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视点!某地官媒宣传未成年人“封斋”,槽点太多不知从何说起!

(相关资料图)
认识我的人都知道我很热衷于评论乃至吐槽民族宗教方面的话题,有时候说多了看起来像个喷子。唉,说真的,不是我喜欢喷,实在是现实中奇葩事情有点多,有时候忍不住说两句。
这不,朋友发给我一组某地官方“XX融媒”抖音的视频截图(原视频已删除),截图显示该视频找了一群穿校服的回族小朋友谈封斋,公然鼓吹“回族有一个节日叫封斋”“每年4月2日到5月2日就是我们封斋的时间”“在这期间(封斋期)一整天不可以进水、吃食物”等等。槽点实在有点多,容我一个个捋。
再说其他内容之前我们要明确一个关键概念,那就是封斋根本不是一个节日,而是伊斯兰教信仰者的宗教活动,简单说是在教义规定的一个月内,成年穆斯林即伊斯兰教信仰者需要整个白天不饮食,直到斋月结束,这个过程谓之“封斋”。
由此对照视频内容,我们就可以明白其BUG何在。首先“封斋”并不是节日,而是穆斯林的宗教活动。其次,封斋期也就是斋月是根据伊斯兰教历确定其起止期,因此它在公历当中的时间并不固定,可能是夏天也可能是冬天。再然后,封斋也并非所有穆斯林都必须做,幼童、病人、孕产妇等特殊人群可以不参与,换言之这个视频的内容即使从宗教角度也是错漏频出。
更何况,我国是政教分离的世俗化国家,宗教教义、教法根本不能成为社会的普遍规则,只能在不违反国家法律的前提下约束信教者。由此我们又可以衍生出一个结论,就是我反复提及的教族分离。请经常看我文章和视频的朋友原谅,我不得不再当一回祥林嫂——民族和宗教是有关联但并不等同的两个概念,虽然有些民族因为历史、文化等各方面原因受某种宗教影响较深,但不代表该民族成员天然是某宗教信徒、天然受该宗教的教义、教法约束。就拿视频截图内容来说,里面提到的斋月、封斋是宗教习俗,是宗教教义的规定,怎么就成了回族的节日呢?虽然回族受伊斯兰教影响较深,文化中宗教烙印重,但回族不等同于穆斯林,回族也不必然信教,我的好几位回族朋友就不信教。他们凭什么要遵守这些宗教规定?
顺便说一句,视频开头之所以说“封斋是回族的节日”,我强烈怀疑他们是把庆祝封斋结束的“开斋节”混同于封斋本身。开斋节,新疆称之为“肉孜节”,最初是穆斯林庆祝封斋结束的节日,后来随着社会发展变迁宗教色彩逐步淡化而更多成为民俗节日。现在新疆、宁夏等地区开斋节(肉孜节)都会作为公共假日放假。虽然开斋节(肉孜节)到底是宗教节日还是民俗节日现实中存在争论,但政府放假时给它的的定位肯定是民俗节日而不是宗教节日。
最要紧的是,视频里的孩子一看就是正在接受学校教育的未成年人。你让一群三观还不成熟的未成年人在镜头前散布教族捆绑、未成年人从事宗教活动的有害观念会带歪多少人?别的不说,还在上学、长身体的孩子一个月内整个白天不吃不喝健康会不会受损?就算身体顶得住饿一个白天他们还能学进去知识吗?别拿宗教信仰自由说事,未成年人有宗教信仰自由不等于可以信教,就像未成年人有婚姻自由但未达法定婚龄不能结婚一样。
我强烈建议有关部门查一查这个视频的拍摄者、制作者以及撺掇这些孩子出镜散布错误民族宗教信息的人,这是货真价实的误人子弟。另外,个人建议我们的立法机关在《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宗教事务条例》等法律法规上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不得信教或从事宗教活动,并针对性设置监护人、学校等人员和机构的法律责任,不要让孩子们被宗教禁锢,他们本该有自己更多选择。
作者:绿洲猎鹰,自由撰稿人。
上一篇:【未检小课堂】未成年人“六大保护”
下一篇:漫威超级战争无限金币无限钻石版下载
最近更新汽车资讯
- 哲学沙龙
- 高原痛风临床研究
- 快播插件(SPSS无法启动因为应用程序的并行配置不正确)
-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 【陪你母乳喂养】 哎哟喂,没生孩子也能泌乳?
- 重组家庭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可以结婚吗
- 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保障与管理探析
- 《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结合教育动画的相关研究
-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二模)高中毕业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那片星空那片海》全集剧情简介 分集剧情介绍
- 给6-15岁男孩女孩的精选主题书单(分性别,暑假必备)
- 优秀家长家庭教育经验分享5篇
- 郭洪雷:汪曾祺小说“衰年变法”考论
- 章子怡汪峰吵架原因 章子怡与汪峰吵架事件详情
- 情感故事:不回家的女人
- 道德伪善的教育学思考
- 2018级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以国家之名的罪恶——评德国影片《窃听风暴》
- 影视传播范文10篇
- 九天揽月一一敢峰证明四色定理之谜
- 挪威流产或人工流产后妊娠的妊娠间隔和不良妊娠结局(2008-2016 年):一项
- 好看的美剧排行榜(12部高分高质美剧推给你)
- 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 长谈 | 内蒙古电影新浪潮:现实的结构与质感
- 美国《国家性教育标准》及其启示(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