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封了五年的《狗十三》,又岂止是一部青春片?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7
手机版

  在我的观感中,这部分并没有让我站队李玩。

  甚至,让我讨厌这个主角。

  李玩成长于一个不完满的家庭:

  李玩父母离异;

  父亲再婚后,把李玩放到爷爷奶奶家;

  后妈生了个弟弟,父亲却不敢告诉李玩。

  单亲家庭,重男轻女,隔代教育的问题,一下子全部给摆到台上了。

  而正是由于对李玩这种带有亏欠的心理,所以大人们对李玩的教育,简单粗暴:

  要不就是极为宠溺,要不就是打着“你要懂事,听话,我们是为你好”的名义,强加李玩身上。

  例如父亲这里,很现实地考虑到李玩将来的升学问题,在老师的规劝下,父亲强行将李玩报的物理兴趣班,改成了英语班。

  父亲改的时候,李玩在一边哭了;

  出了教务处,父亲开始了“你以后就会明白”的一番说教;

  最后,掏出钱给李玩,打算巴掌打完了给一颗糖。

  其实站在父亲的立场上,就这件事来说,有错吗?

  在李玩的立场上,她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情,又有错吗?

  但父亲是真心地为女儿好,而女儿却也是在坚持自己的本心。

  可是在这类中国式家庭中,很多时候就是这种看起来双方都没错的事,酿成了双方之间的矛盾。

  还有爷爷奶奶。

  奶奶多年不出家门,二老做的就是照顾李玩。

  一日三餐,苦口婆心,看似宽容,实为宠溺的隔代教育方式,使得李玩的性格中被埋下了不安定的因素。

  李玩的青春期写照,是迷惘,孤独,无人理解。

  在这样的基础上,父亲为李玩买了一条狗,想要弥补李玩。

  从而,李玩的心理有了寄托。

  因为喜欢物理,李玩为狗取名:爱因斯坦。

  可偏偏,曹保平和编剧焦华静(曹导的学生)借用一件狗事,把李玩推向观众的对立面,把这个家庭的问题一步步暴露出来。

  事情的起因,就在于爷爷一次买菜的时候,把狗弄丢了。

  这次没有一些关键剧透就不好写了,所以没看过的朋友,以下部分慎重。

  ****************************************

  固然,丢狗让李玩的内心很难受。

  但是,随着剧情画面的转换,难受的李玩,渐渐地成为了一个大人眼中不懂事的孩子。

  这一幕:

  爷爷奶奶和父亲继母坐在家里,等待李玩回家,气氛中带有愧疚。

  李玩回家后,继母先是送上一双滑轮,让李玩开心。

  可下一秒,李玩发现狗不见了以后,开始爆发。

  这样的爆发,是不管不顾不考虑家人,只想着自己感受的那种。

  这样的戏码出现了:

  ----李玩大晚上出去找狗,爷爷不放心,出去找李玩。

  结果,李玩无心之间,却将爷爷推倒在地,爷爷伤了脚。

  ----后面的日子里,李玩整天在家里给老两口脸色看,甚至是摔门不理人的事都做出来了。

  连一开始帮着李玩说话的爷爷,此时也愤怒地说出:

  我们在她心里还不如一条狗了!

  ----还有一次,李玩出去迟迟未归。

  多年未出门的奶奶,大晚上到处去找李玩,人没找到,奶奶却找不到回家的路了。

  ******************************************

  此部分的关键剧透结束。

  这就是一类中国式家庭以该特定环境背景下的教育悲哀了:

  因为觉得亏欠李玩,所以家庭对她的放任(宠溺),使得李玩经常只考虑自己,任性妄为。

  而这样的任性妄为伴随着的,是遇到问题后,大人又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孩子身上。

  于是,李玩这类孩子会产生如此心理活动:

  你们都只会骂我,说我不对,怎么就没有人能够理解我?

  这样的教育方式,将李玩们养成了:

  必有可恨之处的可怜之人。

  按照曹保平的说法是:

  (《狗十三》)表面上看它是关于成人和孩子之间爱、爱的方法、和沟通的电影。没有恶人。有的只是各种误会、不理解、及因此带来的冲突。但其实不是。是暴力。

  这种暴力,按照我的理解,它是一种以爱的名义,更多地从心理上给予击打的暴力。

  而且,它不是一下子爆发的。

  而是力道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才会产生的爆发,一旦爆发,力度强大。

  在这前半部分的观影过程中,我甚至还一度地怀疑自己:

  是不是我已经过了那个年纪,无法再从李玩这样一个青春期少年的角度来理解她的痛苦,而是只看到她的任性对家庭的伤害了?

  始终,我是厌恶这部分的李玩的。

  后来,我是这么说服自己的:

  有的事情,随着年岁的增长,以前能被包容,如今就让人厌恶了。

  而李玩这样的年纪,她都还没有走出自己家庭背景的阴霾,又如何能够理解这点,又如何能够知道:

  她已经长大了,不能再躲在自己可怜的家庭背景这理由身后了。

  到了后半部分,曹保平和焦华静下的刀,更狠。

  尽管还是以李玩的故事为主线,可是,《狗十三》又从成人的世界里,完成了一次对李玩的心理阉割。

  这后半场,让我觉得不舒服的,则是大人了。

  后半部分关键剧透来了。

  **********************

  ----起因,是父亲终于告知李玩,她有弟弟了。

  几个事情就可以看出家人对弟弟的关注。

  爷爷说,当时李玩的名字是乱起的,这回对男孩可得好好想想了,我看就叫昭昭吧。

  ----昭昭生日,亲朋好友相聚饭店。

  父亲抱着昭昭,身后跟着李玩进入包间后,所有人都围过来看昭昭,李玩被晾到一边。

  唱生日歌的时候,李玩已被挤到了人群的外围。

  李玩惊醒了:

  在重男轻女的观念下,在家族中,她已经不是那么受关注的孩子了。

  她,已经失去了任性的资本。

  后来的弟弟伤了奶奶,父亲马上过来哄哭着的弟弟:

  没人说你,没人说你。

  李玩:"昭昭应该向奶奶道歉。"

  父亲:"他还小,不懂事呢。"

  这样的现实敲了这个13岁女孩狠狠地一记。

  李玩变了:

  她开始妥协,开始道歉,开始掩盖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用大人期望的样子去包装自己。

  在她心里,或许这是不得已的装乖。

  而在大人心里,变成了:这孩子懂事了,长大了。

  说白了,以前被捧在手心的李玩,如今在心理上,有了一种被放养的状态。

  ----所以,她说平时看《时间简史》,大人告诉她这是小孩子看的玩意,她也笑笑接受了。

  ----大人为她点了狗肉,她心里极为厌恶,却也勉为其难地吃下一块,然后笑着说声“谢谢叔叔”。

  ----在成人的世界里,她还经历了这样一个事情:

  父亲告诉她:跟张伯的饭吃完我马上就带你去看天文展。

  对着张伯,父亲却说:跟您吃饭就是我这辈子最大的事。

  大人们一个个觥筹交错,讲着自以为有水平的话,一旁的李玩却焦急地看着时间,唯恐错过了天文馆关闭的时间。

  却没想到,到最后换来父亲一句:

  在这里听你张伯讲话,比看天文展有用得多。人的事还没搞明白呢,还去管天上?

  **********************************************

  此部分剧透到此结束,后面再无剧透。

  这就是成人的世界。

  李玩的父亲并不是那种在外面花天酒地的人。

  他工作努力,他要赚钱养家,他要在成人的世界虚与委蛇。

  李玩看到了这一点。

  而李玩,也逐渐地走向了这个世界。

  一个要在大人眼里做听话,懂事的孩子的世界。

  成人世界的无奈与现实,使得人不断地在改变自己以适应这个世界。

  社会的规则是怎么样的,人就要去适应,这是生存法则。

  而在这样的生存法则下,人性中那真实的一面就要被盖起来,这又带着虚伪。

  13,4岁的李玩或许很难理解:

  到底是懂事的虚伪好,还是真实的任性好?

  但她似乎也看到了,至少懂事的虚伪,是以父亲为代表的成人在社会上的立足之本。

  而偏偏,父亲又要靠这种懂事的虚伪,来养活家人。

  所以呢,《狗十三》的角度是多方面的。

  它从青春的视角切入,却一路走到了成人的世界里。

  《狗十三》的最后一场戏,李玩这个孩子和父亲一起对着屏幕。

  观众和孩子李玩一起看到,已经懂事的父亲,在他的世界里那脆弱的一面,以及生活中的无奈与自责。

  只是,《狗十三》把这些问题摆出来了,却也没有给出答案。

  这种问题,哪有那么容易解?

  《狗十三》一开场,带着牙套的李玩说出:

  人在冬天,会忘记夏天的热,在夏天的时候,又会忘记冬天的冷。

  曹保平是这么解释这部电影的:

  人太容易遗忘,并习惯规则。人类容易被成长的过程教化,所以我们要正视、反思过程中可能存在伤害的部分。

  是了,从少年到成人的过程中,我们总是在成人的世界里,忘记了少年。

  用这个世界的话来说,就是被磨平了棱角。

  但如果按照另一种话来说,或许是:

  我们自己选择了忘记与被教化。

  此后,有一天成为父母的我们,或许还会以这个懂事的角度,去看待那还处于少年及未被教化的下一代。

  孰好孰坏?呵呵,用懂事的话来说就是:介于两者之间吧。

上一篇:陈耿华:反不正当竞争法自由竞争价值的理论证成与制度调适
下一篇:《伞学院》超能力家庭的伦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