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背后的那片广阔世界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转眼间,练瑜伽已经四年多,练习阿斯汤加也有一年多,它已经成为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出于热爱和它所能带来的一系列好处,平时也经常满腔热情地向身边的人分享,经常跟他们说体式只是表面,那背后有一片更广阔的世界,可是往往因为要点太多不知从何说起,显得语无伦次……

  那今天就来梳理梳理,简单分享下到目前为止自己领悟到的那片广阔世界(当然,仅供参考,毕竟目前我也只是一个非常初级的练习者,里面也可能会有一些说得不准确的地方,欢迎指正)。

  大部分人的瑜伽是自外到内的一个过程,所以下面先从最外在的身体层面说起,再慢慢深入到内在。

  身体层面是现代几乎绝大部分人接触瑜伽时开始入手训练的地方。

  虽然瑜伽≠瑜伽体式,但单单就身体层面来说,体式对身体的开发也是极为全面深入的。那些觉得瑜伽就是拉伸/会伤害骨骼/不能增强肌肉的,对瑜伽的认知无疑是十分低的。只要练对,它能精准地开发全身上下每一处肌肉,从最表层最显而易见的背阔肌、股四头肌、胸肌,到深层核心部位的腰肌盆底肌,呼吸要用到的横膈肌,乃至最容易被忽略的脚底肌肉、手腕手掌甚至舌头,都会全面地锻炼到。当然,它对肌肉力量的开发可能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够那些举铁搞器械的快,但只要坚持,对身体的控制会达到一个全新的境界,对身体的觉知也会得到很大的提升。

  以我自己的感受为例。

  对于觉知这方面,我个人体会是练了一段时间瑜伽,再去做其他运动例如舞蹈、跑步,可以很迅速地找对发力的肌肉,把动作做到位;

  对于力量这方面,这两个月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阿斯汤加,明显感觉到的是核心力量的提升,对身体肌肉的把握越来越稳定而不会歪来歪去的,并且那种稳定是自内而外的,是出于根锁、腹锁和喉锁的,而不是过多地调用外在肢体的力量。事实上,当到了某种境界后,外在的力量是可以慢慢卸掉,而靠内在来维持稳定的!这也是为什么有时表面上看上去没什么大块肌肉的妹子,能轻而易举地做一些肌肉男也未必做得了的后弯和倒立!!

  当然,每一个体式练到的不会只有一块肌肉,而是把全身看作一个整体来锻炼。例如,它能很好地练到平时很少提及却对身体有着很重要影响的筋膜(这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先进的研究理论了)。所谓筋膜,就像一个遍布整个身体的细胞外网络,把身体和肌肉hold在一起,就像一个打包膜一样;除了肌肉,通过一些平衡体式的练习,我们的大脑也能得到一定的锻炼。

  除此以外,体式十分讲究和呼吸的配合,强调呼吸的伸长稳定和放松,如此一来我们的呼吸质量就会有所提升。这里不得不强调一下呼吸——这个最天然但却又被忽略得严重的生理活动(之前也有写文章分享过,见呼吸,呼吸,呼吸!),在现代由于久坐含胸和压力等原因,绝大部分人的呼吸都是极其短浅的,破坏了身体的化学环境,影响了内分泌,不知不觉很多慢性病就来了。而当把呼吸调节好时,呼吸更加深入稳定和有质量,自然状态下每分钟所做的呼吸数也有所降低。总的来说,呼吸是身体疗愈的关键,是身体健康的钥匙!

  除了能带来健康,呼吸也是进入内在的桥梁。随着动作和呼吸的配合,我们可能会达到「心流」的状态,呼吸与动作合一了,甚至只剩了呼吸。而随着对身体觉知的不断提升,慢慢地,瑜伽把我们带入到了另一个更高的境界。而这,就是体式的目的。

  所以总的来说,体式只是一条路,瑜伽绝对不只是体式这么简单。但对现在很多热衷于瘦身塑形的人来说,他们练的所谓「瑜伽」并不是真的瑜伽,而只是一个名为「瑜伽」的健身运动罢了,只停留在最表面的层面。其实,真正的瑜伽练习有八支,体式只是其中的第三支。下面就来分享下身体层面之外的其他方面——那才是重点。

  仔细品味,垫子上的经历其实就是模拟生活的过程。在上面可以感悟到很多生活的哲理:

  当体式做不来时,就如生活中遭受了挫折;

  每个体式有一种对立平衡的力量,就如生活也需要处处的平衡,没有绝对;

  每个体式既要尽力而为,又要适可而止,不伤害自己的身体,就如生活中也需要有所节制、不贪婪、不伤害;

  不要贪快,力求做更多更难的体式,就如生活中也不要贪求自己能力圈之外的事情,先把能做的做好;

  一次次拜日式的反复,从站立山式开始,经过前屈、四柱、上犬、下犬,再次回到山式,循环往复,就像生活和人生甚至宇宙的轮回……

  瑜伽八支里面前两支是制戒和内制,前者是关于对待他人和环境应有的品德,后者是对待自身应有的态度,这都是关于一些品格的修行。例如,其中的一个派别阿斯汤加,在不间断的每天自我练习中也会把这些包含在内。

  整个体式的过程都要关注呼吸,尤其是阿斯汤加还要进行严格的呼吸计数,每个动作之间不能有多余的呼吸。关注呼吸的过程便可以让我们体察到当下的存在——我们的思绪,总是不由自主地投射到过去或者未来,而对当下的状态毫无觉知。****这个可能平时毫无察觉,但当真正需要静下来专心致志练习时,便会感受到大脑的喋喋不休。而借由对呼吸的觉察,我们便可以很好地观察到自己这种强迫性模式,开启冥想的大门。可以说,瑜伽体式就是流动的冥想,尤其是阿斯汤加这种流动的瑜伽。

  《当下的力量》说

  如果你尽可能多地将注意力集中在身体上,你将会被固定在当下时刻。你不会在外界迷失自己,也不会在思维中迷失自己,思维、情绪、恐惧和欲望可能仍然会部分地留在那里,但是它们不能再控制你了。

  嗯,我们只是做一个简单的旁观者,旁观自己的身体肌肉反应,旁观自己的情绪、思维模式、内心的恐惧与不安。借由观察,逐渐地,思维似乎静息了,喋喋不休的大脑似乎有所停下,情绪也对你失去了控制(尽管它可能仍然存在),思维空白慢慢出现,曾经的那片混沌开始有光投射进去了,内心在一点一点地变澄明——此时,一个新的意识层面悄悄诞生了!这是走向内在的第一步,是所谓开悟的第一步。这就类似于瑜伽八支里面的第五支:制感,即感官得到控制,心识开始集中。

  在这种思维静息、没有评判与情绪的状态中,我们对周围事物的认知也更深入和透彻,逐渐地会培养出一种内观自己的能力:作为旁观者,观察自己内在的各种波动、强迫性的思维模式、一些不良的习惯,有意识地觉知到,而不是无意识地被这些模式所认同。

  体式,只是一条路,一条到达彼岸的小船。最初的体式其实只有莲花坐,其余各种五花八门的动作都是后来发明出来的。这是由于外在生活的影响,我们的身体很容易出现各种阻塞和不舒服,要是让我们安安静静地坐着冥想,估计一分钟就受不了了。所以体位法就是为了先打通这种身体上的障碍。

  而当到达了彼岸时,小船也就完成了任务,所以最后体位法也可以抛弃,只留下最终的冥想体位。

  前文说到的大概只是瑜伽八支里面的前五支:制戒、内制、体位法、呼吸控制法、制感。而越往内,世界会越广阔,对应的后面三支是:摄心、禅那、三摩地。当通过呼吸控制法让感官得以收敛时,便开始下一步的练习:专心致志朝向对象的能力(摄心)、完美发展与寻求理解的对象互动往来的能力(禅那)、彻彻底底和理解的对象合一的能力(三摩地)。

  「瑜伽」二字本意是连接。连接什么呢?我觉得是连接身体与纯意识,连接我与所理解的对象,二者合一。《瑜伽经》中的相关几句经文解释是:

  瑜伽是指引心识全神贯注地朝向某一对象或所源,以及维持在这个方向而不散乱的能力;(在瑜伽中)那时,彻底且正确认知对象的能力是明显可见的;没有心识的状态就叫做瑜伽。

  那这最终究竟是怎么样的一种状态?我当然还没体会到。但阅读瑜伽经和一些资料,我猜是这样的一种状态:对万事万物的每一个细节都有完全深入透彻无偏颇的理解,既无所不知,又超越万物。那是比逻辑和理性更高的层次,大概就是思维认知的最高维度了!!就如《瑜伽经》所说的:

  他的知识不再是基于记忆或推论,而是自然产生的、直接的,在层次和强度上,都超越一般寻常的知识。

  归根到底,它锻炼的其实是我们观察和认知事物的能力!!

  怎么理解呢?

  如果仔细留意,便会发现,我们的大脑,其实充斥着从小到大有意无意地灌输进去的观念和知识。一开始,我们就像一张洁白无瑕的白纸,随着年龄的增长,上面的规则、概念、伦理框架越写越多。我们认识事物时,便很容易受到这些框架的束缚。就像一台受程序控制下的机器,我们以为自己很自由,能自由地思考,但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自由思考只是在执行事先被写进去的代码罢了。除此以外,我们还会受到情绪和本性的束缚(例如好逸恶劳、懒惰、不思考)。所以,我们的认知总是有局限的。

  而瑜伽,就是为了帮助我们去除这些局限,把我们连接到内心那个创造之源,那个所谓的纯意识。它不是宗教信仰,而是一门精通内在开发的科学——嗯,科学。对人体结构和内在的能量层面,这门科学都研究得十分透彻。于是,通过它的体位法、呼吸控制等,我们便可以走向内在。在这个过程中,外在的健康、理疗效果自不必说,内在也会有意想不到的改变。一开始是不带任何评判地观察自己的呼吸,到后面,便可扩展到观察万物。借由与对象合一,我们终将获得最全面的理解。

  功夫大师李小龙说过:手指只是要指向月亮,不要只专注在手指上,不然你会错过所有天堂般的壮丽!

  是啊,体位法就是「手指」。而那个月亮,那种天堂般的壮丽,就是帕坦卡利在《瑜伽经》中所阐述的那个无上的瑜伽境地:心识达到一种没有任何印记的境地,那时一种开放、澄澈明净、真诚透明的状态。

  那,大概就是真正的精神自由吧。

  附:个人其他相关的文章分享(原来已经写过这么多篇了哈哈哈)

  瑜伽之路

  去做

  阿斯汤加杂记

  这思绪的洪流 —— 阿斯汤加杂记(二)

  Yoga不是doing,更多是being

上一篇: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题。 “孝
下一篇:如何评价《邦尼和克莱德 / 雌雄大盗》这部电影运用的手法?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