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上野千鹤子《近代家庭的形成和终结》笔记(自用)
笔记为自用
只是按照目录的排序,摘录了一些自己认为有用和有趣的概念及理论,不太会做读书笔记所以没什么逻辑,字太多懒得画重点了,如果有人需要的话希望能帮到你一点点!
第一部分 近代家庭的动摇
一、家庭自我认同意识的走向
1、 危机论:家庭的演变被认为是家庭即将解体的危机
2、 家庭自我认同意识:
文化人类学摸索到的家庭的最小定义是“共同使用火(厨房)”,也就是一起吃饭的共同体。“另起炉灶”就被看作是住户分离。
家庭自我认同意识(family identity简称FI)
3、 从传统型到非传统型
尽管意识是传统型然而却无法维持相应的形态,致使形态变成了非传统型的家庭。在面对家庭危机时选择了住户分离。对象是老人(老人院)、丈夫(单身赴任)和孩子(福利院、山村留学)。弃老弃子弃夫家庭。
4、 意识=传统型 形态=非传统型的家庭
单身一人在外上班
妻子和孩子:丈夫不在家使他们形成了比以往更为舒适愉快的母子家庭,甚至丈夫的偶尔回家也不太受欢迎。
丈夫:社缘家族和酒缘家族
老年父母:出现痴呆症被送到老年机构,昂贵的入住费用其实是一种“抛弃父母的费用”。把老年父母送进福利设施是机遇一种保护“家庭成员”的选择机制。
家庭的居住分离:“抛弃丈夫”、“抛弃父母”、“抛弃孩子”
5、 形态=传统型 意识=非传统型
双系同居家庭
领养养子
没有入籍的事实婚姻
生育的女孩偏好: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包含着“老后的安心费”,在养护老人的时候实物费用要高于货币费用的现实背景下,对女儿的养老期待程度提高了。
6、 意识 形态=非传统型
非血缘者的同居:
夫妻
集团家庭:目前比较稳定的集团还是全部是女性的同性集团,而且这样的同性集团还有不存在性关系的共同特点。也存在过共同居住的诸如寄宿学校、军队等的男性同性集团,但是他们不把这样的集团称为“家庭”,而认为是一时性的强制性必经之战。男人们所制造的是模拟家庭式的“酒缘家庭”。
同性人士之间存在“性关系”,那么就形成了女同性恋和男同性恋夫妇。男同性恋相对来说多次婚的倾向比较强,而女同性恋则相对来说单婚的倾向比较强,“家庭”志向也很强。
血缘者的非同居
7、 新的家庭幻想
家庭永远是心理的“保险财产”
二、女性的变化及家庭
1、 产业结构转换期间女性的变化
(1)“女性进入职业场所”的实际情况
中老年女性劳动者的不稳定雇佣形态增加,出现了“女性劳动的周边化”现象。
女性的生命历程模式:(1)未婚就业(2)无孩子就业(3)生孩子继续就业(4)结婚 生孩子后为专业主妇(5)生孩子后再就业(6)无职业经验
结果:高度成长期以后女性的生命历程中最大的变化是高度成长期初期雇员中几乎等于零的“中断-再就业”型,在这20年左右的时间内成为了大多数女性的生命历程选择。
(2)产业结构的转换
“女性进入职场“:妇女生孩子的次数减少以及家庭的电气化
产业结构转换期间女性雇佣机会增多的原因:1、由于经济的软化,劳动的性别差异问题相对来说已不成为问题,2、在服务部门,季节性和时间性变化大的非正规倒班的工作增多,3、那种“针对女性的工作”以“非全职劳动”的形式产生了(挣零花钱的工作)
克劳迪亚?贝尔霍夫(1986)把这种“女性劳动的周边化”逆命题地称为“劳动的主妇化”。虽然“主妇”是指根据非正规就业的需求必须一直等待机会的人们(正因为这样,“主妇”致使“二流的劳动者”),但由于男性也加入女性的周边劳动市场,他们也就成为“主妇般的存在”。由于“男性离开劳动市场(失业)和女性加入劳动市场”,男女双方共同形成了被称之为“周边劳动力”的“劳动力预备军”。
2、 女性生命历程类型的多样化
(1) 中断-再就业型的增加
女性围绕事业和家庭的生活历程:一直持续工作型、中断-再就业型、专业主妇型
属于40和50多岁的女性,她们在经济高度成长期长大成人,当她们到结婚和生产年龄而离开工作单位的时候,并没有预想到将来会重新回到工作单位。当时,这种中断-再就业型的生命历程在女性中间还没有得到中分认知。同时,这些女性对重归工作单位一事也没有准备,对等待着已成为中老年的自己的劳动市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市场也没有什么信息。
(2) 生命历程的选择和经济原因
决定作用:丈夫的经济收入
做家庭主妇的条件是年收入为700万以上的经济富裕阶层,女性出去兼职的最大动机是“为了补贴家用”。
学历上升婚倾向、高学历女性中“无业妻子”增多
继续工作型女性当中从事专业职种的女性居多。在公务员和教师当中,因结婚或生孩子而离职的人很少,这不仅仅是因为她们具备诸如育儿休假制度这样的容易继续工作的条件,而且还因为她们不能缩小靠两人全职工作的双份工资才得以维持家庭生计的规模这样的实情。
父母的资产相关因素:夫家父母家底很厚,家庭的可支配所得就增加;娘家的资产,高学历家庭/经济条件优裕的家庭,为了支持女儿从事专业职种学历。
一直持续工作型:妻子出身于资产方面很富裕的家庭,和丈夫的双份收入一道才获得流出富裕的阶层。
中断-再就业型:储蓄和流出方面都不富裕的阶层。
专业主妇型:丈夫的支出和储蓄条件均属于优越阶层的女性
现实是:不得不工作的人很认真地工作着,不工作就可以度日的人则不工作
(3) 中断-再就业型的性别规范和夫妻观
双重角色=双重负担(既是主妇又是挣工资者)
角色冲突
女性是为了“执行”作为“好母亲”的“角色”而外出工作,这和“好母亲”一事并不一定引起角色冲突。(Sokoloff,1987)
3、 女性阶层的分解和动向
(1) 专业主妇志向的高涨
在年轻女性中间中断-再就业型已经失去了魅力,取而代之的是专业主妇志向
原因:
减少不了家务分担、恶劣的劳动条件和“双重角色”二负担加重
专业主妇的身份现在成了“富裕的证明”
(2) 雇佣机会均等法的影响
综合职和一般职,把性别歧视置换成了“个人的选择”。
女性很清醒地认识到要在这样的竞争游戏中取胜,必须要靠女性本人非凡的努力和承受巨大压力的能力才能得以实现。
均等法所带来的是分化尖子和非尖子女性劳动者的促进作用。
均等法后,女性雇佣形态的多样化只不过是把女性吸收到周边劳动力部门意义上的多样化。
(3) 女性的人际网络活动
核心:45~59岁的女性,从育儿和教育负担解放出来,丈夫未退休,时间资源和金钱资源及体力最为富裕的阶层
4、 家庭的分解和生活文化的多样化
夫妻双方的经济实力是影响夫妻之间的力量关系和相互依存关系的最强因素。
一个家庭的文化生活(兴趣、业余时间的消遣方式、是否以夫妻单位为主的行动模式、是否以孩子为中心、消费方式)会因妻子属于第1-3的哪种类型而有很大不同。
第二部分 近代和女性
一、日本型近代家庭的形成
1、“家”的发明
2、“家”和“家长制”
家:公司私分离产生的近代家庭
家长制:男性支配女性,年长的男性支配年纪小的男性的社会结构(Tuttle,1986)
3、家庭的“记述模式”和“规范模式”
近代家庭的八个特征(落合美惠子《近代家庭和女权主义》1989)
(1) 家庭内领域和公共领域的分离
(2) 家庭成员相互之间强烈的情绪关系
(3) 以孩子为中心
(4) 男人在公共领域,女人在家庭领域的性别分工
(5) 家庭集团型的强化
(6) 社交的衰退
(7) 排除非亲族
(8) 核心家庭
西川祐子《近代国家和家庭模式》
(9) 统括这个家庭的是丈夫
(10) 这个家庭成为近代国家的基础单位
近代家庭的充要条件(Shorter,1975)
(1) 罗曼司革命
(2) 母子之间的情绪羁绊
(3) 家庭住家的自律性
4、“罗曼司”神话
从别人家嫁过来的妻子因为保持着娘家的姓,所以她一辈子都是异族,“肚子是借来的”。把嫁进来的其他氏族的女子看作是“家”的正式成员,和频繁的养子过继形式一样,表现了并不一定遵从血缘原理的日本“家”制度的利益社会特性。
“罗曼司”:配偶选择时的“非功利主义的选择”。(肖特)
“罗曼司革命”:年轻的男女青年开始忠实地根据自己的“感情”和“性冲动”采取行动以代替以往的“实利性动机”。肖特把人们的这种“心性”变化叫做“罗曼司革命”。
在社会移动很激烈的近代化时代里,相对于以学历为武器就能够“出人头地”的男性而言,结婚是女性一生中选择阶层归属的唯一机会。
父权与夫权:家长制下的年轻女性为了要脱离“父亲的支配”,需要巨大的离心力。浪漫之爱的热情给予了她可以不顾一切的原动力,然而也正因为如此,她也同时失去了“父亲的庇护”。父权和夫权处于一种竞争状态,对夫权的行使来说,没有父权的介入,女儿失去退路的情形更为有利。
所谓恋爱就是女性自发地从“父亲的支配“转移到”丈夫的支配“下的爆发性原动力。
(补充一个典型现象:婚礼上父亲牵着女儿的手一步步走向新郎,将女儿的手交给新郎,这不是什么浪漫的仪式,而是将女性作为所有物进行交换的残酷行为。)
同类婚法则、阶层内婚倾向
5、“家“的自律性
6、理念之“家“
二、家庭的近代
1、 家庭的幸福
“家庭幸福“的内容包括:
(1) 由相爱的男女组成
(2) 一夫一妻
(3) 包括未婚子女(不含他人)的核心家庭
(4) 丈夫是上班族
(5) 妻子是无职业主妇
其他伴随着性别角色分工的城市劳动者家庭等的条件
派生的问题:
(1) 日本家庭中存在着离“家庭幸福”理想很远的男人压制一切的现状
(2) 有破坏一夫一妻道德的男性方面的蓄妾、卖淫等现状
(3) 夫妻之间的无情起因于结婚的方法
(4) 为了“家庭幸福”的理想而导入了核心家庭的模式
直系同居家庭中儿媳地位低下的原因:
(1) 婚姻和出嫁同时进行的娶妻婚普及了
(2) 婚姻成为不可逆转之物,妻子丧失了该回到娘家的场所
(3) 上升婚成为普及,儿媳娘家的地位相对夫家来说下降了
(4) 儿媳不再是劳动力,而是作为没有经济能力的无业妻子嫁进了城市雇佣者的家庭
2、 主人和主妇
“家庭内部的事情都由妻子来支配”、“丈夫尽量不要干涉属于妻子领域的家政事宜”描绘了分工型夫妇的原型。
经济方面,丈夫像人民,妻子像政府。
3、 女性的职业
粉领职种:有效利用女性的手指灵巧、坚忍不拔、照料孩子等“特性”的,是不跟男性竞争的女性职业。
上层女性:家庭副业
下层女性:超时劳动、恶劣的劳动条件、男性监工的性虐待
三、女性史和近代
1、“解放史观”和“压迫史观”
解放史观代表:井上清《日本女性史》、高群逸枝的《女性的历史》
压迫史观:接受了70年代以后女性解放运动和女性学的影响而出现的思潮
2、“家”的发现
与迄今为止的“家”制度是“封建残留制度”的常识相反,作为制度的“家”是明治政府的发明物,是“近代家族”的日本版本这样的发现渐渐成为定说。
从女性的角度论述“家”制度形成的青木弥生和伊藤干治一样,一遍追溯“家”制度的成立,一边之处了在“近代化”过程中女性受到的忽视和压迫。
社会史和民众史认为女性受压迫的各种恶劣现象的根源是“近代化”。正式“近代”把女性从生产劳动中排除出去,剥夺了她们的性自由,在“家”制度下把她们作为妻子=母亲幽禁起来。
3、“近代”的完成
女权主义的历史(藤枝冷子)
第一期女权主义: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第二期女权主义: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
女权运动的特征(落合惠美子1987)
第一期女权主义:近代主义,无论是资本主义女权思想还是社会主义妇女解放论都共同具有“解放史观”,都信奉“进步”和“发展”的发展阶段说。
第二期女权主义:反近代主义,无论是激进女权主义还是生态性的女权主义,都对“近代”给女性带来的东西抱有深深的怀疑。
4、 近代主义和反近代主义
青木-上野“80年代女权主义论争”共同拥有对“近代”的批判,采取的是“脱离近代派”和“反近代派”对立的形式。
伊利依奇吧女性作为“近代”的受害者来看待
江原由美子:日本的妇解运动从一开始就具有共同体倾向、母性主义、身体和向自然回归的“反近代主义”倾向。
长谷川三千子:反对男女雇佣平等法
5、 作为加害者的女性史
加纳实纪代:穿着白色烹饪服、摇着小旗把战士送上战场的女老百姓们,自发地参加这样的活动(《女性们的“枪后”》1987)。
村上信彦:战争体验对女性来说是起着“解放的”作用的(《近代史的女性》1980)。
铃木裕子:描写了以市川房枝为首的女权扩张运动的领袖们自发血脂参加战争的过程,追究了女权主义者的战争责任(《女权主义和战争》1986)
6、 文化的逆命题
樋口直子:双重劳动=双重负担是“新性别角色分担”
“女性关系网”是性别歧视社会副产品的体现:
(1) 劳动市场把女性从正经体面的就业机会中排除出去的性别歧视
(2) 根据根深蒂固的角色分工,丈夫长时间地从事劳动,经常不在家里
(3) 传统的分担型夫妇之间相互不关心、不干涉
(4) 在性别隔离的文化传统下把女性隔离在“女人的世界”中。
7、 后现代派对少数派
伊里加雷提出了“从男人创造的语言”的紧箍咒中解放思想的“女性书写法”
背景:
(1)70年代女权主义的旗手们进入80年代以后迎来了生育这个生理性的时间限制,她们不得不直面母性这个问题;
(2)出于对男性社会的失望,以女同性恋为首的分离派开始抬头,并掌管了女权主义运动上和理论上的领导权;
(3)学术界内部形成了女性学的“市场”,主要在文学、心理学等领域产生了大量的论文
(4)通过70-80年代的经济衰退期和经济重组,政治性的对抗反应和在其基础上的女权主义的消退,使人们失去了对制度性的社会变革的希望。
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家庭和其中的两性关系、代际间关系的变革是女权主义革命的大目标。家务劳动越来越商品化,失去了它的实质;女性已经从部分生产者转变为部分消费者。家务劳动的外部化只不过是把女性在家庭内部做的事放到外部去做的市场规模的性别分工,是女性劳动在周边劳动市场的重组,是全球性发生的“劳动的主妇化”现象,只要是这种情况,并不是说家长制通过重组就可以消失,它依然是“主要的敌人”。
第三部分 家庭学的展开
一、“梅棹家庭学”的展开
1、“梅棹家庭学”的起源
2、“梅棹家庭学”的特征(把家庭作为一个系统来把握)
“梅棹家庭学”有以下四个特征
(1) 是它的把“家庭”看作是以(生活)技术和道具为基础而组装成的装置系统的文明史观点。
(2) 它是一种把性差当作历史=社会体系的固有变数而彻底地相对化以后来进行把我的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
(3) 其文明史式的时间跨度的长度和来自其中的令人惊异的预测能力。
(4) 文明史式的虚无主义的观点。
3、作为系统的家庭
三个侧面:物质系统、能源系统、信息系统
两个相:稳定系统、变动系统
4、梅棹“性差”论
他的性差观在他的同代人和时代当中属于显著的平等主义性质,然而赋予他这种见解的也正是彻底的文明史式的文化相对主义的观点。
他排斥生物学的性差论,也否定母爱本能说
5、文明史变动论
从“工业化时代”到“信息时代”的历史变化
“超工业化”的第一个归宿是从“臂力”到“知识能力”的转变,第二是作为其结果的“性差的极小化”,第三是从生产到消费的价值转变。
6、文明史虚无主义
二、技术革新与家务劳动
1、家务劳动的历史
历史上最早的家务服务商品据说是市场上出售的已经烹饪好的食品。家务劳动以前在家庭内部和外部都是存在的。
初期的从事家务服务的劳动者有洗衣女、看小孩的人、经营面包店的人。贵族和富裕阶层中,他们家里有从事家务的佣人。
成为一个“主妇”的资格:必须是家长的妻子,手下有一批干活的女仆和亲戚家的妇女、掌握在发号施令的家政指挥监督权。
“主妇”的大众化:城市化和核心家庭化的进展过程中,核心家庭中的“主妇”不仅失去了女佣,也失去了扩大家庭中其他的成年女性成员,主妇成为了家庭中唯一的成年女性,家庭中所有的家务都落到了她的肩上——“主妇”诞生。(失去了家务帮佣的家长之妻)
家务劳动vs主妇劳动:主妇劳动指的是主妇进行的劳动,但是家务劳动并不一定都是主妇做的。
2、技术革新和厨房的能源革命
家务劳动大变革的前提:
(1)自来水管的普及(2)引进天然气和电力等清洁能源而导致的厨房能源革命(3)技术革命从生产资料波及到消费资料,像家用电器这样的耐用消费品能够以比较低廉的价格供应给人们。
3、家务省力化的反论
家电产品使在外面可以购买的家务服务商品部分内部化了,家务劳动不用再选择时间和场所,随时进行,家务劳动变容易了相应地频率也增加了。
伪装劳动:梅棹忠夫把主妇的有了家务省力化机器以后并没有减少反而高标准化了的劳动称为“伪装劳动”。
4、 电子革命和家务劳动的非熟练化
5、个族化的发展
作为装置系统的家庭技术革新,促进了个别化的进展。
个别化的一味进展,并不一定是说家庭的凝聚力削弱了。原因:(1)育儿期女性就业率的提高,子女家庭(特别是女儿家庭)存在着希望父母提供育儿援助的期待;(2)出自随老龄化而产生的老后不安,父母方面希望子女将来提供护理援助。
6、家务劳动的最近未来
促进家务劳动的要因:
(1) 由于技术革新的进一步发展,生活技术当中的很多事物得到非熟练化的可能性。
(2) 存在着家务劳动的商品化发展和其价格水准的问题。
(3) 外国劳动者的存在。
(4) 家务劳动公共化的选择。(育儿、护理)
第四部分 经济高度成长与家庭
一、“母亲”的战后史
1、日本人与“伦理”
对日本人家庭中“母亲”的位置的关注
2、“支配性的母亲”和“令人羞耻的父亲”
“母子亲密胶着”现象:进入“近代”以后在中产阶级身上发生。从生产场所被流放,只能在“母亲”这件事上找到其存在证明的“专业母亲”形成以后的事情。而且这个“养育孩子的母亲”、“教育孩子”的母亲从其形成的开始,是以自己的“作品”,即孩子的出息程度来得到别人评价的(小山,1991)。这种“母子亲密胶着现象一开始就结构性地和母亲基础的不稳定性、核心家庭的孤立以及这种情况下的父亲的疏远结合在一起的。
3、“不中用的儿子”和“不快乐的女儿”
4、“他者”的消逝
5、产业化和女性的自我厌恶
在近代产业社会中,相对于“文化”来说并分派给“自然”的女性只有两种选择:要么接受自己的劣等性,若非就只能厌恶自己的女性性。
6、“美国”的影子
7、“统治者”的恢复
8、再次围绕“母亲的崩溃”
9、超越“近代家族”
二、“后思秋期”的妻子们
女性和家庭的变化
在主妇闭塞的状况下,女性被迫陷于孤立,抚养孩子的重任只加在一个未成熟的女性肩上,而且埋没于工作中的丈夫对她一点也不顾盼——这就是等待着结了婚生了孩子的女性们的“女人的幸福”的实际情况。
妇解运动揭露的是:在这种状况下,谁都有成为“杀害孩子的母亲”的潜在可能性,人们不应该谴责杀死孩子的女性,而英国追究把女性逼入杀害孩子境地的社会现状。残杀孩子的悲剧是和“主妇的幸福”相伴的。(2019年日剧《坡道上的家》)
第五部分 性别歧视的反论
一、夫妻不同姓的陷阱
1、 夫妻不同姓的人类学
中韩“同姓不婚”,如果姓氏相同,就是氏族内通婚亦即近亲通婚,所以必须强调夫妻的姓氏不同。
夫妻同姓的核心:切断妻子和娘家的联系
条件:(1)认为一辈子只能结一次婚,而且是不可逆转的地位转移(2)为了让妻子娘家的影响力不能与丈夫家匹敌,要从比丈夫的亲属集团地位低的亲属集团中选取妻子。
灰姑娘情结:女性(1)完全从自己的出生集团脱离出去,(2)完全和丈夫的亲属集团同化。在这种结婚观中,丈夫对妻子的完全支配=家长制就完成了。
2、 上升婚的机制
无论日本海上欧洲夫妇同姓都是伴随着家长制下的上升婚的成立而成立的,以自己的娘家为自豪的贵族女性们,常常出嫁以后还把结婚前的姓氏保留在中间名上。以娘家为自豪、不想切断与娘家联系的女性,不会丢弃自己的姓氏。女性简单地抛弃自己姓氏的,要么娘家是那种什么也拿不出来的贫穷家庭,要么就是女性在争夺财产时从娘家不可能得到任何利益,总之是二者择一。这种结构最终制造了女性不依赖于结婚就无法生存的社会状况,起到了把女性逼香结婚的作用。
3、 孩子姓氏的父系主义
日韩夫妻不同姓:嫁到父系集团的女性在姓氏相同的集团里,只有她一个人一直姓不同的姓,所以她背负着终身对那个集团而言是外来人的记号。
4、 不同姓家庭的增加
5、 法律婚的好处是什么
日本的法律为了保护没有职业的妻子的“座位权”,相反鼓励女性不要有职业。
法律婚的最后一点好处就只有父子/母子关系得到社会性公认。
二、作为生存经验的老后生活
1、 老年期的文化理想和现实
“四十而不惑”
2、 自我认同意识危机及其理论
埃里克逊把青年期看作是“自我认同意识的危机”时期,这个危机表现为“自我认同意识(self- identity)和“社会自我认同意识”之间的偏差。
成熟:生理成熟、心理成熟、社会成熟、文化成熟
3、 临近老年期的自我认同意识危机
老化:生理老化、心理老化、社会老化、文化老化
社会老化的极致:成人社会=经济地位的丧失,亦即退休。
被叫老爷爷、老奶奶的经历伴随着困惑、愤怒和悲惨的心情
4、 老人的否定的自我印象
社会少数派的自我印象经常是接受了由社会多数派集团对自己集团所做的评价(波田爱子,1976)。黑人把拜仁的黑人印象内在化, 身为社会少数派的女性也把男人的女人印象——感情化的、心情浮躁的、不成熟的小孩子气的、只能要比男性差等等——内在化了,制造了否定的自我形象。
老年期的适应状态的类型(美国老年学家理查德/荒井保男,1978)
(1) 圆熟型mature group(未来志向的自我适应型)
(2) 安乐椅型rocking chair group*消极的引退依存型)
(3) 装甲型armoured group(对年轻人显示第一的自我防卫型)
(4) 愤慨型angry man group(把人生的失败归罪于他人的抑郁性的封闭型)
(5) 自责型self-haters group(悲观的孤独型,有的甚至会自杀)
5、 老人的共通文化比较
(1) 社会里老人的地位是和现代化的程度成反比的
(2) 老龄人口的比例越低,老人的社会地位就越高
(3) 老人的地位和社会变化的比率成反比
(4) 定居和老人的地位高有关联,而移动则和地位低相关联
(5) 在没有文字的社会老人的地位很高
(6) 越是大家族,老人的地位越高
(7) 个人主义化使老人的地位下降
(8) 老人具有财产权的地方,老人的威信就越高
一般以农业为主体的传统社会里,不会产生“老人”问题。(长老统治型社会)
把老人视作小孩的观点,看起来似乎是对老人宽大,但实际上在不承认老人的责任能力这一点上,是一种剥夺老人尊严的观点。
6、 老人问题和老后问题——寻求价值的转换
三、“女缘”的可能性
1、从“社缘”到“选择缘”
2、“选择缘”社会
特征:自由开放的关系、媒体媒介型的性质、有从过度社会化的角色中脱离出来的情形
3、“纯粹的模式”和“不纯的模式”
“不纯的模式”-女性:为了逃脱“主妇的孤独”,女性们有必要创造一种不同于以往的血缘、地缘、社缘关系的社会关系,她们现在也正在创造这样的关系。
在今天血缘和地缘已经丧失了功能的解体时期,女性在组建人际网络以代替传统的血缘和地缘关系上,要比男性领先一步。吉武辉子氏把这种人际网称作“女缘”。
选择缘的社会为女性们提供了作为一个“个人”的场所,她们可以走出妻子和母亲的角色,真正充分地成为一个人,以完全的个人身份与他人相识,接受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纯粹的模式”-男性:完全不掺杂厉害打算的“君子之交”。
四、性别歧视的反论——异文化适应和性差
1、 异文化适应和性差
2、 驻外工作人员的妻子
妻子适应海外生活的困难之处:在传统的性别角色分担中,妻子很少外出工作,接触一文化的机会比丈夫少;妻子的驻外教育不如丈夫,信息不足和语言壁垒问题容易被困于家中或日本人社区;婚姻多为上升婚,妻子的学历较低,语言能力差;加强对丈夫的依赖,缺乏主动融入当地社会的积极性;妻子的进出会带来来自日本人社区和企业的压力。
3、归国子女
上一篇:一天吃多少卡路里不会胖
下一篇:最新! 全国累计确诊31161例 瑞德西韦双盲一天治愈率达96%? 谣言! |早
最近更新科技资讯
- 22年过去了,《透明人》依然是尺度最大的科幻电影,没有之一
- 人类基因编辑技术及其伦理问题
- 不吹不黑,五阿哥版的《嫌疑人》能过及格线
- 论Lacan心理公众号的“双标”特质
- 猎罪图鉴:犯罪实录 女性伦理
- 清入关的第一位皇帝是谁,清朝入关后有几位皇帝?
- 描写露台的优美句子
- 谭德晶:论迎春悲剧的叙事艺术
- 中秋节的好词好句
- 《三夫》:一女侍三夫,尺度最大的华语片要来了
- 赛博朋克的未来,在这里
- 文件1091/721/2A:反概念武器实体的一封信件
- 尤战生:哥伦比亚大学点点滴滴
- 韩国最具独特魅力的男演员(安在旭主演的电视剧有哪些)
- 乃至造句
- 请保护好我们的医生,他们太难了
- GCLL06-土木工程的伦理问题-以湖南凤凰县沱江大桥大坍塌事故为例
- 黄金宝典:九年级道德与法治核心考点必背篇
- 【我心中的孔子】伟大的孔子 思想的泰山
- CAMKII-δ9拮抗剂及其用途
- 选粹 | 郑玉双:法教义学如何应对科技挑战?——以自动驾驶汽车为例
- 苍井空37岁宛若少女,携子送祝福遭热讽,下架所有视频母爱无私
- 日韩新加坡怎么对待影视剧中的裸露镜头
- 中西方文化中的颜色词
- 土豪家的美女摸乳师——关于电影《美人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