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诚信论文十篇

栏目:汽车资讯  时间:2023-08-16
手机版

  金融诚信论文篇1

  一、金融会计诚信的涵义

  诚的原意是真实客观,无妄无欺。宋朝朱熹曰:“诚者何?不自欺不妄之谓也”。信的原意是人言谓定,诚实无欺。早在《诗经》中记载着:“信誓旦旦,不思其反”。由于“诚信”二字在原意上相通,可以互用。故许慎《说文》曰:“诚,信也;信,诚也”。春秋战国时期,诚信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和广泛的论述。孔子把信列为四教(文、行、忠、信)和五德(恭、宽、信、敏、惠)的组成要素。西汉的董仲舒将信用作为“三纲五常”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在古老的中国,诚信就成为人们普遍遵守的伦理道德规范。

  进入市场经济发展阶段以后,诚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物质内容。对于我们广大的金融会计行为者来讲,诚信就是要求诚恳待人,信守诺言,忠实于自己所承担的会计义务,也就是要客观公正地反映现实经济活动,为金融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不偏不倚的会计信息。具体来说,金融会计诚信应当包括以下六个方面:1.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行为。2.强烈的敬业意识和职业荣誉观。3.真实准确的金融会计信息质量。4.精湛的会计技术和熟练的会计技能。5.优质高效的金融会计服务。6.有强烈的守法意识、政策水平和制度观念。以上这些既是金融会计诚信的内涵,也是加强金融会计诚信建设的指导方向和目标。

  二、金融会计诚信的现状及缺失的原因

  (一)金融会计诚信的现状

  当前,金融会计诚信面临严峻形势,已成为阻碍我国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难题。2002年,财政部共检查了保险等行业192户企业以及相关的92家会计师事务所,共查出资产不实115亿元,所有者权益不实24.2亿元,利润不实24.2亿元。2003年,中国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提交的报告,也显示了我国金融业会计信息失真较为严重。以上数据、事实表明,近年来,我国金融领域普遍存在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问题。

  (二)金融会计诚信缺失的成因

  为何会出现如此严重的金融会计诚信问题,这不仅仅是道德倒退能够解释的,它与我们的社会、经济、文化背景都有着密切联系。

  1.信息不对称是前提。信息不对称是指市场经济的活动主体享有不相同的信息。如果会计信息是对称的,会计信息的提供者(主要指金融机构)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主要是国家管理部门与投资人)对信息的了解和掌握程度相同,虚假的会计信息就很容易被识破,那么就不会有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但由于会计信息的制造者一般是直接参与公司的运作管理,控制着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拥有企业内部的各种信息,而会计信息使用者由于不直接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只能靠会计信息制造者提供信息来了解企业的经营状况,结果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能出现“道德风险”或“逆向选择”,违反诚信原则,提供虚假会计信息,损害信息使用者的利益。

  2.利益驱动是内在动因。会计造假之所以如此猖狂,其主要原因就是会计造假背后有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企业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可能骗到投资者、债权人及国家有关管理机关的信任,并因此获得投资、政策倾斜、核销贷款或减少税金支出等经济利益。企业负责人有可能因此获得职务、薪金、股票升值等方面的利益;会计人员可能会由此获得薪金、升迁、奖励等利益。而会计师事务所在我国目前处于买方市场的环境下,为了占有一席之地,也迎合金融机构的要求,出具虚假报告。正是这些复杂的利益关系构成了虚假金融会计信息产生的内在动因。

  3.会计制度的局限性是条件。一是会计原则本身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操作空间。现代财务会计是以权责发生制为确认基础,从而产生了大量的应计、预提和待摊项目,会计信息制造者就可以通过操纵应计项目的确认时间来制造虚假业绩,如提前确认收入、推迟确认费用;而稳健性原则在会计实务中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职业判断基础上的,存在较强的主观随意性,会计信息制造者很容易借此高估费用和损失、低估收入和利得来操纵利润;另外重要性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都为制造虚假会计信息提供了想像的空间。二是会计准则的滞后性为金融会计造假提供了契机。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新的经济事项不断出现,使原有的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需要,而新会计政策又不能及时制定及颁布,这在客观上出现了一个“合规”的造假时段。比如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的核算与其会计准则的脱节。

  4.失信成本低是催化剂。目前我国对检查出来的会计造假往往是“重经济处罚,轻行政、法律处罚;重对单位处罚,轻对个人处罚;重内部处理,轻外部公开处理”。减弱了法律的效力。在具体的规定上现有的一些治假法规、处罚规定也显得过宽。如《会计法》第45条“授意、指使、强令会计机构、会计人员及其他人员……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成犯罪的,可以处5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属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还应当由其所在单位或者有关单位依法给予降级、撤职、开除的行政处分”等规定。相对于因造假取得的巨额经济和政治收益而言,这种造假成本太过于低廉。而且,即使这么轻的经济处罚也往往是由造假机构的权益来承担,极少影响到单位负责人及会计人员的利益。正是由于会计造假的预期收益明显大于预期成本,才会不断上演会计造假的闹剧。

  5.监督体系不健全、监督机制不完善是会计诚信缺失的外在因素。目前,我国对会计信息质量的监督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金融机构内部监督,外部监督是指财政、税务、审计、银监、证监、保监等部门的监督。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尚未建立健全,在许多方面与市场经济还不相适应。内部监督由于会计监督人员缺乏足够的独立性往往流于形式。外部监督由于点多、面广、任务重、注册会计师制度又刚刚恢复建立不久,加之人员知识老化等问题,都与承担的任务和需要达到的目标不相适应,不能从外部监督上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三、加强金融会计诚信建设

  加强金融会计诚信建设,维系金融企业的社会公信力,不仅需要从立法、制度改革上着手,也要从每个金融机构做起,从每个金融机构的负责人做起,从每个金融机构的会计人员做起。

  (一)健全法制

  强化会计立法的权威性和惩戒性,并提升诚信缺失的成本,这无疑会使那些怀着侥幸心理的会计造假者知难而退,达到有效的事前控制的效果。

  1.增加诚信立法,提升会计诚信的权威性和法律地位。会计诚信问题目前已成为世人关注的焦点,现行的法律都没有明确和直接地提出“会计诚信”的概念。而针对会计诚信或者更广泛的信用建设需要制定专门的法规,不仅是整个社会的一种意愿和期望,同时也通过法律的权威性,显现了政府、立法、执法机构及社会公众对杜绝会计造假的坚定决心和信念。

  2.强化各金融机构负责人会计反假的法律责任,减轻会计人员造假压力。《会计法》在规定单位负责人应对本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承担法律责任的同时将会计人员也纳入会计法律责任。我们建议让单位负责人100%地承担会计作弊的责任,而会计人员对此不负丝毫的责任。这种设想的依据主要在于,目前大多数会计作弊并非出自会计本身意愿,而往往是由各种外来力量强加的。当然,如果会计人员作假行为是擅自做出的,若触犯了法律亦应追究法律责任,但单位领导还不能溜之大吉,必须承担用人失察、平时监督不力的责任。这样,任何的会计作弊一旦追究责任都将是单位一把手倒霉,可以无形之中让单位领导不再强迫会计任意操纵对外报告行为,也可以大大减轻会计人员工作中的心理压力。这种方法,有助于让广大会计人员从囚徒困境中解放出来,也有助于会计诚信原则自然回归。

  (二)严格金融会计内部监管

  要建立金融会计诚信,仅凭高压是远远不够的。有了法律和制度的保障,还需要金融领域加强自身监管,改善自身诚信环境。

  1.健全会计制度,建立独立金融审计体系。应在金融业内建立更加独立和专门的审计系统。具体做法包括:一是构造独立的金融审计体系。将各金融机构现有的审计部门独立出来,成为独立的审计机构,按照经济区域分布,各个金融机构的最高审计机构设在其总部。审计机构的费用、审计人员的人事、工资、组织关系等实行完全垂直管理。对其审计事项实行责任追究制,只要是经过审计的事项无论什么时候出现问题,原审计人员和领导都要负责。由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加大对各金融机构总部的审计监督力度和频率。这样可以使审计行为更具独立性和内在动力,从而使存在的问题更快、更好、更全面地曝光并得到处理,以保障我国金融会计信息的真实,促进金融业的稳健发展。

  2.提高对金融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效率。应进一步强化上级财会或内审等职能部门对管辖范围内会计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对可能出现或已经出现的突发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预防、纠正。要坚持原则,现场检查大公无私,落实问题缜密严谨,划分责任有理有据,每一次检查都要见人(落实责任人)、见效(整改),并且要把整改提高到主要位置,将经济处罚与道德惩戒有效地结合起来。要高度重视检查质量。宁可少检查一次,也要绝对保证检查的质量。要组织政治责任和业务素质都过硬的精干力量,认认真真地查,彻彻底底地查。在处罚力度上,一定要“下重手、动真格”,绝不姑息迁就,确保会计监督效果得以提高。

  3.成立金融会计监管委员会。美国在受到连串会计丑闻冲击之后,在今年夏天批准成立会计监管委员会,并把非会计界人士引入专业监管架构,担负起监管审计行业的重任。我国金融会计业应该效仿英、美等国,尽快成立独立的金融会计监管组织,找出害群之马,提升业界的透明度,重塑各界对金融会计的信心。

  (三)加强金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加强金融会计职业道德建设,能够提高金融业的会计诚信度,有效地制约和防止金融企业利用会计职业判断弄虚作假、粉饰报表,有利于保证会计信息质量,提高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1.建立金融会计行为者诚信档案。诚信档案包含的对象是我国所有金融机构的会计从业人员及其领导。具体记录的信息应包括四个方面,即基本信息、守信信息、提示信息和警示信息。诚信档案主要记录会员的基本情况、在诚信方面的良好表现及行为、已经出现的有违行业诚信要求而需予以提示的行为,以及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及准则、受到各类处理的行为等。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诚信档案实行动态管理,由各金融系统逐级汇总报金融会计学会,各单位对所报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各相关人员有义务及时向单位如实提供诚信信息和相应资料,并保证真实。各金融机构负责本单位会计诚信档案相关信息的归集、录入,金融会计学会重点负责会计诚信档案管理制度制定、信息分析、更新、网络开发和维护、政策解释和培训,指导和监督检查各级学会的诚信档案建设管理工作,对全行业会计诚信信息进行分析和披露。会计诚信档案记录期限至个人不再从事会计工作止。建立金融会计诚信档案制度,对相关人员失信和处罚等相关信息进行记录和披露,是加强金融会计自律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使诚信执业者受到社会的信任和尊重,失信者受到市场的处罚。

  2.深入开展金融会计职业道德教育。一是加强金融从业人员的法制教育。德治必须与法治联系起来,互相促进。要定期组织金融会计人员和相关领导人学习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引导每个会计行为者自觉履行《会计法》的各项义务,积极承担自己应尽的社会责任,把权力和义务结合起来,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会计从业人员合法利益的利益观。二是引导金融会计从业人员自省自律。切实增强金融从业人员自省、自律、自重意识是培育、提高道德素质的重要环节。所谓自省、就是每天都要反复检查、反省自己的言行,以便发现违背常理和道德要求之处并及时纠正;所谓自律,就是在无人监督的情况下,自己的行为也要谨慎检点,防止违背道德的意识与行为的出现。因此,要引导广大金融干部职工自觉接受职业道德的引导、规范,自觉检查自己的言行,思考自己的得与失、对与错,自觉纠正言行偏差,按照金融会计职业道德要求,逐步完成从自发到自觉,从外表到内心、从被动到主动、从他律到自律的行为转变,从而使自己的道德修养提高到一个新境界。超级秘书网

  (四)培育良好的金融会计诚信环境

  要更好地建设行业诚信,保障金融市场的稳定发展,必须努力创造诚信的氛围和价值观,培育诚信的社会道德环境。

  金融诚信论文篇2

  (一)诚信理论简要综述

  就诚信的本质而言,不同时期、不同人群对其理解是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对诚信本质的认识越来越全面,归纳起来至少有以下六种理论:一是工具论,即以货币为工具的支付手段,这是货币经济学研究的主要方向;二是伦理论,即信守诺言的社会道德,这是伦理学研究的范围;三是法学论,即承诺的契约与债务,这是市场经济秩序的法律基础,为法学家和法律工作者所关注;四是成本论,即最优市场交易成本,这既是制度经济学的重要命题,也是每个市场主体和政府普遍关注的核心问题;五是信息论,即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高经济社会的透明度,从而保证公平竞争和提高效率;六是经济论,即用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这是稳定百姓预期、启动民间投资和拉动经济增长的根本保证;七是金融生态环境论,即把诚信作为金融生态环境系统工程的重要子系统,这是目前理论研究的新动态。从上述对诚信本质的理论观点综述不难看出,诚信有坚实的理论支撑,而且广泛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一个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必须由包括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在内的全民参与,从而形成由国家信用、银行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等社会信用体系构成的具体作用于市场经济行为的规范社会机制。诚信环境实际上是以上各种信用互动关系及制约因素的总和,包括信用主体的信用意识、政府的公信力、社会信用管理制度和信用监管机制、信用立法制度和信用执法环境。

  (二)诚信环境对经济金融发展的作用

  经济学研究表明,信誉与制度(包括法律、商业习惯、合同等)是维持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基本机制。我们知道,市场秩序正常运行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交易能带来总收益的增加,二是在合同期内,交易双方能够有充分的信心预期对方履约。否则,即使能带来社会剩余,交易也不会发生。可以说,制度和信誉是市场有序运行的两个轮子。经济学的研究还表明,与制度相比,信誉机制是一种成本更低的维持市场交易的机制。在通常情况下,制度是无能为力的,只有信誉能起作用。在现代经济中,金融与信用是密不可分的,信用是金融运行的平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们之间的经济交往和联系越来越密切和频繁,经济交往的范围也越来越宽,要实现自身的合法权利,就离不开经济活动和经济交往的诚实守信。如果不讲信用,人与人之间不能相互信任,合法的权益就不能得到保障,经济发展的代价就很大,许多交易就无法进行,或承受很高的交易成本,从而制约了经济发展。对金融业来说,金融的本质就是信用,银行的基本特征是以成本较低的资本金来运营大量的负债,没有社会信用的支持就寸步难行。没有诚信,就不可能有现代金融,金融业的可持续发展更无从谈起。一个地方缺乏诚信,成为不良资产高发区、金融风险高发区,就会增加这个地区的融资成本和难度,严重的还会导致资金大量外流,因为资本的属性总是寻找资产安全、回报率高的地方去运转。在社会信用不牢靠、法律缺乏效力、市场道德约束未能形成的条件下,债权等金融权利难以保障,资金循环传递将会中断,金融业面I临巨大风险,经济发展受到严重抑制。因此,经济和金融的发展总是根植于社会诚信的土壤之中,信用关系的变化和诚信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诚信环境对市场经济的正反两方面的主要作用有:

  1.诚信环境促进市场经济有序发展。诚信环境反映信用关系联结市场中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多个经济环节履行信用契约的状况。从当前市场经济的情况来看,信用关系已渗透到上述经济关系中的各个领域,社会再生产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只要保持了连续性,并有序稳定地运行,就证明渗透到社会再生产活动中的信用关系是正常的,若市场无序和混乱,则信用环境就遭到干扰和破坏。信用作为货币关系深化发展的产物,直接联结资金的运动,成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持续动力。

  2.诚信环境保证经济交易行为的实现。经济交易类型从市场经济发展的角度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类交易:第一类是产品和劳务的生产者直接交换它们的劳动成果,即直接交换;第二类是有形资产和劳务与金融资产的交换,这种交易以金融资产为媒介,即间接交换;第三类交易是金融资产之间的交易,通过这种交易实现其资产组合多样化、回避风险,即金融交易。在这三类交易中,以金融资产为媒介的间接交易则是在发达的信用经济条件下对以货币为媒介的间接交换的自然的延伸,它扩展了以货币为单一交换媒介的货币交换模式,为缺乏货币或不愿以货币直接支付的经济主体提供非货币形成的信用,靠这些信用形式保证交易的正常进行。从整体来说,信用加速了资本周转,促进了社会再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

  3.诚信环境有利于良好投资环境的形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运行规则必然向成本低、效益高、增值快的行业和有利于投资效益实现的环境进行运作,而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有良好的诚信环境。诚信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投资方的利益,它如同商业信誉一样,属于不可低估的无形资产。

  4.诚信环境是增强商业道德意识的条件。诚信具有法律和道德的双重含义。信用制度除了法律化的要求之外,它还包含着信用主体的自律商业道德内涵。也就是说,在市场经济运转的过程中,商品交换活动的一切经济主体所应遵循的经济行为的道德准则,是市场平衡有序化的法律约束之外的重要补充。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道德先于法律,法律不迁就道德,再严格的法律约束,也不能代替道德约束,这最突出地表现在经济主体的自律。而良好的诚信环境把两者结合起来,使商业道德成为市场经济走向有序化的重要内容。在良好的诚信环境下,各个经济主体很容易形成讲信用、守道德的信用氛围,从而增强言必信、行必果、平等互利、风险共担、共同发展的商业道德意识。

  5.失信的危害。经济交易有三种形式,即实物交易、货币交易、信用交易,这是随着商品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出现的。这些交易方式的改变,反映的是效率的提高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本质是诚信程度的不断上升。如果丧失了诚信,不仅信用交易无法进行,货币交易与实物交易都会受到影响。更为可怕的是,失信会使交易者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引起交易者信心的丧失,整个经济秩序则遭到破坏。失信还使我们无法适应对外交往的需要。由于我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社会化和规模化的资信服务体系,而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将可能使国外公司依仗其资金、技术、服务方面的优势占领我国的资信市场,对我国金融业竞争力的提高产生制约作用。失信还会对社会生活造成灾难性后果。交易活动只是经济生活中很小的一部分,还有人与人交往等很多内容不是交易领域内的事。非交易领域的诚信靠的是道德原则,如果有人从失信中得到好处而没有受到法律制裁,则其他人也会仿效,大家都想从失信中获利,则社会中最重要的自律原则就失去作用。

  二、现阶段影响诚信环境的主要因素

  (一)目前社会诚信危机的主要表现

  我国目前主要有十一大信用危机,分别存在于金融领域、商业领域、生产和消费领域、分配领域、科技领域、学术领域、政治领域、法制领域、行政领域、政策领域和建设工程领域。近几年来,我国社会诚信环境不佳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企业偷税、漏税、走私、骗汇、骗取出13退税,是法规信用关系上出了问题;拖欠银行贷款,是不守资金信用;相互之间的三角债普遍,经济纠纷多,是商业信用不良;企业和商家对消费者的各种欺诈、欺骗行为,以及虚假广告、产品质量问题的大量存在,是商业信誉恶化的表现。在维护市场秩序方面有失公正,地方保护,导致市场混乱;在行政决策方面不够科学,失误频频;政策缺乏连续性,政出多门,公文打架,工作缺少公开性和透明度;干预企业正常的经营活动等,可以视为政府信用缺失。公民依法纳税的意识不强、知识产权意识欠缺,信用消费观念未能普及,其内在原因是全社会个人信用意识发育的滞后。在整个经济领域,制假贩假、逃废债务、合同违约、侵犯知识产权、偷税漏税、行贿受贿、虚假信息披露问题成为社会公害。在金融领域,诚信缺失造成的危害更大、更为突出。大量国有企业在改制过程中,普遍存在逃废银行债务现象。银行之间违反结算纪律,相互压单、压票,人为阻塞结算渠道;乱拉存款、不正当竞争;违规经营、管理不力、授信不当和金融行业的失信行为。

  (二)目前金融诚信环境的主要缺位和趋势

  首先,政府信用机制尚未健全。由于各地绝大多数企业属于国家“抓大放小”中的小企业,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其生存环境越来越差,在很难多头兼顾的情况下,往往以牺牲银行债权为代价来保证地方安定。其次,司法执行难现象普遍存在。“依法、追讨债务”是金融债权保全的重要手段。但“难、执行难、胜诉不收钱”的现象仍大量存在。与金融有关的民事案件呈上升之势。再次,在某些地方和领域还存在企业多头开立银行账户,资金体外循环,大量现金交易,假账假库等问题。最后,大量资金在银行体外循环,金融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在减弱。对经济欠发达地区而言,在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金融的支持对经济增长起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近年来诚信环境的恶化,新增不良贷款的主要原因仍在于目前金融环境不良,金融对地方经济增长的作用越来越弱化。

  (三)诚信问题的深层文化及体制因素分析探究

  目前我国社会经济生活中大量失信现象产生的原因,必须从文化与体制两方面的因素着手。文化是意识范畴,属于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恩格斯也指出:“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影响并对经济基础发生影响。”在我国数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中华文化即传统的中原文化具有大陆文化封闭特征。在这样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没有法律的空间,国家的法律是维护统治秩序的,而且法自君出,可以朝令夕改。人们缺乏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契约意识淡漠,诚信观念差。虽然封建社会也讲“礼、义、仁、智、信”,不过这种“信”更多的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原则,或指普通民众对统治阶层的信任、信服,缺乏平等互信的含义,与现代社会建立在契约基础上的“信用”完全是两个概念,诚信文化并没有深入到经济领域。我国诚信环境差的又一原因在于经济体制,即产权制度。我国基本上是由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直接跨人社会主义阶段,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采取国家统一负责全国的人、财、物分配,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作用极其有限。在计划经济时期,信用与市场机制的结合,既无必要,又无基础,因而没有形成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信用制度和信用体系。分析我国目前市场化进展的特点,可以看出与西方国家有三大不同点。首先,从体制层面看,西方国家是从自然经济直接演变到市场经济,而我国当前的市场化进展除了传统的自然经济外,当中经历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时期。这就决定了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体制转换成本要比西方国家高。其次,从制度层面看,我国经济市场化涉及市场经济与公有制结合的问题,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这也决定了我国市场化进展的复杂性和艰巨性。目前我国经济主体在转轨过程中行为扭曲,实际上就是这种复杂性和艰巨性的体现。最后,从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的关系看,有效的市场经济需要有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需要经济市场与政治市场之问的协调和谐。因此,当我们的市场制度体系未能及时填充传统的计划制度体系和计划手段退出的空间时,就使得诚实信用观念不仅没有发扬光大,反而因转轨时期由于对失信行为惩罚不严肃,守信收益不明显,出现了经济学中的“格雷欣法则”,即类似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导致信用优良的经济主体退出市场或自动放弃诚实信用原则,使整个社会诚信环境受到重创。

  (四)体制转轨阶段诚信环境的特殊性分析

  深入分析我国诚信环境问题,不难发现,尽管造成我国诚信环境不佳的因素诸多,但有两个最基本因素起关键作用,一是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阶段,二是中国整体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的经济起飞阶段。这两个条件的相互交织,促成我国现阶段诚信环境问题。因此,对诚信环境问题的研究必须考虑中国经济体制转轨和处于工业化发展初期经济起飞的特殊阶段,只有这样才能提出适合于现阶段的整治对策。诚信基础没有理顺,缺乏有效的产权约束。商品交换的实质是所有权的转移,如果产权归属不清楚,进而履行所有权转移的一切义务和责任就无法明确。因此,清晰的产权是社会信用体系有序运转的基础和前提。由于我国经济体制处于转轨阶段,许多地方、单位、法人和自然人产权关系还不十分清晰。产权的模糊使人们履约行为缺乏相应的约束力,造成行为的不确定性,人们的诚信意识不强。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一是逃废银行债务的主体法人居多,国有企业居多;二是企业逃废银行债务受地方政府的纵容或指使。从银行方面看,被逃废债务的银行中,国有银行、独资商业银行居多。巧合的是,逃债者与被逃债者同一身份——国有法人,被人们认为是政府从左口袋掏钱放到右口袋,占用不还是天经地义。市场发育不全是诚信缺乏的深层原因。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起步较晚,市场发育不全,市场中介组织不发达,市场信息不真实、不充分,现实中大量的经济关系是依靠自我履约来执行的。自我履约主要是依靠两种机制,一种是重复博弈,另一种是声誉机制。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企业数量众多,且大多数规模不大、破产率高,企业间重复博弈的概率极小,低信誉企业在一个地区行骗后,还可以到其他地区继续行骗,因而重复博弈对企业自我履约的约束力受到限制。而声誉机制要发挥其作用的前提就是建立包括信用评级和信用传播在内的信用制度系统,使那些不遵守商业道德和信用的企业或经营者一旦记录在案,就通过各种媒体臭名远扬,再难从市场上找到商业伙伴。但目前我国恰恰缺少这一制度,这使得声誉机制对信用的保证能力下降,失信及败德行为在市场上屡见不鲜。

  体制转轨对诚信环境的影响核心还在于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政府职能转换不到位、执法不严和地方保护加剧了诚信缺失。在市场经济中,政府是一个特殊的经济主体。由于政府在市场经济中所处的特殊地位,政府的一言一行,对市场经济及其他经济主体产生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而在经济转轨时期,政府的职能转换却是滞后的,行政行为与市场经济准则还有差距。如对企业改制逃债,一些地方政府在讲诚信与自身或局部利益出现矛盾时,公开或私下干预法院独立审判,有的法律部门也不能很好地维护法律尊严,宽容或者纵容企业逃废金融债务。地方保护导致执法不严、执法不公以及胜诉案件执行难,使诚信缺失成为社会性顽疾。一些地方政府政策连续性差,习惯于暗箱操作,行为缺乏可预期性,政府公信力不强。由于正处于经济体制的转轨时期,出台的许多政策措施带有很强的过渡性色彩。在我们深入剖析体制转轨因素对诚信环境影响的同时,我们不应该忽视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对我国诚信环境的影响。体制转轨对诚信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国有企业逃废银行债务不受任何惩罚,而特殊的经济发展阶段对诚信环境的影响则表现在民众财富积累过程的“原罪”。按照联合国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我国是一个经济初步发达的国家,正处于向工业化迈进的经济起飞阶段。在这个阶段,一方面社会财富迅速增加,广大民众追求财富愿望非常强烈,人们通过各种手段能实现财富的迅速积累;另一方面在一些地区,工业化过程刚刚开始,产品技术水平低,产品质量不可靠,由于民众急于求富的心态,运用不规范的手段取得社会财富。这些特殊因素与经济体制转轨的背景因素相互融合后,用不规范的手段积累财富就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这种现象的背后就是全社会诚信的缺失和社会诚信意识的倒退。众所周知,中国绝大多数富豪都很难说清自己财富积累的轨迹,因为个人收入资料和个人信用资料残缺不全,产权的模糊不清,制度缺陷等天然黑幕,包裹着不能“见光”的财富。而在欧美发达国家,保护私人财产也仅限于有记录可查、来源清楚的合法私人财产。

  三、治理金融诚信环境的对策

  目前商业银行贷款增速普遍缓慢、存贷款比例较低,影响了地方经济又好又快发展。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较多,有金融自身体系不完善的原因,但在一些地方金融诚信环境不好,融资环境差,银行贷款成了“游走的羔羊”、“钱到地头死”,这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必须强化诚信环境建设,打造“梧桐树工程”。

  (一)优化政府环境

  完善金融诚信环境建设重在地方政府。要加强政务诚信建设,政府及其部门在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中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坚持依法行政,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决策透明度,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不断提升公信力。首先,打造诚信环境建设“头雁工程”。各级政府作为本地区诚信环境建设的第一责任人,必须带头增强诚信意识,打造诚信政府,打造地方信用品牌;各级政府要把金融环境建设提上议事日程,定期研究金融环境建设问题;政府及其各部门领导和工作人员要带头遵守诚信规则,不拖欠银行贷款,积极帮助金融部门解决实际困难。其次,完善诚信体系。着力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以信用信息系统为核心的诚信管理体系,详尽记录和高效传递信用信息,通过拒绝交易形成全社会对失信者的联防惩戒机制,不给失信和欺诈提供可乘之机,是解决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也是被发达国家实践证明了的一条成功经验。建立和完善政府信用管理体系、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和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强化政府的行政管理职能,使之成为构筑健全、发达的社会诚信体系的核心动力;要通过行政和立法手段来强制推行企业、个人信用认证,使信用认证规范化、法制化、公开化、透明化、社会化;建立企事业单位、个人征信体系,整合分散在各行业和部门的信用信息资源,实现银行、公安、公共事业等征信信息联网,为全社会提供宽覆盖、高质量、低成本的资信服务;政府牵头开展信用市、信用县(市)、信用乡村、诚信企业评比表彰活动,提高其可信度、知名度和影响力;通过各种媒体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典型,为全社会树立榜样;建立金融环境风险提示和预警通报制度,对不能按期履约、有逃废债迹象的经济主体,实行预警和内部通报,对金融环境不好的地区进行风险提示;建立失信“黑名单”制度,将屡次有失信行为的法人、自然人列入,实行动态管理。最后,建立诚信长效机制。一是要进一步推动企业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金融诚信环境的微观基础和动力机制。二是要尽快形成金融诚信环境的制约机制。以河南为例,要尽快修改完善《河南省金融生态环境建设评价办法(试行)》,严格评价标准,使评价结果能真实反映各地的诚信状况;要把诚信环境状况纳入各级政府年度考核体系,并作为职务升降的重要参考。进一步完善政府部门、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的信息协作共享机制,及时研究解决金融环境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创造条件建立权威性的评级机构,开展和提供各方面广泛认可的信用评级。

  (二)完善银企对接机制

  各级政府要在主管部门项目信息库的基础上,建立本地区统一的、分层级的集成项目信息库。地方政府各主管部门要积极完善项目库中企业、项目的财务数据和有关情况,对项目库中企业项目进行筛选,对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培育新兴支柱产业、有利于经济转型、有利于发挥带动作用的优秀项目,进行重点推荐、培育和对接,搭建项目与信贷的桥梁,便于银行贷前调查,降低银行客户选取成本,提高效率,确保成功。各银行业机构要提前介入,协助各部门建立完善符合银行融资要求的项目库。各银行业机构要完善自己的客户信息库,与政府及其主管部门的项目信息库链接,做到发放一批、审核一批、储备一批、辅导一批,梯次排列,永续发展。加强银企洽谈和衔接,实现银企对接常态化。一是在省、市、县建立企业项目和金融服务信息网站,及时本地区项目、企业信息,指定专门部门和专门人员做好信息的、更新、使用和反馈工作。银行要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宣传金融产品,加强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的宣传、推广与辅导,让银企之间相互了解,直接对话,最大限度地实现项目与资金的全天候无缝对接。二是各级政府、银行和有关部门要定期举办企业洽谈会,开展客户项目和金融产品推介活动,实现银企双方供给和需求的信息对称。三是各银行业机构要主动了解服务范围内各类客户(包括有业务往来和无业务往来)的金融需求,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力度,为各类企业、项目量身定做适当的产品和服务,并利用各种场合和方式开展产品推介和宣传。四是利用好财政杠杆,鼓励银行与客户对接。各级政府每年对银行与客户对接成功率高、融资成效显著的部门和银行通报表扬,并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各级政府对一些社会效益好的企业或项目进行财政贴息,引导银行业机构予以重点支持。

  (三)改善司法环境

  在优化金融法治环境方面,积极支持金融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能,加强地方执法部门与金融监管部门之间的协作交流,支持各级法院完善金融诉讼案件审理机制,建立金融专业法庭提高化解金融纠纷的能力和水平。一是依法审理涉及金融环境的案件,做到公平、公正执法和审判,切实维护金融债权。二是推广专业审判体系,在市县逐级设立金融法庭,通过专业化的审判提高庭审质量。三是提高司法效率。涉及金融环境方面的案件,要简化手续,做到在保证质量的同时,快受理、快判决、快执行,提高审结率和执结率。近期要开展一次金融积案清理活动,当年立案的案件在法律规定的时限内的审结率和执结率以及历年审结案件的执结率都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

  (四)营造社会环境

  大力培养社会诚信意识,加强诚信教育,普及信用文化和知识,强化责任、激励和约束,确立人无信不立的理念,要使全社会认识到,诚信就是资源、诚信就是效益,诚信就是生产力。一是社会诚信细胞建设。加强金融、法律知识的宣传,增强全社会的金融意识、诚信意识。二是诚信文化建设。倡导、弘扬诚信价值观念,塑造一个全民讲信、守信、崇信的良好氛围,从制度、技术等层面推进诚信文化建设,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文化环境。三是规范企业改制,严格按照企业改制债务确认流程规范企业改制,防止金融债权棚架。

  (五)当前措施选择

  从国外经验教训来看,加强金融行业诚信建设,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是维护金融稳定和保证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金融业健康发展的生命线。金融业自身要把诚信建设作为经营管理的重要出发点和目标之一,从而以诚信质量保证信贷质量,以信贷质量落实诚信建设,以银行诚信带动社会诚信。一是金融部门要在促进诚信环境建设中起重要作用,对不同的地区以及不同的贷款对象,按照诚信环境情况或诚信度区别授信,实行不同的授信额度、利率和期限;二是发挥银行业协会的作用,牵头对恶意逃废债贷户进行联合制裁;三是金融部门要带头诚信,遵守承诺,优质服务。要通过改善区域金融运营环境,使金融机构能够放心贷、收得回、有盈利。同时,还要有多管齐下的配套政策措施。

  1.整合经济手段。配合区域经济战略,稳定经济政策,不朝令夕改,不折腾;努力稳定物价,控制物价快速上涨的态势;优化政府产业政策、行业规划决策机制,吸收金融专家参与经济规划的编制和决策;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新兴高科技产业,控制“两高一资”产业;鼓励小企业和特色农业发展;整合各部门的项目资源,建立并不断完善动态项目库,搭建项目与信贷的桥梁,降低银行客户选取成本;建立全省金融服务信息网络,项目信息,实现银行与客户经常性的零距离接触,疏通银行与贷户的沟通网络;通过财政和税收杠杆支持金融业的发展,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2.改进行政手段。良好的诚信环境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公司治理的完善,另一个就是政府对于商业银行信贷活动不再采取强烈干预。外部金融环境的改变不能靠银行来进行,银行只能解决自己的公司治理问题,只能解决自己的风险管理问题,只能解决自己的金融创新问题。因此,各级政府不要干涉金融机构的合法经营,只向金融机构推荐成熟的项目,由金融机构自主选择;运用各种手段帮助金融机构化解风险;将政府掌握的资金存人存贷比高、对地方贡献大的机构;对地方经济发展贡献大的金融机构给予奖励。

  3.完善法律手段。加强地方法规建设,制定、完善有利于金融发展的经济、金融等地方法规;组织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企事业单位贯彻执行经济金融法律法规情况的执法检查;打击金融违法犯罪,整顿金融市场。

  4.加大科技手段。大力发展科技市场,为金融业发展提供高科技支持,包括提升科技水平,扩大科技研究领域、科技研究成果门类分布及先进程度、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增强社会科技力量,提高科技研究与开发的实力;实行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引进高素质人才。

  5.鼓励创新发展。鼓励行政管理、经济运行等方面创新,增强发展后劲;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完善金融创新政策和机制,以河南为例,要抓住中央赋予中原经济区在三化协调方面先试先行的政策契机,争取率先开展金融创新机制改革试点,加快形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金融市场和金融企业为主体的金融创新机制。不断完善金融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方式,形成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制度,鼓励扩大抵质押品范围,为贷款提供更多合适的抵质押品;对创新中出现的善意越界行为,尤其是对提高中小企业服务的创新行为,除造成重大损失者外,各有关部门可只纠正违规,不处罚。

  金融诚信论文篇3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吴小平百忙之中为我社编辑出版的《大众理财实战宝典》系列图书所作的序中,对整个金融诚信大环境特别是其中保险业的诚信建设给予了相当的重视和指引,保险人作为保险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诚信构建与维系同样要靠行业自律、个人参与、政府监管、舆论引导多管齐下。

  一份研究报告表明,目前我国中等收入阶层人数已占全国人口的19%左右,并正在以每年1%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20年有望达到40%左右。中国人的财富,逐渐到了非理不可的阶段。中国经济的腾飞催生了国人的理财需求。

  投资也好,消费也罢,离不开健康的理财环境。一方面,市场竞争使得各类理财产品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让百姓拥有了相机抉择的广泛空间;另一方面,作为现代市场经济核心的金融业却屡见诚信意识、诚信文化及信用管理缺失的现象,也在吞噬着百姓的信任。

  金融市场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以投资者的信心为基础的市场。信任危机下的“财”,怎一个“理”字了得?

  曾一度位列海内最富的晋商500年不衰,其钱庄、票号几乎垄断了当时中国的金融业。创造这个财富奇迹的秘诀是什么?其实就是晋商视为生命线的诚信。

  人无信不立。诚信,是一个社会道德的基础。金融诚信体系建设是社会诚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金融秩序,避免金融风险,促进金融业的健康发展,保证个人投资者的利益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是构建和谐理财环境的基石。

  诚信可贵,贵在难能。金融诚信体系的构建与维系远非一夕之功、一人之力,要靠行业自律、个人参与、政府监管、舆论引导多管齐下,形成整个社会的和谐互动。

  ――金融机构当诚实守信,合法经营,始终坚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并把这一理念落实到企业活动的每一环节之中,切实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坚持精品战略,不断提高服务质量,这才是企业的立业之基、兴业之本、生存之根。

  ――个人作为消费和投资的主体,首先要加强对诚信的认知度,利用社会力量共同建立一种无形监督的、社会化的信用管理,使失信行为在社会上没有立足之地。同时,伴随着财富的增长,个人理财知识和理财技能也要快速增长,唯有师理财知识,长理财技能,富理则实践,提高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方能克服轻信,避免盲从。

  ――政府要加强监管,不断健全监管职能,完善监管方式,提高监管效率,把加强金融行业诚信建设、强化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诚信责任以及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作为监管工作的重中之重。

  ――媒体作为舆论机构,首先应切实坚持诚信原则,维护自身形象,增强公信力,做有良心的新闻媒体。同时要发挥社会舆论的监督作用,积极宣传诚信建设的重要意义,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诚信的重要性,形成诚信者受尊重、不诚信者遭鄙视的社会氛围。

  金融诚信论文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 大学生 诚信教育

  一、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紧迫性

  2008年,一场由美国次贷风波引发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给经济领域和相关产业造成巨大冲击。虽然这次金融危机已经进入尾声,但以美国为首的救援仍在继续,世界各地依然笼罩在危机的阴影之下。无论政界、商界还是学界,都对这场来势汹汹的危机始料不及,对后危机时期错综复杂的社会变化也难以预料、众说纷纭。在全球化背景下,国与国之间在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空前紧密,任何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在封闭的状态下求得生存和发展。因此,中国在这场金融危机中不能独善其身。而作为社会生活一个重要的方面,中国教育包括大学生的诚信教育也将直面金融危机带来的巨大挑战。

  首先,金融危机对高校的影响体现在大学生就业方面。前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9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明确表示:“当前经济形势变化对一些地区、行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已经产生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2010年初,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番禺人才专场在大学城举行,共有200多家企业单位提供近1000个岗位,而入场求职的毕业生超过10000人。当然,大学生就业紧张状况也与前几年高校规模逐年扩大有一定关系。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全国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2009年共有普通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连续多年的高校扩招,致使每年进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大幅度增加,而社会需求量相对不足,导致了供需总量上的矛盾,而金融危机的来临将使这一矛盾进一步加剧。这就意味着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更激烈,门槛会更高,想要胜出,得到职位,就要有更强的能力并付出更大的努力。

  其次,金融危机对高校的影响体现在各种不良思潮的泛滥上。当前,全球一体化浪潮的影响,东西方不同的价值观念、民族文化等在全方位、多层面上相互碰撞和渗透,必将使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道德的批判与继承,冲突与挣扎在大学生身上体现得尤为充分。一方面他们有创新与突破的渴求,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生活在既有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方式之中。由于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更新和替代的速度加快,全球化背景下各种思潮的渗入容易导致大学生思想出现混乱。目前这场席卷全球的世界金融危机,是由于金融领域的信用失范引起的,贷款人的失信、金融诈骗的涌现、华尔街金融地位坍塌以及实体经济中的贪婪,金融危机在冲击整个世界经济领域的同时,也在深刻地冲击全球的人文价值观。金融秩序是建立在契约精神和诚信基础之上的,而金融危机对诚信伦理的破坏导致社会思想混乱,各种不良思潮的兴起,对当今国内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下,在各种不同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高校大学生在信念认识上出现了一些模糊,甚至存在错误认识,在价值观念与道德行为方面存在失衡现象,如急功近利倾向较为突出、不讲信用现象泛滥。表现在一是学业上弄虚作假,如剽窃论文、考试作弊;二是在就业上不实事求是,而是夸大其辞,甚至无中生有地杜撰自己的实践经历;二是出现诚信德育无用论,只学习技能性适用性知识,导致部分高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专业知识合格而道德水准低下的局面,尤其是诚信观念薄弱。这些问题的存在,警示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大学生的诚信教育。

  大学生是我国高等教育对象的主体,是我国未来发展先进生产力的活跃分子,培养德才兼备、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的大学生对我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高等教育阶段是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关键时期,也是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形成精神支柱的重要阶段,此时的伦理素质教育将对掌握知识、培养能力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不仅缺乏,而且教学方法仍然停留在传统模式之中,这种模式把理论教学仅仅看作是对学生施加外部影响的过程,而不注重提高其内在认知水平,这是当今高校德育困惑的重要原因之一。要提高大学生诚信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理论课教学方式的路径依赖,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管理、德育环境等环节中全方位改革,寻求提升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二、后金融危机时期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创新

  诚信教育是塑造大学生人生观与价值观、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而创新是大学生诚信教育的内在要求。大学生诚信教育要面对后金融危机时期文化环境的巨大变化,必须探索新方法,创造新经验,进行全方位的创新发展。

  其一,要加强诚信教育理念创新。

  教育理念直接影响到教育实践行为,并决定着教育实践行为的有效性。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要廓清那些过时、僵化的思想,确立开放的、发展的、多维度的、不断创新的诚信教育观,增强诚信教育的前瞻性、预见性和针对性,从而提高诚信教育的实效性。一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代大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理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等已经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与父辈们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他们在思想意识上少了许多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色彩,更关心个人价值的实现和社会正义的追求。大学生诚信教育不应该以圣人、神人、至人的形象去要求现实的人,而是以关注人的生活为核心内容,充分认识和把握人的本性,引导人的正当欲望,解决人的精神激励、灵魂塑造和品格提升问题,实现“通其情、达其理、导其行”的目的。二是要树立开放性的教育理念。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价值多元化的今天,作为社会个体的个人无法拒绝来自四面八方的各种浪潮的冲击,特别是西方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意识形态对个人的影响无处不在,潜移默化,世界互联网的作用更是加剧了这种渗透与辐射。大学生诚信教育工作必须适应这种变化,要避免把学校与社会分开,关门进行诚信教育的做法,要以宽容的心态来接受西方的道德形式,注重在批判的基础上吸收东西方文化的精华。

  其二,要加强诚信教育方法创新。今天的大学生不再是过去那种信息渠道单一、易于引导灌输的大学生,而是信息来源丰富,思想倾向复杂的活跃群体,这就要求诚信教育必须彻底改变过去单一的灌输式教育方式,而应从认知性教育到情感性教育、从语言性教育到活动性教育、从灌输性教育到对话性教育、从模式化教育到个性化教育等多种方式的综合。一是采取灵活多样的课堂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一直是我国高校德育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向学生传授一些具体的、相对稳定的道德规则和国家倡导的价值观,但要避免一味的“满堂灌”,教师要注意引入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是一种以引导为要务的教学方式,它注重由浅入深,由表及里,注重运用类比推理、运用假言命题,将一些较为抽象的、深奥的理论用一些较为浅显的示例和具体的情境表达出来,引导学生透过问题、透过实例思考深层理论、思考事物的本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联系学生的实际,针对学生的思想问题、模糊认识以及他们所关心的政治、经济和时事方面的敏感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而不是局限于教材,一味照本宣科。要注意采用讨论、阅读、录像、表演、辩论等多种教学形式,引导学生参与教学,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二是开展多种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一所好学校的全面而正常的课外生活,会比一些反复灌输道德观念或社会意识的特定课程更能使学生建立起理想信念和培养健全的性格。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高校纷纷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这些活动大致可分为思想政治性的、学术知识性的、文娱体育性的和服务性的四类,这些活动不仅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也可以从中反映学生所追求的目标和价值,它们为陶冶大学生的情操,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高校要积极鼓励大学生开展各种寓教于乐的课外活动,尽可能为学生课外活动提供必要的场所和设施,派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指导,使学生的诚信素养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断得到提高。

  其三,要加强诚信教育管理创新。管理创新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大学生诚信教育考核创新,二是教育者评价体系创新,三是建立大学生诚信奖惩机制。在大学生诚信教育考核上,由于高校大学生诚信教育相对于智育和体育来说,有其在内容和方法上的特殊要求,不能简单地将伦理课的考试成绩作为学生伦理素质的单一衡量指标,还应该根据其表现出来的思想素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客观的权威认定,从而促进学生的诚信素质的提高。在教育者评价体系上,主要从科学选取评价主体着手,对教育者的评价考核既不能仅由学校相关管理机构说了算,也不能仅由教育者自己说了算,合理的评价主体结构应该是一个由教育者、学校、学生三方共同组成的,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主体结构。此外,在大学生诚信教育中,还要建立有利于诚信教育的奖惩机制,把教育与处罚有机结合,一方面,要以一种积极的教育方式对诚信的行为予以鼓励,在高校建立起一系列的诚信评价体系,如对诚信评价好的学生给予参评优秀的资格等,从而鼓励大学生特殊群体学生自觉地培养诚信品质;另一方面,对失信要要予以一定的批评和教育,甚至处罚,从而起到相应的警戒作用。

  其四,要加强诚信教育资源整合创新。一是要促进大学生诚信教育载体的多样化。大学生诚信教育不是只关乎思想政治课堂教育的工作,它还应该渗透到所有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因此,其教育载体除了专门的德育课堂之外,还要包括其它专业课课堂;除了系统的课堂讲授之外,还要包括网络、电视、校园广播等大众传播媒介。二是要强化诚信教育中教师的表率作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做好

  表率。教师良好品德将对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产生巨大影响。高校要努力提高教师的道德素质,做到教书育人、环境育人,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道德陶冶,不知不觉中得到道德升华。三是要加强学校与外界的联合。除了学校之外,政府机关、社团组织、家庭和企业都应为大学生诚信教育做出努力。只要社会各方加强沟通和互动,注重分工与合作,齐心协力,大学生诚信教育将获得实质性的改善。

  参考文献:

  金融诚信论文篇5

  [论文摘要]当前世界 经济 处于 金融 危机的大背景下,诚信问题成为亟待解决的迫在眉睫的重要问题,本文从金融危机背景下诚信的内涵入手,继而找到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找到解决诚信问题的途径,目的是形成诚信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经济的 发展 。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诚信的表述

  诚信是社会各种交往得以正常进行的前提。无论是传统社会还是 现代 社会,各种社会形态都具有其特定的诚信体制以促使社会主体之间信任关系的发生。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的发生源于美国,进而影响到全世界,形成了全球金融危机,直到2008年,这场金融危机开始失控,并导致多问相当大型的金融机构倒闭或被政府接管。在此状况下,我们也许更应该反思的是一个诚信的问题。也许正是因为贪婪导致诚信危机,继而才导致了金融危机。因此,对于诚信的理解成为当前一个热门的话题。对于诚信的表述,有许多不同的观点。诚信一词首先是一种伦理范畴,它意味着人们在人际关系中,应当诚实不欺,讲究信用,并且 法律 采用诚信作为自己的一项原则之后,诚信还兼有法律上的含义,即为了维持某种体现平衡利益的秩序或体现为一定的道德基础的可供依赖。那么,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诚信又具有什么新的内涵呢?事实上,既然诚信的根本精神是真实无妄,那它就要求人们尊重客观 规律 ,树立求实精神。在诚信这把精神的标尺面前,一切的虚情假意和欺瞒诈骗都将无所遁形,遭到无情的揭露与批判。作为一种价值观念,诚信具有公正不偏的特性。它要求社会群体建立公正合理的制度,要求每个社会成员树立起公平的处事态度以及大公无私的道德观念。诚信所内涵的人文精神,要求人们自觉守法,真诚守信,树立起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和法治社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在当前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一点尤其难能可贵。

  二、金融危机背景下诚信的问题

  1、政府职能部门监管不力。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因为贪婪导致的诚信危机,恐怕是除了监管不力之外应引起警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我国建设和完善市场经济的进程中,最严重的社会诚信问题是一些部门和地区的政府,在行为上缺乏诚信。首先是政府公务员履行职权行为的随意性,其次是政府信息不够公开,使得政府诚信大打折扣,公信度受到极大挑战。再次是地方保护主义严重。许多政府工作人员只习惯对上级领导负责,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是法律赋予的,忘记了自己是人民的公仆,是法律的执行者、维护者,应该对人民守信,应该树立法律至上的信念。当手中的权力和人民的利益、法律法规发生冲突时,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崇尚权力,凌驾于法律之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有些政府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对相同情况予以区别对待;还有的滥用职权,拘私行政等等。这些行为影响了政府的良好形象。

  2、法律制度不够完善。诚信与法制是保证市场规范健康发展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诚信是对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的道德要求,既是法制的基础,又是法律法规得以贯彻实施的重要保证。法制是对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的行为规范的强制性要求,既是诚信的集中体现,又是维护诚信的有力武器。诚信与法制辩证统一于市场规范发展之中,两者缺一不可。法律规范不严密、制度不完善,有空子可钻,这为不良者提供了无风险的作恶空间,可能出现法律规范管不着的现象。如果法律规范不全面,就会使法律表现出不诚信,也会使公民对法律规范产生不信任感。社会诚信则无从谈起。金融危机的全球化蔓延与各国对于诚信的法律规范不完备、不健全有相当大的关系。

  3、 企业 信用严重缺失。企业信用是社会信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非一个独立的信用形式,它涉及到银行信用、商业信誉以及个人信用等方面。具体来看,企业信用涉及到企业与企业之间、企业与银行之间、企业与政府之间以及企业与消费者、内部职工之间的信用行为。目前,我国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 正处于发育阶段,企业信用制度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信用意识淡薄,信用观念扭曲,从总体上来看整个社会的企业信用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企业信用缺失主要表现在私营及个体企业。出现企业财务作假、恶意逃避银行债务、拖欠员工工资、虚假信息等不良行为。事实上,我国的国有企业中同样存在着严重的诚信贬值的现象,这就是愈演愈烈的恶意欠债逃债现象,具体表现为:一些企业故意拖欠占用客户的货款、银行的货款、假破产真逃债等。另外,包括企业家在内的个人诚信意识的淡薄、产权制度的缺失等因素也是企业信用缺失的原因。

  三、 金融 危机背景下诚信问题的解决方略

  1、重塑政府机构诚信形象。政府通过制定与执行公共政策,实现对社会公共利益的合理公正的分配,并通过公共政策去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增长,维护绝大多数公众的利益。这是政府诚心于民,最终取信于民的必然要求,也是考察 现代 政府诚信理念与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准。加强诚信理念建设,强化公务员的公仆意识。树立以人为本理念、树立服务意识、树立责任意识。应加强诚信行为建设,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应强化问责制和依法行政的意识,积极维护政府机构的诚信形象。政府诚信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政府诚信建设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公务员在工作中不断完善和提高。在当前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政府诚信建设尤为重要,起到极为关键的统领作用。

  金融诚信论文篇6

      [论文摘要]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思路:政府要在诚信建设中起带头作用;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与个人征信体系;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社会诚信缺失行为;建立、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要加强“重合同,守信用”为主要内容的诚信宣传教育和舆论监督。本文就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现象,结合从事银行业日常监管的理论与实践,对如何加快福建省社会诚信环境建设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法制经济,良好的社会诚信环境是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保证,是促进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经济金融正常运行的根基。社会诚信,是一个地方投资环境优劣的重要标志。社会诚信混乱,不仅败坏社会风气,扭曲经济关系,增加交易成本,而且扰乱了金融秩序,影响经济的正常运行,严重阻碍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当前社会诚信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拖欠货款、合同欺作、虚报注册资本、生产、加工和销售假冒伪劣产品和有毒食品,危害人民身体健康,搞虚假报表、偷税漏税等问题也时有发生,失信行为屡禁不止,使得诚信成为社会稀缺的“资源”。诚信环境差,危害大,严重破坏了正常的经济和金融秩序。据我省某市建设部门统计,该市施工企业累计被拖欠工程款高达24亿元,造成许多施工企业资不抵债,面临破产。此现状不改变,不仅会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生产经营,而且增加交易成本,给人与人之间的正常交往蒙上阴影,造成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感,更严重的是败坏了社会风气,长此发展必然导致社会诚信危机,影响和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在税收方面,有的别有用心的人为了钻国家税收的空子。有的人搞到国外“绿卡”后“打道回府”,连自已的祖宗都忘记了,张口闭口“我们外国人”,用点小利搞所谓的“赞助”、“捐助”,骗取信任和荣誉,偷税漏税;有的中介机构采取“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办法,设圈套钻国家法律的空子,在协议书上有意遗漏重要事项,骗了钱财后旧的公司不办理年检,摇身一变又成了另一家新的中介机构,使善良的百姓投诉无门。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日前抽样调查表明,有六成以上的企业家认为在商务交往中要小心提防,有九成的各类企业发生过合同纠纷,其中有10%以上的企业合同纠纷在10起以上,诚信问题已严重阻碍了商务经济活动的开展。

      (三)企业与个人逃废银行债务行为和违约施欠贷款履禁不止近儿年来社会诚信的缺失,借款人缺乏还款意愿,诚信道德水平低下,导致银行贷款出现不良,信贷员产生“惧贷”心理,企业资金有效需求不足,一方面导致金融机构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类的不良贷款大量出现,严重挫伤了银行业贷款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得那些善良的担保企业和个人蒙受巨大损失,对其它企业或个人担保贷款担保要负连带责任故而望而却步。社会诚信缺失,影响了银行与企业、银行与政府的关系,挤压了银行和企业的发展空间,恶化了经济、金融的运行环境

      二、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主要成因

      社会诚信缺失问题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利益驱动,法制环境不健全,失信成本太低、执法不严、惩处力度不足,失信者得不到有效的制裁,以及地方保护主义等影响所致。从深层次分析,许多问题是由讨一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如我省金融系统对诱发企业逃废银行债务问题进行专题调研音!J析相当有代表性。调研认为,当前社会诚信缺失的成因主要有三:一是经济转轨原因。在计划经济时期,经济主体的往来主要由政府诚信这只“有形之手”调节。改革开放后,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市场经济逐步成为调节社会经济运行的主要手段,而与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诚信制度建设明显滞后于改革的进程〔。由此出现诚信约束的真空。二是受美国次贷危机、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和人民币升值等不确定困素影响,企业的经营成本和风险上升,国家加大了宏观调控力度。尤其是Zoos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多次上调存款准备金,银行受资金与贷款规模的限制,贷款增幅回落,企业资金短缺周转不畅,一些企业受原材料提价、劳动力成本上升影响出现亏损,有的甚至丧失了清偿能力,诚信问题凸显,一些企业拖欠和赖帐问题越演越烈,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气是法制不健全因素。现阶段,我国没有控制债权人诚信风险的专门立法,有关债权人诚信控制的法律规范主要体现在(洽同法》、K担保法》、《破产法》、《民法通则》等法规中。但在实践中,现行的诚信控制法律制度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控制作用,致使逃废债务行为泛滥,以致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现行法律对债务人的违约、逃废行为的惩处力度远远小于企业违约所获得的收益。现行有关债务风险控制制度,大都是民事法律制度,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是平等、等价有偿,对债务人违约所提供的救济手段基本是补偿性的,惩罚性的措施运用的很少,难以抑制逃废债行为。虽然从理论上说,采取民法的司法救济手段也可以有效地控制债务人的诚信风险,但这需要一个公正、透明的执法环境。现实中还存在着地方保护主义和司法不公的问题。

      三、加强社会诚信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要在诚信建设中起带头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建立社会诚信体系首先要建立政府诚信,要旗帜鲜明地与失信违法行为作斗争,在建立社会诚信制度工作中发挥主导作用。具体地说:一要转变政府职能,重视诚信建设,规范政府行为,建立政府诚信;二要带头讲诚信,全力维护社会诚信,模范遵守诚信规则,在全社会倡导诚实守信的品德。基层政府在安排大项目投资时,对项目建设过程中拖欠建设企业工程款的,应积极筹措资金归还承建者;对招商引资做出的承诺,应及时兑现;;三要加大科技投人,尽快组织各有关部门对诚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信息共享,联手打击破坏社会诚信的行为。

      (二)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要让每个企业和个人都有一张“诚信身份证”,使具有良好信誉的企业和个人充分享有守信的益处和便利,使有不良记录的企业和个人付出代价、声誉扫地。首先,启动企业和个人诚信的联合征信评估体系。假如不诚信,企业和个人的诚信记录就会有污点,从而使自己一生的诚信受到影响。通过建立、健全企业与个人征信体系,一方面降低了金融机构放贷的风险,另一方面促进了消费,支持了经济的发展。在具体操作上,可先以央行掌握的金融系统信息资源为基础。目前各个商业银行储户个人的资料,已基本实现联网,央行可以此已经掌握的企业和6顾亿户个人诚信资料作为该诚信征信体系的基础。其次,由政府牵头制定统一标准,运用统一的技术平台,组织有关部门通力合作,把金融系统的基础数据(含外管、证券、保险等)与工商、税务、质检、政法、海关、社保等相关部门的信息系统进行联网,将整个体系的模型设计、评估方案以及详实的数据资料汇总,开展社会诚信管理体系的基础建设。第三,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并对系统掌握信息进行整理、加工、研究、分析和评估,为社会提供诚信咨询服务,通过内部通报方式进行风险提示。实行诚信信息资源共享,避免各部门都设立系统,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提高该系统的科技含量和利用率,为诚信制度的建立提供可靠的基础数据资料。当整个资信系统运作成熟之后,将移交给一个独立的征信公司进行企业化运作管理,促进全国诚信体系的建设。

      (三)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查处失信行为,逐步净化社会诚信环境。解决好社会诚信缺失问题的关键是建立社会诚信法律体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迅速建立起诚信制度,特别要注意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必须尽快在建立失信惩治制度方面取得突破,建立完善的诚信制度。如建立《诚信管理条瓣,制定各类诚信评价标准,对诚信中介行业加强监督和管理。依法加大对失信和破坏诚信行为的惩治力度。对搞假破产逃废金融债务、合同欺诈等者,要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对包庇、纵容逃废金融债务等问题的国家工作人员,应给予纪律处分,并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增强金融诉讼案件审判的公正性,维护金融债权人的合法权益。依法规范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抵押登记和社会中介机构的职责和行为。通过进一步整顿和规范经济金融秩序,加大打击逃废金融债务、信用卡恶意透支、票据诈骗、逃套汇、骗购汇和制贩假人民币、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发放贷款搞“地下钱庄”等金融“三乱”和各种失信行为工作的力度,促进社会诚信状况根本好转。政府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企业改制的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对企业改制工作的指导和监督,规范企业改制行为,积极维护金融债权,坚持制止和严厉打击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在落实债权基础上,要制定有关可操作性的法规和政策,加大对逃废债企业法定代表人的惩罚力度,限制他们的高消费行为、外事活动以及有关经济行为。对有逃废行为倾向的人应采取防范性的限制措施,对赖债不还和资金流向连带者实行财产清偿制度;由司法程序确立债权人延续债权追偿权利,只要债务人有了债务偿还能力,任何时候都必须优先履行债务清偿责任;限制赖债不还者和资金流向连带者出国离境。要创造有利于保障金融债权安全的司法环境,克服地方保护主义等因素,重点打击涉及黑社会性质的金融逃废行为。四川沪州市进行了成功的偿试,该市《限制债务人高消费令》出台后,收回“赖债户”、“钉子户”80%的欠款,其经验就在于监督工作到位,惩罚无信动真格的。主要措施两条:一是公开曝光。法院在公告和媒体上公布举报电话,要求市民对被限制高消费的债务人进行监督;二是有偿举报,言而有信。一经查实,按执行到位金额巧%的比例从奖励基金中列支。上海市静安区法院在颁发《限制债务人高消费令》的同时,向债务人所在地工商、税务、银行、居委会、派出所、房地产登记机关发放《协助监督函》,请有关部门共同监督债务人高消费的行为,上述做法值得我省借鉴。

  金融诚信论文篇7

  2008年,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国际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内两次重大自然灾害,使中国城市经济又受到严重冲击,国外对国内资金的注入和流入大量消减,城市金融扑朔迷离,金融已成为制约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经济竞争力提高的瓶颈,如何突破这一瓶颈,成为城市最关注的问题。

  “就像生物对自然环境的依赖一样,金融是经济的血脉,金融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加强金融生态建设,对推动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经济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李文慧代表对金融生态建设有着自己的深刻理解。

  2008年9月19日,在中国国际金融论坛暨中国金融生态与经济发展峰会上,河南三门峡市获得“全国十佳新锐金融生态城市”称号。2008年11月2日,在能源与金融世界论坛暨第三届中国金融市长年会上,三门峡市被评为“中国金融生态城市”,全国只有12家城市获此殊荣。

  这标志着三门峡市的金融生态城市建设实现了一个非凡的跨越。

  三门峡市委、市政府把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作为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从2005年起成立金融生态建设领导小组,并出台一系列措施,狠抓工作落实,努力为金融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07年以来,三门峡市把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纳入“十一五”规划,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纳入地方政府考核办法,要求各县(市)金融机构以无记名形式给当地金融生态环境打分。

  建章立制的同时,三门峡市围绕“共铸诚信”主题,创造性的开展了政务诚信、商务诚信、企业诚信、社会诚信创建活动。在全市各行各业、各个领域广泛开展了“十佳诚信单位”、“十佳诚信公民”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信用工商户评选活动。政府、社会、企业“三位一体”的信用体系初步建立。

  金融诚信论文篇8

  对于文化,有许多定义和不同的见解。就我个人理解,文化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文明的总和,即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是人类在自觉地从事经济社会活动中所积累的一切成果和财富。狭义的文化,应特指脱胎于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也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所积累的精神财富。其主要特征表现为:

  以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为中心。它包含着这样的要素:首先,所有文化是以满足人的各种生存发展需求为原动力;其次,是基于人们自觉地社会实践,当然不是单体的,而是带有一定普遍性;再次,这种文化是生长着的,比较着的,建立在个性特征和种种局限基础上的。

  表明人们的价值取向。从总体上说,反映了人们对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认识。而从具体方面而言,则是基于经济和社会实践生活中的比较鉴别之后所得出的选择性结论,进而在认识与实践的下一循环过程中所形成的价值取向、行为取向。而其基础,当然是所有行为人个体的利益。但这种无数个体利益所反映出的一致性,则构成文化的内核。

  反映人们规律性的认识。文化不是偶然出现的思想火花,不是分散的、偶然的社会现象。当然会基于个体的思维劳动与创造。但,只有思想的火花才真正反映事物的本质,个体的思维成果反映多数人的意志和利益,偶然出现的思想观点反映并揭示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升华为文化。

  文化存在方式的多层次性。从最基本方面而言,文化反映为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基本的经济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与制度,反映为国家的法律和政策,反映为经济和社会结构,反映为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准,反映为人们的、行为方式等。从一般表现来看,则反映为人们生产生活习俗,反映为社会风尚。如党风、政风、行风,单位的风气,社区、邻里、家庭风尚等。

  文化因对象不同而带有相当的局限性,从而构成比较和竞争,形成新的发展动力。这些局限性,有历史的局限性,如“”极左路线时期等;有地域的特征(行政区、社区),民族特征,年龄性别特征,社会组织特征(职业特征)等。

  文化的可塑性

  文化具有可塑性,对人们社会实践具有影响力和约束力。

  文化的可塑性,是指文化的形成固然带有自发性与客观的必然性,但文化又带有很大程度上的可选择性,可以在一定范围进行理性、理想的设计――不违反人们基本利益和愿望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整理、归纳、升华。

  同时,文化对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又具有很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当文化成为一种普遍的价值取向时,当文化成为一种舆论氛围,成为一种风气,成为一种思想道德时尚(如上个世纪60年代雷锋、焦裕禄的影响)时,文化会产生教育、影响力,成为审美和判断是非的标准,会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舆论引导、监督作用,会唤醒人们的良知。在这种情况下,文化所产生的社会作用,对法律、纪律、公共管理、形成结构性补偿和功能的放大。

  认识文化的能力作用,还在于了解文化建设的实现方式。一般而言,国家、政党、各种社会组织、社会名流、职业工作者、媒体等,是从事文化建设的主体,负责从人民群众健康文明的社会实践中汲取营养,总结经验,发现和推广典型,进行目标、结构和行动方案的设计,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启动行政和社会资源,在既定时间范围内组织实施,并进行考核评价和鉴别,从而进入下一循环。

  搞好金融文化建设

  站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对金融事业进行功能定位

  在小生产自给自足的条件下,在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金融业都没有如今天显得如此重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与直接融资相对应的金融业所提供的间接融资,是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这种资源,对于新生经济主体而言,对于企业经营规模的扩大和技术升级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而对于现代经济发展的理念而言,经济的发展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全依赖经济体自我积累,而必须选择基于社会高度分工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融资。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金融业是经济发展的推进器和燃料仓中的燃料,而这种燃料的能量指数与给付制度就构成了不同国家、不同区域竞争中优劣比较的重要因素。

  勿庸讳言,我国自古至今,相对于海洋文明、城邦文化、议会制度的国家而言,长期以来走了一条内陆文明、农耕文化、中央集权与封建专制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之后,又学习模式,走上计划经济体制的发展路线。相对来说,工业文明起步晚,也没有经历类如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文艺复兴等运动,金融业的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承认,金融业本身发育不完善,相应地,整个社会的诚信体系建设也不完善。

  改革开放以来,在城市,伴随国企改革,大批民营经济主体雨后春笋般地生长出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和比重不断增加。在农村,许多地方的农民在解决温饱之后,面临着农业内部最基本的分工分业、结构升级和规模经营。如种植业在向养殖业转化升级中获得更多的回报;发展规模的种植养殖加工,以更好更快地走向市场和应用新的科技成果等。就服务业而言,普遍面临结构优化、规模经营,以及用现代信息技术装备改造等问题。在上述情况下,资本,作为资源成为社会普遍的需求。然而,在事实上,一方面,发展主体金融资源稀缺;另一方面,整体社会却存在流动性过剩,作为发展中国家,外汇储备竟然高居世界第一位。这种情况表明,金融业发展的理念、治理结构、制度安排、产业政策等,还没有完全脱胎于计划体制下所形成的机关化、行政化、官僚化倾向,导致金融资产的闲置和浪费;在很多地方,还把民营企业看作是后娘养的,歧视政策尚未得到充分清理和纠正;出于金融机构自身的利益,一些金融机构为规避自身风险,宁可闭门谢客,也不愿为一些好的项目予以支持等。

  标本兼治,内外结合,上下联动

  标本兼治,就是充分挖掘文化的内涵,使金融系统的文化建设有一定深度和内在质量。作为治本之策,应对金融业和金融机构进行合理的功能定位,在大局下实现自己的职能和价值,端正业务指导思想,就要解放思想,历行改革,解决金融资本产业化、市场化中的管理制度、机制和产业政策过时、缺失及梗阻问题,使资本真正市场化,金融机构平民化,实现管办分开、政企分开、政策性扶持与企业化经营分开。作为治标,应主要围绕职业道德、职业纪律、职业规范、行业作风等内容进行,弘扬新的金融队伍风尚。

  内外结合,就是金融系统练好内功,与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结合起来,进而保护金融业改革的积极性,形成良性互动。营造金融环境,各级政府应承担第一责任。一是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营造诚信文化,建设诚信社会,借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建立业内人士的诚信记录档案,与相关的奖掖与惩戒措施挂钩,完善相关的法律;二是组建担保机构,以财政为主筹集风险分担资金,协调相关的可担保资源;三是建立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协调工作机制,发挥地方政府的优势,协助金融机构搞好重点融资项目的调查、考核,协助金融机构搞好疑难案件的诉讼等,及时向上级金融机构反映情况、通报信息,处理棘手问题,保护基层金融干部积极性。

  上下联动,就是通过系统管理资源的整合,实现管理放大,提高系统的体系能力。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而言,作为领导机关,要承担起目标、行业规范、产业政策、相关法规的设计,加强决策、部署、督办、考核。作为基层,主要是强化载体建设,以班组、岗位和人为实体,注重具体的行业文化实践,并通过文化建设来促进绩效与队伍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创建良好的金融文化建设环境

  研究金融文化建设,首先要注意金融文化的土壤和相关因素。大的方面说,金融文化根植于中国改革开放的特定时代,根植于改革开放条件下的金融社会实践。具体说,其因素主要包含了国家体制、纪律、政府管理、监管机构、金融机构、消费者及参与金融活动者,国际市场及其主体等。其次,要注意到金融文化的层次性,即行业文化、企业文化、员工文化的统一;体制文化、法纪文化、监管文化、经营文化、职业伦理文化的统一。再有,就是要注意金融文化的本质、内涵,以及与金融业发展之间的关系。

  从目前亟待解决的突出矛盾来看,进行金融文化建设,应着眼以下七个方面:

  现代开放的市场金融文化。现代金融业所面临的显著时代特征是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的来临,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从我国特定情况来看,还包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任务。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区域行业壁垒弱不禁风,以跨国公司等垄断行业的垄断产品强势占领市场,任何地方、行业、企业的发展,都要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囿于一城一地的经营理念,没有经济规模的组织结构,技术含量低、消费理念非前卫的产品,难以在全球化的今天立足。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的生产、传播、应用周期越来越短,追求产品的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使得人才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一定意义上,谁垄断了人才,就意味着势必会垄断和占领市场。人才政策则成为核心竞争力中的核心。在我国现阶段,市场经济的浪潮正在冲刷着传统计划体制的堤岸和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实际生活中,谁最先认识并把握市场,谁就占有先机,谁就克敌制胜,谁就最先完成脱胎换骨。而抱残守缺者,不仅仅来自一些政府的管理行为,也来自金融业内的一些管理行为。当然,都是在做掩耳盗铃的自欺。构建现代开放的市场金融文化,主要是在向市场和西方学习时,形成具有我国特色的管理理念、管理机制、管理政策,形成与市场良性互动的内生机制,充分吸收借鉴最新的管理方式,促进管理的深化与科技方面的更新。

  业内“包容”,公平竞争的行业文化。“包容”,既是对行业内部其他金融机构个性经营的尊重,也包括对别人长处的吸收能力,还包括业内在重大问题上的协作、互助与默契。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在行业内部,可以催生新的政策、新的机制、新的产品、新的成本价格收益,新的管理和人才组合。同时,竞争还会带来行业内部组织结构的调整变化。竞争负面效应的克服,关键在于行业规则的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监管与协调,以及对反规则行为的及时、有效裁处。行业的管理,还在于要建立业内信息共享机制(非商业机密)、业内综合反馈信息机制、价格平衡机制、成本因素协调监管机制、行业预警预报机制等。

  “公民”待遇,反特权,反歧视。主要是解决嫌贫爱富,重利轻义,只顾企业效益,不顾及企业社会责任等问题。公民待遇的本质,是建立在合理规避风险、科学合理经营基础上的平民化经营。这种平民化经营,从法理上说,视所有消费者为平等的公民,任何人,包括政府、经营者、地方豪强望族都没有特权;对任何消费者,包括个体私营业主、民营企业、农民等弱势群体,都不能歧视,真正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鼓励创业。金融,是资本的哲学。而创业,创造和积累财富,则是资本的天然禀赋。鼓励创业,作为基本价值取向,往往在金融行为上体现为鼓励新生经济主体,鼓励风险项目的融资,体现为鼓励新生创业群体,风险无疑会更大些。但惟其如此鼓励,社会的发展才能更多地建立在新的生长极上,这也符合边际效应理论。问题在于,在事实上,多数金融机构不愿意在这方面冒险。所以,必须假以相应的风险担保体系和以政府投入为主的风险资金,以分担金融机构的压力。

  诚信文化。诚信是金融业得以维系的基石。诚信作为一种文化,是对经营主体与客体两个方面的共同要求。建设诚信文化,重在诚信体系的设计与国家相关的法律和制度安排,舍此,则只能成为虚无缥缈的空洞口号。作为诚信体系,应该建立客观公正的诚信考核管理机关,对各类有可能进入融资市场,涉足融资行为的组织、个人建立诚信记录档案,进行诚信等级评估。在过渡阶段,可以对不同类型的企业进行诚信等级划定,对以个体出现的融资人进行信用鉴定,不同信用等级,适用不同的金融政策。作为金融机构,建立诚信文化,应以诚为主,对“贫富贵贱”者一视同仁,以诚相见,真诚提供自己的金融产品,反对嫌贫爱富,反对滥设门槛,反对以种种借口将诸如农民和小业主一类弱势群体拒之门外。金融机构的诚信文化,还包括同业内真诚合作,坦诚交流,包括企业内部上下之间、团队成员之间坦诚沟通,构造企业和谐文化。

  职业责任与职业良知的文化。金融企业员工,包括所有金融从业人员,其职业意识、职业的社会角色觉醒、职业责任的认同、职业良知的确立,对于激发其事业心,挖掘其潜能,形成创业的原动力,培养慎独意识和自我约束能力极为重要。另一方面,员工既是企业文化的基本细胞,又是行业文化的基石,是金融文化衍生的土壤和源泉,又是检验金融文化主要客观标准,是实现金融文化价值的依靠力量。因此,从管理、伦理和行为科学的角度分析,道德良知处在职业素养的核心,行为操守和职业实践的底线。而在现代社会的管理中,员工的职业文化是可以通过积极的教育、培训、示范等途径进行影响、塑造和干预的。作为现代金融的从业者,其职业责任与良知,有国家民族振兴的社会责任,有扶持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行业责任,有实现双赢、回报地方的企业责任,也有与企业共命运的员工责任。而作为职业良知,应该洁身自爱,廉洁奉公,遵纪守法,有原则性;应该视企业如家,

上一篇:羊城晚报:姜文《子弹》中“摸胸”的伦理问题
下一篇:初到俄国,探究《洛丽塔》背后的文化涵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