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对孔子最初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全国批林批孔的时期。那时我才十几岁,对世事似懂非懂,但对待被批判的对象之一、儒家经典《三字经》,却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且能流利顺畅的背诵下来。   我的小学到高中,是从1967年到1976年的文革期间完成的。那时学校每学期都不怎么上课,大多时间是学农、支农。少年时期精力旺盛,头脑空闲,没有家务时就跟着我老爷钱鹏(爷爷的最小弟弟)学习国学经典,逐步接触到《易经》、《史记》、《论语》、《孟子》等书籍。我老爷是个旧社会的教书先生,是村里唯一的一个文化人,也是周边十多个村子里少有的儒者。每逢过年的时候,村里很多人都会求他写春联,或咨询一年的吉凶祸福与风调雨顺什么的。是在他的引导之下,开启了我的国学学习之路。   少年时,就听老爷讲过,半部《论语》可以治天下。对这个说法,一直很是迷惑不解。大学毕业后好多年,很想仔细研究明白为什么古人会有如此结论,研读《论语》近二十年,始终未得结果。后来,因为学术的需要,我系统地研究了古希腊哲学家芝诺、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著作,又研究了蒙田、布鲁诺、弗朗西斯·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兹、洛克、休谟、贝克莱、康德和黑格尔的等等近代西方哲学家的著作,但从头到尾,还是没有摆脱对一些哲学理论上所遇到的和现实生活所不能摆脱的问题的困扰。比如,人的生命就是怎么个过程?道德伦理的规范如何才能可靠地建立?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宇宙的基本形态应该怎样勾画?直到近十年来,偶然在朋友们的启发中得到启迪,借助《论语》的蓝本——《易经》,尤其是《易经》中由据说是孔子所作的《系辞》,才得以从许多理论和现实中所遇到的困惑里逐渐走了出来。   近几年因为系统地研究《论语》和《中庸》之故,我对孔老先生的敬佩崇拜之情,无以言表,曾特地于2017年5月份,亲自前往山东曲阜的孔庙祭拜孔子。我平时阅读《史记》,反复阅读最多的篇章就是《孔子世家》。据《史记》记载:“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   孔子时代,“野合”之意,是非常有文化内涵的。妈妈是年龄小的少女,父亲是年龄大的老男,《乾》之老男和《兑》之少女婚配,五行上都属金,《乾》为“野”,因此这样男女相合,被称为“野合”。用现在的话来讲,孔子是一个合乎婚姻法但父母年龄不相当的家庭所生。但也许正是这样的婚姻,我们中华民族才诞生了一位能成为万世师表的圣人。   虽然我不是孔氏家族的人,但我对孔氏后人的孝道,有过身临其境的感受。孔氏家族的后人对长辈真的能做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氏家族孝道的家风,是我们构建和谐、文明家庭的楷模。而文明和谐的家庭,能给老人、年轻人和孩子都带来幸福和愉悦。   要想学习了解孔子的学问,离不开《论语》,要想体会孔子学问的理论高度,就得学习《易经》的《十翼》。例如在人“性本善”和“性本恶”的问题上,不仅孟子和荀子及其继承者,一直争论到现在也没弄清楚,其实世世代代的西方哲学家们到现在也始终没有完美的解决。而对于这个问题,孔子指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孔子的意思是说,人性本于物质性,物质自身不能辨别善、恶。只是人有了语言、文字,并借助语言、文字进行思维,才产生了善、恶的概念,进而导致的性本善和性本恶之争。人若不会语言,不认识文字,哪里知道善、恶,更谈不上探讨什么是性本善和性本恶的问题了。人性,是指人的认知性。性本善或性本恶,是在知道善、恶的前提下,与意志相关的或善或恶的动机。而人性之本,皆如物性,若令其辨别善恶之原,超越了人性的定义界限。所以,《论语》首句,讲的就是教育问题。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比较清楚地辨别是非善恶。也正因为如此,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倡导首先使人受教育、能辨别善恶,然后再努力修身向善,践行仁道。   对待人生观的问题,孔子的老师老子在《道德经》中指出:“出生入死”,有生就必然有死,这个回答让人无奈甚至悲观。但孔子的解答,却是开明、豁达的。他将老师的话改为“朝闻其道,夕死可矣。”人类社会的存在,是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的过程。社会的文明进步,是通过长江后浪推前浪实现的,是个“积小以高大”的过程。在你所处的那个时代,只要你是个积极向上、努力追求文化知识的人,是一个明白道理的人,甚至是一个发现新道理的人,无论是自然领域还是人文领域,你的一生,就是有意义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不遗憾的一生。   人活在世上,离不开与人交往。那么与人交往的基本原则是什么?孔子在《易经》中指出,“出门同人,又谁咎也?”翻译过来就是“与人为善,谁还能怪罪你呢?”在《论语》中,孔子将这句理论上推演出来的结论,翻译过来就是“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意思是说,对待长辈,应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对待年龄小的,要做到“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同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达而达人”。   不仅现代,有许多人热衷与当官为宦,古今中外,历来如此。据《论语》记载,孔子的学生子路问他如何从政的问题,子回答说:“先之劳之。”子路再次求问,孔子回答说:“无倦。”孔子的意思是说,官宦,是人们要推举一个能带领大家克服困难的人,不是找一个大老爷骑在头上。所以从政的人,要在认识论上对当官的本质问题要有明确的认知,那就是带头奉献、付出,带头克服各种艰难、困苦。只要能与民众同甘苦,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民众没有不拥戴的。做官要有韧劲和耐心,劝导民众兢兢业业,急民众之所急,如同困境中打井找水,必然能解决吃水的问题。如果有这样的心态来从政,怎么能不受百姓的拥戴呢?   现在科学发达了,普及的也很全面。当物理学家用玻尔兹曼公式研究时间的本质的问题是,发现时间的确是不能倒流的。而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已经在“川上”断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即:时间象大河之水一样,日夜流淌,永不回头!”爱因斯坦说:“当科学家们历尽千辛攀登上真理的顶峰时,却发现神学家们早已在那里等待了几千年。”孔子通晓易理。借助《易经》,我们不仅能推断出时间是不可倒流的,而且是不均匀“流淌”的。孔子的伟大,由此可见一斑。   孔子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比如,他告诉我们在困境中要“致命遂志”,困难是一定能够克服的,前途永远是光明的。孔子也告诉我们,在顺境时,要知道“无平不陂”,也就是说,人生不会永远是顺境,如同地上不可能都是平川、平原。孔子还告诉我们,在平凡而无忧无虑的生活中,要“思患而豫防之”,也就是要时时要有忧患意识。   如果您有机缘来到孔子的故乡,站在泰山脚下,只要您愿意,您一定相信自己能登上泰山,但此时您环顾四周,就会发现自己的渺小。如果您经过努力,登上了泰山,然后眺望远方,您同样会发现自己微不足道。当您知道《论语》是古今中外独一无二的、以宇宙学为蓝本的、且通俗易懂的伦理学经典时,孔子的泰山形象,会不可抑制地在您心中悠然而生。   “太山不可坏乎!梁柱不可摧乎!哲人不可萎乎!”即使再过2500年,孔子依然是全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导师之一!

    (“2017全球同祭孔·孔子文化季”系列活动正在展开,此系列活动由全球祭孔联盟主办,中国孔子基金会网络传播中心、中国孔子网融媒体、山东孔子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办。“我心中的孔子”作品征集活动为“2017全球同祭孔·孔子文化季”线上活动之一,旨在让更多的传统文化爱好者通过文字表达心声,主要通过网站、APP、微信、微博及全国各地孔子学堂等渠道进行作品征集和发布,也欢迎大家积极参与到2017全球同祭孔活动中来。   投稿邮箱:kzwygxx@163.com   截止日期:2017年9月20日 

上一篇: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下一篇: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