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疗愈行业的职业伦理解读视角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心灵疗愈、心理咨询类的工作是很火很热需求量非常大的职业。

  因为这个时代的人特别关注心灵成长和内在建设,也有很多人的内在非常脆弱,所以咨询行业和灵性疗愈一直在线上线下,明里暗里吸引着各种各样的人群。

  前几天趁着清闲的空儿刷了一下平台,无意中看到一个帖子,是一个心灵疗愈师爱上了自己的来访者且纠缠她的对话。

  两个人的大概的对话大概是这样的:

  “我忘不了你”

  “我只是你的客户,你只是我的心理医生。我现在已经恢复正常了”

  “但是我忘不了你,我不能没有你”

  “你这样,让我有点害怕。”

  “我真的不能没有你,你不要不理我,我快受不了了。”

  “你这样,给了我很大的压力,我的钱已经付过了,我也恢复了正常,你怎么能够纠缠我呢?”

  .....

  评论区有很多人对这位咨询师进行了道德谴责,认为他"恶心""不要脸"、“不正经”。

  我长期给人进行疗愈和赋能,看到疗愈师和来访者这样的对话,又看到评论区“恶心”“无耻”的这种评价,有些话想说。

  我的观点是:

  1.这个疗愈师的行为确实有失职业规范,比起“不正经”,他更倾向于“不专业”。

  2.作为旁观者,我们的谴责应该合理中肯且带有建设性。否则陷入道德对峙中,对评论者自己的智慧建设是不利的。

  道德谴责一直以来都是一个心态上无可奈何的工具,谴责的人出于职业理性的公义,落脚点在却在道德,这种批判的动机和心态就是逻辑混乱。不多一会,这种道德谴责就特别容易上升成为人格侮辱。

  我们对待事件的态度,其实反映的是我们内在的接受能力,而内在的接受能力取决于我们看待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一直呼吁宽容。

  宽容不是全盘被动接受,而是理解、理性分析并改变局面。

  所以,对这个越界的心灵疗愈师“骂爹骂娘”以及侮辱性的词汇,如“这个心理疗愈师好恶心”,“他应该去死”,“我呸,傻b”一类的词汇,不能反映责骂者的公义,只能反映责骂者的思维层面的无能。

  我们爱上别人的丈夫、自己的班主任、领导的时候是不是会这样的谴责自己?当别人这样谴责我的时候,我会怎么样?是替自己做辩护,还是心态崩掉?况且人格侮辱难道不是人际交往层面的另一种越界?

  我们用一种越界行为去批判另一种越界行为,这是文明内卷的表现。不理性,我也不赞成。

  所以,从道德谴责转换成伦理探讨,更加有意义。

  例如:

  1. 心理咨询和疗愈类工作的伦理和逻辑是什么?

  2. 心灵服务类工作者自身自身的素质应该怎么建设?

  3. 咨询类工作者的人际交往的自由有没有边界?

  那么下面我就来解答相关的问题:

  逻辑、规范和边界感是理性的三大特征。一种职业能够长期稳定存在前提就是要有职业理性。职业理性体现在该职业有明确的内在逻辑、行为规范和身份的边界。

  这就叫专业性。简而言之就是符合该职业任务的做事逻辑和职业态度。

  以心理咨询和心灵疗愈类工作者为例,疗愈师的工作对象是心理状态混乱或能量混乱的人,工作的专业性体现在为来访者提供心态、思路和行动逻辑的建议和方向,并且收取提供建议和解决方案的报酬。

  来访者购买的是专业的思维和能量层面的服务,并给予金钱(价值)上的报酬。

  这是一种价值层面的等价交换,当然,根据咨询师和疗愈师自身的水平,报酬有差别,但整体来说是符合价值交换逻辑的。

  越界,就是突破边界。

  边界是一种限制,也是一种保护,更是一种规范、

  上面已经分析过,心灵疗愈师的专业性在于可以为来访者梳理心灵能量混乱的问题。因此疗愈师获取心灵服务的报酬,是对其专业服务的一种回馈,符合商业逻辑。阶段性任务结束之后,拿到相应的报酬,这段暂时性的“服务与被服务”契约关系就结束了,这符合职业伦理。

  如果在此基础上,多出一份人际交往的欲望和获取感情回报的追求,这就不仅仅是心态上的贪心,更是一种突破理性边界的行为。从感性上看,是这个疗愈师“不正经”,从理性上看,这种心态上的贪心是不符合职业规范的。

  人类的谋生逻辑是有框架的,突破框架,实际上就是突破了专业性,就要承受非专业性的代价。

  所以,比起“不正经”的谴责,“不专业”这个词更适合用来形容案例中的疗愈师。

  互联网创生了很多职业,也让很多传统的职业换了一个名字存在。其中“心灵疗愈师”原本是一种心理安抚类的工作,是给人的情绪抒发、内在状态疏通出谋划策的角色,由于神学、灵性科学呈现出规模化、系统化,疗愈师的存在就更加贴合从的灵性、神性、内在觉醒的视角了。

  既然是内在觉醒的视角,就必定涉及情绪、情感、价值取向、心态等这些隐性私密的话题。

  替别人解决问题的人,自己首先不能在问题局中,这个道理,大家能够理解吗?

  比如说一个男性的妇产科医生,在面对自己的病人的时候,他是能够抽离自己作为男性的这个视角,把对方当做客观理性的工作对象,和病人一起对抗疾病和身体的不舒适。在脱下白大褂的时候,是不会去想这个病人的疾病,也不会去和病人因为这个疾病有什么私交的。

  那么心灵类的疗愈师也是这样,疗愈师的立场本身就是要从感情连接中抽离出来,站在更加高的心灵维度,以更加无我的心态和慈爱温柔的视角来进行这项工作。

  心灵疗愈师可以对来访者共情,但不能对来访者同情、移情。

  这是对疗愈师自身心性、人格、视角的三重考验,也是对疗愈师自身人际关系伦理的考验。

  所以,这份职业,一般人真的干不了,能干的也不是一般人。

  康德先生早就论述过自由是一种选择,不仅仅体现在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是不应该干什么的时候,就不会干什么。

  理性框架中的自由是不混乱的自由,这份自由要把它在工作层面要束缚在工作的框架之内,也就是说一个心灵类的咨询师疗愈师可以去发挥自己的人际交往魅力,发挥自己的专业能力,但不能凭借职业之便让自己的情感泛滥,这是一种职业伦理的错乱。

  权责对等是文明社会的特征,一个人既然选择了内心疗愈的高度,那么就压承突破背职业身份,违背职业伦理的代价,无论这个代价是受到失去物质回馈还是声誉,都是公平公正的。

  一个人控制不住自己的思维、行为和心态,总而言之是两个原因:1.在与外界互动中,自我的力量不够强大。2.对自己身份和职业使命不清晰。

  在美国,师生恋就是很禁忌的事情。斯坦福大学曾经将师生恋的行为作为开除教师的一个依据。(近几年就不太清楚了,没有具体调差。)

  从职业伦理的角度,教师和学生就不应该结合。即使在一起,也不适合大张旗鼓地公开恋情。因为即使恋爱自由,师生恋从本质上不利于教师和学生群体各自纯洁发展,也不利于两个群体大规模地良性互动。

  当我们不在“朝着目标做事”的逻辑中,而是在“互动感受快乐”的逻辑中时,就很容易在做事的时候控制不住自己的心。

  案例中的疗愈师他也是很无奈的。他对来访者的喜欢就是一种“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境界。”

  知道不应该,可还是忍不住。

  所以我说宽容,是因为每个人都有伦理混乱的时候。

  当然,不清晰是人生必然的阶段,每个人都会会经历一个“看山水不是山水的过程。”

  嗑药、喝酒都会有这种物我两忘的感觉。所谓的看山水不是山水,是因为主体在互动中,将自己的心溶解在了外界,但是又没有实现真正的慈悲,所以既想拔出来,又被深深吸引,难分难舍,找不回自己。

  (有人说,现在学科领域不是提倡打破边界,边界融合吗?为什么你却教导我们收心?因为边界是根据产业发展需求不得不打破的。不得不,是因为边界的打破是为了整合目标,而不是为了取乐。因为各个学科在互动,相互融合,为整体的理性发展,所以这是互动必须要进行的边界打破。)

  所以,心灵疗愈师如果不能够专注在自己职业做事的逻辑上,就会在心态上混乱、会迷茫,会在伦理上弥散,甚至爱上来访者,难以从两人的互动中拔出来。

  你愿意做手洁心清的人吗?Bible中将天使的属性描述成“手洁心清”。即心如明镜,身心清洁,不粘稠,不沾染。

  在互动中,该怎么收住自己的心呢?哈贝马斯用“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理性提醒我们,人与人的关系是需要保持理性的。

  这种理性,在工作中我就将其概括为:“不掺杂私情地交往态度+专业化的职业行为。”

  海伦凯勒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如何让一个聋哑人接受文明的洗礼?起初,莎莉文老师对海伦凯勒的教育看上去是非常冷峻无情的,她会打落海伦直接抓盘子的手,会在父母心疼海伦的时候朝她的父母大叫,会在海伦犯错的时候,忍受着海伦的暴力回击不理解去纠正,甚至自己牙齿被海伦打掉,也要让她能够有迎接文明的可能性。

  这就是:不掺杂私情的交往+专业化的职业行为。

  她对海伦的父母说:“你们都把她当做可怜的残疾人,而我只想让她和我们一样能够看见!”

  所以,海伦成为了伟大的作家,莎莉文老师给她的是灵魂的光明。

  心灵类、咨询类、教育类工作者最容易掉入一个身份陷阱,认为自己是在渡别人。

  但是事实上,应该这么理解自己的职业身份:“我和我的来访者/学生/病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他们给我钱,我给他们解决问题,我们构建临时契约,问题解决完,大家加大欢喜,契约结束。”

  当你觉得你在渡人的时候,你往往会出现圣母心,圣母心一旦泛滥,就会不自觉地进入怜悯+同情+入局搅和的立场。也就就很难把自己放在共情+解决问题的立场了。

  很多职业伦理的混乱都是因为妇人之仁带来的。

  慈悲心肠似乎人人都有,金刚手段却少有人能够勇敢面对。

  不是人人都适合做救主,做救世主要有四个最基本条件

  1. 有能力为苍生兜底。

  2. 没有儿女私情。

  3. 大慈大悲,能够承受和忍耐各种极端情况。

  4. 金刚手段,对于冥顽不化的,以暴制暴。

  这是圣人,是凤毛麟角的人才能够做到的。

  既然做不了伟大的救主,我们可以做一个优秀的职业人。

  愿你我都手洁心清,充满理性,让社会更加美好和谐。

上一篇:哲学的终极—认识自己
下一篇:【原创】临床试验中心筛选信息点分享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