开启了一个称之为“新锐导演”的合作项目,培养了四批具有潜力的年轻导演。这四批导演基本上都是出生于70年代,拥有相似的教育背景和历史背景。随着1987年国民党允许探亲之后,台湾的社会风气逐渐好转,民风逐渐改善,越来越民主化,这段时期政府的转变帮助台湾的民主化程度达到顶峰。而经历过这些变革的年轻导演,用他们的亲身经历帮助台湾电影逐渐摆脱泥潭走出困境。通过描绘年轻人的日常生活以及精神状态,将年轻人青春的一面展示在我们眼前,所以我们可以通过银幕来了解更多的流行文化、青春文化以及后现代文化的互相糅合。

  青春校园电影篇2

  摘要:如今内地青春校园爱情电影受到了广大影迷的青睐,在这些电影里出现的经典老歌也再次走红。青春校园爱情电影是青春片的延伸,并没有专门的定义,但不难发现,内地的这类电影都与青春、爱情、怀旧等关键词有关。音乐是电影表意里的关键元素,而经典老歌在该类电影里的出现,有一种锦上添花的作用,不仅突显了电影本身的主题和思想内涵,也加深了影片的怀旧色彩,拉近了与观众之间的距离,二者相得益彰,融为一体。

  关键词:经典老歌;青春校园爱情电影;表意功效

  前言

  在如今的内地电影市场上,青春校园爱情电影无论在数量和票房上都占据了重要位置,而这类电影无疑都被贴上了怀旧、青春等标签,引起了全民回忆的风潮,然而在几乎每一部这样的电影中我们都能发现经典老歌的身影。音乐作为电影诸多表意元素中的一员,在揭示影片主题、渲染画面气氛、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有着和“可视”电影语言元素同等的话语权表达,电影音乐在影片中发挥着其独有艺术表现力,使影片更好地完成叙事、抒情和表意。①经典老歌本身就是我们青春记忆里的重要符号,通过在电影里的合理运用更是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主要以《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此后简称《致青春》)、《同桌的》、《匆匆那年》这三部电影为例,分析经典老歌在内地青春校园爱情电影里的运用。

  一、深化主题,扩大感染力

  电影音乐是电影的“第二镜头”,一首好的电影音乐,对整个影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辅助电影更好地表现内容,深化主题。同样具有时代感的经典老歌被放置在影片中,更增添电影的怀旧情结,使影片更具感染力,带领观众走进特定的环境背景,帮助观众理解影片传达的意义。

  电影《同桌的》中最后一个镜头一出现,便响起了由高晓松作词作曲的《同桌的你》。如今,同样是高晓松操刀,一部《同桌的》,让许多人想起自己已经抓不住的青春。影片这个镜头回到了最初男女主角相识的画面,周小栀转学来到新的班级,成为了林一的同桌。也正是因为成为同桌,两人开始相识、相知、相恋,尽管最后两人还是因现实而分离。电影里所讲的故事是从1993年开始的,而此曲发行于90年代初,由老狼演唱,曾风靡大街小巷,唱哭了许多人的学生年代,成为无数80后少男少女的最爱,是校园民谣的经典作。所以,这首歌带有一定的时代印记,与影片人物所属的时代吻合,它的歌词也正是电影中男女主角爱情故事的完美写照。一句“明天你是否会想起,昨天你写的日记”,“我也是偶然翻照片,才想起同桌的你”,让观众再次陷入故事之中,音乐再次刻画的同桌情结,不禁更加令人惆怅和感慨。

  电影《致青春》中三次出现了英国山羊皮乐队的《So Young》,第一次出现,是大一开学时,阮莞走在学校中,长发飘飘,美丽动人,俨然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正当男生们跃跃欲试之时,她却径直走向了路旁骑着单车的小伙,这小伙便是她高中就相恋的男朋友赵世永,而此时背景音乐正是他们俩都十分痴迷的山羊皮乐队《So Young》,这首歌就像此刻的他们青春无敌,不可一世,无可救药。第二次出现,画面从大学时期变化到了现当代,阮莞正坐在赵世永的车上,车子奔驰在马路上,和歌曲强有力的节奏融为一体,而当阮莞告诉赵世永自己怀孕时,音乐戛然而止,预示着他们的时代正在结束,属于他们的青春即将逝去。第三次,在阮莞结婚前,赵世永约她去北京听山羊皮的演唱会再见最后一面。两人在去北京的火车上,歌曲再次响起,虽然和赵世永分手,但阮莞却一直忘不了他,除了他再也爱不了别人。然而不幸的事却发生了,阮莞在去见赵世永的途中出车祸去世,音乐再次戛然而止,赵世永还站在山羊皮的演唱会门口,可是谁都再也走不回青春的大门。电影《致青春》的英文翻译正是《So Young》,作为电影同名歌曲出现在电影里,可以说是电影主旨的音乐表达形式,歌词内容和旋律契合了影片的感情基调和对青春怀念的情怀,电影中所处年代的青年们正是听着山羊皮长大的一代,他们个性鲜明,对待爱情乐此不疲,在青春里沉迷不醒,哪怕放纵堕落,只愿青春无悔。

  二、抒发情感,读懂潜台词

  在现实生活中,感同身受的歌曲往往更能引起共鸣,那些歌曲仿佛唱出了自己的故事。电影画面往往不能全面地展现人物的内心活动,所以常用音乐来抒发人物情感,体现人物内心的潜台词。经典老歌之所以被称之为经典,不仅是因为它们旋律动听,更是因为它们能打动人心,唱出了一代人的心声,是情感的集中体现。青春校园爱情电影运用经典老歌的优势还在于能刻画出特定年代鲜明的人物性格和特征,表现出他们微妙丰富的感情状态和影像无法呈现的剧中人物复杂的情感世界。

  电影《致青春》中,学校举行了一次文艺晚会,主持人问有没有同学自愿上台表演节目,郑微便在众目睽睽之下高高举起了手,勇敢地走上了舞台,唱起了《红日》。《红日》这首歌是香港歌手李克勤的经典之作,曲风欢快,歌词十分励志。影片中当郑微唱起《红日》,她苦苦追求的陈孝正却提前离开,尽管台下众人欢呼,但她的目光却紧紧锁定在陈孝正的身上。虽然电影里并没有交代郑微为什么会想在当时唱这首歌,但当歌声响起,观众不难发现,其实这首歌正是她唱给他听的,每一句都表露出她对他爱的决心和坦率,特别是那句“我愿能一生永远陪伴你”的表白。电影里,通过演员自己演唱的方式来诠释了这首老歌,让这首歌的旋律深入人心,但这恰恰也是一种互利共赢,这一首歌也让观众深深感受到郑微对爱的执着,她性格里的精灵、坦荡,和她无所畏惧,渴望爱情的强烈愿望。

  无独有偶,在电影《匆匆那年》中,高中毕业聚会时,陈寻为方茴唱了张信哲的《信仰》,无非也是一次表白。《信仰》这首歌发行于2000年,红极一时,是当时恋人们为爱高歌,彼此许诺的金曲。陈寻唱的这首歌,就像是为方茴许下了爱情誓言。方茴在爱里是被动的,然而陈寻天生帅气,天性聪明,活泼阳光,是个乐观自信的大男孩,在校园中,他是一个有着偶像气质,受万人追捧的耀眼明星。对于方茴他几乎是一见钟情,对她的爱也是直接而浓烈,就像这首《信仰》,表达了陈寻对爱情至死不渝、白头偕老的决心。同时这里也为此后陈寻移情别恋做了一个铺垫,《信仰》这首歌描写的就是两个相爱的人因为一些矛盾和冲突离开了对方,但最后还是发现对方才是真爱却再也回不去的情景,充满了遗憾和心痛。最后,这首歌竟成了陈寻和方茴的真实写照。

  三、渲染气氛,增加新鲜感

  电影音乐不一定要成为电影内容表达的一部分,有时它仅仅是一种渲染,营造出更好的叙事氛围和情境气氛,吸引观众的注意力。青春校园爱情电影走的是怀旧路线,影片中常常出现的经典老歌,试图给观众带来久别重逢的感觉,已达到煽情的目的。这无疑也帮助画面增强了表现力,一首老歌若运用得当,更能给观众带来新鲜感。

  电影《同桌的》中,在大闹非典隔离室和林一幻想中的抢婚两个情节都用了《We Are The Champions》作为背景音乐。这首歌来自英国皇后乐队,十分激励人心,常常回响在足球赛场上。然而影片中对这首歌的使用,并没有显得格格不入,反而让整个情节更赋戏剧性,为观众带来了新鲜感,成为了影片中最感人的两段。非典爆发后,林一成为疑似病例被隔离,周小栀听说隔离区里面有人患非典之后,很是担心,于是和好友半夜解救林一,谁知被工作人员发现,开始了一场激烈的追逐战。最后一个镜头是周小栀、林一和他们的好朋友们竭尽全力逃跑了出来,然后把工作人员反锁在了隔离大楼里。就像是完成了一次接力赛,每个人完美的配合和拼尽全力的努力最终获得了胜利,成为了自己的冠军。而在周小栀的婚礼上,当周小栀面对教父宣誓即将成为别人的妻子,林一终于忍不住大闹婚礼现场,和好友们上演了一出抢婚大战,尽管受尽阻挠,但最终他们就像回到了当初大闹非典隔离室一般,竭尽全力跑出教堂,将其他人反锁在了教堂里面。

  背景音乐仍然是《We Are The Champions》,为了爱情,他们再一次成为自己的英雄,然而画面再次回到了教堂里,回到了刚才宣誓的场景,原来这只是林一的幻想。背景歌曲的运用激起观众内心最柔弱的情愫,实现与影片内容表达的情感互动,对年轻生命的赞美,也有对命运弄人的唏嘘。

  电影《匆匆那年》里的篮球比赛中使用了当年火爆的日本动画片《灌篮高手》的主题曲《好想大声说爱你》,熟悉的歌声一响起,不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球场上的主人公仿佛都已变身樱木花道、流川枫、三井和赤木,让观众心生波澜。而一经音乐渲染的画面,场面更加热火朝天。那动感的旋律与画面中英姿飒爽、意气风发的篮球健将们相结合,刻画出主人公们在球场上不服输的韧劲,营造出篮球场上的激烈拼搏的气氛,使观众也深深感染,身临其境。

  小结

  综上所述,经典老歌在青春校园爱情电影里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主要集中在表达主题、抒发情感和渲染氛围上,而这也体现了这类电影所具备的怀旧、青春、爱情等特征。总而言之,音乐本身就是电影里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应当对其进行有效的运用和塑造,使影片更好地叙事、抒情和表意。(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

  注解:

  ①杨晓、许瀚心《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话语权表达》[J]《名作欣赏》2014年第27期

  参考文献:

  [1]邵萍《浅论音乐在影视艺术中的表现功能》[J]《电影评介》2009,(4)

  [2]王丽响《浅谈音乐在电影中的表现作用》[J]《电影文学》2012,(8)

  [3]杨晓、许瀚心《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话语权表达》[J]《名作欣赏》2014,(27)

  [4]刘钱倩《浅析音乐在电影中的功效――以电影〈魔戒〉为例》[J]《电影文学》2014,(18)

  [5]夏海蕾《试论电影音乐在电影剧情发展中的作用――以〈茉莉花开〉为例》[J]《电影文学》2012,(8)

  [6]李雪雪《90年代以来的大陆青春电影研究》[D]西南大学,2014年4月

  青春校园电影篇3

  [关键词]电影《匆匆那年》;“后青春”;叙事策略;国产青春片

  2015年的中国电影市场上,青春片无疑是最为主流的电影类型,虽然在质量上参差不齐,却以相对庞大的数量占据了大部分的院线档期,瓜分了相当大比重的票房。“青春怀旧”无疑是2015年中国电影的关键词之一,大量反映青春校园生活的青春片涌现大银幕,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现了中国青春校园的人文风貌。虽然这些青春片良莠不齐,艺术风格不尽相同,却集体呈现出一种“后青春期”的怀旧意识。张一白执导的电影《匆匆那年》,由彭于晏、倪妮、魏晨、张子萱、郑凯等时下最炙手可热的新晋明星担纲主演,以故事的主角陈寻为中心,进行了一次关于集体的青春记忆的回望。影片从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到视听语言的构建都体现出“后青春”意识,这种对往昔岁月的回顾正是源自对现实生活的不满,是一种肉体与精神呈分裂式成长的状态。本文就电影《匆匆那年》的“后青春”叙事策略展开讨论,最终将研究讨论的范围扩展至当下国产青春片的模式化创作上。

  一、“后青春”的怀旧基调

  “后青春”并非一个从学术角度正式提出的概念或专有名词,而是笔者针对新世纪以来的15年间涌现的青春校园电影做出的概念提取和总结。“后青春”既是青春片的叙事视角,也是叙事方法;既是片中人物的思想意识,也是其肉体与精神分裂式成长的状态。“后青春”既是一个电影艺术范畴的命题,能够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出发进行审核,同时也可作为一个社会学命题进行解读,其形成的原因有着深层次的社会学范畴动因,这是人类与社会之间的内部关系作用的结果。但是,简单来说,“后青春”就是一种人自身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速度不匹配而造成的不协调的断裂感,在这种脱节与断裂感直接作用下人的精神世界变得空虚,这种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让他们急于从往日岁月中汲取希望和力量,而青春时代的校园生活就成为人们的精神寄托,也成为怀旧的主体。

  张一白执导的电影《匆匆那年》就是这样一部不折不扣的“后青春”电影,从叙事视角、叙事方式到视听空间的建构都呈现出明确的“后青春”意识。作为影片故事的核心人物,陈寻虽然事业成功,精神世界却始终无比空虚,在一次酒醉的“一夜情”后,竟然发现对方是初恋女友的妹妹。在女孩的不断打探之下,影片以陈寻作为故事的讲述者回忆了他的青春岁月。陈寻的青春岁月是在友情、爱情的包围下度过的,欢乐与悲伤同在,有相聚也有离别,有坚定也有彷徨,青春是充满矛盾的,是一个复杂的存在。陈寻的青春岁月特别因为他与方茴的爱情而变得与众不同,在高中时期的陈寻对方茴的迷恋,是一种青春期的男性荷尔蒙的释放做出的本能反应,他为了方茴与别人打架,也为了能够与方茴进同一所大学继续在一起,而在高考时放弃了一道大题。青春期的陈寻对方茴虽然是一种荷尔蒙作用下的不理智的情感,但也正因为这份不理智,他对方茴的爱情才显得珍贵而伟大,在选择与放弃之间,陈寻将他对方茴的爱情表达得浪漫而含蓄。但是,在进入大学以后,多方面的诱惑不断打扰着陈寻与方茴之间的爱情,面对其他女性的倾慕,在含含糊糊、迷迷蒙蒙之间,陈寻放弃了他与方茴的爱情。陈寻的背叛、与其他女性同居,方茴自暴自弃地将初夜给了陌生人、意外怀孕、堕胎,都成为陈寻和方茴无法原谅彼此的理由,也成为二人告别青春时期的沉重代价,从皮肉到内心,在二人的爱情不得两全的过程中,彼此不断加重着对彼此的伤害,这也成为二人成长的代价。

  影片所表达的“后青春”是人们在步入社会后,面对这种与校园生活截然不同的环境而做出的反应,对现实生活的不安、不满与失落、失意,使人们企图从曾经单纯的青春校园生活中寻找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希望青春期能够延续,青春的岁月能够延续,青春期的不理智与狂躁不安甚至都逐渐有了光环。然而,他们希望再来一次的青春,却终究不能实现,只能以一种独特的“后青春”状态呈现出来。反观青春校园岁月后,猛然发现过程并不像自己希望的那样简单而美好,青春期的不完美和创痛依旧历历在目,任何的回望和怀念都只能化作唇边的一声叹息。

  二、拼贴式的碎片化追忆

  导演张一白擅长拍摄青春爱情题材的电影,被戏称为“中国青春片教父”。作为第六代导演中的一员,他的电影关注都市男女的爱情观和价值观,表现都市男女的生存状态,他的电影既有小众化的叙事格局,同时也有着群体化共性的表达。从电影的商业化运作和市场营销来看,张一白又是目前众多中国导演中最懂得商业运作和市场营销的,他的电影既有文艺片的艺术特征,同时也有着从演员选择、题材定位到主题设定的商业电影的考量,他所执导的《将爱情进行到底》被看作第一部中国青春爱情偶像剧,张一白也成为目前公认的最成功的商业片导演之一。

  无论是张一白执导的中国第一部青春爱情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1998),还是后来他的电影处女作《开往春天的地铁》(2001),再到近几年的电影版《将爱情进行到底》和《好奇害死猫》,张一白都没有偏离自己钟爱和熟悉的爱情片题材,很多观众都将其电影艺术风格定位为具有MV风格,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是叙事方式还是影像风格,作为导演的张一白都始终在坚持创新、求异,即便是进行电影的商业化运作,仍然希望他的电影能够保留艺术片的本质或特质。但是,从张一白最新执导的《匆匆那年》来看,他的青春片创作无疑开始越发的商业化、娱乐化,艺术片气质的削弱让该片更贴近大众文化,也因此该片抵挡住了同档期的好莱坞大片《饥饿游戏:嘲笑鸟》的强势来袭,一举获得5.8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

  张一白在电影《匆匆那年》中使用了拼贴式的碎片化的叙事方式,一方面这种形式更符合陈寻在90后女孩七七的追问下的问答式回忆,另一方面这种碎片化也呈现出符号化特征,每一段回忆都呈现出明显的时代特征,让观众感受到人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内部关联,也进一步构建起关于一代人的共同记忆。

  影片《匆匆那年》以陈寻的回忆和讲述将影片划分为两个叙事时空,一个是他与90后女孩七七所在的现实时空,另一个则是他与方茴等人共同度过的青春时光。陈寻与方茴的青春爱情时光,主要由高中时期、大学时期两部分组成。张一白以拼贴的方式将陈寻、方茴、赵烨、乔燃、林嘉茉五个好朋友的青春时光展现在观众面前。高中时期,陈寻初见方茴时的“琼瑶电视剧”一般的场景,十分贴近九夜茴小说原著中对方茴的描写,近乎音乐录影带形式的场景画面,将青春时期荷尔蒙泛滥的陈寻对方茴的迷恋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此后陈寻对方茴的追求,旱冰场的斗殴,路边摊上的暧昧和表白,再到二人大学时期在校园内活动的场景……张一白主要将有特色的、有记忆点的场景环境展现出来,极力凸显这些场景代表的回忆的特殊之处。甚至陈寻背叛方茴以后,与沈晓棠二人在校外租房子时,彼此依偎着走在路灯下的场景也能激发起观众的回忆。

  对于影片《匆匆那年》的拼贴式回忆方式,对于观众的观影体验来说过分直接,几乎每一个场景都能让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人有所共鸣,但是这种回忆方式的直接,也让观众的情感共鸣得以持续。陈寻的“后青春”情结也正是80后观众的情结,他的回忆也是与观众的共同回忆,他曾经以为的美好爱情其实是青春有悔,充满遗憾和不完美,他从回忆中无法汲取更多的力量和希望,因为这种回忆的行为本身就是企图逃离现实的幻想。就像影片结尾处,在法国巴黎桥上回眸一笑的方茴,正是对于往事随风无须再提的淡然心境的最好诠释。

  三、视听语言构建怀旧空间

  专注于青春爱情片的导演张一白深谙此类电影的拍摄技巧,再催人泪下的故事也需要一个符合时代背景、剧情特征的视听空间的配合,一首歌或一个具有记忆点的场景画面都能够成为观众记住这部电影的关键,而一部能够让人记住的电影也就是一部成功的电影。电视剧《将爱情进行到底》的主题曲《遥望》和插曲《等你爱我》《谁》,都在剧情发展的关键时刻飘荡出舒缓的旋律,在营造气氛的同时也代替主人公表达了内心的情绪和情感,无论是杨铮等人在校园操场上的狂奔,还是雨森在雨中苦苦等待文慧的撕心裂肺的场景,都在一段段熟悉的旋律反复加深记忆的过程中,成为观众记住这部电影的关键点。张一白的处女作电影《开往春天的地铁》也有着同名主题曲相呼应,建斌和小慧七年之痒的婚姻,在地铁行驶的过程中忽明忽暗的光线变化,以及《开往春天的地铁》的空灵歌声、旋律的呼应之下,从画面到声音都给予观众情绪的渲染和情感的刺激,让观众与影片主角有着同呼吸共命运的共鸣感。

  在影片《匆匆那年》里,导演张一白继续运用自己擅长的MV式视听环境的构建,通过声音和画面共同构建起观众记忆深处的怀旧空间。熟悉的音乐和旋律,配上没有独白和对话的镜头画面,很容易营造出一种蕴藏在歌曲中的情绪和氛围。影片《匆匆那年》尤其通过特定的历史事件与具有时代感的音乐相结合,让视听语言构建的怀旧空间变得更加丰富立体。流行歌曲《鸭子》《当》《对面的女孩看过来》《信仰》等,这些当年红遍大江南北的歌曲撑起了整整一个时代的时间框架,跨越年代的歌曲梳理了人们的情感线索,串联起了整整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而伴随着这些熟悉的旋律,导演张一白尽其所能地配上更丰富的画面,以勾连起观众更深层次的记忆。新中国成立50周年大庆、迎接新世纪、北京申奥成功等历史事件的背景式插入,将影片的怀旧韵味上升到了另一个具有集体共同记忆和情怀的层次,将陈寻等人的青春时光点缀得非比寻常,也表现了80后这一代人从出生到上学再到工作,丰富的时展和历史背景让他们的成长之路与众不同,每一步的成长都伴随着剧烈的时展之强音。

  导演张一白很清楚自己的强项在哪里,虽然影片《匆匆那年》中对于怀旧空间的视听语言的构建备受争议,影评人和观众都觉得有时候难免令人尴尬,略显牵强,但是所谓“怀旧”这一行为本身就有着很强烈的刻意性和主观性,其本身就是人们主动建构的一个过程。也因此,张一白懂得,这些红透大江南北的、耳熟能详的音乐,其自身已经超越了音乐艺术本身的本质属性,早就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雕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它已经不仅是陶冶人类情操、抒发感情的方式,在传播的过程中,这些旋律已经被赋予了文化属性,具有文化传播的重要功能,体现着那个阶段的人们审美倾向的同时,也以小见大地变相地反映了整个时代。碎片化的叙事结构、特征化的视听空间的构建,对于“后青春”的回忆是十分贴切的,但多少又失去了一些艺术的美感,张一白的《匆匆那年》代表了国产青春怀旧电影的一种尝试,影片最终斩获5.88亿元人民币的票房成绩也证明了这种艺术表达方式的市场可行性,相信在未来的类型片探索过程中会有更进一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申明英,陈刚.新生代导演在青春电影中对集体记忆的建构[J].青年记者,2015(30).

  [2] 孙晖.从《匆匆那年》看校园怀旧青春片的类型策略[J].当代电影,2015(02).

  [3] 金丹元.对当下国产青春片“怀旧”叙述的反思[J].文艺研究,2015(10).

  [4] 冯运生.《匆匆那年》网络剧与电影的比较分析[J].电影文学,2015(06).

  青春校园电影篇4

  关键词 校园题材;电视剧;青少年

  青少年学生在社会中是一个比较特殊的阶层,这个阶层尚未完全融入于主流社会但又和主流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青少年阶段本身又是人生中一个比较躁动的阶段,这就使得青少年学生的生活形态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矛盾和张力。正因为如此,一直有校园题材的电视剧来表现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家庭之间以及学生和激烈发展变化的当代中国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来展现青少年学生在心理状态、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特点。在中国电视剧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校园题材的电视剧曾引发过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学生观众的极大热情,不过目前也呈现出淡出观众视野的趋势。因此,了解校园题材的电视剧的发展历程,对于校园题材电视剧走出和青少年观众逐渐疏离的境遇就显得颇为必要。

  20世纪80年代是电视真正走入普通中国人生活的年代,也正是在这个时代,中国电视的荧屏上出现校园题材的连续剧。1985年,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寻找回来的世界》,主要表现对象是工读学校的老师和学生。这部影片把命运各异的众多人物放置于戏剧矛盾的旋涡之中,选择了最能突出人物性格特征的生动情节和真实细节,进行淋漓尽致的深刻描写,细腻地挖掘人物内心情感,因而人物形象能够鲜活起来,并在观众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由于这部电视连续剧真实表现了工读学校师生的生活状态,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以至于这部作品的意义远远超出了工读教育的范畴,对全社会都产生了强烈的影响。

  如果说这部12集电视连续剧,由于其工读学校题材的原因,尚和一般意义上的“校园题材”有所不同,那么在其后出现的电视连续剧《师魂》和《绿荫》就是真正的“校园题材”了。1988年,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了《师魂》和《绿荫》两部以教育问题为主题的电视连续剧。其中反映职业高中师生生活学习状况的九集电视连续剧《师魂》,不仅成功塑造了一个投身于教育事业的职业高中教师的形象,而且还赋予这个形象以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色。而同样引起观众极大兴趣的《绿荫》,它的突出之处就在于敢于触及80年代出现的种种社会问题,包括一些比较敏感性的问题,并且还颇有深度和力度,这和以前其他艺术样式中所展现出的教师在过去艰苦环境中艰苦创业,教学育人,公而忘私有很大不同,所以在当时观众中引起强烈共鸣。

  毫无疑问,这些电视剧引起的巨大社会反响和电视媒体当时在中国的兴起不无关系。20世纪80年代,电视作为一种新兴媒体逐渐进入普通家庭,取代了电影、广播在人们生活中原有的地位,开始显露出它强大的社会影响力。而这些校园题材的电视剧,正是借助于电视媒体的强大的传播优势,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但也应当看到,这些电视剧之所以引起强烈反响,并不仅仅是因为传播上的优势,它们在艺术上的精益求精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应该说,这些和《四世同堂》、《红楼梦》、《围城》等电视剧精品拍摄于同一个时代的校园题材电视剧,在制作的态度上是极其严谨的。和那些精品电视剧一样,一部十几集的电视剧,制作周期可能长达一年甚至更多,这在时间上就有了保证。而优秀的文学原著以及前期的体验生活,都为电视剧最后取得良好的播出效果打下了基础。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这些为数不多的校园题材的电视剧,为什么会连连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等电视剧类最高奖项了。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校园题材的电视剧也存在着人物形象概念化的问题。以《绿荫》为例,这部电视剧抓住了当时的中学在教学观念上的矛盾,刻意塑造了两种对立的形象:一是如何这样在教学改革中披荆斩棘的改革者形象,一是如严静修、纪敏为代表的因循守旧的保守者形象。两种对立形象的设置,一方面加强了故事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却使得人物形象显得概念化和平面化,以至于引起了观众的批判和质疑。不过严格来说,80年代的这些校园题材的连续剧,最大的问题不在于人物形象的概念化,而在于叙述角度的成人化。也就是说,这些校园剧主要是以成年人或主流社会的视角进行叙事,在客观上造成歌颂教师或教育事业的成分过多,而表现学生学习生活的篇幅过少的状况。这当然和当时文艺创作观念有关,但总体而言,校园剧在那个时代还不能以一种和学生平视的目光、以普通学生的身份来切入校园的日常生活。

  应该注意到,几乎就在《师魂》、《绿荫》等电视剧关注教育问题的同时,在中国、甚至世界范围内,也有一些电影作品选取了校园生活作为表现的对象。1984年,国产影片《女大学生宿舍》面世,影片通过5个女大学生的形象反映出80年代大学生的追求和探索,展示给观众的是一幅大学校园的生活画卷。1989年,获得奥斯卡最佳影片提名的美国影片《死亡诗社》(DeadPoets Society)上映。这部影片以美国一所贵族学校威尔顿预备学院为背景,通过这所学校的高中生群像,讲述了一个关于“自由与遵从,个人与权威,浪漫与现实相对抗”的故事。同样是在1989年,国产电影《豆蔻年华》和观众见面,它描绘的是一群中学生一幅幅普通而精美的生活画面。在这些作品中,无论是制作精良的好莱坞影片,还是富有生活气息的国产影片,它们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在反映校园的生活时,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一种平视的目光介入学生生活,在故事中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和尊重,而学生的校园生活也就相应的成为叙述的重点。因此,这些影片受到观众尤其是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也就是必然的。

  在这样的背景中,荧屏上出现了新的校园题材电视剧作品。1990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青春校园剧《十六岁的花季》。和以往的校园题材电视剧有所不同,这部电视剧的基调显得更加青春和明朗。青少年的朝气蓬勃、青春叛逆、情感困惑都通过一群高中生看似平淡无奇的校园生活得到充分的诠释。而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部电视剧对高中生的理解,“本剧的收看对象主要是孩子。16岁的孩子有较强的独立意识,又有较强的逆反心理,他们需要的是平等的、理解的、朋友式的谈话,不喜欢被人教训。所以我们采取和他们娓娓谈心的态度,对更多的事物,不下绝对的结论,而是让他们自己去思考,去判断。”可以看出,《十六岁的花季》对待学生的态度,已不再是如《寻找回来的世界》中对于工读学生的一味拯救,而处理教师的形象,也不再是如《师魂》中的简单颂扬,它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平等姿态介入学生的校园生活。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视点,《十六岁的花季》才能够以青春、真实和浪漫的面貌出现,深受当时青少年观众的喜爱,以至于后来成为那个时代青少年的集体记忆。

  在《十六岁的花季》以后,陆续出现了像《多思年华》 (1995)、《校园先锋》(1997)、《十七岁不哭》(1998)、《花季雨季》(1998)、《追梦组合》(2002)、《阳光雨季》(2005)等一系列校园题材的电视剧。这些作品从不同的地域,以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学生的当下状况。它们或是以清新明丽的笔调为校园生活画上亮色,或是以浓厚的励志意味而感人至深,或是以开放式的格局给观众以思考。应该说,在十多年间陆续出现的这些青春校园剧虽然故事情节大同小异,各色人物也都似曾相识,但每一次新的作品出现,总是能够引起青少年观众的关注。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青春校园的题材局限,很多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并没有完全突破《十六岁的花季》在十几年前确立下来的基调。

  和以上的电视剧相比,2005年出现的校园题材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显得比较另类。在这部作品中出现的中学生,从外在造型到行为方式,都带有明显的流行元素和前卫风格,具有强烈的时尚感。尤其意想不到的是,天天和这群学生打交道的年轻教师,除了在外形上比学生更酷之外,还具有全新的教育理念,他们以特立独行的教育方式和开放的教育氛围,感染和吸引着学生,使他们充满自信地面对学习和生活。可以看出,带有强烈偶像剧色彩的这部电视剧,显然是受到了日韩偶像剧和青春电影的影响。剧中长相帅气、衣着入时的古越涛老师无论是在造型上还是在教学方式上,都和日本青春偶像剧《麻辣教师》中的反町隆史相似;全剧对于古越涛带领高三学生面对高考的气氛营造,也如台湾偶像剧《流星花园》;时常和古越涛发生小摩擦的女教师裴佩,其形象隐约可以在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找到影子。

  和国内其他青春校园剧相比,这样的一部作品是比较特别的――从来还没有哪一部作品如此大胆地融入了众多的时尚元素,把娱乐观众当作首要任务。所以,追逐流行文化、崇尚张扬个性的青少年观众很容易在这部作品中找到自己喜爱的内容,他们在以彻底放松的心情欣赏校园故事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青春宣泄。

  从《师魂》到《十六岁的花季》,再到《十八岁的天空》,从启迪、教育人民,到理解、尊重孩子,再到吸引、娱乐观众,校园剧对待接受者的态度正在慢慢地发生改变。促使它演变到当前状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受到日韩和港台地区偶像剧或青春电影的影响,但折射出的却是青少年审美文化的变迁。在审美文化娱乐化的总体社会文化语境中,电影、网络、漫画等各种媒介对电视的挤压一方面给青少年带来的是多元化休闲方式的选择,另外一方面也改变了他们的行为方式、思维习惯和审美口味。面对沉寂多时的校园剧,在依靠收视率拉升广告的商业模式中,新的校园剧在制作时就不得不考虑到青少年观众的审美口味而做出适当改变。

  青春校园电影篇5

  现代电影工业,类型为王

  西方意义上的电影“类型片”是在商业电影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有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所属的类型“告诉”观众可以期待在这部片子里看到些什么。比如《速度与激情》,这是欧美的一部以赛车为主题的系列电影,片名恰如其分的点出了这类电影的两大元素:以各种名牌跑车狂飙于公路的激情,还有体验着超过200KM/H的极限速度。这在无意间节省了交待影片背景的篇幅,简化了宣传的难度。

  好莱坞的类型片大致可分为爱情故事片、恐怖片、战争片、动作片、科幻片、动画片等20多种类型,值得注意的是在此之中又根据内容主题具体分为西部片、警匪片、校园青春片、伦理片、歌舞片等等,它们互相穿插、交融。现在并没有一种简单确切的方式可以定义类型片,有的类型片是因其题材和主题而得名的,像警匪片、西部片。有的是以它的表现形式而得名,像歌舞片。拿迪士尼最成功的原创电视电影《歌舞青春》系列来说,它的题材取自高中校园生活,可以归类到青春校园剧,表现形式则是载歌载舞,因此也可以说它是歌舞片。

  在好莱坞制片制度的影响下,电影创作不再是一种个人的行为,规范的制片制度使电影制作成为一种批量的、流水线式的规范化过程。固定的模式能够提高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于是,类型片的出现几乎是电影工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

  当然,类型化电影本身就是迎合市场的一种表现。因为观众观影口味的不同,类型片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迎合不同年龄段、不同情感需求的观众的消费心理——青少年有青春校园剧,中老年有家庭伦理剧;追求视觉刺激的有动作片,喜欢小清新的有爱情故事片;迷恋未来世界的有科幻片,追寻过去的有史诗片……类型片固然有模式化的倾向,但类型电影的前提却是满足观众的各种欣赏要求和欣赏心理,密切了电影制作者和观众的联系。

  中国类型电影等待掘金

  回到《泰囧》,当《泰囧》成为国产电影的新票房王者之时,有人戏谑地在其“人和”这个原因上加上了一个“冯小刚”。冯大导演曾经说过:“我不拍贺岁片,中国观众在过年的时候就没的看了。”这话真有没夸张。2012年的贺岁档,《一九四二》上映,冯小刚圆了自己一个梦,却没有圆观众的梦。中国的类型片市场是如此的贫瘠,观众如此的饥渴,以至于《泰囧》一出现,便注定了要成为新的英雄。

  现如今的电影观众,对中国类型片有较为明显的认知大多是从冯氏喜剧开始,从1997年的《甲方乙方》,到最新的《非诚勿扰》系列,冯氏喜剧开创出一个新的类型片市场——贺岁喜剧。然而中国类型电影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已经出现了,喜剧片、农村片、戏曲片、儿童片、反特片……这些电影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观影高潮,很多成为经典的记忆。然而当时的这种类型还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体制,于是当上世纪80年代中期电影体制转企的时候,和统购统销体制紧密相连的“类型片”就明显出现了萎缩的趋势。

  给了中国“类型片”沉重一击的还是中国电影导演“第五代”的诞生。“第五代”反对好莱坞,强调回到影像、关注自我意识,虽然“第五代”导演们在国际上获奖无数,但这种艺术性质浓厚的电影美学终归还是与市场、与观众相脱节的。

  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国产“类型片”已经同80年代初“题材类型片”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从计划经济转向了面向市场,从只看得到自己转向了全球化视野。然而中国的类型片还是太少、太初级了,以至于我们如此如饥似渴。有数据显示,2012年度全国电影总票房达到170.73亿元,其中国产影片票房仅占全部票房的48.46%,为80亿元左右。而在这仅占半壁江山的国产影片中,又只有那么几个类型——古装历史片、爱情片、喜剧片。如果按照好莱坞对电影大致的分类标准来看的话,中国卖座电影缺失的类型还有科幻片、青春校园片、灾难片、战争片、冒险片、音乐歌舞片、犯罪片、体育片……中国电影,不能说还处在漠视市场和观众的阶段,但至少还处在市场化的初级阶段。

  类型片,不是一窝蜂

  中国电影为什么缺少类型片,这个原因很难用一句两句话来解释清楚,可以说中国电影需要的是一个综合的全面素质的提升——从创意生成到市场机制,到工业体系,再到商业模式的完善。

  近些年,自小成本影片开始抬头,“中国类型片时代已经来到”的呼声就一浪高过一浪。然而类型片固然有较为稳定的模式框架,但电影到底不像工业流水线那样使生产的产品完全一模一样,它需要有创新,而且是有价值的创新。2012年,打着“恐怖片”旗号的国产影片一部接着一部,《画皮2》、《绣花鞋》、《半夜不要照镜子》、《夜店诡谈》、《笔仙惊魂》……可是这些“恐怖片”却只让观众看到了不知所谓的故事和制片方抢钱的心态。类型片,从来就不是空手套白狼。

  类型片当然也不是一哄而上地盲目抢滩市场资源。在《泰囧》成为现象级电影之后,制片人韩小凌曾担忧2013年或会有大量跟风之作涌现,“公路片”一拥而上。其后的事情果然映证了这种担忧。2013年1月1日,《人在囧途》的导演叶伟民和王牌监制文隽宣布开拍旅途电影《一路顺疯》。导演张志斌也在微博中吐槽:“因为《泰囧》,我就接触了不下10个人想做喜剧,还有更甚者想直接做一个名叫《一群人不停囧途》的影片。”

  北京新影联影业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高军说:“2011年《失恋33天》大火之后,2012年至少有6部作品是针对这部电影跟风而来的,结果全部死得很惨。”由此可以看出,单纯地模仿并不是类型片,而是山寨片,这些没有诚意的影片也终将会被市场淘汰。

  青春校园电影篇6

  推荐一 《逆光飞翔》

  导 演:张荣吉

  主 演: 张榕容、裕翔

  类 型: 剧情

  制片地区: 台湾

  语 言:汉语普通话

  上映日期:2012年

  片 长:100分钟

  经典台词:也许我一直照着别人的方式飞,可是这次,我想要用我的方式飞翔一次。

  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部感人的电影,虽然主人公、故事情节各不相同,但都是美好的。阿宅要给大家推荐的第一部电影是《逆光飞翔》。这部电影,阿宅一共看了7遍,每一遍都有不同的感悟。而且,我每次都是捧着纸巾、坐在沙发上鼻涕一把眼泪一把看的。

  《逆光飞翔》让我第一次感受到台湾小清新电影的魅力,加上本身励志的主题,确实是一部佳作。

  故事没什么好说的,但可爱的男主角黄裕翔的励志经历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再加上台湾影视作品中的必杀技――派小清新女主角上场,就让看似俗套的故事显得不凡。两个被束缚住翅膀的人不经意邂逅,然后互相解开枷锁自由飞翔,配合上爆笑的台式大学生活、插科打诨的打酱油朋友死党,这种电影,不好看才怪。

  电影最让我满意的就是极好的视听体验。台湾小清新电影,基本上脱胎于小清新鼻祖日本电影。海量的柔光镜头,契合电影主题的、杀伤力巨大的小清新招牌式逆光镜头,校园、人潮、花田、大海、蓝天,憨憨的男生和瘦瘦的女生,让观众有吃了10倍超级益达的感觉。

  盲人题材的电影,处理时往往强调音效,本片也不例外。导演很用心,每当裕翔侧耳倾听,观众都能体会到那种世界尽在耳中的感觉:火车出隧道的轰鸣、钢琴琴键的美妙奏响、敲打玻璃杯的清脆声、抚摸各类墙面的声、水入水杯的涓流声、海潮之声……影片用光影的切换和大量声音元素的切入完成了对他的经历和小时候取得成绩的交代。这个片段信息量大,它传达了三个重要的信息:黄裕翔因失明而练就对于声音特有的敏感,他的心结,以及暗喻本片主题“对光明的触摸”。影片用逆光镜头展示黄裕翔对于光明的渴望,英文片名更为直观恰当――“Touch of the Light”。 最让我惊喜的是放映结束后男主角亲自现身为观众弹奏钢琴曲,超有感觉!

  推荐二 《渺 渺》

  导 演:程孝泽

  主 演:范植伟、柯佳、张榕容、吴慷仁

  类 型:青春、爱情

  制片地区:台湾

  片 长:83分钟

  上映时间:2008年11月14日

  看了令你深深感动的盲人题材的电影、了解了女主角张榕容的演技后,在这里,阿宅要向你推荐另一部也有张榕容演出的青春类电影《渺渺》。

  当你看到电影海报,就有一种看到靛青色的感觉,片子里充满了青涩、晦涩、清澈和苦涩…… 故事发生在那个青涩的学生时代,迟到的女孩子在同伴们的掩护下从后门溜进教室,可还是没有逃过老师的金睛火眼,那是一个还需要被罚站的年纪。虽然每天啃书到半夜,但她们仍然很懂得自我消遣,做蛋糕与其说是一种癖好,不如说是一种自我放松的解脱方式。如果说青春是这样一个咬起来松软的蛋糕,那么爱情就像是顶上泛着的奶油和巧克力,很诱人、很甜蜜。

  说到底,《渺渺》并不算很出色的一部电影,但恰巧是我喜欢的那道菜,它的青春底色如同烤箱里慢慢抽出的泛着浓香气的面包,又如那个昏黄的夜晚从一间隐匿CD店飘出的若有若无的音乐。它像《蓝色大门》,两个女孩子手挽着手做着各自绮丽的梦;它又像《盛夏光年》,两个大男生夹身在爱与被爱之间难以逾越。青春和爱情,本来就是漫漫人生最宝贵的东西,一旦逝去了,就会后悔莫及。

  推荐三 《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

  演 员: 柯震东、陈妍希、王彩桦、敖犬、郝邵文

  蔡昌宪、鄢胜宇

  导 演: 九把刀 地 区: 台湾

  年 代: 2011 片 长: 101分钟

  经典台词:一场名为青春的潮水淹没了我们,浪退时,浑身湿透的我们一起坐在沙滩上,看着我们最喜爱的女孩子用力挥舞双手,幸福踏向人生的另一端。下一次浪来,会带走女孩留在沙滩上的美好足迹。但我们还在,刻在我们心中女孩的模样,也会还在。 台湾的电影就是充满小清新味道,你是不是有些意犹未尽的感觉呢?阿宅重磅推荐的第三部电影――《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一定会带你进入不一样的青春季节。

  爱情,是人世间永恒的主题。它如同一株含羞草,盛开在属于我们的最繁华的青春岁月,在不经意间凋零衰败。当镜头中那一个红彤彤的苹果出现在阳光下的书桌旁,当书桌上的课本随着微风的轻抚而显露出年少轻狂的涂鸦,当那件后背上布满了密密麻麻的蓝色钢笔印记的校服静静地挂在衣架上,主角面对着镜子系上领带穿上西装,我们仿佛看到了不久后长大的自己。

  当年轻嚣张的柯景腾第一次坐在品学兼优的班花沈佳宜前面时,他可能并不知道这一瞬的回眸竟牵绊了他一生。熟知该片导演九把刀的人应该知道,九把刀的本名就是“柯景腾”,该片是以他本人的亲身经历为基础而创作的。本片荣获台湾电影金马奖,主演柯震东也因此片一举夺得最佳新人奖,这对于影迷与剧组工作人员来讲都是意外的惊喜。本片在上映前造势宣传并不张扬,也没有明星大腕助阵,照理说这样的小制作是很难在众多好莱坞大制作中杀出重围的。但本片做到了,它的成功在于九把刀用自己的那段最珍贵的年华书写了一个能够引起两岸80后与90后年轻人共鸣的凄美爱情故事。

  推荐四 《初恋这件小事》

  演 员: 马里奥?毛瑞尔、平采娜

  导 演: Puttipong Promsaka Na Sakolnakorn

  Wasin pokpong

  地 区: 泰国

  年 代: 2010

  片 长: 118分钟

  经典台词:我收藏关于你的所有,不知道还用多久。

  除了以上三部经典的青春校园电影,阿宅还珍藏了好几部唯美好电影呢。今天,我就把压箱底的都拿出来,喜欢电影的你有眼福了。阿宅推荐的第四部同样是有着唯美的画面和经典的台词的电影――《初恋这件小事》。

  这部电影在豆瓣上获得了高达8.5分的综合评分。原来,“初恋这件事”不是日本电影的专利,青春校园不是台湾电影的专利,花样美男闪耀眼球不是韩国电影的专利,爱和励志也不是香港电影的专利,泰国电影运用起这些元素毫不逊色,把青春、励志、小清新等进行了蓝天白云校服纯情的视觉包装后,展现给了广大观众。

  初恋是莫大人生中的一件小事,又是多事青春中的一件大事,没有自我认知与定位能力的十几岁的我们撞上的第一个人,是否都会引起我们内心的波动?也许《初恋这件小事》这个亘古不变却永远有效的桥段无意中砸中了一代代少女之心。在那些被蓝蓝的天空、白白的校服、长长的影子包装着的初恋情结和故事中,总是有你也有我。

  青春校园电影篇7

  [关键词]《港濉罚恍灬浚桓垂琶姥В换尘擅姥

  2015年的中国内地电影票房成功突破440亿元,与全世界最大的北美地区电影市场的距离快速拉近。在过去的一年里,国产电影也呈现出井喷式创作态势,在商业文化的作用下,电影人仍然贡献了风格多样的、颇具突破性的、多种类型的电影。但是,通过梳理2015年的国产电影很容易发现,青春怀旧成为2015年国产电影的重要标签之一,众多的青春校园电影涌现在大银幕上,博取观众对青春岁月的感伤和怀念,同时也为2015年的内地票房440亿元的纪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徐峥导演并担纲主演的电影《港濉肥切灬俊逑盗小钡缬暗淖钚伦髌罚虽然该片是一部彻头彻尾的娱乐电影,旨在将喜剧进行到底,但是无论是镜头画面,抑或是配乐音效、故事桥段等,都呈现出怀旧美学的风格特征。无论是徐来对青春校园生活的怀念,对未曾尝过初吻味道的初恋女友杨伊的惦念,还是徐来对画家梦的不甘心和遗憾,都构成了影片的怀旧叙事氛围。同时,影片对于香港的城市空间和文化空间的怀旧式展现,间接地将徐来的个人怀旧上升到了整整一个时代的人们的集体怀旧,这既是个人怀旧,也是时代怀旧。因此,怀旧美学是分析和研究影片《港濉返氖滓入口,本文以此为基础,通过进一步分析以期更深入地理解该片。

  一、关于青春与梦想的个人怀旧

  从演员到导演,徐峥从2010年的影片《人在逋尽房始,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职业转型。作为《人在逋尽沸集的《人再逋局泰濉烦晌徐峥的导演处女作,观众对这部影片的喜爱和疯狂以及电影票房的超预期的回馈,最终使徐峥转型成功为电影导演,并确立了拍摄“逑盗小钡缬暗纳桃档缬爸谱髀废摺P灬康摹逑盗小钡缬坝涤幸桓鍪分明确的创作目标――成为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喜剧电影和商业电影,在给予观众无厘头的欢乐的同时,也把握住了当前国产电影市场的脉搏,锁定了内地电影市场的巨大商业利润。可以说,徐峥的“逑盗小钡缬熬褪俏了商业电影市场孕育而生的,因此整个系列电影的创作应当是完全符合当下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发展潮流的,是完全契合当前电影观众的审美和价值取向的。所以,对于2015年国产电影的青春怀旧,我们在徐峥执导的电影《港濉分幸材芤豢一二。

  电影《港濉肥且徊坑斜鹩谇白鳌度嗽逋尽泛汀度嗽逋局泰濉返南簿绲缬啊G傲讲孔髌肥钦攵允毕伦盍餍械纳缁嵯窒蠛途哂姓议的话题,取材于社会现实的喜剧电影,正如同春晚上的喜剧小品一样,影片中制造的笑点是与时俱进的,有着新鲜出炉的时效性。《人在逋尽芬孕〖大地影射了时下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以插科打诨的方式消解着负面的社会现象给观众带来的不适感,嬉笑怒骂中表达了导演刚正不阿的观点,没有刻意去煽情也是这部电影的最成功之处,完全符合一部具有娱乐大众意识的喜剧电影的特点。而作为《人在逋尽沸集的《人再逋局泰濉肥且蕴┕旅游热为叙事载体,少了第一部《人在逋尽返某现实主义色彩,多了一份对于喜剧效果的深入挖掘的诚意。王宝身上傻里傻气的偏执,正是时下的中国人身上逐渐消失且十分重要的品格。电影《港濉吩虺性刈鸥丛佣庞大的怀旧意识,代表着“逑盗小钡缬熬硗林乩础K淙桓案勐糜尾⒎鞘毕伦钊让诺纳缁峄疤猓但是影片主角徐来人到不惑之年,对于青葱岁月的初恋和未完成的梦想的遗憾和眷恋,呈现出浓厚的怀旧意识。在当前这个快速发展的社会,回顾昨天就意味着怀旧,徐来的怀旧更是一种不安的烦躁和苦闷,是一种对当下的生活和未来感到迷茫的状态。

  不惑之年的徐来有着一份令人尴尬的工作――内衣设计师,但正是这样一份工作让他收获了事业的成功和家庭的美满。美术专业毕业的徐来有着一颗成为艺术家的心,从大学步入社会工作并非是一帆风顺的,就业形势的艰难让徐来不得不放弃了自己的艺术梦。多年来,内衣设计工作既是他成功的事业,又是别人拿他开玩笑的笑点,他在受到周围人嘲笑的时候,总是记着初恋女友杨伊第一次见面称呼他的“清风徐来”,可以说在十分现实的社会中,徐来有着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的心灵。在他的眼里,只有初恋女友杨伊才真正了解他、理解他的梦想。所以,多年来他仍然记得杨伊的一句“清风徐来”,直到他已将自己的艺术梦与杨伊融合在了一起,分不清你我,杨伊代表了他在现实的逼仄下无法实现梦想,同时杨伊本身也是一个他不曾得到的甜美的梦。

  因此,针对个人怀旧的方面而言,影片《港濉肥分符合2015年国产电影的重要标签――青春怀旧。徐来拥有稳定的现在,急于去弥补过去的遗憾,这种对于青春的怀旧同其他青春校园电影的本质意义并无二致,人们总是认为青春校园岁月是人的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因为有遗憾和不圆满。

  二、关于时代和文化的集体怀旧

  导演徐峥在打造电影《港濉肥保并未让自己局限于青春感伤怀旧的思维定式中,人到中年的彷徨这一古老的命题,徐峥企图用一种更具新鲜感的方式进行解答。因此,在继承“逑盗小钡缬啊霸诼飞稀钡男鹗潞诵牡耐时,徐峥利用电影丰富的视听语言构建了一个怀旧的香港城市空间和文化空间。如果说徐来的自怨自艾和躁动是属于他个人的小情绪,是属于他自己的个人怀旧,那么通过对于香港这样一个城市空间的全方位构建,以及20世纪香港的文化空间的复制甚至还原,就是导演徐峥企图激发几代人的共同记忆的怀旧情绪。如此一来,电影《港濉肪途对不仅仅是一部讲述徐来寻找初恋和青春的激情的一部“出轨”电影,而是在这样一个极具笑料的无厘头故事中,营造了属于一整个时代和文化等的集体怀旧氛围。《港濉匪淙皇且徊坎徽鄄豢鄣纳桃档缬啊⒂槔值缬啊⑾簿绲缬埃但也因此成为一部具有情怀的电影。

  首先,《港濉芳结了20世纪经典香港电影明星客串演出。这些明星伴随着如今步入中年的一代人的成长过程,早已经是符号化的文化记忆,让观众或许在某一秒时误以为自己观看的就是一部20世纪的香港电影。其次,《港濉沸Х铝硕嗖烤典香港电影的剧情桥段,以衔接和串联起整部影片,让蔡拉拉追踪徐来的整个过程犹如一场城市大冒险,充满戏剧性元素的同时,也在二人不断地走入一个个似曾相识的经典电影场景时,唤起观众关于香港电影的共同记忆。最后,《港濉吩擞昧舜罅20世纪90年代的经典香港流行音乐,通过音乐和场景、情节的配合,营造一个充满韵味的怀旧空间,让音乐和场景画面参与叙事,即便此时并没有准确的故事情节,演员也没有台词表述和肢体表演,同样能让观众感受到人物的情绪。

  在香港明星、香港电影故事情节和香港流行音乐的共同营造之下,影片《港濉坊乖了20世纪90年代的香港文化空间,令整部影片散发着怀旧美学的迷人氛围,让观众在关注徐来和蔡拉拉的你追我赶、斗智斗勇的搞笑故事情节过程中,感同身受地回忆起属于自己的青春成长岁月。电影《港濉芬发了观众的主动怀旧心理体验,跳脱出一般电影强加给观众的情感体验的叙事定式,而是独辟蹊径地在旁观徐来的青春、初恋和梦想的怀旧过程中,同样经历了一场集体情感怀旧。

  三、关于怀旧美学的影像建构

  随着《人在逋尽泛汀度嗽逋局泰濉返幕鸨上映,徐峥从第一部的演员转型成为第二部续集的导演,并且被电影从业者和观众称为“商业电影黑马导演”,即他主演和导演的商业喜剧电影意味着质量和票房的保障。前两部电影积累的人气为第三部电影的拍摄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的可能,虽然影片中从头至尾贯穿着生硬的植入式广告,但是该片的整体制作成本和水准都远高于前两部作品。尤其是影片对于怀旧美学的影像建构,从影片片头的制作到画面的色调都具有20世纪90年代香港电影黄金时代的痕迹,影片从头至尾、细枝末节的艺术风格高度的统一,使得这部商业喜剧电影有了精致的艺术气质。

  电影《港濉芳其强调画面的构图,虽然影片的内容是以搞笑为主,但是其表达人物情绪的镜头画面以及展现城市空间的空镜头,都十分注重人物和背景的比例拿捏。例如,徐来来到了初恋女友杨伊约见他的洲际酒店2046号房间,此时的杨伊正在接受杂志的采访拍摄照片。徐来循着杨伊助理的身影,视线转到了窗外的露台上。杨伊身着一身红裙,梳着精致的短发,而徐来的目光定格的画面,窗框刚好将杨伊收入画面之中。杨伊处于画面的黄金分割线上,她如同画中人一般显得遥远而不真实,无论从徐来当时的心境来看,抑或是杨伊之于徐来人生和内心的重要性来说,仅这一个镜头就将一切隐喻到画面之中。而杨伊身着的红色长裙,更是代表了徐来对于初恋女友杨伊的内心的炙热,以及杨伊代表的徐来艺术家之梦的热烈,无论在徐来的记忆深处,抑或是现实世界中,杨伊都是一个超越现实的存在。当年大学时期的二人想要接吻,却频频出现状况而被打断,徐来有着与杨伊一起畅想未来的回忆,却不曾有过更亲密的身体接触,杨伊正如同徐来的艺术家梦想一样,悬浮在空中,十分不真实。

  同时,在整部电影的镜头画面的色调处理上,为了极大地贴近20世纪香港电影的艺术风格,大胆地增加了画面的颗粒感,在不断运动的镜头中,呈现出来的画面是有着胶片拍摄的饱和色彩的色调质感。色彩的内涵和象征性在《港濉分斜涣芾炀≈碌卦擞茫尤其在人物服装的美术设计上。例如,徐来在维多利亚广场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杨伊,只见她身穿一袭古典高雅的白色长裙,身后是向梵?高致敬的色彩斑斓的画作,不曾与杨伊有亲密接触的徐来,在他的眼里杨伊是无比纯净和纯洁的,她代表了一段柏拉图式的青春期的爱情。而杨伊身穿白色服装,正是代表了这种空白和纯洁。再如,影片结尾的一幕,蔡菠身穿的一袭长裙,恰好是犹如梵?高画作一般的色彩,这也无比直观地象征了蔡菠才是徐来一直以来苦寻的梦想,而杨伊只是一个青春的遗憾。影片在色彩运用上直接而恰当,也因此,影片的情感和情绪表达也十分直接,使观众在享受喜剧的欢乐的同时,也能够直接地感受到人物的喜怒哀乐,无须过多思考。

  四、结 语

  电影《港濉返幕尘擅姥是多角度的,有从个人情感角度出发的怀旧,也有从集体记忆角度出发的怀旧。无论是香港城市空间,抑或是香港的文化空间,都在70后、80后的观众记忆中占据着不可撼动的重要位置,这些符号化的记忆伴随着他们的成长,是融入他们青春时光的最珍贵的部分。如果说徐来对初恋杨伊的寻找是一次情感的迷失,那么影片结尾徐来终于了解妻子当年为自己做出的牺牲,真正理解了什么才是生活,什么才是爱,那么蔡拉拉对于纪录片的追求才更加符合影片的梦想主题。蔡拉拉对于纪录片的疯狂和热爱,也从另一个侧面,从人性的角度呈现了片中香港电影的怀旧情结。无论是胡乱地拼贴,还是刻意地怀旧,电影《港濉坊尘擅姥У纳成都可看作是国产电影创作的一个突破。

  [参考文献]

  [1]任艳.中国商业大片的类型化反思[J].名作欣赏,2012(23).

  [2]尹玉涛.国产商业大片营销模式研究[J].电影文学,2010(12).

  [3]任艳.文化?历史――中国商业大片的民族化道路[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3).

  [4]方璐.《港濉啡天票房近7亿“濉毕盗谢乖诔中[N].21世纪经济报道,2015-09-29(020).

  [5]张盼.《港濉芬发的港片思考[N].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10-09(009).

  青春校园电影篇8

  偶像上演古装剧PK战

  除了校园剧针对学生群体,在暑期里古装题材的电视剧也根本停不下来。东方卫视和湖南卫视的重头戏《犀利仁师》和《古剑奇谭》,找来杨幂、刘诗诗两位花旦同时段打擂,青春偶像主演的古装戏,看准的就是大批在家过暑假的学生群体。

  由吴奇隆和刘诗诗主演的《犀利仁师》是古装版的爱情偶像剧。由吴奇隆饰演的江湖侠客柳傲天来到被皇上钦点为女子入学试点的弘文学院当起“卧底”老师,这个身份令人想到周星驰的经典校园卧底系列有没有?拥有校园、爱情、求学、励志、搞怪、耍宝等等标签,该剧个性十足。

  而古装玄幻电视剧《古剑奇谭》的主演阵容就更为夸张,请来杨幂、钟欣桐、郑爽、李易、乔振宇、马天宇、张檬、陈紫函、李小璐、戚薇等全明星奢华阵容。俊男靓女+华丽造型+奇幻题材的操作模式也让人想到之前大火的“仙剑系列”, “古剑”是否能在各方面超越“仙剑”目前尚难定论,但在收视上相信可为湖南卫视再下一城。

  战争题材力推“小人物”

  6月25日由韩团2PM成员尼坤、徐璐、蒋劲夫、魏大勋、 于文文、朱丹、周晓鸥、孟佳、周汤豪、高珑珂、何妍希等联袂出演的《一又二分之一的夏天》将登陆东方卫视全国独播。

  该剧被誉为清甜派校园剧,讲述了自由奔放的ABC张灏、肩负众望的李修齐等,超级女汉子罗曼、搞笑达人马俊才等这一群搞笑奇葩舍友们的校园生活。毫无疑问,新晋男神尼坤是该剧的最大看点,必须少不了的酒吧老板娘朱丹也万种风情。烈日下,青春荷尔蒙将挥洒出不一般的甜蜜。

  同时,厦门难道不应该被评为最适合拍青春校园剧的地方么?该剧也在厦门集美大学拍摄,并同时于北京和希腊取景,从目前曝光的剧照来看,该剧有极大希望可以将国内青春校园偶像剧从“雷阵雨”的漩涡中拯救出来。

  老牌偶像钟汉良摇身一变,从古装大侠进化为战争英雄,两部战争题材剧《勇士之城》、《十月围城》皆为其主演,话说这位男神在电视剧上还真是相当高产。

  电视剧《十月围城》是电影的延续,电影里的群戏在电视剧里换成了以阿四这个角色的为中心,从一个草根的人物串起整个家族以及周边人。和以往战争戏着力刻画高大上人物不同,本次的这几部戏均以战争中不为人知的小人物为核心。和传统的叙事方式相比,战争题材剧有了更新的进化。

  而尽管有《勇士之城》、《十月围城》“双城”围剿,央视一套播出的《十送红军》也是非常值得期待。由小马奔腾出品的《十送红军》分十单元,讲述了十位不同年龄、性别、兵种的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成长、蜕变、抗争与牺牲的故事。可能是小马奔腾的片花剪辑得很好,记得在会现场,一版超长的片花播出后,现场媒体无不动容,先是静默数秒,方才鼓掌,可见其在故事的影像品质和情感张力上颇具功底,有望成为“中国梦”的一部力作。

上一篇:生态伦理论文十篇
下一篇:日本漂亮女明星那么多 我只喜欢过这十位!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