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之后的人类是怎么生活呢? ——浅谈废土题材作品的演化之路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漫天奇光异彩,有如圣灵逞威,只有一千个太阳,才能与它争辉。”这段文字出自印度教的无上经典《摩诃婆罗多经》,而在1945年8月6日上午9点14分,当一架B-29轰炸机在广岛投下核弹时,”原子弹之父”罗伯特·奥本海默口中呢喃的也正是这句经文.......

  当我们说起废土时,我们都在聊些什么呢?是蘑菇云、废墟、荒原,还是幸存者、变异者、文明?无数的影视作品中,描述了形形色色的废土,有《最后一个男人》在无人的城市中漫步,有《地球百子》在核辐射后的大陆上求生,有《行尸走肉》里孤独的骑警穿越无尽的丧尸群,去寻找最后的人性光辉.......还有《流浪地球》里冰封的上海与东方明珠,朗声道"道路千万条,安全第一条“。

  废土到底是指代什么?从字面上理解,废土,是废弃的土地,联想到荒漠、无人区、废墟。当国家和政权不复存在,军队团体四分五裂,法律制度无人监管,宗教信仰光怪陆离……我们可以说,人间已为“废土”。废土世界是摧毁一切标准的世界,没有人在意善恶的区别、没有人理会对错的意义。在废土的世界,只有生存才是公理。

  废土题材作品有别于灾难题材作品,尽管文明毁灭的原因千千万万,但灾难却并非这类作品关注。

  那么废土到底是怎么来的呢?英国作家罗伯特·格兰特在《科幻电影写作》中,将人类发展阶段根据文化习俗、技术水平、精神新颖、科学知识等指标,划分为五类,分别是原始蛮荒、村落时代、城市时代、反乌托邦和废土世界。

  1)原始蛮荒阶段,智人走出非洲,以小型部落为单位,或在旷野,或在森林,或在平原,依赖游牧、狩猎、采集卫生,崇拜图腾和自然。

  2)村落时代阶段,人类掌握种植,开始定居下来,依靠农业种植为生,贸易和经商初见成效,艺术和娱乐走进大众生活,产生了有组织有经义的宗教,国家、种族和法律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3)城市时代阶段,地理大发现,开启工业革命,产生了许多新型的工作和职业,人类生活空间变小,追求享乐和休闲。阶层差距开始拉大,税收和执法等不断加强,艺术和娱乐成为大众产业,多种族、多宗教开始相互共处。

  4)反乌托邦阶段,随着城市加剧拥挤,科技极为发达,阶层之间差距进一步拉大,权力、财富和资源集中在少数人受众,各项资源变得匮乏,人与人关系冷漠、宗教逐渐失去权威,大众更加耽于享乐、感官和虚拟现实。

  5)废土世界阶段,地球环境遭破坏,自然资源彻底耗尽,一小撮特权阶层控制仅剩资源,与普通民众隔绝,世界陷入末世,人类濒临灭绝,统一政权解体,各地失去有效联系,形成各类社会团体形态。

  以上的各个阶段,都在影视、动漫和小说作品中有过呈现。而科幻作品中,尤为偏好阶段四和阶段五,本文也主要基于以上进行研究分析。

  根据时间线将所有作品归为4个年代,20世纪70年代-80年代、20世纪90年代、21世纪00年代和21世纪10年代,经整理发现,比较知名的作品数量,呈现递增的态势,并在近10年来的作品远超过前40年的总和。而废土题材的种类也随着时间推移越发丰富,从最早的辐射、后启示录时代,慢慢向地外生物、病毒、自然灾害等各种形式发展。

  可以说近年来,虽然物质生活越加丰富,人类生存环境得以改善,无论是欧美发达国家,还是亚洲,乃至南美等发展中国家,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甚至非洲也较之前有了改善,而大多数人口都迁移到大城市当中,但是人们对于末世的恐惧与焦虑似乎并未比冷战减少多少,而是在不断增长,在各种作品里呈现出对未知末世生活的各种想象。

  一、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的废土文化兴起注:评分来自豆瓣、Steam、Taptap,下同

  背景:刚刚走出越战的阴影的年轻一代,又被称为了颓废、垮掉的一代,心灵的创伤难以被抚平,而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历历在目,正是这一代人在系列影视当中所意图表达的,对秩序崩坏的解读,对末世后废土的想象。

  第一部有关废土的影视作品是诞生于1968年的电影《人猿星球》,这部改编自著名小说家皮埃尔布尔的作品,开启了一个传奇,并在1968年到1973年至今接连拍摄了4部续作,电影讲述人类宇航员泰勒意外坠落在一个被人猿统治的星球上,被关入牢笼成为实验对象,几经波折逃出升天,却发现这个星球上有着国会大厦、自由女神像等等地标的废墟,一步步揭示了这个星球的真相——毁灭后的地球。并在第二部《失陷猿星》上面,让众人看到幸存的自由人,在地下城中守护着最后的宝藏:一枚核弹,并在最后核弹的爆炸中,人猿与人类争夺的星球,再次归于死寂。

  1975年《孩子与狗》(A Boy And His Dog)是废土的先驱片,创立了完整的废土设定,没有伦理道德,秩序崩塌,只有苟活才是王道。故事讲述在2024年,核战后的废土上,男孩Vic和他的狗Blood相依为命,有一天Vic跟着偶遇的女孩闯进地下的乌托邦社会,当其他人在为了权力、资源而争夺不休之时,他却明明白白生存不易,当饥饿来临,他不得不在女孩和狗之间做出选择。

  1979年4月12日,由乔治·米勒导演的《疯狂的麦克斯》系列的第一部上映,以核战后文明毁灭的澳洲大陆为背景,讲述巡警麦克斯与暴走飞车党在高速公路上的追逐战斗。乔治米勒通过将多段镜头快速剪辑,将人的“疯狂”二字表达得淋漓尽致。而1981年上映的《疯狂的麦克斯》可谓是废土文学真正的开山之作,描绘了一个因为全球战争,导致人类的生存资源耗竭,大陆陷入炼狱的情景,在荒漠中的人以车为家,为争夺石油与清洁的水源,四处厮杀。

  1982年,同期在日本,宫崎骏开始创作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动画片《风之谷》,并于1984年3月11日上映,引起了轩然大波,《风之谷》描述一个工业高度发达的世界,因为虫族战争导致了文明的毁灭,在1000年后,幸存的人类在充满致命孢子森林中外艰难生存,而野心勃勃的王国意图利用远古留下的“巨神兵”再次掀起与虫族的战争。

  1984年10月《北斗神拳》首次发行,在漫画和动画版中,199X的某月某日世界被核弹洗礼,文明和政府大多消亡,而人类却有少数幸存者流落在四方,崇尚力量的拳道成为这个世界的主宰,没有热武器、也没有太多冷兵器,只有招招拳拳到肉。

  1984年是相当高产的一年,美国上映了一部科幻片《终极者》,成为了永恒的经典,影片中阿诺施瓦辛格以一身钢筋铁骨征服了无数影迷,而未来的世界已经被天网控制,人类同样只有少数的幸存者东躲西藏,而天网却不想善罢甘休,一意孤行穿越时空回来刺杀反抗者领袖的母亲。

  总结:70/80年代的冷战氛围孕育了废土文化,对于原子武器的恐怖、美苏两大阵营的对立,让全球都陷入恐慌当中,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让"核战倒计时钟“距离零点只有一线之隔,这在DC漫画改编电影《守望者》中有目共睹,有一大批核战避难所仍然存留至今。这个阶段的废土题材作品,大多表现为漫画、动画和电影形式,并有了初期的废土设定,比如秩序的崩坏,人类的返祖,生存和苟活的主题,而系列作品,大多也是以反战、生存为主,描绘后启示录时代人类社会的异化。

  二、20世纪90年代,核战废土题材衍生到游戏领域

  背景:伴随着苏联解体,东南亚经济危机,日本的房地产泡沫之后,世界迎来新秩序,让人类暂时从核威胁的笼罩下脱离,但从小植入骨髓的对核战的末日情节,却在世界各地生根发芽。

  1991年,一款游戏在日本悄然上线,名为《重装机兵》,以废土科幻和西部片的风格,人与机车的高自由度组合,开创了RPG游戏的颠覆式革新先河,描述在大破坏之后,世界崩坏,各种怪物横行,人类文明濒临毁灭,幸存下来的人类并没有失去希望,在荒芜的世界上苟延残喘,少数人选择了赏金猎人的职业,通过猎杀怪物换取口粮。

  1995年,《未来水世界》上映,这部投资过亿的电影却最终叫好不叫座,环球营业几乎血本无归,然而这部影片却构筑了全新的世界观,地球两极冰川融化,上升的海平面将所有人类的世界淹没,为了一张陆地方位的地图,发生了一段凶悍的追逐,而陆地到底在哪里呢?

  1995年,在日本诞生了一部动画神作,至今在豆瓣上评分9.4分,一度席卷了中国90后的童年,这部名为《EVA:新世纪福音战士》的动画片,曾经让无数青少年烧脑,虽然为初号机、零号机的外观设定着迷,却同样对于使徒、亚当、冲击等剧情背景困惑不解,这部剧中,人类在被来自南极的“第二次冲击”毁去一半人口后,幸存下来的人们努力复兴世界,并抵御着使徒的攻击,而少部分精英认为人类的宿命就是补完与归一,那么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1997年到1999年之间,《辐射1》《废土》《无畏战车》等系列游戏作品出世,描述着核战后的末世的生存景象,人类不再是世界的主宰,而是艰难的求生者。同期关于人工智能的探讨,随着《黑客帝国》的上映达到的高潮,“红药丸还是蓝药丸”一时间成为了大众讨论的话题,是选择活在虚幻的幸福世界当中,还是回到废土中挣扎?

  总结:在许多宗教神话里,2000年就是千禧年,也是圣经里的启示录降临之际,这不免引起了许多恐慌,而同时核战的阴影随着苏联的解体逐渐散去,人们在对美好生活充满期盼的同时,又对千禧年产生了惶恐。末世之后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呢?于是在《辐射》《废土》两部游戏作品当中进行了诠释,既有着机械改造人,赛博朋克式高度的机械发达,也有着崇尚复古的钢铁兄弟会;既有着独裁的乌托邦社会,也有着民主共和的组织,就像森林大火后的土地,生长出形形色色的植被。

  三、21世纪00年代,生化末世后的废土

  背景:千禧年作为圣经启示录里预言的末日,曾经让不少人感到恐慌,而随着时间步入后千禧时代,废土有了新的寓意,不再仅限于核战后的世界,更有了对埃博拉病毒、生化实验的恐惧,而克隆羊的问世,也让人类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计算机芯片的蓬勃发展,让硅基生命成为了话题。

  2002年《时间机器》电影上映,这部改编自1895年英国作家威尔斯原著的作品,描述了在公元80万年后的生活,彼时的人类距离太空殖民计划的失败、地表的毁灭,早已过去了数百个世纪,而幸存的人类分化为两支,一是地表的伊莱人,在白天浑浑噩噩的生活,到了晚上就地心吊胆黑暗里的猎食者;二是地下的莫洛人,在白天藏匿于地下深处,用远古留下的装置创造财富,到了晚上则爬上地表以伊莱人为口粮。血淋淋的人吃人的事实,让这个末世充满着恐惧和愤怒。有个细节是当男主来到纽约图书馆旧址,所有书籍都已经消失,只有孤单的人工智能静静等待了80万年,当莫洛人消失后,男主搬出了图书馆的液晶屏,开课教授儿童字母,仿佛知识又实现了跨代的传承。

  2002年《生化危机》系列、《惊变28天》的上映,将生化病毒引入到末世废土的设定当中,在茫茫的丧尸海洋当中,城市逐一失守,活人无法抵挡死人的脚步,这一情节得以快速的传播开来,在后面的“活死人黎明”、“魔兽争霸系列”、“我是传奇”等作品当中不断演绎,甚至在辐射系列当中依旧存在着千奇百怪的生化僵尸。“只有死者才能得到彻底的解脱,而生者却在无尽的痛苦中轮回。”爱丽丝如是说。

  2004年《后天》的上映,真实展现了一个因为自然灾害而导致的冰雪废土,当政府失去功效,90%的人类灭绝,从大海啸中幸存下来的人们并不一定很幸运,因为还要面对零度下的极寒、饥饿的野兽、疯狂的同类,在知识的图书馆里,人们依靠着烧书取暖,一方面是文化的传承,一方面是眼前的寒冷,幸存者争吵着哪类书可以烧,哪类书应该保存下来,可谁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价值呢?

  2008年《辐射3》在时隔数年之后,再次打破了记录,从原有的2D画面和回合战斗,延展到了3D的即时的射击游戏,凭借开放的设定,让每个玩家自由选择路线,在支线任务和主线任务之间体会废土世界的混乱、邪恶与痛苦,无时不刻不在考验人性,到最后甚至要在牺牲自己拯救世界,还是在牺牲世界拯救小我之间做出最后的抉择。

  总结:这个阶段的废土作品,逐渐加入了生化末日,勾勒了一幅幅寂静的城市、行走的活尸、腐烂的恶臭、疲惫的身躯的画面,也为下个阶段丰富的影视作品做了铺垫。

  四、21世纪10年代,形形色色的废土世界

  背景:2008年的次贷危机刚刚过去,又是2012年玛雅预言的纪元终结到来,而4G和5G科技的发展,也让各种富媒体快速普及,有才智的个人能随时随时写作和传播自己幻想的世界,大量的废土世界作品如雨后春笋涌现,描绘了形形色色的废土故事。

上一篇:家庭情况调查报告(精选5篇)
下一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电影《柔情史》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