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历史上罕见的姓,汉武帝的宠臣,一日连升4级,最后却被满门抄斩

栏目:科技资讯  时间:2023-06-17
手机版

  原标题:历史上罕见的姓,汉武帝的宠臣,一日连升4级,最后却被满门抄斩

  百家姓中有姓“主”的吗?对于这个问题,大家可能很好奇,刚开始我想不起来谁姓主,反正我周围没有姓主的。

  没听说不等于没有,通过查资料我才知道,还真有姓主的。

  “主”姓主要来源于姬姓、嬴姓,原来这是一个古老的姓氏。

  到了北宋初年,为了避太祖赵匡胤“匡”字的讳,宋太祖传旨把“匡”姓改为“主”姓。

  这就是历史上“主”姓的三大来源。

  主姓中最著名的人物就是汉武帝的宠臣主父偃。

  主父偃,山东淄博人,生卒不详。

  相传主父偃出身贫寒,上天却给了他一个好的头脑,从小很聪明,有过目不忘之能。

  及长,师从先生学习《春秋》《易》以及诸子百家之言,无一不通,无一不精。

  有道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堤高于岸,水必逐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太聪明,能力太大会遭人嫉妒。

  主父偃是儒生中出类拔萃的人物,所以遭到了同类的嫉妒羡慕恨。不得已只好“周游列国”寻找出路。

  主父偃是山东淄博人,山东这个地方在汉朝时是齐国的封地。

  刘邦建立汉朝以后,把他的子孙分封为若干个诸侯王,每一个诸侯王都有自己的封地,当时齐国的国王名叫刘次昌,他是齐国的第四代诸侯王。

  大家先记住他,以后会提到。

  由于聪明和能力出众,主父偃不但受到同学们的排挤,就连亲戚朋友对他也没有好感。

  既然如此,我还有什么可留恋的?主父偃告别了家乡,踏上了寻找仕途之路。

  经过辗转跋涉,主父偃来到了京都长安,他试图通过大将军卫青引荐见到汉武帝,不知什么原因,汉武帝迟迟没接见他。

  眼看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了,总这样等着也不是办法,主父偃决定主动出击。

  灵机一动,他向汉武帝上了一道“万言策”。这一招果然管用,汉武帝刘彻阅完“献言策”大吃一惊,想不到自己求贤若渴的人才就在眼前。

  史书记载,当时刘彻光着脚丫就跑了出来,亲迎主父偃高座而谈。

  据说二人谈论国家大事,竟然三天三夜没合眼。此后主父偃一日之内连升四级,最后官拜宰相。

  这就是千里马遇到了伯乐,诸葛亮遇到了刘备。

  随后主父偃的治国之才得到了充分发挥,为刘彻解决了“诸侯王尾大不掉”的问题,主父偃献上了“推恩令”计策。

  原来汉朝的诸侯王越来越壮大,逐渐形成了“干弱枝强”的局面,对朝廷产生威胁。

  刘彻的老爸汉景帝当政期间就发生过“七国之乱”,逼得汉景帝不得不杀死了献“削藩”策的恩师晁错。

  虽然七国之乱最后被周亚夫平定,但是从根本上并没解除诸侯王对朝廷的威胁,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当政期间。

  就在刘彻没有办法的时候,主父偃献出“推恩令”计策。其主要内容就是在朝廷分封诸侯王封地时,诸侯王所有儿孙们都人人有份。

  这样一来就把诸侯国的土地分割成小块,没有强大的诸侯国,朝廷才容易控制。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的封地就会越来越小。

  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比如三国时期的刘备刘皇叔,他就是刘邦的后裔,但是到他这一辈就没有封地了,这就是“推恩令”造成的结果。

  从以上可以看出来,刘彻有识人之能,主父偃有匡扶社稷之才,二人相见恨晚。

  然而主父偃有一个好的开头,却没有一个好的结尾,n年过后,刘彻把主父偃一家满门抄斩了。

  主父偃犯了什么罪?刘彻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原来主父偃被满门抄斩和齐王刘次昌有关,也就是开头让大家记住的那个人。

  事情是这样的:主父偃老家是山东淄博,这个地方是齐国的地盘,也就是诸侯王刘次昌的封地。

  刘次昌是齐国的第四任国王,他是刘邦的后裔,和汉武帝刘彻的血缘有点远,总之是皇亲国戚。

  主父偃做了刘彻的宰相后,曾经托人向刘次昌求亲,想把女儿嫁给齐王。

  当时齐王回绝了这个请求,齐王当时正和他的姐姐产生了不伦之恋。在汉初,诸侯国这种情况很普遍,人们心中的伦理道德很淡薄。

  如此一来就惹恼了主父偃,他就向刘彻说齐国很强大,将来一定会谋反等等一些话。

  刘彻就对齐王产生了怀疑,于是说:“这样吧,你去齐国做国相,暗中观察齐王是不是有谋反意思”。

  主父偃领命去了齐国。

  齐王知道主父偃一定会报复他,所以一直谨小慎微。

  即便如此,他和姐姐之间的不伦之恋还是被主父偃发现了,齐王和姐姐厮混时被主父偃撞见。

  齐王害怕主父偃告状,迫于无奈心一横喝药自杀了。

  齐王之死虽然不是主父偃直接造成的,但也脱不了干系,齐国上下议论纷纷,说主父偃逼死了齐王。

  刘彻听到这个消息后,命人把主父偃关进了监狱。

  说实话,此时刘彻并不想杀主父偃,但是皇亲国戚死亡也不是小事,刘彻要给大家一个交代,于是先把主父偃关起来再说。

  就在这时,燕国的国王检举主父偃接受封国的贿赂。

  燕国国王也是刘邦的后裔,属于皇亲国戚。由于人证物证俱在,主父偃承认自己接受了贿赂,但否认逼死了齐王。

  讲真此时刘彻仍然没有处死主父偃的意思,打算风声过后就赦免他。

  常言道“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就在这结骨眼上,一个人站了出来,此人名叫公孙弘。

  他向刘彻谏言道:“齐王(刘次昌)自杀,没有儿子,封国被撤除,由朝廷收回,改设郡县,主父偃本是罪魁,如果不杀他,无法向天下解释,如此太伤皇亲国戚的心了,如有异动,朝廷危矣!”

  史书记载,武帝遂屠杀主父偃全族。

  公孙弘在历史上就是一个奸人,阴险狡猾,表面一团和气,不与人争,往往在节骨眼上使出阴险计谋致人于死地。

  为汉朝作出巨大贡献的主父偃就这样被满门抄斩了。

  文/秉烛读夏秋

  责任编辑:

上一篇:你知道的最冷的冷知识是什么?
下一篇:吃豆腐渣、地瓜秧!荒年时嫂子的巧安排至今忆苦思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