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超脱成为一种负累 | 电影《Detachment》中的疏离感
Detachment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
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And never have I felt so deeply at one
and the same time so detached from myself
and so present in the world.
——阿尔贝·加缪
/ 电影中的人生
超脱
//
《超脱》是一部让人心有余悸的片子。
影片大概讲述了童年残缺,但是为人正直善良的主人公亨利·巴赫特作为一名教师,来到当地一所充满差生的高中教书的故事。其间他帮助了未成年的性工作者艾瑞卡,经历了祖父的死亡,与女老师短暂的恋情,学生的自杀,不断与自我、现实挣扎的故事。
//
/ 残忍的上帝
存在
//
是我错了,还是世界错了?
世界像是一片广袤的土地,自我则是一粒种子。种子诞生在这个世界上,就要不断扎根,让自己融入这个世界。事实上,包括你我在内的大部分人都成功了。然而有一部分种子,被播种在了不合适的土地上。他们身上有一种奇怪的现象:他们讨厌这个世界,然而却又不得不依赖于这个世界上才能活下去。他们像是想要逃离土壤却又不得不扎根于土壤的种子。
为什么上帝给了他们自我意识,却又让创造如此残酷的现实逼迫他们接受呢?
“我身不在此。你可以看见我,但看到的只是躯壳。”
“我的灵魂与我之间的距离如此遥远,而我的存在却如此真实。”
这也是这部电影叫做“超脱”的原因。主人公身处这个世界,但是却超脱于这个世界;主人公拥有自我,但是自我却超脱于自我,也就是“主体我”与“客体我”的严重割裂。上帝的残忍就在于,给予了他们自我,却又摧残他们的自我。在这种处境下的个体往往会有两种选择:麻痹自我、自杀。主人公属于第一种,他活在这个世界上,他的灵魂却早已不属于这个世界。
这也是我被这部电影深深打动的原因,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也能够体会到了那种深刻的超脱感,仿佛是自己被拽出了自己,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审视自己。不仅仅是感受到了客观与独立,更能感受到一种相对而绝对的自由。
//
/ 疏离感
无双
//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疏离感(Alienation)的定义并不统一。其中一派的观点注重于疏离感本身的含义,也就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疏远,以及因此而导致的消极情感,他们对于疏离感的测量更多关注个体感受到的疏离,如社会疏离感、人际疏离感、自我疏离感等。另一派的观点则是侧重于由于疏离感而导致的后果,如无意义感、压迫拘束感、社会孤立感等(杨东,张进辅,黄希庭, 2002)。
对这些不同类型的疏离感加以分类,可以得出不同的维度。按照疏离的对象不同,可以分为对人疏离感、社会疏离感、自我疏离感。也有学者加入了环境疏离感,指对于物质的疏离感。笔者认为,疏离感可以有更多分类的维度,如,按照方式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主动疏离与被动疏离。按照持续时间的不同,可以分为状态性疏离与特质性疏离等。
还有一些学者对于疏离的界定则是基于与“真实”(Authenticity)的背离。这种界定方式更多被用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如情绪劳动,就是一种典型的与真实自我的疏离。这种疏离消耗人们的心理资源,从而可能造成心理枯竭。与之相对的概念是自我解脱(Self-detachment),这是指员工从工作的状态中解脱,从而成为真实的自我,这能够给员工的心理枯竭起到缓冲的作用(Ying, 2008)。这种界定方式的缺点在于何为“真实”,人们心中的真实往往是基于人们自己的想象和叙述,因此往往见仁见智,说不清道不明,难以有统一的标准。
当然,疏离感的研究目前面临许多问题。首先的问题就是概念的混同,如上所见,由于疏离感非常宽泛,不同学者对于疏离感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对于疏离感的成分也存在着很大的争议,这使得他们互相的研究难以相互比较。另一个问题是,疏离感过于主观与复杂,个体感受到的疏离感原因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产生的感受也不同,因此疏离感在个体身上会出现很大的变异性,这使得心理学家难以概括出统一的规律,同时,概括出来的规律又难以推广到个体。第三,对于疏离感的研究往往是理论研究,实证研究很少,并且没有统一的测量工具,往往都是采用定性的方法,很难以有统一的、有说服力的结论。第四,对于疏离感的影响因素和后果探究比较少,这是因为现有研究都是静态研究、问卷访谈研究,没有纵向研究、实验室研究(由于一些伦理原因),因此不能证明各种因素与疏离感之间的因果关系。
//
/ 疏离感的心理学研究
生活
//
尽管目前关于疏离感的研究非常少,并且相互之间存在争议,但是仍然有一些非常有趣的研究。这些研究从原生家庭、政治边缘化、酒精成瘾等方面为我们展现了疏离感的可能成因以及后果。
Byod和Mackey(2000)对14名乡村酒精滥用女性的采访中,分析了她们的疏离感以及可能的成因,这项研究的重要地位在于第一次关注了农村妇女这一边缘群体,并且通过访谈的方式对她们的原生家庭进行了了解,指出了疏离感的早期成因。这些妇女普遍有一种对于自我的疏离感和对于他人的疏离感。自我疏离感体现在,他们表现出自我否认、绝望、自我仇恨、全盘接受他人评价、无意义感。这可能来源于她们在童年时期没有受到来自父母足够的关爱与积极反馈。她们经常被父母忽略,甚至有些被告知她们是所有家庭问题的根源。她们认为由于自己被生错了,因此阻止了他人喜欢她们。他人疏离感体现在她们觉得孤独、愤怒、羞愧、受伤的、不值得被爱的。这可能是因为她们的家庭让她们变得紧张与严肃,同时由于她们不能获得童年的关爱和快乐,因此经常感到孤独与无趣。并且,她们对自己的家庭条件感到羞愧,也受到了来自同学的嘲讽,所以会疏远他人。
这些妇女在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往往受到了严重的情感虐待、身体虐待、性虐待,而在她们成人之后,这种虐待往往也受到继续,导致了她们对自我与他人的疏离。Herman(1992)指出,如果个体不能与他人建立安全的联结,这些个体受到创伤后会失去对于自我的基本感知。
电影中的男主人公,被暗示是自己的爷爷强暴自己妈妈的产物,而妈妈尽管给了他很多照顾,但是有明显的吸烟、酗酒倾向,并在他7岁时不堪重负自杀。这也许就是男主人公虽然善良,但是却从来不能接受自己的爷爷、接受现实的原因。
//
/ 边缘化与成瘾
成瘾
//
疏离感不仅来自于微观的原生家庭,同时也可能来自于宏观的社会环境。Southwell和Everest(1998)的一项研究探讨了1992年美国大选中被边缘化个体如何投票。1992年的美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91年苏联解体、刚刚结束的海湾战争让美国人民信心大增,然而只隔一年,92年美国人民对于老布什的支持率就急转直下:衰退的经济、极高的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财政赤字、92年洛杉矶的有色人种动乱、移民与堕胎问题的锐化,最终让老布什输给了克林顿,最终选票克林顿占43%,老布什占38%,而第三党候选人佩罗特占19%。这不仅是有史以来在位总统获得选票最低的一年,同时也是第三党获得选票最高的一年。
回到疏离感,Southwell的研究想要解释,为什么有如此多人投给了根本不可能获胜的第三党候选人佩罗特(在美国从来都是两大党获胜)。他提出,人们在考虑投选票的时候会考虑“D”因素,这代表了他们对于民主制度的态度,比如他们有多在乎是哪个政党胜出了,相反,如果他们不在乎则倾向于一种犬儒主义。以及“B”因素,代表了某一政党候选人胜出后给他们带来的好处。D因素是一种长期的态度,决定了人们是选择投票还是弃权,B因素则决定了他们会选哪一个政党候选人。
而在1992年的时候,由于社会问题的突出,很多人对于政府能否解决现实问题持怀疑态度,因此他们实际上出现了D因素的转变,包括对自己的无力感、对制度的无力感以及犬儒主义,而这三个因素被作为政治疏离感来测量。人们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的是政治边缘化,因为他们尽管拥有选票,但无论投给谁都是糟糕的政府、糟糕的经济,他们失去了对于政治的掌控感。
这种与政治的疏离感显著预测了人们投给不可能获胜的第三党候选人的行为。多数情况下,当人们知道自己支持的党派不可能获胜的时候,会把选票投给自己第二偏好的党派,从而避免浪费自己的投票权,而92年的选举则刚好相反,因为他们相信投票不能改变自己的利益,因此他们选择浪费自己的投票权,来向可能的当权者表明,自己不满于当权者与现在的制度。
当人们被现实的残酷拒绝的时候,人们会采用一种不理性的、可笑的方式来挽救自己的控制感。而有些情况下人们甚至连抱怨的机会都没有,这可能会迫使他们寻找别的出路。
事实上,强烈疏离感一般正是由于较低的社会支持所导致的。因此,他们往往会通过物质滥用(饮酒、吸毒、上网等)来缓解自己的消极感受,并且该现象出现了显著的男女差异。对于女性而言,她们似乎更可能因为被疏离而饮酒,并且她们能够通过饮酒来调节自己的抑郁;男性似乎不会因为被疏离而饮酒,但是饮酒使男性产生了更多的疏离感,他们也更会因为饮酒而抑郁(Helzer & Pryzbeck, 1988)。
Carman,Fitzgerald和Holmgren(1983)针对于青少年的饮酒动机进行了一项研究,据此我们更深入可以了解疏离感之间的性别差异。这项研究的时代背景也值得我们关注,本研究选取的被试刚好是美国的“X一代”,“X一代”指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一代人,他们出生的年代刚好经历了1973年的美国能源危机、1978年的滞涨,婴儿出生数量大减,并且他们成长的童年时期又刚好经历反对越战、性解放、女权运动、颓废派等异类思潮迭起。作者在文章中指出,女性饮酒会受到社会规范、女性角色的快速改变的影响,因此作者选取了疏离感这一变量,而由于这些被试处于青少年期,因此可能受到的影响更大。作者把疏离感定义为与自己基本生活角色的分离(disconnectedness and estrangement from basic life roles),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符合的。
作者选取了328名有饮酒行为的青少年,分别测量了疏离感与与两种饮酒动机,包括积极社交动机,如“喝酒能让我们的社交氛围更温暖”,以及个人心理动机,如“喝酒能让我的未来显得更明亮一些”。研究发现,男生与女生的两种饮酒动机差异不显著,但是这两种动机却能够显著地提高女生的饮酒行为,而且对于男生没有显著影响。这暗示着,女性更有可能因为被疏离而饮酒,而男性不会。因此作者指出,当女性的基本生活角色发生剧变时,更容易去饮酒。
//
/ 总结
找到自己
//
回到《超脱》这部电影,正如其名,影片中所有的角色都面临着一种疏离感,包括对自我的疏离感、对他人的疏离感、对环境的疏离感等等,并且,他们所有人都仿佛处在心里崩溃的边缘,而这些情感是我们在日常的生活中根本没有机会体会到的。杨绛先生说:“年轻的时候以为不读书不足以了解人生,直到后来才发现如果不了解人生,是读不懂书的。读书的意义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读书,用读书所得去生活吧。”而对我来说,电影则是把二者巧妙的结合在了一起。我们看着那些我们不曾经历的事情,体会着我们不曾经历的情感,而我们仿佛在那一刻就活在电影里的生活中,这也是我这次作业坚持写这部电影的原因。希望我们都能够读到自己喜欢的书,看到自己喜欢的电影,活出自己喜欢的人生。
//
参考文献
杨东,张进辅,黄希庭.(2002)青少年学生疏离感的理论构建及量表编制.心理学报,(04):407-413.
Ying, Y. (2008). The buffering effect of self-detachment against emotional exhaustion among social work students. Journal of Religion & Spirituality in Social Work: Social Thought, 27(1-2), 127-146.
Herman, J.L. (1992). Trauma and recovery. New York: Basic Books.
Southwell, P., & Everest, M. (1998). The electoral consequences of alienation: Nonvoting and protest voting in the 1992 presidential race. The Social Science Journal, 35(1), 43-51.
Helzer, J.E., & Pryzbeck, T.R. (1988). The co-occurrence of alcoholism with other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reatment. Journal of Studies on Alcohol, 49(3), 219-224.
Carman, R., Fitzgerald, B., & Holmgren, C. (1983). Alienation and drinking motivations among adolescent fema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4(5), 1021-1024.
空·
辽宁大学心理咨询中心
ID : lndxxinli
We'll always be there for you.
上一篇:慈禧是如何斗败肃顺等八名大臣?
下一篇:你的情绪被谁左右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