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是如何斗败肃顺等八名大臣?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15
手机版

  咸丰皇帝的遗诏有个致命的漏洞,给慈禧和恭亲王奕?留下了绝好的把柄。

  说起来,道光和咸丰都在遗诏上犯了错误,这对父子还真是细节决定成败的经典案例!

  道光帝很欣赏聪慧机敏的皇六子奕?,所以在立储密旨中,竟然先写了立奕?为亲王,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

  后果就是奕?觉得皇位应该是自己的,而咸丰帝奕詝就认为父亲道光偏心让自己出丑。

  从小被一个母亲抚养起来的兄弟俩从此就心里有了疙瘩。

  等到奕?“矫诏”给自己生母康慈皇太妃上了太后的尊号这事爆发,兄弟两个彻底闹掰了。从咸丰五年终咸丰一生都没让奕?再进入过权力中心。直至咸丰临终在热河给自己的六岁的小儿子同治皇帝载淳找了八个顾命大臣,竟然也把奕?排除在外。

  兄弟猜疑至此,父亲道光的立储密旨“功不可没”!

  其实道光完全可以通过立奕?的生母,奕詝的养母静皇贵妃为皇后的方式来补偿对奕?的歉疚,可惜,道光太拘泥于不超过圣祖康熙四个皇后的成例。给自己的身后事,惹下了天大的麻烦。

  哪怕是立储密旨的顺序颠倒一下,也不会出现兄弟相疑的恶劣后果。

  奕?急于重回权力中心,慈禧急于摆脱八大顾命大臣对皇权的限制和霸占,两股政治势力有了合谋的理由,但是肃顺等却懵然不知。

  第一件事是发生在清王室向热河逃跑的路上。这一次,只比慈禧后来往西安跑好那么一点点,咸丰的“御辇”情况还不错,慈禧的就不行了。就是个破车。这一路上的颠簸,可想而知。

  负责关防的,正是肃顺。慈禧多次提出要求换好一点的车子。肃顺急了,说了句话,前面还像点样,说荒郊野岭的没法弄,后面的半句话就难听了,大意是,你以为你是谁啊!

  那慈禧到底是谁呢?她是咸丰帝皇长子载淳的生母懿皇贵妃!是大清朝未来的皇太后!

  这种窝囊气,到了热河在慈禧提出改善生活条件的时候,又受了一回!

  第二件事就更要命了。是真要命,是肃顺想要慈禧的命!

  到了热河,眼看着咸丰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了,耿直而又忠心的爱新觉罗·肃顺给咸丰提了个建议。载淳六岁,慈禧二十六岁,慈禧又给您批阅过奏章,这,主少母壮的。要不,像汉武帝杀死汉昭帝刘弗陵的生母钩弋夫人一样,也把慈禧杀了?

  这位肃顺大人,真的是读史只读一半。他就没想想,当唐高宗李治和丞相想废武则天的时候,为什么武则天能够“从天而降”吗?皇宫,真的是后妃们的地盘啊!

  唐高宗李治不是汉武帝,咸丰帝就更离着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不知道差出几条街去了。

  这话很容易就传到了慈禧的耳朵里,当然,咸丰帝痛苦的思考之后没有答应肃顺的请求这个反应,也传到慈禧耳朵里去了。

  这就触碰到底线了,让慈禧明白和肃顺们之间就是你死我活的斗争了。而对这一点,肃顺到死都没有意识到!应该说,肃顺被咸丰的重用,导致了他的狂妄自大,丧失了斗争的警惕性。

  第三件事发生在咸丰死之后。是直接对两宫太后的触怒!

  首先当然是对慈禧本人的,不然她也不会这么生气。上太后尊号的时候,慈禧比慈安晚了一天!有先有后,那就意味着有尊有卑,这,被慈禧理解为八大臣就是在故意恶心她。

  然后就是皇权的问题了!顾命八大臣审阅各地上的奏折,然后拟旨,再请慈安在头上盖上“御赏”的大印,最后请慈禧盖上“同道堂”的大印,这就变成圣旨了,就是同治小皇帝的圣意了。

  这么着进行了几天,有经验的慈禧回过味来了,不对啊!只看他们拟的旨,不知道下臣的奏折是什么,那到底他们八个的意见对还是不对啊!

  慈禧把这层意思和慈安一说,慈安也觉得是这么个道理。就对顾命大臣们提出要求,要看奏折。

  大臣们激烈的反对,理由是后宫不得干政!慈禧说那我们盖章还有什么意义?谕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但钤印,弗得改易,章疏不呈内览!

  肃顺说的话极难听,大意是,本来就是多此一举,要不干脆两位太后把章给我们吧,我们代劳了!您两位别累着!

  这不就是明着欺负孤儿寡母吗!气的慈安也非常愤怒。坚定的和慈禧站在一起,要求看奏折。

  双方都没有让步,但是最后,还是肃顺他们让步了,这这让步也没得到好的结果。

  肃顺们想明白了,慈安是个文盲不识字,慈禧也就是算略通,大清江山处处烽烟,每天这么多奏折,累也累死她们,早晚会故态复萌。

  果然,两宫皇太后居于深宫,有没个人商量,还都是必须及时回复的奏折,最后,还是要以肃顺们的意见为主。

  这不得不说咸丰安排的有问题,只考虑了肃顺们与两宫之间的互相监督,但是没考虑互相协作提高效率,更没考虑皇权归属导致的激烈和尖锐的矛盾。慈禧终于受不了了,她要找外援,准确的说,要找家里人自己人帮忙,那就是留在北京与英法谈判的恭亲王,奕?。

  历史上不乏小人物改写大历史的例子存在。慈禧的贴身小太监安德海,就是鲜明的例子。

  慈禧眼看肃顺们借小皇帝的名义堵住了奕?来热河奔丧的路,又急又怒,这叫什么,这叫隔绝中外啊!肃顺们擅权如此,是可忍,孰不可忍!

  两宫太后一商量,让慈禧的太监安德海和慈安的宫女打了一架。

  慈禧当然应该让着慈安,于是安德海被打了一顿,并罚他回北京!

  正感觉苦闷但又束手无策的奕?。知道了两宫皇太后意愿,不由喜出望外。他知道。自己重回权力巅峰的机会,来了。

  于是奕?赶紧上奏折。要求去热河奔丧。而两宫皇太后接到奕?的奏折之后,就明白奕?已经知道了她们的意思。所以就把肃顺们招进来告诉要同意奕?的请求。

  肃顺们虽然非常不想让双方见面。因为两宫皇太后的两枚大印加上奕?的人脉,见识,以及治国理政的经验相结合会产生巨大的化学反应,准确的说,就没他们什么事儿了。

  但是他们又缺乏正当的理由,因为奕?毕竟是咸丰皇帝血缘关系最近!而且是一个母亲抚养长大,所以只好答应了两宫皇太后的要求。

  他们以为到时候以皇上刚刚宾天,两宫皇太后又在热孝之中。叔嫂又都年纪轻轻,当时奕?只有30岁,而两宫皇太后都不到三十岁。确实从避嫌上来说,不宜见面。所以肃顺们的警惕心。又奇迹般的丧失了一次。

  看看奕?处理细节的能力,真是对比鲜明!

  细节一哭灵,史载:伏地大恸,声彻殿陛!

  细节二叔嫂见面。

  肃顺们劝奕?年轻叔嫂当避嫌,奕?完全同意,并邀请端华和载垣两位王爷陪同,一起见!而身为八大臣之二的端华和载垣尽然就没跟着进去,意思是你们是叔嫂,没关系,我们就不必了吧。

  这是什么应对?这根本就是没有料到奕?叔嫂会有这种反应!这八位顾命,自以为是到了何种地步!对手稍稍做出意料之外的举动,竟然就束手无策,说实在的,咸丰的眼光,也真的够呛。一个奕?他们都对付不了,名臣如曾国藩,张之洞,李鸿章,他们,能行吗?

  细节三:奕?要求两宫太后,第一是要赶紧回北京,北京是奕?的势力范围,第二是回北京之前,一定要隐忍,要逆来顺受,避免打草惊蛇!

  再看肃顺们是怎么在最重要的细节上面翻船的!

  奕?走后,热河行宫决定了要扶灵回北京了。

  但是一个问题出来了,按规制,小皇帝必须先对梓宫叩头,请大行皇帝上路,然后再赶紧骑马到达当天的终点,等着梓宫到了,小皇帝要再次叩头,请大行皇帝驻跸。

  问题是,小皇帝才六岁,无论如何也经不起这样的折腾。

  于是,肃顺们做出了一个令他们追悔莫及的决定,

  让端华和载垣陪着两宫皇太后及小皇帝先回北京,而肃顺这个主心骨,慢慢扶灵回京!

  真有意思!明明端华和载垣在奕?面前的表现说明了二人缺乏应变能力,肃顺们竟然仍然派两人到北京打前站,这是嫌自己死的不够快吗?

  这充分反映了一点,那就是,奕?叔嫂很明白斗争的残酷性,是你死我活的,而肃顺们则根本没有这个意识。

  其动作之稳,之准,之狠,是八顾命大臣根本无从预料也无法企及的!

  肃顺们,输在慈禧和奕?叔嫂二人手里,一点都不冤!

  肃顺更是被醇亲王奕譞从扶灵队伍的热被窝里揪出来押到北京去的。可见他根本就毫无防备!

  最终,肃顺被菜市口开刀问斩,载垣端华赐自尽,一品大员和两位铁帽子王同时处死,开了大清先河!其余人等则均革职了事。

  其中最重要的理由就是咸丰遗诏的致命的漏洞:咸丰帝拜八位顾命大臣的遗诏,不是亲笔所书!按说八大臣手书咸丰的口谕同样在法理上是站得住脚的。

  但是,当时两宫太后可都没在跟前,而肃顺们又没有处理好和两宫太后的关系,在一系列的细节上全部失分。

  两宫皇太后说他们矫诏自利,他们是百口莫辩!

  这就是著名的辛酉政变,一场细节决定成败的经典大戏!恭亲王奕?叔嫂达成了交易,奕?替代了八顾命大臣,而慈禧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了近半个世纪的统治!把清王朝带入了深渊!

上一篇:未婚妻未删减版
下一篇:当超脱成为一种负累 | 电影《Detachment》中的疏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