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中国路上都是外国车?当年投靠外企、自废武功铸大错(中)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1-18
手机版

  如果这样下去,国产汽车怕是永远都造不出来了。

  但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好在中国汽车政策并没有得到彻底执行。

  当汽车工业被合资车引入歧途、带进死胡同的时候,中国有几拨疯狂的人,根本不信邪,他们一定要造汽车,而且是“不知天高地厚”地搞自主研发。

  这些人激情四射、意志坚定,设法冲破重重阻碍,以非凡的勇气和谋略,居然硬闯进了中国的轿车工业,成功拿到了入场券。

  国产汽车的开拓者中,最疯狂的要数吉利汽车的李书福、李书通兄弟,但我们先说哈飞,最早吃螃蟹的一群人。

  哈飞,是哈飞汽车的简称,隶属于哈尔滨飞机工业集团,它是中国最早生产军用飞机的企业,为中国工业发展立下过汗马功劳。

  改革开放后,哈飞军转民,于1983年进入汽车工业,轿车不让造,它就先搞面包车。

  哈飞造车遇到的第一个障碍,是技术。

  虽然之前是造飞机的,但飞机技术并不能直接“转移”到汽车上,甚至有一些习惯还会妨碍制造汽车,所以哈飞造汽车并不容易。

  刚起步时,哈飞用开发飞机的方法开发汽车、大量使用航空器部件,但很快发现这样不行,不仅成本高昂、耗费时间,而且造成汽车整体性能的破坏。

  除了技术不同,二者的商业逻辑也不一样,飞机的买主是军方,是小批量生产的,而汽车是大众消费品,追求规模效应,既要考虑质量又要顾及成本。

  虽然有困难,但哈飞毕竟有军工背景,敢于啃硬骨头、不怕技术和商业化的障碍。正是这个特点,哈飞才能够很快适应新的环境,这也是它自主研发最大的底气所在。

  哈飞推出的第一款车,是“松花江”牌面包车。

  虽然决定搞自主研发,但前期也跟外企合作,松花江面包车的开发,就是快速学习日本铃木的微车技术搞出来的,当时哈飞的研发队伍只有30人,非常小。

  松花江面包车1992年开始批量生产,当时非常成功,在1994年、1995年卖得很火。

  但也就火了两年。

  从1996年开始,市场急转直下,往后每年只能卖5万辆,被其它微型车赶超了。

  松花江面包车没有持续火,是因为刚刚接触市场经济,哈飞团队不知道产品需要不断改进,才能持续受市场欢迎。

  

  得到教训后,哈飞人开始在产品技术上继续努力,持续开发新产品,同时也寻求跟国际顶级公司的合作。

  1996年,哈飞跟意大利的宾尼法瑞那公司合作,这是一家汽车造型设计公司,长期为法拉利设计跑车,它帮哈飞设计出了“中意”微型车,于1999年上市。

  “中意”上市后也非常成功,让哈飞的产值当年就翻了一番,实力大增,从2000年开始,哈飞进入了高速增长期。

  跟宾法合作,哈飞的收获不仅推出了一款新车,更重要的是学到了一流的设计程序。为了把技术搞到手,哈飞前后派了上百名技术人员常驻意大利,经过两三年的努力才学成,这对哈飞设计能力的发展作用重大。

  据称,哈飞汽车设计的模拟技术,因此曾达到国内数一数二的水平。

  此后,哈飞的技术能力不断提高,自主尝试了多款车型,并成功推出“路宝”,不但性能好,而且当时定价6万元左右,明显低于“夏利”的价格,获得普遍好评。

  哈飞不断获得成功,具备了相当的实力,但苦于当时政策的限制,不允许上三厢轿车项目。虽然它设计了一些轿车车型,但只能按照面包车的身份上报目录。

  “不允许哈飞生产轿车”的限制,直至2002年5月才彻底放开,捆绑国产轿车手脚的绳子终于松开了。

  虽然不让搞,但哈飞早在2001年就建了轿车生产线,设计年产10万台。当限制解除时,哈飞马上投入生产,当年生产各种汽车17.3万台,卖出17.5万台。而此时它早已建立起一支200人的研发队伍。

  此后,哈飞持续开发新车型,陆续推出了民意、锐意、百利、赛豹、哈飞4等车型,完全自主开发。

  

  正是敢于带头搞自主开发,才戳破了中国企业不能开发汽车的弥天大谎,为国产车开辟了一条道路,哈飞开辟的路上,很快出现了更多品牌的国产车。

  哈飞汽车性价比很高,在打开国内市场的同时,居然还开辟了国际市场。当然了,前期主要是出口发展中国家,像菲律宾、叙利亚、埃及、越南、老挝等国。

  哈飞出口是中国汽车的一个转折点,在此之前我们只有进口的份。

  如今提起哈飞,很多人并不那么熟悉,大家熟悉的是什么上海大众、北京现代、广汽丰田、东风本田等等合资车,开口闭口谈的也是这些车。

  在很多人的意识里,开合资车代表着品质、有面子,买国产车好像拿不出手,这是一种十分奇怪的社会现象。

  在我看来,哈飞这样的国产车才是值得中国人支持的,因为国产车的成长符合中国的利益。

  国产车如果有钱,财富基本留在国内,会用大量的资金升级技术,提供绝不输外国品质的车,而且性价比一定比他们高。

  而那些所谓合资车本质上就是外国车,合资车必然会将财富转移境外,不断从中国抽血,压制中国的技术升级,只要有机会一定会打压中国,这点毫无疑问。

  对于很多人崇拜合资车,肆意贬低国产车的现象,有历史的原因,也有文化自信不足的因素。用“商女不知亡国和,隔江犹唱后庭花”来形容现今社会对待中、外汽车的态度,虽不恰当,但能说明问题。

  当然,这不能责怪广大的消费者,到底是谁造成了这种局面,那些人自己很清楚。

  当哈飞为了造出国产车而艰苦奋斗的时候,浙江省台州市一个做摩托车的老板,很早就有了造汽车的想法。

  捌

  这个人非常执着,早期靠做冰箱配件起家,后来转做装潢材料,随后又进入摩托车工业领域。

  他并非孤军奋战,有一个弟弟和他并肩作战。这个人名叫李书福,弟弟叫李书通,是一个打天下的猛将。

  1994年,李书福的摩托车生意非常红火,虽然财源滚滚,但作为一个十分有抱负的人,他并不满足于只有两个轮子的摩托车,而是想要制造出自己的汽车。

  这个想法在当时是十分疯狂的,根据当时的政策,中国汽车产业的希望都押注在几家定点大企业,其他任何人不得进入。别说你一个小小的民营企业家,也就搞过一些摩托车,就算是当时的国营大厂,想进入汽车产业也基本不可能。

  

  虽然明知困难巨大,但李书福却不怕,他带人到国家的很多部门游说,希望得到造汽车的许可,结果到处碰壁。

  有些部门礼貌点,虽然明确拒绝了他,但不忘耐心“教导”一番:搞汽车需要大量资金和技术,你们民营企业干不了,还是好好干摩托车吧。但李书福遇到更多的是冷眼甚至嘲讽,很多部门懒得跟他说话,三两句话就把他打发走。

  面对挫折,李书福并没有退缩,充分表现出他倔强的一面。经过反思和调整,他很快又打起精神,想出各种可能的方法去突破,除了游说各部门,还使用高层公关、媒体喊话等不同的手段。

  李书福曾经游说某部门的官员,对方毫不客气地泼冷水:民营企业干汽车无异于自杀!这话十分难听,李书福失望中带着愤怒,但还是耐着性子、热切地恳求对方:那就请给我一次跳楼的机会吧!

  由于李书福为了得到造汽车的许可,表现得太过执着,他居然被人送了一个“李疯子”的外号,传遍江湖。

  办法用了很多,但却毫无进展,造车看来是没希望了。虽然李书福执着顽强,但他最终绝望地发现,面对政策的紧箍咒,他一个民营企业家显得十分渺小,根本无法突破。

  玖

  但就在李书福造车的梦想,遭到无情摧残的时候,一个意外的事件却给他带来了惊喜。

  1997年,李书福得到消息,四川德阳一家国企濒临破产,需要卖身自救,而这家企业正好是造汽车的,其产品被列入国家目录,拥有汽车生产权。

  了解情况后的李书福非常兴奋,假如能够收购这家车企,他就可以获得进入汽车工业的入场券,这是一个极大的诱惑。

  李书福十分饥渴,迅速调动各种资源,当年就把这家国企成功收购了,并于1997年当年成立了吉利汽车集团。由此,中国第一家民营汽车企业诞生了。

  李书福的执着终于换来了回报,他终于进入了梦寐以求的汽车工业,从此可以在造车领域纵横驰骋、一往无前!

  1998年,吉利在浙江临海市建成第一个轿车生产基地,由于收购的德阳汽车厂没有生产轿车的资格,所以前期造的是轻型客车和4米以下的两厢车。

  虽然挤进了汽车产业,但吉利在前期人才极度匮乏、设备简陋,以至于样车要靠钣金工用手工敲出来,而且连图纸都没有,直到生产几年后才由后加入的专业人员补上了。

  虽然操作手法过于粗糙,根本不符合规范的设计程序,竟然也能生产出不错的车,通过了国家强制性安全检查!更称奇的是,这款车居然由于在高速路上跑得太快,被江浙一带的交警给盯上了。

  吉利第一款批量生产的车型叫“豪情”,是模仿夏利的两厢车,于1998年8月8日首次下线。吉利当年生产汽车100多辆,但都没卖出去。

  不过不要紧,1999年生产1600多辆,都卖出去了。2000年,吉利的汽车销量跃升至10008辆,2001年又飙升至2.4万辆,发展相当快。

  吉利进入汽车领域,一年多时间就能造出车来,速度之快,堪称神奇,这要感谢李书福之前造摩托车的经历。曾经摩托车领域的配套企业都大力支持他,李书福在这些民营企业家中,实际上扮演了带头大哥的角色,一呼百应,可见他有相当的江湖威望。

  吉利只有一百辆车产量的时候就是自主研发,根本用达到百万辆规模,这再一次戳穿了一汽、东风、北汽那些领导所说的鬼话

  吉利造出车不久,就开始了扩张,1999年,李氏兄弟应邀到宁波开发区搞汽车,成立宁波美日公司,2000年5月就生产出了第一辆“美日”汽车。

  但此后不久,兄弟俩发生纠纷,被迫分家,弟弟李书通带走现金,哥哥李书福留下汽车基地。

  李书通离开后,又独自一人到上海浦东建了一个汽车生产基地,现在改名为上海华普。不过因为当时得不到政策许可,无法卖车,只好把生产基地卖给哥哥李书福。

  这也兄弟俩最后一次交易,两人签订协议,弟弟永远不再踏入汽车产业。李书通后来进入铝材行业,国产汽车领域从此少了一员猛将。

  自此以后,李书福和他的吉利拥有了临海、宁波和上海浦东三个汽车生产基地,分别生产豪情、美日、华普三种不同档次的车,形成了基本战略架构,在汽车产业逐步站稳脚跟。

  2001年12月,吉利汽车得到了一个梦寐以求的东西——生产轿车的国家许可,它是中国第一家获得该资格的民营企业。

  到此时,吉利汽车实力大增,开始了高速扩张。

  2002年,吉利卖出汽车4.78万辆,并开始盈利;2003年,吉利卖出汽车8万辆,销售总额43.47亿元。

  从此,吉利汽车的销量逐年攀升,从一百多辆一直做到了今天百万辆级别,成为国产品牌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在吉利成长过程中,技术人才是至关重要的,成立不久后,各路人才纷纷投入李书福帐下。他们很多之前在那些合资车企,整日无事可做,来到吉利后却大放光彩,为吉利的快速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吉利十分感激这些技术人才,这些人也同样感谢吉利,因为吉利给了他们施展才华的机会。

  这些技术人员非常清楚的记得,合资企业放弃自主研发,中方车企领导苟且偷生、漠视技术,导致他们这些身怀技艺的人空有一身本事,却只能无所事事、惶惶度日。企业对待他们就像对待破鞋子一样,随时可以扔掉。

  很多技术人员对合资企业失望透顶之后,才来到吉利。在吉利,他们终于有机会搞自主开发,而且得到全力支持,这让他们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不断获得技术突破。

  一名工程师加入吉利一年后,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汽车开发根本没有合资车企鼓吹的那么难,外国人那么笨都能把事情做好,中国人为什么不能?!如果我们搞不出来,我把脑袋剁下来给他们当球踢!

  合资车企,不只是耽误了中国汽车技术发展长达二十年,更导致我国汽车工业的人才遭受重大打击。

  当吉利为我国汽车人才提供舞台的同时,另一家企业也正在吸引大量人才,它就是奇瑞汽车,和哈飞、吉利一样,是国产车的先驱之一。

  举报/反馈

上一篇:10多万的跨界SUV,堪称国产精品!
下一篇:天津小客车新政重磅细则:有区域牌后不能再申请其他车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