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回顾(二)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2023年3月12日上午,2022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分论坛一“国际设计政策研究”在绍兴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本分论坛以“国际设计政策”为主题,旨在放眼世界,交流各国先进设计经验以促进共同进步。

  本次论坛分为上下两场。上半场为主题演讲,由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教授刘肖健担任学术主持,演讲嘉宾包括: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教育部工业设计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余隋怀;日本Good Design Award终身名誉顾问、日本设计振兴会首席运营官(2001-2016)青木史郎;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卢涛;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南特设计联合学院(NACAA)院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俞坚;荷兰埃因霍芬大学教授胡军;iF设计奖项主席Uwe Cremering;土耳其工业设计师协会主席Sertac Ersayin。

  

  上半场学术主持

  刘肖健,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教授

  下半场为圆桌讨论,由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宋建明担任主持,嘉宾包括:浙江大学未来设计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孙守迁;浙江省工业设计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主任,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前校长华尔天;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所所长James Hope;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尚想实验室主任Kostas Terzidis;瑞德设计联合创始人晋常宝;杭州天元宠物常务副总虞晓春;以及上半场学术主持人、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教授刘肖健。

  

  下半场学术主持

  宋建明,中国设计智造大奖组委会主席、中国美术学院教授

  主题演讲

  01 《设计思维实践——设计教育的探索》

  

  余隋怀,西北工业大学教授、教育部工业设计分教指委副主任委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会长

  余隋怀面向设计教育的方向提出了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的创新方案。余教授首先将工业设计不同时期的定义进行了对比,指出人工智能时代的工业设计教育分为传统设计、设计思维与计算设计三种类型,并且需要多学科、多技术的交叉融合以培养“问题导向思维”。他用爱彼迎和西门子保鲜盒的案例阐释了设计思维的培养和以人为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设计创新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引入这些能力,并将“如何发现问题”作为培养的重点。基于对欧林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等名校的产品设计课程的学习借鉴,他提出要把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与工程现实相结合,形成团队合作思维、创业者思维、跨学科思维、全球思维和伦理道德思维相融合的培养模式,并展示了在中小学生创新素质培养中的探索效果。通过设置相关能力培养课程和团队动手合作方式,激发出中小学生强大的设计创新力。最后,余教授指出,中国工业设计新工科人才需要有四种能力:为前沿领域提供优质解决方案,以创新思维和方法主导设计,以工程实践赋能设计创新,以及对中国习惯、中国国情和中华文化的融会贯通。

  02 《面向21世纪的日本优良设计奖使命》

  

  青木史郎,日本Good Design Award终身名誉顾问、日本设计振兴会首席运营官(2001-2016)

  青木史郎介绍了日本优良设计奖(Good Design Award)的起源与发展。作为一项认知率高、领域覆盖面强、公益性运作的国际奖项,自1957年成立以来,它的发展理念几经变化。从(通过设计推广)提高日本产业竞争力,到酌选优质商品再到确立专业化程序化的设计评审制度,最后在1998年私有化时期(民营化再出发阶段),青木史郎负责改革,才有了现在的Good Design Award——一项致力于推进社会前进的优秀设计奖。

  青木史郎就Good Design的理念转变进行了三方面的阐释。首先,Good Design转变成一项有着可共享设计价值机制、可持续收益体制的权威性奖项。其次,Good Design通过兼容并蓄的设计理念促进贸易发展和设计创业,形成发现价值、宣传价值、创造价值的共创循环装置,促进设计的有序发展。最后,Good Design开启共享价值阶段,通过政府支持、市场竞争形成基于共感和共创的价值创造机制,实现设计创造价值、价值推动社会及设计发展的良好价值循环体系。

  03 《重新设计“设计”:数字时代的技术与设计》

  

  卢涛,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

  卢涛探究了“数字化是否在改变设计,未来将形成怎样的关系与形态?”与“设计数字化怎样落地,是否能够产业化?” 这两个关键问题,从技术与设计的关系、历史脉络、范式重构以及人与技术之间的联系这四个方面展开了深入讨论。

  卢涛将技术分为创造物质、创造知识、创造活动和创造意志四种模式,并阐明了设计在其中扮演的不同角色,设计与技术相互叠合、相互依存、相互促进,重点问题是如何找到革新的驱动维度。从上个世纪30年代的工业时代到80年代的服务时代,再到21世纪初的数字时代,设计的价值主张从用户需求导向的物质设计到聚焦体验的设计,并进一步延续到知识的生产,设计与技术的契合度越来越高。颠覆式创新由“技术和意义的改变”两个维度所驱动的,技术发展到顶峰会威胁人类,因此需要重新定义标准。卢教授分析了设计范式重构以及在技术维度重置算法、算力和算据的可能性,包括技术与设计共同重塑价值和技术进步的内外部力量结合,以及人在其中的关键作用。基于数字化自动生成座椅案例,他阐述了品牌从1.0版本“无尽之行”走向2.0版本“生而不同”的转变过程,介绍了从完全借助数字化自动生成形体,到以基本母型结合计算机算法与用户自定义形成的共创系统,通过“算法+制造+C2M模式”的小闭环优势构建web3.0时代下的数字资产价值体系,以实际案例诠释了如何在数字时代重建设计范式。

  

  

  04 《面向未来的生活场景营造》

  

  俞坚,中国美术学院国际教育学院院长、南特设计联合学院(NACAA)院长、中国建筑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俞坚就思考未来、未来设计问题介绍了南特设计联合学院的教育理念。南特是一所由中国美术学院和法国南特大西洋设计学院联合成立的中外合作教学机构。南特的定位有三点,一是中国特色与国际视野的融合;二是跨学科的艺科共创;三是面向社会服务的产学协同。学校定位于培养出具有国际视野的设计创新领导者,以美好生活营造为核心构建并行联动的教学体系。他指出:时代的知识变化迅速,传统本科教学模式下的基础知识并非能够享用终身,我们需要在工作当中、继续教育当中不断重回人文社科的知识学习。南特建立了艺术赋能、数字融合、设计创新并行联动的教学体系,创建数字社会变革的前沿阵地,形成跨界协作创新的对话平台,并创造共同话语的交织点。南特基于设计思辨、设计叙事、设计共创三大策略进行教学,通过与深圳港科大合作的科技硕士创新班的教学探索即“艺科共创”课程探索,探索面向未来的共创发展。

  

  

  05 《荷兰设计工程科学学科现状和展望》

  

  胡军,荷兰埃因霍芬大学教授

  胡军介绍了荷兰高校的设计工程学科的探索。荷兰的设计具有极简主义、实验性、创新、古怪、幽默等特色。胡教授对五所荷兰高校的设计工程科学和设计工程专业进行了详细分析。荷兰高校更加注重科际整合与跨学科研究,并提出设计是手段,研究为目的,要通过设计进行研究。其次,胡教授介绍了知识产权组织和OIW部门计划的目标。OIW将知识建设,扩大教育能力容量和获取新技术并适应技术发展作为目标,并且确立了设计+工程学科的地位。最后,胡教授分析了荷兰不同高校的现如今精选焦点并进行相对应的总结与展望。在人类共同体这个大背景下,高校所关注的未来并不仅仅是个人或某个国家、某个地区的未来,更应该是全人类的未来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针对2015年联合国给出的十七个可持续发展目标,有些富有责任感的高校设计专业已经把自己的发展方向直接与这十七个目标相关联,并提出了具体的研究与学科建设计划。

  06 《大趋势与iF设计奖》

  

  Uwe Cremering,iF设计奖项主席

  iF设计七十周年纪念日即将到来,作为iF设计公司的首席执行官,Uwe Cremering 针对人工智能探讨了未来的市场消费升级与数字化发展之路。

  通过对厨房、浴室两个常见生活场景的描述,Uwe Cremering指出智能产品已经成为用户美好生活的连接者。比如在智慧厨房,用户可以通过智能厨电提供的数字食谱、操作预设等服务,享受烹饪、享受与亲朋相聚以及享受生活本身。用户也可以通过浴室的智能产品如智能淋浴头、恒温器、水疗浴缸等,在视觉、听觉、触觉、感觉等多感官上得到放松,短时间内舒缓生活的压力,净化心灵。

  Uwe Cremering指出,人们在关注人工智能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自身,虽然很多东西已经被人工智能、机器人取代,但同时它们也通过改变环境如净化空气、消毒等措施,给用户提供精神支持,让生活更加的舒适惬意。与此同时,智能家居将工作与生活相联,用户可以通过电脑、智能手机等设备进行远程办公,让生活空间不再受地域限制。用户也可以通过智能手表进行健康管理与社交,通过VR眼镜获取多元的知识。在出行方面,自动驾驶仓的空间拓展与娱乐元素的添加,让生活空间也变得可移动且便利。

  生活中的各类智慧场景、智能产品、智慧出行无一不在展示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趋势:移动性(Mobility),即借助工具打破生活与工作、出行与娱乐的时空边界,让生活更加的便利。

  07 《设计智造与协同创新》

  

  Sertac Ersayin,土耳其工业设计师协会主席

  Sertac Ersayin就设计智造与协同创新展开讨论,针对设计智造主题,从工业设计师的角度提出了商业智能、创新智能、直觉智能和设计智能等概念,给出了对于设计智造的见解。

  Sertac Ersayin首先介绍了四个概念:商业智能指的是信息生产的体系,通过纵观历史、现在和未来,对商业细分、商业趋势、用户需求等方面的信息进行更加合理的决策;创新智能即创新的内在源头,是企业致胜的竞争力所在,使得我们能够贴近市场需求,打开开源性创新周期;直觉智能则是一种内在性的反思,反映出设计师的思维方式;而设计智能是把设计智能化、智造化。将商业、创新、直觉和设计智能结合在一起形成360度全方位立体化的智能,在这些智能的背后是庞大的大数据支撑。而大数据所组成的是数据智能,需要考虑价值链、所在行业领域、客户企业和利益相关者,将各类数据进行智能集约。Sertac Ersayin以旅行、教育、医疗、零售和能源五个方面的生活化案例为例,提出作为设计者,有必要借助数据智能,在所有可行信息中找到与客户最重要的最直接相关的信息。

  针对协同创新主题,Sertac Ersayin 提出协同创新既是一个平台,也是一种结构。平台表现为对于各个利益相关者,形成网络支持,在这一网络中彼此了解,找到可行的合作伙伴,补齐知识短板。结构体现在协作过程中定义的目标,随着协作的发展不断的灵活调整,并集思广益形成合力。

  对人工智能的角色,Sertac Ersayin提出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非人工智能,都需要情感智能,人工智能决策基于已有的数据库作出决策,这需要一定的判断和推断能力,而道德层面的判断力是人类独有的一种技能。当然基于人工智能的各种技术和决策也需要责任心和勇气,直觉也不可或缺,这是现在人工智能无法做到的。

  圆桌会议 Q&A

  

  01 汽车行业设计发展趋势

  宋建明(主持人):James Hope 先生,您作为汽车行业设计的专家,在汽车行业里,最亮眼的是马斯克的汽车观以及他的实践,请您谈谈,站在中国立场,怎么来应对这样一种变化的趋势?希望给出您的指引。

  James Hope:这个问题非常棒!作为设计师,这是我们必须畅想的一个问题。首先设计师必须是未来性的,能够畅想未来。作为汽车设计师,整个行业发生模式变迁是令人振奋的,现在有很多新能源汽车,因此开发制造流程会有所变化。我们熟知的特斯拉就非常了不起,它敢于引领前沿,设计的细节,采用的材料都很有未来感,整体都是朝向未来去畅想的。因此,作为汽车设计师,应该打开天窗,另辟蹊径,为未来深谋远虑。

  

  James Hope,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交通工具设计研究所所长

  02 AI时代人类生产的挑战

  宋建明(主持人):Kostas Terzidis 先生,昨天您演讲的《设计设计设计》给我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设计一直在遭遇动态变化的过程,今天在AI时代,我们开启了一个新的景观或是说拷问,从机械的算法一直到类人类的算法,直逼超人类的环境,人类的生存可能遭遇挑战。从设计策略的角度,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希望您给出指引。

  Kostas Terzidis:历史总是在重演。2000年我在哈佛任教,一夜间数字化,而数字化是一个全新的方法,很多人认为这是昙花一现,没有未来。作为教授,作为设计师,我们怎么知道眼前看到的是人,还是机器?比如说屏幕当中看到的是人,还是影像?很多人觉得这个东西昙花一现,马上没有了,就像20年前大家说数字化没有未来,现在也是一样。但是我觉得不太可能,过去了就是过去了,我们要重新进行思考,进行思维的转变,就像一种谈判一样,要不断地磨合,就会有利有弊,有获得有失去,要向前发展,更要专注所忽略掉的东西。我跟孩子也这样去讲,作为教育者的思维,授人以渔。刚才一位教授讲了智能,智能不是必须像人类一样有人情味。就像孩子的思想非常丰富,孩子会有很多的幽默,这是一个方向,也是一个很宏观的话题。

  

  Kostas Terzidis,同济大学设计创意学院教授,尚想实验室主任

  03 设计人才培养策略

  宋建明(主持人):孙守迁教授,您在国家产业艺科融合教育的前沿,有很多的经验,面对当下各种各样的压力,在人才培养方面,从策略的角度应该有什么样的思考?希望孙教授给我们一个分享。

  孙守迁:设计的周围存在着三个圈:科学、艺术、产业,中间是设计。科艺融合在这个时代有将遭遇新的挑战,就是产业融入的挑战。三者融合学科才是稳定的。产业界也开始发现设计的力量、设计的价值。人工智能都是从这个时代产生的,因为大量数据并不掌握在教授手上,也不掌握在艺术家手上,而是掌握在产业界。因此我们的设计必须研究产品怎么走向产业的逻辑,这是我们大学所匮乏的。再者人类、信息、物理三者的融合。杭州的经济在信息方面确实做得非常不错,包括平台经济。但是仅仅关注平台经济不够,我们要考虑未来的终端制造业在哪里。这几个圈给我们带来了深度思考,也许这个时代的设计跟工业经济时代不一样。也许真是一个机会,我们这个学科会成为舞台中央的学科,不再是艺术+设计或者基础+设计,而是三者融合的设计,这就是国家交叉学科的可能性。经济学家也会参与设计学科当中,全世界已经有这样的案例。我最近也在深度考虑,要有产业链逻辑:创新链属于设计学科的范畴,产业链是在座公司的范畴,还有金融链、人才链等。政府也很关注,委托中国工程院做四链融合,推动信息服务业,包括设计学科的发展。AI确实很重要,可能还有比AI更重要的生态链、产业链的问题。

  

  孙守迁,浙江大学未来设计实验室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设计学学科评议组成员

  04 设计趋势

  宋建明(主持人):从制造业服务化的设计与创新角度,站在智能策略的立场,您可以从关注到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应对措施方面进行分享么?

  华尔天:如果说从设计的趋势来讲,我觉得大概分为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智能化,第二方面是网络化。产品的智能化和网络化,相信大家已经感觉到了,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第三个方面是数字化,数字化不仅是设计、生产、制造以及售后服务的数字化,更重要的是一个产品更新迭代的数字化。通过使用跟踪产品的数据,将其作为创新设计的基础和支持。最典型的产品就是大家在用的苹果手机,从1、2、3、4代更新换代到13 、14,这就是数字化的一个特征。第四个方面是体验过程的设计,设计初期不仅要考虑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也要考虑到他下一步的迭代优化。设计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一种突破式设计,第二类是衍进式设计,比如从仅有单一通话、短信功能的手机到智能终端是一种突破式设计,但突破后的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等都是衍进式设计,这样的设计依赖于设计跟踪产生的大数据支持,就像前面几位嘉宾所谈到的那样,这也是一个大致的国际设计趋势。关于宋教授提到如何应对这样的问题,第一个老生常谈的就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问题,它既是一个老问题又是一个新问题。设计就是设计师把一个创意转化成为一个可以实现的蓝图,制造则是把这张蓝图变成一个实实在在的产品,然后销售以及后来一系列的行为将产品变成了商品。把一个创意变成一张可以实现的蓝图再到商品整个过程中,创意最重要,因为后面所有环节可以招一大堆的人来完成,但创意的保护无论是法律界经济界都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如果说保护过度反而会影响整个社会的创新活动,但是如果不保护一定会影响创新的内容,它是个相辅相成的问题,也需要法律界、产业界、教育界的大家共同探讨。第二个问题是一个协同创新的问题,刚刚土耳其的一位教授讲得非常好,协同创新很重要,设计一个产品需要零部件供应商的协同创新。而到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我们这种协同创新还有另外一层更进步的含义,就是孙教授提到的license即许可的问题。第三个问题是关于一个设计影响力的培育问题,我们需要培育对于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以及个人的设计影响力。今天这样的一个论坛或者大奖赛,本身就是我们在不断培育设计影响力的过程,也希望持续性通过这样的一种形式来营造本地化的设计影响力。最后一个问题就是面对ChatGPT,面对这样一个人工智能来临的时代,我们该怎么办?在ChatGPT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已经有了智能的家装软件和公司,可以通过智能软件获得不一定是最好但达到中等水平的设计方案。同样,ChatGPT也会在设计行业发展到这样的一个程度,虽然设计出来的方案不是最好的,但是是可用的甚至达到了中等水平。那么作为我们设计教育或者设计师来说,该如何应对?我觉得应当在前人的基础上创造更优秀的或者说最优秀的设计,这也是我们努力的目标和前进方向。

  

  华尔天,浙江省工业设计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主任,浙江水利水电学院前校长

  05 设计中的可持续发展

  宋建明(主持人):接下来有请走在制造业前端的晋总为我们答疑解惑。在当下中国市场有两种现象,即设计公司为了迎合市场的理念,存在过度设计与过度包装的问题,这显然违背了联合国倡导的共同价值。希望您能就这样的问题在策略上给出您的思考以及未来发展的思路,让在座的设计师们包括同学们能够有所启发。

  晋常宝:前段时间我有看到一个关于百事可乐提出的环保计划,并介绍了一个很典型的案例:实施无瓶贴包装瓶的一年(即去掉包装瓶的薄膜),整体可以减少四千多吨塑料。企业其实已经开始承担这个责任,即让地球有一个真正的正向的可持续的发展。

  作为设计师来讲,我们承担着很重要的责任,即如何能够引导企业以及协助企业共同为我们的环境负责。例如快递包装废弃物,众所周知,我国快递业务量稳居世界第一,快递包装废弃物、外包装上的不干胶等,都造成了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这就需要政府和企业共同治理。从设计行业来讲,设计师还是要保持初心,我们要为人的需求负责,更要为生存环境负责。并且纵观整个国际的战略方向,环保话题不可避免。如美国计划50内年实现全部的零排放,将石油化产品转向生物化产品等,这一趋势对行业、产业来讲都有着重要的牵引作用。接下来我们要思考,在设计行业里面,人才的需求方向在哪里,整个教育发展是什么方向。作为设计师,我们的知识宽度、知识领域应该向什么方向去拓展,只有适应这种变化,才不会被时代淘汰。尤其是在我们里面学生比较多,大家要多思考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满足社会需要,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晋常宝,瑞德设计联合创始人

  06 宠物用品的情感价值

  宋建明(主持人):虞总是宠物用品上市公司的设计总监,我看到下面很多年轻的朋友都是养宠物的一代人,虞总可以就我这种喜欢宠物但又远离的方式提出一个简明的令人开智的说法?

  虞晓春:设计在我的理解上来看是一种思维,是一个立体、全面的思维。宠物这个行业可能以前没有被看见,但是现在慢慢地被看见并放大。我们企业也算是国内的头部企业,一直关注着人与宠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环境与社会的关系。在我们看来,人与宠物之间是一种情绪的关系,宠物可以为我们带来非常多的情绪价值,提供无私的爱。我们企业一直秉承着让宠物身心健康的理念发展,也希望用更简单的方案来实现我们的宠爱,以及人宠和谐发展的未来。

  

  虞晓春,杭州天元宠物常务副总

  07 人工智能与设计师的关系

  宋建明(主持人):最后是我的同事,因为刘教授经常出现在中国美术学院协创中心给我们帮助,一起跟我们学生分享他的经验,所以我是把他当成同事来看,他是做计算机辅助专业的,这一行对我们艺术生来说是挺神的一行。最近设计界遇到了一系列的AI大作,ChatGPT等各种各样的技术冲击,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是人否会被迭代?希望今天能从策略的角度回应一下。

  刘肖健:这两天的报告已经有很多专家讲了人工智能与设计有关的话题,我觉得我讲什么都是有点多余。这里我就简单表明一下自己最基本的观点和态度。关于人工智能和设计师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更多的是一种合作的关系,不要把它当成一种竞争对手。在我看来,设计发展存在两个天花板:一个是人类设计智慧的天花板,几十年来人们不断的突破自己的天花板,这个过程中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协助我们做这个事情。另一个是个体设计师自身的天花板。如果我们把所有的设计师看作是一个金字塔,我们可以看到金字塔顶端有一部分人在不断突破人类的天花板,也要看到有大量的人是在底层。人工智能不一定要特别智能,如果能把这些底层设计师的平均能力往上提高一个台阶,比如提高到金字塔腰部位置,那么这些设计师所释放出来的能量非常巨大,可以对整个社会、对经济、对环保、对联合国提出的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巨大贡献。这就是我的观点,谢谢。

  

  刘肖健,浙江工业大学工业设计研究院教授

  08 总结

  宋建明(主持人):刘老师的乐观态度让我感到安心,反正有天花板,然后天花板是带着引号的,人类是通过努力不断地突破天花板,在突破天花板的过程中,有的时候心态不平衡,看看宠物可以让我们开心,在设计过程中尽量少消耗这种不需要的过渡的部分。然后可以看到华校长给我们一个非常多维的愿景,这种愿景让人乐观。接着孙老师和他的工作团队的共同努力,走在国家前沿的部分,可以深入思考来保障我们下端在努力工作的人。同样我们两位外国朋友也是持乐观态度,特别康斯大教授认为小朋友里面那种天真,可以通过设计被激发出。最后James Hope教授说的,特斯拉很牛我们要予以关注和研究,但我们更要找到自己的发展策略。我想这样一轮的沟通,可以比较好的回应今天我们分论坛的一个主题。

  

  分论坛一嘉宾合影

  

  同声传译

  

  

  

  

  完整论坛内容请扫码预约

  《中国设计智造协同创新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

  (预计2023年12月31日前出版)

  

  论坛直播回放

  https://wx.vzan.com/live/mk/aggspread/737147051/6e036c1c-bd90-11ed-93c5-043f72d45e40?v=1678330551348

  论坛图片回放

  https://live.photoplus.cn/live/27765449?accessFrom=live#/list

  主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 

  支持单位 

  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项目管理中心 

  承办单位 

  中国美术学院文创设计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中国美术学院设计艺术学院 

  浙江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 

  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文创设计智造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实验室 

  协办单位 

  中国设计智造大奖 

  国际设计研究学会 

  行业支持单位

  浙江省工业设计协会

  杭州市工业设计协会

  绍兴市工业设计协会

  总策划

  王昀、毕学锋、刘征、刘永红、罗仕鉴、刘肖健

  执行策划

  熊娜

  学术助理

  张玲燕、陈颂喆、殷彦琳、钟方旭、刘雅雯、华焓亦、陈爽莹、郭武、于秀佳、王舟薇、张千禧、徐雯羚

  内容编辑  | 冯玉梅 刘玺领 李文霏 骆俊瑛

  内容审核  | 刘肖健

上一篇:江苏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民生热点10问
下一篇:原创一幅佚名的千年古画,揭开了“四大美人”的真实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