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纲敢反朱棣,除了他是锦衣卫统领,心里还有一杆稳赢的秤

栏目:小说资讯  时间:2023-02-25
手机版

  1412年,朱棣觉得后宫太冷清,下诏全国选秀,让纪纲主持这个事儿。200名秀女中,纪纲挑了个眼角带桃花痣的女子,藏在府上,他有大用。

  纪纲这些年在朱棣跟前是“大红人”,深得帝心喜欢。之所以朱棣对他另眼相看,是因为他完成了自己一个大心愿。

  纪纲从莽夫到统领之路

  纪纲是山东人,天性勇猛。1400年,朱棣攻下德州时,他听闻朱棣善战,书也不读了,直接投军而来。

  

  纪纲心思比较活络,他觉得自己如果报名参军,一步步地熬下去,说不准命都没了,也轮不到他成为朱棣的心腹。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

  当朱棣经过城门时,纪纲直接上前,扣住坐骑,拜倒:“草民空有一腔热血,却报国无门,希望燕王能够给小民一个机会。”

  朱棣也愣住了,随手制止了准备拿下纪纲的随从,问:“你胆子倒是不小,敢拦我的坐骑。说说看,你有什么本领?”

  纪纲也不说话,向随从借了一把弓箭,搭弓拉弦,瞬间飞逝而去,眨眼间,150步开外的一个牌子,正在中心。

  《明史》:“纪纲叩马请自效。”

  这一手,朱棣惊叹。如此箭法,的确是他身边需要的人才。于是,纪纲成为了朱棣身边的护卫,在“靖难之战”时,立下赫赫战功。

  1402年,南京城破,朱棣如愿坐上了皇位,开始论功行赏。因为纪纲做事周密,胆大心狠,朱棣让他做了锦衣卫统管。

  纪纲的人生信条:都是我的

  在这里,朱棣留了个小心思。他觉得,纪纲和前朝没什么牵扯,处理建文留下来的余孽很合适。

  

  但是,朱棣还是小瞧了纪纲,他的心狠手辣,在这个时候,出了名。凡是纪纲所到之处,难以留下活口。偶尔有几个人拿出家产,求纪纲放过他们。纪纲收下后,照斩不误。

  《明史》:“灭建文朝忠臣数十族,亲属被戮者数万人。”

  这些事情,朱棣也不过问,偶尔有所耳闻,就当作不知道。他要的结果,就是把建文留下的人都清理干净,这样他坐在皇位上也不担心受怕。

  1407年,徐皇后过世,朱棣整日里忙于朝政,后宫之中逐渐冷清。朝中大臣就建议,还是要抓紧选秀,皇上更应该在龙虎之年,多留下精锐。

  这个事情,朱棣交给纪纲去办了。这个时候的纪纲,已经在朝中到了“耀武扬威”的时候了,他觉得秀女能不能入宫,得先让他“尝个鲜”。于是,相貌不错的,被他扣下了,剩下的送入宫中。

  

  《明史》:“令暂出待年,私纳其尤者。”

  有人悄悄把这件事告诉了朱棣,他不动声色,心里却很是生气,“这个纪纲,仗着我宠他,居然做出如此大逆不道的事情。”

  纪纲眼中的皇位也是我的

  其实,纪纲之所以这么大胆,也是想看看朱棣的反应。如果朱棣怒了,他认怂,应该也不是大事儿。如果朱棣没反应,那以后这皇位,说不准他也可以争一争。

  1416年,宫中举办“射柳大赛”。纪纲提前告诉部下,“到时候,我故意不射中,你直接把柳枝折断,说我射中了。我要看看这满朝的老家伙们,还有谁和我不是一条心的?”

  次日,在赛场上,纪纲果然射偏了。当大家听到结果时,都目瞪口呆。这不是明着说瞎话吗,都射到3米开外了,还射中了?

  但是,陪伴的大臣们,没有一个人敢出来说真话,反而都大声称赞,纪统领箭法高超。

  朱棣在边上一言不发,他知道,纪纲这是在上演“指鹿为马”。看来,离动手的日子不远了。

  没多久,纪纲就在府上准备了人马,铠甲,刀叉斧钺,准备入宫和朱棣“撕破脸”。但是,还没等他行动,禁卫军直接包围了他,所有人全部拿下。

  纪纲被剐背后内心的独白

  纪纲被活捉了,等待他的是1000多刀的切肤之痛。他的家人也全部发配边疆,永世为奴。为了那个虚无的皇位,他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明史》:“永乐十四年七月,纪纲于闹市处以磔刑,千刀万剐,家属无少长皆戍边。”

  纪纲之亡,肯定是咎由自取的。他不仅错在了不忠君,更错在了盲目自大,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中。

  朱棣是谁?他年轻的时候,就南征北战。后来为了皇位,更是把自己侄子的天下都给剥夺了。岂是纪纲一个小小的锦衣卫,就可以搞得定的?

  纪纲跟着朱棣打江山,建功立业,主要的依靠就自己的箭术。他觉得自己能力强,手腕狠,不仅可以帮助皇上,还可以取代了皇上,这是他的盲目自信。

  对于朱棣来说,纪纲是一把利刃,可以清建文遗臣,还可以让朝臣听话。但是,这把利刃的指挥权只能在他手里。如果不听话,他宁愿毁了它。

  朱棣的心结与存世观

  朱棣曾经和皇太孙朱瞻基指着京城灯火说,“这后世历史,不知道怎么说爷爷了,恐怕窃贼是永远都无法摘掉了。”

  可想而知,朱棣深知自己的过往,但是一点儿都不后悔。他觉得,大明在他的手上的繁华,要远胜于建文那个小屁孩。

  

  又怎么可能把辛辛苦苦打下来的江山,拱让于一个没读过几天书,仅靠着一些狠劲就上位的纪纲呢?

  自古帝王,大多是“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即使纪纲不犯错,也难免之后不会被“秋后算账”。当然,如果他是活在朱元璋那个时代,估计脑袋早就搬家了。

  因为,朱元璋的“秋后算账”是出了名的。当年,就连手握“丹书铁券”的李善长,到了不也不能善终吗?

  举报/反馈

上一篇:风水究竟是迷信、科学,还是民俗?马谡失街亭就是风水学经典案例
下一篇:京城第一玩家王世襄:无所不玩无所不藏,沈从文启功都爱他家小院

最近更新小说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