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教育十篇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舞蹈教育篇1

  舞蹈是一门集音乐、美术、雕塑、戏剧等因素的综合艺术,是艺术地再现生活的一种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的反映。而舞蹈活动作为人类生活最基本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它不仅能艺术地反映和表现生活,还是一种能够将教育、精神、情感、智慧、身心等融合发展的载体。所以,舞蹈教育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中,越来越具有较为突出的位置。舞蹈教育也因此发挥着自身的诸多功能和独特作用,而成为国内外一些专家学者积极研究和探讨的课题。笔者认为,舞蹈教育的关键在于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与发展。

  1.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在我国,舞蹈是一门具有悠久历史的艺术,又是一门年轻的艺术。因为,它在历史的长河中,历尽沧桑和不断衍变,伴随着时代的印迹,从无到有,由低级向高级逐步发展起来。舞蹈先于人类其他艺术形式,因为它采用的不是什么器具,而是每个人永远随之携有的,说到底是所有器具中最有力的和最敏感的身体本身。而人体动作就是生命的本质所在,无论舞蹈艺术的发展形式会把明显的动作因素提炼到何等极致,无论它会变得多么高深、多么抽象、多么复杂,动作仍是它的根基。舞蹈家邓肯认为:“凡借助身体动作以表达思想感情的创造性活动,都是舞蹈艺术。”因此,舞蹈是人体的造型艺术,舞蹈是通过人体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舞蹈艺术所要求的人体动作不是自然形态或者单纯生理状态,而是具有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经过美化的极富于感彩的动作。

  2.舞蹈教育的多元性。亚里士多德在《政治论》中说:“在教育上,实践必先于理论,而身体的训练须在智力训练之先。”要保证身体健康强壮和精力充沛,因为人类的幸福只有在身体健康和精神安宁的基础上才能建立起来。就像犹太哲学家斯皮尔伯格所言:“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求知能改变一个人乃至整个人类的命运,但是通过教育效果会更明显。据史书记载,“人文”二字出自《周易•贲》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强调人文是为了教育。因为,人文教育就是一种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和提高人文素养的教育。人文知识的核心是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哲理,人文教育的目的是教会人们如何做人。人文教育以人为中心,它关注的是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和人与整个精神世界的关系。舞蹈教育作为人类最早的文化活动之一,几千年来一直以潜移默化的方式传承着人类文明,通过美的舞蹈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内在品格和外在形体的统一和谐,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因此,笔者认为在舞蹈教学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内心的资源;其次是引导学生通过自身环境中具有价值的手段使用这些资源;再次是引导学生提高自己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助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提高学生的文化艺术素养。因此,舞蹈教育也是实施人文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

  3.舞蹈教育的丰富性。其实,“教育”可以说是我们生活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词之一。“教育是一个评述用词。说某人是受过教育的人,就是在称赞他,说他具有某些可贵的品质。一个教育过程一定要成为使人产生这些可贵品质的过程。”教育意味着价值引导,它以培养“可贵品质”为职责。应该说,我们每个人都能从自身的经历中体会到教育的意义。比如舞蹈这种从原始走进现代的艺术形态,作为对人类生产劳动、生活方式、、民情民风、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审美情趣等产生重要影响的活动形式,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的发展趋势,也就意味着舞蹈教育不能仅在舞蹈的狭义范围内做文章,而需要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前瞻的文化视野和更广阔的知识导航。所以,舞蹈教育绝不是纯粹的技能训练,而是应将技能包含于综合的教育体系之中,即通过舞蹈教育这个动态的发展过程,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培养学生认识世界、体验生活、追溯过去、展望未来的能力,让学生们在欢快活泼、轻松优美的舞蹈节奏和音乐旋律中,激发想象力、增强创造力、丰富文化力,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情感得到陶冶,知识得到吸纳,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智慧支撑起的和谐完善的全面教育。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认为:“大成智慧者不是单纯智力和技能的培养,而是集身心全面发展之大成者。”未来社会需要的不仅是有学问,而且还要是全面发展的人才。确切地讲,舞蹈教育虽然没有固定的模式可循,但也有许多可资借鉴之处,如从唐朝的《霓裳羽衣舞》,到建国初期的《荷花舞》,以及前几年创作的原生态舞剧《云南映像》,还有2005年春节文艺晚会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舞蹈《千手观音》,2006年轰动春节文艺晚会的皮影舞蹈《俏夕阳》等。还有最近在国内外演出市场火爆、被舞蹈界专家看好、观众叫座的原创大型舞剧《风中少林》,它把舞蹈与武术、现代元素与传统故事、世界流行艺术形式与河南地域文化以及舞美、灯光、音效等多种手段结合起来,以情动人、以舞感人,去表现中华民族优秀舞蹈的艺术魅力和时代精神。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我们在舞蹈教学中,可以联系古今中外的文化艺术精品,进行有目的的讲解分析,通过生动、鲜明、抽象与具象的研究,使学生闻其声感其情,启迪智慧,活跃思维,开发潜能,悟出灵性。让多元的舞蹈教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

  舞蹈教育篇2

      认知舞蹈教育

      所谓舞蹈教育是保存、传授舞蹈技艺和舞蹈理论,促进舞蹈艺术的繁荣发展,普及舞蹈文化的重要手段,它根据不同的对象和不同的目的,可分为群众性舞蹈教育和专业性舞蹈教育。前者以普及为主,以自娱为目的。后者以提高为主,以培养专门人才为目的。

      舞蹈教育的现状

  舞蹈教育篇3

  舞蹈与美育之间是具有着密切关联的,在现代的专业舞蹈教学中,学生如何能够准确把握舞蹈动作的情感内涵,并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出舞蹈作品的美感,也是舞蹈教学是否成功的关键所在,学生对于舞蹈的学习不能一味停留于对动作的机械模仿,只有通过学生审美意识加工理解后在通过肢体表达展现出来的舞蹈才能真正体现出艺术美感。本文中将针对舞蹈美育在专业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展开分析。

  关键词:

  舞蹈美育修养;专业舞蹈教学;重要性

  舞蹈是人类对于情感的一种重要表达方式,舞蹈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人类早期文明时代,也可以说舞蹈始终伴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舞蹈艺术的发展实际上也是人类对美的欣赏与不断追求的过程,发展至今舞蹈教育也已经成为现代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基于舞蹈与美的紧密联系,在专业舞蹈教学中充分发挥舞蹈美育的价值,能够有效的提高舞蹈教学的效果,也可以说舞蹈美育对于专业舞蹈教学而言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美育与舞蹈的关系

  (一)美育的概念

  美育又可称为审美教育,是现代素质教育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受教育者审美意识、观念、素养,提升受教育者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人的全面成长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素质培养手段。

  (二)舞蹈是美育的有效途径

  舞蹈是一种形体的艺术,舞蹈伴随着人类文明发展的始终,每一时期的舞蹈都不同程度上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审美价值取向,以及人们对不同形式的美的追求,可以说舞蹈本身便是一种美的体现,因此,对于现代审美教育而言,舞蹈无疑能够发挥出十分积极的作用。具体来说,舞蹈自身要求在形体动作上要能够展现出美感,进而通过视觉对观者产生刺激,而同时,舞蹈还往往会配合一些优美的音乐,这也就能够在听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而舞蹈动作虽然是具体可观的,但舞蹈动作所蕴含的内容确是含蓄、隐性的,这就可以通过舞蹈动作的表达调动人们的思维意识,给人以足够的想象空间,经过想象的加工还能够实现在思想上对于美的进一步体验,这些对于美育而言都是十分有利的。以舞蹈为渠道进行美育教育,能够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美育有助于舞蹈表演水平的提升

  美育注重的是受教育者的审美素养,这既包括外在方面对美的把握,也包括在情感上对于美的把握,通过美育教育来提高舞蹈表演者的审美素质与修养,能够更好地帮助表演者加深对美的认识,增强对美的判断能力,从而对自身的舞蹈动作表现进行积极的调整,将自己对于美的理解融入到舞蹈动作与形体当中,并在舞蹈表演中展现出来,这也就能够给观众更好的审美体验,而舞蹈表演者的表演水平也将随着审美素养的增强而得到逐步的提升。

  二、舞蹈美育在专业舞蹈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形体美育对于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形体美育是舞蹈美育的重要组成,也是舞蹈美育作用于舞蹈外在层面上的重要部分,舞蹈本身是一种形体艺术,其对于美的表达也主要是通过形体而实现的,这也就决定了对于形体美的把握在舞蹈教学中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形体美育更加关注对于学生形体的训练,让学生通过形态动作来感受美和展现美,其对于学生形体美的要求不仅仅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包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学生的坐、立、走姿的规范,长期的形体美育教育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准确的了解形体美的表现方法,并养成正确的形体姿势习惯,帮助学生改变不良姿势,在专业舞蹈教学中也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掌握动作的要领,并以审美的视角来评判形体动作完成的效果,这也能够使学生的舞蹈动作表现的更加优美,进而更好的增强舞蹈的表现力,改善舞蹈教学的效果。而要在专业舞蹈教学当中更好的发挥出形体美育的作用,还需要结合舞蹈类别的不同,针对舞蹈的具体特点,以及对于形体表现的要求,合理制定形体美育的方案,科学选择形体美育的开展方式,使形体美育与舞蹈教学更好的结合起来,让形体美育为舞蹈教学更好的提供服务。同时,也要注重在舞蹈教学的基础教学当中加强对学生形体美的把握,将形体美育融入到舞蹈基本功教学以及舞蹈课堂的各个部分当中,如对于学生在舞蹈课的休息时间中的形体仪态也要加以规范,从而帮助学生良好形体习惯的养成,这也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树立信心,使学生在舞蹈表演中能够有更好的发挥。

  (二)情感美育对于专业舞蹈教学的重要性

  美学大师格洛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说道:“舞蹈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在激动人心和陶冶情操上是其他艺术行为难以比拟的”作为一种人体艺术,舞蹈的特殊性极其明显。舞蹈艺术的本体是各种美妙的舞蹈动作。在表达和传递感情方面,舞蹈具有语言和音乐难以达到的妙处。动作是一种舞蹈语言,它是舞者的诉说,通过这种特殊的语言从而达到创造视觉形象来唤起观众的联想和想象的基本功能。其中舞者与观者的交流方式主要以“意会”为主。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情感体验是一种复杂而微妙的主观感受,有时候人们无法将一种美妙的感觉诉说出来,而舞蹈的使命就是将这种细微的美形象的表达出来。在专业舞蹈教学中,如何能够使学生掌握通过形体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能力,也是决定能否将学生培养为“有灵魂的舞者”的关键所在,情感美育所关注的正是人对于情感中美的感知、理解与把握的能力,通过情感美育的作用发挥能够有效的提高学生对于舞蹈中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的掌控能力,通过学生参与舞蹈的表演,将自身的情感与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融为一体,并在学生自我情感的加工下使舞蹈原有的情感内涵得到升华,也是学生获得一种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这对于学生舞蹈的学习以及未来舞蹈作品的创作与表演而言都具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三、结语

  美育既能够通过舞蹈艺术得以实现,也能够促进舞蹈艺术的发展,而对于专业舞蹈教学而言,无论是形体美育还是情感美育,都能够发挥出至关重要作用,因此,当前时期专业舞蹈艺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充分认识到美育对于舞蹈教学的重要性,充分发挥美育的积极价值,全面推动我国舞蹈教育的发展,也为我国未来的舞蹈创作型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杨晓旭 单位:大连市艺术学校

  参考文献:

  [1]郭薇.大学生舞蹈美育教育的意义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40).

  舞蹈教育篇4

  【关 键 词】 素质教育;舞蹈教育;区别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下文简称为《纲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我国未来十年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总目标,即到2020年,各类各级学校全面普及艺术教育,保证全体学生享有接受良好艺术教育的机会。舞蹈作为素质和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应有的作用任重而道远。为落实《纲要》中确定的战略主题,北京舞蹈学院“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课题组就素质教育舞蹈课进行了研发,并在北京市各中小学进行了实验与推广,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与广泛的教育好评。

  究竟什么是素质教育舞蹈?简而言之,它就是面向普通学校的舞蹈教育。素质教育舞蹈课与传统舞蹈教育又有什么区别呢?笔者试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阐述:

  一、教学对象不同――少数学生和全体学生

  历史给人们的观念打下了深深的烙印――舞蹈教育只属于少数有舞蹈天赋的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的60多年中,人们普遍了解从事舞蹈专业人员的身材,下肢必须长过上肢12厘米以上,脸型、脖子以及腿型、脚趾形状等都有特殊要求。在舞蹈院校,这种人才类型甚至称为“高精尖”人才。这种苛刻的要求,在普通学校招特长生时竟然也被沿袭了下来,这种教育通常也可以称为培养“精英”教育,这就限制了学舞人员必定是大众中的小众――少数人,而素质教育舞蹈课一改职业教育的传统观念,把舞蹈还给大众,强调面向“全体学生”,教育内容乃“醉翁之意不在酒”,教育目的是“人成为大写的人”,课程的人文性、综合性非常突出。因此,它可以称为大众化教育、普及性教育,是把舞蹈视为一种文化的教育。“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教育对象从“少数特长生”扩展到“全体学生”,真正做到了舞蹈教育的“有教无类”。教师的课例设计、课程的内容设置与教学实践,不分男女,不限年龄,不介意身高、体重和形象,即开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舞蹈课。“面向全体学生”是素质教育舞蹈课的核心,它既是教育公平的具体体现,也是尊重学生选择、鼓励个性发展的育人观体现。

  二、教学内容不同――技能训练和素质培育

  我国传统的舞蹈教育,长期都是面向专业学生即未来职业人员的,它始终是以舞台表演为最终目的。它的技术含量之大,占有课时之多,都是普通教育所不能容纳的。从内容上讲,它从第一节课开始,教师就将已有的动作或组合口传身教给学生,就讲究训练价值,如果不能练到位,就被看作是无训练价值。这种教育内容的结果,当然会把技能训练提高到最重要的地位。就其时间来说,专业人员的课程,实际上有绝大多数的时间是在无限制地重复已学的动作。按巴甫洛夫心理学说的条件反射原理,只有这样训练才能形成条件反射,只要这样的音乐一响,相匹配的动作才会出现,使技能成为一种职业习惯,达到职业要求。而普通学校的素质教育舞蹈是为开发全体学生的天资潜能,不为从业,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主要通过舞蹈认识自己和别人的身体,并通过它认识世界。他们在舞蹈课中,更多的是要获得正常人所应有的而舞蹈又能给予他们的素质修养。教学不再从“教师教,学生学”的单纯模仿开始,而是教师借助游戏、绘画、图片、道具、故事、诗歌等手段,想方设法“让学生动起来”,如用身体表现图形、表现空间变化、反应不同的节奏、用动作表演故事或画面内容等等,学生在对某事物的引导感应下开始进入即兴表现,动作元素就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产生了。从“训练价值”来说,技能的训练价值可能降低了,但其他的素质价值却提升了。

  三、教学方法不同――学生为主和老师为主

  传统的舞蹈教育课堂模式,即老师背对或面对学生,学生紧盯老师,老师做单一动作或组合,学生模仿,老师手把手地教,学生整齐划一地一遍遍地重复练习某些固定的动作。整堂课教育或教学的主体是老师。而素质教育舞蹈课打破了这种束缚,鼓励和激发学生源自真实思想情感的个性表达,通过课例过程将学生推向主体,成为学生自觉自愿的主动行为,而教师则隐退到学生身后,从“跟老师学跳舞”转向“学生跳自己的舞”,即老师的任务主要集中在帮助学生在已呈现出的动作上寻找创意、凸显主题、引导发展、提出建议、辅助完善等方面的指导上,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能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教育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关注每一个学生,促使他们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

  综上所述,素质教育舞蹈的目的并非舞蹈本身,它不是让全体学生都成为舞者,而是要透过舞蹈的教育延伸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素质育人的教育理念,从“舞蹈教育”走向“素质舞蹈”。我国基础教育的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所有全面素质教育须从中小学抓起,培训现有的音乐舞蹈教师,围绕素质教育的目的和舞蹈的本质特征选择相应的舞蹈教学内容,制定评估标准,改变以往及目前大部分学校以技能为主、以参赛为目的的“高精尖”的舞蹈教育,让每一位学生都“动”起来,智慧启迪起来,人格完善起来,使素质舞蹈真正凸显美学价值,发挥其独有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舞蹈教育篇5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体育舞蹈在我国迅速发展,1997年,经国家教委全国高等学校体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体育舞蹈列入了体育必修课程,在全国普通高校试行,一些高校陆续开设了体育舞蹈课。在调查大学生对体育舞蹈喜爱程度时,84.5%的女大学生和75.4%男大学生喜欢或非常喜欢体育舞蹈[3]。大学生为什么喜欢体育舞蹈呢?这是因为,第一,体育舞蹈对参与者的文化素质要求较高,而大学生是具有高文化水平和素质的群体,审美情趣和审美水平高,有较强的分析判断能力,有很强的理解能力,便于更好地掌握体育舞蹈。第二,大学生对新事物接受能力强,才思敏捷,感情丰富。第三,大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大脑负荷重,体育舞蹈课既学了新知识,又可以使大脑得到积极地休息,在悦耳的音乐伴奏下翩翩起舞,使人忘记烦恼,精神放松,心情舒畅,非常适合大学生对运动美、形体美、表情美、音乐美、心灵美的感受,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4]。第四,年轻人爱美,爱交际,爱表现自己,爱在竞争中获得满足,参加体育舞蹈训练,能满足他们的这些心理需求。第五,体育舞蹈课拓宽了教学范畴,扩展了体育课的类型,激活了体育教学机制。我校开设体育舞蹈课后,学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学习和训练热情,甚至许多学生提出增加课时、大三也开设体育舞蹈课的要求。现在我校早操项目也有体育舞蹈,参加训练的学生早早到舞蹈教室等老师指导,这和其他早操项目需要辅导员监督学生起床出操形成鲜明对比。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生选修体育舞蹈课的积极性能带动早操等体育锻炼的显著效果,再加上对学生气质的提高,这些都说明体育舞蹈能够成为学生终身自觉体育锻炼的项目,说明设立这门课应该成为体育课教学改革的方向之一。

  二、我院开设体育舞蹈课的实践

  (一)我院体育舞蹈课开设内容的尝试

  根据相关调查资料,北京乃至全国体育舞蹈课在高校中尚未全面铺开。现已开设体育舞蹈的学校教学内容上也各有侧重。

  普通高校的体育舞蹈课每个学期约有32学时左右,有的学校安排一个学年,有的学校只安排一个学期。笔者认为安排两个学期是最理想的,第一学期是初级班,第二学期相应提高。体育舞蹈应当教给学生哪些内容,是每个体育舞蹈任课教师都不得不考虑的问题。

  北京大学体育舞蹈课初级班在理论部分主要介绍体育舞蹈概况、基本知识、技法、社交舞会与礼仪、学习的价值与意义等。在实践部分学习华尔兹舞、拉丁伦巴舞等的基础动作、基础步型、初级套路组合;学习普通交谊舞(伦巴、快四、慢三、探戈);以及发展身体素质(腿部力量、平衡、柔韧、协调)的内容。在提高班讲授舞蹈风格、特点与舞蹈技术;讲解体育舞蹈的基本规则和裁判知识。在实践部分学习华尔兹舞、探戈舞、拉丁恰恰恰舞、拉丁牛仔舞、拉丁桑巴舞,以及进行形体与发展身体素质的训练[5]。

  天津科技大学开设体育舞蹈课也是两学期。第一学期为初级班,第二学期提高班,各32学时,但是具体教学内容与前者有点不同[6]。从其他高校的课程大纲也都看出,各校在开设体育舞蹈课时教学内容并未统一。笔者所在学校的体育舞蹈课为一学年的选修;第一学期为初级班水平;第二学期为提高水平;除体育舞蹈的基本理论知识讲授外,训练内容以拉丁舞和交谊舞为主。

  在舞种的选择与安排上,我们教学中尝试采取把拉丁舞恰恰恰作为第一个舞蹈训练,这是因为恰恰恰欢快活泼,音乐旋律快,容易唤起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欲望。若按常规把伦巴舞放在第一个,不易进入舞蹈状态,有些学生会中途而退。学校体育舞蹈课首先要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才能把他们引上喜爱之路。普通交谊舞教学中,我们也把易教、易学的平四作为第一个舞蹈,主要原因也还是把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放在第一位。

  在内容上,除了教授各种舞蹈基本技术、讲解基本知识外,我们还注重以下几方面知识的传授:第一、乐理知识的传授。舞蹈和音乐是不可分割的两个组成部分,听不懂音乐根本无法跳好舞蹈。第二、提高舞蹈艺术欣赏水平。体育舞蹈不能简单看成一项肢体运动,而是一种文化,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修养的重要内容。第三、了解体育舞蹈竞赛知识和规则。体育舞蹈是竞技体育的一部分,了解竞赛知识有两个作用:一是看比赛时能更好地欣赏比赛,看得明白;二是有比赛机会时能用上。第四、教会学生舞会礼仪、礼节、礼貌和服装化妆的基本知识。第五、适当教授社会交往、人际关系和气质品德知识。

  (二)我院体育舞蹈课教学方法的运用

  第一,适应舞蹈需要的准备活动。体育舞蹈课准备活动可以选择节奏感强的、容易使学生兴奋的音乐,教师带领大家踏着节拍跳基本舞步。实践说明,这样的准备活动更容易让学生的身体和神经系统快速兴奋起来,可以有效地减少肌肉的粘滞性,加快收缩速度,起到良好的作用。

  第二,基本技术和铜牌套路相结合。基本功是体育舞蹈的根基,练舞不练功终生一场空。我国已经获得竞赛冠军的选手去英国拜大师学习,大师还是教基本技术,可见基本技术的重要性。教学中要结合套路教学和练习,重点落在基本技术学习上。我们认为,铜牌套路是全世界顶级专家们集大成的结果之一,初学者学习应从铜牌套路起始,这符合人们学习体育舞蹈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对高年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当年凡是追求花样的学生现在基本上都已经忘记,而踏实练基本技术的学生现在还能跳得很好。

  第三,充分利用有效手段和工具。多媒体是一种“认知工具”,学生可以通过它欣赏到高水平的体育舞蹈表演和比赛,激发他们要求学习和进步的欲望,感受到比赛或表演的现场气氛,直观地看到选手和演员穿的舞蹈服装,从服装上区分拉丁舞、摩登舞、交谊舞。不仅可以提高单位时间内的教学信息量,而且可以反复观看学习。有条件时,可采取摄像技术,把教师或学生的舞蹈动作摄下来,反复播放或慢速播放,重点观看动作细节。镜子是学习舞蹈的传统工具,可充分利用这个传统工具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动作。

  第四,注重音乐的讲解,用好音乐。体育舞蹈在教学中音乐和舞步始终同时进行。一般情况下舞步教会以后就要带领学生辨析音乐节奏,舞蹈动作必须和音乐节奏相吻合。训练学生听音乐的节奏和内涵,是课堂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初学时还会有一个现象:慢动作技术能跳出来,一旦要跟音乐一起跳时就跳不出来了。这是因为只有重复达到一定次数,才会产生肌肉记忆。这是因为慢动作跳舞时是边想边跳,而跟音乐时没有大脑思考的时间,技术要领就做不出来了。我们采取的方法是:让学生先慢速做10遍,再中速做10遍,最后跟音乐10遍。如果3次跳得都一样说明已经产生了肌肉记忆。

  第五,两支舞交叉教学的方法。所谓交叉教法就是,当学生第一支舞掌握了最简单的组合后,便交叉教授第二支舞。这样做可使学生每次课自始至终保持高度的兴趣。比如从欢快活泼的恰恰恰转到缓慢抒情的伦巴让人感觉很舒服,再从伦巴转到恰恰恰让人感觉很痛快。

  第六,创建学习合作小组。为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教师在教学中把学生以8人为单位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帮助,学得快的带领学得慢的,跳得好帮助跳得差的,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的主动性,在合作过程中,帮人者和学习者都能积极主动发挥创造性思维。

  第七,完整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的方法。在教授一个新的动作时,先把这个动作完整地演示一遍,让学生对这个动作有一个全面的了解。然后再放慢速度分解示范,从正面、背面、两个侧面进行示范,边示范、边讲解、边让学生跟着跳,一般重复20~30遍后,大部分学生即可基本掌握该动作。然后,教师重点观察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统一进行纠正,并示范正确动作,再让学生练习直至正确动作稳定为止。最后才是双人合作练习。

  第八,教体育舞蹈意在传授一种文化。体育舞蹈不只是技术、技巧,更重要的它是一种文化,从文化的高度来诠释体育舞蹈,这样一开始就会把体育舞蹈放在较高的大学课堂的平台上,区别于社会上一些商业教舞者,避免只教技术不教文化、只带领学生跳舞不传授理论知识的现象发生。要让学生了解不同舞蹈的风格特点,同一舞蹈在不同音乐伴奏下所要表现的情感和思想,比如说,恰恰恰表现的是两个年轻人在一起戏耍,活泼而欢快;伦巴则表达了人浪漫而抒情的一面;牛仔舞表现的是人诙谐幽默的一面等等。通过这些知识的传授来发挥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让学生懂得,虽然我们只是业余的,没有专业的跳得好,但我们是有文化、有素质的大学生,有能力把体育舞蹈的文化内涵表现出来。

  三、我院开设体育舞蹈课后收到的实效

  我院在体育舞蹈教学内容和方法上的初步探索,从五个方面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第一,学生们学习体育舞蹈的兴趣明显提高,扭转了前半学期兴趣高后半学期兴趣降低、第一节课跳得兴趣盎然第二节课热情退减的现象。第二,学生掌握体育舞蹈的速度大幅度提高,以前是4~6周学会一个舞蹈,现在是2~3周学会一个舞蹈,两次课简单的组合能随着音乐拍子跳,三次课能做到全班同学跳得整齐划一。一个学期的时间,一般就能学习并掌握恰恰恰、伦巴、牛仔三种舞蹈。第三,听音乐的能力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过去是舞步会跳了却听不出音乐节奏;老师起个头会跳,老师不起头就不会跳;用上课时伴奏的音乐会跳,换个伴奏音乐就不会跳了。现在大多数学生听力和音乐感觉都有了很大提高,自己找音乐节奏自己起头,甚至有部分学生已经上升到对音乐内容、音乐情感的理解的高度。第四,学生们的形体得到了修正和美化。由于学生们中学阶段长期伏案读书和做题,身体姿态多少都有些不垂直、不挺拔,甚至有的“三道弯”。通过一段时间体育舞蹈的训练,学生们的形体明显得到了改善,人挺拔了,有的学生说感觉我就像长高了,有了这样的自信,精神面貌明显与以前大不相同,形成了良性循环。第五,在今年中国国际标准舞第十一届“院校杯”公开赛上,我院参赛队员战胜众多强手,获得集体舞业余组第三名和普通高校组恰恰恰舞进入半决赛的成绩。这不仅说明我们学生拉丁舞的基本技术得到了专家评委们的认同,同时也说明我校体育舞蹈教学改革基本成功。

  从我院开设体育舞蹈课程到确定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的初步体会看,体育舞蹈课程应当成为大学体育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通过体育舞蹈的教学,不仅让体育舞蹈成为大学生在校期间自觉锻炼身体的喜爱项目,而且成为他们走出校门后终身锻炼的喜爱项目。我们还将在适当的时机组建体育舞蹈俱乐部,进一步深化体育课程改革,为推广体育舞蹈这一新型运动作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清澍,陈瑞璋,伏宇军编著.体育舞蹈[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2]沈文喜.南京高校体育舞蹈开展状况的调查分析与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p32~36.

  [3]李梅.北京普通高校体育舞蹈课开设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06.p21~28.

  [4]蒋微,贾宝剑.高校公共体育课开设体育舞蹈课程探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10).p1414~1415.

  [5]北京大学体育教学部.体育舞蹈课教学大纲[EB/OL]..2007.

  [6]天津科技大学体育教学部.体育舞蹈课教学大纲[EB/OL]..2007.

  舞蹈教育篇6

  (一)传统舞蹈教学模式僵化

  当前舞蹈教学主要还是以口传以及身授为主要方法。口传就是舞蹈教师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口头描述,对舞蹈的技巧进行语言描述;而身授主要是指舞蹈教师通过不同的肢体语言方式对舞蹈技巧或者训练技巧进行演示,让学生能够更为直观地理解。这两种传统方式从抽象理解和直观呈现两个方面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但通过讲解和示范进行舞蹈教学,相对而言容易缺乏趣味性,因为讲解相关的知识是比较枯燥,而肢体动作的示范也较为单调,所以对学生来说缺乏吸引力。这就导致一些学习舞蹈的学生对于舞蹈的内涵认知不足,仅仅只是应付日常的舞蹈学习和训练,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对于舞蹈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样也是不利。因此,采用新的舞蹈教学模式就非常有必要。

  (二)教育叙事对于舞蹈教学的积极影响

  教育叙事本身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更为积极地参与到日常的舞蹈教学当中。叙事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所以运用叙事的方法进行舞蹈教学能够更好地结合学生的天性,从而更好地提升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综合理解。教育叙事实际上就是采用讲述故事的方式围绕教育实践对象进行描述和表达。教育叙事本身就是一个间接经验的传授过程,同时也能够引发学生的知识累积。舞蹈艺术在发展的过程当中,除了留下很多规律性的舞蹈训练模式,也留下了非常多的舞蹈艺术类的故事,舞蹈早已经是世界重要的艺术财富之一。所以,舞蹈教学的过程当中,教师对舞蹈艺术中的故事内容进行讲述可以充分对传统的舞蹈教学方式进行补充,让学生可以从新的角度重新观察舞蹈艺术,从而产生学习舞蹈艺术的热情,更好地配合舞蹈教学。

  二、提升舞蹈教学中教育叙事的应用实效性思考

  在应用教育叙事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把握好舞蹈教学原本就有的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充分发挥教育叙事的各种优势,积极推动舞蹈教学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把握好教育叙事在舞蹈教学中的主线,并且鼓励学生参与其中,这样才能收获比较好的教学效果,增强舞蹈教学的吸引力。

  (一)教育叙事在舞蹈教学中的关键点

  在运用教育叙事教学方式进行舞蹈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明确每一次舞蹈教学的关键点,也就是舞蹈叙事要紧密联系的教育主体内容。因为教育叙事实际上是对舞蹈艺术当中的故事进行重新的演绎,但是一个舞蹈艺术故事当中所能够包含的信息量实际上是非常多的,因此舞蹈教师应该紧密联系每一次舞蹈教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每一次舞蹈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从而围绕这样的一个主题运用教学叙事方式进行演绎。教师运用教育叙事时不能对于各类相关的故事进行随意地联系,而是要集中在一个主要的教学目标上进行故事讲述,这样才能够更为集中地运用舞蹈教学时间,提升舞蹈教学实际效率。实际上,明确教育的主体内容就是每一次舞蹈教学的主线,因为教师只有围绕这样的一个主线进行教学,才能够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进行思维互动,进而参与到舞蹈教育叙事活动当中。教育叙事是围绕一条主要的线索展开的,因此,教师在一个课堂当中也要围绕这样的一个主题进行发展,才能够让学生通过教育叙事获得更为丰富的知识。主线明确是教育叙事在舞蹈教育中进行应用的关键点,教师需要在运用过程当中重视这一点,充分发挥教育叙事的教学机能。

  (二)教育叙事和舞蹈教学实际的结合

  在开展教育叙事的过程当中,教师也需要关注舞蹈教学和教育叙事之间的结合。教育叙事虽然是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但是实际上不能够完全取代示范性的言传身教,需要和传统的展现式教学以及理论教学模式结合在一起,共同形成舞蹈教学的重要模式。教师在进行教育叙事的过程当中,最好是叙述自己的一些故事,直接面对最为真实的自我,并且以这样的故事去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到日常舞蹈教学的常态当中,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舞蹈教学里面的深层次含义。教师要根据班级当中舞蹈教学的实际状况,结合舞蹈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运用教育叙事的手段,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促进舞蹈教学的发展。而对于舞蹈教学过程当中的问题,教师仍然要通过日常的言传身教以及训练才能够逐渐发现。因此,在开展教育叙事的时候,教师不能够完全脱离日常的舞蹈教学,只有充分结合舞蹈教学的实际,才能够使教育叙事在课堂教学当中奏效。在开展教育叙事的时候,教师要充分分析舞蹈课堂上学生的实际状况,从而选取恰当的方式进行教育叙事。如果学生年龄比较小,他们可能对于口头语言的叙事比较容易产生兴趣,所以教师在叙事内容上,要选取学生相对比较容易接受的;但是针对年龄相对于较大的孩子而言,在开展舞蹈教学过程中,教师就需要更进一步运用新的教育叙事方式,如采用视频等,让学生更加信任教育叙事的内容,并且从这些叙事内容当中可以真正得益,这就达到了教育叙事的目的。而在高年级的舞蹈教学中开展教育叙事,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叙事活动当中。学生在参与教育叙事中,可以在教师和其他学生面前进行自主表达,如参加舞蹈训练的感想、自己对于舞蹈艺术的认知等,包括参与到舞蹈学习之中的各种内心世界的变化等。教师应该适当地结合教师叙事和学生叙事,从而发挥出教育叙事在舞蹈教学当中的良性作用。

  (三)通过反思叙事促进舞蹈教学的发展

  舞蹈教育篇7

  论文通过文献的研究分析,实际教学过程中所掌握的教学情况。对比分析了大学体育舞蹈教学的特点与任务、群众性体育舞蹈的发展与现状。发现二者在各自的领域相互独立且相互联系着。如果在各自的领域将对方加以运用。会对自身的发展带来更大的突破。因此,在大学体育舞蹈的教学中应让学生了解群众体育舞蹈的发展现状,更大的提高学生面对群众体育舞蹈教学训练时的掌控能力。

  关键词:体育舞蹈;群众性;交流性

  1 研究目的

  大学体育舞蹈教学以规范学生体育舞蹈风格,扎实基本功。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舞蹈比赛为重要的教学训练方向。随着体育舞蹈事业在我国的发展,除了少数的从事专业竞技体育舞蹈比赛的运动员之外,大多数的体育舞蹈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还是会从事与群众性体育舞蹈相关的工作。因此,分析大学体育舞蹈教学与群众体育舞蹈之间的联系,便于认清二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为完善体育舞蹈教学、以及学生补充体育舞蹈学习内容,是很重要的。

  2 研究方法

  2.1 学校体育舞蹈教育的涵义与特点

  体育舞蹈,又称“国际标准舞”,由社交舞转化而来,是体育与艺术高度结合的一项体育项目,是一种男女为伴的步行式双人舞的竞赛项目。分两个项群:摩登舞和拉丁舞,十个舞种。其中摩登舞项群含有华尔兹、维也纳华尔兹、探戈、狐步和快步舞,拉丁舞项群包括伦巴、恰恰、桑巴、牛仔和斗牛舞。

  1983年体育舞蹈传入中国,至今的发展时间并不算长。一开始只是作为培训的形式,由国外的专家把这项运动带入中国。也在各项交流活动中,培养出了中国自己的体育舞蹈的专业人才。1990年在北京舞蹈学院的社教系成立了国际标准舞专业。陆续全国多所体育专业及艺术专业院校也分别开设了这门专业。这也使国际标准舞的专业化培养走上了更宽广的道路。

  体育舞蹈进入院校后,有了更为系统的训练方法,同时也培养出了一批重要优秀的参赛选手。在国际性的赛事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学校体育舞蹈教育突出的是专业性,在这个过程中。规范了学生的动作、体态,以及对技术技巧的掌握。教师更多的是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的培养,着重的是学生个人专业发展的方向。因此,在这个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学到的是对专业训练的着重认识,掌握的是扎实的基本功及表现力。个人技能在这一阶段得到了提高。

  2.2 群众体育舞蹈的特点

  自舞蹈诞生以来,自娱性的舞蹈就是伴随着舞蹈的发展而延续。体育舞蹈更是这样,一开始在我国出现的时候,就是以“交谊舞”的形式出现,我们可以在很多的文献资料、影视片段中,看到当年的画面,很多的歌舞厅也是为给群众提供这样一个场所而形成的。既然有专业化的发展,自然也少不了群众性的热爱。以舞蹈的功能性来说,就有“自娱自乐,抒怀”、“交流情感,增进友谊”、“增强体质,延长青春”等特点。体育舞蹈更是积诸多特点为一身。既可以抒感,交流情感,又可以锻炼身体。因此也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目前在社会中也存在着诸多的体育舞蹈培训机构。这些培训机构也是很多热爱体育舞蹈的群众学习、认识、了解体育舞蹈的途径之一。一般群众所掌握的体育舞蹈内容,应该是基础的,简单的内容。现在的少年儿童学习体育舞蹈的热情很高,很多比赛中我们可以看到非常多的小朋友参加其中。他们也是群众体育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他们有些人的水平也可以达到专业的水准。这些孩子中有的会从事专业的学习,我国体育舞蹈界的新星,也将在这里产生。

  目前的群众体育舞蹈的培训中,也出现了不少的问题,比如师资配备不专业,很多学员学习的动作是扭曲的,有的是错误的。很多从事这些培训的老师,并没有经过专业的学习和比赛的历练。群众对体育舞蹈的审美认知并没有达到专业规范的程度等。这些也是群众体育舞蹈在发展中存在的部分问题。

  群众性体育舞蹈,更多倾向于自娱性,很多学习热爱它也并不是为了要成为专业的选手。而是为了满足自身对于它的需求和热爱。

  3 结果与分析

  3.1 大学体育舞蹈教育过程中存在群众性因素

  作为一种交流性很强的舞蹈方式,体育舞蹈本身就具备了群众性的特质。因此在大学的培养过程中,这种特质是贯穿始终的。大学体育舞蹈教学脱离不了群众性的实践因素。对学生动作的规范,也就是对群众性体育舞蹈所存在错误动作的纠正。学生们认识了正确的动作,自然在与群众性体育舞蹈的接触中,可以指出问题,纠正问题。

  多数的学生都来自于社会的业余班,这些业余班也是群众性体育舞蹈的代表机构。可见在生源上,大学体育舞蹈和群众性体育舞蹈的联系是很紧密的。同时,大学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积极考虑着群众性因素。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大学在输出人才方面是考虑社会的需求,这点也就是在人才培养的目的上,大学的体育舞蹈教育,是充分考虑了群众性的因素。大学体育舞蹈教育,无论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上是充分考虑了实际的因素。

  在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除了自身掌握并且展示专业技术技巧,更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将专业的知识传授于人。这种传授其实面临的是诸多不同的条件的人。所以考验是相当大的。如果我们在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多些实际操作的案例。多些机会给学生接触不同类型的受传者的话。我想,在学生有一天面临这些问题的时候,不同的经验会给他带来解决这些问题的好方法。大学的体育舞蹈教育始终离不开群众体育舞蹈,无论在教育过程的前面,还是之后。都要受助于群众性体育舞蹈和以体育舞蹈的需求为培养的方向。

  3.2 群众性体育舞蹈是大学体育舞蹈教育的后备军

  群众对一种文化现象、舞蹈种类的热爱程度。会随着时间的累积越来越深。大学体育舞蹈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很多还是会重新走回群众体育舞蹈。无论做教学还是相关的工作。在大学的教育过程中,群众性体育舞蹈培训机构也在为大学提供源源不断的生源。这也是大学体育舞蹈可持续发展的后备军。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入校的同学,有的并不是进过系统学习的,这些同学往往在入校后很难适应规范的教学活动。同样,教师在教授的时候也要面临一个适应与调整的过程。那么这种问题如何解决呢?我想要从生源的源头,也就是诸多的培训机构的师资情况着手。好的老师会给学生带去正确的认识与学习,群众性体育舞蹈如果接受到的是经过专业院校培养过的合格的学生为他们做指导。那么对它自身的良性发展是可以起到突飞猛进的作用。

  为什么现在社会中的培训机构层次不穷,水平也参差不齐。除了缺乏对群众性体育舞蹈的管理与规范以外。还有就是这些培训机构的教师的水平也同样是参差不齐。这无疑也就影响到了院校的生源情况。因此,群众性体育舞蹈在可以选择的时候一定要选择专业的老师来进行辅道,这样培养出的人才才是健康的,积极的,技能完善的人才。无论从事或者不从事相关的专业。都可以让喜欢体育舞蹈的朋友,可以真正感受到体育舞蹈的魅力,并且在审美上可以给群众以正确的指导。

  4 结论与建议

  综上所述,大学体育舞蹈教育与群众体育舞蹈发展是相辅相成、互相制约的过程。大学培养出的合格学生,是群众体育舞蹈健康发展的推动力。群众体育舞蹈的健康发展更是给大学体育舞蹈教育输送高质量的生源。这样的循环,才是良性可持续的。那么如何让两方面更好的互相适应呢?

  (1)在大学的体育舞蹈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尽可能多的接触群众体育舞蹈发展的现状,并且投入其中,做改善其不良因素的工作;

  (2)大学体育舞蹈专业尽可能走入群众中间,多做一些审美教学方面的讲座与示范课,从而提高大家对体育舞蹈的审美情趣与客观认知;

  (3)邀请更多的喜欢热爱体育舞蹈的组织与个人,走入大学体育舞蹈教育的课堂。

  群众性体育舞蹈爱好者进入学校与学生探讨交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尽早的知晓体育舞蹈在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前景。这样相辅相成的关系会促使体育舞蹈在我们的身边健康的发展。给我们带来的除了美的享受、成功的惊喜,更多的是身心的健康与幸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克芬.中国舞蹈发展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 隆荫培,徐尔充.舞蹈艺术概论[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舞蹈教育篇8

  一、少儿舞蹈教育可促进少儿生理与心理的健康发展

  我国著名的舞蹈家吴晓邦说:“艺术以他的感染力去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情操和高尚品质,鼓舞人们的乐观主义和进取精神。”幼儿舞蹈以情感为中心,潜移默化地塑造美的心灵,辨别真、善、美。舞蹈教育中以集体舞为大多数,这就要求每一个学生相互合作从而集体观念自然形成。这种“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胜于苦口婆心的说理,学生会乐于接受,满足自我表现的心理。为此,合理组织各种形式对于培养学生的竞争精神有一定的激励作用。少儿舞蹈教育训练从生理上可以促进少儿的骨骼发育、提高少儿的生理素质及身体素质方面的作用。首先幼儿由于其年龄特点,骨骼、肌肉及肌腱较嫩。可塑性强。从幼儿时期开始训练舞蹈,可以矫正一些不良习惯导致的形体毛病。再者,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反映生活和情感的艺术。一个舞蹈一般需要身体各个部位协调动作,经常性的舞蹈训I练就跟有计划的体育运动一样,有助于幼儿的身体健康发育,有效地提高他们的速度,耐力和灵敏度,并增强体质。因此,少儿舞蹈教育有利于幼儿生理素质的提高是显而易见的。再者舞蹈训练除了能促进少儿们的身体健康发展,还有利于他们气质、仪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舞蹈教育能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使之成为心灵美的人。舞蹈教育锻炼了儿童的意志,增强了儿童们的吃苦耐劳的精神,培养了自尊、自爱、自强、自信的健康个性。最后笔者认为可以结合“自信心训练法”开展舞蹈欣赏。实践证明,这样训练幼儿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态度和想法,可以有效地培养信心。其次,舞蹈是一种用动作表达情感的艺术活动,笔者在舞蹈教育中着眼于让幼儿学习用动作表现情景。再次,我们应尽可能为幼儿创造展现自己才能的机会。儿童得到的肯定多了,无疑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形成活泼大方开朗的性格。

  二、基础训练是培养和开发学生肢体语言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

  基础训练就是严格的基本功训练,首先在少儿舞蹈教学中要解决和克服学生的自然形态,视学舞蹈的少儿,身体缺少“柔韧性”“稳定性”“协调性”和“灵活性”。表现为松懈、呆板、僵硬、不协调,因此。就必须通过舞蹈基本功训练,使他们克服自然形态的各种毛病,掌握正确的形态;训练其肢体的柔韧度,形成其各部肌肉的紧张、松弛的控制能力和各关节的柔韧力量:培养其音乐感和伴随音乐灵活、自如地运用手、眼、身、步四种动作的风格韵律。

  三、在少儿舞蹈教学中笔者认为首先是民族舞蹈的培养和训练

  舞蹈教育篇9

  关 键 词:全面智能发展 不可缺少 作用 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问题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对于如何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智能发展,国家教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改革方针和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更是强调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就曾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过关于智能发展的重要理论。近20年来,不仅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教育领域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各门的学科教学中也引发了许多新的探索。最重要的是,这些探索都强调本学科对促进其他学科能力的作用,同时注重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结合使本学科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就包括了舞蹈教育。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各种不同领域,如: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包括舞蹈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这些智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而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这些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是非常广泛的。在教育上,一方面应当根据个人的能力发展的独特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一方面应当改变以前的不同学科分别以特定的智能发展为目标的分工模式,转向各个学科都围绕发展多元智能的整体目标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最早的教育家之一柏拉图清楚地意识到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身体与思想最完美、最理想的能力。”而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这一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优秀的舞蹈教育传统

  首先就文化艺术的历史传承性而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舞蹈教育传统。有关中国上古时代的舞蹈教育记载已屡见史籍。《史记五帝记》言舜时“以夔为典乐教樨子……诗言意,歌长言,身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论,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记载在《竹书纪年》中得以印证。《竹书纪年》载舜“十七年春二月入学初用万”即远在舜的时代,已经在官方学校里对贵族子弟实施万舞教育。万舞,乃是一种以干羽为舞具的宫廷乐舞。因此,至少在舜的时代,我国已经在学校中实施了乐舞教育。至周初时,舞蹈教育已成定制,且蔚为大观。当时,对不同年龄的学童,在教学内容方面,已有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十有三年,学乐,诵歌,舞勺。”“成童舞象”(《礼记内则》)并且依周礼的规范,在不同时令阶段,对舞蹈教学的内容有相应的规定:“凡必学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皆有序。”(《通典卷53》序)就是周代官办之学校。如果说,周代“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弟子才有机会“习舞”的话,则孔子在唇枪舌剑末所办之私学,在其所教弟子所习之“六艺”中,也同样充实有乐舞教育的内容。《晏子春秋》中载孔子“歌鼓舞以聚徒”,以歌舞形式聚众多门徒弟子,足见歌舞教育在其时社会下层民众中也是颇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同时,也证实了即使在两千多年之前的古代文化氛围内,舞蹈教育也是普通平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舞蹈教育的缺失

  就中国的舞蹈教育状况而言,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是对少数将来要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有把舞蹈课列入必学课程之中,只是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课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甚至在一些偏远或不发达地区,除了主科教育,其他艺术教育更是为零,又何来舞蹈教育。就算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也存在不重视普及舞蹈教育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没有确定舞蹈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其实在舞蹈教育中,舞蹈能力也是控制肢体完成动作的能力,即身体运动智能,它本身就是重要的智能,就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舞蹈活动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贡献。例如,舞蹈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相当的促进作用。有关研究证明,在校有舞蹈特长或其他音乐特长的学生并不像以前人们所认为的丧志或不务正业,相反这部分同学无论在学习成绩或是在组织能力上都大大超过其他同学。这些都显现了舞蹈智能的发展不仅对于音乐智能和身体智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的影响更为显著。有关专家认为:在舞蹈和舞蹈教育的诸多价值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及与此相连的独特的情绪体验。舞蹈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和自学心,扩展表达力和影响力。

  三、国际舞蹈教育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世界教育体系中,舞蹈教育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普及型教育体制;一类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制度。在美国,自上世纪以来,小学、中学、大学里都普遍设有学生所必修的舞蹈课程,且教学目标明确,自成体系。1994年美国公布的《2000年教育法》,首次以政府的名义规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统括为艺术科,成为同语言、数学等诸学科并立的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而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科的各门课程从小学伊始,一直延续到十二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从小学到初中,音乐、舞蹈是必修课。艺术课程每周所占学时,各校稍有不同。在我们所看到的学校里,少的有三学时,多的达五学时。”(郭明达:《世界艺术教育》第23页)而在美国的大学里几乎均设有舞蹈学科。在美国的普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体系中,舞蹈不仅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更被视为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美化人、优化人的重要教育手段,具有了其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学科地位。毫无疑问,这种普及型舞蹈教育机制,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道德文明素质、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文明人格都是大有益处的。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舞蹈教育则强调并致力于对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某些学者称之为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而封闭的舞蹈教育子系统。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并强化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舞蹈专门人才。这种舞蹈教育主要是通过中等专业教育予以实施。如俄罗斯最为著名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所舞蹈学校,招收读完小学三年级的十岁儿童入学,学制分别为八至九年。在这类舞蹈学校里,学生们要学习完全部小学、中学的文化课程,并同时要学习舞蹈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而在其他音乐、戏剧等高等学校里,学生则专攻教育、编导和部分史论专业。这类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体制,其宗旨在于对舞蹈本身艺术价值的探求和提升。并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也确实培养出诸如巴甫洛娃、卡萨文娜、谢苗诺娃、扎哈罗夫、乌兰诺娃等一批闻名于世的杰出舞蹈家,对世界芭蕾艺术贡献卓著。

  四、进行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未来展望

  进行舞蹈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两个舞蹈剧目或舞蹈技巧,而是为了在学习中得到技能。许多人认为舞蹈仅仅是步骤与姿势的简单记忆,学习它产生不了什么更深远的意义。那到底舞蹈对于青少年有什么直接意义?从美的角度出发,可以列举下列几条:

  (1)舞蹈可以使学生感受和发扬积极、艰苦、乐观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培养;

  (2)我国悠久的舞蹈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舞,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集体舞可以培养集体主义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可以加强纪律观念;

  (4)力量型舞蹈,可以培养勇敢、豪迈和进取精神;

  (5)抒情型舞蹈,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优美的情操,在获得美的享受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力;

  (6)舞蹈可以使身体器官灵活敏锐,从而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7)可以养成优美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习惯,增加辨别美丑的能力;

  (8)舞蹈的节奏性,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感受事物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办事能力;

  (9)舞蹈可以健身,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匀称发展。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意识到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学科——能够和谐地将身体、精神、情感以及社会的不同层面融合在一起。舞蹈有卓越的潜能来发展舞蹈教育的各个方面。

  学习和认知的结果不仅是因为教育,而是因为学生被引导到一条金色的发现之路。教育不是事实和技巧的堆砌。将科学等其他学科融会到美学中来,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能力,同时也给予认知完整性。通过对艺术的追求和体验,学生会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及对事物的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从出生时的手舞足蹈开始,生命就有了它的活力。身体本身是不能与情感、知识、社会所分离的,舞蹈教育正好把这些都结合起来,构成人的完整性。从教育的长远来看,有一项技能可能会帮助一个学生找到一份工作。但是这项技能或许很快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们需要知识全面、可塑性高的人才来满足新的需要。舞蹈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宗旨。

  虽然我们的舞蹈普及教育还并未在全国范围展开,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些中小学甚至高校已开始填补这一空白。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就曾经先后报道了北京二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名校舞蹈教育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不管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着,至少这一教育形式的新变化已日益浮出了水面。

  作为一名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笔者比较倾向于恢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舞蹈教育传统,即对受教育者,从幼儿教育开始,直到高等教育,实施普遍而正规有序的舞蹈教育,将舞蹈作为一门既健美人的体魄,又陶冶人的性情;既阐扬人的艺术个性特点,又培育人的集体团队理念的独立学科,郑重列入国民教育系统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舞蹈教育既名正言顺又理直气壮地登上高等教育的大雅之堂,占有本应占有的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舞蹈知识手册》隆荫培 徐尔充 欧建平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于平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舞蹈教育篇10

  关键词:全面智能发展 不可缺少 作用 意义

  我们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问题愈来愈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对于如何促进青少年的全面智能发展,国家教委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教育改革方针和教育理念,新的教育理念更是强调要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促进受教育者身心的全面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就曾在上世纪80年代提出过关于智能发展的重要理论。近20年来,不仅在心理学界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在教育领域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在各门的学科教学中也引发了许多新的探索。最重要的是,这些探索都强调本学科对促进其他学科能力的作用,同时注重通过与其他学科的渗透与结合使本学科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其中就包括了舞蹈教育。加德纳认为,人的智能是多方面的,它包括各种不同领域,如:语言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包括舞蹈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等。这些智能具有相当的独立性,而在人们的实践活动中常常是结合在一起发挥作用的。在这些智能的发展过程中,互相影响、互相渗透是非常广泛的。在教育上,一方面应当根据个人的能力发展的独特的优势领域和弱势领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另一方面应当改变以前的不同学科分别以特定的智能发展为目标的分工模式,转向各个学科都围绕发展多元智能的整体目标来设计和实施教学内容。最早的教育家之一柏拉图清楚地意识到全面教育的重要性。他说:“教育的目的就是赋予身体与思想最完美、最理想的能力。”而舞蹈教育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更是这一实施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优秀的舞蹈教育传统

  首先就文化艺术的历史传承性而言,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舞蹈教育传统。有关中国上古时代的舞蹈教育记载已屡见史籍。《史记五帝记》言舜时“以夔为典乐教樨子……诗言意,歌长言,身依永,律和声,八音能谐,毋相夺论,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此记载在《竹书纪年》中得以印证。《竹书纪年》载舜“十七年春二月入学初用万”即远在舜的时代,已经在官方学校里对贵族子弟实施万舞教育。万舞,乃是一种以干羽为舞具的宫廷乐舞。因此,至少在舜的时代,我国已经在学校中实施了乐舞教育。至周初时,舞蹈教育已成定制,且蔚为大观。当时,对不同年龄的学童,在教学内容方面,已有了明确的教学要求:“十有三年,学乐,诵歌,舞勺。”“成童舞象”(《礼记内则》)并且依周礼的规范,在不同时令阶段,对舞蹈教学的内容有相应的规定:“凡必学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皆有序。”(《通典卷53》序)就是周代官办之学校。如果说,周代“学在官府”,只有贵族弟子才有机会“习舞”的话,则孔子在唇枪舌剑末所办之私学,在其所教弟子所习之“六艺”中,也同样充实有乐舞教育的内容。《晏子春秋》中载孔子“歌鼓舞以聚徒”,以歌舞形式聚众多门徒弟子,足见歌舞教育在其时社会下层民众中也是颇具影响力和感召力的。同时,也证实了即使在两千多年之前的古代文化氛围内,舞蹈教育也是普通平民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

  二、当代舞蹈教育的缺失

  就中国的舞蹈教育状况而言,长期以来我国舞蹈教育的价值曾被人们所低估。许多人认为,舞蹈能力的培养只是对少数将来要从事舞蹈工作的人是必需的,对一般学生来说只是点缀,中国的小学教育一直到大学教育从来没有把舞蹈课列入必学课程之中,只是少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课外活动课加入一些舞蹈活动内容。甚至在一些偏远或不发达地区,除了主科教育,其他艺术教育更是为零,又何来舞蹈教育。就算在一些较为发达的城市也存在不重视普及舞蹈教育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最直接的原因是没有确定舞蹈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其实在舞蹈教育中,舞蹈能力也是控制肢体完成动作的能力,即身体运动智能,它本身就是重要的智能,就是基础教育的一部分,舞蹈活动对多元智能的发展有着十分积极的贡献。例如,舞蹈能力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相当的促进作用。有关研究证明,在校有舞蹈特长或其他音乐特长的学生并不像以前人们所认为的玩物丧志或不务正业,相反这部分同学无论在学习成绩或是在组织能力上都大大超过其他同学。这些都显现了舞蹈智能的发展不仅对于音乐智能和身体智能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于自我认识智能和人际关系智能的影响更为显著。有关专家认为:在舞蹈和舞蹈教育的诸多价值中,最重要的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及与此相连的独特的情绪体验。舞蹈教育可以发展学生的自我同一性和自学心,扩展表达力和影响力。

  三、国际舞蹈教育现状

  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世界教育体系中,舞蹈教育大致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类是以美国为代表的普及型教育体制;一类是以前苏联为代表的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制度。在美国,自上世纪以来,小学、中学、大学里都普遍设有学生所必修的舞蹈课程,且教学目标明确,自成体系。1994年美国公布的《2000年教育法》,首次以政府的名义规定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将音乐、舞蹈、戏剧、美术、影视等统括为艺术科,成为同语言、数学等诸学科并立的学校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而值得注意的是,艺术科的各门课程从小学伊始,一直延续到十二年级,相当于中国的高中毕业。“从小学到初中,音乐、舞蹈是必修课。艺术课程每周所占学时,各校稍有不同。在我们所看到的学校里,少的有三学时,多的达五学时。”(郭明达:《世界艺术教育》第23页)而在美国的大学里几乎均设有舞蹈学科。在美国的普通教育乃至高等教育体系中,舞蹈不仅被视为一种艺术形式,更被视为一种培养人、教育人、美化人、优化人的重要教育手段,具有了其独立的、不可替代的教育学科地位。毫无疑问,这种普及型舞蹈教育机制,对于提高受教育者的身心健康、道德文明素质、艺术素养,全面提升受教育者的文明人格都是大有益处的。 以前苏联为代表的舞蹈教育则强调并致力于对专业舞蹈人才的培养。某些学者称之为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模式。这一模式的特点是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形成了一个较为独立而封闭的舞蹈教育子系统。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现并强化培养出一批出类拔萃的舞蹈专门人才。这种舞蹈教育主要是通过中等专业教育予以实施。如俄罗斯最为著名的莫斯科和列宁格勒两所舞蹈学校,招收读完小学三年级的十岁儿童入学,学制分别为八至九年。在这类舞蹈学校里,学生们要学习完全部小学、中学的文化课程,并同时要学习舞蹈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而在其他音乐、戏剧等高等学校里,学生则专攻教育、编导和部分史论专业。这类早期专业型舞蹈教育体制,其宗旨在于对舞蹈本身艺术价值的探求和提升。并且,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也确实培养出诸如巴甫洛娃、卡萨文娜、谢苗诺娃、扎哈罗夫、乌兰诺娃等一批闻名于世的杰出舞蹈家,对世界芭蕾艺术贡献卓著。

  四、进行舞蹈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未来展望

  进行舞蹈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学生学会一两个舞蹈剧目或舞蹈技巧,而是为了在学习中得到技能。许多人认为舞蹈仅仅是步骤与姿势的简单记忆,学习它产生不了什么更深远的意义。那到底舞蹈对于青少年有什么直接意义?从美的角度出发,可以列举下列几条:

  (1)舞蹈可以使学生感受和发扬积极、艰苦、乐观的思想感情,有助于共产主义思想的培养;

  (2)我国悠久的舞蹈传统和丰富多彩的民间舞,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3)集体舞可以培养集体主义和团结友爱的精神,可以加强纪律观念;

  (4)力量型舞蹈,可以培养勇敢、豪迈和进取精神;

  (5)抒情型舞蹈,可以陶冶性情,培养优美的情操,在获得美的享受中增强对美的感受力;

  (6)舞蹈可以使身体器官灵活敏锐,从而增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智力;

  (7)可以养成优美的举止和正确的体态习惯,增加辨别美丑的能力;

  (8)舞蹈的节奏性,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和节奏感,感受事物的能力,增强学生的办事能力;

  (9)舞蹈可以健身,有助于学生身体的匀称发展。

  所有这些都让我们意识到舞蹈——作为一门艺术教育学科——能够和谐地将身体、精神、情感以及社会的不同层面融合在一起。舞蹈有卓越的潜能来发展舞蹈教育的各个方面。

  学习和认知的结果不仅是因为教育,而是因为学生被引导到一条金色的发现之路。教育不是事实和技巧的堆砌。将科学等其他学科融会到美学中来,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能力,同时也给予认知完整性。通过对艺术的追求和体验,学生会有更敏锐的观察力及对事物的鉴赏能力,只有这样教育才是最有效的。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从出生时的手舞足蹈开始,生命就有了它的活力。身体本身是不能与情感、知识、社会所分离的,舞蹈教育正好把这些都结合起来,构成人的完整性。从教育的长远来看,有一项技能可能会帮助一个学生找到一份工作。但是这项技能或许很快就会被淘汰,所以我们需要知识全面、可塑性高的人才来满足新的需要。舞蹈作为一种教育手段也帮助我们更好地完成这一教学宗旨。

  虽然我们的舞蹈普及教育还并未在全国范围展开,但我们欣喜地看到已经有些中小学甚至高校已开始填补这一空白。中央电视台《舞蹈世界》栏目就曾经先后报道了北京二中、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这些名校舞蹈教育已经如火如荼地展开,不管是以何种形式进行着,至少这一教育形式的新变化已日益浮出了水面。

  作为一名高校舞蹈教育工作者,笔者比较倾向于恢复中华民族数千年的舞蹈教育传统,即对受教育者,从幼儿教育开始,直到高等教育,实施普遍而正规有序的舞蹈教育,将舞蹈作为一门既健美人的体魄,又陶冶人的性情;既阐扬人的艺术个性特点,又培育人的集体团队理念的独立学科,郑重列入国民教育系统之中。只有这样,才能使舞蹈教育既名正言顺又理直气壮地登上高等教育的大雅之堂,占有本应占有的教育领域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舞蹈知识手册》隆荫培 徐尔充 欧建平著 上海音乐出版社 1999

  [2]《风姿流韵——舞蹈文化与舞蹈审美》于平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国家艺术课程标准》

上一篇:网小艺访谈|古装剧片:请不要这样“架空”或“戏说”历史哦
下一篇:性侵害(多个国家和地区违反法律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