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商品学论文十篇
商品学论文篇1
网络课件的教学设计体现着教师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的思想。网络课件的研制是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为主要目的;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网络课件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网络课件的设计制作是要服务于教学的,即使它处于辅助的地位,也依然要体现教学的特性,要服务于课程的总教学目标———以理解为目标。理解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是教学的起点同时也是教学的终点,理解的含义不仅仅是“明白、懂”的意思,更是应用知识的能力,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因此,中药商品学网络课件在内容安排、结构布局、教学管理、交互等方面要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把握,提供知识应用的机会。其特点是充分利用现代网络与多媒体软件的强大功能,将中药商品学知识与实践及检测相结合,并与各大药市专业网站链接,实现药材市场商品价格及产销行情的实时更新,反映最新市场动态;文字视频图片形式灵活多样,生动形象有趣,呈现出图文并茂、视听一体的交互式集成信息,并且跨越时间与空间,形象、生动、有趣地向学生展现,充分展现教学的效用性、艺术性和趣味性。
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
网络课件的设计与制作流程可分为数据收集、网页设计与制作、测试和3大环节(如图1所示),在内容设计上可分为学科知识体系和资源扩展体系2个部分。数据收集网络课件的制作需要大量数据作为支撑,如教学内容与电子书的相关资料、教学的动态视频、中药商品认知真伪与教学实践的相关图片及药材的动态价格等。因此需要对相关数据进行收集并分类整理,作为备用。2.2网页设计与制作网络课件每个单元的设计都需要教学设计人员、主讲教师与媒体制作人员、技术开发人员共同完成,其基本框架包括学习目标、知识点、重点、难点、教学策略及考核方式等。网络课件导航设计包括教学资源、教学电子书、实践教学、药材价格、商品认知及在线交流等部分。学科知识体系在网络课件制作中,教学内容是极其重要的项目,好的教学内容设计是整门课程的浓缩与精华。在本网络课件学科知识体系模块,教学内容主体部分可分为总论、各论(中药材商品)两大部分。总论部分着重介绍中药商品学的概念;中药商品的包装与贮藏;中药商品的经营与管理;中药商业机构;中药商品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等。中药材商品部分是该课程的重点,内容包括中药资源与道地药材;中药材的采收与产地加工;中药材的炮制及各论(植物药与动物药及矿物类药材)。该部分重点掌握药材52种,熟悉药材24种;其重点药材品种为广药(八角茴香、罗汉果、龙眼肉、莪术、肉桂、巴戟天、蛤蚧、钩藤、沉香、南板蓝根、珍珠、金钱白花蛇等)、关药(人参、西洋参、高丽参、鹿茸、蛤蟆油等)、北药(大黄、黄芪、当归、金银花、阿胶、板蓝根、党参、枸杞子、桔梗等)、怀药(怀地黄、怀山药、怀、怀牛膝等)、浙药(白芍、白芷、白术、麦冬等)、川药(川贝母、乌头、附子、黄连、川芎、黄柏、丹参等)、云药(茯苓、三七、石斛等)、贵药(天麻、厚朴、杜仲等)、西药(甘草、秦艽、赤芍、牛黄等)、藏药(冬虫夏草、西红花等)等。尤其在各论部分,为突出特色、大宗药材,设计了商品药材精选模块,运用精炼的文字、丰富的图片及视频,既突出展现具体药材知识信息的全面性,又充分体现学习的重点、难点。为考察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设计有学生自我测试模块。习题库板块,学生通过在线做题,实时对照参考答案,查看掌握知识点的程度;药材连连看板块,通过药材图片和药材名的连线对接,考察学生对中药商品的认知程度;药材真伪鉴别板块,通过对药材正品和伪品的判断,考察学生对药材商品的掌握程度。以上设计涵盖了教学的全过程,学生通过这些学科知识体系模块,就能完整了解课程知识体系结构及教学重点难点,实现自主学习。资源拓展体系课外知识拓展是对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有益补充,是不可或缺的部分。本网络课件资源扩展体系模块包括实践教学、药材价格、商品认知及在线交流等部分。实践教学主要考察内容包括:调查市场经营的中药材的商品种类、道地产地、规格等级、真伪质量、价格波动、商品供求等市场行情。见习场所主要在几个地点:全国十大中药材专业市场———玉林中药材专业市场、历史悠久的靖西端午药市以及桂玉医药有限责任公司等。通过见习实践教学活动,使学生开阔视野,拓宽思路,使学习过的相关知识在见习实践中得到综合运用。药材价格部分建立了安徽亳州药市、河北安国药市、广西玉林药市、成都荷花池药市等全国19个大药市药材市场价格的专业网站链接,实现数据的实时更新,可以即时查询药材的市场动态。商品认知部分包括了中药材集锦、药材加工程序及个别药材商品规格等级介绍,以让学生对中药商品特性进行深入了解。在线交流部分主要针对学习或日常生活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在线提问与答疑交流等,建立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实现教学相长。测试和网络课件建立起来后,要对其进行试用和调试,进而,在试运行阶段考察其是否稳定,人机交互是否良好,相关网站数据链接是否畅通、快速等,这是衡量一个课程网站技术水平的重要指标。本课程网站,经过两年的运行,表明技术参数稳定,人机交互良好,各方面指标正常,能保证师生的学习和交流使用。
商品学论文篇2
关键词:文学经典;影视作品;商业性;改编;解构
文学作品与影视的密切联系由来已久,文学作品改编一直以来都是影视作品拍摄素材的重要来源之一。中国电视剧的开山之作《一口菜饼子》就是根据《新观察》杂志上刊登的同名小说改编而成,可以说,文学作品改编相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的诞生。近年来,随着影视技术的成熟和影视产业的发展,文学作品改编影视作品的热潮也随之到来,而文学经典又是文学作品中的首选。
一、文学经典改编为影视作品的必要性
文学经典是指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并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受考验而获得公认地位的伟大文本。从这个意义上讲,文学经典具有历时性,经历了一代又一代读者的阅读欣赏,并经受考验得到传承。这表明文学经典具有包容性,能够和各个时代的时代精神相契合,并提供给广大读者丰厚的精神食粮。随着市场经济和快餐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冷媒盛行,热媒式微,影视较之于书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大众文化以其无可比拟的娱乐将文学经典挤出了人们的业余时间,文化经典的传承受到挑战。
此时,文学经典需要寻找新的依托点,搭建与读者之间的桥梁,而影视作品可以帮助其重回人们的视野,激起人们对原著的关注,同时也能促进经典的传承,使文学经典走下神坛走进百姓的生活。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红玫瑰与白玫瑰》等被搬上荧屏后,在全社会掀起了一股“张爱玲热”;老舍的《骆驼祥子》、巴金的《家》、鲁迅的《阿Q正传》等在被改编为影视剧后为更多人所熟知,得到更好的传播。从文学经典受到大众文化挑战,快餐文化时代到来的角度说,文化经典与影视相结合能得到更好的传承。
另一方面,文学经典之所以会代代传承,受到人们的推崇,这是人类精神总是存在某种相通性,古代与现代,国外与国内,各种经典的传承莫过于此。我们能从作品中获得精神的共鸣,看到人类探索精神世界的努力。但是随着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人们对文学经典中所传达精神的共鸣和相通性越来越弱,与之相应,以往文学经典的艺术魅力也必然会越来越小。这种传承危机迫使经典必须在原有基础上与现实社会联系更加紧密。有的文学经典可能看似与现实没有瓜葛,但是经过编剧的改编,注入一些现实社会的元素,或者改变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让人们感知经典的魅力。从文学经典与现实社会的关联度讲,与影视剧相结合能够促使经典更具现实意义,从而更加引起人们的关注。
二、影视创作中的商业性与文学经典改编的选择
在市场竞争中,影视作品的商品属性逐渐凸显,一方面投资方拍摄是为了能够票房大卖从中赚取利润,这就需要达到理想的宣传效果和树立良好的口碑;另一方面,观众对影视内容的要求越来越高,观众的眼光也越来越挑剔。
在这种情况下文学经典成为影视剧素材的首选,纵观这几年改编自文学作品的影视剧,大都取材于古代和近现代经典、名着,有的文学经典甚至被一而再,再而三地翻拍,形成各种各样的版本。这是因为,首先,文学经典已经在受众中有了一定地位和影响,系出名门能够使其在作品没有出来之前就已经吸引了足够的眼球,达到非常好的宣传目的;其次,经典都是人类探索自身精神世界的成果,遵循经典所拍摄的影视作品较之一般的影视剧质量上要更高一筹;最后由文学经典改编而来的影视作品,缩短了制作周期,规避了很多创作上的风险,如果改编的好会让制作团队名利双收。
另一方面,中国现在流行的影视作品大抵有两种形式,一是用钱砸出来的所谓的大片、鸿篇巨制,另一类是用明星堆出来的,植入广告满天飞的所谓文艺片,纯粹的文艺片在国内根本没有市场,观众不买账,票房和收视成绩平平,自然也不会有人想投资。依据国外的成功经验,商业化操作的文艺片,才能使中国的影片真正走向世界,而不是用那些大手笔、大制作来愚弄中国的观众,也不至于让真正有内涵的影片因缺乏投资而得不到生存。而真正有内涵的影视内容在文学经典中就普遍存在,而且还能传播优秀文化,一举多得。近期比较成功的商业化操作的文艺片当属冯小刚的《非诚勿扰》,虽然这部作品并非由文学作品改编,但文学经典中涵盖的思想内涵要远比这类影片有发掘的潜力。
三、影视作品的商业性对文学经典的解构
(一)商业性需求与文学经典的“碎片化”
到了以张艺谋为代表的第五代导演,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大众文化的传播,人们厌倦于长篇说教,更加喜欢文学作品最为高潮和情节最为跌宕的片段,或者干脆摒弃原着,只是借原著之名进行“编”,影视为了商业利益必然要迎合观众的口味,《赤壁》(改编自《三国演义》)、《大话西游》(改编自《西游记》),等将文学经典“碎片化”的电影层出不穷。编剧选取经典中具有冲突性的片段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依据某个片段和人物进行大话、演义,将某个片段加以突出,而不是展现整部作品。这是因为在现代社会中人们不再追求一部完整的作品,而是热衷于直接抓住事件最高潮的部分,文学经典在改编成影视作品时必然会被截取成片段,呈现“碎片化”趋势。
(二)故事背景移植
文学经典中所发生的故事都有特定的时代背景,联系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体会它们的内涵,了解作者的创作思想。现在一些文学经典在改编过程中被解构然后再重构,讲故事发生的背景移植,或将古代移植到现代,或将现代移植到古代,或将外国移植到中国,究其原因是因为导演和编剧想要吸引观众注意,并套用经典中的故事情节,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张艺谋导演的《满城尽带黄金甲》在上映后引起热议,这部改编自曹禺经典戏剧《雷雨》的作品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由民国时期搬到了五代十国,文学作品中的封建资本家也变成了帝王,他的儿子也变身成王子。王子与公主的童话,宏大的场面,辉煌的宫殿,皇家的威严自然迎合了观众的需求,使得票房节节攀高,但是《雷雨》中的精神内涵却被抹煞殆尽,人们在观影后也直呼上当。《雷雨》是想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以及探索人性的本质,原着中鲁大海同周朴园劳资双方的矛盾被完全删掉,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杰王子(相当于原作中的鲁大海)所代表亲情和孝义完全是为了母爱才和周润发所扮演的皇帝刀剑相对,最后血染台的,这就大大削弱了作品思想的深刻性。而曹禺先生在《雷雨》中刻画的周冲,是他自己耗费了最大心血的一个人物,并在他身上寄予了很大的希望,到最后周冲的死是对封建势力的强烈控诉。而在《满城尽带黄金甲》中,王子元成(相当于原作中的周冲)在人前是一个开朗活泼的少年,在人后却表现出阴鸷冷漠的一面,在所有矛盾和阴谋爆发的重阳夜,他竟然弑兄篡位。最后,篡位失败,落得一个被鞭打至死的下场。这与原作的本意大相径庭,人们在这部影片中几乎看不到人性的美好、思想的进步,只有互相算计和残杀。曹禺在《雷雨》中所表现的是人性的复杂,即使再奸诈的人也有温情善良的一面,但这一点在影片中被完全抹煞了。
(三)爱情元素的加入
商品学论文篇3
关键词: 目的论 化妆品商标 汉译技巧
一、引言
《现代汉语词典》将商标(trade mark)定义为“刻在或印在一种商品的表面或包装上的标志、记号(图画、图案形文字等),使这种商品和同类的其他商品有所区别”。[1](P1677)(本文所指商标特指其文字部分。)商标作为产品的个性化名片,对商品的形象、功能和代表的企业文化等进行宣传推介,具有极强的导购促销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国成为世界最具潜力的商品市场。同时,女性是商品交际中较为活跃的消费群体,与此相关的化妆品产业也成为市场经济中极具前景的新兴产业。大量的国外化妆品牌纷纷涌入中国。以女性消费者为主要目标群的国外化妆品牌要想其商品成功拓展中国市场,赢得中国消费者,尤其是女性消费者的关注和青睐,有效的商标翻译成为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在德国功能派的主流理论目的论的指导下,倡导化妆品商标翻译尤其以女性消费者为取向,争取达到吸引消费者认可购买产品的目的。目的论作为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和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补充,为化妆品牌商标翻译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
二、化妆品商标的特点
化妆品商标是化妆品的形象代表。要想在第一时间吸引消费者的眼球,并具有持续吸引力,有效的化妆品商标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因素之一。通过调查和分析,笔者概括出化妆品商标具有如下特点。
(一)内容上常用人名、地名及暗示美好意象的词汇来命名。(1)化妆品商标中人名多为是品牌创始人的姓名,如Givenchy(创始人纪梵希),Estee Lauder(创始人雅诗兰黛)。品牌有时也用其他知名人名命名。澳大利亚品牌Aesop(伊索)命名,使人一下子联想到伊索寓言,很好地宣传了产品简洁朴实理念。(2)化妆品商标中地名体现品牌发源地或寓意品牌理念。如Suiss Programme(发源地瑞士Swiss),Albin(英国一处海岸白垩质峭壁名,寓意一片洁白无瑕的美丽国度)。(3)用暗示美好意象的词汇的品牌有Agle(angle法国品牌天使丽人),Academie(academy法国品牌爱琪美)等。
(二)形式上精简,字符较少,以方便记忆传播。如H2O, DHC,VOV等。部分化妆品品牌因以人名命名,而人名较长不便于记忆,也采取了缩略形式,如CD(Christian Dior),YSL (Yves Saint Laurent),CK(Calvin klein)等。
(三)音韵、音效上往往或清脆悦耳,或柔和绵软,能激发消费者心理上的和谐和舒适,产生共鸣,乐于接受。如日本护肤品牌Clean&Clear,两个单词都以/kl/开头,压头韵,富于节奏,使人联想到一个干净清丽、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加拿大品牌Pretty Rally两个单词都有两个音节,并都以/i/结尾,发音清晰响亮,给人清脆跳跃的节奏感。
三、目的论视角下化妆品商标的汉译原则及技巧
(一)目的论
目的论(skopos theory)由上世纪70年代德国著名翻译家汉斯?威密尔最早提出,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要求所有翻译遵守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和忠实原则三大原则。目的原则它要求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目的决定手段”。目的通常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译文的交际目的和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要达到的目的。一般情况下,目的是指译文在目标文化中所要达到的交际目的。连贯原则指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即译文必须能够让受众理解和接受,并在目标文化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原则指原文本与译文之间应该符合语际连贯的标准。语际连贯表现为忠实于原文,其程度和形式决定于译文目的和译者对原文的理解。目的原则在三大原则中居首,忠实原则从属于连贯性原则,连贯性原则从属于目的法则,即三大原则发生冲突时,以目的原则为准。
在目的论框架中/系统内,决定翻译目的的最为重要因素之一是受众,也就是译文的读者,他们有着自己的背景文化知识、对译文的期待和实际需求。“在目的论中,翻译被认为是一种有目的的文化活动,在这一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语读者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源语文本的信息选择、翻译策略的选择”(贾文波,2004)。化妆品商标的汉译既要符合受众――消费者,特别是中国女性消费者的认知心理,同时也要达到翻译委托人即化妆品企业的目的――对外推介商品、激发消费者购买欲望,获得更多收益。
(二)目的论视角下化妆品商标的汉译功能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Newmark)提出语言具有信息功能、表情功能、美感功能、呼吁功能、元语言功能及酬应功能等六大功能。化妆品商标作为一种特殊的具有文化交流、艺术欣赏和商业广告于一身的产物,为了吸引消费者达到促销的目的,具体来看,要求化妆品商标汉译主要体现三大功能:信息功能、审美功能、呼吁功能。
1.信息功能。信息功能指的是化妆品商标作为受众接触产品的第一信息,能够成为产品吸引顾客的题眼,为消费者提供一些有关化妆品的基本信息,比如化妆品的产品系列、功用、特色等。如色彩地带(Color-zone),使人一看就可以猜出它属于彩妆系列;美体考究(bodywave)、美体小铺(the Body Shop)表明商品主要用于美体。在化妆品商标汉译的过程中,译者在一定程度上必须达到并尊重原商标中所提供的信息并避免提供错误的信息,从而消费者能都根据商标中的信息来加以选择。
2.审美功能。审美功能能给受众带来一定的美感,具有欣赏性。品牌化妆品名风格各异,或实或虚,或雅或古典或时尚。化妆品商标的汉译需要特别针对中国女性消费者的特殊审美文化心理需求,使译名具有细腻含蓄、清新典雅的美感,具有女性味,激发中国女性消费者的审美共鸣。翻译词的选择必须符合中国女性的文化心理,精心选择趋吉求利的褒义词。如法国香水Poison的汉译避免使用其原意“毒药”,而选择一个美好的名字“百爱神”。化妆品牌的汉译选取与女性气质相适应的具有抒情或描写性质的字和词,多采用“苏、丽、薇、黛、兰、诗、莲、雅、芳、姿、蔻、茉莉”等汉字,以迎合广大女性的消费观念,充分考虑汉语的语言特点和汉民族的语言心理,选用内容美好、声韵娇甜的字词,且发音响亮、节奏分明,给人以视觉与听觉美的享受。如Amore(爱茉莉)、Clarins(娇韵诗)、Vichy(薇姿)、illume(伊)、Clinique(倩碧)、Lancome(兰蔻)等。另外,化妆品商标汉译引经据典,以浓厚的汉文化的色彩,促进中国女性消费者的民族文化审美情趣。如日本化妆品Shiseido的汉译“资生堂”,来源于《易经》“至哉坤元,万物紫生,乃顺承天”,原意赞美大地的美德,哺育了新的生命,创造了新的价值。让人很容易联想到如大地一般孕育新生命的女性。同时,“堂”字的选取也很合乎中国传统招牌的特点。因而化妆品商标的汉译,作为以中国女性消费者为主要目标,女性追求高雅和美丽的心理需求和中华民族的文化审美决定了化妆品名的汉译对审美功能的更高要求。
3.呼吁功能。化妆品商标的翻译不应该只是考虑语言文化间的转换,更应该注意商业经济下产品销售这个商业目的。商品品名的交际意图十分明确,有一种明显的呼吁功能,即宣传某种产品或劳务,引起人们的消费欲望和购买行为。因此,化妆品商标的汉语译要突出其在中文语境中呼吁功能的再实现,强调译文是否有感染力,以及能否增强广告功效,更多地注重翻译语言所产生的实际效果。当然,化妆品商标汉译的呼吁功能必须在前文所涉及的信息功能、审美功能等的辅助下才能够实现。
(三)目的论视角下化妆品商标的汉译技巧
在目的论的指导下,译者可以根据不同商标文本功能的不同,使用音译、零翻译、意译、杂译等翻译技巧对化妆品商标进行翻译。
1.音译
音译是指要参照源语商标的发音特点进行翻译,其中还可进一步分为直接音译、寓意音译、加减音译等,是所译商标保留源语的一些发音特色,促进源语商标的进一步推广和被认可。例如,Lancome译作“兰蔻”Amore译作“爱茉莉”Maybelline译作“美宝莲”Schwarzkopf译作“施华蔻”,Kissme译作“奇士美”等,都采用与原英文读音接近的汉字,方便记忆,便于推广。化妆品商标音译时翻译词的特别需要考量,需要选取更“雅”的词汇,如德国化妆品牌Nivea的现在通用的翻译“妮维雅”优于20世纪30年代的“能维雅”。
2.意译
意译是指根据商品在源语言的含义直接翻译或商品本身的功用等发挥想象创造含有另外意义的商标。如Impress(印象之美),Natural Beauty(自然美),Herborist(佰草集),Museum(美素),Aqua Label(水之印)等。
3.混译
混译指的是将意译、音译相结合,半音半意的翻译技巧。如Clean-Clear的汉译“可伶可俐”既谐音,又体现了它的目标群体是少女。H2O译作“水芝澳”,“水”表达了商标的含义,“澳”字为O的音译,“芝”字为“之”的谐音,与2形似。The Body Shop(美体小铺),Face Shop(菲诗小铺)等中shop翻译为“小铺”亦音译亦意译,很是玄妙。
4.零翻译
零翻译,特别是完全零翻译,是在翻译时对源语材料不加变动,直接移入目标语言的方法,既非音译也非意译。此方法特别盛行于专有名词类的翻译。美国翻译理论家Edwin Gentzler曾感慨:“对专有名词之类的词汇采用零翻译的方法居然如此盛行,实在是让人始料未及。(Non-translation within a translation(proper names, etc.)seemed to be much more prevalent than initially anticipated.)”中国文化的兼容并蓄的传统,和世界全球融合的趋势使得零翻译的现象将与日俱增。如CK,SK-Ⅱ,UP2U等。还有一些化妆品牌尽管有相关的音译等汉译,但其零翻译的形式更被广大消费者接受。如VOV(薇欧薇),DHC(蝶翠诗),AQUA(雅呵雅)等。
四、结语
综上所述,从翻译目的论的角度分析使我们对化妆品商标翻译有了更实际、更准确的认识。化妆品商标翻译是一种目的性很强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实现通过商标向以女性为主体的目标消费群,展现商品形象,使其接受并引起共鸣,成功销售商品,获得最大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因此,目的论视角下的化妆品汉译应特别具体体现信息功能、审美功能、呼吁功能等三大功能,灵活采用音译、意译、杂译、零翻译等翻译技巧。
参考文献:
[1]胡开宝,陈在权.商品名称的美学特征与英语商品名称的翻译[J].中国翻译,2000,(5).
[2]罗映兰.女性美容用品商标汉译的美学彰显[J].湖南工业大学学,2007,(5).
[3]汤新兰,张蕾.目的论视域下的零翻译与英语姓名汉译研究[J].外国语文,2010,(1).
[4]吴丽冰.目的论在英文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J].鸡西大学学报,2010,(2).
[5]现代汉语词典(汉英双语版)[z]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商品学论文篇4
论文摘要: 商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在开拓市场、刺激消费、创造企业财富等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商标,作为商品的标志,其名称的翻译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费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从功能派理论的角度分析了商标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翻译方法及其目的性,指出了商标翻译是一个有目的、复杂的选择过程。而目的论对商标翻译中所呈现出的各种复杂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因此本文认为在商标翻译中,应推行目的论指导下的灵活的翻译策略。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间的经济交往越来越频繁。在这种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各个国家的很多大公司都不遗余力地要把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推向国际市场,各种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愈演愈烈。现代企业的竞争不再仅仅是商品品质的竞争,而逐步变成了品牌的竞争。因此,商标作为商品的标志,其翻译的成败对于一个企业及其产品能否成功进入国际市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国内外的很多学者都致力于商标翻译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多可喜的成绩。但是,这些学者的视角大多是从语言或文化角度对商标翻译进行探索和研究的,从翻译理论上对商标翻译的研究不多。本文以费米尔的目的论为理论指导,将从功能派理论的角度分析商标翻译过程中所选用的翻译方法及其目的性,具体分析商标翻译这一有目的、复杂的翻译策略选择过程。
一、商标和商标翻译
商标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演变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商业性标志。那么,什么是商标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orld Intellectual Property Organization)对商标的定义是:“商标是用来区别某一工业或商业企业或这种企业集团的商品的标志。(贺川生,1997:2)”具体来说,所谓商标,就是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了使自己生产或销售的商品或服务在市场上同其他商品生产者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相区别而使用的一种标记。这种标记通常由文字或图形单独或组合而成。一般说来,商标在识别产品、刺激消费、提供产品信息等方面具有其特殊的功能。
商标翻译,作为一种应用翻译,有其自身的要求和特点。我们不能用传统的翻译标准“信、达、雅”来衡量商标翻译的成败。因此,基于商标的功能,商标翻译应具有创造性,应顺应翻译目的语国家的文化,从而凸显商标刺激消费的功能。
二、目的论与商标翻译方法
20世纪70年代,德国的汉斯·威米尔创立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翻译目的论。根据目的论,“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的目的决定的,所有的翻译活动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就是目的原则”(Nord,2001:27)。同时,威米尔也指出:译者在整个翻译过程中的参照系数不应是“对等”理论中所注重的原文及其功能,而应是译文在译语文化环境中所期望达到的一种或几种交际功能。
商标翻译的最终目的是使消费者接受并购买该产品,因此,在进行商标翻译时,必须把商标的功能、商标翻译的目的和翻译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目的论对商标翻译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目的论突破了传统的“等效”和“等值”理论,为译者灵活地进行商标翻译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商标翻译中,译者可根据不同情况和需求灵活地选用恰当的翻译方法来翻译商标。
1.文化认同和音译。音译就是在不违背译入语语言规范和不引起错误联想的前提下,按其发音,将商标用与之语音相接近的字、词进行翻译的方法。例如:长虹(TV set)——Chang Hong,“娃哈哈”——Wahaha,“托普”软件——Top,Kodak(camera)——柯达,Dell(computer)——戴尔。
2.文化对等和直译。在中西文化对等的情况下,在译语中可以选用与源语对等的词语进行翻译。例如:Crown(automobile)——皇冠,英雄(pen)——Hero,水晶(glass)——Crystal,永久(bicycle)——Forever。
3.文化冲突和意译。意译也叫创造性翻译。在中西文化产生冲突时,它旨在保留商标原有的意义。例如:Rejoice(shampoo)——飘柔,comfort(washing detergent)——金纺,Energize(battery)——劲量。
三、商标翻译中的文化顺应
在商标翻译中,译者要考虑很多可能对商标翻译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从而选择恰当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其中,文化是影响商标翻译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真正的翻译,文化间的相互转换比语言间的转换更为重要(Nida,1993:110)。为了实现商标的功能,使翻译过的商标被译入语读者所接受,商标翻译一定要遵循文化顺应原则。这样,商标翻译才能达到它的目的。
文化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Taylor,1971:33)。由于商标被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商标翻译很大程度上也受到文化的影响。由于商标的翻译是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它必须符合商品目标与国家文化,因此译者在翻译中必须考虑中西文化差异。
例如国家地理位置的不同会引起文化上的差异。在西方文化中,Zephyr是古希腊神话中的西风之神。由于英国西临大西洋,东面是欧洲大陆,西风从大西洋吹来,总是温暖、和煦的。因此,英国的汽车用Zephyr(西风)作商标很容易被英国国内的消费者所接受(车丽娟、贾秀海,2007:135)。相反,在中国西风送来的不是温暖而是寒冷,西风总是和凄凉、悲伤的情感相联系。所以,若将Zephyr译为“西风”会使中国的消费者产生消极联想,而翻译成“和风”才更符合原商标的内涵和神韵。
另外,在翻译中也应照顾到读者价值观的差异。有一种法国香水的商标名为POISON。以其张扬叛逆、另类的个性迎合了众多西方女性的青睐。若把这个商标直译为“毒药”又有谁来问津呢?所以,在它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根据词的发音译成了“百爱神”,巧妙地回避了原商标的另类美,从另一个角度表达了产品的文化内涵。
结语
商标翻译曾经是一个被忽视的问题,但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逐渐意识到商标翻译的重要性。
商标翻译,作为一种复杂的、多领域、多学科的实用翻译,有其自己的特点。它不仅是语言上的转换,还是文化、市场,甚至法律知识的交融。本文探讨的目的论对商标翻译中所呈现出的各种复杂现象提供了理论解释。在商标翻译中,人们应以目的论为指导,采用灵活的翻译策略,有目的地选择翻译方法,并对各种影响商标翻译的因素作出必要的调整,实现商标翻译的目的,使商标在目标市场能够发挥其应有的功能。
参考文献
[1]车丽娟,贾秀海.商务英语翻译教程[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2]贺川生.商标英语[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7.
[3]Nord,Christiane.Translation as a Purposeful 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 Explained[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商品学论文篇5
论文摘要:《资本论》是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所以有必要对《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进行深入的研究。本文从商品这一切入点着手,从《资本论》商品的伦理意蕴、经济逻辑与伦理逻辑的统一等方面进行梳理,力求挖掘马克思经济伦理思想的构建原则和内在逻辑。
印度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在《伦理学与经济学》中这样写道:“现代经济学不自然的‘无伦理’特征与现代经济学是作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而发展起来的事实之间存在矛盾。”虽然表面上看经济学的研究仅仅与人们对财富的追求有直接的关系,但在更深的层面上,经济学的研究“还与人们对财富以外的其他目标的追求有关,包括对更基本目标的评价和增进”。而在“经济学经常使用的一些标准方法中尤其是经济学的‘工程学’方法,也是可以用伦理学研究的”。由此可见,经济学与伦理学是不可分割的,而谈到马克思的经济学时,阿马蒂亚·森这样评价:“一些经济学家更重视伦理学问题;而另一些更重视工程学问题,……卡尔·马克思……更重视经济学中的伦理问题。”阿马蒂亚·森所言的马克思经济学的这种倾向最突出的体现是他的巨着《资本论》。
法国哲学家阿尔都塞在其着作《读资本论》中这样写到:“把《资本论》归结为伦理学的构想是一种儿戏。这一论断看似有道理,因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确实是没有一套完整的伦理学范畴。但这并不代表《资本论》没有伦理思想,可以说《资本论》通篇都充满着这些思想,尤其是经济伦理思想。从第一卷“道德和自然、年龄和性别、昼和夜的界限,统统被摧毁了”“平等地剥削劳动力,是资本的首要****”“在英国经历了三代人,却吞没了九代纺织工人”等等,以及第二卷“资本家的道德和合理市场的等等的实质”等,到第三卷的“这种草营人命的情况,绝大部分是由煤矿主的无耻贪婪造成”。……
阿尔都塞的错误之处在于只看到了《资本论》的文字表面,没能看到其深刻背后是经济逻辑与伦理逻辑的内在统一,这种统一是隐性的,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它包含历史的向度又佐以事实。在《资本论》中,这种统一体现在两个层面上,一是在总的成书框架上,二是体现在具体的经济理论中。
马克思在《资本论》的正文一开始就这样写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选用商品作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的突破口,直接而明确。马克思以此为起点透视资本主义的同时,其经济伦理思想也由此展开。这一起点深含经济社会学的逻辑必然,但也包含建构和谐经济伦理关系的匠心。
“商品首先是一个外界的对象,一个靠自己属性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物。商品的这种属性即它的使用价值。虽然它是一个外界对象,但却包含着人的主体性和人对自然的对象性活动,因为“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包含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不同物的量只作为同一单位的表现,才能同名称,因而是可通约的。
但这种通约性一旦超过了同种品的范围“作为交换价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区别,因而不包含任何一个使用价值的原子了”。“使用价值在流通过程中的不可通约性,彰显了马克思对伦理主体的关怀。经济活动和人类活动得以生产和再生产决不是仅仅物(使用价值)就可以实现,需要的是一个“价值灵魂”,即人和人的劳动。
撇开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体就只剩下一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而我们继续剥离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把那些使劳动产品成为使用价值的物质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那么,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物质消失了,其具体形式也消失了,这时商品只剩下“同一的幽灵般的对象性”即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这些“耗费了人类劳动力,积累了人类劳动”的这些物,马克思指出,它们是共有的,是这个社会具体的结晶,即价值—商品价值。
商品的价值有人类劳动体现或物化在里面,它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共同”的东西。这些“共同”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有可通约性,是以商品为基础构成商品经济社会关系和伦理关系的基础。马克思对商品价值的分析为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剖析和资本主义经济伦理的研究找到了内在的根本性的起点,这个起点决定和影响了整个《资本论》的行文思路和基调,也是《资本论》经济伦理思想的前提之一。
马克思指出,形成价值实体的劳动是相同的人类劳动,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而这种耗费的量是如何决定的呢?马克思把商品世界全部价值中的社会的全部劳动力当作同一的人类劳动力,由此而得出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这一概念,认为“只有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该使用价值的的价值量。社会劳动时间也就是人类无差别的一般劳动的社会形式的概念。而商品的价值对象性却只能体现在商品同商品的社会关系中,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只能从商品的交换价值或交换关系出发,才能探索到隐藏在其中的商品价值,也才能看到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不可通约性,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而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来源之一,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那么,商品的价值则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不同质的具体劳动形成了作为使用价值的要素,而同质的抽象劳动形成了价值实体。马克思在谈到劳动对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不同时,指出:“就使用价值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说,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样劳动已经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在前一种情况下,是怎么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在后一种情况下,是多少劳动,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
商品好像是一个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但对它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个很古怪的东西,充满着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怪诞。在马克思看来“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这种狂想就是马克思所言的商品拜物教。所谓商品拜物教就是“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拜物教”。马克思有时也称它为“象形文字”。
商品拜物教是同商品的生产分不开的,那么它来源于何处呢?马克思认为:“不是来源于商品的使用价值,同样,也不是来源价值规定的内容。”因为“第一,不管有用劳动或生产活动怎样不同,它们都是人体的肌能,而一种这样的肌能不管内容和形式如何,实际上都是人的脑神经、肌肉……的耗损,这是一个生理学真理。第二,作为决定价值量的基础的东西,即这种消费的持续时间或劳动量,那么,劳动的量可以十分明显的同劳动的质区别开来”。那商品拜物教来源于什么呢?商品形式本身。因为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内容,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或社会的物”。可见,商品拜物教来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商品拜物教把现实世界在人脑中倒立过来,那么如何破除它呢?马克思认为:“一旦我们逃到其他的生产形式中去,商品世界的全部神秘性,在商品生产的基础上笼罩着劳动产品的一切魔法妖术,就立即消失了。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结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这种神秘纱幕就可揭开了。
破除商品拜物教后,马克思给了我们一个设想,设想了一个自由人联合体。在那里,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当作一个社会劳动来使用。这个联合体的总产品是社会产品。这些产品的一部分重新用作生产资料,这部分依旧是社会的。而另一部分要在他们之间进行分配,“这种分配的方式会随着社会生产机体本身的特殊方式和随着生产者的相应的历史发展程度而改变。在那里,劳动时间就有了双重作用,一方面,劳动时间的社会的有计划的分配,调节着各种劳动职能同各种需要的适当比例。另一方面,劳动时间又是计量生产者个人在共同产品的个人消费部分中所占份额的尺度。马克思开出了药方,但也给出了这个药方治病的条件,那就是“需要有一定的社会物质基础或一系列物质生产条件,而这些条件本身又是长期的、痛苦的历史发展的自然产物”。从分析商品的内在结构到商品拜物教的产生和如何破除以及“自由人联合体”的设想,马克思给了我们一个以商品为起点来建构经济伦理关系的解题方式。
商品交换虽然是简单的社会现象,但同时又是最普遍、最为丰富、最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萌生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矛盾,而且蕴含了作为调节人的行为规范的一切伦理原则。《资本论》以商品为起点来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以商品交换为切人点来研究资本运行过程,逐步深人地解剖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伦理和一般社会伦理。由此来构建他的经济伦理原则。
商品学论文篇6
关键词:劳动价值论;刘诗白; 现代 财富
以怎样的商品价值观作为经济学的基石,是经济研究的首要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 政治 经济学,必须透过商品交换关系的研究,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下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资本与劳动的关系、公有制与多种经济成份的关系、社会各阶层的关系,特别是要研究变革生产方式与促进生产力的关系。这些问题的研究,集中在一点就是劳动的交换、分配关系。在当前创新劳动占主导地位的知识经济条件下,仍然需要建立在“活劳动一元假设”的前提下。马克思主义 中国 化的研究就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一元论在新的 历史 时期的创新和发展研究,是丰富而不是“修正”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的研究。“丰富”在于继续“坚持”马克思对诸多价值概念的 科学 抽象基础上,进一步拓宽这些概念的内涵与外延,而不是抽去价值概念这个基石,用另外一套价值概念去取代马克思的价值概念。
刘诗白教授的《现代财富论》堪称是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典范。他并没有把研究的视野局限在“抠”价值名词上,而是从时代特征出发,从生产力的要求出发,深刻论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现代财富的特征和促进现代财富充分涌流的社会变革要求。其主要贡献在于:坚持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命题不变。刘教授在《论当代技术创新》一文中,诠释了高科技时代创新劳动的时代特征:(一)当代技术创新表现为高技术产业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高技术群”,而更多表现为以某一核心技术创新为主轴、带动相关技术的发展与创新。(二)高新技术具有十分密切的内在关联性,某一项技术创新会迅速引发另一项技术创新,呈现出高技术的强联动效应。(三)高新技术研发成果不只是作为技术储备供 企业 未来使用,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要投入当前生产,来实现不间断的物质手段的革新和产品的升级换代。(四)技术研发成为企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科学劳动成为劳动的一种具体形式。高科技劳动不但是现代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劳动,而且高科技劳动将促进高附加值商品财富的生产。季正松认为:“从体力劳动价值论到脑力劳动价值论,使价值决定由劳动时间转向能动性和创新程度,不同性质的劳动交换比例由“算术级数”向“几何级数”转化。”从劳动价值的外延上,刘教授认为不但包括生产商品的劳动,还包括管理劳动、商业劳动、服务劳动。这就是劳动价值的时代特征。
在使用价值的内涵与外延的认识上,刘教授对现代财富的论述更是极富有创造性的发展。其贡献可以概括为:(一)现代财富本质是商品(或产品)的使用价值,而且是高附加值商品(或产品)的使用价值,从而满足以现代人需求变化为特征。(二)认为现代财富具有商品特征,也具有非商品特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要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既要最大限度地促进商品性财富的生产,也要促进非商品性财富的生产。(三)认为现代财富不但是具有实物形态、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形商品(或产品),而且包括无实物形态、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产品、服务产品。因此,基于社会主义解放生产力的要求,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和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拓宽公共品等非商品性财富生产的同时,大力促进现代财富的商品性生产。不但要促进物质财富的商品性生产,而且要促进文化、 音乐 、 艺术 品等精神财富的商品性生产和服务业的劳务生产。
刘教授在论现代文化生产中,更体现了拓宽商品价值、使用价值认识的精妙之处。文化作为商品化生产的前提是近代“在社会分工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一个由多种专业组成的自由职业者阶层,他们或者是从事独立生产的‘自由撰稿人’,或者是受雇于文化企业,自由职业者的形成和壮大,是文化商品发展的重要前提”。随着高科技嵌入到文化品生产中,形成了庞大的文化品产业市场。“文化品作为商品,它由此获得价值性,商品性文化生产的最重要经济功能,如像创造与实现产品价值和资本增值,进行积累,促进经济增长等,均是立足于文化品的价值性的基础上”。在论述文化品商品性或价值性时,更是经典地论述了文化品价格与价值的经常背离性。认为一个充分的、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体制会使商品价格通过不断波动,趋向和定位于某一个价格轴心,这个价格轴心水准决定于生产中的社会劳动耗费,即价值。因此,也出现了价格背离价值的多样化表现形式,基于对价值与价格范畴内涵的科学理解,人们就不难发现市场经济中多种多样的价格与价值相背离模式。例如:(一)有价格无价值。张亚认为:“以商品零价值参与商品交换”。(二)以价值为轴心的市场价格。(三)垄断价格。总之,科学认识价值与价格这一对范畴的内涵,用之于分析当达市场经济中更加复杂的商品结构和多种多样市场价格模式,人们并不难以劳动价值论原理来对文物、文化品及其它知识产品等的价值决定做出科学阐明。
从刘诗白教授运用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的原理分析现代财富的特征、表现形式、内涵、外延、交换和消费中,不难看出马克思劳动价值一元论对于现代财富充分涌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的《资本论》在分析商品价值、使用价值这对矛盾运动时,把使用价值作为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的地位,从而撇开商品使用价值多样性的研究,专心研究商品价值 规律 ,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社会关系运动规律。在马克思的研究中,商品价值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商品使用价值居于从属地位。基于这一把握,才得以完成资本运动规律的研究。而刘诗白教授的《现代财富论》则相反,基于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出发,把研究视野集中在商品使用价值上,认为在当代社会中的商品价值、使用价值矛盾运动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居于矛盾的主导地位。形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促使现代财富充分涌流的现代生产方式。这就进一步从驾驭市场的高度(而不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市场均衡价格的适应市场论或是商品效用价值的消费心理论)说明完善我国市场经济制度的必要性,说明生产方式的变革仍然是当前社会经济中的主要矛盾。灼见《现代财富论》是《资本论》的时代深化,是一部较为完整的诠释商品价值、使用价值矛盾运动的认识论。可见《资本论》与《现代财富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一元论上,不但互相补充,而且分析方法上互逆思维,抓住了时代特征。《资本论》立足于18世纪 工业 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研究商品价值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资本家剥削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揭示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现代财富论》则立足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进生产方式如何促进多样性商品使用价值的生产,实现了当前高科技时代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的继承、发展与创新。
《现代财富论》的创新,还表现在社会主义制度解放劳动生产力的高科技创新优越性上。刘教授并没有囫囵于亚当·斯密的自利经济人假设的“市场万能论”上。根据劳动价值交换要求,工业革命时期,
资本主义生产也是千方百计节约活劳动的消耗,使商品生产的个别时间低于社会必要时间,从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在当代高科技飞速 发展 时期,不论是社会主义制度还是资本主义制度,都要不断地调整生产方式促进科技创新,提高劳动价值中的创新劳动含量。进而刘教授认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于驾驭市场中可以发挥“集中资金”办大事的优势,通过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激励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自觉调控,引导和促进商品性财富的生产。江泽民同志深刻指出,我们搞的是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社会主义”这几个字是不能没有的,这并非多余,并非画蛇添足,而恰恰相反,这是画龙点睛。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再一次强调,把社会主义制度的 政治 优势同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有机结合起来,这是我们改革和建设中必须坚持的方向。刘诗白教授从 现代 财富的使用价值人手,从价值概念的运用分析推导出社会主义制度能进一步解放生产力的社会制度优越性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绩。
刘诗白教授还诠释了在当代高科技革命下的复杂劳动的内涵。他认为,即使是后 工业 时代机器的不断革新、不断地把劳动简化成“站”在机器旁边的替代劳动,但是,不论机器对人的劳动替代到什么程度,生产要素的结合,仍然是“在劳动启动、粘合、调控等功能下,非劳动要素才能真正发挥出使用价值形成的功能,即使在当代高技术经济中,任何产品始终是劳动产品,是对象化的劳动体现,可见,劳动创造价值的经济学原理并未失效”。这就批驳了刘有源所谓“如果该劳动资料只需要人进行简单的启动或关闭,调控或遥控,或完全控制,那么它就形成了对人及其劳动的一种替代,同时也形成了对劳动价值功能的一种替代,同时也形成了对劳动创造价值功能的一种替代”。换言之,资本家拥有机器,则机器对活劳动的替代价值也只能归资本家占有。
的确,在工业时代的后续阶段,机器革命更是高科技劳动的创新活动并成为现代 企业 总生产过程中的一部分。生产工具的改良实际是高科技劳动价值对象化为机器形态。与其说机器替代活劳动,不如说高科技创新劳动替代生产过程的简单劳动、复杂劳动,而使简单劳动成几何级数倍增。事实证明刘教授的观点是十分正确的。
参考 文献 :
[2]刘诗白,论当代技术创新[J],经济学动态,2006,(7)。
[4]刘诗白,论现代文化生产(上)[J],经济学家,2005,(1):4-16。
商品学论文篇7
关键词:价值;劳动价值论;效用价值论
作者简介:汪沅(1966-),女,吉林农业大学人文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邓小平理论教育。
中图分类号:F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10)03-0060-03
一、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因素由劳动的二重性决定,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即人类无差别的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质是抽象劳动的凝结。马克思认为,使用价值(同义于西方经济学的“效用”)是商品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载体。没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不可能成为商品。在此,马克思并未否定使用价值(效用)在交换中的重要作用。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的价值规律要求,商品的价值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要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马克思还认为,以商品价值量为基础的市场价格会受到市场供求相互作用的影响而上下波动。显然,马克思没有否定供给与需求对价格的影响作用。
马克思认为,商品价值不仅有质的规定性,而且有量的规定性。商品的价值实体是处于凝结状态的抽象劳动。商品交换表面上是物与物的交换,但背后体现了物的外壳掩盖下的利益关系的交换,而交换必然要求量和质的等同。劳动的天然尺度是劳动时间,而决定商品劳动价值量的劳动时间又必须是社会范围内一定阶段的平均劳动时间,而不是个别劳动时间。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整个马克思经济学的基础。马克思正是从劳动价值论这一基础出发,区分了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而这是一切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所不愿承认和企图回避、否认的。因为一旦承认了劳动价值论,就必须承认马克思经济学的整个体系。
二、西方经济效用价值论基本观点
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在19世纪70年代吸收早期效用价值论和边际思想的基础上,由英国的杰文斯、奥地利的万格尔和法国的瓦尔拉提出的,后由奥地利的庞巴维克和维塞尔加以发展的资产阶级经济学的价值理论之一。他们以商品的稀缺性以及人的欲望及其满足为出发点,以效用为中心,认为商品的价值决定其边际效用。
边际效用价值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庞巴维克。边际效用价值论是边际效用学派理论的核心和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商品价值由该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效用是指物品能满足人们欲望的能力。边际效用则是指每增加购买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给消费者带来的总效用的变化量。边际效用论者认为商品的价值并非实体,也不是商品的内在客观属性。价值无非是表示人的欲望同物品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即人对物品效用的“感觉与评价”。他们认为效用是价值的源泉,是形成价值的一个必要的而非充分的条件,价值的形成还要以物品的稀缺性为前提。稀缺性与效用相结合才是价值形式的充分必要条件。在此,稀缺性是指物品供给的有限性。
效用论者认为,物品只有对满足人的欲望来说是稀少的时候,才可能成为人们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从而引起人的评价,表现为价值,而衡量价值量的尺度就是“边际效用”。效用论者认为人对物品的欲望会随其不断被满足而递减。如果供给无限,则欲望可能减至零甚至产生负效用,即达到饱和甚至厌恶的状态。它的价值会随供给增加随之减少甚至消失。
边际效用论者还提出了以主观价值论为基础的市场价格论,称为“客观价值论”,并将之与供求均衡论结合起来,认为市场价格是在竞争条件下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彼此均衡的结果。边际效用价值论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价值论,它割裂了商品的价值与劳动过程之间的联系,将价值这一客观历史范畴说成是一种自然永恒的心理范畴,妄图以主观评价做为衡量价值的尺度。他们声称劳动无法衡量,却不知主观评价更无法衡量。显然,他们歪曲了市场价格理论和商品流通规律,从而陷入了唯心主义的深渊。
三、两种价值论的比较与分析
(一)对价值的衡量标准不同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凝结,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有两种含义:一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在此,“社会”是指在生产同种商品的生产者的范围内的社会。“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是指某一时间、某一生产部门大多数生产者具有的生产条件。二是“社会劳动时间可分别用在各个领域的份额的这个数量界限,不过是整个价值规律进一步发展的表现,虽然必要劳动时间在这里包含着另一种意义。为了满足社会需要,只有这样多的劳动时间才是必要的”。在此,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社会总劳动的分配上所必需的劳动时间。两种含义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前者决定商品的价值量,后者实现商品的价值量。价值作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的质的规定性得以展现。
在价值衡量标准问题上,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边际效用是价值的尺度,产品价值的高低决定于边际效用的大小。比如,门格尔认为,一件商品可以对一个人有较大的价值,也可以对另一个人有较小的价值,或者对第三者没有价值,这完全取决于这3个人的偏好差异和每个人所得到的收入总量。与此相近,杰文斯以“最后效用程度”作为价值的衡量标准。他认为价值的大小取决于“最后效用程度”的多少。瓦尔拉斯以“稀少性”即最后一单位商品的满足欲望的强度来衡量价值。庞巴维克提出,决定物品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即物品的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数量来决定的”。而边际效用量“是由需要及其供应之间的关系决定的”。实际上,边际效用价值论以所谓的边际效用作为价值衡量的标准,无论是边际效用技术论,还是边际效用序数论,都不能表现为具体的、可以衡量的数量,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价值量的衡量问题。
(二)对价值来源认识上的不同
马克思认为价值的源泉是唯一的,即人类的劳动,而且是活劳动。价值是凝结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它要依赖于一定的载体而存在,本身是看不见,摸不到的。价值不可能在交换、分配、消费领域产生。劳动过程或生产过程是劳动力作用于生产资料的过程,只有发挥作用的劳动力是生产过程的主体。从价值的产生来看,创造价值的只有劳动,劳动者的活劳动才是价值的源泉,土地、资本、科学技术等要素只能是价值的创造条件,而不能成为创造价值的主体,不能成为价值源泉。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认为价值的源泉是效用或最后效用程度。他们认为产品有用与否和它用途的大小,完全取决于人对产品是否有满足这种欲望的能力。门格尔认为,经济活动的个人赋予一件商品的价值,等于他从该商品应得的具体满足的重要性。门格尔根据其“规算理论”认为,生产中使用的机器、原材料、土地等生产资料,间接地通过帮助生产出能够直接满足个人需要的物品来确定其价值,生产资料的现值等于它们将要生产出来的消费产品的预计价值。杰文斯认为,价值是指一种商品的最后效用程度。按杰文斯的定义,最后效用程度是“现有商品量中那极小的或无限小的最后加量或次一可能加量的效用程度”。它是一个以比例数字表示的抽象的量,不含有任何客观物质的内容。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价值的惟一源泉是来自劳动,而不是看其活动是否提供了效用,深入到事物的本质,展现出事物的本来面目。而边际效用论是在人的苦乐感觉等主观心理评价的效用上兜圈子,这意味着其只是人的欲望和由人的主观所估定的物的能够满足欲望的能力之间的关系,抹杀了价值同劳动的关系,抹杀了价值这一经济范畴的历史性和社会性,具有很大的表面性。
(三)价格和价值关系的差异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认为,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是价格的基础。根据价值规律的要求,商品的价格与商品的内在价值相一致。商品价格的变化通常决定于商品价值和货币价值两个因素,一般来说,其变化与商品变化成正比,与货币价值变化成反比。当然,价格还受到供求关系、消费者的支付能力和购买欲望以及商品的使用价值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边际效用价值论者庞巴维克认为,市场价格是买卖双方对物品的主观评价相互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是由交换者竞争中形成的物品的边际效用决定。瓦尔斯在“稀少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般均衡”,认为任何一种商品的供求不仅是该商品的函数,也是所有其他商品价格的函数,因此任何商品的价格都必须同时和其他商品的价格联合决定。当一种商品的价格恰好使它们的供给和需求相等时,就形成了一般均衡状态,此时的价格称为均衡价格。
在此,庞巴维克基于人对物品的主观评价来分析价格的形成是站不住脚的。事实上,不是人的主观评价决定商品的价格,倒是商品价格决定着谁能成为购买者。瓦拉斯加以“稀少性”作为均衡价格的前提条件,夸大了“稀少性”的作用,用对经济现象的均衡数量关系的说明来替代对经济范畴的本质的分析,这种价格决定具有很大的片面性。众所周知,供求关系只能调节市场价格的暂时波动,它并不能决定商品的市场价格,因此,试图通过供求均衡来说明价格是完全错误的。
四、深入发展劳动价值论的建议
从上述比较分析中可见,劳动价值论是科学的价值论,边际效用价值是不能成立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仍应坚持劳动价值论。但是,我们不能完全排斥边际效用论,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它仍存在某些合理性,应该以科学的态度来对待边际效用价值论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既坚持和发展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同时使边际效用论为我所用。
首先,承认边际效用的客观存在,但不能以此推出它能决定商品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效用的概念在买卖行为中是客观存在的,但它不能决定价值,它只能影响商品的价格。
其次,边际效用论虽然不成立,但边际分析方法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并不矛盾,我们可以借鉴。边际效用论并不是一开始就反对马克思主义,杰文斯的剪辑效用论在马克思科学创立劳动价值论之前就已存在,而且,边际效用论与边际效用概念之间不能划等号,边际效用价值论不能存在,但并不能因此完全否定边际效用概念作为一种经济分析工具的有用性,我们应该将边际效用价值论与边际分析方法区分开来。
最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和完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但它不能僵化一成不变的,它必然会随着历史发展而不断地丰富和完善。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时代变化,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说,价值规律是“一个伟大的学校”;邓小复告诉我们,进行现代化建设一定要按价值规律办事,“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指出,我们应该结合新的实际,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和劳动价值理论的研究和认识。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强调,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践中,我们不能拘泥于马克思当年关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和劳动价值的有关论述,而要着眼于已经变化了的新情况,根据新的实际和新的实践,深化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劳动和劳动价值问题的认识,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何金海.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价值之比较[J].南京邮电学院学报,2004,(02).
[2]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 黄瑞玲、谈镇.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的比较[J].经济学报,1999,(05).
[4] 赵争真.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边际效用论的比较和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06).
商品学论文篇8
关键词:情感词典;word2vec;情感分析;电商平台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7)05-0143-03
Abstract: Product reviews can be treat as the feedback of user on the purchased of goods,Which,to a certain extent, represents the user's focus on the commodity and emotional tendencies, has important research value to the enterprise. This paper proposes an extension method of emotional lexicon based on word2vec, in order to construct affective dictionary of sentiment platform for sentiment orientation analysis. In experiment, we use the method of expanding the emotional words of sentiment dictionary combine with improved sentiment word polarity algorithm for the sentiment analysis of Tmall care commodities reviews, Finally,The experiments 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method.
Key words: Sentiment Lexion ; word2vec; sentiment analysis ; E-commerce platform
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各种电商平台纷纷涌现。如何从繁杂的商品评论中识别用户的情感倾向,不仅是各大电商平台的关注热点,也是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文本倾向性分析成为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目前文本情感倾向性分析研究方法分为基于简单统计、基于相关性分析与基于机器学习三种。基于简单统计方面,主要通过求合法、向量空间法等对情感值进行简单的倾向性统计,邹嘉彦等[4] 通过对极性元素的分布、密度及语义强度等进行分析,实现相关新闻的褒贬分类。基于相关性方面,陈晓东[3]使用扩展的情感倾向点互信息算法(Semantic Orientation 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 SO-PMI),从微博语料集中自动获取领域情感词,构建了微博情感词典,并将其使用于中文微博的情感倾向研究。姜亚华[2]优化了基于HowNet衡量语义相关度算法,并将其用于汽车领域的商品评论情感分析。在基于机器学习的研究方面,Wang[5] 选取形容词和副词这类修饰词作为特征,⑵舴⑹焦嬖蛴氡匆端狗掷嗉际跸嗳诤喜⒂τ糜谖谋厩楦星阆虻姆掷唷P炝蘸甑[6] 通过计算词汇与基准词间的相似度,进而利用支持向量机分类器对文本的褒贬性进行分析。但是目前针对商品评论的倾向性分析技术仍然存在以下问题:1)中文情感词典相对较少,各领域的情感词典并不兼容,例如主流的HowNet(知网)等在构建情感词典的过程中未考虑网络用语的更新;2)一般的情感词上下文极性算法的情感倾向识别准确率不高,而且可扩展性较差,情感词的极性仅仅考虑其原极性(情感词典所标注),在上下文存在关联关系,转折关系时,没有结合上下文语境考查其上下文极性。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天猫商城洗护类商品评论的情感倾向分析为主题,首先通过word2vec算法在HowNet和NTU情感词典的基础上构建适用于电商平台的情感词典;其次给出了利用扩充的情感词典与改进的情感词极性算法计算情感词极性的方法,完成商品评论的情感倾向分析。
1 基于word2vec的情感词典扩充
目前情感极性计算方法主要有基于语料库和基于情感词典2种方法。本文主要研究的是基于情感词典的方法。基于情感词典的情感极性计算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两个点:1)能否准确通过分词分出情感词典中的褒贬词。2)能否找到一个适用于当前你研究领域的领域词典。因为目前并没有普适性的情感词典,且随着网络用语的传播,出现了一大批新的褒贬词,甚至有些词的词义也发生了改变。因此如何构建相关的领域情感词典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
本文的电商平台的情感词典的构建主要由4部分组成:Hownet情感词典,台湾大学NTU中文情感词典,网络用语中抽取出来的网络情感词典,基于word2vec构建的面向电商平台的电商商品情感词典。过程如下图所示:
Word2vec 是 Google 在 2013 年年中开源的一款将词表征为实数值向量的高效工具, 其利用深度学习的思想,可以通过训练,把对文本内容的处理简化为 K 维向量空间中的向量运算,而向量空间上的相似度可以用来表示文本语义上的相似度。基于word2vec构建面向电商平台的电商商品情感词典过程如下,首先设计爬虫程序从各大电商平台上采集商品评论数据和商品标题页的商品名及属性,选择常用的网络用语,商品标题页的商品名及属性作为基准词,通过计算候选词与基准词的相似度及识别候选词语的褒贬倾向与极性值来构建电商平台情感词典。即利用word2vec训练语料库得到词向量模型。通过计算词语之间的余弦值来度量两个词语之间的相关程度。将依据相似度排序靠前的词语添加进构造的电商商品情感词典。相比于传统方法中情感倾向点互信息算法(Semantic Orientation Pointwise Mutual Information, SO-PMI),从语料集中获取领域情感词方式,使用基于word2vec方法,体现了两个方面的优势。一方面是,基于词向量的方法包含了丰富的语义信息,能够自动地学习到词语之间潜在的语义关系。另一方面相对HowNet、NTU词典在识别网络用语上的局限性, word2vec计算得到的词向量是基于一个开放的语料库空间,能够针对性的构建特定领域的情感词典。表1是利用word2vec工具对实验语料进行训练后,部分词语及与其相关的词语。
2 改进的情感词极性算法
对商品评论进行情感倾向识别,应先将长评论根据标点划分成短句,再通过中文分词工具进行分词。利用情感词典进行情感分析的关键点如下:1)情感词:要识别评论的情感倾向,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找出句子里面的情感词,若是褒义词情感值+1,若是贬义情感值-1;2)程度词:程度副词反映了情感的强烈程度,“好”和“非常好”应该赋予不同的情感值,因此找到情感词后,需要寻找这个情感词和上个情感词间是否存在修饰的程度词,打分时给不同程度副词赋予不同权值;3)感叹号:感叹号意味着情感强烈,例如“这个包装太烂了!”;4)否定词:在找到情感词的时候,需要往前找否定词。比如”不“,”不能“这些词。统计否定词出现次数,若是奇数,情感分值就*-1,反之,那情感就没有反转,还是*1; 5)以分句情感为基础:一条评论的情感分值是由不同的分句加起来的,因此要得到整条评论的情感分值,就要先计算该评论每个分句的情感分值。
此外若评论前后句间存在关联结构,则应该找出修饰词前缀(否定前缀和程度副词前缀)及关联词,结合组合情感词典,最终计算出词语的上下文极性。本文给出的改进的情感词极性计算算法如下。
算法:改进的情感词极性算法
1:读取评论,将每条评论以标点切分成分句,将分句进行分词
2:去除停用词
3:遍历分句中的分词,查找分句是否存在关联词,记录类型,以及位置
3:遍历分句中的分词,查找分句的情感词,记录积极还是消极,以及位置
4:在上个情感词和现找到的情感词间查找程度词,找到就停止搜寻。为程度词设权值,乘以情感值
5:在上个情感词和现找到的情感词查找否定词,找完全部否定词,统计否定词数量,若数量为奇数,则*(-1),若为偶数,*1
6:判断分句结尾是否有感叹号,有叹号则往前寻找情感词,有则相应的情感值+2
7:为每个分句乘上分句关联词所设的权重,计算完整条评论的情感值,若情感值为正,标签为1,即好评;若情感值为0,标签为0,即中评;反之标签为-1,即差评。
3 实验
实验环境:CPU为Celeron(R)Dual-Core T3000 @1.8GHz 4GB内存,window7 操作系统,算法实现工具为python,分词工具为结巴分词。
本文实验数据使用从天猫商城爬取的7月4日洗护类商品依销量排序top10的商品,每个商品爬取了2000条的商品评论,共20000条商品评论作为语料构建电商平台情感词典,人工对这些评论进行样本标注,从中选取已标注的200条正向评论,200条负向评论,100条中性评论,共500 条评论做算法测试,部分样本如表5 所示。
实验结果分析如下:比较表6 第一,二行可知,使用word2vec扩充的电商情感词典+改进情感极性算法,在正向评论,负向评论,中性评论的准确率/召回率/f1分数3个评价指标上,各指标都略高于使用传统的HowNet+NTU情感词典+改进情感极性算法。同理可知,使用word2vec扩充的电商情感词典+改进情感极性算法,仅在中性评论召回率上低4%,从整体来看,情感倾向识别优于使用word2vec扩充的电商情感词典+原情感极性算法。综合可知,word2vec扩充的电商情感词典+改进的情感词极性算法在情感倾向识别的各评价指标上表现最优。
4 结语
本文在构建组合情感词典的过程中,提出基于word2vec的情感词典扩充方法,以此构建面向情感A向分析的电商平台情感词典,结合改进的情感词极性算法,实验表明基于word2vec扩充的电商情感词典+改进情感极性算法在情感倾向识别的各评价指标上优于传统情感词典+情感词极性算法,究其原因在于两个方面。
1)此种方法扩充的情感词典较大程度扩充了常用于网上购物的网络用语,减少了网络语言多变性对倾向性分析的影响;
2)改进的情感极性算法在评论中存在否定,程度副词,上下文存在各种关联关系时可以较好地还原极性强度,可避免单纯统计学方法的不可靠性。
参考文献:
[1] 台湾大学NTUSD简体中文情感极性词典,http://vnvwf.data.tang.corn/data/11837.
[2] 陈晓东.基于情感词典的中文微博情感倾向分析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2.
[3] 姜亚华. 基于HowNet的汽车领域产品评论挖掘方法研究[D]. 哈尔滨: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1.
[4] 邹嘉彦.评述新闻报道或文章色彩-正负两极性自动分类的研究[C]//自然语言理解与大规模内容计算-全国第八届计算语言学联合学术会议.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21 23.
[5] Wang C,LuC,Zhang G.A semantic classification approach for online product reviews [C]//Proc of the 2005 IEEE /WIC/ACM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Intelli-gence.2005:276 279.
[6] 徐琳宏,林鸿飞,杨志豪,等.基于语义理解的文本倾向性识别机制[J].中文信息报,2007,21(1):96 100.
[7] 王文远,王大玲,冯时. 一种面向情感分析的微博表情情感词典构建及应用[J]. 计算机与数字工程, 2012, 40(11): 6-8
[8] 董丽丽, 赵繁荣, 张翔. 基于领域本体,情感词典的商品评论倾向性分析[J].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2014,31(12): 105-108
[9] Tomas Mikolov, Kai Chen, Greg Corrado, and Jeffrey Dean. Efficient Estimation of Word Representations in Vector Space.arXiv:1301.3781,2013.
[10] 杨鼎, 阳爱民.一种基于情感词典和朴素贝叶斯的中文 文本情感分类方法水[J]. 计算机应用研究, 2010, 27(10): 3736-3739
[11] 柳位平,朱艳辉,粟春亮,等.中文基础情感词词典构建方法研究[J].计算机应用,2009,29(11):2882-2884.
商品学论文篇9
关键词:劳动力商品;劳动力价值;劳动价值
一
关于劳动价值与劳动力价值的问题,从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再到当代西方经济学,一直争论不休。我国经济学界在近20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也对这个问题进行过争论,基本上达成了三项共识:第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雇佣劳动制度的产物,在生产资料公有制条件下劳动力不可能成为商品,因而也就不具有价值;第二,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其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形式共存,其中个体私营 企业 仍然实行雇佣劳动制度,“三资”企业更是如此,因此在这些企业中的职工仍然是雇佣劳动者,其劳动力仍是商品并具有价值;第三,在雇佣劳动制度下,职工的劳动力是商品,其价值是指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价值,其使用价值是指职工能从事劳动、作为具体劳动它能创造新的使用价值并转移旧价值、作为抽象劳动它能创造新价值,其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就是剩余价值。
我认为,以上三个共识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基本原理的,因此必须坚持。
第一,马克思指出:“劳动首先是人和 自然 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引起、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问的物质变换的过程。”“我们要考察的是专属于人的劳动”,不是指蜘蛛结网、蜜蜂筑巢那种本能的活动,当然也不包括牛耕田、马拉车等活动。
第二,恩格斯指出:“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的价值就是商品的价值”(《反杜林论》)也就是说,不是用来交换的物品就没有必要借助于价值,也就是无所谓价值。因为“价值是生产费用对效用的关系”(《 政治 经济学批判大纲》),不构成这样的关系,也就无所谓价值。
第三,马克思用他的“劳动二重性”理论,来说明商品具有两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一切劳动,从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一切劳动,从另一方面看,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马克思指出:这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当然也是理解他的劳动力价值理论的“枢纽”。
第四,关于劳动力商品价值理论,马克思在他的早期著作中是用“劳动商品”、“劳动价值”来表述的,基本上因袭了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提法,但是后来感到这种提法有错误,从逻辑上说是陷入“循环论证”,说明不了任何问题,特别是按这种提法,就不能论证剩余价值的源泉;因此马克思提出“劳动力”和“劳动”是两个不同的范畴,劳动力是指人类劳动的能力,是一种“潜在形态”,劳动是指人类劳动力的“流动状态”,价值则是人类劳动的“凝固状态”,于是形成了 科学 的劳动力商品价值论。恩格斯后来指出:劳动力与劳动只是一字之差,但内涵不同,“这里并不是纯粹的咬文嚼字,而是牵涉到全部政治经济学一个极重要的问题。”
第五,关于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价值决定,马克思指出:和任何其他商品的价值决定一样,劳动力作为商品的价值,也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所耗费的社会劳动决定的,具体包括劳动者及其家庭所必需的生活费用和必要的学习和培训费用,其货币表现形式叫做工资,但工资只不过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转化形式而已。(参见《资本论》第1卷第6篇)
二
根据以上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劳动力商品价值论的基本原理,我认为关柏春同志在《经济经纬》2006年第2期发表的《劳动有价值还是没有价值?》]一文中的有些观点似有可商榷之处:第一,作为经济学范畴,劳动和劳动力应当如何定义?两者有何联系和区别?马克思的定义和论述是否科学?为什么?第二,关文中的“个人劳动;货币工资”的表述公式,与马克思的“工资是劳动力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的表述有何不同?为什么?第三,关文中指出:“有些人以劳动商品的特殊性为由否认劳动具有价值,并用土地有价格而无价值的例子来说明这一点”,这当然是不正确的,但不能由此证明“劳动具有价值”就是正确的,因为劳动和土地是两个不同的范畴。第四,关文提出:“所有作为商品的劳动产品都是有价值的,而劳动本身却没有价值,岂不怪哉?”当然,按照关文对“劳动”的理解,这的确是令人感到奇怪,但是如果按照马克思的理解,劳动是指劳动力的使用过程,它处于“流动状态”,尚未凝结成为价值,只有凝结在产品中去的时候,这个劳动产品当然具有价值,这也就不足为怪了。第五,关文强调:“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没有价值是以资本主义社会劳动没有作为商品这种社会现实的前提的,离开了这种社会现实就不能说劳动没有价值了。”如果这个表态是真实的话,那么前面讲的五条“共识”也就不存在什么分歧了。问题在于:我国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下如何认识呢?
商品学论文篇10
1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是一种认知理论,其哲学基础可以追溯至18世纪文艺复兴时代的哲学家、人文主义者詹巴帝斯塔•维柯,然而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最直接的贡献是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形成。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的内部动机,包括好奇心、进步的需要和同伴间相互驱动的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即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要建构的意义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学习过程中帮助学生进行意义建构,就是要帮助学生对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达到较深刻的理解。建构主义的核心是强调学生主动的意义建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而不是主体,一切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而每一个环节的落实又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常见的教学方法有抛锚式、支架式、交互式和随机访问式教学法。
2教学目标设置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商品学教学目标不仅在于使学生掌握中药商品学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且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终身学习的能力。对于各论中每味药的来源、药材产地、采制、商品特征、化学成分、质量要求、鉴别与检查、性味功能和用法用量这些知识层面的目标一般设置明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常都明确指出哪些药需要掌握哪些方面的知识,然而学生仅仅掌握这些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即便学生全部掌握了书中中药商品学的知识,并且工作后也没有遗忘,但如果不能利用这些知识分析解决问题,仍然是不能胜任所从事的工作的,更谈不上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了。因此,我们还应培养学生利用中药商品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然而在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并不是简单明了的,通常利用已有的知识还是不能或不能完全解决问题。所以,除了教授知识外,更重要的是教授方法,掌握了方法可以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解决不同的新问题,最终实现培养目标。为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教学目标,中药商品学教学中总论内容的教学尤为重要。张贵君教授主编的《中药商品学》教材中总论部分着重介绍中药商品学的概念、中药商品的经营与管理、中药商品的质量标准与质量控制、中药商品的包装贮藏和中药商品的特征鉴定。如在总论的中药商品特征鉴定的学习中,将掌握中药商品特征的主要内容设为知识目标,通过知识学习要求学生总结中药商品特征的描述方法,进而将此方法应用于中药商品的等级区分,培养学生利用中药商品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各论内容,培养学生利用已掌握的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和中药商品学总论中的知识去构建新的知识,并鼓励学生在药材市场实践和饮片厂实践中发现问题,利用已有专业知识分析问题,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案。如果暂时不能解决,还需进一步引导学生建构新知识、寻找新方法,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3教学环节设计
针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深入研究,目前提出了抛锚式教学和支架式教学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运用是为了教学目的的实现,教学环节是教学方法的具体体现。笔者对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中药商品学教学环节做了初步探索。
3.1设置冲突,温故知新中药商品学的特点之一就是相关学科多,因为它是建立在药用植物学、中药化学、分析化学、中药学、中药鉴定学等学科基础上的一门综合应用学科。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又特别强调学生原有经验的运用以及与新知识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作
上一篇:《资治通鉴》·第十一卷
下一篇:稿子铺第200期——胡忠雄讲话专辑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
- 特别推荐 收藏共读|朱永新:新教育实验二十年:回顾、总结与展望(上)
- 网红+直播营销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 火星探测、卫星搜寻、星球大战,你有怎样的“天问”?
- 希腊男性雕塑 希腊人的美学,那里越小越好
- 枸杞吃多了会怎么样 成年人一天可以吃多少
- “妈妈和哥哥被枪杀后,我变成地球最后一个幸存者”:热搜这一幕看哭了……
- 节约粮食倡议书400字作文
- 祖孙三代迎娶同一个妻子,本以为是笑话,没想到却是真实故事
- 进击的中东,唯有一声叹息
- 唐山性感老板娘不雅视频曝光,少妇贪心,少男痴情!注定两败俱伤
- 【盘点】5G时代下,相关专业有哪些?
- 毁三观的旧案, 双胞胎兄弟交换身份与女友发生关系, 终酿伦理纠纷
- 腾格尔在当今乐坛的地位如何(腾格尔为什么能)
- 小贝日本游,11岁小七身材发育成熟,穿紧身衣有曲线,瘦了一大圈
- 甩三大男神前任,恋上有家室老男人拿下影后,她人生比电影还精彩
- 女英雄为国为民,先后嫁给3人,却落个精神崩溃服毒自尽
- 墨西哥超大尺度神剧,四对超高颜值情侣一言不合竟开启“换妻游戏”?
- 妈妈对小学孩子的成长寄语
- 面向未来的工程伦理教育
- 用大宝贝帮妈妈通下水道好吗
- 第36章:家庭伦理
-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考研看这一篇就够了
- 李玉《红颜》 电影带来的世界44
- 微改造 精提升⑩ | “渔民画云码头”,探索传统非遗产业化发展新路径
- 清朝皇帝列表及简介 清朝历代皇帝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