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工大师李承干中将!16年金陵兵工厂厂长,领导研制中正式步枪

栏目:教育资源  时间:2023-02-06
手机版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兵工界的“二李”(李承干、李待琛)被誉为一对“国宝”。他们同是湖南人,均留学日本,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同为战时中国大型兵工厂中将厂长,都为中国的兵工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李承干字直卿,1888年生于湖南长沙。1904年在湖南省立实业学堂受到苏曼殊、张溥泉、秦效鲁、杨吉荪等人民主思想的熏陶,决心以身许国,学习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然后返回祖国从事工业建设,希冀国家富强和民族复兴。

  当时,洋务运动后期代表人物张之洞,正任军机大臣兼管学部,拟选派优秀学生东渡留学日本,为创建与发展实业造就人才。1906年,李承干以优异成绩被张之洞第一批派往日本。同期的还有郭沫若、吴玉章、成仿吾。

  

  1911年,武昌的炮声宣告了辛亥革命爆发。23岁的李承干热血沸腾,立即投笔从戎,辍学回国,加入了黄兴的革命军队。可是,当他经过深思之后,认为中国“非振兴实业不足以图强”,乃于次年重返东京继续深造。1917年底,他从日本东京帝国大学机电工程科毕业回国,满怀热望,要用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

  1927年北伐军进入南京,李承干到了金陵制造局任工务科长。1928年金陵制造局改名金陵兵工厂,他被任命为工务处长。1931年7月,43岁的李承干被破格提升为金陵兵工厂厂长。

  

  金陵厂的前身金陵制造局,是1865年两江总督、洋务派李鸿章创办的,是江苏最早引进西方技术的现代兵工厂。但在李承干接任厂长的1931年之前,它像所有兵工厂一样,存在着先进的生产方式与落后的封建管理体制的尖锐矛盾。厂房破旧,机床尚靠皮带传动,不少工序仍要手工操作,产品质量不高,多系配装而成,主要部件不能互换。工厂管理混乱,贪污受贿,营私舞弊,恶习成风。李承干任厂长后,首先“探究数十年中国兵工之积弊”,然后励精图治,大力整顿,依靠他本人公私分明,一尘不染,廉洁朴实,以身作则的作风,赢得全厂职工衷心爱戴。经过他严格治理,颓风敛迹,短短几年,全厂面貌大大改观。

  

  李承干既是兵工专家,又擅长工业管理。20世纪30年代,大量外国军火涌入中国,而中国自己的兵工厂却大多奄奄一息。李承干找到新上任的兵工署长俞大维问:“我们中国的兵工厂可以生产子弹,为什么还要买外国的?”俞答:“外国的比中国的便宜。”李问:“新订的外国子弹要多少钱一颗?”俞答:“只要七分钱,而汉阳兵工厂要九分以上。”李承干斩钉截铁地说:“好!我来承造!只要六分一颗。”

  李承干立下保证后,回厂激励全体员工上下一心,精打细算,降低成本,保证质量,终于以“六分一颗”顺利完成首批枪弹生产任务,赢得信誉。经过努力,金陵厂主要产品都降价了,子弹由每颗九分降为六分,八二迫击炮弹由八元五角降为五元,马克沁重机枪由1300元降为950元。该厂枪弹产量大,虽然每颗只赚几厘,但收入已相当可观。

  

  李承干担任厂长后,金陵厂武器弹药产量增加,积累日多,因而从1932年起到抗日战争爆发的1937年,先后新建了八二迫击炮厂、防毒面具厂、工具样板厂。扩建了重机枪厂、器材厂、翻砂厂等,增购大批制造枪弹、迫击炮弹及引信等的专用设备。重建了全部厂房,新建了大批职工宿舍、家属宿舍、办公大楼、医院和职工学校,全厂焕然一新。

  从1931年到1936年,马克沁重机枪由年产372挺增至610挺;步机枪弹由2004万发增至3600万发;八二迫击炮则由1935年的180门增至1936年的480门;八二迫击炮弹由1935年的11万余发增至1936年的近30万发。职工由1930年的1138人增至1936年的2792人,机器达1000台。李承干担任厂长仅仅五年,金陵厂已成为全国兵工业中成绩卓著的名厂。

  

  卢沟桥事变后,日参谋总长闲院宫和军令部长伏见宫向天皇建议,用轰炸机“反复攻击”中国的“军需工业中心”。金陵兵工厂自然成为敌机空袭的重要目标。当年10月17日,兵工署向所属各厂发出“造(二六)丙字第6428号”训令:“查现时军需补给至关重要……各厂非至不得已,不作迁移之举。”

  11月12日上海沦陷,南京危急,兵工署才令:“凡受敌威胁地区之兵工厂及有关机构,统于11月15日前迁往西南地区。”11月30日,日军进占广德,直趋芜湖,形成围攻南京态势。12月1日,李承干带领沈季明等最后一批撤离南京的职工出了厂门,转身面向心爱的工厂脱帽三鞠躬洒泪告别,他哽咽地说:“再见吧!我们还是要回来的!”

  李承干对金陵厂迁建于何处,费尽心血,深思熟虑,最后决定建于重庆,一杆到底。使工厂避免了像巩县、汉阳两兵工厂先迁湘西,后转重庆,宜昌受阻,折返原地,一再迁徙,饱受流离颠沛、器材损失之苦,显示了李承干的魄力和眼光。

  

  中国兵器工业的战时内迁其意义十分重大。它保留了战前中国工业的精华;改变了原来的工业布局,使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出现了新的工业区;为闭塞的大西南播下了现代化的种子——工业设备、科学技术和工程技术人才;使重庆成为战略后方最大的工业中心和最大的兵工基地。

  抗战八年中,作为陪都和兵工厂汇集之地的重庆,是遭受敌机轰炸次数最多、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损失最为严重的城市。金陵兵工厂更是敌人亟欲炸毁的重要目标,先后遭到八次轰炸,损失达800万元,且每次都有人员伤亡。但洞内机器却安全无恙,只是洞外附属建筑受损。

  由于全厂上下齐心,随炸随修,不但没有减产,反而激发员工更加努力增产以回击敌人。当敌机轰炸兵工厂时,李承干奋不顾身,率先抢救,感动得在场职工、家属乃至小孩,都争先恐后。即使炸了,最久也用不了一个月就完全恢复。战时的金陵兵工厂职工充分发扬了当时被中外舆论赞扬的“不怕轰炸的重庆精神”。

  

  在敌机频繁而残暴的轰炸下,全厂主要产品反而增多。马克沁重机枪1937年产626挺,1938年产1060挺,并未因拆迁、轰炸而减产,大轰炸的1939年和1940年,反而分别增加到1971挺和2468挺。中正式步枪1939至1941年三年中年年各产12000支,没有下降。复工后还自动加班增制“爱国号”马克沁高射机枪20挺、八二迫击炮20门,献给前线将士。

  金陵兵工厂内迁重庆后,奉令改称第二十一兵工厂。抗日战争时期的二十一厂内设重机枪、轻机枪、步枪、迫击炮、重迫击炮、炮弹、工具、机器、动力、药厂等10个分厂(场)。日本投降前夕,全厂拥有机器3500部,本部员工9449人,綦江分厂3400人,安宁分厂1500人,合计14349人。全厂武器弹药产量比战前大大增加。

  

  在艰苦抗战的年代里,二十一厂职工夜以继日地辛勤劳动,厂里醒目的标语口号表达了战时后方十万兵工员工的共同决心和意志:“我们多流汗,将士少流血。”“劳工神圣”“一切为前线,一切为胜利”“劳动,生产,报国”……郭沫若常到二十一厂与老友李承干畅叙,并应约写了厂歌,又请著名音乐家贺绿汀谱曲,歌词是:

  战以止战,兵以弭兵,正义的剑是为保卫和平。创造犀利的武器,争取国防的安宁,光荣的历史肇自金陵。勤俭求知,廉洁公正,迎头赶上,尽我智能,工作是不断的竞争。我们有骨肉般的友爱,我们有金石般的至诚,我们有熔炉般的热烈,我们有钢铁般的坚韧。量欲其富,质欲其精。同志们,猛进!猛进!!同志们,猛进!猛进!!

  

  李承干在抓管理、抓生产的同时又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积极进行新产品研制。他会同步枪厂赵国才和施正楷工程师等,改造从汉阳兵工厂接收的步枪生产设备,参考德国98式毛瑟枪蓝图(全套2万张),将汉阳式步枪生产线改为中正式步枪生产线,于1943年10月正式制出中正式步枪并投产。兵工署长俞大维曾亲到该厂试射,在100米距离内,以半英寸厚钢板为靶,结果中正式比日本三八式步枪穿透钢板能力强得多。同时试用二十四厂生产的枪管钢,力求使枪管钢立足国内,并初见成效。

  

  李承干还于1940年10月指导过静宜和李辉普工程师等将接收的二十厂启拉利轻机枪生产线改造为捷克式生产线,使改进的ZB-26捷克式轻机枪可以立射、卧射或跪射,各种零件可以互换,使用方便,还可兼作高射机枪。对马克沁重机枪则增加高射装置,改进了击火及保险装置,加配三脚架,采用上等钢材,使重点零部件提高性能,并可互换,比进口同类产品并不逊色。该厂还对沪造八二迫击炮参照法国布朗德式八一迫击炮改造,使最大射程达2800米。120毫米重迫击炮可以平射、曲射两用,重量比布朗德式减轻一半。1944年7月,又研制出反坦克用的破甲枪榴弹,可以洞穿3公厘厚的铬锰钢板。

  

  李承干的一生都扑在了兵工上。抗日战争时期,一位熟悉中国兵器工业史的人赞叹李承干:“兵工界有谁能像他那样,60多岁不娶老婆,永远穿着一套蓝布工服和工人一起作息呢?”蒋介石为了表彰他的卓越功勋,提升他为中将厂长,并兼任兵工署副署长。

  重庆时期,李承干还创办了一所技工学校,为兵工厂及各分厂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现在的重庆理工大学,前身就是他创办的这所技工学校。所以说,李承干还是重庆理工大学的创始人和首任校长。

  新中国成立后,李承干出任国家计量局局长。1959年1月,这位对中国兵器工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兵工大师,因病与世长辞。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亲自主持公祭仪式,毛主席、周总理等人也都送来了花圈,李承干的骨灰被安放在八宝山公墓。

  

  作者@辉心之旅

  我以我文写众生,且吟且唱且前行!

  感恩遇见!感谢有你!

  举报/反馈

上一篇:北京录取率高,是因为考生的父母更努力?
下一篇:2021成都双年展“未然共思:美术馆馆长峰会”在蓉举行

最近更新教育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