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访问:wap.265xx.com【2017银河奖求助攻】NO.63 广寒生或许短暂的一生(节选)
文_ 梁清散
——原文刊登于《科幻世界》2016年增刊,欢迎点击
发现广寒生这个人,恐怕还是要归结为一种偶然。
那是一个雨天的午后,我头脑昏沉地踏在湿答答的柏油路上,来到了图书馆。刚好馆里在办一个寂寥的展览,展厅里除了明亮的灯光,就只剩下寥寥无几的几份展品和一位昏昏欲睡的管理员。
展览的内容在走进展厅之前我就是知晓了的——关于晚清小说的馆藏展示。
听起来很枯燥无趣,也未必敌得过我自身的乏味。没想到的是,我俩就如此相遇。
展品都是些陈芝麻烂谷子:一张表示当时上海报业兴隆的《申报》,然而仅仅只是一张排版难看的报纸,连表现出字面意义上的兴隆都很难;一本梁启超主编的《新小说》目录页……
在《申报》的旁边,展柜里还放着许多种在上海办的其他报纸的样张:有名的有《时报》和《新闻报》;也有名不见经传的,比如《新女学报》和《新新日报》。倒正是这《新新日报》上的某篇小说吸引了我。
不过说到底,直接吸引我的也并非小说内容,而是小说旁一张窄小且模糊不清的插图——画着几只老鼠一样的人站在坑坑洼洼的月球上,借助环形山的弧度搭建了一个类似于现在卫星电视天线那样的半弧形反射板。之所以说那是反射板,是因为图的另一角画着四分之一的太阳,太阳发出一束光线照射在月球上,然后被反射板反射回了地球,光线的聚焦点处冒着黑烟。
我很疑惑:难道清朝末年的人就知道月球上满是环形山?似乎也说得通,在清朝末年所流行的关于以太的幻想中,有一种就是以太可以填满月球上的坑,所以从地球看过去,月球是平滑的。不过,或许正是这种转瞬的疑惑,让我更加注意这份原本并不会比其他展品更吸引人的报纸。
小说是晚清新小说的主流形式:章回小说。展出的这份报纸上刊载的,只是该小说第十七回的结尾部分。
我趴到玻璃橱窗上,有些吃力地阅读起来。
小说所描写的场景和插图类似,来龙去脉则交代得更清晰。插图里所画的老鼠一样的人,被称为“灰鼠月人”,到底是什么来头不得而知,只能看出此时他们占据着月球,并且设法要攻打地球。从这部分内容可以看出,上面的情节是灰鼠月人聚在一起不断地争吵,对如何攻打地球各执己见、僵持不下。到底是些什么方案看不出来,只能知道最终他们通过互相撕咬征服异党,才由此确定下插图里所画的那个反射板烧毁地球的方案。反射板被他们称为“月华死光”。
我不太清楚这样的设计在当时算不算新颖,但能发表出来,还配有插图,应该是能对读者产生一定刺激的东西。小说这一回的结尾,留下一个悬念,灰鼠月人到底造没造出那个“月华死光”,并没有交代,只是说设计图已经完成。灰鼠月人一边咬着敌对派系人的脖子,一边看着地球吱吱地笑——这让人产生出一种地球上的人类在浑然不知的情况下已经陷入将要被毁灭的危机中的感觉,倒是挺符合晚清时国人的生活状态和看世界的恐慌感。
我在饶有兴趣之余,忽而想起应该看看这小说的名字——《登月球广寒生游记》。
看到这样的小说名,倒让我又多了另一层兴趣。我所看到的这部分,根本没有出现“广寒生”这个人物。那么,何来“游记”?此刻所见,已经是第十七回的结尾,既然名为“登月游记”,这个广寒生应该已经登月了吧。那么,他躲在了哪里?互相恶斗着的灰鼠月人没有发现他吗?
再看小说作者署名:析津广寒生。这倒是不足为奇,在晚清,小说还没有出现第一人称叙事,不过像《老残游记》之类的准第一人称视角的小说已经有很多。不过,这个广寒生是谁呢?同样不得而知。
我打算深挖一下这本名为《登月球广寒生游记》的小说和析津广寒生。
首先,我需要先看到小说的全本,这倒并不困难。只要去缩微胶片馆,申请从库房中调出指定年代的该报纸胶片就可以了。只不过这个申请,需要等。
我推算了一下《登月球广寒生游记》可能开始连载的时间,在申请胶片的纸条上填写了“1905年9月至1906年9月《新新日报》”,提交给了缩微胶片馆的管理员。管理员说需要等大约半个小时。
在等待的时间里,我开始用图书馆的数字数据库检索其他资料,想看看这个广寒生还有没有写过其他小说。他的署名是析津广寒生,在清末,很多作者都会延续“籍贯+雅号”的署名方式。那么这个广寒生的籍贯应该就是析津了。析津是哪里?也需要查一查。
我先检索了关键词:析津。
却发现“析津”也就是在北京城里。辽代时称为“南京析津府”,后来是元大都的陪京,位置是北京城莲花池附近。说来不禁有些失望,假若是一个小地方,恐怕还可以去走访走访,询问些老人,不过是一百多年前的人,没准儿就能有什么意外收获。然而,在北京,别说一百年,十年前的事,恐怕都无法从在地居民那里打听出什么了。
这时,《新新日报》的胶片从胶片库房里找了出来。
我有些迫不及待地打开了一台缩微胶片阅读机。阅读机就像一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陈旧且笨重的个人电脑一体机。报纸的胶片插入前端下方的反光元件中,胶片的内容就在泛黄灯光照射下的屏幕上出现了。待调节好焦距,报纸上的内容便清晰可见。
阅读机的散热风扇发出旋转声。屏幕上则是从1905年9月开始的上海,一页页地翻,不断地向上划过,如同那时的每一天都在旋钮的转动下快进着。
虽然一直在迅速翻页,但我并没漏看任何内容。很快,我就在1905年9月13日那天的报纸第二版里看到了标注为“科学小说”的《登月球广寒生游记》开始连载的广告以及它第一回的内容。
广告部分和晚清其他小说没什么两样,把小说吹上天,什么“世间第一等惊险写情科学小说”,什么“有‘三国’之老谋、‘红楼’之哀婉、‘西游’之戏谑、‘水浒’之侠气”,连行文和用词都相当不讲究。没有作者自述,广告之后便是小说第一回的正文。
小说开篇,那个广寒生就出现了。然而广寒生尚在上海,而非月球。难道要在上海制造个火箭之类的飞往月球?我不禁有些疑惑,便继续读了下去。结果,广寒生根本没有一丝要上月球的意思,而是一副落魄书生的模样跑到上海最有名的妓馆街四马路,去寻花问柳。找了一家看起来很豪华的妓馆进去,点了花魁。可没想到,花魁竟然就是广寒生青梅竹马的儿时恋人。
看到这里,已然觉得这故事有些狗血得看不下去。月球和灰鼠月人都在哪里呢?我不禁又重新检查,但小说确是《登月球广寒生游记》,而作者署名也是“析津广寒生”无疑。
应该是没错。我只好硬着头皮继续往下看。
连续几天的连载,第一回终于讲完,小说里的广寒生只是在妓馆里泡着。
之后是第二回,当看到内容时,立即眼前一亮。
第二回,开篇就是在月球上。之前所有的狗血情节全部没有,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起月球的样貌。文风和第一回完全不同,变得老辣精炼许多。完全就是一篇以月球为背景的风物志。其细节之精准令我吃惊,在晚清的科学水平下,小说竟然能描写出月球上环形山的样子,还能写到低重力环境,以及在月球上仰望星空看到满地(对应“满月”)时的奇异美感,令人无不惊叹。然而,即使有这么多的让人眼前一亮的内容,却也有严重的缺憾,那就是第二回里,只有风物志,毫无故事情节,更没有什么灰鼠月人出现,完全如同一篇文笔老练的科普文。
无论怎样,这部小说因为有这样迥异的第二回而变得值得关注,倒也不是什么坏事。
可问题再次出现,当我继续往后翻阅时,发现这卷缩微胶片所收录的报纸变得不再连贯。一开始是缺上三五日,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偶尔看到断断续续的一小部分《登月球广寒生游记》,再后来开始整月的缺失,以至于进入1906年,除去2月份“南昌教案”发生后,报界对此进行大论争的几个重要论战版面还予以保存外,几乎全都缺失了。
说起来,这种情况也实在常见,但当让你感兴趣的文本出现这样硬性的缺失时,无奈和无助感简直可以笼罩全世界。没有了就是没有了,就算去制作缩微胶片的源头上海图书馆找,也几乎找不到了。
离开图书馆时,我恍然若失地走在仍旧湿答答的柏油路上。直到我仰头看天,已然是一轮明月独霸夜空。似乎瞬间和一百多年前那位根本不知是谁的广寒生联系到了一起。大概,广寒生在一百多年前,望着这轮明月时,也有所期待吧。
他在期待着什么呢……
——原文刊登于《科幻世界》2016年增刊,欢迎点击
上一篇:依恋的本能●EFT疗法线上团体招募(第2期)
下一篇:学习强国“争上游”题库及答案
最近更新汽车资讯
- 哲学沙龙
- 高原痛风临床研究
- 快播插件(SPSS无法启动因为应用程序的并行配置不正确)
- 教育部2021年工作要点:加强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
- 【陪你母乳喂养】 哎哟喂,没生孩子也能泌乳?
- 重组家庭没有血缘关系的兄妹可以结婚吗
- 非现役人员生活待遇经费保障与管理探析
- 《发展心理学·从生命早期到青春期》基础理论读书笔记--结合教育动画的相关研究
- 2023届河南省郑州市(二模)高中毕业第二次质量预测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
- 《那片星空那片海》全集剧情简介 分集剧情介绍
- 给6-15岁男孩女孩的精选主题书单(分性别,暑假必备)
- 优秀家长家庭教育经验分享5篇
- 郭洪雷:汪曾祺小说“衰年变法”考论
- 章子怡汪峰吵架原因 章子怡与汪峰吵架事件详情
- 情感故事:不回家的女人
- 道德伪善的教育学思考
- 2018级高职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 以国家之名的罪恶——评德国影片《窃听风暴》
- 影视传播范文10篇
- 九天揽月一一敢峰证明四色定理之谜
- 挪威流产或人工流产后妊娠的妊娠间隔和不良妊娠结局(2008-2016 年):一项
- 好看的美剧排行榜(12部高分高质美剧推给你)
- 解放思想大讨论心得体会
- 长谈 | 内蒙古电影新浪潮:现实的结构与质感
- 美国《国家性教育标准》及其启示(下)