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兰惊到我们的还有电影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8-12
手机版

  原标题:波兰惊到我们的还有电影

  

  《铁幕性史》

  

  《影迷》

  

  《生命如此美好》

  以前我们对波兰文化的认知,大多是二手的:虽然我们熟知肖邦、居里夫人、哥白尼的故事,但仔细看去,那往往是苏联作家的书写,在故事中他们都被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民族革命斗士,与其真面貌相去甚远。假如我们读书再多点,大概会知道密兹凯维奇的《先人祭》、显克微支的《十字军骑士》,至于波兰电影,根本在中国院线难得一见,大众至多看过波兰斯基在好莱坞拍的那部《钢琴师》,但那也是一种二手印象,似乎这就代表波兰电影巅峰了。然而真实情况刚好与之相反:波兰电影的“好”,和我们是不同的。它不是因为迎合好莱坞口味或向电影节输送了几个“大师”,而是因为电影从业人员整体的高水准,这是一种大众性的“好”,“叙事流畅、合乎逻辑”这样的最低要求绝不会变成最高褒奖,虽然他们同样生产肥皂剧,但是大多数观众并不会轻易就被玛丽苏故事欺骗,而他们的电影导演无论耆宿或新锐,都有很强的作者身份,这令他们的作品有着欧洲电影一贯的人文高度,又有着因为民族身份、历史意识形态带来的一种独特的“接地气”。虽然政治风云变幻,市场喜怒无常,每个阶段波兰都有堪称世界电影一流艺术水准的佳构,看不懂自己国产电影的我们只要管窥一二就会被惊到,原来人家的家底竟是如此厚实!

  假如说,波兰政府今年举办的“第一届波兰艺术圈中国行”是要打一手文化艺术牌来展示自己形象的话,那么他们是明智的。仅以其中的电影展映活动为例,虽然这八部影片难以代表波兰电影最高水准,却是部部可圈可点。

  开幕式影片就是不久前去世的“波兰电影之父”安杰依·瓦伊达的成名作《下水道》。这部拍摄于1957年,以华沙起义为背景的电影在今天看来也没有过时之感。我们不必深入去了解什么是“波兰电影学派”,也不必非要去强调其“政治性”,电影这种艺术门类本身就有过度的政治敏感度。《下水道》当时吸引人的地方在于某种意识形态的松动:故事讲1944年,苏联红军进入反攻,已经打到了维斯瓦河东岸,波兰流亡政府组成的救国军既想借助苏军的攻势,又想要赶在苏联红军到来之前攻克华沙,取得对波兰控制的主动权,遂发动华沙起义。然而他们低估了德军的实力,更小看了苏联的策略,结果是整个起义以惨败告终。故事中的起义军被告知从下水道撤退,援军迟迟不到,由于种种原因又在下水道迷失了方向,最后全军覆没。这部影片当年在戛纳电影节获得大奖及票房大好当然主要归功于其中伊索寓言式的影射,但今天我们从中获得共鸣的更多因素是其中的存在主义式悲情:面临死亡无路可逃的绝望,以及流露的人性真实。

  《铁幕性史》则是一部风格另类的娱乐片。导演尤留什·马胡尔茨基擅长轻喜剧风格的黑帮片。然而即便在这部1983年拍摄的娱乐片里,也能看到鲜明的、对极权主义乌托邦的政治影射。两个男人志愿参加科学实验,他们将被冷冻三年然后解冻。然而他们没有预料到的是世界格局在此期间发生了变动,他们被冷冻了五十年,醒来后发现自己是唯二幸存的男性,据说由于外界巨大的核辐射,所有的居民即全部女人都不得不住在一个地下城堡里,她们进行无性繁殖,靠吃药断绝性欲,被灌输“男人没有一个好东西”这种意识形态。又老又丑又怪异的女王进行着绝对独裁的统治,不允许存在任何异见。然而,两个男人的出现,以及他们的某些举动松动了少数女孩的思想,这令女王大为光火,通过假民主投票要阉割他们。在女孩的帮助下他们逃离这个所谓地下城堡,结果惊奇地发现所谓坚不可摧的堡垒是一张画布,一撕就破,所谓辐射根本是子虚乌有,那个所谓的女王其实是个男人假扮的,他每天偷偷通过暗道到地上的别墅里过着舒适的生活。放映中,这部电影引得首都观众多次发出会心的大笑。

  耶日·霍夫曼是与瓦伊达齐名的波兰导演,但他素以商业类型片,尤其是史诗电影而著名。这次选片方提供的《洪流》(1974)就是这样一部“大片”,改编自显克微支的《历史三部曲》之第二部。为什么不是第一部《火与剑》?因为那个故事里涉及苏联领土。然而,以抗击瑞典老大哥入侵为背景的这个故事,却又处处指涉另外一个老大哥。霍夫曼于1998年还是拍了《火与剑》,为当年的票房冠军。

  在这八部影片中,有三部是克日什托夫·基耶斯洛夫斯基的作品,或许选片方考虑到这位电影大师在中国文艺青年心目中的地位吧。这三部分别是《影迷》、《十诫之杀人短片》和《十诫之爱情短片》。

  《影迷》是我最喜欢的基耶斯洛夫斯基电影。故事讲一个工厂的采购员,因为要记录下新生的女儿,买了一台苏联产8mm摄影机。厂长让他用这台机器拍摄厂庆纪录片,他以自己的视角拍下了窗台上的鸽子、散会后的人们等画面,结果这个片子误打误撞在业余电影比赛中获奖。采购员仿佛一下子找到了生活的目标,沉迷其中,然而这不是我们那种打入艺术圈然后腐化堕落的套路,他的沉迷是因为发现,镜头记录的比他看到的生活更真实,仿佛是他头一次睁开眼睛看生活的真实。这个令他激动的世界刚刚打开,却给他带来了痛击:他拍厂里的侏儒,被厂长严厉禁止,追求“岁月静好”的妻子惊慌失措,离开了他。最后在失意中他将镜头对准了自己。这部朴素的影片有一种生活的质感,它吸引人的方面并不是撕开了铁幕的虚像,而是真实生活的虚像,今天看来依然动人。

  《十诫》之《杀人短片》与《爱情短片》名头都太响了,故此不一一赘述,正是《十诫》令基耶斯洛夫斯基这个名字在我国文艺青年中封神的吧。这部以天主教视角观察社会主义日常伦理的影片,每个镜头都早已被分析得如同庖丁解牛的那只牛。其中《杀人短片》和《爱情短片》是最为出彩的两部,但在下的建议是,假如您还没有看过的话,千万不要去搜索什么评论,直接去影院看吧。多说一句,如果说有“举重若轻”的世界级大师,基耶斯洛夫斯基一定算一个。

  罗曼·波兰斯基大概是在好莱坞体系中最成功的波兰导演。他的《罗斯玛丽的婴儿》、《苔丝》、《雾都孤儿》、《钢琴师》都是叫好又叫座的,而他本人的生活比他的电影还要电影。这次选片方选的是他在波兰时期,27岁那年拍的《水中刀》,影片只有三个演员,其中的三角关系略似《小城之春》,却把婚姻与爱情撕得粉碎,拍得步步惊心,干净利落。

  值得肯定的是,这次影展中有两部当代波兰电影,都是票房大片。《神》讲的是上世纪80年代波兰首例心脏移植的故事,《生命如此美好》讲的是一个霍金一般的残疾人的励志故事。这两个题材都是好莱坞电影中很受欢迎的,波兰新一代导演显然想给予这类美国院线故事以欧洲风格的包装,《神》有着精心设计的快节奏,《生命如此美好》足够感人,但是并不能代表当代波兰电影艺术水准。当然我们能猜测各种原因了,比如对中国电影市场的期待等等。但实际情况是,波兰艺术电影并非人们惯性思维所认为的“停滞”、“陷入僵局”,而是与之相反,需要我们去发现。

上一篇:清末民众为何会对外来传教士非常排斥?从天津教案来分析根本原因
下一篇:精神导师之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