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娃送入新加坡小学后,我发现:新加坡才是“内卷之王”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3-11-06
手机版

  原创 燕然未勒 小花生网

  花友@燕然未勒 的儿子今年成功入读新加坡小学一年级。经历了新加坡幼升小后,他们有颇多感慨。花友分享了新加坡小学教育中的三个“怪现象”,感慨这里才是真“内卷”的地方...

  本文由花友@燕然未勒发布于小花生写作计划

  这篇文章就是对新加坡幼升小和小学教育的一些碎碎念,说说我看到的几个新加坡幼升小怪现象。

  怪象一

  名校抢破头(与外籍人士无关)

  作为一名光荣的外国人,我们被迫走上了最佛系的道路。6月提交了小学报名意向表之后就安心等待十月的排位。

  这倒是治好了我的焦虑症。因为无计可施,干脆躺平。在这之前,轰轰烈烈的2A、2B、2C乃至2CS阶段报名和我们都没有关系。

  新加坡小学入学报名阶段:

  阶段一(Phase 1)

  新加坡公民 & 永久居民

  有亲生哥哥或姐姐目前正在所申请的学校就读的儿童。

  报名时间:7月2-3号

  阶段二(Phase 2A1)

  新加坡公民 & 永久居民

  优先报名:父母曾经是此校的学生,并且在6前成为学校校友会的会员;或父母是校董会/管理委员会的成员。

  报名时间:7月7号;宣布结果时间:7月9号

  阶段三(Phase 2A2)

  新加坡公民 & 永久居民

  优先报名:父母或者哥哥,姐姐曾经在此校就读过;或者父母是学校的教职人员

  报名时间:7月13-14号 宣布结果时间:7月16号

  阶段四(Phase 2B)

  新加坡公民 & 永久居民

  优先报名:

  父母在学校做义工一年以上,并且累计志愿服务时间至少达40个小时。

  如果学校是教会等宗教及其他团体资助的,父母是这间教会或团体的成员。

  父母是活跃的社区基层领袖。

  报名时间:7月20-21号 宣布结果时间:7月24号

  阶段五(Phase 2C)

  新加坡公民 & 永久居民

  申请者无需与学校有直接“关系”,因此一般的永久居民家长只能从这个阶段起为孩子报名。

  报名时间:7月29-31号 宣布结果时间:8月5号。

  阶段六(Phase 2C Supplementary)

  新加坡公民 & 永久居民

  如果你在阶段五抽签也失败的话,那么就只有在这个阶段,另外找有剩余学额的学校报名了。

  报名时间:8月12-13号 宣布结果时间:8月18号。

  阶段七(Phase 3)

  外籍人士

  这个阶段是给小学留学生(非公民、非永久居民)报名的阶段。

  然而因为在一些群里,可以经常看到那些家长们时而因为抽签中了心仪学校而狂喜,时而因为抽签失败而即刻立誓要去鸡娃三年级卷土重来。种种众生相也是令人百感交集。

  不过还是可以扯几句名校和其他小学的差别,比如什么是名校,还有不带外国人玩意味着什么样的筛选标准。

  新加坡一小学

  在新加坡,虽然政府说小学不分三六九等,其实各种小学都有排名,有的人甚至从怀孕期就开始为以后小学报名做准备。不知道的还以为上了名校可以一路无忧一直直升到大学。

  然而奇怪的是,名校并不是这样的。他们不提供任何保障,只是口口相传教学质量比较好。

  我自己的感觉是,首先,这些学校将整个适龄儿童群体按照身份进行了一个划分,外国人第一个out。剩余部分,有兄弟姐妹和家族传承(父母曾就读)的最优先,公民优先于PR(永居)。

  两类人中,住的近可以提高优先级。PR还可以通过做义工提高优先级。因此,名校的学生群体涵盖住的近、有身份、且家长比较用心的群体。

  再看名校能提供的资源。目前听说的是师资质量无差别,教学大纲无差别,但是线下一直有售卖名校试卷的操作。那么可以推知:可能名校的实际教学进度和考试难度略高于菜小。

  另一个是课余活动。名校的资源必然更加丰富选择面更广,某种程度上对以后有志于DSA(Direct School Admission,也就是中学直接招生计划)的部分小孩也有一些促进作用。

  最后一点还是回到家庭因素。既然这些家长事先做了那么多准备工作,那么可想而知平时鸡娃也不会懈怠。有一点比较神奇的是,推行精英教育的新加坡在整个小学入学阶段所有的筛选条件经过细想,其实没有一个和智商相关。

  因此,这些筛选条件并不能很好地把学生群体按素质分开,而主要按照其他因素分流。

  怪象二

  逆风翻盘得靠GEP

  也是时常在家长群里听到的一个话题就是GEP。对于某些饮恨没能如愿进入名校的家长(包括我们外国人家长),小三还有一次分流机会就是GEP (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天才班考试。

  GEP简介

  在小学三年级时,所有学生都会收到新加坡教育部的邀请,可自愿选择是否参加GEP的选拔考试。天才班选拔(Gifted Education Programme,简称GEP),进入高才班的学生大约是新加坡顶尖的1%的学生。进入天才班的学生,可以转学到新加坡最顶级的名校就读

  这个考试考察的内容也是很有意思:数学和英文。甚至看到有不少为了专门一起准备GEP建立起来的群。各大辅导机构也是很多打着GEP幌子的辅导班。

  这个逻辑我懂。考数学是因为数学可以区分智商;考英文,其实区分的是孩子的学习热情和学习习惯和理解能力,以防招到极度偏科的孩子。

  那么基本上如果这两样都非常厉害,这个孩子应该路子没有走偏而且智商比较高,属于可造之才。

  但我发现这里面有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名校的光环让人心生向往的同时也容易让很多人把GEP当成翻盘转学的跳板——某种程度上这偏离了GEP的初衷。

  GEP的初衷可能是选出智商超群的孩子重点培养,而现在因为不甘心待在菜小的人非常多,GEP成了所有人都想要去尝试的东西。某种程度上小学的分流考试变成了两个阶段:一次三年级,一次六年级。

  这更加重了小学生的负担,也让一些本来不一定需要花时间去培养奥数的孩子被迫走上这条道路,甚至拼命刷题只求通过考试。

  第二个问题,因为GEP不考中文,很多孩子如果目的性太强,在三年级之前就势必没有太多时间给中文学习,那样会造成后劲不足以及发展的不均衡。考试的指挥棒歪了,其实是不利于一些孩子的发展的。

  GEP的英语阅读要求颇高,孩子课余阅读时间有限必然造成牺牲中文成就英文。那么中文久成了更纯粹的应试教育。

  第三个问题,GEP的数学和奥数略有不同,感觉下来基本算是浅奥,或者一些益智题。这种东西,虽然有一定套路,但其实我觉得套路自己看看也就会了,决定性因素还是孩子的智商。

  那么这些辅导机构在干嘛?在割韭菜。利用大部分人向往的心态,提供一些题目,收割从小一甚至K2开始到小三的家长孩子为焦虑买单的费用。

  花钱去准备一个试图考察智商的考试。这件事情本身就很值得玩味。建议以后干脆GEP考试改成考标准智商测试得了,好像迄今为止还没见过有人为了测试智商去复习刷题的。

  怪现象三

  新加坡对语言的要求是全世界最卷的

  我基本没见过任何一个其他国家要求孩子对两种语言都如此精通。一般都是母语为主,辅以一门外语吧。在这里,小学最见真章的考试是PSLE(Primary School Leaving Examination,小学离校考试) 。

  新加坡小学离校考试证书

  因为如果说GEP只是一个“Nice to have”的东西,供一些真正的聪明娃回流到名校,那么PSLE真的是第一次正儿八经的分流考试。

  这个考试是包括华文的,如果孩子华文程度好的话还有高级华文。因此在新加坡,事实上,教育制度的设计是给孩子提了一个非常高的要求——你必须成为一个双语精通的人才。

  这里有好几大挑战:第一,能掌握一门语言就非常耗费时间,而精通两门语言所需的时间和精力更是你难以想象的。

  学语言不是过家家,也不是说会写几个字就能行了。作为中国家长,我们清楚能把中文学好、字认全、阅读理解过关,写出像样的文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孩子要大量阅读,大量输入。

  现在试想一下,你不光得做到中文过得去,还得在英文方面也达到更厉害的程度。那需要多少精力呢?

  英文阅读的门槛比中文确实低很多,但是通过幼儿园阶段陪娃读书,我发现词汇的积累一样得靠海量时间累积。

  很经常的情况是,孩子回家说要看书,我说好的。然后他看了三四本书,有精读也有泛读,结果一抬头,两三个小时没了。其他的啥也没弄,钢琴也没练,中文字也没写。

  然后老母就开始修改计划,决定第二天再搞别的。第二天他要是还看英文书呢?就这样,英文正儿八经看完的书也不算很多,只能算过了初章,中章都不能完全看懂,还需要老鼻子功夫才能进阶呢。

  再看看中文,我们的幼儿园算是很鸡血的了,其一大卖点是双语教育。就这样,娃的中文水平仍然是非常磕磕绊绊。

  我感觉他的语言中枢已经严重偏向英文了。这个暑假我才花了点时间勉强陪他把中文四五快读刷完,离培养起像英文那样的自主阅读兴趣还远得很。

  第二大问题,双语儿童通常在任何一门语言的词汇量和深度累积都不如单语者。而且平时日常生活很容易出现Mix Up两种语言随意切换的现象。

  现在我有时候和孩子说话就觉得非常不适。他说英文我也说英文,但我的词汇量太少,不能像母语是英语的家长那样提供海量高质量输入,那么我就倾向于说中文。

  但是对他来说,他的中文水平支撑不了和我长时间单语聊天,有时候又会切回英文,这就有点尴尬。

  当然,随着年龄增长,两种语言的水平都会增加。但双语的问题,新加坡早就已经意识到了。对个人来说,是有必要的吗?是一件好事吗?这恐怕还得靠实际操作来验证。至少目前来说我看到了一些挑战。

  最后我想说,其实在大环境下,可以按照自己的价值观定制化。这也许就是家长存在的意义:避免孩子迷失,避免自己迷失;因材施教,坚持初心。

  喜欢阅读的娃

  所谓的初心是什么呢?说什么语言不重要,短暂的几年被贴上什么样的标签也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和孩子一起找到一种充实的、自我激励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与此同时,如果无法避免卷,那至少守住底线不要让自己失去自由。如果能做到这一点,在此基础上,人生千变万化,大家都来世间走一遭,我们陪着孩子,孩子陪着我们,一起去探索无穷的变化,自我修行也是非常快乐的。

  原标题:《把娃送入新加坡小学后,我发现:新加坡才是“内卷之王”》

  阅读原文

上一篇:“一带一路”物流气象服务平台上线!
下一篇:主题教育·重实践 | 府院联动怎么“联”如何“动”这场会里找答案…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