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叔本华:为什么有些人读书无数,思想水平却很低?
尼采在《作为教育家的叔本华》里写道:“叔本华与饱学的学者们毫无干系,他洁身自好,竭力独立于国家和社会。”跟领着俸禄的学者不同,叔本华是一个独立思考、诚实写作的人,他曾写了一篇名叫《论独思》的文章,论述单纯阅读和独立思考、普通学者和思想家的本质区别。

单纯阅读与独立思考有什么不同?
读书从来就不是讲究多多益善,因为书市上流传着太多骗子们所写的哗众取宠读物,这些东西只供消磨时光用,而无益于知识。同样,博览经典也未必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增长自己的学问。图书馆的规模很大,可是如果没有按书架号分类书籍,而是全部堆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功效可能还不如一个井然有序的小书店。
独立思考就像书籍的索引号一样,能够将吸收进来的书籍消化掉,把它们进行分类,以供需要的时候随时提取。可是很少有人达到这种境界,大部分人的水平只是停留在单纯地阅读之上。
他们读书就像浏览报纸一样,并不想废脑筋去思索,也不愿追问,只求知道即可。所以他们通过阅读而得到的知识很快就会被遗忘掉,一到需要使用的时候,就会手忙脚乱,又得重新翻阅查找。跟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比起来,总是显得迟钝、不靠谱。
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而得来的知识,才能够被我们理解和确证,并且作为一个被坚信的元素纳入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难以忘却。而通过单纯阅读得来的知识,就好比从别人那借来的一颗假牙、一条假肢,它仅仅是粘附在我们的身体上,不仅不会给我们感觉,而且还可能随时脱落,被遗忘到脑后去。

独立思考比单纯阅读优越在什么地方?
叔本华说:“阅读和学习是任何人都能自愿进行的活动;而思想却并非如此。”这是因为思想需要有兴趣的不断驱动,一个人只有对他正研究的问题感兴趣,才能保持思想的积极性和持续性。阅读则不必如此,当我们阅读时,就意味着思维进入了休息状态,我们不需用自己的头脑,而是借助别人的头脑进行思考。
我们为了避开思维的劳累,借用了别人的成果来解除自己的疑惑。所以阅读会使人的精神变得放松,这也是为什么大部分人把读书作为消遣的原因。然而,叔本华说:“读知别人的思想,如同吃残汤剩菜或穿别人扔弃的旧衣一样,很难引起我们的兴趣。”读别人的书一般而言,不会引发我们对问题的研究兴趣,也不会引起独立思考。
大部分学者都是在书本里做学问的人,他们发表的文章主题基本都是对前人的观点或书籍进行研究,他们的作品就像寄生虫一样,寄生在别人的思想之上。这些学者所写的书只是提供了一些观点,这些观点或者符合前人或者反驳前人,但是观点还足以叫作思想,因此大部分的学者还不够格叫“思想家”,他们只是表达观点的“批评家”。
而真正的思想家则是面向现实世界,他们勤于思考,受精于外部世界,然后在自己体内孕育出崭新的作品,启迪了世人。
那些依靠解读别人的哲学而成名的人,是不够格做哲学家的,因为他们没有属于自己的思想体系。

只有通过独立思考才能形成思想体系
大部分人的思想都是支离破碎的,他们的观点很不统一,在某些问题上是一个价值标准,在另一些问题又是另一个标准,在他们的观念里没有作为核心支撑的观点,这是因为他们的思想不成系统的缘故。
他们所写的东西,思路模糊、逻辑混乱、语焉不详,导致读起来十分晦涩。聪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只是从不同的书籍上拼凑而来的。正因为作者没有消化、没有吸收、没有独立思考,所以显得非常絮乱。
思想家的思想就好比风琴的低音部,可以支配其他音部而不被其淹没。学者的思想则好比一部从A排到Z的字典,你看不到他的核心观点,也不知道哪些内容才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们连一本能够完全说明自己体系的书都没有。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需独思
未成年人的理性尚未成熟,多阅读总是有益的,这是因为阅读在某种程度上对人的精神起着引导作用。通过阅读,我们可以向那些伟大的精神学习,从他们那汲取营养,学到许多我们因个人水平限制而独立思考不出来的知识。
但如果我们认为通过读书就能得到答案,因而不必去思考的话,那就糊涂了。读书就好比聆听一个旅人在讲述自己的见闻,他说得有声有色,你也听得十分入神,但如果你想对旅行地有一个有机的、清晰的和深刻的认识,那么还得自己去亲历一番。
叔本华说:“思想家与普通的书本哲学家的关系,类似于目击者与历史学家的关系。”历史学家的笔法再出色、史料知识再丰富,他也无法写出亲历者笔下的那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同样,靠阅读得来的知识远不如独立思考得到知识更能打上“我的”标签。
另一方面,经验得到的知识也不比独立思考得来的知识更为深刻,有些经验主义者凡事都要讲经验,认为亲历过就能得到真知,不需要进一步上升为思维,他们不知道经验之于思想就如吃饭之于消化吸收。吃饭如果声称自己是健康的全部意义,那就可笑了。

我们在什么情况下才需要阅读?
成年人拥有成熟的心智,不该局限于单纯的阅读之上,他们还需要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进入到独立思考之中。独立思考并不排斥阅读,它只是站在更高的角度、用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待书本的知识。博览群书不是为了炫耀学识,也不是为了模仿别人的思维方式,而要消化吸收,为我所用,要达到这个目的,就得独立思考。
阅读可以引导人们的精神进步,但书市上琳琅满目的书籍,就如同七纵八横的羊肠小道,它告诉我们——错误的路径竟是如此之多。面对这些毫无价值的读物,我们也会像杨朱哭歧路那样感到迷茫。要想分辨道路,我们常常沿用前人的判断,也就是阅读经典。此外,我们也可以根据独立思考,挑选适合自己的道路进发。
读书是必要的,当一个人的思想停滞不动、难以进展时,才去阅读书籍,避免“思而不学则殆”的苦恼。当我们的思维劳累,想要休息时,可以读书,这时阅读可以为我们提供替代思考的方式,为精神获得思考的材料。
即使是才思敏捷的人,也做不到每天强迫自己思考6小时,而且这种做法是愚蠢的。叔本华说:“思想也同人一样,它们不可能随心所欲地产生,我们必须等待它们的出现。”我们都知道,在解决某个重大问题时,我们不可能指望强迫自己坐下来反复思考,然后就可以权衡利弊,做出完美的抉择。
相反,我们总是要先把问题搁置一边,游离到别的事情上去,在自然而然、分步骤的思考过程中,我们才会记起之前被忽略了的东西,进而得到更为深刻的认识。所以,小说福尔摩斯里,在紧张探案的同时,福尔摩斯经常会若无其事的去听交响乐,而叔本华在写作《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时,也常常每晚出没于音乐会现场。瞑目静坐,强迫思考,无助于进益。有时候,读书也可以作为一种绝佳的休息方式。
当然了,一个人不能因为读书而忘记了现实生活,不能因为习惯于走别人的老路而不愿意独立思考,不能因读太多书而忽略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
对于思想家来说,思考是自然而然的,同时也是幸福的。当一个人进行思想只是为了他自己的缘故时,他就是哲学家;如果他们的思想只是为了博得读者的好感,引起社会广泛反响,甚至迎合公众的低级趣味,那么这些思想并不存在真正的价值,他也不是哲学家,顶多是“学者”。


以下摘录自叔本华著作:
01
假如一个庞大的图书馆被弄得乱七八糟,其用途就不如一个小型然而井井有条的图书馆。同理,你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不过,你要记住,假若你对这些知识并不进行独自的深思熟虑,这些丰富的知识给你的价值,就比少量的知识给你的价值要小得多。
因为只有当你把每一真理都同其他真理比较后,你才会使你的知识有条不紊,你才可能真正占有你的知识,把它变为你自身的力量。你能够深思熟虑的仅仅是你所知道的东西,因而,你应当主动学习;反过来说,你所能知道的也仅仅是那些你深思熟虑的东西。
看来,你可以自觉地使自身投入读书和学习中,然而,你实际上不可能使自己完全投入思考:思考需要精心培植,就像火苗需要风扇助力一样。它需要对其本身的目的保持某种兴趣。这种兴趣,或是一种客观的兴趣,或是一种纯属主观的兴趣。

后一种兴趣只可能关注影响我们个人的东西;而前一种兴趣只属于那些就其本性便愿意思考的人,即那些把思考看作与呼吸一样自然的人,而这类人微乎其微。
这就说明,为什么大多数学者并不会思考。
大脑凭自身独立思考所产生的效果,与那些通过读书所产生的效果之间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非常之大的。
所以,使人的心灵下决心思考与使人的另一部分心灵下决心读书这种根源性的差异,仍在继续扩大。
这是由于,读书是强行在人的头脑中注入思想。这些思想在读书的时候,与人们心灵的情绪和指向是背道而驰的。这就如印章在蜡块上打下其印记一样。心灵完全听凭外在的强制,毫无兴致地去思考这、思考那。相反,当独立思考时,心灵任随其自身的兴致。此时,思想更多的是被它周遭直接环境所决定,或由联想或其他东西来决定。

而可见的周遭直接环境并不像在读书时那样,向心灵强行注入某种单一的思想;
它们只向心灵提供思考的契机和素材,让心灵按适应其本性和当下情绪的方式去思考。其结局是:大多数情形下,读书都会使人的心灵失却弹性,就像久压的弹簧一样。
02
所以,一个人若想在根本上决不具有一点个人的见解,那么,最保险的方式,就是在你有空的时候立即拿起一本书。
实际生活中这种情形的存在,正好说明,为何博学使大多数人变得迂腐和愚笨,还不如按他们的本性任其发展。而且,还使他们的写作失却所有生动活泼的感染力,他们正如普柏所说:持续地读个不停,但自己的书却从没有人读。
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考,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唯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别人餐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落下的衣衫。读书仅仅是独立思考的一个代用品。它意味着让他人引导你的思绪。

于是,许多书的作用,不过是告诉人们使你铸成大错的方式有多少,使你误入歧途的程度是如何的深,假如你真要听它们的引导的话。
所以,只有当你自身的才志枯竭时你才应去读书。当然,才志枯竭即便在仁人智士那里也是经常发生的事。时常或有这样的情形发生,一个你凭独立思考、苦苦思索都不得其解的真理或洞见,会在某一天被你在一本已经写成的书上轻易地发现。
但是,假若你是经由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这一点的,那么,在更多的时候会更有价值。
因为,只有在此时,它才会作为一个内在部分和活生生的成员进入你思想的体系中,与你的思想结成完美和牢固的和谐。
与它的其他推论和结论协调一致,带着你整个思维方式的色彩、印记,并在你所需要的时候随叫随到。因而,可以说,它已经坚固和永远定居在你的心灵中。歌德诗歌中,对此有完美的运用,甚至作出完美的解释:那些你从父辈继承而来的东西,你必须首先通过自己去赢得它,如果你想真正占有它的话。

一种纯粹靠读书学来的真理,与我们的关系,就像假肢、假牙、蜡鼻子或人工植皮。而由独立思考获得的真理就如我们天生的四肢:只有它们才属于我们。这就说明,为什么一个思想家和一个学者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
那些终其一生于读书和靠书本获得智慧的人,就像那些凭旅行指南了解一个国度的人一样。他们可以对大量事物都采撷到一些信息,但在根本上,他们并不具有对该国度究竟如何的联贯、清晰、全面的知识。
相反,那些毕其一生于思考的人就像那些亲自访问过该国度的人,唯有他们才真正的熟悉这个国度,具有关于它的联贯知识,而且才真正在这个国度中流连忘返。

03
独立思考的人与日常那种书本哲学家之间的关系,就像目击者和史学家之间的关系一样。
前者所吐露的是他自身的直接经验。这就说明,为什么独立思考的人之间,其观点在根本上都是一致的,他们的差异仅仅是出自他们看问题的角度不一样。
因为他们所表达的只是他们客观上领悟的东西,相反,书本哲学家们,所报告的或是这个人所说的东西、或是那个人所思考的东西、或是另外一个人又反对的东西等等。
所以,他要比较、掂量、批评这些陈述,进而找到问题的真理所在。由此看来,他实际上酷似具有批评眼力的史学家。
纯粹经验与思考的关系,就像进食与消化的关系一样。

当经验夸口说,唯有通过它的发现人类知识才会发展时,就像口腔夸口说只有它维护着身体的活力。
总之,只有那些从一开始就是由你内心指导而进行的思考,才具有价值。
思想家,可以被分成以下两种情形:那些由其自己内心的指导而进行思考的思想家,和那些受他人指导而进行思考的思想家。
前者是真正的为其自身的思想家,他们是真正的哲学家。他们内心之中本身就充满了热情。他们生存的快乐和幸福全在思考活动之中;
后者是雄辩家,他们把自己表现为思想家,进而从他们企求自他人那里得来的东西中去寻找幸福。这就是他们渴望的东西。
一个人,究竟属于哪一种类型的思想家,可以从他整个的风格和气质中很快地看出来。

李希腾堡是前一类型之典型,而赫尔德则是后一类型之代表。
精神产品要受到赞扬,其命运往往不幸。它必须要等待那些本身只能写点低劣作品的人,来吹捧它高尚。
一般说来,它必须从人类的判断力手中,接过自己的皇冠。就像宫人无生殖能力一样,这种判断力,对大多数人来说,也的确是微乎其微。
他们并不懂得如何识别真假良莠,如何辨认真金黄铜。他们感受不到平庸和超凡脱俗之间的巨大差异。
没有人独持己见,大家都是人云亦云,这是超凡脱俗之人难以发现的事实,这也是平庸之辈尽力让不寻常之人脱颖冒尖的伎俩。
其结果,就造成了一句古老诗歌所说的那种退化现象:大地上,哪有伟人的宿命?他们不再生存,人们不欣赏他们。

一旦有真诚和优异的大作问世,它首先面临的是,它的前进道路上,充斥了不少低劣的作品,而且这些作品还被人们看作是杰作。
它费尽口舌拼命为自己争得一席地位,并参与到时髦的潮流中去。
不需多久,它很快就被人世间涌现出的那些矫揉造作、头脑简单、粗俗不堪的模仿者所淹没,这样,它就可以悄悄顺利地进入到天才的殿堂之中。
由于看不出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原作者严肃地认为这些模仿者同他一样都是伟大的作家。
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伊阿特遂用这样的诗句引出了他著名的二十八个文学寓言:
在任何时候,那些庸俗的大众,总是良莠不分、黑白颠倒。

04
莎士比亚一去世,他的戏剧就让位于本·琼生、马辛杰、鲍蒙特以及弗莱彻,而且,一百多年来都一直拜倒在这些人的门下。
同样,康德一丝不苟的哲学思考,却被费希特这个骗子,谢林这个变色龙,雅各比那唬人和虚假的胡说,以及最后发展到黑格尔这个纯粹无赖等人所取代。
黑格尔还被人们抬高到一个比康德高得多的地位。
即便在那些大多数人都熟悉的领域,我们也发现,瓦尔特·司各特先生这个无与伦比的大师,被那些一钱不值的模仿者很快就踢在一边了。
这就在于,任何地方的公众都不能感受出那些优异的东西,因而,要感受那些在诗歌、艺术和哲学领域的成就,其人数就微乎其微了。
而这些领域的著述,才值得我们特地注意。所以贺拉斯说:上帝、人类、甚至大街上的广告牌,都不允许诗人成为一个平庸之辈。

那些缺乏正确判断的可悲情形,充分表现在科学领域,表现在那些错误的和被人拒斥的理论的苟延残喘中。
一旦这些理论被人们接受后,它便会阻扼真理达五十年或数百年之久,就像石头筑起的堤坝对海浪的制止一样。
哥白尼甚至在时光流逝了近百年后,还没有取托勒密而代之;培根、笛卡尔、洛克,在开辟自己的道路时,花了极为缓慢和漫长的时间(这一点,我们只需读一读达朗贝尔为《百科全书》撰写的《前言》就行了);牛顿也复如是。
人们可以看一看莱布尼茨在与克拉克争论时,是怎样对牛顿的引力体系报以仇视与轻蔑。
虽然牛顿在他的《原理》一书出版后还活了四十年,但其理论却是在他临死时才受到一部分人的青睐,而这只是在英格兰。在英国之外的地方,照伏尔泰对其理论的描述看,其追随者不过二十人。

正是由于伏尔泰的这篇描述的缘由,牛顿的理论才在他死了二十年后在法国得到人们的承认。
当时,法国人正坚定、顽强以及充满爱国情怀地沉醉于笛卡尔的旋流中。而就在四十年前,法国的学校对笛卡尔哲学却是完全禁止的。
不过,达热苏司法官仍不给伏尔泰以阐述牛顿学说的出版权。相反,牛顿提出的荒诞不经的光学理论,在歌德光学理论问世了四十年后,仍在这个研究领域居于至高无上的霸主地位。
虽然休谟笔耕甚早而且完全以通俗的笔调写作,然而,他在五十岁之前,却无人注意或被人忽视。
康德毕生都在写作和教学,然而,他在六十岁后方有声名。艺术家和诗人的园地,多少比思想家的宽广一点,因为他们的读者群要多至百倍。
不过,在莫扎特、贝多芬有生之年,公众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人们是怎样对待但丁,是怎样对待莎士比亚的呢?

如果莎翁的同时代人多少看重他的一点价值,那么,在那样一个绘画业空前繁荣的时代,至少会给我们留下一幅描绘他的杰出和可信赖的画像!
而现在,只留下一些非常使人怀疑其真实性的画像,以及一幅十分拙劣的铜版雕刻,还有在他墓台上的那幅最糟糕的半身像。
这样缺乏判断的可悲情形,还在于这样的事实:每一世代,早先时代的优秀作品无疑都受到赞扬,而其本身时代的东西都无人赏识。
本应倾注在这些作品上的力量,却花费在那些低劣的粗制滥造之物上。于是,当货真价实的东西在它本身的时代出现后,人们认可它是非常迟缓的。

———— e n d ————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